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风筝-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放风筝》教案(精选16篇)
![《放风筝》教案(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f1edd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1.png)
•••••••••••••••••《放风筝》教案《放风筝》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风筝》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风筝》教案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尝试讲述图片中的主要内容。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小白云会变成什么风筝。
2.丰富象声词:呼啦、吧嗒、咩咩咩、昂昂昂和哒哒哒。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1.《放风筝》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进行观察云彩的想象活动及放风筝的活动。
活动重点:学习观察图片并大胆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
活动难点:能大胆想象并讲述小白云还会变成什么风筝。
活动过程: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师:出示放风筝的图片。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和了,小草发芽了,果树开花了,小朋友们都出来干嘛了?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放过风筝吗?你们放过什么风筝?2.师:一群小动物也来放风筝啦!有哪些小动物?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放风筝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
1.小兔放的是什么风筝?小兔为什么要放胡萝卜的风筝呢?是怎么放的?(丰富象声词:呼啦)2.小猫放的是什么风筝?小猫为什么要放小鱼的风筝呢?1.谁空着手来啦?小猪是怎么走来的?(丰富象声词:吧嗒)。
它没有风筝,心里会怎么想?谁做了它的风筝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我们来看一看谁来了?(小白云)小白云会变成哪些风筝?小猪为什么喜欢放这个风筝呢?(当幼儿想象出一个动物风筝时,幼儿就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及动作。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整地讲述图片内容。
引导幼儿给图片取名字。
四、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图片内容。
五、迁移讲述的经验。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你还想让小白云变成什么风筝?为什么呢?如:“小白云一会儿变成小鸭子,嘎嘎嘎地叫着……”引导幼儿运用图片中的故事结构连贯讲述。
六、结束活动。
《放风筝》教案篇2活动目标:1、欣赏风筝对称的艺术美,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def3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c.png)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团队合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教授学生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
如何在风筝飞行过程中保持平衡和控制风筝的方向。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的体育活动来热身,让学生放松身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 知识讲解。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历史,让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正确地扎好风筝线、如何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等。
3. 实践操作。
在讲解完基本方法和技巧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或者草地上进行实践操作。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一遍放风筝的过程,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并鼓励学生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4. 总结反思。
在实践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放风筝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总结放风筝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
1. 风筝。
2. 放风筝的场地。
3. 放风筝的线。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听取学生的总结反思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或者问答来检验学生对放风筝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放风筝这一活动,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类似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范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7e6ab233687e21ae45a922.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范例五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7个生字,理解“翩翩起舞、威武、驾驶、双胞胎”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孩子们放风筝是表达自己的理想,懂得童年美好的理想,只有不断去追求才能实现。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孩子们的理想和愿望,明白童年美好的理想。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筝的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说读后的感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槐乡是怎样美丽?快读课文。
3、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生字:tóngchěxiànzā童扯线扎(童年)(扯断)(毛线)(扎成)wǔshàosháotuō武哨勺拖(武术)(哨兵)(汤勺)(拖延)词语:威武:力量强大。
驾驶:操纵使车行使。
双胞胎:同一个胎里两个婴儿,两个人同一胎出生。
4、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朗读感悟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哪些小朋友的风筝,找出描写他们风筝样子的句子,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含有“无边的大海和翻滚的波浪”“威武”“翩翩起舞”等词语的句子。
说说自己还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象未来的水兵“我”、飞行员“强强”、昆虫学家“薇薇”、建筑大师“大喜”、音乐家“根子”会是什么样,他们会做些什么?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课件显示放风筝情景)如读第三自然段描写“我”和“强强”风筝的样子的句子时,可让学生想象水兵在海上巡逻时和飞行员驾驶飞机在蓝天翱翔时的情景,读出“我”和强强长大誓死保卫祖国海空的决心和壮志。
朗读第四自然段描写根子扎风筝的样子的句子后,可让学生想象动听风铃还会引来什么?想象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第五自然段简略地记叙了芳芳别具一格的风筝,可想象芳芳会想些什么?她想好了没有?最后一自然段可结合“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句和全文在脑海中浮现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闭目想象空中的“风筝图”,体会空中的热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三、个性朗读(读出孩子们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1、分小组朗读,比赛朗读。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619afb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f.png)
教学
目标
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放风筝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
准备
准备放风筝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发学生对放风筝活动的兴趣;提前安排好放风筝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准备写作素材,如相关的词汇、句型模板等,帮助学生进行写作
通过放风筝活动和作文写作,要引导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感
作文分享
学生进行作文分享和互相欣赏,鼓励同学们积极表达对放风筝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放风筝实践和作文训练中的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写பைடு நூலகம்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放风筝的场景,提高写作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放风筝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放风筝活动的兴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放风筝经历或期待
实践体验
组织学生进行放风筝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和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场景
写作指导
向学生介绍放风筝的相关词汇、句型结构,引导他们构思放风筝的作文内容
写作训练
学生进行放风筝作文的写作训练,可以从放风筝的地点、天气、风筝的形状、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和描写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4ed3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b.png)
《放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放风筝》这篇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教师提前准备好多张放风筝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展示一张放风筝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放风筝的兴趣。
Step 2:导读教师给出一段导读,简要描述放风筝的趣事,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愉悦感。
Step 3:阅读学生开始独立阅读《放风筝》。
教师提醒学生需要掌握故事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色彩。
Step 4: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他们的行为举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并指导学生进行记录。
Step 5:整体讨论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故事中的友情和成长。
Step 6: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一段放风筝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和自由。
教师鼓励学生写下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Step 7:朗读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整篇故事,通过朗读的过程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了解。
Step 8:提问互动教师提问学生与故事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阐述和解释。
Step 9: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故事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思维导图,将故事的情节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整理。
Step 10: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故事中所传达的友情和成长主题,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作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
Step 11:拓展延伸教师推荐一些相关的图书,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
Step 1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的放风筝经历的作文,并可以附上他们自己的放风筝图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放风筝》这篇短文,深入体会到放风筝的乐趣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通过活动的引导,学生培养了情感认知能力,并且能够理解并解读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1133d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a.png)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6篇〕篇1: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表达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详细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根据课文的描绘,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展想象。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2、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谈话:大家刚刚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温暖,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
〔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络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读通课文。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1/212下一页尾页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检查读课文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熟读课文,考虑: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放风筝》教案(优秀10篇)
![《放风筝》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0402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7.png)
《放风筝》教案(优秀10篇)《放风筝》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微风吹拂,大地回春,小区的草坪,郊外的绿地上,都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放风筝,风筝以它优美的造型,鲜艳的色泽,在空中盘旋的舞姿,深深吸引孩子们的心。
《放风筝》描绘的是幼儿熟悉和喜欢日常生活中放风筝的游戏,故事中非常巧妙的将白云想象成风筝,有着无穷无尽变化的风筝,既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富有童趣,又使故事内容具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活动目标】1.熟悉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和画面情景。
2.能通过观察画面以及想象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理解童话的内涵。
3.体验大胆表达的乐趣。
【活动准备】1.活动前丰富幼儿对云彩的想象(如:大白鹅、小白马等)2.教学课件、跟故事相匹配的图谱一套。
【活动建议】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问:春天来了,你们在春天里会玩哪些游戏?想知道小动物是怎样放风筝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播放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提问:小朋友们看!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呢?2.观察图片,引导幼儿匹配与小动物相应的风筝。
提问:胡萝卜风筝是谁的?为什么?小金鱼风筝是谁的?为什么呢?小结:是呀,孩子们,你们说的很对!胡萝卜是小兔的最爱;小猫咪呀,他最喜欢吃小鱼了。
3.教师提问,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提问:剩下一个小白云的风筝是谁的呀?小白云怎么变成小猪的风筝了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三、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想象故事内容1.教师以提问以及留空填充的`方式,引导幼儿匹配故事图谱。
呼啦,呼啦,小兔握着一个X X 风筝,小猫握着一个X X 风筝。
2.借助课件分析故事内容,帮助幼儿理解童话的内涵。
提问:小兔放的什么风筝?小猫放的什么风筝?小兔、小猫都有风筝,小猪没有风筝是谁帮助了他?3.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想象白云的形态提问:小白云一会变成了什么?一会变成了什么?一会又变成了什么?小结:会变的小白云真有趣。
小朋友们想一想小白云除了会变成小绵羊、大白鹅、小白马,还会变成什么呢?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四、玩游戏“白云变变变”,引导幼儿想象创编故事内容1.提问:故事中哪个小动物的风筝很有趣?为什么呢?小猪的风筝还会变成什么呢?2.幼儿自由创编,鼓励幼儿用一会变成…怎么叫?这样的句式进行创编。
(三年级语文教案)1、放风筝
![(三年级语文教案)1、放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dd6635cd84868762caaed560.png)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除了文中写到的风筝,还会有哪些风筝?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风筝全写进课文中?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一段,讨论:作者把那些没有生命的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什么?你能做到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cca1e3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5.png)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由来、制作方法和风筝的飞行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传授放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技巧。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放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方法。
三、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放风筝的乐趣,并谈论放风筝的由来和意义。
2.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放风筝时的气氛和风筝的种类,并解释风筝的飞行原理。
3.制作风筝(20分钟)准备麻绳、纸、竹子等材料,让学生分组制作风筝。
老师给学生讲解风筝的制作步骤,并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4.飞行示范(15分钟)教师示范放风筝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飞行练习。
5.回顾总结(1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讨论风筝的飞行情况,总结飞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
6.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结合当天的活动,写下自己对放风筝的体验和感受,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飞行时的愉快。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放风筝这项传统活动非常感兴趣。
他们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学会了动手制作的能力。
但是在飞行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风筝无法顺利起飞。
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飞行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放风筝的乐趣。
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爱护,不要让风筝飞到禁飞区域或是对他人造成伤害。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看图写话放风筝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看图写话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25a8f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a.png)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看图写话放风筝教案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看图写话放风筝教案篇1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天空湛蓝湛蓝的,朵朵白云在天空中慢慢拂过,它们就像魔术师,一会儿变成可爱的小羊,一会儿又变成凶猛的狮子……蓝天下是一片碧绿的草地,在阳光的照射下,草地一会儿是深绿色的,一会儿又成了浅绿色。
躺下来,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人们都走出了家门,拿着风筝,去北公园放风筝了。
放风筝的人真多啊!天上已经有了无数的风筝,数也数不完。
有可爱的.金鱼风筝,有凶猛的老鹰风筝,还有长着无数只脚的蜈蚣风筝……绿绿左手牵着线,右手握着线筒,向前慢慢跑着。
忽然,一阵春风吹过,他急忙对后面的紫紫喊:“风来了,快放!”紫紫正高举着燕子风筝,听到绿绿的话,便立刻放开手,大喊道:“你快跑吧,再快点……”绿绿也高兴地回应“好啊……”便一边向前跑,一边放着手中的线。
终于,燕子风筝在左摇右摆中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小红拿着一个美丽的蝴蝶风筝,在一旁看入了迷,心想:我也要把我的风筝送上天空。
于是她微笑着对紫紫说:“让你的朋友也帮我举一下风筝吧!”紫紫爽快地答应了。
不一会儿,蝴蝶风筝也飞上了天。
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着:“风筝飞上去了!飞上天了!”在不远处,一个小男孩也把一个三角风筝放上了天空,他的爸爸妈妈抬头仰望,感叹着这美好的春日时光。
看着风筝们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快乐无比。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看图写话放风筝教案篇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天又到了,美丽的春风姑娘轻轻地拂过春天的万物,使春天更加美丽、动人。
天空是那样的湛蓝,白云是那样的洁白,它们互相映衬着:在蓝天的映衬下,白天变得更白了;在白云的映衬下,蓝天变得更蓝了。
这时,在家憋了一冬的大人和小孩,也忍不住到一块绿茵茵的草地上放风筝去了。
穿着绿色上衣的小亮左手拿着雨燕风筝的线,右手拿着线轮,拼命向前跑。
他回过头,高兴地对正举着雨燕风筝的欢欢说:“我已经跑得够远啦!你快点抛呀!”线的另一头,穿着紫色上衣的欢欢笑得非常灿烂。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放风筝(第二课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放风筝(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cd77042f121dd36a22d82f4.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放风筝(第二课
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2、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热爱生活。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形态各异的风筝进行想象。
创新点:有层次叙述画面内容,融入自己合理的对天空中风筝的想象。
空白点:用假设创造空白,假如你也在放风筝,你都看见了什么你什么心情(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挂图,帮助学生直观性观察画面,易于理清观察顺序,叙述有层次。
1。
《放风筝》教学设计
![《放风筝》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b4d8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7.png)
《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及其意义。
2.学生能够制作自己的风筝并学会放飞风筝的技巧。
3.学生通过放风筝的活动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风筝的制作材料,如竹子、纸张、绳子和彩色笔等。
2.收集关于中国风筝文化的图片和资料,用于介绍和讨论。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教师播放一段与风筝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风筝的了解和观点。
介绍风筝: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风筝的历史、种类和意义,解释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筝,并解释其特点和制作材料。
制作风筝:1.教师向学生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并指导学生按照步骤一起制作风筝。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风筝的形状、颜色并进行涂饰。
放风筝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两人组成,一位负责放风筝,一位负责维护绳子。
2.在开阔的操场上,带领学生一起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
3.教师引导学生在放风筝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并提醒注意安全问题。
讨论与总结:1.学生回到教室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放风筝的经历,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困难。
2.学生围绕风筝的意义、风筝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拓展活动:1.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学习风筝的制作技巧,尝试制作不同形状和样式的风筝。
2.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风筝作为手工作品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3.学生可以参观或参与当地或国际的风筝展览活动,拓宽对风筝文化的认识。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制作风筝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听取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发言和观点。
3.通过学生的合作成果及展示的风筝作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风筝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中国玩具,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风筝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最初是作为一种军事信号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游戏和娱乐活动。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风筝》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ed604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2.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放风筝》教案学校三班级语文《放风筝》教案1【教学要求】1、熟悉生字3个。
2、体会“似乎”、“好像”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惜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爱好,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伴侣快乐极了,可以去春游了。
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
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伴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刚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同学回答。
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认真:放风筝的男孩消失了,看样子有七八岁。
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
身上洁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刚这段话听写下来?预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
校对朗读,同时消失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
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同学质疑。
4、特殊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更加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更加”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边理解边指导朗读〕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似乎”、“好像”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5、解决同学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兴奋,我们也随着他很兴奋。
其次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判的语气,读诞生气了,不兴奋了。
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当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终,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爱不兴奋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放风筝》教案
![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2c202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7.png)
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放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来源和流行背景,感受其文化魅力;2.让学生掌握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3.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天气、风向、风力、地形等因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4.让学生学会协作和沟通,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1.介绍放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魅力。
放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人制作、飞行风筝了。
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玩具,不仅有助于释放人们的精神压力,还与许多节日和庆典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放风筝就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
风筝也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戏曲中的戏风筝、中国画中的风筝图案等等。
通过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习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学习制作风筝之前,首先要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风筝,例如红旗风筝、对虾风筝、鹞式风筝等等。
不同类型的风筝在制作上有细微的差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接下来,详细介绍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步骤一:准备材料;步骤二:制作风筝框架;步骤三:装备风筝纸;步骤四:装备连接部件;步骤五:装备尾翼。
在以上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例如选择材料的质量和厚度、风筝框架的结构等等。
同时,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如避免使用锐利的工具、注意火源等等。
3.学生动手制作风筝,加深对制作步骤的理解。
在学习过制作基本步骤之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过程,借机加深对制作过程的理解。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需要密切监督学生,引导他们掌握材料、工具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防止意外发生。
4.学习观察天气、风向、风力、地形等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实践中,风筝的飞行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风向、风力、地形等等。
学习观察以上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掌握风筝的飞行技巧。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放风筝 (2)_沪教版-word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放风筝 (2)_沪教版-word](https://img.taocdn.com/s3/m/80a8464658fafab069dc02db.png)
【教学要求】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
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
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
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
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
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
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
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边理解边指导朗读)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
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
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最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语文三下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
![语文三下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9588c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a.png)
语文三下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Flying a kite is a traditional activity that has been enjoyed by people for centuries. The process of flying a kite involves assembling the kite, finding a suitable location, and carefully handling the kite to catch the wind. 风筝放飞是一项传统活动,几个世纪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放飞风筝的过程包括装配风筝、寻找合适的地点,以及小心地操纵风筝来捕捉风。
As a language arts teacher, I would incorporate the activity of flying kites into our curriculum as a way to connect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 would assign students to read a poem or story about kites and then ask them to write their own composition about their experience of flying a kite.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会将放风筝的活动纳入我们的课程中,以便与中国文化和文学建立联系。
我会让学生阅读一首关于风筝的诗歌或故事,然后让他们写一篇关于放风筝经历的作文。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act of flying kites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 and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kites were used for military purposes as well as for leisure. They were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practices, symbolizing theconnection between earth and sky.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放风筝的行为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和历史之中。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e2bf6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c.png)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教学设计篇1活动准备音乐《放风筝》、风筝图片的PPT幼儿有过放风筝的经验活动目标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整表现出放风筝的情景。
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B段音乐老爷爷收放风筝的动作。
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风筝”的快乐。
活动过程1、故事导入从前有一位老爷爷特别爱扎风筝,他扎的风筝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播放PPT,幼儿观察)老师出示四只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爷爷都做了哪些风筝呢?”2、感受A段音乐,学习变风筝造型过渡语:你们看哪些风筝来了?它是怎样出来的。
(1)教师根据音乐变风筝造型,幼儿观察并发现教师变造型的规律。
指导语:老师的风筝是怎样变出来的的?(2)幼儿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变风筝造型。
3、感受A、B段音乐,初步表现放风筝的情景(l)继续讲述情境:你们猗猜后来风筝们飞上天了吗?可是没有老爷爷的线他们怎么飞得起来呢。
不过就在这时老爷爷回来了,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带着这些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这些风筝都很聪明,老爷爷风筝线往哪边扯,他们就往哪边飞。
他们飞啊飞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倾听音乐,幼儿当风筝,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随音乐节奏自由模仿风筝向不同方向飞的动态。
4、和幼儿一起玩放风筝的游戏完整表现放风筝的情景(1)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玩放风筝游戏1—2遍。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按节奏、飞得有美感的“风筝”,并请其示范。
(3)请个别幼儿上来当老爷爷放风筝。
(4)重点练习如何当老爷爷来指挥风筝飞舞。
(5)幼儿两两合作,一人当老爷爷,一人当风筝玩游戏。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放风筝_沪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放风筝_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3354d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4a.png)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补种花苗说明了什么?
男孩的动作以及“小心翼翼”的表情说明他补种花苗是那么的认真,而且花苗是从自己家移来的,更表达了他明白得爱护绿化,损坏东西就要赔偿的道理。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小孩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小孩,读时应该带有夸奖赞扬的语气,
三、写出表示时刻短的词学,向大伙儿作介绍。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并写下来。
4、学生自读,交流:
放风筝的男孩显现了,看模样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悠悠的白云。
小结:这是一个专门可爱的小男孩。
5、听写上述句子。
校对出示朗读,同时显现男孩画面。
三深入学习,读文析句
让我们跟随着小男孩一起放风筝,他一边奔驰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关心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3、这是如何样一个小孩?请你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爱护公物 爱护绿化 心灵纯洁漂亮
本课小结
1、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点指导了“翱、翔、翼”,学生作业中错误较少。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读文体验、拓展实践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在指导语言直播厅的练习时,让学生学习课文的人物外貌描写。请认真观看一个同学,抓住特点向大伙儿作介绍,并猜猜他是谁;教师介绍动画片中的人物外貌,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优秀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ee6b41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a.png)
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优秀说课稿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
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
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
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
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
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
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
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
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三、说教学过程。
(一)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二)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三)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四)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五)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六)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七)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八)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放风筝-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放风筝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思路: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
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适当。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
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
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
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
“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
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
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
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
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
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
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
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形成独特风格。
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扬四海。
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
而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
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具骨架结构、系线的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
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夸张,绘制精细,并充满着美好的理想与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
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
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有的元宵节之后有长辈送晚辈风筝的习俗,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
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一种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
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
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
中国的风筝约在公元六世纪开始流传至亚、欧、美各国。
现在,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越发具有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潍坊、北京、南通举行过多次国际风筝会,它不仅云集了国内众多的风筝高手和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参加风筝表演和比赛。
小小的风筝已经超越国界、种族、语言成为沟通人们情感和友谊的纽带。
历代风筝诗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
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
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
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
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
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趣。
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
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
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
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
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分组读;4、师生比赛读。
(根据情况再做安排)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
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
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