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量计算和雨水收水口设置方法
雨水口汇水面积
雨水口汇水面积【篇一: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一、前言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二、迳流理论2.1迳流产生过程[2]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
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
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
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雨终。
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点的时间。
内的降雨量。
三、雨水口泄水能力与布置3.1雨水口泄水能力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与雨水口的型式、箅前水深等因素有关。
由《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s2(下)(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的“雨水口(一)铸铁井圈”章节可知,经过1:1的水工模型的水力实验(道路纵坡3?~3.5%,横坡1.5%,箅前水深40mm),各类雨水口的设计泄水能力如下:表一雨水口泄水能力表由于杂物的阻塞作用,雨水口实际泄水能力应乘以0.5~0.7的系数,在后面的算例中,系数选0.7。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计算案列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计算案列
雨水收集计算
1. 由于东西塔楼屋面相距很大,雨水出户分别接入市政雨水管网,故D 区双子塔绿评范围可考虑只收集西塔屋面雨水。
2. 调蓄水池设置于D 区西塔室外雨水出户管道附近,距中水机房相对距离不大,可利用中水机房作为绿化灌溉泵房。
一、 年雨水收集量计算:
V1=ψ.H.A.a.β
V-可收集雨水量: m3
ψ-径流系数:取0.9 (设规表4.9.6)
V1=
0.9*0.9845*6700*0.85*0.
90
H-年平均降雨量:m (查贵阳年平均降水量)
V1= 4541.4
A-径流面积:
a-季节折减系数: 取0.85
β-初期雨水弃
流系数:取0.90
径流
面积
西塔屋
面:2500m2
六层大堂屋面:3000m2
六层宴会厅屋面:1200m2 贵阳年平均降雨量 mm
年 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2005
25.8 13.1 68.8 54 177.7 243.7 184.1 117.9 63.1 54.8
39.7 24.8 1067.
5
1
年
平
均
:
984.5
二、绿化灌溉年用水
量:m3
V2= 38.8m3/d *365
V2= 14162
三、调蓄池容积计算
确定:m3
V3= (年用水量与年雨水量中的最小值)*0.06
V3=
4541.4*0.06 0.06 (调蓄系数)需满足1周使用水量。
271m3
V3= 272.5。
雨水收集计算方法与步骤
雨水收集计算方法与步骤
在进行雨水收集计算时,需要考虑各种不同因素,以确定最佳的收集方法和容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雨水收集计算方法和步骤:
1. 确定需求
首先,需要确定你的雨水收集系统的需求。
考虑以下问题:
- 需要收集多少雨水?
- 需要多少容量的储水器?
- 该系统是否用于灌溉、冲洗或饮用水?
- 是否需要备用的水源系统?
2. 收集面积计算
计算你可用于收集雨水的面积,如屋顶、道路或其他空地。
根据需求和可用面积,决定需要多大的雨水收集系统。
3. 雨水流量计算
了解降雨量和平均雨水流量对于正确计算雨水收集量至关重要。
这可以通过检查当地的降雨数据、历史气象记录或气象预报来获得。
4. 系统效率计算
考虑你的雨水收集系统的效率。
这包括收集水的损耗、渗漏或
泄漏的因素。
根据收集面积、平均雨水流量和系统效率来计算每次
降雨可收集到多少雨水。
5. 设备选择
根据计算出的雨水收集量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储水器和其他收
集设备。
考虑安装、使用和维护的方便性。
6. 安装和维护
安装和维护雨水收集系统需要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最大化的
收集效率。
定期清洁和检查系统以确保没有堵塞或损坏。
7. 资金和法律考虑
在进行雨水收集项目时,必须考虑到相关的资金和法律问题。
确定项目的预算,并了解当地的法律和规定,以确保你的项目合法合规。
请注意,以上提供的步骤仅为一般参考,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参考资料:。
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设计
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设计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给城市的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城市中,由于大量的硬化地面,雨水往往无法充分渗透,导致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和城市周边的水资源浪费。
因此,设计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一、雨水收集系统设计1. 确定收集对象和收集范围在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之前,首先要明确收集的主要对象,可以是建筑物屋顶、道路、广场、园区等。
同时,也要确定收集的范围,包括城市整体还是分布在特定区域。
2. 考虑降雨量和流量根据城市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合理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的容量和流量。
可以利用水文学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以确定最佳容量。
3. 设计收集设施和管道系统收集设施包括雨水口、雨水板、沉沙池等,这些设施能够减少污染物进入收集系统。
在设计管道系统时,要考虑管道的材质、直径和坡度,以保证雨水能够顺利流入储存设施。
4. 合理布局储存设施储存设施一般包括雨水桶、地下储罐等,要根据收集对象和范围合理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存储雨水并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1. 确定利用方式和需求在设计雨水利用系统之前,要明确利用雨水的方式和需求,如灌溉、景观水体、消防、冲洗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和需求需要不同的系统设计。
2. 考虑净化处理在利用雨水之前,需要进行净化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常见的净化方法包括过滤、沉淀和消毒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3. 设计供水系统根据利用方式和需求,设计供水系统,包括水泵、管道、喷灌器等。
要考虑供水压力、流量和管道的布局,保证雨水能够按需供给。
4. 定期检测和维护设计雨水利用系统之后,要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的安全。
可以进行水质监测、设备维护和清洗等工作。
三、优化设计方案1. 考虑生态环境在设计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可以采用生物滞留池、湿地景观等手段,促进雨水的自然净化和生态循环。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道路雨水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合理计算雨水量以及科学设置雨水口是确保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和雨水口设置的相关内容。
一、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计算城市道路雨水量是为了合理设计城市道路排水系统,防止因雨水积聚引发洪水和道路积水的问题。
常用的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美国合理公式法(Rational Method)美国合理公式法适用于小流域的计算,通过公式Q=CIA计算雨水量。
其中Q为径流流量,C为径流系数,I为降雨强度,A为小流域面积。
该方法计算简单,适用范围广,但不考虑道路汇流、地形和土壤的影响。
2. 美国时序分析法(Sequential Rainfall Analysis Method)美国时序分析法将道路排水系统视为具有一定存储能力的系统,通过分析连续的降雨序列来计算雨水量。
该方法能较好地考虑到道路汇流和排水系统的影响,适用于中等大小城市的道路雨水量计算。
3. 坡面产流法(Runoff Coefficient Method)坡面产流法考虑到降雨在道路上产生的流量和径流总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经验系数来计算道路的径流流量。
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和单一类型的道路,计算简单但精度较低。
4. 物理模型法(Physical Model Method)物理模型法通过建立道路雨水模型,考虑道路形态、坡度、排水设施等因素来计算雨水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适用于大型城市和重要道路的雨水计算,但需要较多的细节和数据。
二、雨水口设置雨水口是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中的重要设施,主要用于收集和排放雨水。
合理设置雨水口可以确保道路畅通和排水效果。
以下是关于雨水口设置的一些建议。
1. 雨水口数量和密度根据城市道路的不同情况和预计的雨水量,确定雨水口的数量和密度。
一般来说,雨水口的数量应根据道路宽度和流量来决定,以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放。
城市雨水量计算和雨水收水口设置方法
各级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一、前言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二、迳流理论2.1迳流产生过程[2]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
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
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
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雨终。
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a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a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a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a点的流量达最大。
因此,相应于流域集流时间的全面积迳流产生最大迳流量,又称极限强度法。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城市发展过程中,道路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而在道路建设中,雨水排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有效的雨水排水系统能够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确保交通畅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道路雨水量的准确计算方法及合理的雨水口设置成为研究和规划的重点。
一、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为了准确计算城市道路雨水量,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降雨量、道路面积、透水率、雨水径流等。
1. 降雨量降雨量是计算雨水量的基础,可以通过气象数据或历史降雨数据获取。
一般根据统计学原理,选取适当的设备进行监测,如雨量计或气象站等。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的降雨量,用于计算雨水量。
2. 道路面积道路面积是计算雨水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测量或估算道路的有效面积。
有效面积即雨水能够直接流入下水道的道路区域,一般为道路的横截面积减去路灯、树木等不可透水部分的面积。
3. 透水率透水率指的是道路表面的渗透能力,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道路表面有着不同的材料和结构,透水率也会有所不同。
透水率越高,雨水流失越快,需要计入总体雨水量的部分就会减少。
4. 雨水径流雨水径流是指雨水从道路表面流入下水道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降雨强度和道路设计,雨水径流会有所不同。
在计算雨水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雨水径流的比例。
基于以上几个因素,我们可以综合计算城市道路的雨水量。
一般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理论计算法和实测计算法。
理论计算法是通过利用数学公式和相关参数来计算雨水量。
根据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和道路设计等因素,确定适当的公式和参数,进行计算。
该方法适用性较广,但需要准确的参数和理论基础支持。
实测计算法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实测数据来计算雨水量。
具体而言,在道路建设完成后,通过设置雨水监测设备,记录降雨量和雨水径流等数据来计算雨水量。
该方法需要长时间的实测和数据统计,准确性较高。
二、雨水口设置雨水口是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中的关键设施之一,在道路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和布置,以确保雨水的畅通排出。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一、前言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二、迳流理论2.1迳流产生过程[2]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
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
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
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雨终。
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a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a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a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a点的流量达最大。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计算说明书一、雨水量的计算1.1 根据该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为:497.0)724.3()y lg 625.01(078.992++=t T q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y T ——设计重现期(a)t ——设计降雨历时(min )重现期:y T =1年,降雨历时:t=t 1+mt 2。
式中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 取5~15min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在该城镇中采用暗管排水,取m=2, t 1=10min 。
1.2 径流系数计算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城市市区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值0.5—0.8,在此城镇计算中C1-10取0.6,C11取0.4。
单位面积径流量:497.020)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6.0++⨯t 497.021)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4.0++⨯t设计流量Q 为:0q A Q ⨯=灌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为:t 2=L/v式中 L ——管长(m )V ——雨水在管内的流速(m/s )坡降:L S h ⨯=设计管内底标高的最小值为地面标高减去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加上管径,埋深为设计地面标高减去设计管底标高。
管径、流速、流量等的确定采用满流水力计算表。
二、雨水管网定线2.1排水体制的选择规划区排水设施不完善,无完整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放,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片区内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均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之上。
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附录:福建各地暴雨强度公式选用。
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2.2管线定线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道路雨水计算
道路雨水计算【篇一:路面排水计算】第三章排水设计3.1 气候与地质条件介绍本路段连州至怀集k34+400~k35+800段,路区属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全年日照时间长,雨水充沛,有“三月低温阴雨、六月江河暴满、十月寒风”的气候特征。
多年平均气温19.4℃,最高气温39.8℃;每年雨季集中在3~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1628.5~1785.4mm,年蒸量1419mm;风向具明显的季节变化,风速平均1.2~2m/s,较大风力相当于7级风力。
位于海拔高程228.2~1002米之间的路线段在冬季不同程度存在冰、雪、雾等影响行车安全的不良气象因素。
山区,特别是高寒山区,霜期长,冰冻及降雪现象年年都有,初霜期在十一月中旬,终霜期在次年二月中旬,霜期一般三个月左右,平原区霜期较短。
连州市河流属北江支流之连江水系,市内主要河流有星子河、东陂河、三江河、九陂河,四条河汇合市内称连江,河流的共同特点是:流程短,水流湍急,坡降较大,水位涨落迅速,四季水位流量变化显著。
水量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一般春夏季节降雨较多,河流水量充沛,遇暴雨常满溢两岸;秋冬旱季降雨量较少,河流水量锐减,河床多暴露。
3.2 边沟设计验算在k34+460至k34+640之间的挖方段为挖方最大汇水面积段,本次设计以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例。
路堑坡度为1:0.5,坡面流长度为14m,路基宽度26m,取单侧路面和路肩横向排水宽度为13m,路拱横坡为2%在纵断面方面,在纵断面方面,此处纵坡i=-2.03%,边坡坡脚和路肩边缘间设置矩形边沟。
计算简图如图3-1。
3.2.1 计算汇水面积和径流系数:图3-1 边沟计算示意图3.2.2 计算汇流历时:由克毕公式t1?1.445*(其中:ls为坡面流长度;is为坡面流坡度;m1地表粗糙系数;由表查得草皮防护路堑边坡的粗度系数m1=0.4,且路堑坡度为1:0.5,得路?堑坡面汇流历时t1=1.445??????0.467m1lsis)0.467计算坡面汇流历时, ?2.116min。
雨水收集计算方法与步骤
雨水收集计算方法与步骤随着水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雨水收集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方法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雨水收集不仅可以解决部分生活用水需求,还能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本文将为您介绍雨水收集的计算方法与步骤,以帮助您更好地实施并利用雨水收集系统。
一、确定雨水收集面积首先,计算所需收集的雨水量,需要确定雨水收集的面积。
一般来说,雨水收集面积可以包括房屋的屋顶、庭院或其他可收集雨水的地表面积。
在计算时,应尽量考虑不同季节和雨量条件下的不同情况,以确保雨水收集系统的效果。
二、估算雨水流量根据收集面积和当地的降雨量,可以估算出雨水的流量。
降雨量的计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例如历史降雨数据的分析,降雨模型的应用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雨水收集面积,可以得到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容量和需求量。
三、考虑损失和泄漏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管道和设备的摩擦损失以及系统的不完全密封等原因,会导致一定的泄漏和损失。
因此,在计算雨水收集量时,需要考虑这些损失,并在设计中留出一定的安全系数,以保证收集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选择合适的容量和储存设备根据估算出的实际雨水流量和需求量,可以选择合适的储存设备和容量。
常见的雨水收集储存设备包括地下储水池、塑料桶、水箱等。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实际使用需求、储存设备的成本以及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等因素。
五、雨水处理和利用收集到的雨水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达到安全可用的水质要求。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滤网、沉淀池、杀菌消毒等。
处理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灌溉、冲厕、洗衣等各种非饮用用途,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处理用于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六、定期检查和维护雨水收集系统的定期检查和维护非常重要,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定期清洁储存设备,检查管道和设备的漏损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修复或更换,以确保雨水收集系统的效果和安全性。
七、合规和安全考虑在设计和使用雨水收集系统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
给排水工程中的雨水收集系统水量计算与设计
给排水工程中的雨水收集系统水量计算与设计在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雨水收集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和计算,能够有效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实现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本文将针对给排水工程中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水量计算与设计的详细探讨。
一、雨水收集系统的概述雨水收集系统是指将降雨过程中产生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过滤和储存后,再利用于灌溉、景观水体、地下水补给等多种用途的系统。
该系统包括雨水收集面积的计算、雨水径流的计算、贮水容量的设计等。
二、雨水收集面积的计算雨水收集系统的首要任务是确定需要收集的雨水量。
而雨水量的计算则需要先确定收集面积。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简化法:该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建筑物屋面面积和附属设施的面积来估算雨水收集面积。
2.分区法:该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雨水径流面积相似的区域,再计算每个区域的雨水收集面积。
三、雨水径流的计算雨水径流是指降雨量超过地表的渗透和蒸发损耗后,形成的地表径流。
计算雨水径流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常用公式法:基于单位面积降雨量和流域面积,利用常用的经验公式进行雨水径流的计算。
例如,汉森公式、SCS曲线法等。
2.水文模型法:基于流域水文特性和降雨预报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和模拟,得出雨水径流的量值。
四、贮水容量的设计贮水容量是指雨水收集系统中用于存储雨水的容器的容量。
贮水容量的设计需要考虑降雨频率、收集面积、储水需求等因素。
常见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1.经验法:根据工程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贮水容量的大致数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简单的雨水收集系统。
2.水文模型法: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模拟和计算各种条件下的雨水径流,并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贮水容量。
五、其他设计要点除了上述的水量计算与贮水容量设计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要点:1.水质处理:雨水收集系统中的雨水经过收集和贮存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水质处理,以保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四章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
雨量参数:
洪水的大小
50年一遇
100年一遇
洪水重现期
50年
100年
频率
2%(0.02)
1%(0.01)
频率:单位时间内某一降雨强度的降雨出现的次数。重现期:某一降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时间。
4、降雨强度的频率和重现期
推理公式:
二、雨水沟道设计流量的估算:
降雨分析、降雨记录的整理
雨水沟道设计流量的估算——设计降雨强度的确定
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考虑利用河湖水体与洼地调蓄雨水,把地形条件、地下水位以及原有的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分期建设,逐步完善。
布置原则
雨水沟系常沿道路铺设,设在道路中线的一侧,与道路相平行,尽量在快车道以外。
受道路交通影响
三、雨水沟道水力学设计的准则
雨水径流调节池的作用
调节池的最佳设计位置选择
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地形条件,如水库、池塘、河流等。 应专门建设。 一般位置:汇流点。
在有池塘、河床可以利用,或有洼池可以建池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调节径流量,以减小其下游的沟道口径。
调节池构造
调节池常用的布置形式
估算步骤:
讨论
第二节 雨水径流量的调节
有可能降低整个沟系的造价 由于雨水流量大,沟槽长,下游沟道的雨水流量尤其大,设置调节池,可使下游沟道的设计流量减小,降低下游沟系的造价,而且做调节池的造价要比沟管省,故有可能降低整个沟系的造价。能使雨水沟道的设计有较大的灵活性 如今后在所在的汇水区域上大量造房,会使不透水面积增加,从而使径流量剧增,一般很少有可能再重新排管,此时若能设置一个调节池,将上游的流量引入调节池,洪峰过后再排入下游管道,则可使下游沟道仍能使用,从而解决该技术矛盾。能改善合流制管系暴雨时的溢流水水质 由于合流制沟管在遇到暴雨时,会有大量溢流水产生,而溢流的水中含有相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水质较差,若能在截流式合流制的溢流井后面设置调节池,并对进入调节池的溢流污水进行处理后再将其排入水体,就能使最终排入水体的溢流水的水质得到改善。
雨水回收利用及雨水外排量计算
雨水回收利用及雨水外排量计算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篇关于雨水回收利用及雨水外排量计算的文章:雨水回收利用及雨水外排量计算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合理利用雨水可以减轻对自来水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雨水回收利用能够改善用水短缺问题,并且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本文将探讨雨水回收利用的方法和雨水外排量的计算。
一、雨水回收利用的方法1.屋顶雨水收集房屋的屋顶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合理设计和安装雨水收集设施,可以将降雨时的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利用。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灌溉植物、洗车、冲厕等非饮用用途。
2.地面雨水收集除了屋顶雨水收集外,地面雨水收集也是一种常见的利用方法。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将降雨时的雨水导入地下储存系统或储水容器中,以备后续使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区、公园等较大面积的场所。
3.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是一种较为简单且常见的雨水回收利用方法。
将雨水通过管道引入收集池,再通过过滤和处理,可供饮用或其他家庭用水。
二、雨水外排量的计算计算雨水的外排量有助于了解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和需求。
以下是计算雨水外排量的基本步骤:1.收集降雨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城市或地区的降雨数据,包括降雨量和降雨频率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部门或相关机构进行查询和获取。
2.计算总排水面积总排水面积是指城市或地区的有效排水面积,包括道路、广场、建筑物屋顶等。
将这些面积加总即可得到总排水面积。
3.计算总排水量总排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总排水面积上的雨水流入排水系统的总量。
计算方法是将总排水面积乘以降雨量即可得到总排水量。
4.计算雨水外排量雨水外排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未被收集利用的雨水流入排水系统的总量。
计算方法是将总排水量减去已被收集利用的雨水量即可得到雨水外排量。
通过计算雨水外排量,可以评估雨水回收利用的效果,并为城市排水系统的工程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总结:雨水回收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方式,通过合理设计和安装雨水收集设施,能够将降雨时的雨水进行收集并进行再利用。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在城市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了解雨水的流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准确计算雨水的流量,我们可以预测洪水的风险,设计合适的排水系统,以及保护环境和基础设施免受雨水的破坏。
本文将介绍雨水流量计算的公式和方法。
雨水流量的计算涉及到降雨强度、径流系数和流域面积等因素。
以下是常用的雨水流量计算公式:Q = CiA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C是径流系数,i表示降雨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A表示流域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
径流系数是表征降雨中被流进河道或溪流的雨水比例的一个参数。
该系数的数值取决于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状况等因素。
一般来说,城市区域的径流系数较高,而农田和森林等自然地区的径流系数较低。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用经验值或实测数据来确定径流系数。
降雨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降下的雨水量。
通常以毫米/小时来表示。
为了计算降雨强度,我们需要知道降水量和时间的关系。
从气象部门或其他可靠来源获得的降水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降雨强度。
流域面积是指搜集降雨水分的区域的总面积。
流域可以是一个整个城市的范围,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的流域。
通常,流域面积以平方千米为单位。
在计算流域面积时,应确保所有涉及到的地理特征都被包括进去,例如小溪、湖泊和流入流出的地下水等。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特定时间内雨水的流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方法假设雨水流量均匀分布在整个流域面积上。
实际情况中,流域的地形、土地利用和排水系统等因素都会对雨水的流量产生影响,因此应谨慎使用这些公式。
在应用这些公式时,我们需要先将降雨数据转化为适当的单位。
通常,从气象部门获取的降雨数据以小时为单位,并以毫米为单位。
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毫米/小时,以与公式中的单位相匹配。
另外,流域面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遵循所选公式的单位要求。
当我们计算雨水流量时,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处理流域的空间数据。
通过使用GIS软件,我们可以创建流域边界、计算流域面积,并在计算过程中进行空间分析。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
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0.5—0.8。
城市道路雨水口的布置计算
城市道路雨水口的布置计算[摘要]雨水口的布置方式、疏密程度及采用型式直接影响该道路在降雨过程中的排放速度和积水程度。
对城市道路雨水口间距进行科学计算,确定合理布置间距和采用型式,增加雨水排放速度,减少积水时间。
[关键词] 雨水口城市道路重现期泄水能力布置间距[Abstract] the arrangement, the density and the type of a direct impact on the road during rainfall emission rate and degree of hydronephrosis. Scientific calculation of the city road gully spacing,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spacing and the type, increase the drainage speed, reduce the ponding time.[keyword] rain port city road return period flood spacing1、引言雨水口是用于收集路面雨水的构筑物,是城市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路面雨水经过道路汇集后,经雨水口进入雨水管道,然后排向雨水泵站或城市内水域,完成道路内雨水的收集排放,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减少雨水对路面的破坏。
一个区域的排水管道和雨水泵站的布置,决定了该区域的雨水排放效果,雨水口的布置,也直接影响该道路在降雨过程中的雨水收集效果和积水程度,最终影响了该区域道路的交通安全及路面结构的稳定。
平时的设计施工中,对雨水口的重视程度较小,仅作为次要的附属设置对待,凭鉴经验布置,最终导致雨水口成为道路排水系统的短板,影响了该区域的雨水收集和排放效果。
本文就雨水口的型式及布置间距进行计算,就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寻找最优化的雨水口型式及布置间距。
2、雨水口型式选择城市道路一般采用平箅式雨水口和立箅式雨水口,还有部分道路采用过水沟及路面边沟,鉴于目前城市内采用前两者较多,此次只比较平箅式雨水口和立箅式雨水口。
精选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资料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一、前言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二、迳流理论2.1 迳流产生过程 [2]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
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
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
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雨终。
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 x 轴平行、接近 x 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入渗量曲线 h 可近似看作重叠。
2.2 流域汇流过程图二中各条曲线 t1 ,t2 ,⋯⋯, tn 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 a 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 t )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 a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 a 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 a 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 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 a 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 a 点的流量达最大。
第9讲(2):建筑雨水排水系统讲解
到。
q yj
qj
1.67
A(1+c lgP) (t+b) n
9.2 雨水系统设计计算
一、雨水量计算 3、设计重现期P(了解)
表9-2 各种汇水区域的设计重现期
q yj
汇水区域名称
设计重现期(a)
屋面
一般性建筑 重要公共建筑
≥2~5 ≥10
室外场地
居住小区 车站、码头、机场的基地
≥1~3 ≥2~5
Williams)计算,也可采用柯尔勃克公式
m q yj
(Colebrook-Whites)。压力流雨水系统的雨水
斗和管道一般由专业设备商配套供应,选用
水头损失计算公式时需参考供货商的意见。
(二)压力流雨水系统计算
3、悬吊管和立管的管径确定
悬吊管和立管的管径选择计算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悬吊管最小流速不宜小于1m/s,立管最小流速不宜小于2.2m/s。 管道最大流速宜小于6m/s,不得大于10m/s。
或者多个立管,但雨水斗在同一高度时,可设在
m q yj
外墙处;当两个及以上的立管接入同一排出管,
且雨水斗设置高度不同时,则各立管分别设出口,
出口设在与排出管连接点的上游,先放大管径再
汇合。
(二)压力流雨水系统计算
5、计算步骤
(1) 计算各斗汇水面积内的设计雨水量Q;
(2) 计算系统的总高度H(雨水斗和系统出口的高差)和管长L(最远的斗 到系统出口);
4、汇水面积(计算)
6)四面侧墙,最低墙顶以下的面积不计入, 最低墙以上的面积,按1)或2)、3)、5) 折算的汇水面积;
(3)窗井、贴近建筑外墙的地下汽车库出入 口坡道和高层建筑裙房屋面的雨水汇水面积, 应附加其高出部分侧墙面积的1/2。
道路排水雨水口的设置
道路排水雨水口的设置道路排水雨水口的设置一、道量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均应设置雨水口。
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
二、雨水口型式有平箅式、立式和联合式等。
平算式雨水口有缘有平箅式和地面平箅式。
缘石平箅式雨水口适用于有缘石的道路。
地面平箅式适用于无缘石的路面、广场、地面低洼聚水处等。
立式雨水口有立孔式和立箅式,适用于有缘石的道路。
其中立孔式适用于箅隙容易被杂物堵塞的地方。
联合式雨水口是平箅与立式的综合形式,适用于路面较宽、有缘石、径流量较集中且有杂物处。
三、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平箅式雨水口约为20l/s,联合式雨水口约为30l/s。
大雨时易被杂物堵塞的雨水口泄水能力应乘以0.5~0.7的系数。
多箅式雨水口、立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经计算确定。
四、平箅式雨水口的箅面应低于附近路面3~5cm,并使周围路面坡向雨水口。
立式雨水口进水孔底面应比附近路面略低。
雨水口井的深度宜小于或等于1m。
冰冻地区应对雨水井及其基础采取防冻措施。
在泥沙量较大的地区,可根据需要设沉泥槽。
五、雨水口连接管最小管径为200mm。
连接管坡度应大于或等于10%,长度小于或等于25m,覆土厚度大于或等于0.7m。
必要时雨水口可以串联。
串联的雨水口不宜超过三个,并应加大出口连接管管径。
雨水口连接管的管基与雨水管道基础做法相同。
六、雨水口的间距宜为25~50m,其位置应与检查井的位置协调,连接管与干管的夹角宜接近90°;斜交时连接管应布置成与干管的水流顺向。
七、平面交叉口应按竖向设计布设雨水口,并应采取措施防止路段的雨水流入交叉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级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一、前言
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
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
二、迳流理论
2.1迳流产生过程[2]
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
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
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
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
雨终。
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
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
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
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a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a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a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a点的流量达最大。
因此,相应于流域集流时间的全面积迳流产生最大迳流量,又称极限强度法。
全流域迳流在集流口出现的流量来自t时段
内的降雨量。
三、雨水口泄水能力与布置
3.1雨水口泄水能力
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与雨水口的型式、箅前水深等因素有关。
由《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S2(下)(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的“雨水口(一)铸铁井圈”章节可知,经过1:1的水工模型的水力实验(道路纵坡3‰~3.5%,横坡1.5%,箅前水深40mm),各类雨水口的设计泄水能力如下:
表一雨水口泄水能力表
雨水口型式雨水口泄水能力(升/秒)
平箅式单箅雨水口20
平箅式双箅雨水口35
由于杂物的阻塞作用,雨水口实际泄水能力应乘以0.5~0.7的系数,在后面的
算例中,系数选0.7。
3.2雨水口布置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4](GBJ 14-87)第3.7.1至3.7.3条规定:“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
”“雨水口的间距宜为25~50米。
注: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
”“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雨水口间距可大于50m,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
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
根据雨水迳流理论,当道路坡度大时,水流速度变快,汇流时间t1变短,坡上的雨水口对雨水截留作用减小,雨水流往下游,同一坡度的道路越长,下游汇流的水量越多。
但是,从暴雨强度公式还可以看出,道路越长,则径流时间越长,暴雨强度越小,对下游雨水口的影响程度不易确定。
因此,设在道路低洼处
的雨水口数量与类型须计算确定。
四、雨水量计算方法
4.1路面迳流系数
迳流系数的大小与覆盖面类型有关,根据《公路排水设计规范》[5](1997)规定,混凝土或沥青路面的迳流系数ψ见表二。
表二路面迳流系数
4.2 重现期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6](CJJ 37-90)第12.1.2条规定:“城区道路排水设计重现期见表三,重现期高于地区排水标准时,应增设必要的排水设施。
” “当郊区道路所在地区有城市排水管网设施或排水规划时,应按表三规定选用适当的重现期。
”
城市道路路面雨水设计重现期与道路类别、城市级别有关。
道路类别越高,城市级别越高,其重现期越大。
表三城市道路排水设计重现期
期(a)210.5
4.3雨水量计算
1)路面集水时间
路面集水时间tl应在综合考虑地面集水距离、汇水面积、地面覆盖、地面坡度和降雨强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
根据规范规定,当地面集水距离大于50m时,t1=5+1.25(L一50)/V平均×60)(min),其中L为地面集水距离(m),V平均为累计平均流速(m/s),当地面集水距离不足50m时,t1取为5~l0min[7]。
雨水口间的集水距离一般不超过50米,因此,路面集水时间t1可以直接取5~10min。
慎重起见,t宜取小值5min。
2)设计雨水量
Q=166.7×F×φ×i(L/s) (4)
与雨水管渠的设计相类似,路面雨水量Q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F=雨水汇流面积(m2);
φ=径流系数,见表二;
i=暴雨强度;
P=重现期,见表三;
t1=路面集流时间,5min。
五、实例
由于道路型式复杂,下面仅就其中一种最常见的情况进行分析。
例如:上海市某城市道路,级别为次干道,重现期取1.0年;为沥青路面,粗糙度系数取0.013;综合迳流系数取0.90;道路纵坡平均0.003;道路横坡0.015;道路红线宽度30米,其中人行机动车首道宽24米。
截取120米计算。
如图四所示。
其中三角形为挑水点。
按规范,雨水口间距设为30米,以一个雨水口为计算单元。
方法一:
汇水面积F=450m2
坡面流长度L=12米
路面集流时间t1=5min
比流量i=2.09mm/min
路面雨水设计流量Q=14.1L/s
考虑杂物阻塞,最终设计流量为14.1/0.7=20.2L/s。
由表一可知,平箅式单箅雨水口或偏沟式单箅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为20L/s, 本例中每隔30m于道路两侧各设一平箅式单箅雨水口或偏沟式单箅雨水口即可满足要求。
六、总结
总之,雨水口布置的原则是既要满足道路路面积水排放的要求,退水快,不积水;又要不造成浪费,因此须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计算合理确定雨水口间距和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