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自意三昧印光法师重校本一校
印光大师与灵岩山的故事
印光大师和灵岩山的故事
话说当年,印光大师来到这灵岩山,一眼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嘿,你别说,这地方还真有灵性,大师一来,周围的山山水水仿佛都活了起来,连那风都带着一股子禅意。
大师就在山上建了个庙,每天念念经,打打坐,跟山里的动物们也成了好朋友。
要说这印光大师啊,那可是个真正的高人,不仅学问深,人还特别和善。
他常常下山给乡亲们看病,教人读书识字,还告诉大家要心存善念,多做善事。
那时候的人啊,提起印光大师,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
有一天,山上来了个迷路的旅人,又饿又渴,眼看就要倒下了。
印光大师知道了,赶紧让人给他送去了热乎乎的饭菜和干净的水。
那旅人吃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非要拜大师为师不可。
大师笑着摇摇头,说:“心中有佛,处处皆是修行地,不必非要在庙里。
”
就这样,印光大师在灵岩山上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他的故事也像山间的风一样,吹遍了四周。
每当夕阳西下,大师就会坐在山顶,望着天边的云彩,嘴里念念有词,那神情,就像是跟老朋友在聊天一样。
后来啊,大师圆寂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灵岩山也因为有了印光大师,变得更加神圣起来。
每年啊,都有好多人慕名而来,有的来祈福,有的来缅怀大师,整个山都热闹得很。
现在啊,每次我去灵岩山,都会想起印光大师的故事,心里头就暖洋洋的。
你说,这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能遇到一个让你心
生敬意,还能让你学到东西的人,是多么难得啊!所以啊,咱们也得学着大师那样,多做点好事,让生活更美好!。
随自意三昧印光法师重校本一校
随自意三昧陈南岳思大禅师撰古莘印光释圣量重校随自意三昧校正重刻序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欲修习者不得其要,必致望洋兴叹,生退屈想。
若得其要,则虽有无量法门,无边行相,一以贯之。
愈博而愈见其约,愈繁而愈见其简。
虽其理性广大高深,如天如地,如山如海。
而博地凡夫,亦可坐进此道。
由兹断烦惑以获三昧,圆福慧以证四德。
直趣果觉,成无上道。
况登住、行、向、地之圣人哉。
其要唯何?曰根、尘、识等一切诸法,其实体实性,悉皆空无所有。
了此则四相原无,三轮体空。
万法森罗,一道清净。
凡夫迷之,故法法头头,皆成障碍。
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各起烦惑,造生死业。
圣人悟之,故法法头头,总是真如。
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各证圆通,成菩提道。
迷悟虽异,性本无二性虽无二,苦乐迥殊。
南岳大师悯之,因著《随自意三昧》。
于行、住、坐、卧、食、语六威仪中,处处点示诸法实相。
所谓根、尘、识性,空无所有,及三轮体空,四相叵得等。
令人于一机一境,各得亲见实相,咸了自心。
处处点示六波罗蜜殊胜妙行。
令人于一动一静,皆能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其所点示,与《楞严》阴、入、界、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法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金刚》无所住而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所度之义,悉皆吻合。
乃将自己所悟所证之法,彻底掀翻,和盘托出,普施后世。
俾得依此而修,以期同悟同证而已。
又所言初发心菩萨者,具有二义:一即博地凡夫发大心者;一即圆教初发心住,初破无明见法性者。
其所谓根、尘、识性,空无所有等。
在凡夫地,欲趣佛果,必须先悟此理,方有实证。
否则纵有修持,皆属有漏,不成菩提。
其所谓于一念中,遍于十方佛前,普兴供养,受佛法化。
遍于十方众生前,随类现身,应机说法,普令三根,咸得利益。
此则唯圆教初住菩萨,乃能为之。
若不知其理其修,通于凡夫,必有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之过。
若不知大体大用,初住方得,必有未得谓得,以凡滥圣之愆。
会计
元音老人关于弥陀印的开示
盖一切唯心造,而人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嗔、痴,则杀、盗、淫、恶起,生死轮回无有止息。
佛乃因势力导,抓住众生不能无念的习气,善巧方便用一佛念代替妄念。
科学认为,念佛时大脑语言神经能产生很强的电磁波,与法界弥陀信息,互相号唤,配本尊手印,似天线,接收弥陀信息能量最大,得定愈病,尤非弥陀印不可。
弥陀印修法:
一、两腿作双盘、单盘、散盘均可。
盘腿胀痛是正常现象,不但没有害处,反而增长功力,盘坐胀痛忍不住,可以交换两腿。
二、结本尊手印:右手放在左手上,两手大拇指尖碰合,放在小腹部位,手心向上。
三、耳根听着、心里默念着“阿弥陀佛”音声,也可口不停而不出声念或小声念,关键耳根始终听着念佛音声。
四、念佛不停,手印不间断修满1小时为1座,天天坚持1坐或多坐,满千坐功德,自致入定。
若不论何时,心里念念在佛,转妄念为佛念,是真定,能成就种种功德。
五、起坐前,手印升到胸前合掌发愿“愿我此生开慧见性,救度众生,得生净土。
”
六、不许再犯杀、盗、邪淫、妄语等恶业。
上座前,务要洗手。
可端坐床上修持,可夫妻一起修持。
下座后,十分钟方能大小便。
近代最著名的念佛教导师印光法师,示寂表像为弥陀印。
弥陀印是微妙甚深的大法。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坚持千坐弥陀印一念静心成正觉。
(天台藏)随自意三昧
信佛学佛修佛交流QQ群37666760卍新纂續藏經第55 冊No. 0903 随自意三昧隨自意三昧目次行威儀品第一住威儀品第二坐威儀品第三眠威儀品第四食威儀中具足一切諸上味品第五語威儀品第六隨自意三昧目次(終)No. 903隨自意三昧行威儀品第一南岳大師撰凡是一切新發心菩薩。
欲學六波羅蜜。
欲修一切禪定。
欲行三十七品。
若欲說法教化眾生。
學大慈悲起六神通。
欲得疾入菩薩位得佛智慧。
先當具足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及學妙法蓮華三昧。
是諸菩薩最初應先學隨自意三昧。
此三昧若成就。
得首楞嚴定。
隨自意三昧者。
先以大悲眼觀眾生。
舉足下足具六波羅蜜。
菩薩行時先觀眾生起一子想。
亦如幻化如影如空。
不可得想。
而自舉身作輕空想。
觀地而行如履虗空。
自令己身不曲不直。
己身直行不遲不疾。
亦不左右頋視。
又不轉頭及望。
若欲望時舉身皆轉。
如象王視。
步步進時。
觀眾生勿令損傷。
是時眾生即大歡喜。
心無恐怖無所復畏。
是時名為檀波羅蜜。
名無畏施。
問曰。
檀波羅蜜者云何。
有三種施。
一者飲食。
二者財寶。
三者說法。
飲食布施增長壽命。
衣服布施能遮寒熱。
醫藥布施能除患苦。
說法布施能破邪見。
增長慧命得三乘果。
施者.受者.飲食財寶三事俱空。
無自無他無所得故。
名檀波羅蜜。
問曰。
是菩薩行時舉足下足於諸眾生空無所得。
有何利益。
而言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
財食等施。
增長凡夫生死身命。
醫藥等法但除外小病。
不能除眾生生死怖畏。
聽法之時。
或有記心或無記心。
或有漏心或無漏心。
未必皆善。
是時施主或有我所或無我所。
或是波羅蜜或非波羅蜜。
隨自意三昧中菩薩行時。
以輕空身如影夢化。
以大悲眼觀眾生。
亦不著眾生想。
亦不著無眾生想。
是時眾生見菩薩威儀容貌端直而作是念。
是人慈悲護念我等。
即解菩薩意。
離一切怖畏。
大歡喜故。
即發菩提心。
眾生是時發菩提心。
不名有記不名無記。
不名有漏不名無漏。
不得我所不得無我所。
即得無生智。
云何而言非波羅蜜。
菩薩行時。
眾生歡喜無所畏故。
善攝行威儀。
無傷損故。
此即是施眾生命。
不得己身不得眾生。
《心灯录》
《心灯录》《心灯录》精华上元湛愚老人著澧州府山中易人校译佛与众生同一心灯“心者,我也,即常住真心也。
自然而然,不用修学。
本有此心,本有此灯,悟者不增,迷者不减。
然一迷一悟,则有如来众生之不同,可不畏耶”?可不亟亟以求悟耶?”心即我也,我即心也念有生灭,常住真心岂有生灭?此能照之心,人人皆具,当散乱昏沉之时,你能知散乱昏沉,你又恨,这不是心灯是什么?能于此识得,则心灯何尝一刻离汝,乃汝自迷之也。
桃之红、李之白,你何曾错认?夜之黑、昼之明,你何曾误言?至于目见耳闻凡一切无不安妥,若不是佛,谁能为此,而竟甘心自弃,何也?佛与众生,同此一我,同此一心,同此一灯。
佛与众生……皆同一圆满,只在承当不承当而已。
斯道本来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
一有用心处,则远之又远矣,愈用心愈远,若当下一歇便是。
只想正歇之时,诸念皆空。
当此诸念皆空之时,有一明明不空者,而知诸念之空,这是个什么?可以大悟矣。
人人有此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
要人向我求、我悟,心法双忘,乃能独契。
天上天下还有什么至宝高于我者否?灵于我者否?光明于我者否?本来现成,不假汝修,不要求,只要悟,自无始以来,只有一我,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佛生众生。
并无物能生此我者,故此我无所从来。
既无所来,则无所去,在古在今,镇然一我而已。
人能一悟此我,则入为恒河沙佛中之一佛,岂不快哉?惟有一我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志公云:“只者而今谁动口?”只这心心是佛。
古德云:“你即是佛。
”马祖云:“即心即佛。
”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元来是这汉。
当下即佛十法界内只有一我,在我上修证才谓之修证,天下至贵之宝,皆在此历历孤明之我、煊赫虚空之我、本来无一物之我之内生出。
惟此我乃至真至实,此我即法身,在在无非道场。
喜怒哀乐于性情,行住坐卧于日用。
我即道场,道场即我。
我本无相,经云我相,乃教人不可以我著相也。
《金刚》教人不可以此身为我而执著之。
此身属幻非真,有生有死。
此我则真而非幻,故不生不灭。
四种清净明诲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 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 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 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 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 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 酪醍醐。
7
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 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 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 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 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18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 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 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 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 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1
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 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 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 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 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 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16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 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 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 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 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 即波旬说。(完)
17
命自我作 福自我求 心好命又好 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 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於心 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 天地自相保
2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 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 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 涅盘,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华严三昧章-法藏法师集
華嚴三昧章唐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華嚴三昧章一卷,新羅崔致遠作賢首傳。
用華嚴三昧觀直心中十義配成十科。
證知此章即觀文也。
東洋刻本改其名為發菩提心章。
於表德中。
全錄杜順和尚法界觀文。
近三千言。
遂疑此本非賢首作。
庚子冬。
南條文雄遊高麗。
得古寫本。
郵寄西來。
首題華嚴三昧章。
讎校盡善。
登之梨棗。
因來本作章。
故仍其舊。
尚有華嚴世界觀。
求而未得也。
石埭楊文會識華嚴三昧章三昧略以四門分別。
發心第一。
簡教第二。
顯過第三。
表德第四。
初中問。
云何名發菩提心。
答曰。
依起信論。
有三種心。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救度一切苦眾生故。
依此三心。
各曲開十門。
就初直心中。
具有十心。
一者廣大心。
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
二者甚深心。
謂誓願觀真如。
要盡源底故。
三者方便心。
謂推求簡擇。
趣真方便故。
四者堅固心。
謂設逢極苦樂受。
此觀心不捨離故。
五者無閒心。
謂觀此真如理。
盡未來際。
不覺其久故。
六者折伏心。
謂若失念。
煩惱暫起。
即便覺察折伏令盡。
使觀心相續故。
七者善巧心。
謂觀真理。
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
八者不二心。
謂隨事萬行。
與一味真理。
融無二故。
九者無礙心。
謂理事既全融不二。
還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
十者圓滿心。
謂頓觀法界。
全一全多。
同時顯現。
無障無礙故。
第二深心中。
亦具十心者。
一者廣大心。
謂於遍法界一切行門。
誓當修習學故。
二者修行心。
謂於無邊行海。
對緣修造故。
三者究竟心。
謂凡所修學。
要當成就。
乃至菩提故。
四者忍苦心。
謂能忍大苦。
修諸難行。
不以為難故。
五者無厭足心。
謂頓修多行。
情無厭足故。
六者無疲倦心。
謂於一難行。
多時勇悍。
無疲倦故。
七者常心。
謂於一一行。
各盡未來際。
念念相續。
恆不斷故。
八者不求果報心。
謂修此諸行。
不求人天二乘果故。
九者歡喜心。
謂凡修諸行。
稱本求心。
皆大歡喜故。
十者不顛倒心。
謂凡所修行。
皆離二我。
俱絕三輪故。
第三大悲心中。
亦具十心。
一者廣大心。
謂於一切眾生。
皆立誓願。
將度脫故。
二者最勝心。
謂度彼要當得佛果故。
深信净土后方可学余宗
印光大师:深信净土后方可学余宗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印光大师发布时间:2011-4-4 0:07:28繁體版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
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
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
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
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
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未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
汝于净土,尚未知门径,何得便欲学唯识。
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通家,并非为了生死以学佛也。
汝欲学佛,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能如是者,乃真佛弟子。
若所作所为,与佛相反。
则纵能精修,亦难感格于佛。
以心行与佛相背故也。
马一浮:《护生画集》初集序(一校)
马一浮:《护生画集》初集序(一校)馬一浮:《護生畫集》初集序華嚴家言:“心如工畫師,能出一切象。
”此謂心猶畫也。
古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
”此謂生亦畫也。
是故心生法生,文采彰矣;各正性命,變化見矣。
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心有通蔽,畫有勝劣,憂喜仁暴,唯其所取。
今天下交言藝術,思進乎美善,而殺機方熾、人懷怨害,何其與美善遠也!月臂大師與豐君子愷、李君圓淨並深解藝術、知畫是心,因有《護生畫集》之製,子愷製畫、圓淨撰集,而月臂為之書。
三人者蓋夙同誓願,假善巧以寄其惻怛,將馮兹慈力、消彼獷心,可謂緣起無礙、以畫說法者矣。
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情与無情,猶共一體,况同類之生乎!夫依正果報,悉由心作,其猶埏埴為器,和采在人。
故品物流形,莫非生也;愛惡相攻,莫非惑也;蝡動飛沈,莫非己也;山川草木,莫非身也。
以言藝術之原,孰大於此?故知生則知畫矣,知畫則知心矣,知護心則知護生矣。
吾願讀是畫者善護其心!水草之念空,斯人羊之報泯,然後鵲巢可頫而闚,漚鳥可狎而至,兵無所容其刃,兕無所投其角,何復有遞相吞噉之患乎!月臂書來,屬綴一言,遂不辭葛藤而為之識。
戊辰秋七月蠲叟書書生謹按:“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心有通蔽畫有勝劣憂喜仁暴唯其所取”數句,如何斷句,如何標點,尚有幾處細節需要說明。
首先,“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心有通蔽畫有勝劣”數句,如何斷開?“然”字歸前還是歸后?若是歸前,則是“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心有通蔽,畫有勝劣”(或者“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心有通蔽,畫有勝劣”);若是歸后,則是“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心有通蔽,畫有勝劣”,就語法、語義論,同樣可行。
《馬一浮集》斷句標點如下:“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
心有通蔽,畫有勝劣,憂喜仁暴,唯其所取。
”在我看來,如果“然”字歸前,則第一句不妨斷開:“智者觀世間,如觀畫然。
心有通蔽,畫有勝劣,憂喜仁暴,唯其所取。
”不過我個人更傾向於將“然”字歸后,序文最初幾句點出“心猶畫”“生亦畫”之理,可歸結爲“智者觀世間如觀畫”一句。
印光大师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幼儿园招生工作应急预案演练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长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幼儿园招生工作日益显得重要。
然而,在招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如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故障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制定一份详尽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对于确保幼儿园招生工作的安全、有序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幼儿园招生工作应急预案演练方案范本,旨在通过模拟实际操作流程,提高幼儿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通过设立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保障幼儿园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师生和家长的生命安全。
二、组织架构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园长担任指挥长,下设信息收集组、现场处理组、后勤保障组和医疗救护组。
各组负责人需清晰了解自身职责,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
三、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天气变化、疫情动态等信息,并根据不同级别预警采取相应措施。
四、应急措施详细列出各类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及对应的处置措施,包括自然灾害应对、突发疫情控制、信息系统恢复等,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各项措施可行有效。
五、资源准备确保有足够的应急物资储备,如急救包、消防器材、备用通讯设备等,并定期检查维护,保证其功能正常。
六、信息沟通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与家长、相关部门和周边社区进行有效沟通。
七、演练计划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包括演练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具体流程等,确保每次演练都能全面覆盖所有环节。
八、评估与改进演练结束后,组织参与人员进行总结会议,评估演练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效性。
九、附则本预案应定期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幼儿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对招生工作的影响,保障幼儿园的正常运行和幼儿及家长的利益。
同时,这也体现了幼儿园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儿童安全和教育质量的重视。
东营天宁寺
东营天宁寺要念好佛也不容易,看看三大高僧怎样持名念佛?2017-06-08东营天宁寺14评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于今世最为契机。
然初学者,在具体实践层面,往往不得要领,深感无着手处。
故将近世三位高僧的方便持名念佛之法,列举于此,希望对同修莲友有所裨益。
?印光大师:十念计数念佛法至于念佛,心难归一。
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
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
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
不论佛数多少。
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
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随自意三昧
修訂日期: 2007/08/28 發行日期: 2008/2/21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55, No. 903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隨自意三昧目次行威儀品第一住威儀品第二坐威儀品第三眠威儀品第四食威儀中具足一切諸上味品第五語威儀品第六 隨自意三昧目次(終)No. 903隨自意三昧行威儀品第一南岳大師 撰 凡是一切新發心菩薩。
欲學六波羅蜜。
欲修一切禪定。
欲行三十七品。
若欲說法教化眾生。
學大慈悲起六神通。
欲得疾入菩薩位得佛智慧。
先當具足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及學妙法蓮華三昧。
是諸菩薩最初應先學隨自意三昧。
此三昧若成就。
得首楞嚴定。
隨自意三昧者。
先以大悲眼觀眾生。
舉足下足具六波羅蜜。
菩薩行時先觀眾生起一子想。
亦如幻化如影如空。
不可得想。
而自舉身作輕空想。
觀地而行如履虗空。
自令己身不曲不直。
己身直行不遲不疾。
亦不左右[(厂@((既-旡)-日+口))*頁]視。
又不轉頭及望。
若欲望時舉身皆轉。
如象王視。
步步進時。
觀眾生勿令損傷。
是時眾生即大歡喜。
心無恐怖無所復畏。
是時名為檀波羅蜜。
名無畏施。
問曰。
檀波羅蜜者云何。
有三種施。
一者飲食。
二者財寶。
三者說法。
飲食布施增長壽命。
衣服布施能遮寒熱。
醫藥布施能除患苦。
說法布施能破邪見。
增長慧命得三乘果。
施者.受者.飲食財寶三事俱空。
無自無他無所得故。
名檀波羅蜜。
問曰。
是菩薩行時舉足下足於諸眾生空無所得。
有何利益。
而言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
財食等施。
增長凡夫生死身命。
醫藥等法但除外小病。
不能除眾生生死怖畏。
聽法之時。
或有記心或無記心。
或有漏心或無漏心。
未必皆善。
是時施主或有我所或無我所。
或是波羅蜜或非波羅蜜。
隨自意三昧中菩薩行時。
以輕空身如影夢化。
以大悲眼觀眾生。
亦不著眾生想。
亦不著無眾生想。
是時眾生見菩薩威儀容貌端直而作是念。
是人慈悲護念我等。
即解菩薩意。
離一切怖畏。
大歡喜故。
即發菩提心。
六祖革命中的传播之道
(二)南宗禅法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 1. 用 儒 家 的 “ 人 性 论 ” 改 造 传 统 佛 教 的 “ 佛 性 论”。 在传统印度佛教中,小乘佛教认为众生通过修 行只能到达阿罗汉果,不能成佛;大乘佛教虽然认为 众生皆有佛性,通过修行皆能成佛,但成佛之路需要 经过数十个阶位,历经辛苦,成佛遥遥无期,所以佛 是至高无上,高不可攀的。慧能却用儒家的“人性论” 对传统印度佛教的“佛性论”进行了改造。慧能提出: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我心自 有佛,自佛是真佛”。 这些思想与儒家学说颇有相似 之处。例如孟子说:“仁,内也,非外也……仁义礼智, 非由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慧能论述如何在家修习
(三)对持戒的变革使传播符号更简易。 慧能对禅宗的重要变革还表现在对持戒的不同 看法。“戒”主要是指为佛教信徒制定的修行规则,是 佛教“三学”之首,大乘佛教的“六度”之一,在佛教修 行中占有重要地位。 杨曾文先生曾谈到:“在慧能之 前,佛教界通常用的小乘戒律有《摩诃僧祇律》、《十
诵律》、《四分律》, 进入唐代以后, 特别盛行 《四分 律》;大乘戒律最流行的是传为后秦鸠摩罗什的《梵 网经》(《菩萨戒经》)。慧能所说的‘无相戒’虽属大乘 戒法,但不见经律记载,是他独创出来的。 ”[6] 北宗神 秀禅系对持戒的修行更多的继承了传统的禅法思 想,认为诸恶莫作名为戒。慧能认为神秀对持戒的见 解适合劝导下根之人。 慧能提出的“无相戒”强调万 法皆从自性起用,把持戒与自心证悟结合起来,反对 对各种形式化的持戒的执着,认为“戒”以心为本,这 与他提倡的 “即心即佛” 的禅学思想特点是相对应 的,是对佛教传统戒法的继承和发展。
灵源和尚笔语
灵源和尚笔语灵源和尚笔语2017-05-30 20:45阅读:X灵源和尚笔语答伊川居士某启,妄承过听以知道者见期,未一奉目击之欢。
然闻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压叩殆遍,乃犹以鄙人未见为不足,不肯歇去耳,然此之一歇,实不可强,而不歇之病,在依约信处,未能顿入灵源亲见本体,发挥性地,妙明真照,彻一切心之与法,了无端由。
彻处己眼豁开,正当是时,何法可见,何情可除,何悟可存,何迷可灭,何佛可成,何生可度。
始知百千诸佛,诸大祖师,六道四生,乾坤日月,皆吾光中浮幻影像,堂堂独运,岂不丈夫。
却复自观,觅个歇处,了不可得,况不歇乎。
若未能如此,直须拂却从前会底,向信解未萌时,反思不及处,亲切谛观,忽然穿透虚空,则山僧与居士相见,其来久矣,岂在奔驰川陵,交接音容,然后为会晤耶。
唯公具大信种,乃真道器,不可寻常了却。
验此不即自休,便见宿因深正,实用慰叹。
今此不休,乃是大休之地,若只恁么旋疑旋解,不无小可轻安。
如病不除根,感毒还作,尽未来际,何有休期,近世号为明道者,亦多体会得个相似底较量,未得已前,诚亦廓达妙圆,其如不到本源,遇著差别因缘,对爱染境界,微细情习宛尔瞥兴,便却以一性融通,谓世出世间,元无外法,全波即水,何即何离,似则似矣,是则未是,公之明断以为如何。
倾年闻老师言,公见处,今觅法要后序深观,信入真实不虚,亦尝蒙论见老师,时事同也,然老师与公相见时,己自伤慈,只欲当处平和,不肯深挑痛笞,致使信解未泯,本智不彰,而时有犹豫也。
若甩拙者之言,一切摒绝,念念深切,直下自看,更须见,彻底明白,省力现成奇特事也。
若不如是自究自参,纵与佛祖同参,时常会话,只添得骨董,终非究竟。
幸希深悉,不以轻触为罪,念蒙加爱之殊,故敢尔也。
亦观今世王公大人,好此道者,亦多至於谈道之际个个喜人顺己。
而法门主道者,亦多苟顺。
世变吁,兹何图耶。
皆是我习内熏情缘相附,交为欺诳,总不丈夫。
与公相期,既非此类,则侥侥之告,实衷心也。
世缘通塞,想断之有,方不复介意,幸幸。
修行最怕错用心
修行最怕错用心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净界法师发布时间:2012-5-26 23:53:47繁體版【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这一段的经文讲到根本的问题。
我们一般人在修习佛法不太重视根本,尤其是初学者。
他一出家就想要一天拜佛拜几拜,念佛念几声,要诵几部经典。
当然这个都很好,但是我们忽略了根本,最后的结果就不是我们要的结果。
本经后面会讲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辈子,结果还是沙。
印光大师文钞有讲到一个公案:有一个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得很多,但是他越拜佛念佛他的脾气越大,他不知道怎么办?他就问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说:你这一念心没有调好,你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缘,你用攀缘心念佛,用攀缘心来拜佛,你要小心!你来生不是求生到净土,你来生到阿修罗法界去。
我们这一念心是个根本,你是一个葡萄的种子,它终究是成就葡萄,你是一个苹果的种子,他最后一定变成苹果。
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顶多你在阿修罗当中只是一个大福报的阿修罗,你的拜佛念佛变成一个大福报的阿修罗,但是你阿修罗的本质没有改变。
我希望大家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饭,饭的根本是什么?你要拿米,米是饭的根本。
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找到你那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没有掌握那成佛的根本,你怎么修行,你不可能成佛,因为你根本上就是错的!我们从前面一路走来,阿难尊者问佛陀成佛的法门,佛陀到这个地方,什么法门都还没讲。
先找到你的根本,因为你第一步错了,后面就错了,后面修行都没有用。
所以古人讲,修行最怕一开始错用心,无始劫来错用心那就完了,你后面加行都没有用。
你本身是一种嗔心的个性,用功下去嗔心越大,阿修罗法界;你是贪心的个性,用功下去,变成魔王魔眷属。
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你要先掌握一个根本。
觀音感應靈課印行流通序釋印光撰
觀音感應靈課印行流通序釋印光撰世事難料,直接卜問觀音大士:“所求某事,未決憂疑,請垂感應!..”─觀音感應靈課印行流通序釋印光撰觀世音菩薩,愍念眾生之心,不可以言語形容。
雖天地父母,未足以喻其少分。
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喻如日麗堯天,萬象咸蒙照燭;春回禹甸,百卉悉荷生成。
有感即通,無謀而應。
良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故得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悉副彼念,了無差殊也。
﹝觀音感應課﹞者,俯順世情,令卜休咎,以期同種善根之妙方便也。
凡占者,皆須稱菩薩名。
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塗藥於乳,則不服而服矣。
菩薩名號如還魂香,若得見聞,宿業自消、宿善自生;以漸至于上追觀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於無既也。
茲因徐積餘居士與其夫人,得前明古本,石印千卷以結淨緣,略敘菩薩行慈之意云。
印光大師法語觀世音菩薩,愍念眾生,尋聲救苦。
凡作善事,懇求菩薩,必垂加被,令其得成。
若作惡事,亦垂加被,令決不成。
以成則造罪墮苦,其苦難救矣。
此菩薩之真慈大悲也。
欲決疑者,若原供有菩薩像,則於像前焚香禮拜;若無,則即向此課本焚香禮拜。
取五淨錢,將香煙上熏過,心中默禱所問之事,按下列之偈,並念菩薩若干聲。
將錢在手中搖幾搖,令其次序散亂,然後擲於桌上;按次是幾字幾幕,照課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云。
”【編者按】:五淨錢者,即取五枚銅幣,各於其ㄧ面,分別寫上「金、木、水、火、土」,平時宜收妥,專作占課之用。
占卜法須知昔日唐三藏詣西天取經,值觀世音菩薩曰:汝往西天求教,道途凶惡,緣汝能辨。
吾助汝三十二感應靈通之卦,日傳ㄧ課,便見當日前途吉凶,禍福無不應者。
欲叩,焚香祝禱,用淨錢五文,於香煙上度過,手內擎搖。
禱祝偈曰:紫金化身千百億白衣妙相三十二稽首圓通自在尊沙界咸稱大悲主南無大慈大悲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志心念七遍,或三七遍,或一百八遍。
叩而念,願賜證明。
今虔祈禱;弟子某某,所求某事,未絕憂疑;卽於三十二課內,欲占一課。
沙健庵居士往生记
沙健庵居士往生记印光大师增广文钞卷四 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著沙健庵,名元炳,江苏如皋人。
其品行操持,文章道义,皆足以为末世楷。
其学重躬行,不尚词章,其志务尽分,不慕荣宠,以故登太史第后,家居奉亲,冀尽子职,不入仕途。
初未知佛为何如人,经具何如义,循袭乎韩欧程朱之说,谓佛法为圣道害,而于国于民,皆无所益也。
逮辛亥国变后,闷极无聊,常存超出此世界想。
试取佛经读之,见其义理精微奥妙,圆融超脱,始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不可思议之事,若出幽谷,得睹天日,不禁喜极而悲,惜数十年拘墟之陋。
从兹潜心研究,受持读诵,以冀亲证本有佛性,不致常为六道轮回中人。
民国十二年癸亥,年周花甲,厌世之心益切,适谛闲法师莅如讲弥陀经要解,亲预法筵。
遂知净土横超法门,为等觉大圣,逆恶小凡,同于现生,仗佛慈力,出此娑婆,登彼极乐,随己根性,而得证入之道。
于是专修净业,以期往生。
次年崔益荣来山归依,与光言居士之学问修持,因令持文钞以相赠。
次年陈正有以所作斥丧中食肉饮酒论见示,据经引史,明辨以晰,知居士学有根柢,志希圣贤,虽未相见,而彼此各皆心许为神交矣。
去夏闻光至沪,即欲来见,以病不能出门,未果,犹期异日来山请益,迄至将终前,与友谈论,引为憾事。
然既生西方,亲炙弥陀,参随海众,未见一粥饭僧,又何所歉。
至秋,左腋患痈,继以咳血,入冬益甚,中西医均无效,得无以修持力,转重报后报,为轻报现报,以了宿业乎。
至腊月十一,遂卧床不起,乃将生平著作,付门人项本源,黄文浚,略嘱咐家事。
颇悔从前改广福寺为议会,迁移佛像,有赞成之过,命其子进,出三千金,于东门广慧庵,改建佛殿,以赎前愆。
又令家中眷属,日夜轮班,在床前念佛,即至临终,亦复如是,不得预为洗濯换衣,及哭泣等,殓以布衣,勿用绸缎。
丧中无论祀神待客,勿用酒肉,吾尝作论斥世,汝等切勿随顺恶俗,陷我于罪。
又令请僧助念,必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于床前设香案,供阿弥陀佛接引像,面对慈容,口念心忆,专精一致,概不提及余事。
禅籍点校献疑
禅籍点校献疑
王勇;王长林
【期刊名称】《励耕学刊(语言卷)》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本文对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祖堂集》《五灯会元》和《古尊宿语录》中的点校失误和遗漏之处予以纠正,并分析了原点校致误的原因.
【总页数】11页(P292-302)
【作者】王勇;王长林
【作者单位】610066 四川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610064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戒行合一:从敦煌禅籍透露出的达摩禅的真实内涵 [J], 李尚全
2.禅籍点校匡补 [J], 鞠彩萍
3.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献疑一则 [J], 孙廷林
4.宗教本《从容录》点校献疑 [J], 徐琳
5.《梦蕉亭杂记》点校献疑 [J], 邸召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自意三昧陈南岳思大禅师撰古莘印光释圣量重校随自意三昧校正重刻序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欲修习者不得其要,必致望洋兴叹,生退屈想。
若得其要,则虽有无量法门,无边行相,一以贯之。
愈博而愈见其约,愈繁而愈见其简。
虽其理性广大高深,如天如地,如山如海。
而博地凡夫,亦可坐进此道。
由兹断烦惑以获三昧,圆福慧以证四德。
直趣果觉,成无上道。
况登住、行、向、地之圣人哉。
其要唯何?曰根、尘、识等一切诸法,其实体实性,悉皆空无所有。
了此则四相原无,三轮体空。
万法森罗,一道清净。
凡夫迷之,故法法头头,皆成障碍。
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各起烦惑,造生死业。
圣人悟之,故法法头头,总是真如。
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各证圆通,成菩提道。
迷悟虽异,性本无二性虽无二,苦乐迥殊。
南岳大师悯之,因著《随自意三昧》。
于行、住、坐、卧、食、语六威仪中,处处点示诸法实相。
所谓根、尘、识性,空无所有,及三轮体空,四相叵得等。
令人于一机一境,各得亲见实相,咸了自心。
处处点示六波罗蜜殊胜妙行。
令人于一动一静,皆能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其所点示,与《楞严》阴、入、界、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法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金刚》无所住而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所度之义,悉皆吻合。
乃将自己所悟所证之法,彻底掀翻,和盘托出,普施后世。
俾得依此而修,以期同悟同证而已。
又所言初发心菩萨者,具有二义:一即博地凡夫发大心者;一即圆教初发心住,初破无明见法性者。
其所谓根、尘、识性,空无所有等。
在凡夫地,欲趣佛果,必须先悟此理,方有实证。
否则纵有修持,皆属有漏,不成菩提。
其所谓于一念中,遍于十方佛前,普兴供养,受佛法化。
遍于十方众生前,随类现身,应机说法,普令三根,咸得利益。
此则唯圆教初住菩萨,乃能为之。
若不知其理其修,通于凡夫,必有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之过。
若不知大体大用,初住方得,必有未得谓得,以凡滥圣之愆。
了此则上慕诸圣,下重己灵。
既无安愚之失,又无滥圣之咎。
其直趣觉路,速到宝所,若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因此流通遍于中外。
其后之得失因缘,具于初刻序跋中,兹不复赘。
蔚如徐君浙西世家,十世奉佛。
君于幼时,即禀庭训,兼学佛乘。
近于公暇,遍阅内典。
得东瀛此书流通本,息心研究,见其错讹甚多,因取日藏校对,改正者有数十处,随即刻板,以期普利。
以量属同志,遂赠数本。
因焚香敬阅,见其文义,多有不安。
如云笼月,不见真相。
窃念此书流传至今,经千三百余年,安得无讹?乃按文按义,略事修治。
则直同云开月露,光体具呈。
文理俱畅,悦人心目。
随以其本寄与徐君,深蒙赞许,即事重刻。
又令作序以述缘起,量虽固陋,义不容辞。
须知此刻,虽有修治,实无更改。
不过正其传写之讹,俾还南岳本来面目而已。
世有病人,医为诊脉,脏腑之虚实,尚能知之。
况此文义显露,的的可据。
岂不能知其赘脱错讹者乎?其大方家,必不以量之修治为失慎,而深见罪责也已。
行威仪品第一凡是一切新发心菩萨,欲学六波罗蜜,欲修一切禅定,欲行三十七品,欲说法教化众生,学大慈悲,起六神通,欲得疾入菩萨位,得佛智慧,先当具足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及学妙法莲华三昧。
是诸菩萨最初应先学随自意三昧。
此三昧若成就,得首楞严定。
随自意三昧者,先以大悲眼观众生,举足下足,具六波罗蜜。
菩萨行时,先观众生起一子想,亦如幻化如影如空不可得想。
而自举身作轻空想。
观地而行,如履虚空,自令己身不曲不直,正身直行,不迟不疾,亦不左右顾视,又不转头盼望。
若欲望时,举身皆转。
如象王视,步步进时,观众生勿令损伤。
是时众生即大欢喜,心无恐怖,无所复畏。
是时名为檀波罗蜜,名无畏施。
问曰:檀波罗蜜者云何?答曰:有三种施:一者饮食、二者财宝、三者说法。
饮食布施,增长寿命。
衣服布施,能遮寒热。
医药布施,能除患苦。
说法布施,能破邪见,增长慧命,得三乘果。
施者、受者、饮食财宝三事俱空。
无自无他,无所得故,名檀波罗蜜。
问曰:是菩萨行时举足下足,于诸众生空无所得,有何利益而言具足六波罗蜜?答曰:财食等施,增长凡夫生死身命。
医药等施,但除外小病,不能除众生生死怖畏。
听法之时,或有记心,或无记心,或有漏心,或无漏心,未必皆善。
是时施主,或有我所,或无我所,或是波罗蜜,或非波罗蜜。
随自意三昧中菩萨行时,以轻空身,如影梦化。
以大悲眼观众生,亦不著众生想,亦不著无众生想。
是时众生见菩萨威仪容貌端直,而作是念,是人慈悲,护念我等,即解菩萨意,离一切怖畏,大欢喜故,即发菩提心。
众生是时发菩提心,不名有记,不名无记,不名有漏,不名无漏,不得我所,不得无我所,即得无生智。
云何而言非波罗蜜。
菩萨行时,众生欢喜无所畏故,善摄行威仪无伤损故,此即是施众生命不得己身,不得众生,亦不得威仪想。
无所得故,此岂非是檀波罗蜜。
众生见菩萨威仪,解菩萨意,离怨结想,得无生解,离烦恼结,住菩萨心,此岂非是除众生病,增长慧命。
智慧命者,即是波罗蜜。
菩提心者,尽智,无生智。
烦恼尽故,名为尽智。
十二因缘毕竟不生故,是名无生智。
此即是般若波罗蜜。
汝云何言非波罗蜜。
菩萨行时,以无畏施利益众生,名檀波罗蜜。
于诸众生无所损伤,离罪福想,名尸波罗蜜。
菩萨行时,心想不起,亦不动摇。
无有住处,十八界一切法不动故,名为羼提波罗蜜,具足忍辱故。
菩萨行时,不得举足下足心,无前思后觉,无生灭。
一切法中无动无住,是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
菩萨行时,不得身心,一切法中无受念著。
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不得中道故,一切法中不乱不味,离定乱想故,是名禅波罗蜜,具足能起诸神通故。
菩萨行时,头等六分,如空如影,如梦化炎,无有生灭,亦无断常,无两中间。
三毒、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毕竟空无所得。
既无系缚,亦无解脱,是名般若波罗蜜,智慧具足。
是故菩萨行威仪,举足下足,念念具足六波罗蜜。
问曰:此义出何经中耶?答曰:出首楞严经中。
有众生得闻首楞严名,胜得四禅四空定。
问曰:汝向说新发意菩萨,学随自意三昧,若得成就,是时名为首楞严定。
我今不解首楞严定,云何菩萨行威仪中,举足动步,而常入定,具足一切诸波罗蜜。
唯愿仁者为我解说。
答曰: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略说此义。
菩萨行时,未举足,欲举足。
未生念,欲生念。
先观未念欲念心,未起念时,无有心想,亦无心心数法,是名心性。
是心性无有生灭,无明无闇,无空无假,不断不常,无相貌,无所得,故名心性,亦名自性清净心。
是自性清净心者,是涅槃。
不能觉了者,即是生死。
妄念思想未生时,是时毕竟无心者,名为无始。
求自性清净无始心,毕竟空寂,名为能破众生。
是故佛言,无始空破众生,毕竟空破诸法。
无始空破未念心,毕竟空破欲念心。
是无始空破无始无明,毕竟空破有始无明。
问曰:汝向者说无始空破众生。
无始空者,既是性空,诸法若性自空,即无有和合。
云何有众生可破?答曰:是假名和合虚妄颠倒,非是实众生。
实众生者,名为心性。
夫心性者,无有生死,亦无解脱。
一切众生无始来受故,倒观本源,无始亦空。
无始空者,是名性空。
性空者,是真实众生。
真实众生,无有生死。
众生若能解,即是无生智。
尔时生死即是涅槃,更不别有涅槃之法。
是故佛言,众生涅槃,本自有之,非适今也。
以是义故,新学菩萨欲行时,观未念心不可得。
问曰:未念心灭,欲念心生,未念心不灭,欲念心生。
答曰:未念心灭竟,欲念心生。
难曰:汝未念心既灭,欲念心从何生?汝若未念心灭,欲念心生,是事不然,何以故。
未念心既灭,其念断尽者,名为死灭。
若未念心尽灭已,欲念心自生者,便是两心,各不相知。
心不能自知心,如指不自触指,心亦如是。
汝若一心,即无前后,复堕常中。
汝若二心,生灭各异,复堕断中。
未念念心,常亦无此理,断亦无此理。
欲念心亦然。
如汝向者答我未念心灭竟,欲念心生者,便是两心。
若有两心,即有两神,便是邪见。
何以故,若有两神,唯一有众生,即有两众生。
即是外道义。
两神若前后亦不可,若一时亦不可,若两神共合作一亦不可,若一能作两亦不可,皆是外道义。
何以故,般若经中,一切众生毕竟不相续,一切法亦不相续。
若心及一切不相续,云何有断,前灭后生。
若前灭后生者,即不相知,云何有人忆一生来事,念持不忘。
汝若一念中知,便应忘一切事各灭坏。
若心常住不变易者,亦不能知一切法。
何以故,无前因后果故,常亦无因果,断亦无因果。
亦无罪福,复无业报,瓦石无异,皆是外道义也。
是故佛法中众生心性,不断不常,毕竟不相续。
无心无无心,汝未念心若不灭,欲念心自生,是亦不然。
何以故,无一断一常故。
亦无前常后断故。
若未念心不灭,欲念心不生,无两常并故,是事不然。
若前念非不灭,后念非不生,是事亦不然。
何以故。
若得不灭,可得非不灭。
既无不灭,即无非不灭。
若得不生,可得非不生。
既无不生,云何见非不生。
非不不灭,非不不生,亦如是皆不可得。
亦无是不可得观。
菩萨既不得未念心生灭断常,即无无明。
亦不得欲念心,无诸行,是故明与无明,其性无二。
智者了达,凡夫谓二。
明与无明,虽无有二,亦非是一。
是故菩萨行时,举足下足,与念念心。
足不自知足,亦不自知行,与不行。
亦不自知履地不履地,亦不自知随道不随道。
地亦复无是念,此菩萨履我上行,不履我上行。
虚空亦无是念,是菩萨于我中过不过。
亦不自知是虚空非虚空。
菩萨心数,毕竟不生,亦无不生之想。
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亦不在余处,亦无不在。
从旦涉路行至暮,无有动想,复无不动想。
亦无所经由,而善了知历涉之处。
虽无去者,而有所到。
虽无受者,而得果报。
如虚空中云,虽无心想,而能降雨。
虽无主我,能遍方所。
远望即见,近观即无。
推寻此云,本无生处。
能令众生虚妄见有往还所起。
出无分散,还无积聚。
不能自生,亦不从他生。
山石无念我能生云,及以不生。
云亦无念我从山出,不从山出。
各不相知。
诸法亦尔。
众生此身,犹如浮云生时空生,灭时空灭。
虽空能见善恶。
造罪众生,如云雨雹伤害五谷,及杀人畜。
众生亦尔。
是身虽空,行十恶者,失人天报,堕在三途,如雹伤谷。
行有漏善者,失三乘道,如杀人畜。
人者喻佛,畜兽者喻缘觉声闻。
众生亦尔,身心虽空,行有漏业,善恶果报,如天雨雹。
若有持戒修福禅定道品,次第圣行智慧神通,及化众生。
如彼好云农时要月,兴致甘雨,五榖丰熟,华果茂盛,人兽快乐。
众生亦尔,身心虽空,持戒清净修禅道品,次第圣行,三界傍报,五戒十善,及有漏禅,人天快乐。
如五榖成熟。
无漏禅定圣行道品,智慧神通。
譬如树木华果茂盛。
大慈悲云,实相法雨。
雨于人华,各得成实。
人者佛道具足,兽者喻缘觉声闻。
三乘圣果,上中下别。
皆因持戒行善修禅获得此报。
破戒之人,终不能得。
持戒破戒,虽皆是空,业报各别。
如涅槃经中说:有二种果,色味相似。
一名迦罗迦果,食者命终。
复有一果名镇头迦,食者长命,得力得色,增寿益算。
破戒之人,如迦罗迦果。
持戒之人,如镇头迦果。
持破虽空,果报不失。
菩萨行时,身心无定无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