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书法名词解释“永字八法”
8个字 带你参透书法玄机
8个字带你参透书法玄机
学书法的朋友应该都听过“永字八法”
很多朋友初学书法练了无数遍“永”字
练了无数遍,然并卵
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
永字八法的精髓
一,什么是“永字八法”
所谓的“永字八法”
代表汉字八个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点的方向是斜的
书写时速度,如鸟之翻然侧下
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勒马缰斜上用力,快而蓄势
书写时缓去急回,如勒马之用缰
竖为努,用力也 万岁枯藤
竖慢用力,如拉弓射箭般蓄势 竖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瘦劲
钩为趯,跳貌,与跃同出钩时,驻锋蓄势
快速提笔,力聚笔尖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如策马之鞭,有力而急速
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
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
捺为磔,笔锋开张也
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
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二,“永笔八法”要解决的问题“永字八法”用了简单的八个字侧、勒、弩、趯、策、掠、啄、磔每个字都用了具体的形象来做比喻这些形象的动作有快、有慢
这些形象的力度有轻、有重
更简单点的概括笔法就是
提按,快慢。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
永字八法最详细的讲解中国古代以墨宝文字系统为基础,在绘制图案文字时,都是以“八字”的原理进行构筑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字八法的传播。
永字八法,以一个完整的八字调和而成,在构筑字形时,能够较快地建立出一个完整的构筑字体,更加统一文字风格,也使字体更加易于书写,以及更加精致美观。
永字八法分为横法和竖法。
横法又分为四类:平横、中横、小横、立横;竖法又分为四类:大竖、小竖、撇、点。
其中,横以一横两竖为构筑原则,竖以两横一竖为绘制原则。
永字八法的横法1、平横:横两端对齐,外形为一条竖直的长线,中间均匀弯曲,使字体看起来挺拔、精致、大气。
2、中横:横两端平行,长度有些短,并且弯曲角度比平横略小,使字体看起来更加精致、活泼、大气。
3、小横:横两端平行,长度比中横要更短,多用于构筑词素中的横字;4、立横:横两端对齐,短而细,多用于词素中的横字,以及构筑拓印专用字体。
永字八法的竖法1、大竖:竖两端垂挂,粗而短,多用于构筑元音字和多音字;2、小竖:竖两端垂挂,细而短,多用于构筑辅音字;3、撇:斜线,两端均为斜向下,或者下斜右斜,多用于构筑拼音字;4、点:横短竖长,一般用于构筑元音字、多音字和辅音字的末端。
永字八法通过调节横竖的结构、角度、长度等,来获得各类字形,从而构筑完整的文字结构。
在古代,永字八法在构筑字节形式上效果明显,被称为最完美的字形构筑原则,并且直至今天,它仍然是绘制中国文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记载,永字八法是由尧时期的大书法家骑士卿发明的。
他通过观察汉字的字形结构,提出了基于横竖结构、轮廓线、曲线以及圆角等基本原则,以一个完整的八字调和而成,用以构筑完整的字形,形成了永字八法的雏形。
随后,永字八法在不断的演变历史中,书法家再次提出了新的构筑原则,更新改变永字八法的本质,并且不断调整构筑元素来更好的适合新的书法文化。
今天,永字八法仍然是文字书写的重要原则,且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中的细节,也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是一种有益的基础知识。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
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
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
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
【永字八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这就是最全的小楷书法史
【永字⼋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这就是最全的⼩楷书法史【永字⼋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书法界流传⼀个说法,即把“永”字写好,就可以达到书法⼊门⽔平。
永字⼋法,是中国书法⽤笔法则。
以“永”字⼋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法。
在永字⼋法中,点称作侧,横称作勒,竖称作弩,钩称作趯(tì),挑称作策,长撇称作掠,短撇称作啄,捺称作磔(zhé)。
永字⼋法,借⽤“永”字的各个笔画来说明书写汉字笔势的⽅法,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
1、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笔,势⾜收锋。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应取倾斜之势,如巨⽯侧⽴。
如果点成平卧或正⽴,则呆痴失势。
2、横为勒,逆锋落纸,中锋⾏笔,回锋收笔。
保持“逆⼊平收,有往必收”之势,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横为勒,如⽤缰勒马。
如果横直或下斜则疲沓⽆⼒。
3、直笔为努,中锋落笔,不宜过直,太挺直则⽊僵⽆⼒,⽽须直中见曲势。
竖为努,⽤⼒也。
竖画,如⼸弩直⽴。
过直如枯⽊⽴地,虽挺直⽽⽆⼒。
4、钩为趯,驻锋提笔,使⼒集于笔尖。
钩为趯,跳跃,仿佛⼀跃⽽起,与接下来的挑画相呼应。
5、挑为策,发笔舒展,结笔有⼒。
仰横为策,如⽤鞭策马。
6、长撇为掠,起笔有⼒,出锋稍肥,⼒要送到。
撇为掠,如⽤篦掠发。
7、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峻利。
短撇为啄,如鸟啄物。
8、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收锋重在含蓄。
捺为磔,表⽰笔锋要开张。
“永”字的⼋个笔画,是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其他笔画横钩、竖钩、横折撇等,则是其演变。
“永”字从第⼀笔的起笔到最后⼀笔的收笔,笔画与笔画之间关联呼应,隐含着笔断意不断的意境,脉络畅通,全字点画的迎让、开合都彼此关联,凝神于⼀处。
初学书法,可学习使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具体化的永字⼋法。
永字⼋法的⼋种正楷笔势和⽅圆兼施的结字⽅法,是中国书法的经典模式。
【没错,这就是最全的⼩楷书法史】在中国古代,⼩楷是⽂⼈⼠⼤夫科举从政、治学为⽂的基本⼿段,也是⼀种最为常⽤和实⽤的字体,因此,历代书家多能写⼩楷,尤善⼩楷的⼤家也不少。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
学书法必备之《永字八法》精解“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
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第一,强调笔势。
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
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
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
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
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中国书法艺术中,汉字每一个的点画形态都不一样,每-个点画形态必然有它基本的規律性。
汉字是由“永字八法”所概括的八种基本点画所组成的文字。
相传“永字八法”是王羲之所創,其之所以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创造就是确立和完善了楷书与行书的“新体”,完善了楷书八种基本点画的书写方法。
王羲之【兰亭序】第-字即“永”字,该字中的八种笔法早已规范:第-画是点,称为“側”,意谓以側锋落笔,势足收锋;第二画是横,称为“勒”要做到逆锋落纸,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第三画是竖,称为“努”,中锋落笔,直中有曲;第四画是钩,称为“趯”要做到顿笔停锋,突然提笔出锋;第五画是仰横,称为“策”,发笔舒展,结笔有力;第六画是长撇,称为“掠”,起笔有力,一写到底;第七画是短撇,称为“啄”,左撇用力,如鳥啄食;第八笔是捺,称为“磔”,落笔要轻,行笔缓而有力。
王羲之用+五年的时间探索“永”字的写法。
“永”字的八个笔画,是中国书法中汉字的基本笔画,其它基础笔画如点中的两对点、相对点;还有横钩、竖钩、横折撇等,分别是在“永”字八画上的演变。
“永字八法”对我们学习书法,超脱对笔法之“形”的束缚,具有-定意义。
“永”字从第一笔的起笔到最后-笔的收笔,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关联呼应的轨迹,也就是点画之间隐含的笔断意不断的意境,使全字脉络畅通,全字点画的迎让、开合都彼此关联,凝神于-处。
所以古时有很多练习书法的人,几乎每天都要写几+遍“永”字。
“永字八法”不仅仅是使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具体化和通俗化,而是其笔画的八种形态和方圆兼施的结字方法,形成了中国书法最经典的模式,它在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历程中,成为书坛学子学习、把握书法技巧的最佳途径。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钟、张、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
随僧智永,发其指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李阳冰云:昔逸少工书多载,+五年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
“永字八法”是啥意思?
“永字八法”是啥意思?“永字八法”,似乎家喻户晓。
但我今天说的“永字八法”,99%的人没听过,也没思考过。
因为很有价值,所以分享。
永字八法的历史以及影响力就不说了,自己百度去。
我不说百度上有的。
我说这八个字的深刻含义。
古代大书法家所写的“永”,看上去形态各异,但内在的用笔逻辑是一致的,这就是“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并不是八种不同的笔画,而是以古汉语中的某种动作去类比用笔的状态。
1,侧原意:不用正面,而是用侧面对着运动的方向,比如,侧着身子从拥挤的车厢中挤到车门口。
用笔:入笔后,直接下压,笔锋偏于一侧,笔画的厚度靠笔肚来完成。
2,勒原意: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作为动词,表示收束,由松向紧。
用笔:由轻快过渡到重缓。
3,努原意:尽其力。
用笔:万毫齐力,铺毫沉着前行。
4,趯(音“跃”,同“跃”)原意:凭借支撑,向上跳。
用笔:调锋肯定后,向上一纵且收笔。
5,策原意:赶马的小竹鞭,引申为扬起鞭子,故作姿态地抽打。
懂马性的人都知道,马怕抽打,驱动它只需要吓唬吓唬,实际落在马身上很轻。
用笔:重起轻落。
6,掠原意:拂过物体表面,轻快且随物体之形,比如燕子掠过水面,绝不是一个猛子扎到水里。
用笔:轻快自然、有弹性,线路较长。
7,啄原意:鸟之啄食。
用笔:行笔快速,笔锋峻利,疾走急停。
8,磔原意: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云:文凡言磔者,開也,張也。
刳其胸腹而張之,令其乾枯不收。
用笔:铺毫,尽力向下侵入展平再收回。
综上所述,永字八法并非今天理解的八种笔画形态,而是用八种不同的动作来类比用笔的方法。
这种类比,古人用得特别多。
这很好,但也不好,因为我们现代人已经远远脱离古人的生活状态,所以不太容易理解。
但你不得不折服,古人的类比多么传神,多么精妙。
永字八法精解
永字八法精解永字八法精解《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的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
高度概括了书法用笔的基本方法,帮助书法爱好者迅速掌握书法的用笔,为进一步学习行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好'永字八法'是步入书法艺术之门的第一步,可谓事半功倍!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点为侧'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晋· 卫夫人《笔阵图》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就是说点要有气势,以带动下面笔画。
'横为勒'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横取上斜之势,如勒马之用缰,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就是要求横的二头不仅要有气势力度,中间也要扎实,切勿一笔带过而已。
'竖为努' 如万岁枯藤一样苍劲有力。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内含无穷之力。
于曲中见直,直中含曲,方有挺进之势。
'撇为掠' 如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力达末端。
法在涩而动,意欲畅而婉。
'短撇为啄'如鸟之啄食。
行笔迅捷,笔锋锐利。
'捺为磔(zhe)' 如崩浪雷奔般徐迟有力。
捺画取刀劈之意。
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钩为趯(ti)' 如劲弩筋节般遒劲。
作钩画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永字八法
(一)方正端庄
大书法家孙过庭云:“ 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
方正端庄可以说是任何书写的一个基本要求。
无论哪一种字体,把字写正,是汉字书写的出发点。
尽管书写有书法的特色,但是方正端庄是从古以来就有的品质。
可以说,从古以来的大多数书法作品,无论单字还是整体,没有不以端正为宗旨的。
(二)笔画规整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成名的书法家,对笔画的质量的追求都应该是没有止境的。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好笔画的基本规律,无疑是写汉字的基础。
或许正是因为为推广汉字的书写,从古以来,我国就总结出来了汉字书写基本笔画的规律。
那就是以“ 永字八法” 作为汉字书写的楷模,训练人们的基本书写常识。
在这个永字八法中,古人将汉字的基本笔画分成了八种,分别加以训练,而这个永字八法几乎成为汉字书法的入门过程:。
名词解释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从“永”字解读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一、引言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通过解析“永”字的各种笔画形态,来揭示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
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笔法诀》,后经由孙过庭、米芾等书法家的进一步阐释,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适用于楷书,同样也适用于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在永字八法中,“点”被形容为“如鸟之翻然侧下”,形象地表达了点画的一种动态美。
在中国书法中,点并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富有动态、具有生命力的笔画。
其书写时需借助腕部之力,迅速而自然地完成,呈现出一种既稳定又灵动的态势。
三、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被形容为“如勒马之用缰”,意味着在书写横画时,需要像控制烈马一般,掌握好力度与节奏。
横画讲究平直与力度的均衡,其起笔与收笔需沉着有力,中间运笔则需轻盈流畅,如勒马缰绳,既紧又活。
四、竖为弩(用力也)“竖”被形容为“如弩之用力”,强调了竖画所需的力量感。
在书写竖画时,需借助腕力,自上而下,贯注笔端,犹如拉弓射箭一般,凝神聚气,一气呵成。
这种力量的表达,不仅体现在笔画的外形上,更在于笔画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五、钩为趯(跳貌,与跃同)“钩”的笔画形态被形容为“如趯若跃”,象征着一种动态的美感。
趯是跳跃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钩画的起笔动作。
在书写钩画时,需借助腕力,迅速翻转笔锋,形成锐利的钩状。
同时要注意力量内敛,避免出现过于张扬的外形。
六、提为策(言如策之提物也)“提”的笔画被比喻为“如策之提物”,强调了在书写过程中对轻重的控制。
在书写提画时,应将力量自下而上逐渐减轻,如策马扬鞭,轻盈而不失力度。
这种轻重的调节,能够使笔画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七、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撇”的笔画形态被形容为“如用篦之掠发”,形象地表达了撇画的流畅与优美。
在书写撇画时,需借助腕力,顺势而下,一掠而过,如梳子梳理头发一般。
“永字八法”解读
“永字八法”解读作者:潘飞翔“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
具体写法: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
第一,强调笔势。
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
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
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
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
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
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楷书笔画用笔技巧的方法(附书法图)“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在长期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永”字笔画造型为例,概说楷书笔画用笔的方法。
八法依永字的笔画顺序称:点为侧,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zhe)。
附图1、侧,即侧笔,是点画的写法。
写点须侧笔取势,不用平笔。
点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折锋向右下轻按,然后围转向左上方轻提收笔。
(如图)汉字的点画,由于在字中所处的部位的不同,点的形体也各不相同,但其入笔、行笔、收笔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
请看下面例字中点画的写法。
2、勒,即勒笔,是横画的写法。
写横须勒笔取势。
不可卧笔平拖。
横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顿,然后轻提向右行笔。
至笔画尽处,轻按转锋,然后轻提沿横画下端向左回锋收笔。
(如图)在“永”字中,勒笔是一非独立的短横画,笔画末端须转折下行,没有一般写横画的收笔过程,只是起笔、行笔和写一般横画相同。
所谓“勒”是指行笔时,须内用力紧收,像用缰绳勒马一样。
请看下面例字中横画的写法。
3、努,即是努笔,是竖画的写法。
写竖须努笔取势。
不可平笔直拖。
竖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提笔下行,至笔画末端,向左下轻顿,然后提笔沿竖画右侧向上围收。
这是“垂露竖”的写法。
还有一种竖画叫“悬针竖”。
悬针竖的写法,起笔、行笔与写垂露竖相同,但笔行至竖画的下端,须轻提笔,顺势抽锋收笔。
(如图)写竖画切忌写成一般粗细。
垂露竖,中段略显细,悬针画,下端偏细。
在“永”字中的竖画,不是独立的笔画,起笔处有折笔,收笔处有钩笔,因此,这类竖画多写得直中见曲势,写得过于平直,就缺乏力感。
所谓“努”,即“弩”,像拉开的弓努一样。
(如图)请看下面例字三种竖画的写法。
4、趯,即趯笔,是钩画的写法。
写钩须趯笔取势。
钩画的具体写法是:上一笔画写到尽处,轻按,接着轻提回锋,然后冲左上方趯出,锋出即收,不可留有过长的虚尖。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的人生哲理首先说一下,何为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本指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将楷书的“永”字分解成“侧、勒、弩、趯(tì)、策、掠、啄、磔(zhé)”八种笔画,但又不仅仅如此,在其中还蕴含了不少的人生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带你走进永字八法,感受一下中国书法的奇妙魅力。
首先来听我讲讲它的由来: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
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
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
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便是这个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突然明白,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
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而后,这“永字八法”的秘籍也被世人代代流传听完这个故事应该对永字八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下面就听陈思给你徐徐道来他们的博大精深吧。
听完前面四个,有没有什么小感悟了呢?先不急着消化,待我把后四笔说完,将其放在一起,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提为策:它的外形如策马时扬甩马鞭一样,力气用在鞭杆,而力点却在鞭鞘。
生活中,我们做的许多事情也是这样,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永字八法详解
永字八法详解书法口诀1、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
(田白回向)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2、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
(五古直质)斜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
(喜吾娄安)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
(会合金命)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
(天父文支)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本来字端正,横笔斜上行。
(主王生正)倘要平或下,反倒减美容。
7、有字无正笔,划撇偏斜行。
(易母力乃)偏者要稍正,整体美容生。
8、上划不要长,下划是主功。
(丕互立并)整体两划间,排列宜适中。
9、左右有竖者,左短宜瘦形。
(页自因固)右竖粗又壮,主笔浑圆成。
10、有横又有竖,横短要记清。
(木米朱未)竖长不得减,撇捺展长风。
11、有字笔划多,横长竖短行。
(染粟架桑)撇捺要收缩,以点补其空。
12、乙字本偏斜,弯度是硬功。
(乙已包乞)宜活不宜死,划少亦生风。
13、划少本单薄,粗壮不减容。
(卜了月土)该字不宜长,免去瘦弱病。
14、上下都有点,上点向内行。
(兼煎兴羔)下点应向外,扎根各西东。
15、以点为字边,上下要照应。
(冷次洪海)上点俯其下,下点望星空。
16、点多宜收偃,不要展外生。
(亦赤然点)方向宜相背,碎石铺仙宫。
16、马齿最难写,斜中要有正。
(马鸟焉为)上部为基点,下部对正中。
17、左直且要短,让位于右方。
(伊侈使便)左右形相顾,右撇宜奔放。
18、左撇右直者,左缩右应展。
(川升卯邦)为使中不空,左右相顾盼。
19、天覆天要大,覆盖宜于严。
(审官富宫)万象包在内,不准露其边。
20、地载地要广,托住万宝藏。
(至皇孟盖)疏密要适宜,轴线在中央。
21、两字并其一,左高右要低。
(斯部红即)左部占要位,右部让分厘。
22、左右合一起,右部为主体。
(读蝶塘)右部高左部,右占广天地。
23、竖多分长短,不是争高低。
(册再用甫)全为字形美,参差而不齐。
24、横多宜匀布,长短有距离。
(三羊量书)重者不可多,字形美无比。
如何理解永字八法
如何理解永字八法练习书法的朋友们都听说过永字八法吧,相信也有很多人都练过。
但是各位有没有想过永字八法适合什么书体?永字八法产生于何时?永字八法出现之前人们怎么练习书法的?不练永字八法的话会影响学习书法吗?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首先,永字八法属于书法技法中重要的笔法练习,通过练习书写永字,可以熟悉书法的各种笔画的书写方法。
现在流行的永字八法属于楷书的笔法。
何为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就是八个重要的笔画。
如上图所示。
具体理解如下。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伸义策应之意。
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
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基本释义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永字八法(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永字八法
浅谈“永字八法”邸永君中国书法,分为笔法、字法和章法等三个层次,而以笔法为其基础。
所谓笔法,就是笔划之法,而“永”字恰有八划,且划划不同,集中了汉字楷书几乎所有的点划形式。
“永字八法”,就是前辈书家以“永”字之八划,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之写法为实例,对中国书法中笔划之大要所作探索的概括与说明。
考“永字八法”之起源,大致有三说:一曰张旭说,见于宋朱长文所编《墨池编》;二曰智永说,见于宋陈思所辑《书苑菁华》;三曰蔡邕、王羲之说,见于元李溥光所撰《雪庵八法》。
后历代书家多有涉及,如清刘熙载《艺概·书概》有云:“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
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
”因影响巨大,世人已将“八法”两字引伸为书法之代称。
又因师承不同,解释多有差异,而以近人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之解说较为简单明瞭。
诸宗元(1874-1932)字贞壮,一字真长,别署迦持,晚号大至,浙江绍兴人。
能书,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涵芬楼秘笈》题签即出于其手。
有《病起楼诗》、《大至阁诗》、《中国书学浅说》、《中国画学浅说》、《书法徵》等著述传世。
结合多年书法实践,其将八法大致归纳如下:笔划一,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笔划二,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划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划。
笔划三,努。
为一直向笔划,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划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划四,趯。
当竖直笔划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划五,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划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划六,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干净利落,利而不坚。
笔划七,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划八,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入门:书法名词解释“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笔画一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趯
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干净利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