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范文范例参考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1.GDP增速持续回落从2023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23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23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

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

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23年5月29日把中国202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完美Word格式整理版范文范例参考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2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2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与短周期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与短周期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与短周期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长周期主要指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波动,是长期内经济增长的趋势变化;短周期则是指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一般以几年为单位。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进行探讨和分析,并讨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中国经济的长周期指的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变化。

长周期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通常持续几十年。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可以明显观察到长周期的变化。

1.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独立之初,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通过五年计划来规划经济发展。

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相对较慢,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政府对产业进行直接调控。

1.2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私营企业兴起。

经济发展逐渐由农业为主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1.3 第三阶段:转型期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期,经济增速出现下降趋势。

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逐渐丧失了以低成本劳动力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压力。

2. 中国经济的短周期中国经济的短周期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的波动,通常以几年为单位。

短周期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金融政策、市场需求和全球经济形势。

2.1 增长周期中国经济的短周期增长往往以GDP增长率为指标。

短期内,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波动,有时增长较快,有时增长较慢。

这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的波动有关。

2.2 波动周期市场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经济也不例外,周期性波动主要表现为景气周期和萧条周期。

景气周期指的是经济处于高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上涨的阶段,而萧条周期则是经济衰退、就业减少、物价下降的阶段。

3. 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影响和挑战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对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分析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分析

isa it.I i v r i c l frwetr c n mi y l h o o e pan tep r dct n e isa it fsse t n fr n n tbl i t s ey df ut o sen e o o c c cete r t x li e o ii a d t n tbl o y tm r ser g y i y h i y h i y a i
( 河南科技学院 , 河南 新 乡 4 30 ) 50 3 【 摘要】改革开放 3 年以来, 0 中国经济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就。纵观 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 其运行特点呈现 明显的周期性 , 运 行轨 迹呈现不稳定性。西方的经济周期理论很难解释像 中国这样的体制转轨 国家经济 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中国的这种经济现
Ke r s r f r n p n n p e o o cc ce e o o cf c ain ywo d : e m a do e ig u ; c n mi y l ; c n mi u t t s o l u o
改革3 0年来 ,我 国的经 济体 制基 本实 现 了转 型 ,经 济发 展保 持高 速增 长 ,平均增长 速度为 9 7 . %,远远高 于 6 同期世 界 平 均增 长 速 度 36 . %的水 平 。 20 0 7年 ,全 国经 济 总 量 达 到 2 2万亿 元 ,人均生产总值 由 17 年 的2 6 98 2 美元
象主要是 由不 同时期 、 不同情况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不 同和 市场 自身的运行规律 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 词 】改革 开放 ; 关键 经济 周 期 ; 济 波动 经
[ 中图分类号】F 1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 3 X 2 0 )4 0 2 — 3 2 7 6 (0 90 — 0 2 0 0

论中国现代经济的政治-经济周期

论中国现代经济的政治-经济周期

论中国现代经济的政治-经济周期前言中国经济是全球最为强劲的经济之一,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而崛起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不少的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政治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经济的政治-经济周期问题。

政治-经济周期的概念政治-经济周期是指由经济变量波动和政治制度所引发的周期性现象。

政治因素可以影响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等。

因此,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研究,就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经济的政治-经济周期及其原因中国的政治经济周期,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政治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周期的长短等因素均有所不同。

由于中国的一个党制度,政治因素对经济的作用有时比其他国家更加直接和明显。

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文化大发展中,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下列特点。

1.政治制度对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周期主要是由政治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所导致的。

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具备高度集中且权利分配相对不透明的情形,因此政策干预性更强,这种政策干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波动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等方面。

2.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可能到一定程度上带来政治经济周期。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市场结构的分化也愈发明显,所以各种产能过剩、流入外国的投资、外换市场及资本流动等的漂流性和项目性意味着,各种异常现象可能根据情形持续延续或加速,并形成周期性的波动。

3.国际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会对中国的经济周期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更是呈现为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一系列的进出口、金融出口、金融流动等过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周期,不同的结余与失业率的变动趋势也会导致出现呈周期性的波动。

如何控制政治-经济周期所谓的政治经济周期,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控制经济波动的一个学问。

在中国,控制政治经济波动的手段也相对多样化,主要包括了:1.经济拓展政策的调整,如增产、降息等。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
改 革 探 索
性; 平均位势的提高表明我国经济克服了 “大 起 大 落 ” , 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周期的扩张表明我国经济发展 有了更强的持续性。总的来说, 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在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中, 波动振幅趋于平 缓, 经济增长形态有了较大的改善。 二、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银行业的关系 经济决定金融, 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宏观经济与银行业之 间的关系愈加密切, 相互作用愈加明显。一方面, 经济波 动直接影响着银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金融体系的良 好运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 金融体 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也会导致或加剧经济波动, 甚至 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 延缓经济增长。 (一) 指标波动曲线对比分析 结合货币供给量、 信贷及不良贷款率三项金融指标 ,我们对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银 ( !"#$%$&&’ 年数据) 行业的关系进行对比和分析。
!0银行信贷供求矛盾突出。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后, 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 银行在减 缓发放贷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 也加快了清收
$-
海南金融 !(() 年第 $$ 期 力度, 银行的信贷供给受到压缩, 但是市场上的信贷需 求由于是刚性的并没有立即相应地缩减, 这种供求矛盾 必将影响企业的经营, 影响银行的效益, 银行的信贷风 险加大。宏观调控对于泡沫经济的影响给银行带来的冲 击更是剧烈的。
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加强行业及其信贷投放的跟踪分析准确把握贷款投放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空间及市场容量强化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研究与控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提前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机制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避免因与国家或监管当局的政策抵触而导致的政策风险从战略高度确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

中国股市的周期性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股市的周期性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股市的周期性波动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股票市场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然而,股市的波动伴随着周期性变化,股市的投资风险因此也有所增加。

一、中国股市的周期性波动中国股市的周期性波动可以分为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两种。

长期波动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例如,经济周期、政策环境、行业发展等因素引起的股市波动。

长期波动可以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内产生影响。

例如,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股市始终处于长期牛市的状态,但在2015年遭遇了巨大的调整。

而短期波动则是指市场情绪和投资者行为对股价的影响。

例如,新闻报道、市场预期、公告消息、短线投机等因素所引起的波动。

短期波动周期通常在几天到数周内。

二、中国股市波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1.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是影响中国股市长期波动的重要因素。

在宏观经济低迷的时期,股票市场也会持续下滑。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股市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而随着经济稳步发展,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增强,股市也会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

2.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也是影响中国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

例如,政府出台的财政、货币等政策,都会对股市产生影响。

政策的变化也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如银行股受到金融监管政策的影响,能源股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等。

3. 行业发展行业发展也是影响中国股市波动的因素之一。

市场上的不同行业都有其内在的波动规律性。

例如,农业股在种植、收割等节点会产生比较大的涨跌幅度;金融股受到业绩、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也会带来明显波动。

4. 公司财报公司财报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

一家公司的好坏等因素,都会对股价产生影响。

如果公司财报不好,股票价格就有可能下跌。

5. 市场情绪市场情绪也是影响股市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恐慌性抛售会导致市场下跌,而买入的热情高涨则会带动市场上涨。

三、中国股市的投资建议在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投资建议:1. 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34卷 第4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Vol.34 No.4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ul.2007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郭根山,刘玉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问题在于,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与经济增长同比例的提高,中国依然没有脱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左”倾相互影响,出现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冒进错误,甚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因为公众总是直观地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比,而无需去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

而历史研究者和党史理论工作者则必须力求再现历史的原貌,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诸多因素中捕捉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更加接近历史事实的判断,对这些问题作出历史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经济增长;高积累;问题;理论分析;评价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7)0420196204作者简介:郭根山(1963-),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统计资料表明,1953-1978年间经济高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和6.0%。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波动和变化,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和经济萎缩三个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了解经济周期及其周期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经济的视角。

一、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复苏阶段、繁荣阶段、滞胀阶段、衰退阶段和萎缩阶段。

复苏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后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开始回落,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投资增长率逐渐升高,经济活动开始增加。

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复苏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物价水平也有所增长,货币供应量和信用增长,公司盈利增加。

滞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繁荣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和利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开始增长,就业市场状况也开始恶化。

衰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滞胀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GDP增速急速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财政赤字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开始紧缩。

萎缩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之后,经济陷入非常低的水平的时期。

这时,GDP降低,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失业率也很高,公司的营销收入急剧下降,就业市场状况非常恶化。

二、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性因素。

货币政策因素:货币政策可以被认为是周期性因素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是放松的,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这种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组织管理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公司的管理管理策略是增加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

而在萎缩时期,公司则采取裁员、减缓生产压力等策略。

简析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

简析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

简析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2009年前7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出炉,各种数据尤其是银行新增贷款、房地产、股票市场的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已出现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经济周期波动趋势逐渐显现。

自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和要素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及经济波动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因此研究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经济周期规律和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综述近期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一些历史经验。

一、基本概念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经济现象。

从宏观上能否控制的角度看,两者都具有不可控的特点。

如果将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长期来讲具有内生性,宏观政策只能减轻通货膨胀的破坏性。

与通货膨胀类似,经济周期也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宏观调控可以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区别在于,通货膨胀是较多的货币购买较少的货物,产生价格持续上涨,需求过剩和供给不足都有可能;而经济周期更多地表现为过剩的货物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把经济推向谷底。

(一)经济周期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译作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或经济循环,指由于内部摩擦和外部冲击作用,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循环往复的经济波动现象。

根据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造成的影响,学者将经济周期分成不同的种类,尚无统一说法。

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比较权威的分类将经济周期分为四类,主要分类依据是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和时间跨度。

第一类是基钦周期,也称为短波周期,历时一般为2~4年,经济领域矛盾的集中表现是存货调整,经济运行中的负担重,产能过剩,去库存化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这一时期,很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放在刺激消费需求,释放潜在需求,去库存化,带动企业开工,进而解决就业压力。

第二类是朱格拉周期,也称为中波周期,历时一般为7~10年,经济领域突出的问题是固定资产亟待更新调整。

第三类是库兹涅茨周期,也称为中长波周期,历时一般为15~25年,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有调整空间。

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理论探讨 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杜 辉 社会主义的经济周期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

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以来,一些中青年学者开始大胆闯入这一禁区。

14年来,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从最初突破禁区到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经济周期理论逐渐成熟,政府平抑周期的方略逐步完善。

其中,有关探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5—1988年为理论突破阶段;1989—1991年为尖锐争论阶段;1992年以来,市场周期讨论阶段。

1985—1988年,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大突破。

这一阶段,以1988年4月和8月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技术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和主办的两次全国中国经济周期研讨会为代表。

这一时期,理论界的主要贡献为:(1)突破禁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

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刘国光等人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经济的波浪式发展的问题。

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课题才得以展开。

1984年和1985年我国经济超高速增长后,开始出现经济滑坡,有关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讨论骤然“热”了起来,不少中青年学者大胆闯入这一禁区。

从当时发表的文献来看,最早提出周期问题的是乌家培和刘树成等人。

1985年,他们把“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波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出来。

紧接着,刘树成首先论证了中国的经济周期。

与此同时,杜辉又发表论文,论证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长波运动和短波运动。

很快,宫著铭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方法,为中国设立了一个供给模型,测算了波动指数,较为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的经济波动。

作者指出:“说计划经济在克服经济波动方面比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更为成功是缺乏根据的”。

(2)介绍和借鉴前苏东国家和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很早就有人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

尤其是东欧国家的一些学者很注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特性。

【最新】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最新】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二、自 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行了持续五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增幅在7%~8%之间的高速平台上运行。

但是,从1998年4月以来长达24个月的消费价格持续负增长,到2000年5月由负转正并实现16个月的正增长后,从2001年9月开始又重新陷入了负增长状态,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面对这种情形,众多的专家提出了“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等概念来定位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就我国目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来说,笔者主张将其定位为“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相交织的状况,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个定位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

按照王诚1996年估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亿人。

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人,国企下岗职工 1500万人。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来容纳农业和其它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进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

然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

”(王俭贵,2002)。

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三)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2002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GDP增长率达7.9%。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态势。

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哪些风险与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哪些风险与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哪些风险与问题回顾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挑战相互交织的背景下,通过推进改革开放、创新调控模式等,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在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过程中,部分体制性、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

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这也导致了我国制造业投资减慢和工业品价格连续三年下跌,尚无价格止跌和市场出清迹象。

同时,大量资源固化于一些僵尸企业中,引发融资成本上涨,抑制了新兴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地方性债务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对于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压力会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会缩减。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期后又需要大量举债偿还债务,同时还要通过举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稳定经济。

在多难选择下,可能会出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大量得到批准的基础设施项目不能开工的局面。

三是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预算软约束部门的巨大资金需求拉高了资金成本;房地产市场回调和部分理财产品违约风险上升,金融机构和企业流动性偏好提高,导致资本“避实就虚”,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难以进入实体部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营较为困难。

四是财政金融风险加大。

与房地产调整、产能过剩、政府性债务相关的金融产品违约风险开始暴露,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实体经济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

融资难融资贵也导致部分地区非法融资现象抬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06期·1 1 9·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活动(主要是国民收入)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和衰退阶段。当经济活动处于扩张阶段时,往往体现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就业的上升,当经济活动处于衰退阶段时,上述四个指标就会下降。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研究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西方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内生论和外生论。内生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经济体系内某种因素引起,如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等等。外生论则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经济外某种因素引起的,如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等等。近年来西方学者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构建数理模型来分析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 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形成原因等方面。本文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进行划分,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经济周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实际GDP增长率,根据经济周期划分的峰-峰法,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第一个经济周期是1979年至1984年,第二个经济周期是1984年至1987年,第三个经济周期是1987年至1992年,第四个经济周期是1992年至2007年,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五个经济周期,根据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如果不出现意外,第五个经济周期已于2009年见底,目前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特征。(一)各周期波长长短不一,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经济周期(1979-1984)波长五年,第二个经济周期(1984-1987)波长三年,第三个经济周期(1987-1992)波长又是五年,前三个经济周期波长平均为4.3年,属于短周期,但第四个经济周期(1992-2007)波长长达十五年。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经历的四个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个经济周期即1992年以前是一个阶段,1992年后的第四个经济周期为另外一个阶段。(二)周期波动幅度较大。四个经济周期中第一个和第三个周期波动幅度都超过十个百分点,第一个经济周期的波谷出现在1981年,经济增长率为5.2%,波峰出现在1984年,经济增长率为15.2%。第三个经济周期的波谷出现在1990年,经济增长率为3.8%,波峰出现在1992年,经济增长率为14.2%。(三)总的来看,经济扩张的年份和经济收缩的年份大致相等。对于市场经济国家而言,通常情况是经济扩张所需的时期较长,一般为6-8年,而经济收缩所需的时期较短,一般为2年左右。而我国在1979年至2007年这29年所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中,经济扩张的年份有14年,经济收缩的年份有15年,两者大致相等。二、我国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出现上述周期性波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投资的波动。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GDP中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刘小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摘 要】 通过经济周期划分的峰-峰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四个经济周期,我国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投资的波动、政策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的冲击。【关键词】 经济周期 投资 宏观调控有较大比重。投资又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是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大变动会引起投资总额的较大变动,从而引起GDP的较大变动。投资波动是诱发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总额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其间出现过几轮波动。通过观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发现,两者呈现出明显的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一轮经济周期的波谷出现在1981年,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7.8%下降为5.2%,波峰出现在1984年,经济增长率为15.2%。同一时期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1981年为2.9%,1984年为23.9%。(二)政策的影响。政府购买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影响政府的购买支出,同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可以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总需求,进而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所经历的四次经济周期无不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如第三个经济周期(1987-1992),由于1987年开始出现了高通货膨胀,为了治理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国务院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开始实行宏观调控,于是在1990年我国经济增长下降为3.8%,形成第三个经济周期的波谷。1990年下半年,国务院开始对宏观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以适当增加投资作为启动,搞活经济的调整措施”,于是我国经济从1991年开始又处于扩张期。值得注意的是,在1992年以前的前三次经济周期中,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处于次要地位,而自从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宏观调整转为以经济手段为主,正是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以及宏观调整的日益成熟,始于1992年的第四次经济周期长达15年之久,并且经济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形成了一个开口很大的“V”字形。(三)世界经济的冲击。出口也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30%以下,出口依存度低于进口依存度,90年代以后2000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渐上升到40%,并且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世界经济尤其是欧美等主要伙伴国的经济发生变化时,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经济周期。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出口大受影响,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从1997年的9.3%下降为1998年的7.8%,直至1999年形成第三轮经济周期的波谷。[参考文献][1]吴江.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商业时代.2008,第15期[2]张连城.经济周期的制度特征与中国经济的复苏.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3]李星.陈乐一.近期国外经济周期研究文献综述.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1期经济◎经济研究

对我国近两年来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

对我国近两年来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

对我国近两年来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摘要】我国近两年来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持续稳定,就业形势保持向好趋势,物价水平有所上涨但整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外贸进出口形势相对平稳,投资和消费保持增长态势。

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贸易摩擦、金融风险等。

未来,我国经济将继续向好发展,但需要加强结构调整、改善投资环境,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形势、物价水平、外贸进出口、投资、消费、平稳增长、挑战、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全球经济形势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态势。

近两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着多重挑战,如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全球制造业增长放缓等。

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全球贸易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

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势。

及时了解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对于预防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为未来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在全球经济趋势的指引下,谋求更加健康平稳的发展路径。

1.2 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宏观经济发展涉及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外贸进出口以及投资和消费情况等多个方面。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

在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国家的经济将能够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

但在1995年之前,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大起大落”的古典周期,而1995年之后,经济增长的波动越来越小,逐渐呈现出增长型周期的特征,即平稳、持续、高速增长。

对于这种趋势,其内在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继续保持,如何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就成为一个不得不令人关注的问题。

1. 新特征的描述1.1 特征之一:经济增长越来越平稳H-P 滤波法是目前分析经济周期时最广泛的应用的工具,它由Hodrick 和Presott 于1981年分析美国战后的经济景气时首先提出,后来于1997年正式发表。

【参考文献】假定时间序列Yt 由趋势性部分τt 和波动性部分c t 组成,即Y t =τt +c t ,t=1,2,3,4…..,THodrick 和Presott 提出通过一个最小化公式,将趋势性部分τt从Y t 中分离出来,即:其中λ是控制曲线平滑的乘法参数,λ越大,则趋势性部分τt越平滑,当λ→∞时,式中第二项就只能取0,此时公式就变成了最{}12221112()()t T T Tt t t t t t Min y ττλτ-+===⎡⎤-+∇⎢⎥⎣⎦∑∑小二乘法公式,H-P 滤波就退化成最小二乘法。

我们使用H-P 滤波法对1978年到2007年的GDP 增长率进行分析,由于是年度数据,λ的值取6.25,得出的结果如图1.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H-P 滤波法,将Trend 近似看做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可以得到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差值。

1978—2007年中国潜在GDP 增长率估算结果、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差值估算结果年份实际GDP 增长率潜在GDP 增长率 两者差值年份实际GDP 增长率 潜在GDP 增长率 两者差值1978 11.7 9.389625 2.310375 1993 13.7 11.48151 2.218492 1979 7.6 8.715833 -1.11583 1994 13.1 11.47647 1.623533 1980 7.8 8.4117 -0.6117 1995 9.3 10.88501 -1.58501 1981 5.2 8.668354 -3.46835 1996 10.2 10.11458 0.085424 1982 9.2 9.579049 -0.37905 1997 9.6 9.319014 0.280986 1983 11.1 10.6821 0.417896 1998 7.3 8.665833 -1.36583 1984 15.3 11.45519 3.844812 1999 7.9 8.367504 -0.4675 198513.211.442841.75716520008.68.4179610.182039024481216Hodrick-Prescott Filter (lambda=6.25)1986 8.510.80475-2.304752001 8.18.736341-0.63634 1987 11.59.981779 1.5182212002 9.59.2709040.229096 1988 11.39.046016 2.2539842003 10.69.8680980.731902 1989 4.28.312465-4.112472004 10.410.41102-0.01102 1990 4.18.456769-4.356772005 11.210.899890.300108 1991 9.19.496576-0.396582006 11.111.33314-0.23314 1992 14.110.75245 3.3475492007 11.711.75723-0.05723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通过该结果,可以很明显的看出,1995年之前,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大起大落,跳跃长期趋势曲线的幅度很大。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周期性_基于原核算与对偶核算TFP差异的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周期性_基于原核算与对偶核算TFP差异的分析

摘要:生产率顺周期性的传统解释为技术进步、要素利用率(需求冲击)以及市场力量等因素的周期波动。

二元经济结构波动是发展中国家TFP 周期波动的另一可能原因。

本文扩展了Roeger (1995)的分析思路,利用原核算与对偶核算TFP 之间的差异检验了不同因素对中国1979~2009年TFP 周期性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变化是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显著因素,在1995年之前这一因素的作用更为突出。

关键词:生产率周期性原核算TFP对偶核算TFP二元经济结构波动一、导言无论是用平均劳动生产率还是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生产率通常是顺周期的,即它与周期指标正相关。

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文献的关注,因为每一特定的解释都与特定的经济周期理论相联系(Bernake and Parkinson ,1991)。

自从Solow (1957)提出了TFP 核算方法后,经济学家们更加偏向于使用TFP 增长率而不是平均劳动生产率来研究生产率周期性行为。

对TFP 增长率顺周期行为的解释主要有3种:技术周期波动、不完全竞争、投入要素的可变利用率。

在TFP 核算的标准假设下,以TFP 增长率表示的Solow 余值即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所以,当标准假设成立时,如果技术是周期波动的,则测量的TFP 必然会周期波动。

自Kyd⁃land 和Precott (1982)开始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 )以此为分析经济周期的逻辑起点,以TFP 作为技术冲击的度量指标,将技术冲击视为产出变动的最核心解释因素。

近年来国内RBC 应用研究也遵循这一思路,用不同形式的TFP 来解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陈师、赵磊,2009;李浩、胡永刚、马知遥,2007;黄赜琳,2005)。

必须指出的是,以技术周期波动来说明TFP 周期性不是对TFP 周期性的一种解释,而是一种假设,因为它直接假定了TFP 变动就是技术冲击。

然而,TFP 是否衡量了技术变化?从核算理论上讲,只有在满足标准假设时,Solow 余值才与技术进步是等价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特点1. 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初期的20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以及国内资本的投入。

这种快速增长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2. 高波动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波动的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的波动,GDP增速从20%以上下降至5%左右。

这种高波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结构性问题的累积,如产能过剩、投资过快等。

3. 稳定增长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维持在6%到7%左右。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4. 新常态期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新常态”。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6%以下。

新常态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1. 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较敏感。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争端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2. 结构性问题的累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的累积。

比如,投资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并爆发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波动性。

3. 政府政策的调控中国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浅析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浅析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浅析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这个曾经被视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

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的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

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

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也就是产量绝对值指标的波动;而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

经济周期按时间长度可分为四种类型:短周期,即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40个月。

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平均长度8-10年。

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5-25年。

长周期,即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年左右。

新中国建立以后,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真正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自1953年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仅对195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表1 1953—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1953 14 1963 19731983 19931954 1964 1974 1984 19941955 1965 1975 1985 19951956 1966 1976 - 1986 19961957 1967 - 1977 198719971958 1968 - 1978 1988 19981959 1969 1979 1989 19991960 - 1970 1980 1990 20001961 - 1971 1981 19911962 - 1972 1982 199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根据表1数据,用动态曲线来表示,有如下图1附图图1 改革前后经济发展波动状态的比较从图1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到1976年,第二阶段从1977年到20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周期性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周期性问题的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周期性问题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速度波动。

由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经常会发生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有明显的周期性,即几年一周期,所以我们常听到“经济周期”的说法。

2.通货膨胀率的波动。

由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每一次经济周期的变动,通货膨胀率也通常会相应升高或降低。

3.就业问题。

由于周期性问题的影响,就业也经常出现“周期性失衡”现象,即某个时期失业率增加。

4.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是周期性问题的重要体现。

这两个市场的波动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周期性问题的原因
了解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之后,我们应该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

经济周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1)储蓄率的变化。

当储蓄率上升时,资金供给相对较多。

如果经济主体的
消费不增加,资本市场上的压力就会增大,产生“金融过剩”或“信用紧缩”的问题。

(2)投资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当投资需求变化时,会导致资金市场上的供需变化,从而产生“经济危机”的问题。

(3)科技创新的变化。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之大。

但是,随
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新品种的数量逐渐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国际纷争。

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例如,国际贸易战、跨国公司的裁员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经
济并不例外。

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体系收紧,从而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3)政府政策调控。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实行的大规模投资和补贴政策,虽然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同时也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周期性问题。

三、应对周期性问题的措施
如何应对周期性问题,防范经济的不可逆转性损失和影响,提高经济稳定性和
韧性,从而迎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监管。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从长远来看,还需要着重打造中期和长期国债市场,培育长期稳定的资本市场。

2.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突破技术瓶颈,促进科技与经
济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变化。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外贸易的投资和市场开发,
掌控对国际贸易采取的各种政策,以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政府政策调整。

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合理调整政府财政、税收和制度环境,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总之,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
文化等诸多因素。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其特点和原因,积极应对其出现的所有问题,以维护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