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一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思考与练习(一)一、汉字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其中哪些说法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答:我国古代有种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其中影响较大、较广的是“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

其中图画说和契刻说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二、汉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等于汉字。

汉字有一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而图画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三、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都只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答:甲、金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就单字来说,甲、金文各有四千多个,而且书法纯熟、刻工精细,文字构形的思辨性十分精巧,仅从这种构形手法看,甲、金文已是沿用已久的文字,具有群体认同的社会效果。

所以文字学家一般都认为,尽管甲、金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有历史,但可以断言,它仍然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

四、汉字大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字体系大约形成于什么时代?答:汉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

其证据有仰韶文化,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五、标点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注释]象:现象。

法,意同象。

宜:犹言仪,谓形状。

垂:显示。

宪象:法象。

迒(háng):兽迹。

分理:纹理。

夬(guài):六十四卦之一,乾上兑下,卦象有缺口。

取诸夬,谓书契的创造是由夬卦得到启发。

译文:从前,庖牺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向上观察天象的变化,向下观察地理的现象,察看鸟羽兽毛的纹理和地理形貌,近的方面取法人身,远的方面取法事物,于是开始创作了《易》八卦,用《易》中的八卦来表示法象。

到了神农氏,用结绳记事来治理国家,各种事业纷繁复杂,文饰的弄虚作假的事情就产生了。

古代汉语教材答案(上册)

古代汉语教材答案(上册)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且,副词,将要;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独,副词,表反问语气;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是,指示代词,这;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货,名词,财物; 事,动词,从事、用;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 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三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古文辞类纂的归类: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我们的分类: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四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原文见教材第747页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五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六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译文: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标点: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译文: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标点: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标点: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练习五一解释下列名词: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二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注:“近曰离,远曰别;”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五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 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代称:“白首”代年老;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药;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引用:“披褐怀金玉”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按:教材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七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发译文:如今像太子这样的病,只应让世上的君子,见识广博而记忆力强的人,乘着机会向你谈论一些有益于你健康的事情,改变你的思虑心意,并且时常不离左右,来作为你的辅佐者;那么淹溺沉迷的逸乐,纵情放恣的想法,放纵过度的心思,还会从哪里来呢八下面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段,试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四六格式: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四四,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六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六六,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四四;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六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译文:诸位有的在封疆做官,有的是皇室至亲,有的心中接受过朝廷的言语重托,有的在宫中接受过先王临终的遗命,所受之言还在耳畔,怎能忘掉忠心先帝陵墓上的新土还没有干,嗣位的新君又在何处如果能够化灾祸为好事,忠于先帝,服事新君,共同立下救助皇帝的功勋,不辜负先君的遗命,那么有功的一定受爵受赏,可指山河为誓;如果有人留恋末路的城池,徘徊在十字路口,坐观成败而看不清形势,一定会遭到以迟后为罪名的诛伐;请看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谁家的天下宣室:汉末未央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于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事;这里是用典,指皇帝的宫殿;一抔之土:指皇帝的陵墓;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这里用典,是指唐高宗的陵墓;六尺之孤: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指继位的新君唐中宗李显,当时已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后至之诛:传说夏禹北伐共工氏,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因为迟到,被处以死刑;这里是用典,号召人们积极响应,警告那些怀有坐观成败想法的人;九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离骚序王逸标点: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之文,。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

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一)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文和古白话文两种形式。

2.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3.古白话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语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工具书的阅读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排法,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

字头下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

说解时先释字义,再用“六书”分析形体结构。

《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分析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于我们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原本已失传,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3.清代《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注解和研究《说文》的四位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如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4.《尔雅》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典,其作者和著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抵为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者汇集经典中的训诂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共三卷十九篇。

其中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普通语词,后十六篇为百科词语。

《尔雅》十九篇的篇目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与答案解析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与答案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下方是正文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上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上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汉语上册课后练习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夫人洁其衣,菅其裳。

2.路飞遇鬼怪,走其无踪。

3.关雎发其中流。

4.顾惭不自适,无地自容。

5.马上相逢,明月共潮生。

6.枯屑虽小,细菌无所藏。

7.明月照积雪,光辉胜白银。

8.吾道不信紫微,妄谈龙象为虚。

9.微风拂面,绿叶纷纷。

10.画地作牢,守土如玉。

二、简答题1.古代黑体的结构是怎样的?答:古代黑体的结构是由左、右、上、下、中五个部分组成的。

左侧叫中横,右侧叫反中横,上半部分叫横头,下半部分叫竖尾,中间是黑点。

黑体横竖相交,点缀别致,自古以来备受推崇,是中国书法中独树一帜的字体之一。

2.古代汉语的字体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答:古代汉语的字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个阶段。

甲骨文和金文是原始字体,主要用来刻录在兽骨、玉器等材料上。

篆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下的正式字体,用来刻印制符。

隶书是汉代的公文书写体,是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字体之一。

楷书是汉代隶书发展而来的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3.《论语》和《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巨著,请简述它们的主要内容。

答:《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录,记录了其思想和道德观念。

其中著名的语录包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史记》是司马迁的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传说。

其内容包括官僚制度、军事制度、天文地理、礼制等多方面的知识。

《史记》中的著名人物包括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如周武王和秦皇帝,还有传奇人物如伯乐、钟离汉等。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 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正文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 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邑部)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 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 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最新大学《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最新大学《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全网最全-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全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全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练习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

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

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

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

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

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课后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课后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课后答案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課後練習(一)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麽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幹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鄰”。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讀什麽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 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麽。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自,假設連詞,苟、如果。

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副詞,皆、都。

四、什麽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麽?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

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

如:目、舟、鳥、手、網。

指事的主要特點是用記號指出事物的特點。

如:亦、寸、本、刃、上。

會意的主要特點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形體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

如:從、北、莫、休、明。

形聲的主要特點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

如:吐、忙、胡、破、故。

關於轉注,學術界看法還不一致。

一般認爲,它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同部,字義同源。

如:考與老,呻與吟,諷與誦,空與竅,諛與諂,憂與愁等。

它不是一種造字方法,而是一種釋義條例。

假借的主要特點是有詞無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

如:“然”是“燃”的古字,本義是燃燒,後假借爲代詞“然”;“新”是“薪”的古字,本義是砍柴,後假借爲新舊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後假借爲無定代詞;“其”是“箕”的古字,本義是簸箕,後假借爲代詞;“而”本義是鬍鬚,後假借爲連詞。

五什麽是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瞭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有什麽意義?怎樣辨別詞的本義?所謂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

由於漢語歷史久遠,我們所說的本義只能是有語言文字材料所證明的本義。

所謂引申義,就是從本義發展、演化出來的意義,它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

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重要意義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詞義的異同,精確地掌握詞義。

其二,可瞭解詞義演變的不同情況及其規律,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其三,可詳知一個詞意義的古今演變情況,明白它爲什麽有這樣的意義。

其四,可以瞭解字形與意義、古義與今義的聯繫,理性地掌握詞的意義。

辨析詞的本義,首先要從分析字形入手。

因爲漢字的形體結構與意義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字形所反映出來的意義往往是其本義。

這就需要瞭解字形演變的歷史,特別要當心字體傳訛的情形。

其次,確定詞的本義,還必須要有實際的語言資料加以證實。

一般說來,一個字的字形所表現出來的意義與實際語言中作爲詞的意義相符合時,就是它的本義。

必須把以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較爲準確地辨別詞的本義。

六、下列句子中的字屬於六書中的哪一類?根據字形判斷它們在句子中是本義還是引申義?1、北山愚公長息曰。

(《列子·湯問》)《說文》:“喘也。

從自心。

”《莊子·逍遙逰》:“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息,會意字,從自從心。

“自”即“鼻”,古人認爲心氣必從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義是呼吸。

此處是“歎息”義,爲引申義。

2、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列子·湯問》)《說文》:“微也,從到毛在屍後。

”《易·履》:“履虎尾。

”尾,象形字【也有人認爲是會意字】,本義是尾巴。

《說文解字》分析爲從尸從毛(篆文毛字倒寫),認爲是會意字。

此處是“岸、邊”的意思,爲引申義。

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文》:“草榮而不實者。

一曰黃英。

從艸,央聲。

”《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行,顔若舜英。

”毛傳:“舜,木槿也。

”“英,猶華也。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英,形聲字,從艸,央聲。

本義是花。

這裏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義。

4、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范仲淹《岳陽樓記》)《說文》:“景,日光也,從日,京聲。

”景,形聲字,從日,京聲。

本義是日光。

這裏的“景明”即陽光明亮,用的是本義。

《說文》:“驚,馬駭也。

從馬,敬聲。

”《戰國策·趙一》:“襄子至橋而馬驚。

”驚,形聲字,繁體字“驚”從馬,敬聲【簡體字從心,京聲】。

本義是馬受驚。

這裏用於形容波浪,爲引申義。

5、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范仲淹《岳陽樓記》)《說文》:“雧,群鳥在木上也。

從雥木。

集,雧或省。

”《詩經·周南·葛覃》:“黃鳥於飛,集於灌木。

”集,會意字,從木從隹。

本義是鳥聚集,這裏說沙鷗飛落在一起,用的是本義。

《說文》:“錦,襄邑織文也。

從帛,金聲。

”錦,形聲字,從帛金聲。

本義是絲織物上的花紋,引申出色彩豔麗義。

這裏用來形容魚的色彩豔麗,用的是引申義。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水經注·巫山巫峽》)《說文》:“明也。

從日見一上。

一,地也。

”段注:“‘明’當作‘朝’。

下文云:‘朝者,旦也。

’二字互訓。

《大雅·板》毛傳曰:‘旦,明也。

’此旦引申之義,非其本義。

”《詞源》:“天明,早晨。

”《左傳·昭·元》:“叔孫歸,曾夭御季孫以勞之,旦及日中不出。

”旦,會意字,日在地平線上,本義是早晨。

這裏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義。

7、而河間王琛最爲豪首。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說文》:“豪,豪豕,鬣如筆管,出南郡。

從豕,高聲。

”豪,形聲字,從豕,高省聲,本義是豪豬。

豪豬的毛長而硬,有強橫、不好惹等特點,故引申出“有權勢的”、“豪奢”的含義。

這裏的“豪”是豪華奢侈的意思,爲引申義。

《說文》:“首,同頁。

巛像發。

”(從“頁”的字大多與頭顱有關,如:頭、顱、顔、頷、頸、項、顴)首,象形字,本義是頭。

後引申出“開端”、“第一”等含義。

這裏是首位、第一的意思,爲引申義。

8、蓋本不足以記斯樓。

(汪琬《傳是樓記》)《說文》:“從木,一在其下。

”《詩經·大雅·蕩》:“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

”(撥,敗)《莊子·逍遙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

”本,指事字,本義是樹根部,引申出“本來”、“原來”等含義。

這裏是本來的意思,爲引申義。

七、解釋下列兩組句子中詞的意義,並說明哪個是本義,哪些是引申義。

A組:——間《說文》:“閒,隙也。

從門月。

”生出“間”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十》)間,參與。

引申義。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

(《史記·陳涉起義》)間,秘密,隐秘。

引申義。

3、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

(《史記·管晏列傳》)間,縫隙,空隙。

本義。

4、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間,秘密,隐秘。

引申義。

5、間命工斲木爲櫥,貯書若干萬卷。

(汪琬《傳是樓記》)間,隔,隔些時候。

引申義。

6、對曰:“願少間。

”(《史記·淮陰侯列傳》)間,秘密,隐秘。

引申義。

7、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間,暗地裏,秘密地。

引申義。

8、卻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

”(《左傳·成·十六》)間,破綻、漏洞,可以乘虛而入的空子。

引申義。

9、韓信使人間視。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間,暗地裏,秘密地。

引申義。

10、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蘇軾《赤壁賦》)間,中間。

引申義。

B組:——發《說文》:“射發也,從弓,癹(bá)聲。

”1、發使使燕。

(《史記·韓信破趙之戰》)發,派遣。

引申義。

2、途有餓殍而不知發。

(《孟子·梁惠王上》)發,發放(倉糧)。

引申義。

3、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孟子·盡心上》)發,射箭。

本義。

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戰國策·齊策四)發,打開。

引申義。

5、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

(《莊子·逍遙逰》)發,出發。

引申義。

6、春心莫共花爭發。

(李商隱《無題》)發,生長。

引申義。

7、舜發於畎畝之中。

(《孟子·告子下》)發,興起。

引申義。

8、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爲政》)發,發揮。

引申義。

9、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

文物以記之,聲明以發之。

(《左傳·桓·二》)發,發揚。

引申義。

10、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老子·第三十九章》)發,震動,發作。

引申義。

八、解釋下列各句中的詞或片語,並說明它們古今意義的變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詞義的擴大、縮小,哪些是詞義感情色彩和輕重的變化。

1、飲於河渭。

(《山海經·誇父逐日》)河,專指黃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詞義範圍擴大。

2、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論語·子路從而後》)丈人,對老年人的尊稱,今專指岳父,詞義範圍縮小。

3、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水經注·巫山巫峽》)響,回聲,今泛指聲音,詞義範圍擴大。

4、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恨,遺憾,今義仇恨,詞義程度古今不同,古義輕,今義重。

5、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貨,本句中詞義爲賣,今義貨物,詞義範圍轉移。

售,賣出去,今義賣,詞義範圍擴大。

6、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