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范畴理论

合集下载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引言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是通过主动构建概念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范畴是认识的基本结构,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世界。

康德的范畴理论共有十二个范畴,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第一部分:理论背景1.1 范畴理论的来源康德的范畴理论起源于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是他对于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康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提出了认为认识是主观构造的观点,并初步探讨了认识的结构。

1.2 范畴的定义范畴是康德指出的一种认识结构,它被用来理解和组织事物的本质。

康德将范畴看作是纯粹理性的形式,是我们主观上给予经验观念的结构。

1.3 康德的三个世界观康德提出了三个世界观,即物自体世界观、现象世界观和实践世界观。

范畴在这三个世界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意义。

第二部分:十二个范畴的详细介绍2.1 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是康德的第一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结构中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我们常常将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理解,并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以便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2.2 存在与实体存在与实体是康德的第二个范畴,它探讨了事物的存在与实体的关系。

康德认为,存在是指事物的存在状况,而实体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2.3 量与质量与质是康德的第三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我们通常通过对事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观察和测量来了解事物的本质。

2.4 可能与必然可能与必然是康德的第四个范畴,它探讨了事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事物的可能性是指它能够以某种方式存在的程度,而必然性是指事物以一定方式存在的程度。

2.5 实际与可能实际与可能是康德的第五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的实际状态和可能状态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摘要:在西方范畴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家。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开创者,而康德则在综合康德之前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范畴理论加以演绎和发展使其更为系统完备。

本文通过对两个伟大哲学家的范畴概念的辨析,旨在对范畴理论及其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范畴本原(实体)知性在西方哲学史上,范畴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κατηγορια,但它作为哲学理论是最先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

亚氏哲学的一大贡献便是把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1,从对理念的倡导到实体哲学的诞生。

亚氏在其《形而上学》、《范畴篇》、《范畴篇解释篇》、《论辩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范畴理论。

没有任何人会平白无故地发展一种理论,在展开论述前,或许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提出范畴理论?如前所说,他将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从理念世界到实在世界又是什么使得他的理论能自圆其说呢?古希腊对“存在”的推崇或许是原因之一。

在亚里氏多德的范畴体系中,他根据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即康德所说的“云谓关系”)将范畴系统地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或被动。

亚氏所采用的是二元分法,在这十个范畴中除实体外,其它范畴都是用来说明实体的某一特性,相应地也就有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

亚氏在《范畴篇解释篇》中论述道:范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只能做主词而不能作宾词的,也就是第一实体范畴;另一类是作为宾词而述说主词的,即第二实体范畴。

亚氏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之分也是基于对范畴的这种划分,范畴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

而在诸范畴中,实体是最根本的范畴,实体在范畴理论中又是处于中心位置,“范畴-实体-本原”这三者的关系应是研究的重点。

当康德从休谟的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时,康德的哲学便是旨在调和他之前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他的学说可谓吸取众家之长。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纯粹理性批》之中康德对亚氏的范畴理论进行了剖析便提出自己关对范畴的理论。

范畴的“是”与存在的“是”——康德和海德格尔对“sein”的哲学阐释

范畴的“是”与存在的“是”——康德和海德格尔对“sein”的哲学阐释
2 009
第 2 卷 第 3 … … … … … … … … … … … … … … 3 期
总 第 九 十七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 畴 “ ” 存 在 的 “ " 的 是 与 是
康 德和海德格尔对 “e ” si 的哲学 阐释 n
屠 兴 勇 ,南京 大学 哲 学 系,南京 209 10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先 验 逻 辑 ( i t nzn e tl L gk 部 分 , de r se d nae o i ) a 他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理 应 按 照 西 方 哲 学 思 维 固有 的 特
点 来 理 解 “ ” 是 。
更 为 强调 系词 意 义 上 的 “ ” 意 指 借 助 于 范 畴 是 , 来 表 达联 结 的作 用 。
或 可将与某某 的关系 思为 一事 物 的一 个特 征 , 那 么 是 S i , 即该 关 系之 肯定 ( 海 德 格 尔所 en 亦 如
回事 。 作 为 哲 学 范 畴 的 “ ” 依 赖 于 语 法 是 是
而 把 日常 语 言 中 的 “ ” 成 一 个 哲 学 术 语 的 , 是 变 而 “ ” 以 连 接 多 种 表 语 成 分 及 其 意 义 的 多 是 可 样 性 , 然 也 影 响 到 作 为 最 具 普 遍 性 的哲 学 范 显 畴 “ ” 形 成 。哲 学 范 畴 的 “ ” 别 于 日 是 的 是 区
西方哲学 家将 o n和 b ig看 成 是 相 通 的 , 在 en 而
于 苏 格 拉 底 实 存 时 所 提 及 的 “ 在 ” 因此 , 存 。 必 须 将 作 为 联 结 概 念 的 “ ” i ) 存 在 意 义 上 是 (s 与 t 的 “ ” Si) 是 ( en 区分 开 来 。 康 德 是 如 何 阐释 这 个 区 别 的 呢 ?如 果 存 在 S i 非 实 在 的 谓 词 , 在 如 何 才 能 被 肯 定 en并 存

从康德的四范畴到格莱斯的四条合作原则

从康德的四范畴到格莱斯的四条合作原则

从康德的四范畴到格莱斯的四条合作原则摘要: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这一理论在语用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作原则的四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或者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范畴理论的影响。

从两者的关系入手采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洞察出传统哲学理论对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范畴合作原则哲学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学作为相互伴生的重要研究学科,在相促进中,共同发展。

海德格尔“诗即是思”(彭富春,1991:6)的观点,阐述了两者同出一源的重要意义。

随着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后语言哲学的兴起,语言研究者不得不努力探究,两者的密切伴生关系。

在语言学理论中寻找其哲学依据,在哲学思想中找寻其语言学背景,都将成为研究者的新的思考点。

笔者就根据语用学合作原则的特点和目的,探究其哲学背景。

1、范畴(Category)1.1“范畴”的起源“范畴”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早在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时期,哲学的范畴定义就已经产生了。

在该学派对世界万物的“始基”的寻求过程中,哲学家率先提出了“水”、“无限”、“气”等概念,并被视为哲学范畴的雏形。

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的赫拉克利特发展了哲学范畴的概念,他提出了“对立”与“和谐”这对范畴。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提出十对范畴: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左与右、阴与阳、静与动、曲与直、善与恶、正方与长方。

这些成对范畴的提出本身,对于后来开展对范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爱利亚学派的代表巴门尼德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存在”范畴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命题,另一代表芝诺反对赫拉克利特“一切皆动的思想”,突出了“静”这一范畴,并使之绝对化。

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第一次提出了“虚空”这个范畴同时被视为一种原始的空间理论。

柏拉图提出了所谓的“通种”论,认为最普遍的范畴有六个:存在、非存在、同、异、运动和静止。

它们构成三对相互对立又互相结合的范畴。

康德的范畴理论

康德的范畴理论

康德的范畴理论。

答案:康德的范畴学说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理论支架。

本文简要论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基本立场与观点以及康德探讨范畴问题的方法。

从范畴的定义、来源及其客观有效性等层面阐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理论要点。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是对于人类天赋的认识(知识)能力的“解剖”,其任务是在于发现认识(知识)的基本要素和原理,以此来说明人类认识(知识)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进而阐明这种认识(知识)的先天条件对于人类精神的重大意义(从知识论到形上学)。

人类天赋的认识(知识)能力,就是康德所说的“理性”(广义的);这(广义的)理性包含有三个环节,即感性、知性与理性(狭义的)。

(狭义的)理性是人类认识(知识)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最高的认识(知识)能力。

这里,我所说的“解剖”一词是从动物学或解剖学借用的,其意思是说,就象动物学家或解剖学家那样解剖或分解动物或人体的各个组织或器官,以察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规律。

康德对“理性”所作的批判考察,也是分析、分解“理性”的功能,以便察知它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又综合地阐明“理性”作为完整机能的运作规律,从而为理解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逻辑的和形上的根由。

由此,康德分析出人类认识的先天条件:在感性,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与时间,这是获得感性认识的先天条件;在知性,有范畴,即知性的先天概念,这是建构科学知识的先天条件;在理性(狭义的),有理念,此为理性的必然概念,这是追求理想或形上学的逻辑根由。

要注意的是,康德所说的“先天的”(a priori),不是从生物学上说的“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意思,也不是笛卡尔理性派所说的“清楚明白”或上帝“印入心灵中的”等等。

康德既反对理性派的独断,又反对经验派的僭妄。

康德在总结理性派与经验派争论的基础上,作了有原则的“折中”而创立了他的“先验唯心论”或“批判的唯心论”。

这是理解康德的知识论(包括范畴理论)的基本背景。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康德美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曾以美论、崇高论、艺术论加以概括,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试从范畴论、体系论、方法论和心理美学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1、范畴论范畴是美学理论的基本元素或基础,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美在和谐”,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构筑其不同的范畴体系。

康德美学也有其特有的范畴体系,其范畴体系的内涵特点决定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即决定了它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的地位。

首先是“美”。

康德提出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实际是对感性派(无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综合,既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派的“摹仿说”,也突破了理性派的“灵感说”,成为感性和理性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新时代的开端。

而且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涉及到特殊的主观心理状态,情感领域,这更具有开创的意义。

这—点被席勒注意到,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情感教育问题。

但却被黑格尔所忽视,在其庞大而严密的辨证的美学体系中,只剩下概念的逻辑发展,而相对忽略了蓬勃激动的情感,这正是其缺陷所在。

康德的局限在于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当然也否定了自然美的存在。

其次是“崇高”。

康德把崇高的过程描述为对象压倒主体,主体又借助理性压倒对象,因而崇高感最终是一种理性的伟大胜利,是道德的象征,其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人自身的理性精神。

康德对崇高的论述也是有历史意义的。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概念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他的《论崇高》一书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文采风格的崇高,修辞的宏伟等等,基本局限在修辞学范围之内。

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博克最早从美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优美的对象偏重于小巧、光滑、娇弱;而崇高的对象则巨大、阴暗、孤寂,美以快感为基础,崇高以痛感为基础。

博克的论述极富启发性,但仍多局限于经验论的感觉的范围,只有康德的崇高论才在前贤论述的基础上,第一次赋予崇高以深刻的哲学内容,使之成为系统的理论,包括崇高的对象,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崇高的心理过程,崇高的根源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

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里提出的十个哲学基本概念: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

本然意义的存在有十种,这十种范畴包括了事物的所有的实质性的存在方式。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类谓词,因都具有范畴性质,因此称之为“十范畴”。

它们既具有逻辑的意义,是词义的最高的种,是关于现实的陈述的种;又具有作为存在的最一般的规定性而具有本体论意义,是存在的规定性的最高的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范畴是概括经验材料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理论,是关于事物的本体存在,以及事物在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存在现象的统称。

因此,也可以视为一种先验存在论的存在范畴。

从哲学上来说,“十范畴”就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总纲领。

本文从实体论的角度,将先验存在的“十范畴”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来分析,以此建立关于事物存在问题的理论框架。

在形而上学的理论形式中,“十范畴”的定义为:实体: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理论形式,称之为“实体”;性质:实体得以成为某个实体,取决于实体的“性质”;数量:同类实体累积的多少问题,即表现为实体的“数量”;关系:当实体与其他实体发生联系时,这种联系称之为“关系”;遭受:当实体之间的关系产生逻辑辩证时,称之为“遭受”;动作:实体在遭受中的其主动性或被动性行为,称之为“动作”;状态:实体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状态”;姿态:实体不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姿态”;时间与地点:无论实体是否与其他实体发生关系,其存在的先验性形式都包括了“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范畴。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范畴篇提出了十个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况,动作(主动),遭受(被动)。

其中,实体对象作为句子主语,加一个系动词是及其后面附带表语一道组成的谓语,即可对该实体对象做各式各样的判断。

这就引出了其后的九个范畴。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既蕴含逻辑又蕴含文法。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

康德认识论主要观点康德的认识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观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认识的极限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无法认识物自体。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获得表象,无法获得物自体的本质。

这一观点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也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

2.时间的先验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他将时间视为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必要条件。

时间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时间为基础。

3.空间的先验康德认为空间也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直观形式,这种形式是所有外在感知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理性的另一个基本范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必须以空间为基础。

4.范畴的先验康德认为范畴是先验的,是我们认识的基础。

范畴是我们思考、理解世界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他将范畴视为人类思维的必要工具,通过范畴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类感性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范畴是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直观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于感性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组织和划分。

5.判断的逻辑康德认为判断有逻辑上的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必然性。

他将判断视为人类理性的重要活动,通过判断我们能够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论。

康德认为,判断的逻辑基础是先验范畴,不同类型的判断对应着不同的先验范畴。

6.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康德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

我们的认识只是对于物自体的表象,而非物自体本身。

这一观点是他哲学思考的重要基础,他主张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能力。

7.认识的客观性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客观性,因为我们的认识遵循先验范畴和时间的先验,这些先验条件保证了认识的客观性。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认识虽然无法触及物自体,但我们的认识具有普遍必然性,是基于先验范畴和时间、空间的先验形式所构成的先验知识。

这些先验条件是所有人类知识的基础,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

总之,康德的认识论观点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

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

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

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

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

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

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

康德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结构对比2012-06-18 06:19阅读:2,598慧田哲学作者按照表述的顺序,将康德给出的判断表、范畴表综合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形态的逻辑结构图,具体样式如下:X它的间接形式的逻辑图是这样的:┌判断的量:全称│特称│单称├判断的质:肯定│否定│无限├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选言├判断的模态:或然│实然│必然┌范畴表┼量的范畴:单一│复多│全体(没有将判断表和范畴表的层次关系把握住)├知性…├质的范畴:实在│否定│限定└纯粹…├关系:依存与自在│因果与隶属│共联└样式:可能与否│存在与否│必然与否显然,这是头脑中缺乏知性和理性二者之间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逻辑结构导致的结果。

应该看到,判断表处在有限环节的知性层次上,它是对存在形式的属性进行的逻辑判断,从而体现出语言逻辑环节的认识结构。

范畴表上升到无限环节的理性层次上,它是对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逻辑判断。

从逻辑结构图的样式上看,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外部都是菱形排列“一、二、一”的格式,内部都是“三一体结构”。

如果我们用直观的逻辑图像展示出来,这一逻辑结构的样式就会鲜明地展示出来。

判断表的直观逻辑图像如下:范畴表的直观逻辑图像如下:对比两个逻辑图像的样式,人们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很小,这种差异表现在范畴表中多了数学性、力学性两个箭头,同时在标注内容上添加了“三分法——过程论”。

由此构成自身属性与关系属性之间的本质区别。

另一个差别表现在标注的内容上,判断表标注的内容分别是:判断的量:存在是一,认识是二判断的质:形式对立,本质同一判断的关系:两种关系对立统一判断的模态:两个过程合二而一判断表的认识特点是:发生在主体人和客体对象之间,属于有限环节认识论层面的先验逻辑结构。

范畴表标注的内容是:┌量的范畴:从具体到综合数学性┤静态形式: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质的范畴:从质到量深化┌关系的范畴:从形式到本质力学性┤动态本质:以相互关系形式出现└模态的范畴:从静态到动态范畴表的认识特点是:已经深入到认识形式、认识属性、认识过程构成的认识结构层面,没有主体人的因素,属于无限环节哲学逻辑层面的先验逻辑结构。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哲学家,被誉为“德国觉醒时代”的象征。

他对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领域都有深刻的贡献。

其中,他的“十二范畴”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所谓“十二范畴”,是指康德认为万物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十二个不同的概念或范畴:1. 单一性:这个范畴描述了所考虑的事物的简单性和空间上的单一性。

2. 统一性:这个范畴描述了一组事物所共有的共性。

3. 总和性:这个范畴描述事物之间相互连接和关联的方式。

4. 反映性:这个范畴描述了感觉模式的反映和协调。

5. 统一性:这个范畴定义了公共性的共性。

6. 互动性:这个范畴描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关系。

7. 固有性:这个范畴定义了实体所带来的特性和属性。

8. 存在性:这个范畴描述了实体的存在和存在方式。

9. 因果性:这个范畴定义了事物所需满足的因果关系。

10. 必然性:这个范畴描述了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11. 可能性:这个范畴描述了一切事物的可能性和潜在性。

12. 实体:这个范畴描述了实体所在的空间和时间。

康德的十二范畴意味着,人类普遍性的认知和理解必须遵循这些概念,以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

人理解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离不开这些概念。

康德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19世纪之后的哲学思想和现代科学的发展。

通过康德的思考,我们发现,认知是必须以一些范畴和概念作为支持的,这些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因此,范畴和概念的研究是现代哲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向。

同时,康德的十二范畴也使我们了解到,对于一个智者,不单是哲学的思考和技巧,还有观测、经验和知识等多个层面的领悟。

康德十二范畴的例子

康德十二范畴的例子

康德十二范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个概念,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只
能通过范畴来认识事物。

康德十二范畴包括:空间、时间、质量、数量、比较、形式、动作、被动、内容、起源、目的、本质。

空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通过感官来认识空间。

时间:时间也是客观存在的,
人们只能通过感官来认识时间。

质量:质量是与物质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和概念来认识质量。

数量:数量是与物质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和概念来认识数量。

比较: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

形式:形式是与物质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和概念来认识形式。

动作:动作是与物质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
官和概念来认识动作。

被动:被动是与物质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和概念来认识被动。

内容:内容是与物质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和概念来认识内容。

起源:起源是与物质
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和概念来认识起源。

目的:目的是与物质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和概念来认识目的。

本质:本质是与物质相关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和概念来认识本质。

康德的范畴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们只能通过范畴来认识事物。

康德十二范畴是
人类。

康德_实践理性批判_中的自由范畴表解读

康德_实践理性批判_中的自由范畴表解读

#外国哲学#康德5实践理性批判6中的自由范畴表解读邓 晓 芒众所周知,康德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所提出的十二知性范畴表,包括这个表的四大类划分(量、质、关系、模态),在康德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不仅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起了提纲挈领的主干作用(例如对十二图型的划分,对十二条知性/原理0的划分,甚至在辩证论中对四个二律背反的划分,都以此为根据),而且成为5判断力批判6中有关四个/美的契机0以及(比较隐晦的)四个崇高契机的划分原则。

所有这些划分都有人作过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然而,奇怪的是,唯独在5实践理性批判6的/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0这一章中所提出的/就善与恶的概念而言的自由范畴表0,却很少有人研究。

它基本上被研究康德道德哲学的学者们忽视了。

例如,当代英语世界最负盛名的康德专家阿利森(H enry E .A llison)在其影响巨大的专论5康德的自由理论6(1990)中,竟然对这个自由范畴表连提都没有提到。

(见阿利森)前辈的如加拿大的约翰#华特生(John W atson)在其出版于1908年的5康德哲学讲解6中逐章解读5实践理性批判6时,同样对此只字未提。

(见华特生)汉语康德学界更是未见有对这个问题的涉及。

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由于,这个自由范畴表看起来似乎的确不像5纯粹理性批判6中的知性范畴表那样对康德整个体系有一种确定框架的作用,因而并不是那么举足轻重(我将证明这一点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许是由于,康德自己关于这个表不但论及的篇幅短小,而且根本没有展开来谈,因此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自由范畴表的提出在5实践理性批判6的第一卷第二章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0中,康德开宗明义就指出:/我所说的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是指作为自由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一个客体的表象。

0(康德,2003年,第78页)实践理性的对象不同于理论理性的对象,它是以自由的原因性(而非自然因果性)为前提的对象,这就是通常所谓善恶概念。

康德12个先天范畴

康德12个先天范畴

康德12个先天范畴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先天范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康德认为,先天范畴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

康德将先天范畴分为12个,分别是:时间、空间、数量、关系、质量、实在性、存在、可能性、必然性、原因、作用和目的。

下面将对这12个先天范畴的主要内容进行展开。

1. 时间:时间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种无限的、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它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2. 空间:空间也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另一个基本的概念。

康德认为,空间是一种无限的、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它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3. 数量:数量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数量的基本概念。

康德认为,数量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4. 关系:关系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

康德认为,关系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5. 质量:质量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性质的基本概念。

康德认为,质量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6. 实在性:实在性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存在的基本概念。

康德认为,实在性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7. 存在:存在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存在的基本概念。

康德认为,存在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8. 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可能发生的基本概念。

康德认为,可能性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9. 必然性:必然性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必然发生的基本概念。

康德认为,必然性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10. 原因:原因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

康德认为,原因是一种先天的形式,不依赖于任何经验。

11. 作用:作用是一种先天范畴,它是人类思维中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康德十二范畴表的新说法

康德十二范畴表的新说法

康德十二范畴表的新说法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8世纪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用于解释存在的不同方面和形式。

这个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被广泛讨论和引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康德十二范畴表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在本文中,我将尝试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康德十二范畴表,并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和观点。

一、现象与物自体康德将存在划分为两个领域:现象和物自体。

现象是我们感知和认识到的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物自体则是存在于现象背后的实体。

然而,我认为这种划分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在某些情况下,现象和物自体可能并不那么清晰地分开。

事实上,现象和物自体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时间与空间康德也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两个基本范畴。

时间被视为一种连续的流动,而空间被视为一种扩展的容器。

然而,我认为时间和空间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形式,它们也与主体的感知和经验密切相关。

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个体经验的一部分,并受到主体观点的影响。

三、关系与数量康德将关系和数量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而数量则涉及到度量和计数。

然而,我认为关系和数量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确。

在现实世界中,关系和数量经常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影响。

关系的建立往往涉及到数量的度量和计算。

我认为关系和数量应该被视为相互依存的存在方式。

通过重新审视康德十二范畴表,并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和观点,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一哲学概念的多个方面。

康德十二范畴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新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扩展和更新。

这种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得康德十二范畴表成为一个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

总结回顾:通过重新审视康德十二范畴表,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现象与物自体、时间与空间以及关系与数量等范畴之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可能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种重新审视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康德哲学的方法。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不断更新和扩展我们对康德十二范畴表的认识。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康德的十二范畴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类思维如何理解经验世界的结构。

这些范畴是理性的表达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在本文中,将会依次介绍这十二个范畴,并且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第一范畴:量量是我们对事物的度量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量的概念,我们能够判断事物的大小、重量、长度等特征,从而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范畴:质质是事物的实质和本质属性。

通过质的概念,我们能够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

第三范畴:关系关系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通过关系的概念,我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四范畴:模式模式是事物的形式和结构。

通过模式的概念,我们能够观察事物的形态和结构,从而认识事物的外在表现。

第五范畴: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潜在可能性。

通过可能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变化,从而预测事物的未来走向。

第六范畴:存在存在是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

通过存在的概念,我们能够确认事物的存在和真实性,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第七范畴:必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必然规律。

通过必然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原因,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第八范畴:可能性可能性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潜在可能性。

通过可能性的概念,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变化,从而预测事物的未来走向。

第九范畴:存在存在是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

通过存在的概念,我们能够确认事物的存在和真实性,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第十范畴:合一合一是事物之间的统一和整体性。

通过合一的概念,我们能够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整合起来,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整体认识。

第十一范畴:共性共性是事物之间的普遍性和共同特征。

通过共性的概念,我们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普遍规律,从而建立事物之间的共性认识。

第十二范畴:差异差异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和不同之处。

通过差异的概念,我们能够比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特殊性和个性特征。

康德哲学实践范畴本质研究

康德哲学实践范畴本质研究

动; 并对康德 和亚里士 多德 实践 范畴进 行 了比较 , 试 图厘 清它们 之 间的一 些相 同点和不 同点 , 以进一步认识 、
理 解其 实践 范畴的本质。
关键词 : 康德 ; 实践 ; 本质 ;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B 5 1 6 - 3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4 ) 0 1 一 l 1 7 — 0 4
只有一个读者 , 那就是康 德 , 只有他一个 人读懂 了卢梭 。” I ’ 列
易斯 ・ 贝克在其著作《 ( 实践 理性批判 > 通释》 中说 : “ 只有卢梭
才预见到 自律学说 , 因为只有他 才发现了法则与 自由之 间的
本质关 联 ,而 1 8 世纪 的其他人 只将法则视 为是对 自由的限 制。尽管卢梭只在政治学 中阐明它们 的本质关联 , 但在康德
态的功利主义支配着社会 的经 济 、 政治和科学技术 。资产阶 级功利 主义在反对封建制 度 、 宗教道德方 面起过重 大作 用并
和争名逐利热衷度不断增温 的十八世纪 , 唯有 康德深刻领会 了卢梭的呐喊 , 仅有科 学 、 理性是无法保有一个道德世 界的 ,
道德另有根源 。“ 恩斯特 ・ 卡西勒认为 , 在整个十八世纪 , 卢梭
学 等并使之取得 了不少成就 , 却也使理性变成 了人 的欲 望和
激 情的工具 , 将 把地球 变成一片荒 芜 ; 人越来越 为 自己的欲
望 和创造物 所役而渐 渐失去 了人作为人 的本质 。在卢梭看
来, 文化 、 文明 的发 展证 明着 理性 内部 有一种 自我 毁灭 的倾
的反作用 而使 自己得 到保 障 , 以便不 陷入 自相矛盾 。” 《 < 实 践理性批判 ) 通释》 中说 : “ 如果我们致力于做 出上述修正 , 就

范畴是主观的吗?——康德先验演绎的目的与限度

范畴是主观的吗?——康德先验演绎的目的与限度
种 种 认 识 能 力 , 因 而 涉 及 到 对 自我 意 识 的 先 验 统 觉 的考察 ( A X VI ) 。 L 】 j ( 通 过 这 两 方 面 的考
范畴是 主观 的吗 ?
建 形 而 上 学 ,反 而 会 再 次 使 得 形 而 上 学 成 为 一 个
纷 乱 的 战场 。 所 以说 ,规 则 与 划 界 是 康 德 先 验 演
康德 关 于纯 粹 知性 概 念 ( 范 畴 ) 的先验 演
绎 是他 的作 为未 来 形 而 上 学 之 导论 的 批判 哲 学
出 了一 个 更 为 精 密 和 详 尽 的 论 证 , 而 这 个 论 证 与作 为一个 整 体 的康 德 哲 学 的特 殊结 构 更 为合 拍 ,也 就 是 说 ,更 加 符 合 康 德 所 说 的 科 学 作 为
为一种反思意识 自身却是缺乏反思的,因而没有看到思维与存在所具有 的同一性 。这表明了康德的整个先 验观念论构想所具有的限度与不足,正是由此出发 ,德国观念论踏上了通往思有统一的道路。
中图分类号 :B 5 1 6 .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7 5 1 1( 2 0 1 3 )0 2— 0 0 3 4— 0 9
了 巨大 的工夫 反 复 就 纯 粹 知性 概 念 的先 验 演 绎
这 个 部 分 进 行 论 证 ,而 且 出 于 对 第 一 版 演 绎 的
般 人 们 会 很 自然 地 将 范 畴 的 先 验 演 绎 与
休 谟 问题 联 系 起 来 ,认 为 康 德 在 这 里 所 要 解 决
的主要 问题 就是 经 验 知 识 何 以 具 有普 遍 必 然 性 的 问 题 。 的 确 ,康 德 自 己也 说 这 个 颇 具 深 度 的

康德知识点总结

康德知识点总结

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重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

康德认为理性有其局限性,不能认识到超越经验的事物,他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先验范畴"的概念,揭示了理性的运作规律。

他还提出了"范畴论"、"自由意志"、"终极价值"等重要概念,对于伦理学和美学也提出了深刻见解。

在康德哲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康德认为,我们通过感觉和经验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但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现象世界。

对于事物背后的本质和本体,我们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

而我们头脑中的原始范畴和形式,并非来自经验,而是先验的认识。

所以,先验认识是我们在经验之前就已经具有的知识。

例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它们是我们头脑中的先验观念。

在康德看来,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但是先验认识是我们理解经验的先决条件。

先验范畴康德认为,先验范畴是我们头脑中的一种形式,用来组织我们所获得的感觉和经验。

这些范畴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事物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将感觉和经验组织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

康德总结了十二种先验范畴,分别是:单一性、多重性、全体性、可能性、必然性、存在性、连续性、间断性、因果性、相互作用、区分和存在。

这些先验范畴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并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

范畴论范畴论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我们理解世界的结构和规律。

康德通过分析先验认识和先验范畴,揭示了认识的局限性和条件,阐释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范畴论使我们能够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我们的认识是有条件和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范畴理论
康德是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创立了德国古典哲学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体系——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范畴”的概念,来进行范畴之间的相互区别,划分不同范畴的界限。

康德在范畴中指出:如果我们把对象分成两个范畴:纯粹自然和纯粹精神,那么,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纯粹自然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实体,而纯粹精神则必须服从一定的道德法则。

因此,康德称纯粹自然为自然范畴,而纯粹精神为精神范畴。

康德认为这两个范畴各有其适用范围,并不是可以随意的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

纯粹精神必须服从于一定的道德原则;纯粹自然只需要遵循绝对精神的基本规律。

这个范畴分为纯粹自然和精神两个部分,并且相互联系。

康德认为,虽然纯粹自然在整体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形式上看,却只有依靠纯粹精神才能发挥出来,才能成为客观世界。

所以,康德指出:每一种范畴,即使是纯粹自然的范畴,都需要某种纯粹精神。

没有纯粹精神,纯粹自然的范畴根本就无法成立。

那么,康德的范畴究竟包括哪些呢?在康德看来,纯粹自然的范畴主要是: 1、实体( In essia,Idea),又叫做独立存在物。

2、自在之物( Sus sabilis, Idea),又叫做普遍存在物,或者说事物的真正原因。

3、绝对命令( Essenten,Idea),又叫做“纯粹概念”,是非人格的实体的概念。

4、必然性( Dasein, Idea),又叫做原因,是由绝对精神的理性而来,是绝
对必然的范畴。

5、偶然性( Verkehrt, Idea),又叫做不纯粹的
必然性,是由相对精神的非理性而来,是偶然的范畴。

6、内在必然性( In best riech, Idea),又叫做外在必然性,是相对精神与绝对精神之间交流的方式。

7、可能性( Dasein, Idea),又叫做非纯粹的必然性,是相对精神给予纯粹精神的必然的推动力。

8、纯粹精神( Idea, transcendence, Aspekte),又叫做超越物质的东西,或者说精神的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它包括纯粹自然、纯粹精神和相对精神三种形态。

也就是说纯粹自然指的是本体论范畴,而精神范畴是指方法论范畴,并且这两种范畴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因此,康德又指出:纯粹自然所显示的必然性是通过绝对精神获得,而绝对精神又通过相对精神来体现。

而且在不同的范畴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可能性,只有在这些范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才会有客观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