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
论⾟亥⾰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 其⼀,从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亥⾰命的历史必然性。
⾟亥⾰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次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命,推翻了帝制,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因为研究晚清的历史,可以看到,15世纪以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化浪潮,到20世纪初,全球⾃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第⼀次世界⼤战前,资本主义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关键是⼯业化,如何进⾏⼯业化是个⼤问题。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在强调“中体西⽤”,即维持封建统治不变的情况下,运⽤“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式来发展资本主义。
甲午战争宣告了这种⼯业化尝试的失败,它说明了两个问题:⼀是西⽅是通过⾃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清政府采取的发展⽅式有问题,“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政策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薄弱。
真正能使中国近代迅速⼯业化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因为民族资本代表了中国的⾃由资本主义经济。
⼆是靠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是不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
清政府的腐败注定其官僚体制⽆法担当领导近代化的责任。
正如美国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所说,晚清时期,“政治上的失败乃是解释中国对现代化起步缓慢的⼀个最重要的原因”。
只要封建统治存在,民族资本主义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迅速⼯业化,国家就不能富强。
其⼆,要把现代化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结合起来。
学术界以前⽤⾰命史“两条线”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肯定了⾟亥⾰命的历史意义,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局限性。
新时期开始⽤现代化研究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对⾟亥⾰命历史意义有新的审视,丰富了对历史的认识。
实际上,这两种研究范式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
前⼀种研究范式是运⽤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更学说,肯定了⾟亥⾰命在社会形态变更中的作⽤。
后⼀种研究范式更多是从强调了⽣产⼒变化来研究社会形态的变迁,从⽽肯定⾟亥⾰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傅铭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3期摘要: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仁人志士就开始了在封建体制内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此路不通。
于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相继走上历史舞台,在封建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倡导下,清末出现了波澜壮阔的立宪运动。
但是继任的封建统治者对不断发展的宪政运动持消极对抗的态度,缺乏政治权威的统治集团无法及时将社会变化的情势和人民的意愿予以制度化,加速立宪进程,导自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国会请愿活动。
满清封建统治者在请愿活动中威信尽失,最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夺取了引导社会变革的主导权。
“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关键词:封建体制内探索;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263-02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
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在封建体制内不断探索富国强兵的途径,林则徐“放眼看世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国农民阶级也通过农民战争,探索救国之道,在客观上改变了满清王朝满汉统治结构,为汉族人士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条件。
以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吏,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在封建体制框架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了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建立了以江南制造局为代表的近代工业和相当近代化的北洋水师,使中国近代生产力和国家实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人民以勤劳勇敢的精神,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体制禁锢的狭隙中奋斗,努力向世界先进生产力学习,发展壮大中国实力的顽强精神是值得敬仰的。
然而,封建体制强调中央集权而限制地方实力发展的劣根性矛盾和满汉之间固有的国内民族矛盾,使“洋务运动”湮灭在甲年海战战败的硝烟中。
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一、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转折的关键,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开端,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大标志,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突破了历代王朝的循环演进机制,打碎了传统中国整个政治体制,因此也震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政治神经,是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想的一次大飞跃。
近代中国的政治构架、政体规范和行政运作程序的转型”都是从“辛亥革命否定了以君主专制政体为核心的‘朝代国家’形态开始的。
不仅如此,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认为正是这次革命,“中国在完全意义上开始了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
因此辛亥革命有一下几点历史意义:第一,完全打乱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皇帝被拉下马了,皇帝是旧统治秩序中的头,辛亥革命砍掉了这个头,整个旧秩序就全乱了套。
此后,旧社会势力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来。
第二,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从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帝制下的中国老百姓被称作“子民”或“蚁民”,民国里的老百姓觉得自己是国家主人了,孙中山将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人民将民国比作一公司,老百姓是公司的主人。
第三,它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皇帝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打破的呢?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石。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亥革命后大盗窃国,帝制复辟,中国又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有识之士仍在黑暗中摸索。
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
革命党人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来,依靠并发动群众严重不足,尤其是同广大下层民众的脱离,同盟会又是一个十分松散的组织,成员十分复杂,导致这场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使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实现人们原先对它的期望”。
借用董必武的话说就是辛亥革命“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与南京临 教学目标
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概念及基本史实。
2.根据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及中华民国的成立,归纳其历史功绩
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教师借助影像和图片资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都表现很好,也把掌声送给自 己!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教学要 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首先从内容上来讲,本节课《辛亥革命》的知识同 学们在初中阶段已大量涉及,基础掌握较扎实,因此教 师通过营造一种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 课例研究综 考,在回顾之前的知识点的同时再及时予以补充;其次, 述 从方法上来讲,本节课在导入阶段插入影片资料有利于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互动回答辛亥革命的知识 点有助于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 注意力集中,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把握仍 有待控制。最后通过与时俱进对学生寄予期望,也是希 望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铭记过去,继往开来,
料,以革命准备—革命爆发—革命成果—革命结果为线 索进行授课,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 事件过程。
2.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通过 学习武昌起义后的复杂形势,要认识到革命潜伏的危 机,并分组进行合作探讨:“你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的?”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 亥革命的全过程,深入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 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升华他们的爱国主 义情感。 2.在掌握革命的发展历程之后,有助于学习孙中山 等革命派人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的人生轨迹,学习辛亥 烈士不畏牺牲的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执着 追求,永不言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政治格局,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它既是中国社会危机的表现,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
一、历史背景1、国际形势的影响19世纪末,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更是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时,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处于崩溃边缘。
一方面,外国列强,尤其是英、法、德等强国,不断侵占和割占中国领土,瓜分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不断加剧,国家日趋衰落。
2、民族困境的渐显清朝虽然领土曾在18世纪达到过极盛,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封建制度的极度落后,最终导致了国家软弱无力的局面。
同时,与外部压力影响下,国内各种民族矛盾和政治危机不断加剧,种种矛盾导致了国家民族困境渐显。
这种情况下,民众开始相信有必要进行民主革命,以结束中国的被压迫地位,终止清朝的政治统治。
3、思想解放的奠基中国知识分子和知识工人阶级曾经联系密切,他们在不断地为寻找现代化和文化的道路努力,这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民主革命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开始蓬勃发展,这也意味着思想解放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奠基。
二、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清朝,而且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加快清朝灭亡后,继任的国家开始进行政治改革,从而加速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推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的文化运动出现,激起了对封建主义的抵制。
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
2、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在民族意识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华民族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人们开始更加意识到中国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需要的是更强大的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团结力。
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辛亥革命发生以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波澜壮阔般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主要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和1899-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的撼动了清朝政府的统治根基,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体现了一定的先进性。
教训:太平天国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主要是以魏源、龚自珍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目睹鸦片战争的失败,率先从“天朝上国”的梦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关注时局,寻求强国御诲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的主张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探索。
教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的政策,地主阶级的局限性,重学说轻实践,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主要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实力派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的“洋务运动”。
虽然这些地方实力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办起了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第一批企业,培养了不少技术力量,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教训:尽管地主阶级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近代化开启了道路。
但本质上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们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只学习军事科技的做法绝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而其他的尝试因为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所以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作者简介 : 魏广 志( I 9 7 5 一) , 男, 河南许 昌人 , 中共 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41 ・
潍坊学院学报
派、 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 良派都主张改革 ; 相反 , 资产阶级革命派却主张革命。首先 ,改革的第一 条道路 , 是 以曾国藩 、 李鸿章 、 张之洞等为代表的
机步步加深 ; 另一方面 , 帝 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 , 中华 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 , 民族危机 日 益加重。 第二 , 从领导力量 、 依靠力量 和武装力量看 , 辛亥革命没有形成强有力 的领导核心和成熟 的政
党, 没有 唤醒 民众 , 没有 自己的军 队 。
动的破产 。其次 , 改革的第二条道路 , 是以慈禧太 后 为代表 的顽 固派 的 “ 清末 新政 ” 运 动 。这 场运 动
从 国际背景看 ,革命在当时也 已经成为世界
潮流。 l 9 世纪末 2 0 世纪初 , 资本主义从 自由竞争 发展 到 垄 断 阶段 ( 帝 国主义 阶段 ) , 资本 主 义 对殖 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方式也从商品输出为主
变为 资本 输 出为 主 。这 必 然会 加深帝 国主义 与殖
种历史趋势和可能所做出的一种必然选择 ,是历 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一) 辛亥革命 的历史必然性 从客体方面讲 ,辛亥革命是当时中国社会历 史发 展 的必 然结 果 。
、
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
唯物史观认 为, 所谓“ 历史必然性” , 是指社会 历 史的发 展具 有不 以人 的意志 为转移 的客观规 律; 所谓“ 主体选择性 ” , 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 中的 目的和倾向性。辛亥革命作为人类社会的历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近代史期末考试重点1、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沦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1、从政治上看:A、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
B、封建专制走向末期,政治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
2、从经济上看:A、原始的农业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商业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
B、即使是农业的发展也是时断时续,往往是朝代初期很重视,末期就受到严重破坏。
3、从军事上看:A、中国的封建王朝发展的主要还是比较原始的军队,而西方的洋枪洋炮中国的武器根本没法对付。
B、中国的军队军纪也比不上西方,特别是清朝末期,吸食鸦片让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削弱。
4、从文化思想上看:A、科举制度在其后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弊端,特别是八股取士更是浪费人才;清朝大兴文字狱,压制摧残人性。
B、当西方的文人思想家哲学家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时候,中国的文人还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吟诗作对、歌功颂德、编纂《四库全书》。
C、中国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让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去从事商业。
5、从对外关系上看:中国封建末期的王朝主要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打击阻碍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人看不到也学不到外面的新东西新思想新制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①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②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摘要: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
我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它们在这个事件里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必然性虽然占着统治地位,但是也必须要有偶然性作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二者共同创造了历史。
关键字:辛亥革命必然性偶然性预备立宪思想转变距离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但是后人对它的讨论仍然很多,很多人在纠结一个问题: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偶然使然?所以在辛亥革命的发生问题上,学者们有的坚持偶然发生论,还有的讲推迟发生论。
所谓的偶然发生论,即辛亥革命是由一些偶然事件造成的,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推迟发生论则认为辛亥革命肯定是会发生的,但是可能不是辛亥年发生,可能会等到时机更成熟一些再发动。
我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既不是单纯的历史必然,也不全是偶然事件。
辛亥革命应该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因素:张波先生说过:“近代中国的革命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
【1】毛泽东也说:“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
这个革命的过程,现在还未完结。
”【2】由此我们可以将近代中国的革命看成一种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并不是终点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导致革命必须发生的。
1.改良、改革到“革命”的转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力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如地主阶级提出的“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的改革思想;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等,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或改良的思想或活动。
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
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摘要: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现代化扫清了道路。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词:辛亥革命,现代化,转折点发生于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对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扫清了障碍,并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从今天来看,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仍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辛亥革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鸦片战争让清政府见识了西方的船坚炮利,同时也彻底瓦解了清政府的天朝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领土失去了完整,司法失去了主权,国防受到了威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科技,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积极意义所在,是侵略充当了”历史不自觉工具”的结果。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造成了中华民族严重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通过赔款、割地、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开放通商口岸等使得封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摧残,随之旧式生产关系被破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无止境的掠夺也深深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略加统计已达7亿1千多万两白银,而通过侵略战争抢劫勒索的白银总量更在14亿两以上,更为严重的是赔款要向欧美各国借款,赔款又以贷款形式返回中国。
这些加剧了中国的经济衰退与半殖民地化,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三种应变态度。
第一条是人民群众所走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历史论文辛亥革命的意义论文: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摘要: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揭开了我国近代历史篇章,无论是从国家内容还是在外部而言,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上,本文主要针对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辛亥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辛亥革命在人类精神解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辛亥革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辛亥革命为我国民主革命道路发展指明方向。
针对于史学界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不科学的观点,本文从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必然性、自身进行的合理性和对中国历史的推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必然性历史上的每次制度的革命或者改良,并不一定都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
革命者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历史。
但是社会历史是在不断的革命和改良过程当中发展前进的,革命是历史所需。
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关系西方民主革命的种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人们思想上整体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界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动摇,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也为后来进行的革命斗争奏响了前奏曲。
(一)封建统治的没落性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急于寻找一条强国之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向中国人民昭示只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加快缩短中西差距的步伐。
从当时的几代皇帝来看,他们大多懦弱、守旧,没有革命的勇气和能力。
从当时政府大臣来看,他们大多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来的,他们思想腐朽、具有强烈的民族狭隘、自私心理。
辛亥革命——历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历史的必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这使得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使得大量资产阶级的利益损失,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埋下伏笔。
此后不仅有英国出兵西藏,还有日本与俄国的战争。
在日本战胜俄国后,日本获得了俄国在中国的一切侵略特权。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在此后十多年间,清政府为了偿还对外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为人民的剥削,伴有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在本就苛刻的税收上又加上了深深的一笔,端的是草民是草,他们说割就割啊。
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级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
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租抗捐、抗税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同时,还发生了抗俄、抗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权利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晴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此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得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
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摘要: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现代化扫清了道路。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词:辛亥革命,现代化,转折点发生于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对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扫清了障碍,并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从今天来看,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仍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辛亥革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鸦片战争让清政府见识了西方的船坚炮利,同时也彻底瓦解了清政府的天朝体系。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领土失去了完整,司法失去了主权,国防受到了威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科技,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积极意义所在,是侵略充当了”历史不自觉工具”的结果。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造成了中华民族严重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通过赔款、割地、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开放通商口岸等使得封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摧残,随之旧式生产关系被破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无止境的掠夺也深深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略加统计已达7亿1千多万两白银,而通过侵略战争抢劫勒索的白银总量更在14亿两以上,更为严重的是赔款要向欧美各国借款,赔款又以贷款形式返回中国。
这些加剧了中国的经济衰退与半殖民地化,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三种应变态度。
第一条是人民群众所走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摘要:一部辛亥革命的历史,正是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无数爱国志士的奋起和不屈不挠的抗争,汇合成辛亥风雷的最强音。
风雷激荡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清朝政府反动统治长期抑郁的愤怒的大爆发。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清王朝、帝国主义侵略引言: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中国正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恐后的扑向中国,疯狂的展开争夺。
帝国主义步伐的加紧,使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处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
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沉重的压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头。
正文:“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致使中国一直做着清王朝是世界第一大国的美梦。
直到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才把她从美梦中惊醒。
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不但没有奋起反击,而是一味的挨打退缩。
怎样将中国从极端危殆的局势下挽救出来,以成为一切爱国者日夜苦思焦虑的中心问题。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革命是解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一、列强的侵略与清政府的腐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在英、美、法、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次取得支配地位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在中国进一步划分势力范围,相互之间签订《英国同盟条约》、《日法协定》、《日俄密约》、《英俄协定》。
它们都以牺牲中国主权为前提条件,表明列强企图任意宰割中国。
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
谭嗣同曾经激愤地写下这样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纠集成“八国联军”,由天津大沽口登陆,进行疯狂的屠杀。
其血腥暴行令人发指。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签订屈辱卖国的《辛丑条约》而告终。
这个条约规定中国支付赔款达4.5亿两白银,清政府在条约中还承担了镇压种种“与诸国仇敌”的爱国活动的责任。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完整版)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翻了清朝廷的腐朽统治,对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给以沉重打击,民国成立后,国内掀起兴办企业的热潮,短短几年内,资本主义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民主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但同时也打乱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秩序,对于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君主专制统治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挽救专制统治而实行“预备立宪”。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了很大发展。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
革命当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都于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发表文章著作,声讨清朝统治者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罪恶,号召人们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革命的主要组织相继成立,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后来孙中山领导组建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其领导下,民主革命更加蓬勃发展。
革命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廷的腐朽统治,对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给以沉重打击。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
民国成立后,国内掀起兴办企业的热潮,短短几年内,资本主义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4.辛亥革命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民主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一、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比较①相同点:政治上两派保皇保清保君主制;经济上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教育上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兴民权,开议院。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④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
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
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
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二、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相互关系①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
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一致。
维新派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与顽固派有区别,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致的方面,但在是否兴民权的问题上,洋务派和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
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变”,二者有区别,维新派则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④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政治立场一致,他们一致攻击维新思想,由于维新变法法令直接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因此他们发动政变,扼杀了维新运动,打击维新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13-14-2-8003A试题(Test)课程名称(Subject):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类别(Type of test):考查课程类别(Type of course) : 公共必修课考查形式(Test type) : 论文使用范围(Target group):2013级全体学生要求:一、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自选"考查论文参考选题"中的一题,完成论文。
二、撰写论文要求1.主题明确,要有新意;观点正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能运用所学本课程的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2.要独立自行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文章,违纪考生的论文成绩为零,并自行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3.论文字数:2000字以上。
4.文章格式要规范:具体要求:页面设置:纸张A4,上、下边距均为2.5厘米;左边距2.5厘米,右边距2厘米。
行间距:1.25倍行距。
左侧装订。
正文字体和字号:正文标题用宋体四号字,加粗;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内容摘要、关键词要加粗。
1)文章开端要有1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其次要有3―5个关键词;2)凡引用他人的文章内容及观点,必须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明出处,放在文后;引文中不要有错别字,否则将酌情扣分。
3)考查论文题目布置后,在下周同一授课时间交论文。
考查论文参考选题:1.试析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2.论近代以来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启示。
3.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4.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5.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6.试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7.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比较研究。
8.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
9.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10.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摘要:一部辛亥革命的历史,正是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无数爱国志士的奋起和不屈不挠的抗争,汇合成辛亥风雷的最强音。
风雷激荡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清朝政府反动统治长期抑郁的愤怒的大爆发。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清王朝、帝国主义侵略“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致使中国一直做着清王朝是世界第一大国的美梦。
直到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才把她从美梦中惊醒。
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不但没有奋起反击,而是一味的挨打退缩。
怎样将中国从极端危殆的局势下挽救出来,以成为一切爱国者日夜苦思焦虑的中心问题。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革命是解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一、列强的侵略与清政府的腐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在英、美、法、德、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次取得支配地位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在中国进一步划分势力范围,相互之间签订《英国同盟条约》、《日法协定》、《日俄密约》、《英俄协定》。
它们都以牺牲中国主权为前提条件,表明列强企图任意宰割中国。
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
谭嗣同曾经激愤地写下这样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纠集成“八国联军”,由天津大沽口登陆,进行疯狂的屠杀。
其血腥暴行令人发指。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签订屈辱卖国的《辛丑条约》而告终。
这个条约规定中国支付赔款达4.5亿两白银,清政府在条约中还承担了镇压种种“与诸国仇敌”的爱国活动的责任。
在这个时期,沙皇俄国的军队一直占领着、并准备进一步吞并整个东北。
在这样极端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人们所期望的是有一个能够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政府。
但事实恰恰相反,清廷宁肯大量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她国内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二、这一切,使中国人民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愤怒,空前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壮大都与怎样解决危难中的中国联系在一起。
既然清朝政府把自己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紧紧捆绑在一起,中国人民也就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紧紧连结在一起。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
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中国人民不断起来奋起反击。
戊戌维新,就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爱国救亡运动。
“百日维新”虽然归于失败,而且在变法期间宣布的那些变法措施,由于顽固守旧官僚们的阻挠,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但因为它是用皇帝圣旨的名义下达的,在国内引起的震动仍是巨大的。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的惨死,更使人们在震惊之余更多的去思索。
爱国士大夫们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下层劳动群众中反抗外国侵略斗争紧接着就上升到高潮,并采取更为激烈的形式,那就是义和团运动。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只是单纯的农民斗争,它本身还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对清朝政府的本质认识不足和愚昧迷信等严重弱点,终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但是,这场斗争充分显示出广大下层群众中蕴藏着何等英勇无畏的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如御史刘家模在奏折中所记述的:“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
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怅然泪下。
是以全民倡义,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栗。
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挠,度悻悻以杀敌致果心。
”三、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力图用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取代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达到外御列强、内建民国的奋斗目标的革命运动。
从1895年到1912年前后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的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
在近代中国,为拯救民族危亡最早树起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旗帜的,是孙中山。
1894年10月孙中山离国经日本到美国的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反清革命得到一些人的响应。
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发起成立兴中会,有20多名华侨参加。
孙中山从革命事业一开始,就把武装起义提到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与各省有志革命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数十人,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
到会的除孙中山外,还有黄兴、冯自由、宋教仁、何天炯、陈天华、刘道一、曹亚伯、蒋作宾、田桐等76人。
同盟会比起兴中会来,主要生活在国内的人士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学生、小资产阶级分子的人数也大大增加。
前者,使它同国内社会的联系大大加强了:后者,又增强了它的民主革命派的色彩。
同时,由于它团结了当时各个革命团体和各种革命势力,它的力量和影响大大增强了,步伐也较齐整了。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大论战的同时,也在积极筹划和发动武装起义。
从1906年至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同盟会领导的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约有十多次。
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的。
武昌起义的胜利,给清朝统治以决定性的打击。
由于起义发生在旧历辛亥年,所以以它为起点的这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震动了全国,使各省的革命火山一个一个地喷发。
虽然清朝政府千方百计制止革命,但是首义的武昌还是有惊无险,继续在全国发挥它的影响,吸引着各省起而响应。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四、辛亥革命的影响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
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
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
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有感一首》,《谭嗣同全集》(增订版):谭嗣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0页《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402页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540页《中国20世纪全史-辛亥风雷》:胡绳武戴鞍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01年5月北京第1版《辛亥革命》:胡毅华徐锋/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历史聚焦书系)《辛亥革命史》:朱育和舒文/著人民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