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吴伟炽;黄东;祝李霖;黄国英;刘晓春
【摘要】目的进一步了解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分布规律,为皮瓣的合理应用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新鲜小腿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外径、走行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其规律性.结果10例标本共计47支穿支,平均4.7支,主要分布在腓骨头下10.0~30.0 cm范围内;腓动脉穿支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段以坶长屈肌肌穿支为主,而远段以肌间隙穿支为主.结论腓骨头下10.0~30.0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血管管径在1.0 mm左右,适宜血管吻合,血管长度约5.0 cm,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皮瓣血管蒂,适合皮瓣设计.
【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6(030)002
【总页数】3页(P149-151)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
【作者】吴伟炽;黄东;祝李霖;黄国英;刘晓春
【作者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
【正文语种】中文
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临床上重要的皮瓣供区,这种以腓动脉穿支为血管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分离相对简单、不必分离腓动静脉、不牺牲腓动静脉、不影响长屈肌、切取面积较大、皮肤柔韧性好、厚薄适中及供区隐蔽等诸多优点[1,2],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根据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各种方式,如带有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皮瓣、肌皮瓣等方式。目前关于腓动脉穿支皮瓣相关解剖学研究的文献较少,不利于此种皮瓣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对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为该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新鲜成人小腿尸体标本(由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左侧3例,
右侧7例。
1.2 研究方法
于腘动脉插管,注入红色乳胶液,将标本于-40℃冰箱冻存2 d,解剖时自然解冻。以腓骨头至外踝的连线为轴,以该连线后侧做平行切口,切开皮肤至深筋膜深层,直达肌间隙,可见多个穿支血管自深筋膜潜出。以腓骨头为标准,至外踝为止点,以距离腓骨头10.0 cm为一区段,分为4个区段,分别记录穿支动脉位置、数目、外径及分支情况,同时解剖穿支源血管,记录穿支蒂长、走行方向、起始处外径、源血管名称。测量并记录腓动脉主要穿支起始部外径、起始部至穿深筋膜点距离。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资料采用计量资料的方差检验,采用SPSS16.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本组共10例小腿标本,观测到的腓动脉穿支(穿深筋膜平面外径≥0.5 mm)共
47支,其中4支穿支者5例,5支穿支者3例,6支穿支者2例,平均每例4.7支;在距离腓骨头10.0 cm以内,所有标本均有1支穿动脉;在距离腓骨头
10.0~20.0 cm处,有7例标本有1支穿动脉,而3例标本出现2支穿动脉;在
距离腓骨头20.0~30.0 cm处,10例标本均可见1支穿动脉分支;在距离腓骨头30.0 cm以远,有6例标本出现1支穿动脉,而4例标本出现2支穿动脉。比目
鱼肌穿支主要位于距腓骨头10.0 cm范围内,其自腓动脉发出,于比目鱼肌内走
行的距离较长,且穿支外径较大;长屈肌主要位于距腓骨头10.0~20.0 cm范围内,其自腓动脉发出部位常包绕长屈肌,并走行于肌间隙;腓骨长肌穿支多数也位于距腓骨头10.0~20.0 cm范围内,在10例标本中,仅见1例走行距离为
2.23 cm;肌间隙穿支位于距腓骨头20.0 cm以远的区域,其起源于腓动脉后,走行于长屈肌与腓骨后缘之间(图1,2)。
3 讨论
3.1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
腓动脉是供应小腿外侧皮肤的主要动脉,起自胫后动脉向外侧发出,沿胫骨后肌表面斜向外下,继而在长屈肌与腓骨之间下行,沿途发出数支肌皮动脉,供应腓骨、邻近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3,4]。本组10例小腿中均见该穿支的出现,出现率为100%。在位于距腓骨头10.0 cm的范围内,其腓动脉穿支主要为比目鱼肌支,占腓动脉穿支总数的21.3%;在距腓骨10.0~20.0 cm及20.0~30.0 cm范围内,其主要的穿支为长屈肌穿支,占穿支总数的48.9%;而在距腓骨头30.0 cm至外踝的分区内,主要的穿支为肌间隙穿支,占穿支总数的27.7%;而腓骨长肌穿支
在解剖的10例标本中仅出现1例,位于距腓骨头10.0~20.0 cm的分区内,这一结论与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相吻合[5-10]。故提示在临床上对于腓动脉穿支皮瓣
的选择主要还是选择位于距腓骨头10.0~30.0 cm分区内的腓动脉穿支较为稳妥。另外,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比目鱼肌穿支主要位于距腓骨头10.0 cm范围内,其
自腓动脉发出后走行于比目鱼肌内,其血管蒂长5.13 cm(3.99~6.27 cm),外径
为1.38 mm(1.20~1.56 mm);长屈肌主要位于距腓骨头10.0~20.0 cm范围内,其走
行于长屈肌肌间隙,血管蒂长5.15 cm(3.94~6.36 cm),其外径为 1.22
mm(1.02~1.42 mm);腓骨长肌穿支主要也位于距腓骨头10.0~20.0 cm范围内,在10例标本中,仅见1例,其蒂长3.37 cm(2.56~4.18 cm),外径为 1.03
mm(0.89~1.17 mm);肌间隙穿支位于距腓骨头20.0 cm以远的区域,其起源于腓动脉后,走行于长屈肌与腓骨后缘之间,蒂长2.42 cm(2.09~2.75 cm),其外径为0.98 mm(0.90~1.06 mm)。故比目鱼肌支及长屈肌支血管蒂较长,外径较大,临床可用于岛状皮瓣及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但由于腓动脉穿支穿出后常与胫内动脉皮穿支及胫后动脉皮穿支相互吻合,形成“Y”形分支,故需进行仔细的分离其主要的共干,进而保证皮瓣成活(表1)。
3.2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优缺点
图1 腓动脉穿支于第一、二区段分布情况
图2 腓动脉近外踝部发出穿支情况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优点:⑴不分离、损伤腓动脉主干,对供区损害相对较小;⑵穿支穿出位置恒定,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容易定位;⑶皮瓣血供范围较广,切取面积较大,皮瓣形状设计较为广泛;⑷供区位于肢体相对远端,患者容易接受;⑸皮瓣相对较薄,皮肤颜色与手部接近,外观良好;⑹供区皮下肌肉组织发达,皮肤也较柔韧松弛,即使切取较大面积的皮瓣仍可对供区直接缝合或予以较小面积的植皮且植皮成活率高。缺点:⑴需分离、吻合穿支,手术操作量较大;⑵受区吻合血管的选择,需与血管蒂管径接近的行端端吻合或与管径相差较大的行端侧吻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