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突破二十:连锁轨迹— —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
初中数学压轴——动点问题
个关于即t的t=1等0-式2t,,解(出用tt表的达值A,E、验AD证,建. 立t的等式)
10 1D0 D
得t=10/3
(时间范围内是否满足)
30°
C
5√F3 F
5√3
2020/4/14
(3).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直角三角形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角 (三个内角都有可能为直角)
A D
60°
E 5
10 10 D D
B
30°
CC
F 5√3 F
2020/4/14
(3). ①∠FDE=90°,四边形BFDE为矩形 BE=DE 5-t=t,t=5/2 或者AD=2AE 10-2t=2t,t=5/2
②∠DEF=90° AE=2AD t=2(10-2t),t=4
③∠DFE=90° ∵四边形AEFD为平行四边形 ∴∠A=∠DFE=60° ∴∠DFE不可能为90°
中考压轴题系列分析 ——动点问题
动态几何
动点型
单动点型 双动点型
动线型
线平移型
线旋转型 面平移型
动面型 面旋转型
面翻折型
2020/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 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在中考中往往以最后两道的压 轴题出现,分值在20分左右,是考生考试提升成绩必须掌握的一种题型。
动. 当其中某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 D、E运A动的时间是t秒(t>0)过点D作DF⊥BC于点F,连接DE、EF.
E
10
5
D
B
30°
C
5√3 F
2020/4/14
(1).求证:AE=DF;
动点:
证明: AE表示点E走过的路程,
中考数学几何动点运动轨迹及最值专题讲义
2020春中考数学几何动点运动轨迹及最值专题讲义一、动点运动轨迹——直线型(动点轨迹为一条直线,利用“垂线段最短”)Ⅰ.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若可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是直线;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0,2),点M的坐标为39(1,)44m m−−−(其中m为实数),当PM 的长最小时,m的值为__________.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4),B(3,2),C(m,-4m+20),若OC恰好平分四边形...OACB....的面积,求点C的坐标.Ⅱ.当某一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不变时,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E在边AD上,且AE:ED=1:3.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过点E作EF⊥PE交射线BC于点F,设M是线段EF的中点,则在点P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运动路线的长为_________.【变式1】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E在边AD上,且AE:ED=1:3.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过点E作EF⊥PE交边BC或CD于点F,设M是线段EF的中点,则在点P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运动路线的长为___________.ABDCEFPMABDCEFPMyxBAO【变式2】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P 在AD 上,AB =2,AP =1,E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E ,过点P 作PE 的垂线,交BC 于点F ,连接EF ,设EF 的中点为G ,当点E 从点B 运动到点A 时,点G 移动的路径的长是_________.【变式3】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P 是AD 边的中点,点E 在AB 边上,EP 的延长线交射线CD于F 点,过点P 作PQ ⊥EF ,与射线BC 相交于点Q .(1)如图1,当点Q 在点C 时,试求AE 的长; (2)如图2,点G 为FQ 的中点,连结PG . ①当AE =1时,求PG 的长;②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试直接写出线段PG 扫过的面积. 变式3图14.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两点,且AC =BD =16AB =1,点P 是线段CD 上一个动点,在AB 同侧分别作等边△P AE 和等边△PBF ,M 为线段EF 的中点。
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方法
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方法在数学领域中,研究动点在定直线上的轨迹问题是一项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求解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数学问题。
一、问题背景在数学中,动点在定直线上的轨迹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动点在直线上的运动路径。
求解这类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动点的运动规律,为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求解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轨迹方法1.建立坐标系首先,我们需要在定直线上建立一个合适的坐标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定直线为x轴或y轴,以便简化问题。
坐标系建立后,我们可以用坐标表示动点的位置。
2.设定动点运动方程设动点的初始位置为P0(x0, y0),运动时间为t,速度为v,动点的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x = x0 + vxty = y0 + vyt其中,vx和vy分别为动点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3.引入约束条件在动点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约束条件,如动点在某一时刻必须经过某一点,或者动点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保持不变等。
根据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引入这些约束条件,从而确定动点的轨迹。
4.求解轨迹方程根据动点的运动方程和约束条件,我们可以求解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具体步骤如下:(1)将动点的运动方程代入约束条件中,得到关于t的方程。
(2)解出t的值,将其代入动点的运动方程,得到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
(3)将所有位置坐标连成一条曲线,即为动点在定直线上的轨迹。
三、实例分析假设有一动点P,初始位置为P0(0, 1),在x轴上以速度v = 1m/s匀速运动,求动点在y = 1这条直线上的轨迹。
1.建立坐标系以y = 1为x轴,建立坐标系。
2.设定动点运动方程x = ty = 13.求解轨迹方程由于动点在y = 1这条直线上运动,所以轨迹方程为:y = 1四、总结本文介绍了求解动点在定直线上轨迹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坐标系、设定动点运动方程、引入约束条件和求解轨迹方程等步骤,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初中常见的动点轨迹问题归纳与突破策略
②“定边对定
角”的动点轨迹为在以定边为弦且经过定点的圆弧
上 . 直线型中常见的有四种 :①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
相等 ,那么该动点的轨迹为平行与该直线的直线 ;
②
一、动点的运动轨迹为圆弧型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反之 ,如图 1,如果一个
动点 M ,
以 M 为顶点的角 ∠AMB 始终不变 ,
动点轨迹;圆弧型;直线型;定边对定角;夹角定位法
初中数学动点轨迹问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
动点轨迹问题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以及以后高中数
学的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 动点轨迹问题的解决策
略是化动为静,
寻找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 .
初中阶段常见的动点轨迹有圆弧型与直线型 . 圆
弧型中又分为两种 :①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
且这个定角的对边是定边 .
动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该动点的轨迹为该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③
动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该动点的轨迹为这个角的角
平分线(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④动点与定点的连线
与定直线的夹角为定角,
那么该动点的轨迹为这个夹
角的另一边 .
图1
图2
由于“圆弧型中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那
角的动点轨迹)进行分析讲解:题目中如能找到定边对定角,则该动点的运动轨迹为在以定边为弦且经过定点的圆弧上,
这一类型关键的突破口是求出定边对面角的具体度数,为定值 . 而题目中如出现动点与定点的连线与定直线的夹角为定
关键词
角时,则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型(这个夹角的另一边),解决这一类型的方法为夹角定位法 .
2020中考数学高频考点专题复习:动态问题考点总结及2019年配套真题
专题知识回顾
一、动态问题概述
1. 就运动类型而言 , 有函数中的动点问题、图象问题、面积问题、最值问题、和差问题、定
值问题和存在性问题等。
2. 就运动对象而言 , 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有点动、线动、面动三大类。
3. 就图形变化而言 , 有轴对称(翻折) 、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滚动)等。
4. 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 一类是代数综合方面,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
(2)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
(3)根据试题的已知条件或者要求列出算式、方程或者数量间的关系式。
专题典型题考法及解析
【例题 1】(点动题)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 AB= 6,BC= 8,点 E 是 BC 中点,点 F 是边
CD 上的任意一点,当△ AEF 的周长最小时,则 DF 的长为(
)
A.1 B.2 C.3
当 3< x< 5 时, y= ×3×(5﹣ x)=﹣ x+ .
4. ( 2019?湖北武汉) 如图, AB是⊙ O的直径, M、N是 (异于 A. B)上两点, C是 上一
动点,∠ ACB的角平分线交⊙ O于点 D,∠ BAC的平分线交 CD于点 E.当点 C从点 M运动到
点 N时,则 C. E 两点的运动路径长的比是(
t
2
;当移动
的距离> a 时,如图 2, S= S△ AC′H= ( 2a﹣t ) 2= t 2﹣ 2at +2a2,根据函数关系式即可得
到结论; ∵在直角三角形 ABC中,∠ C= 90°, AC= BC, ∴△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EF⊥ BC,ED⊥ AC, ∴四边形 EFCD是矩形, ∵E 是 AB的中点, ∴EF= AC, DE= BC,
2020年中考数学重点突破:《动态题型》分类探究与解析 讲义
动态题型分类探究与解析运动型问题主要研究在几何图形运动中,伴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图形位置关系的“变”和“不变性”,就运动对象而言,有点动、线动和面动,常常集代数与几何于一体,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分类探究探究一点动型问题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CDE的三个顶点分别是C(3,0),D(3,4),E(0,4).点A在DE上,以A为顶点的抛物线过点C,且对称轴x=1交x轴于点B,连接EC,AC.点P,Q为动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填空:点A的坐标为________,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①中,若点P在线段OC上从点O向点C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E上从点C向点E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PCQ为直角三角形?(3)在图②中,若点P在对称轴上从点A开始向点B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运动,过点P 作PF⊥AB,交AC于点F,过点F作FG⊥AD于点G,交抛物线于点Q,连接AQ,CQ.当t为何值时,△ACQ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分层探究】(1)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有哪几种形式?(2)△PCQ为直角三角形有哪几种情况?当△PCQ为直角三角形时,它与△COE在形状上有什么关系?(3)△ACQ可以分割为哪两个三角形?求线段FQ的长的关键是什么?探究结论:(1)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般式y=ax2+bx+c(a≠0),顶点式y =a(x-h)2+k(a≠0),交点式y=a(x-x1)(x-x2).(2)当∠CPQ=90°或∠CQP=90°时,△PCQ为直角三角形.当△PCQ为直角三角形时,与△COE相似.(3)△ACQ可以分割为△AFQ和△CFQ.求线段FQ的长的关键是求出点F与点Q的坐标.【解题方法点析】关于点运动的问题,一般根据图形变化,探索动点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作出符合条件的草图.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动点运动过程中不变的量.【解题】解:(1)点A(1,4),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x-1)2+4或y=-x2+2x+3.(2)依题意,得OC=3,OE=4,∴CE=OC2+OE2=32+42=5.当∠QPC=90°时,∵cos∠QCP=PCCQ=OCCE,∴3-t2t=35,解得t=1511;当∠PQC=90°时,∵cos∠QCP=CQPC=OCCE,∴2t3-t=35,解得t=913.∴当t=1511或t=913时,△PCQ为直角三角形.(3)∵A (1,4),C (3,0),∴可求得直线AC 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 =-2x +6.∵P (1,4-t ),将y =4-t 代入y =-2x +6中,得x =1+t 2.∴点Q 的横坐标为1+t 2.将x =1+t 2代入y =-(x -1)2+4中,得y =4-t 24,∴点Q 的纵坐标为4-t 24,∴QF =(4-t 24)-(4-t )=t -t 24,∴S △ACQ =S △AFQ +S △CFQ =12FQ ·AG +12FQ ·DG=12FQ (AG +DG )=12FQ ·AD=12×2(t -t 24)=-14(t -2)2+1.∴当t =2时,△ACQ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1.探究二 线动型问题例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 =x -2与y 轴相交于点A ,与反比例函数y =k x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相交于点B (m ,2).。
中考数学动点题讲解
中考数学动点题讲解中考数学动点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平面几何中动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这种题型中,需要考生根据动点的特点和运动轨迹,推导出动点所在的图形的性质和相关参数。
以下是中考数学动点题的讲解。
1. 直线上动点问题直线上动点问题是动点题中最简单的一种,通常需要考生根据动点的移动轨迹,推导出线段长度、角度等相关量的变化规律。
例如,有一条长度为10的线段AB,动点P沿着这条线段从A点开始匀速向B点移动,求当P点到达B点时,线段AB的中点O的位置。
解题思路:由于P点是匀速移动的,可以通过构建等速度线段来找到P点在到达B点前所处的位置。
具体地,我们可以在AB上构造以A点和B点为端点、长度为5的等速度线段CD和EF,分别与P点的轨迹相交于C点和E点。
根据线段AB的中点公式,可以得出线段OB的长度为5,因此,当P点到达B点时,线段OB的位置位于B点的左侧5个单位长度处。
2. 圆上动点问题圆上动点问题通常需要考生根据动点所在的圆的性质,推导出相关的几何关系和参数。
例如,有一条固定的半径为3的圆和一个动点P沿着这个圆的周长运动,当P点从起始位置出发后,经过圆心O点后,再走过180度后又回到起始位置,求动点P所走的路径长度。
解题思路:由于P点沿着圆的周长匀速运动,因此,当P点运动经过180度后,它所走的路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即3π。
又因为P点在运动过程中经过圆心O点,因此,P点所在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弧线,其长度等于圆心角的对应弧长。
根据圆心角的定义,当P 点运动经过180度时,它所对应的圆心角为π,因此,P点所在弧线的长度为圆的周长的一半,即3π。
3. 平面内任意图形上动点问题平面内任意图形上的动点问题通常需要考生根据所给图形的几何特征,推导出动点所处的位置和相关参数。
例如,有一个正方形ABCD和一个动点P沿着正方形边界从A点开始匀速运动,当P点回到A点时,求P点所在的轨迹。
解题思路:由于P点沿着正方形边界匀速运动,它所在的轨迹应为一条四边形,其四个顶点分别为A、B、C、D。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原卷版+答案解析)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专题说明】近些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动点的运动轨迹类问题,通常出题以求出轨迹的长度或最值最为常见。
很多考生碰到此类试题常常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
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的重要压轴点.受学生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黑洞.掌握该压轴点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动点轨迹问题的基本图形作一详述.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其实初中阶段如遇求轨迹长度仅有2种类型:“直线型”和“圆弧型”(两种类型中还会涉及点往返探究“往返型”),对于两大类型该如何断定,通常老师会让学生画图寻找3处以上的点来确定轨迹类型进而求出答案,对于填空选择题而言不外乎是个好方法,但如果要进行说理很多考生难以解释清楚。
瓜豆原理:一个主动点,一个从动点(根据某种约束条件,跟着主动点动),当主动点运动时,从动点的轨迹相同.只要满足:1.两“动”,一“定”;2.两动点与定点的连线夹角是定角3.两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值是定值。
【引例】(选讲)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模型总结】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结论:P、Q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当∠P AQ≤90°时,∠P AQ等于MN与BC夹角)P、Q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AQ(由△ABC∽△AMN,可得AP:AQ=BC:MN)如图,D 、E 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 上的中点,P 为中线AD 上的动点,把线段PC 绕C 点逆时针旋转60°,得到P ’,EP ’的最小值【分析】结合这个例题我们再来熟悉一下瓜豆模型第一层:点P ’运动的轨迹是直线吗?第二层:点P ’的运动长度和点P 的运动长度相同吗?第三层:手拉手模型怎么构造?第四层:分析∠CAP 和∠CBP ’第五层:点P 和点P ’轨迹的夹角和旋转角的关系P'P'P'总共提到了3种处理方式: 1.找始末,定轨迹2.在轨迹上找一点旋转,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3.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即逆向构造. 那么什么具体选择什么方法更合适呢?我们再看一道例题 【例题2 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现在,我们分别用上面提到的3种策略来处理这个题目策略一:找始末,定轨迹我们分别以BE ,AE 为边,按题目要求构造等边三角形得到G 1与G 2,连接G 1与G 2得到点G 的轨迹,再作垂线CH 得到最小值.前面提到过从动点轨迹和主动点轨迹的夹角与旋转角有关,我们可以调用这个结论,得到∠AMG 1=60°,BABABABA22进一步得到△MBG 1为等腰三角形后,求CH 就不难了.策略二:在点F 轨迹上找一点进行旋转.我们分别对A ,B 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对A 点旋转会得到一个正切值为14的角,即1tan tan 4∠G M E =∠A FE=,然后进一步算出最值【简证】311202EM AE EN NEC IC ⇒°⇒∠,则5=2CH对B 点旋转得到∠EMG =∠FBE =90°,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策略三: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将点C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H ,易证△CGE ≌△HFE ,则有CG =HF ,作MH ⊥AB 于M ,HM 即为所求.相比之下,先求轨迹后再求垂线段时,比较麻烦,而反向旋转代换所求线段感觉清爽很多.BABA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底向右侧作等腰直角△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F 为AB 边上一点,连接EF ,以EF 为底向右侧作等腰直角△EFG ,连接CG ,则AG 的最小值为 .1.如图,在△ABC中,∠ACB=90°,AC=BC=4,点D是BC边的中点,点P是AC边上一个动点,连接PD,以PD为边在PD的下方作等边△PDQ,连接CQ.则CQ的最小值是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BC=5 3,点P在线段BC上运动(含B、C两点),连接AP,以点A 为中心,将线段AP逆时针旋转60°到AQ,连接DQ,则线段DQ的最小值为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P是对角线AC上的动点,连接DP,将直线DP绕点P顺时针旋转,使∠1=∠2,且过点D作DG⊥PG,连接CG.则CG最小值为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专题说明】近些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动点的运动轨迹类问题,通常出题以求出轨迹的长度或最值最为常见。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突破二十:连锁轨迹— —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
专题二十:连锁轨迹——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导例引入】导例:如图:A是定点,动点B从O(0,0)运动到C(8,0). 点M为线段AB的中点,①画出线段AB的中点M运动的路径②M运动的路径的长是.分析:求解动点运动问题的关键是把握运动规律,寻求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探求“动”.首先要分清运动的轨迹是线段还是弧,然后确定起始点和终止点,再作出相应的草图就能解决问题动点B和M的关系可定义为:B叫做主动点,M叫做从动点.如果:①动点的初始位置②动点的中途位置③动点的终止位置三点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可以初步判断动点的运动路径是.【方法指引】注意画图分析:第一步:画出△BDE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第二步:标出①点的初始位置②点的中途位置③点的终止位置第三步:判断动点的运动路径,计算其长度导例答案:(1)线段M1M2即为点M的运动路径;【例题精讲】类型一:动点产生的路径与最值问题例1.如图,在△ABC中,∠CAB=90°,AB=AC=4,P为AC中点,点D在直线BC上运动,以为边向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连接PF,则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线段PF的最小值为.【分析】连接CF,由“SAS”可证△ABD≌△ACF,可得∠ABD=∠ACF=45°,可得CF⊥BC,即点F在过点C且垂直BC的直线上,则当PF⊥CF时,PF的值最小,即可求PF的最小值.类型二:动点产生的路径长问题例2.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10cm,∠BAC=90°,点D在AB边上且BD=4cm,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1)求DE的长;(2)若动点P从点B出发沿B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连结PE,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S△PDE=6cm2时,求t的值;(3)若动点P从点D出发沿着DA方向向终点A运动,连结PE,以PE为腰,在PE右侧按如图方式作等腰直角△PEF,且∠PEF=90°.当点P从点D运动到点A时,求点F运动的路径长(直接写出答案).【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2)分点P 在线段BD 上和点P 在线段AD 上两种情况,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3)证明△PDE ≌△EH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图形解答即可.【专题过关】1.如图,在△ABC 中,BC =8,M 是边边 BC 上一动点,连接 AM ,取 AM的中点 P ,随着 点 M 从点 B 运动到点 C ,求动点 P 的路径长为 .2. 已知线段AB =6,C 、D 是AB 上两点,且AC =DB =1,P 是线段CD 上一动点,在AB 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PE 和等边三角形PBF ,G 为线段EF 的中点,点P 由点C 移动到点D 时,G 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_______.3. 如图在Rt △ABC 中,∠C=90°,AC=8,BC=6,动点P 从点A 开始沿边AC 向点C 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开始沿边CB 向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连结PQ ,M 为线段PQ 的中点,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M 点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4.如图,在Rt ABC ∆中,6,8AC BC ==,90C ∠=︒.点P 是边AB 上一动点,点D 是AC延长线上的一个定点,连接PD ,过点D 作DE PD ⊥,连接PE ,且2tan 5DPE ∠=,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点E 运动的路径长为 .5.如图,矩形ABCD 中,AB=6,AD=8,点E 在边AD 上,且AE :ED=1: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 停止.过点E 作EF ⊥PE 交射线BC 于点F ,设M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在点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 运动路线的长为 .6.如图,已知AB=9,点E 是线段AB 上的动点,分别以AE ,EB 为底边在线段AB 的同侧作等腰直角△AME 和△BNE ,连接MN ,设MN 的中点为F ,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则点F 移动路径的长是7.如图所示,点E 坐标为(﹣1,0),点B 坐标为(0,2),等腰直角△BDC 的直角端点D 从D(0,0)运动到D(2,0)时,(1)画出线段EC 的中点M 运动的路径;(2)EC 的中点M 运动的路径的长是多少?8.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P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CP ,过点P 作PC 的垂线交AD 于点E ,以PE 为边作正方形PEFG ,顶点G 在线段PC 上,对角线EG ,PF 相交于点O .(1)若AP=1,则AE= ;(2)①求证:点O 一定在△APE 的外接圆上;②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点O 也随之运动,求点O 经过的路径长;(3)当点P 运动至AB 中点时,求线段CO 的长.9.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动点E 在边AB ,AD 上运动,连接CE ,以CE 为边作正方形CEFG (点C 、E ,F ,G 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连接DG .问题解决:(1)如图(1),当点E 在AB 上运动时,求证:△BEC ≌△DGC ;(2)如图(2),当点E 在AD 上运动时,点M 是FG 的中点,连接CM .若DG=CM ,则AE 的长为 ;(3)如图(1),点E 沿边AB 由点B 运动到点A 时,求点F 的运动路径的长.10.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y=-31x+b 交y 轴于点A (0,2),交X 轴于点B .过点E (2,0)作X 轴的垂线EF 交AB 于点D ,P 是射线DF 上一动点,设P (2,n ).(1)B点坐标为;(2)求△ABP的面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3)以PB为斜边作等腰直角△BPC,且点C始终在第一象限.①若S△AEP=2,求点C的坐标.②若点P从(2,2)运动到(2,4),则点C运动的路径长为1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4,M是AD的中点,动点E在线段AB上,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点M作EF的垂线交BC于点G,连结EG、FG.(1)求证:△AME≌△DMF;(2)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探究:①△EGF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判断△EG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②线段MG的中点H运动的路程最长为多少(直接写出结果)?(3)设AE=x,△EGF的面积为S,求当S=6时,求x的值.1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M是AD的中点,点E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点M作EF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G,连接EG,FG.(1)试判断△EG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设AE=x,△EG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若P是MG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点P运动路线的长.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0,3),过点B作直线∥x轴,点P(a,3)是直线上的动点,以AP为边在AP右侧作等腰Rt△APQ,∠APQ=Rt∠,直线AQ交y轴于点C.(1)当a=1时,则点Q的坐标为多少;(2)当点P在直线上运动时,点Q也随之运动.当a为多少时,AQ+BQ的值最小,最小值为多少?例题答案:例1.连接CF.∵∠CAB=90°,AB=AC=4,P为AC中点,∴∠ABC=∠ACB=45°,AP=PC=2.∵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AD=AF,∠DAF=90°.∵∠BAC=∠DAF=90°,∴∠BAD=∠CAF,且AB=AC,AD=AF.∴△ABD≌△ACF(SAS).∴∠ABD=∠ACF=45°.∴∠BCF=∠ACB+∠ACF=90°.∴CF⊥BC.∴点F在过点C且垂直BC的直线上运动.∴当PF⊥CF时,PF的值最小.∴PF的最小值==.例2.(1)∵AB=AC,∠BAC=90°,∴∠B=∠C=45°.∵DE⊥AB,∴∠B=∠BED=45°.∴DE=BD=4cm;(2)当点P在线段BD上时,S△PDE=×DP×DE=×4×(4-2t)=6,整理得4-2t=3,解得t=0.5.当点P在线段AD上时,S△PDE=×DP×DE=×4×(2t-4)=6,整理得2t-4=3,解得t=3.5.综上所述,t=0.5或3.5;(3)点F运动的路径长为10-4.理由如下:如图,连接AE,过点E作EF1⊥DE,且使EF1=ED,过点E作EF2⊥DE,且使EF2=AE,∴∠DEF1F=90°,∠AEF2=90°∴∠DEA=∠F1EF2.∴△DEA≌△F1EF2.∴AD=F1F2=10-4.∴当P从点D运动到点A时,点F运动的路径为线段F1F2,该线段的长度=AD=10-4.【专题过关】1.4.2.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A=∠FPB=60°,∴AH∥PF.∵∠B=∠EPA=60°,∴BH∥PE.∴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EF与HP互相平分.∵G为EF的中点,∴G为PH中点,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G始终为PH的中点,所以G的运行轨迹为三角形HCD的中位线MN.∵CD=6-1-1=4,∴MN=2,即G的移动路径长为2.3. 以C为原点,以A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可知0≤t≤3,当t=0时,点M1的坐标为(4,0);当t=3时,点M2的坐标为(,3).设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2x+8.∵点Q(0,2t),P(8-t,0),∴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中点M3的坐标为(,t).把x=,代入y=-2x+8,得y=-2×+8=t.∴点M3在M1M2直线上.过点M2作M2N⊥x轴于点N,则M2N=3,M1N=.∴M1M2=.∴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为单位长度.4.分析:点E的运动路径是一条线段,点E运动的路径长就是线段E1E2的长度.于是提出猜想一“在三点图中,从动点的起点,终点,过程点三点共线时,从动点的运动路径为线段”.∵1190E DE PDE ∠+∠=︒,1190PDP PDE ∠+∠=︒, ∴11PDP E DE ∠=∠.又∵1125DE DE DP DP ==, ∴11E DE PDP ∆∆.∴11DEE DPP ∠=∠.同理22E DEP DP ∆∆,可得22DEE DPP ∠=∠. 又∵12180DPP DPP ∠+∠=︒,∴12180DEE DEE ∠+∠=︒.∴点1E ,点E ,点2E 三点共线.∵121290E DE PDE ∠+∠=︒,121290PDP PDE ∠+∠=︒,∴1212PDP E DE ∠=∠.∵121225DE DE DP DP ==,∴1212E DE PDP ∆∆.∴121225E E PP =.∵1210PP =,∴124E E =.5.如图所示:过点M 作GH ⊥AD .∵AD ∥CB ,GH ⊥AD ,∴GH ⊥BC .在△EGM 和△FHM 中,∴△EGM ≌△FHM .∴MG=MH .∴点M 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BC 的线段.当点P 与A 重合时,BF 1=AE=2;当点P 与点B 重合时,∠F 2+∠EBF 1=90°,∠BEF 1+∠EBF 1=90°,∴∠F 2=∠EBF 1.∵∠EF 1B=∠EF 1F 2,∴△EF 1B ∽△∠EF 1F 2. ∴21111F F EF EF BF =.∴21662F F =.∴F 1F 2=18.∵M 1M 2是△EF 1F 2的中位线,∴M 1M 2=21F 1F 2=9.6.如图,分别延长AM 、BN 交于点C .∵∠A=∠BEN=45°,∴AC ∥EN .同理可得,BC ∥EM .∴四边形MENC 为平行四边形,∴CE 与MN 互相平分.∵F 为MN 的中点,∴F 为CE 中点.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F 始终为CE 的中点.故F 的运行轨迹为△CAB 的中位线,点F 移动路径的长等于AB 的一半.∴F 的移动路径长为21×9=29.7.设OD=t,作CH ⊥OA 于H,可得△BOD ≌DHC ,∴CH=OD=t ,DH=BO=2。
【中考数学专题】11 连锁轨迹—动点在直线(线段)上产生的动点轨迹类问题探究-
专题十一:连锁轨迹——动点在直线(线段)上产生的动点轨迹类问题探究专题导例已知,如图Rt△AB C中,∠ACB=90°,AC=3,BC=4,D、E分别是AC、BC的中点,连接DE,M是DE上一动点,点M从点D开始沿DE向终点E运动,在运动过程中AM的中点移动的路径长为.【分析】取AD的中点P,AE的中点Q,连接PQ,根据勾股定理得到AB=5,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计算即可.如果:①动点的初始位置②动点的中途位置③动点的终止位置三点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可以初步判断动点的运动路径是.导例答案解:取AD的中点P,AE的中点Q,连接PQ,∵∠ACB=90°,AC=3,BC=4,∴AB==5,∵D、E分别是AC、BC的中点,∴DE=AB=,∵P、Q分别是AD、AE的中点,∴PQ=DE=,∴AM的中点移动的路径长为,故答案为:.典例剖析类型一:动点产生的路径与最值问题例1.如图,△AB C中,∠ABC=90°,AB=BC=4,D为BC边上一动点,点O是正方形ADEF的中心,当点D沿BC边从点B运动到点C时,点O运动的路径长为.【分析】以点B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作EG⊥x轴,证△ABD≌△DGE得AB=DG=4、BD =EG=a,从而得E(4+a,a),根据线段的中点坐标知O(,),从而知点O在直线y=x 上,由0≤a≤4知点O的横坐标2≤x≤4、纵坐标满足2≤y≤4,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答案.类型二:动点产生的路径长问题例2.如图,在Rt△AB C中,∠C=90°,AC=8,BC=6,D为AB边上的动点,过点D作DE⊥AB 交边AC于点E,过点E作EF⊥DE交BC于点F,连接DF.(1)当AD=4时,求EF的长度;(2)求△DEF的面积的最大值;(3)设O为DF的中点,随着点D的运动,则点O的运动路径的长度为.【分析】(1)由勾股定理可求AB=10,通过证明△AED∽△ABC,可得=,可求AE=5,CE =3,通过△CEF∽△ACB,可得=,即可求EF的长度;(2)设AD=x,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可得DE=•BC=x,EF=•AB=10﹣x,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S△DEF=DE•EF=﹣x2+x=﹣(x﹣)2+6,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DEF的面积的最大值;(3)以点A为原点,AB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D=t,则点D坐标(t,0),点E(t,t),点F(10﹣t,t),由中点坐标公式可求点O坐标,由t的取值范围可求点O的运动路径的长度.专题突破1.如图,在△AB C中,∠B=45°,∠C=60°,且AB=,M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M,P 为AM的中点,当M点从点B运动到点C的过程中,P点的运动路线长为()A.1+B.1﹣πC.+D.2. 如图,在矩形ABC D中,已知AB=2cm,BC=4cm,现有一根长为2cm的木棒EF紧贴着矩形的边(即两个端点始终落在矩形的边上),按逆时针方向滑动一周,则木棒EF的中点P在运动过程中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A.(8﹣π)cm2B.4cm2C.(3+π)cm2D.8cm23.已知线段AB=12,C、D是AB上两点,且AC=DB=2,P是线段CD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PE和等边三角形PBF,G为线段EF的中点,点P由点C移动到点D时,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4.如图,等腰直角△AB C中,AC=BC=3,P为斜边AB上一动点,D为BC延长线上一点,以点D为直角顶点作直角△PQD,并且使∠DPQ=30°,则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Q运动的路径长为.5.如图,矩形ABC D中,AB=4,AD=6,点E在边AD上,且AE:ED=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过点E作EF⊥PE交射线BC于点F.设点M是线段EF的中点,则在点P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的运动路径长为.6.如图,在△AB C中,BA=BC=20cm,AC=30cm,点P从A点出发,沿着AB以每秒4cm的速度向B点运动;同时点Q从C点出发,沿着CA以每秒3cm的速度向A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1)x为何值时,PQ∥BC;(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APQ∽△CQB?若存在,求出此时AP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P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CP,过点P作PC的垂线交AD于点E,以PE为边作正方形PEFG,顶点G在线段PC上,对角线EG、PF相交于点O.(1)若AP=1,则AE=;(2)①求证:点O一定在△APE的外接圆上;②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O也随之运动,求点O经过的路径长;(3)在点P从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APE的外接圆的圆心也随之运动,求该圆心到AB边的距离的最大值.8.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动点E从点A出发,沿边AB﹣BC向终点C运动,以DE为边作正方形DEFG(点D、E、F、G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设点E运动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运动的时间为x秒.(1)如图1,当点E在AB上时,求证:点G在直线BC上;(2)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DEFG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直接写出整个运动过程中,点F经过的路径长.9.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y=﹣x+b交y轴于点A(0,1),交x轴于点B.过点E (1,0)作x轴的垂线EF交AB于点D,P是直线EF上一动点,且在点D的上方,设P(1,n).(1)直线AB的表达式为;(2)求△ABP的面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3)当S△ABP=2时,以PB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PC,请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10.如图,在矩形ABC D中,AB=2,BC=4,M是AD的中点,动点E在线段AB上,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点M作EF的垂线交BC于点G,连接EG、FG.(1)求证:△AME≌△DMF;(2)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探究:①△EGF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判断△EG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②线段MG的中点H运动的路程最长为多少?(直接写出结果)(3)设AE=x,△EGF的面积为S.①当S=6时,求x的值;②直接写出点E的运动过程中S的变化范围.1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1)如图1,当E是AB的中点,F是AD上的一点,且AF=AD,求证:CE平分∠BCF.(2)如图2,若点Q是AD的中点,连接EQ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G,过Q作EG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P,连接PE、PG.①设AE=x时,△PEG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若点M是PQ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点M的运动的路线的长.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0,3),过点B作直线l∥x轴,点P(a,3)是直线上的动点,以AP为边在AP右侧作等腰Rt△APQ,∠APQ=Rt∠,直线AQ交y轴于点C.(1)当a=时,求点Q的坐标.(2)当P A+PO最小时,求a.专题十一答案:轨迹之点在直线(线段)上运动问题探究例1.解:如图,以点B为原点,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过点E作EG⊥x轴于点G,连接AE,根据题意知,点A(0,4)、C(4,0),∵∠ABD=∠ADE=∠DGE=90°,∴∠ADB+∠EDG=∠ADB+∠DAB=90°,∴∠DAB=∠EDG,在△ABD和△DGE中,∵,∴△ABD≌△DGE(AAS),∴AB=DG=4,BD=EG,设BD=EG=a,则BG=BD+DG=4+a,∴点E(4+a,a),∵点O为正方形ADEF的中心,即点O为AE的中点,∴点O(,),即O(,),则无论a为任意实数,点O的横纵坐标相等,即点O在直线y=x上,∵0≤a≤4,∴2≤≤4,即点O的横坐标2≤x≤4、纵坐标满足2≤y≤4,则点O的运动路径长为=2,故答案为:2.例2.解:(1)∵在Rt△AB C中,∠C=90°,∴AB==10.∵DE⊥AB,∴∠EDA=90°.∵∠A=∠A,∠EDA=∠C=90°,∴△AED∽△ABC,∴=.∴AE=•AB=5.∴CE=AC﹣AE=8﹣5=3.∵DE⊥AB,∴∠DEF=90°.∵∠EDA=∠DEF=90°,∴EF∥A B.∴△CEF∽△ACB,∴=.∴EF=•AB=.(2)设AD=x.∵△AED∽△ABC,∴==.∴DE=•BC=x,AE=•AB=x.∴CE=AC﹣AE=8﹣x.∵△CEF∽△ACB,∴=.∴EF=•AB=10﹣x.∴S△DEF=DE•EF=﹣x2+x=﹣(x﹣)2+6.∴当x=时,S△DEF取最大值为6.因此,△DEF的面积的最大值为6.(3)如图,以点A为原点,AB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D=t,则点D坐标(t,0),点E(t,t),点F(10﹣t,t)∵点O是DF的中点,∴点O(5+t,t)∴点O在直线y=上运动,∵过点D作DE⊥AB交边AC于点E,∴0≤t≤∴当t=0时,点O坐标为(5,0)当t=时,点O坐标为(,)∴点O的运动路径的长度==故答案为:专题突破答案1.解:如图作AH⊥BC于H.在Rt△ABH中,∵AB=,∠B=45°,∴AH=BH=1,在Rt△ACH中,∵AH=1,∠C=60°,∴CH==,∴BC=1+当点M与B重合时,点P与A B中点E重合,当点M与C重合时,点P与F重合,∴点P的运动轨迹是△ABC的中位线EF,∴EF=BC=+.故选:C.2. 解:如图,∵P是EF的中点,∴BP=EF=×2=1(cm),∵AB=2,∴点P在运动过程中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扇形的面积,:又∵四个扇形的面积正好等于一个相同半径的圆的面积,∴4×2﹣π•12=8﹣π(cm2).故选:A.3.解: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M,∵∠A=∠DPF=60°,∴AM∥PF,∵∠B=∠EP A=60°,∴BM∥PE,∴四边形PEMF为平行四边形,∴EF与MP互相平分.∵G为EF的中点,∴G正好为PM的中点,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G始终为PM的中点,∴G的运行轨迹为△MCD的中位线H I,∵H I=CD=×(12﹣2﹣2)=4,∴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4.故答案为:44.解:如图,过点D作DK⊥AD,使得∠DAK=30°,连接AK,KQ.∵∠ADK=90°,∠DAK=30°,∴=,∵∠PDQ=90°,∠DPQ=30°,∴=,∴=,∵∠ADK=∠PDQ=90°,∴∠ADP=∠KDQ,∴△ADP∽△KDQ,∴==,∠DAP=∠DKQ,∴当则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Q运动的轨迹是线段KQ,∵点P的运动路径是3,∴点Q的运动路径是3÷=.故答案为.5.解:如图,当P与A重合时,点F与K重合,此时点M在H处,当点P与B重合时,点F与G重合,点M 在N处,点M的运动轨迹是线段HN.在Rt△AE B中,AE=2,AB=4,∴BE==2,∵△AEB∽△EBG,∴=,∴BG==10,∵BK=AE=2,∴KG=BG﹣BK=8,∴HN=KG=4,∴点M的运动路径的长为4.故答案为4.6.解:(1)∵PQ∥BC,∴∠AQP=∠C.又∵∠A=∠A,∴△APQ∽△ABC,∴=,即=,解得x=.即当x=时,PQ∥B C.(2)能相似.∵AB=BC,∴∠A=∠C,∴△APQ和△CQB相似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①△APQ∽△CQB,可得=,即=,解得x=.经检验,x=是上述方程的解.∴当AP=4x=cm时,△APQ∽△CQB;②△APQ∽△CBQ,可得=,即=,解得x=5或x=-10(舍去).经检验,x=5是上述方程的解.∴当AP=4x=20 cm时,△APQ∽△CBQ.综上所述,当AP的长为cm或20 cm时,△APQ与△CQB相似.7.(1)解:∵四边形ABCD、四边形PEFG是正方形,∴∠A=∠B=∠EPG=90°,PF⊥EG,AB=BC=4,∠OEP=45°,∴∠AEP+∠APE=90°,∠BPC+∠APE=90°,∴∠AEP=∠BPC,∴△APE∽△BCP∴,即,解得:AE=;故答案为:;(2)①证明:如图3,取PE的中点Q,连接AQ,OQ,∵∠POE=90°,∴OQ=PE,∵△APE是直角三角形,∴点Q是Rt△APE外接圆的圆心,∴AQ=PE,∴OQ=AQ,∴点O一定在△APE的外接圆上;(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必在此圆上)②解:连接OA、AC,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90°,∠BAC=45°,∴AC==4,∵A、P、O、E四点共圆,∴∠OAP=∠OEP=45°,∴点O在AC上,当P运动到点B时,O为AC的中点,OA=AC=2,即点O经过的路径长为2;(3)解:设△APE的外接圆的圆心为M,作MN⊥AB于N,如图2所示:则MN∥AE,∵ME=MP,∴AN=PN,∴MN=AE,设AP=x,则BP=4﹣x,由(1)得:△APE∽△BCP,∴,即,解得:AE=x﹣x2=﹣(x﹣2)2+1,∴x=2时,AE的最大值为1,此时MN的值最大=×1=,即△APE的圆心到AB边的距离的最大值为.8.(1)证明:∵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AD=CD,DE=DG,∠ADE+∠EDC=∠EDC+∠CDG=90°,∴∠ADE=∠CDG,在△ADE和△CDG中,,∴△ADE≌△CDG(SAS),∴∠DCG=∠DAE=90°,∵∠DCB=90°,∴∠DCG+∠DCB=180°,∴点G在直线BC上;(2)解:①当点E在AB边上时,过点E作EK∥AD,交CD于点K,如图1所示:则AC∥EK∥AD,∴∠HEK=∠EHB,∠DEK=∠EDA,∵∠EHB+∠BEH=90°,∠EDA+∠AED=90°,∠HEK+∠DEK=90°,∴∠EDA=∠BEH,∠AED=∠EHB,∴△ADE∽△BEH,∴=,即=,∴BH=,S=正方形ABCD的面积﹣△ADE的面积﹣△BEH的面积=2×2﹣×2×x﹣×(2﹣x)×=;②当点E在BC边上时,S=△DEC的面积=×2×(4﹣x)=4﹣x;(3)解:由(1)知,当点E在AB上时,点G在直线BC上,当点E与B点重合时,点F的位置如图2所示:点F运动的路径为BF;同理,点E在BC上时,当点E与C点重合时,点F运动的路径为FG;∵BD===2,∴BF+FG=2BD=4,∴点F运动的路径长为4.9.解:(1)∵y=﹣x+b经过A(0,1),∴b=1,∴直线AB的解析式是y=﹣x+1;故答案为:y=﹣x+1;(2)过点A作AM⊥PD,垂足为M,则有AM=1,∵x=1时,y=﹣x+1=,P在点D的上方,∴PD=n﹣,S PD•AM=,由点B(3,0),可知点B到直线x=1的距离为2,即△BDP的边PD上的高长为2,∴S△BPD=PD×2=n﹣,∴S△P AB=S△APD+S△BPD=n﹣+n﹣=n﹣1;(3)当S△ABP=2时,n﹣1=2,解得n=2,∴点P(1,2).∵E(1,0),∴PE=BE=2,∴∠EPB=∠EBP=45°.第1种情况,如图1,∠CPB=90°,BP=PC,过点C作CN⊥直线x=1于点N.∵∠CPB=90°,∠EPB=45°,∴∠NPC=∠EPB=45°,在△CNP与△BEP中,,∴△CNP≌△BEP,∴PN=NC=EB=PE=2,∴NE=NP+PE=2+2=4,∴C(3,4).第2种情况,如图2∠PBC=90°,BP=BC,过点C作CF⊥x轴于点M.∵∠PBC=90°,∠EBP=45°,∴∠CBM=∠PBE=45°,在△CBP与△PBE中,,∴△CBM≌△PBE.∴BF=CF=PE=EB=2,∴OF=OB+BF=3+2=5,∴C(5,2).第3种情况,如图3,∠PCB=90°,CP=EB,∴∠CPB=∠EBP=45°,在△PCB和△PE B中,,∴△PCB≌△PEB(SAS),∴PC=CB=PE=EB=2,∴C(3,2).∴以PB为边在第一象限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PC,点C的坐标是(3,4)或(5,2)或(3,2).10.解:(1)在矩形ABC D中,AB∥CD,∴∠A=∠FDM=90°,∠AEM=∠DFM,又∵M是AD的中点,∴AM=DM,∴△AME≌△DMF(AAS);(2)①△EGF的形状不发生变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如图1,过点M作MN⊥BC于点N,则∠NMD=∠FMG=90°,MN=AB=AD=MD,∴∠NMD﹣∠MDG=∠FMG﹣∠MDG,即∠FMD=∠GMN,又∵∠MNG=∠MDF=90°,∴△MNG≌△MDF(ASA),∴MG=MF,∴∠MGF=45°,∵MG垂直平分EF,∴GF=GE,∴∠EGM=∠MGF=45°,∴∠EGF=90°,∴△EGF的形状不发生变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如图2,由题意知,MG的运动路线是从MN开始,至MC结束,∴点H的运动路程是如图所示的HO,∵H是MN的中点,O是MC的中点,∴HO=NC=1,∴线段MG的中点H运动的路程最长为1;(3)①由(1)和(2)知,△AME≌△DMF≌△NMG,∴AE=NG=x,BE=2﹣x,∴EG2=BE2+BG2=(2﹣x)2+(2+x)2=8+2x2,∴S△EGF=EG2=(8+2x2)=x2+4,∴当S=6时,x=(取正值);②由题意知,0≤x≤2,∴当x=0时,S有最小值4;当x=2时,S有最大值8,故S的取值范围为:4≤S≤8.11.解:(1)过点E作EG⊥CF于G,连接EF,∵AF=AD,E是AB的中点,AB=AD=4,∴AF=1,FD=3,AE=BE=2,∴CF===5,∵S△EFC=4×4﹣×4×2﹣×2×1﹣×3×4=5,∴S△EFC=×CF×EG=5,∴EG=2=BE,且EG⊥CF,EB⊥BC,∴CE平分∠BCF;(2)设CP=a,∵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DQ=∠BAQ=90°,∵点Q是AD的中点,∴DQ=AQ,∵∠DQG=∠AQB,∴△GDQ≌△BAQ(ASA),∴DG=AB=4,∴CG=CD+DG=4+x,在Rt△BPE中,PE2=BE2+BP2=(4﹣x)2+(4+a)2,在Rt△GCP中,GP2=CP2+CG2=(4+x)2+a2,∵PE=PG,∴a=2x﹣2,PQ2=PE2﹣QE2=4x2+16,∴PQ=,∴S=y=××=2x2+8(其中0≤x≤4)(3)如图,MM′即为M点运动的距离;当点E与点A重合时,∵PQ⊥EQ,∠BAQ=∠ABP=90°,∴四边形ABPQ是矩形,∴BP=AQ=2,当点E与点B重合时,由(2)可得P'E'=P'G,DG=AB=4,∴CG=8,∵P'G2=P'C2+CG2,∴P'E'2=(P'E'﹣4)2+64,∴P'E'=10,∴P'P=8,∵点M,点M'分别是QP,QP'的中点,∴MM'=PP'=4,∴点M的运动的路线的长为4.12.解:(1)过点P作PE⊥OA,垂足为E,过点Q作QF⊥BP,垂足为F,如图1.∵BP∥OA,PE⊥OA,∴∠EPF=∠PEO=90°.∵∠APQ=90°,∴∠EP A=∠FPQ=90°﹣∠APF.在△PEA和△PFQ中,∴△PEA≌△PFQ.∴PE=PF,EA=QF.∵a=,∴P(,3).∴OE=BP=,PE=3.∵A(2,0),∴OA=2,∴EA=0.5.∴PF=3,QF=0.5.∴点Q的坐标为(4.5,3.5).(2)如图2,作O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O′,连接AO′,交直线l于点P,此时OP=O′P,∴P A+PO=P A+PO′,∴AO′是P A+PO的最小值,∵点B的坐标为(0,3).∴点O′(0,6),.设直线AO′为y=kx+6,代入A(2,0)得,0=2k+6,解得k=﹣3,∴直线AO′为y=﹣3x+6,把y=3代入得,3=﹣3x+6,解得x=1,∴P(1,3),∴当P A+PO最小时,a=1.。
初中数学说题动点轨迹问题精品PPT课件
BC边上的动点,将△EFB沿EF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EFB',连结B'D,
求B'D的最小值.
先找到动点的起点和终点
A
6
DA
DA
D
B'
B'
4E
E
E
B
B' BF
CB
C(F) B
C(F)
小结:利用“圆的定义” “找定点,寻定长” 动点轨迹
感悟提升
动点轨迹问题
线段型
圆弧型
寻找定直线
线段和圆 弧结合型
寻找定点
E D
O
B
C
F
解法展示
第五步:计算点D的运动路径长
A(E)
根据图1,得到CD最小值= 6 2
D
B
C(F)
(1)
当C、O、D三点共线,CD最大值=12
A(E) E1
D1 D
点D的运动路径长为2DD1=
2(12 - 6 2) 24 12 2
B
C(F)
F1
解法展示
△ABD的面积最大值为
cm2.
A(E)
E1
D1
D
显然,点D运动到点D1的位置时, △ABD的面积最大
B
C(F) G F1
求图形面积的方法:1.割补法 2.等积变形法
作D1G//AB,则SABD1
SABG
1 12(4 2
36
2 -2
6)
(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拓展延伸
1.如图,一副含450和300 角的 三角板ABC和EDF拼合在一个平面
上,边AC与EF重合,AC=12cm.当点E从从A出发沿AC方向滑动
直线型动点轨迹问题
直线型动点轨迹问题
直线型动点轨迹问题是指动点在平面上沿直线运动,求其轨迹方程。
设动点的位置为(x, y),在t时刻的位置为(x(t), y(t)),动点在t时刻的速度为(vx(t), vy(t))。
根据
直线运动的特点,动点的坐标满足以下关系式:
x(t) = x0 + vx(t) * t
y(t) = y0 + vy(t) * t
其中x0和y0分别为动点在初始时刻t=0时的坐标。
通过观察发现,该轨迹是一个直线,因此需要求解的是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设直线的斜率为k,截距为b,动点经过的点为(x, y),根据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y = k * x + b
将动点的位置代入上述方程中可得:
y0 + vy(t) * t = k * (x0 + vx(t) * t) + b
整理可得:
y0 - k * x0 - b = (vy(t) - k * vx(t)) * t
由于上述方程对于所有的t都成立,所以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y0 - k * x0 - b = 0 (初始时刻动点经过直线的截距b)
2. vy(t) - k * vx(t) = 0 (动点的速度方向与直线的斜率相同,即速度向量与直线的斜率向量平行)根据以上两个条件,可以求解出直线的斜率k和截距b,得到直线的方程:
y = (vy / vx) * x + (y0 - (vy / vx) * x0)
其中vy / vx是速度向量的斜率,即直线的斜率。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轨迹问题
1中考数学核心知识专题复习----轨迹问题探究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六种常用的基本轨迹:①到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③到已知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与这条直线平行,且与已知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
④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到这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⑤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是与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⑥和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连线的夹角等于已知角的点的轨迹是以已知线段为弦,所含圆周角等于已知角的两段弧(端点除外)。
一、 尺规作图:轨迹法确定动点位置1) 已知AOB ∠,求作点P ,使得点P 到角两边距离相等,且满足OP=22) 已知AOB ∠和直线L,在直线L 上确定点P ,使得使得点P 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已知AOB ∠和线段CD,使得点P 到角两边距离相等且满足PC=PD 4) 已知线段AB 和直线L ,在直线L 上确定点P 使得060=∠APB 1) 2)4)OBOOBA B2二 交轨法应用1.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AD 边上一点,以BE 边所在直线为折痕将ABE ∆对折之PBE ∆位置。
若AB=2,且PC=1.1) 不全图形2) 求tan ∠PCD 的值2.如图,在Rt △ABC 中,∠CAB =90°,∠ACB=300,BC =8,D 为线段AB 上的动点,过点A 作AH ⊥CD 于点H ,连接BH ,则 ② 求AB 的长②求BH 的最小值。
3.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6,在AC ,BC 边上各取一点E ,F ,连接AF ,BE 相交于点P .且AE =CF ; (1)求证:AF=BE ,并求∠APB 的度数; (2)若AE =2,试求AP•AF 的值;(3)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C 时,试求点P 经过的路径长.A AB C DH34.如图,以G (0,1)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C ,D 两点,点E 为⊙G 上一动点,CF AE 于F .当点E 从点B 出发顺时针运动到点D 时,点F 所经过的路径长5.如图,已知AB =10,P 是线段AB 上的动点,分别以AP 、 PB 为边在线段AB 的同侧作等边△ACP 和△PDB ,连接 CD ,设CD 的中点为G ,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 求点G 移动路径的长6.问题探究:(1)请在图①的正方形ABCD 内,画出使∠APB=90°的一个点,并说明理由.(2)请在图②的正方形ABCD 内(含边),画出使∠APB=60°的所有的点P ,并说明理由. 问题解决:(3)如图③,现在一块矩形钢板ABCD ,AB=4,BC=3.工人师傅想用它裁出两块全等的、面积最大的△APB 和△CP′D 钢板,且∠APB=∠CP'D=60度.请你在图③中画出符合要求的点和,并求出△APB 的面积(结果保留根号).三、坐标系中的动点问题动点P(a,2)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点P(a,a+2)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点P(a,a2-2a)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0,3),Array a是直线上的过点B作直线∥x轴,点P(,3)动点,以AP为边在AP右侧作等腰Rt APQ,∠APQ=90°,直线AQ交y轴于点C.(1)当a=1时,求点Q的坐标(2)当点P在直线上运动时,点Q也随之运动.当a=_______时,AQ+BQ的值最小为_________.4。
中考数学题型突破动点轨迹和定值最值问题课件共54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考数学题型突破动点轨迹和定值最值 问பைடு நூலகம்课件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十:连锁轨迹——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导例引入】导例:如图:A是定点,动点B从O(0,0)运动到C(8,0). 点M为线段AB的中点,①画出线段AB的中点M运动的路径②M运动的路径的长是.分析:求解动点运动问题的关键是把握运动规律,寻求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探求“动”.首先要分清运动的轨迹是线段还是弧,然后确定起始点和终止点,再作出相应的草图就能解决问题动点B和M的关系可定义为:B叫做主动点,M叫做从动点.如果:①动点的初始位置②动点的中途位置③动点的终止位置三点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可以初步判断动点的运动路径是.【方法指引】注意画图分析:第一步:画出△BDE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第二步:标出①点的初始位置②点的中途位置③点的终止位置第三步:判断动点的运动路径,计算其长度导例答案:(1)线段M1M2即为点M的运动路径;【例题精讲】类型一:动点产生的路径与最值问题例1.如图,在△ABC中,∠CAB=90°,AB=AC=4,P为AC中点,点D在直线BC上运动,以为边向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连接PF,则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线段PF的最小值为.【分析】连接CF,由“SAS”可证△ABD≌△ACF,可得∠ABD=∠ACF=45°,可得CF⊥BC,即点F在过点C且垂直BC的直线上,则当PF⊥CF时,PF的值最小,即可求PF的最小值.类型二:动点产生的路径长问题例2.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10cm,∠BAC=90°,点D在AB边上且BD=4cm,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1)求DE的长;(2)若动点P从点B出发沿B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连结PE,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S△PDE=6cm2时,求t的值;(3)若动点P从点D出发沿着DA方向向终点A运动,连结PE,以PE为腰,在PE右侧按如图方式作等腰直角△PEF,且∠PEF=90°.当点P从点D运动到点A时,求点F运动的路径长(直接写出答案).【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2)分点P 在线段BD 上和点P 在线段AD 上两种情况,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3)证明△PDE ≌△EH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图形解答即可.【专题过关】1.如图,在△ABC 中,BC =8,M 是边边 BC 上一动点,连接 AM ,取 AM的中点 P ,随着 点 M 从点 B 运动到点 C ,求动点 P 的路径长为 .2. 已知线段AB =6,C 、D 是AB 上两点,且AC =DB =1,P 是线段CD 上一动点,在AB 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PE 和等边三角形PBF ,G 为线段EF 的中点,点P 由点C 移动到点D 时,G 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_______.3. 如图在Rt △ABC 中,∠C=90°,AC=8,BC=6,动点P 从点A 开始沿边AC 向点C 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开始沿边CB 向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连结PQ ,M 为线段PQ 的中点,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M 点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4.如图,在Rt ABC ∆中,6,8AC BC ==,90C ∠=︒.点P 是边AB 上一动点,点D 是AC延长线上的一个定点,连接PD ,过点D 作DE PD ⊥,连接PE ,且2tan 5DPE ∠=,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点E 运动的路径长为 .5.如图,矩形ABCD 中,AB=6,AD=8,点E 在边AD 上,且AE :ED=1: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 停止.过点E 作EF ⊥PE 交射线BC 于点F ,设M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在点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 运动路线的长为 .6.如图,已知AB=9,点E 是线段AB 上的动点,分别以AE ,EB 为底边在线段AB 的同侧作等腰直角△AME 和△BNE ,连接MN ,设MN 的中点为F ,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则点F 移动路径的长是7.如图所示,点E 坐标为(﹣1,0),点B 坐标为(0,2),等腰直角△BDC 的直角端点D 从D(0,0)运动到D(2,0)时,(1)画出线段EC 的中点M 运动的路径;(2)EC 的中点M 运动的路径的长是多少?8.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P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CP ,过点P 作PC 的垂线交AD 于点E ,以PE 为边作正方形PEFG ,顶点G 在线段PC 上,对角线EG ,PF 相交于点O .(1)若AP=1,则AE= ;(2)①求证:点O 一定在△APE 的外接圆上;②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点O 也随之运动,求点O 经过的路径长;(3)当点P 运动至AB 中点时,求线段CO 的长.9.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动点E 在边AB ,AD 上运动,连接CE ,以CE 为边作正方形CEFG (点C 、E ,F ,G 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连接DG .问题解决:(1)如图(1),当点E 在AB 上运动时,求证:△BEC ≌△DGC ;(2)如图(2),当点E 在AD 上运动时,点M 是FG 的中点,连接CM .若DG=CM ,则AE 的长为 ;(3)如图(1),点E 沿边AB 由点B 运动到点A 时,求点F 的运动路径的长.10.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y=-31x+b 交y 轴于点A (0,2),交X 轴于点B .过点E (2,0)作X 轴的垂线EF 交AB 于点D ,P 是射线DF 上一动点,设P (2,n ).(1)B点坐标为;(2)求△ABP的面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3)以PB为斜边作等腰直角△BPC,且点C始终在第一象限.①若S△AEP=2,求点C的坐标.②若点P从(2,2)运动到(2,4),则点C运动的路径长为1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4,M是AD的中点,动点E在线段AB上,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点M作EF的垂线交BC于点G,连结EG、FG.(1)求证:△AME≌△DMF;(2)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探究:①△EGF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判断△EG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②线段MG的中点H运动的路程最长为多少(直接写出结果)?(3)设AE=x,△EGF的面积为S,求当S=6时,求x的值.1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M是AD的中点,点E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点M作EF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G,连接EG,FG.(1)试判断△EG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设AE=x,△EG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若P是MG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点P运动路线的长.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0,3),过点B作直线∥x轴,点P(a,3)是直线上的动点,以AP为边在AP右侧作等腰Rt△APQ,∠APQ=Rt∠,直线AQ交y轴于点C.(1)当a=1时,则点Q的坐标为多少;(2)当点P在直线上运动时,点Q也随之运动.当a为多少时,AQ+BQ的值最小,最小值为多少?例题答案:例1.连接CF.∵∠CAB=90°,AB=AC=4,P为AC中点,∴∠ABC=∠ACB=45°,AP=PC=2.∵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AD=AF,∠DAF=90°.∵∠BAC=∠DAF=90°,∴∠BAD=∠CAF,且AB=AC,AD=AF.∴△ABD≌△ACF(SAS).∴∠ABD=∠ACF=45°.∴∠BCF=∠ACB+∠ACF=90°.∴CF⊥BC.∴点F在过点C且垂直BC的直线上运动.∴当PF⊥CF时,PF的值最小.∴PF的最小值==.例2.(1)∵AB=AC,∠BAC=90°,∴∠B=∠C=45°.∵DE⊥AB,∴∠B=∠BED=45°.∴DE=BD=4cm;(2)当点P在线段BD上时,S△PDE=×DP×DE=×4×(4-2t)=6,整理得4-2t=3,解得t=0.5.当点P在线段AD上时,S△PDE=×DP×DE=×4×(2t-4)=6,整理得2t-4=3,解得t=3.5.综上所述,t=0.5或3.5;(3)点F运动的路径长为10-4.理由如下:如图,连接AE,过点E作EF1⊥DE,且使EF1=ED,过点E作EF2⊥DE,且使EF2=AE,∴∠DEF1F=90°,∠AEF2=90°∴∠DEA=∠F1EF2.∴△DEA≌△F1EF2.∴AD=F1F2=10-4.∴当P从点D运动到点A时,点F运动的路径为线段F1F2,该线段的长度=AD=10-4.【专题过关】1.4.2.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A=∠FPB=60°,∴AH∥PF.∵∠B=∠EPA=60°,∴BH∥PE.∴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EF与HP互相平分.∵G为EF的中点,∴G为PH中点,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G始终为PH的中点,所以G的运行轨迹为三角形HCD的中位线MN.∵CD=6-1-1=4,∴MN=2,即G的移动路径长为2.3. 以C为原点,以A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可知0≤t≤3,当t=0时,点M1的坐标为(4,0);当t=3时,点M2的坐标为(,3).设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2x+8.∵点Q(0,2t),P(8-t,0),∴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中点M3的坐标为(,t).把x=,代入y=-2x+8,得y=-2×+8=t.∴点M3在M1M2直线上.过点M2作M2N⊥x轴于点N,则M2N=3,M1N=.∴M1M2=.∴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为单位长度.4.分析:点E的运动路径是一条线段,点E运动的路径长就是线段E1E2的长度.于是提出猜想一“在三点图中,从动点的起点,终点,过程点三点共线时,从动点的运动路径为线段”.∵1190E DE PDE ∠+∠=︒,1190PDP PDE ∠+∠=︒, ∴11PDP E DE ∠=∠.又∵1125DE DE DP DP ==, ∴11E DE PDP ∆∆.∴11DEE DPP ∠=∠.同理22E DEP DP ∆∆,可得22DEE DPP ∠=∠. 又∵12180DPP DPP ∠+∠=︒,∴12180DEE DEE ∠+∠=︒.∴点1E ,点E ,点2E 三点共线.∵121290E DE PDE ∠+∠=︒,121290PDP PDE ∠+∠=︒,∴1212PDP E DE ∠=∠.∵121225DE DE DP DP ==,∴1212E DE PDP ∆∆.∴121225E E PP =.∵1210PP =,∴124E E =.5.如图所示:过点M 作GH ⊥AD .∵AD ∥CB ,GH ⊥AD ,∴GH ⊥BC .在△EGM 和△FHM 中,∴△EGM ≌△FHM .∴MG=MH .∴点M 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BC 的线段.当点P 与A 重合时,BF 1=AE=2;当点P 与点B 重合时,∠F 2+∠EBF 1=90°,∠BEF 1+∠EBF 1=90°,∴∠F 2=∠EBF 1.∵∠EF 1B=∠EF 1F 2,∴△EF 1B ∽△∠EF 1F 2. ∴21111F F EF EF BF =.∴21662F F =.∴F 1F 2=18.∵M 1M 2是△EF 1F 2的中位线,∴M 1M 2=21F 1F 2=9.6.如图,分别延长AM 、BN 交于点C .∵∠A=∠BEN=45°,∴AC ∥EN .同理可得,BC ∥EM .∴四边形MENC 为平行四边形,∴CE 与MN 互相平分.∵F 为MN 的中点,∴F 为CE 中点.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F 始终为CE 的中点.故F 的运行轨迹为△CAB 的中位线,点F 移动路径的长等于AB 的一半.∴F 的移动路径长为21×9=29.7.设OD=t,作CH ⊥OA 于H,可得△BOD ≌DHC ,∴CH=OD=t ,DH=B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