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1.实施学科交叉培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实施学科交叉培养。
具体措施包括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和资源等。
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可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实施学科交叉培养的效果很明显。
首先,可以培养出跨学科的专门人才,适应多学科的实际需求。
其次,学科交叉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此外,开展学科交叉培养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2.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课程为单位,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很显著。
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另一方面,项目化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能胜任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3.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计划等,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有着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它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在这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其实施效果。
一、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1.推行项目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更符合职场需求。
2.提倡问题导向学习: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1.组织跨学科团队教学: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为学生开设课程。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增设跨学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等。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1.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配备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实施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实习实训的组织和管理: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实效。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孵化服务。
实施效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指导。
实施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
以上措施的实施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
3.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更具综合素质。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与特点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与特点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制定的一系列培养计划和方法。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与特点包括多方面内容,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是高质量、全面发展。
培养人才要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是个性化、多元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会。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实践导向、产学结合。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也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是国际化、开放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面向全球。
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提供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和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是高质量、全面发展,其特点是个性化、多元化、实践导向、产学结合、国际化、开放性。
只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素质培养: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仅有优秀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思维等综合素质。
因此,现代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2.产学研结合: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导致毕业后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
而现代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研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使学校更加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创新创业教育:随着创新创业的广泛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和做出贡献。
现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举办创业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4.个性化培养: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集中培养,即所有学生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缺乏个性化培养。
而现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通过个性化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现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注重个性化培养,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专业人才培育对策与建议
专业人才培育对策与建议一、教育体系方面。
1. 课程设置要灵活且实用。
咱得把那些不实用的课程给精简一下。
就像有些大学课程,学了半天在实际工作里根本用不上,就像学了屠龙之术,可现实中哪有龙让你屠啊。
课程要多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多搞点案例教学。
比如说计算机专业,别光讲理论,得让学生多做实际项目,就像盖房子,理论是图纸,实践才是真的一砖一瓦把房子盖起来。
2. 加强校企合作深度。
学校和企业得像一对好搭档。
学校不能闷头自己教,企业也不能光等着招人。
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小项目、小课题直接放到学校里,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企业工作内容。
这就好比在学校里就开了个企业小分店,学生在这个小分店实习锻炼。
而且企业的专家也可以到学校去兼职当老师,给学生讲讲行业里的那些新鲜事儿、潜规则啥的。
反过来,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到企业去进修,了解现在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更符合企业的口味。
3. 注重跨学科教育。
现在的社会问题和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单靠一个学科的知识可不行。
就像治病,有时候光靠医学知识还不够,还得懂点心理学,因为病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病情。
所以在专业人才培育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学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
比如学工程的,也可以学点艺术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既实用又美观。
可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或者双学位项目,让学生有机会成为多面手。
二、实践锻炼方面。
1. 建立多样化实习机制。
实习不能只是走个过场。
除了传统的企业实习,还可以搞一些公益实习、国际实习啥的。
公益实习可以让学生到一些非营利组织去工作,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国际实习就更酷了,可以让学生到国外的企业或者机构去实习,了解不同国家的工作文化和行业标准。
这就像让学生去不同的“武林门派”历练一样,回来之后肯定武艺大增。
2.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实践。
要给学生创业的勇气和机会。
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专门支持那些有好点子的学生去创业。
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就当是交学费了。
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措施
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专业特色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大学综合背景下,不断强化本科教育重点和特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点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量子计算技术等先进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培养能在电子信息领域和相关行业以及金融、制造、能源、物联网等行业中运用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信息处理和技术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思路
我校本着“服务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推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为导向,对本科课程进行实践性强、实用性强、跨学科性强的,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系。
二是指导学生去校外实习,把实习纳入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措施:1.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并与企业进行产业对接。
教育机构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也可以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科研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2.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课程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引入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项目: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团队合作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作业、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5.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认证。
二、实施效果:1.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施个性化培养,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科研水平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也相对提高。
4.教学质量提升: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机构影响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教育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能够得到更多教育机构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具体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
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措施
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和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大学应该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可以是学科方向的独特性,可以是教学方法的独创性,也可以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培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的学生,学校可以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社会资源。
为了发展专业特色,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加强学科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
他们可以提供学科方向的独特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研究资源。
2.推进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应该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措施。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判,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因此,需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1.建立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或项目,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
2.引入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学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的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要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竞赛,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通过 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引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繁荣和进步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思路来推动人才培养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提高教育质量是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更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主动学习、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教育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3.推行综合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全面性评价体系,包括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拓宽学科设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拓宽学科设置,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1.引入新兴学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引入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
2.加强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学习和研究,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配置专业化教师团队:为每个学科配置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是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1.实习机会: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工作,并获得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2.项目学习:引入项目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完成真实的项目,培养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需要与国际接轨。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以下是一些具体做法:1.学生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与特点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与特点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和特点可以根据组织或机构的需求和目标来确定。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思路和特点:
1. 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来确定,从实际需要出发,将培养内容和方式与组织发展紧密结合。
2. 系统性和全面性: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具备系统性和全面性,涵盖各个层级和领域的培养需求,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等方面。
3. 个性化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考虑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根据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兴趣和潜力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规划,实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4. 联动性和整合性: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策略和实践相互联动和整合,与招聘、绩效管理、激励等环节相衔接,形成有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 持续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具备持续性和
灵活性,随着组织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培养方案的时效性和适应性。
6. 综合评价和反馈机制: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建立综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来监测和改进培养效果,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总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结合组织需求、个体差异和整体管理策略,注重系统性、个性化和持续性,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思路及改进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思路及改进措施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思路及改进措施为标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修订和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从主要思路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要思路1. 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
例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科技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应加强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学习,而在现实工作中,实践能力往往更为重要。
因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增加实践环节,如实习、实训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改进措施1. 灵活设置课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灵活设置课程。
可以开设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提升他们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
2. 强化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优质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加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增加创新教育的内容,设置创新实践课程、创业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强化实践导向:人才培养方案应更加注重实践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5. 加强评估机制: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效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和能力的评估机制。
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考试、作业、项目评估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都进行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1.实践导向: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和了解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积累实践经验。
2.跨学科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
例如,在工程领域,除了学习传统的工科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电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
3.个性化培养:每个人的兴趣、天赋和潜力不同,因此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和培养项目。
例如,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4.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
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能力。
例如,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
5.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和创业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重要要求。
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例如,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创新型企业的需求。
总之,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导向、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与创新点,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并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限 800 字以内) 1、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本专业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
式探索,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校企合作,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完善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2、结合社会热门应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结合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进行, 努力创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快更新传统课程,以主干课 为建设重点,逐步优化课程体系,使其适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逐步深化“校企合作+双师型”的实践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全面改革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 容,深化了“校企合作+双师型”的实践模式。 实践教学加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网页设计实验室、 移动应用实验室等,满足本专业学生校内实验需求;同时加强了“校企合作”,目前共与 7 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处,满足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需求。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 本专业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以学科带头人、教授和副教 授牵头的专业建设型、课程建设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型和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型为主的教 学团队,带动全系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专业内各研究方向之间和教师之间的 交流和合作研究。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 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研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教师 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讲授的深度进行探讨,组织教师讨论课程体系建设 与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方向及改进建议
人才培养方向及改进建议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当前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向和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以下是对人才培养方向及改进建议的探讨。
一、人才培养方向1. 注重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养。
2.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根据不同行业和职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4. 强化实践环节:通过实习、实训、实验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实现协同创新。
二、改进建议1. 推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3.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
5. 引入国际化教育元素: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竞争力。
三、总结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不断改进。
通过注重基础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实践环节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向,结合推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立评价体系和引入国际化教育元素等改进建议,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旅游管理专业注重专业特色的打造及实施过程的保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1、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走“校企合作”之路,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使人才培养真正地面向市场。
3、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出发,构建培养学生较强应用能力的特色鲜明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以企业标准和社会考核来深化证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教材选用、课堂讲授和课程安排上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二是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重新组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各门课程的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
三是加快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和社会化改革,实现培养学生零适应期。
4、采用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教材体系。
5、探索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试考核评价方法。
6、形成结构合理且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1、构建基于综合素质提升和实践能力导向的“双轨双能”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双轨”是指并重相融的理论知识传授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双能”是指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种模式的特征在于既体现了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特征(区别于“高职生”),又能与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相适应,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这种模式的具体思路从以下几点可以体现出来。
2、目标准确,面向区域,定位于应用,找准“空隙”,专业培养定位在产业链的末端。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主要培养面向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本着立足鞍山、服务辽宁、辐射全国的培养定位,主要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服务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1.主要思路1.1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划,保证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实施与监控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实现课堂教学实训和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提高专业理论课程考试难度、深度和广度,增强专业实践课程作业和考试的实践性。
·课程作业内容与课程目标对标,作业形式与幼儿园需求对接,作业难度体现课程特点,作业要素指向学生毕业论文。
·完成二级专业认证。
1.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青年教师“驻园”制度、“双师制”,巩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校外培训与校内学习相结合,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1.3幼儿园保教实践类课程建设,强化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与联系基于培养目标,厘清教育类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教育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之间的横向链接,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突出保教融合。
1.4重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
·建设“学前领域教育”“学前游戏指导”等高水平实践类课程教学团队。
·培育建设“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前舞蹈技能”“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等省级以上“金课”。
1.5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设学院教师与基地幼儿园教师研究共同体。
互派教师承担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良性互动,拓展基地合作新模式。
·充分利用实践、实训、实验功能室。
·引进“幼儿园教师教育评价技能训练”交互平台。
·以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为主阵地,促成学生学习成果与幼儿园需求的有效对接。
2.举措2.1制度保障。
出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具体措施、发展目标与产出成果。
2.2经费保障。
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学院经费重点支持专业建设经费。
2.3政策保障。
对有利于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有培育前景的项目或教师予以教科研方面的政策扶持。
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创新(精选8篇)
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创新(精选8篇)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创新篇1(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摘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临床教师扮演着教师和医生两个角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临床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运用古今中外医学界优秀人物,传播正能量,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对学生进行闪光点教育,从而实现在临床教学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综合改革, 提出建议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综合改革, 提出建议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综合改革,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专业建设:应关注市场的最新需求,定期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审查和更新。
同时,加强与业界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 重视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除了传统的学术课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应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实施综合改革:这包括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的改革。
例如,可以引入更多的项目式学习、协作学习和数字化工具,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 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应定期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要求。
5. 强化实践教学:对于一些专业,实践教学是关键。
应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同时,应与企业和行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6. 完善教学资源: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教材、设备和其他学习资源可以使用。
定期审查和更新教学资源,以确保其与行业的最新发展保持一致。
7. 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8. 建立反馈机制:鼓励学生、教师和行业提供反馈,以便了解哪些做法有效,哪些做法需要改进。
9. 持续关注政策变化:教育政策可能会影响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因此,应持续关注政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学校的策略。
10. 强化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活动、学生社团等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满意度。
通过以上建议,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专业特色建设思路和措施
专业特色建设思路和措施一、建设思路(1)推进“三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珠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化带,引进企业资源,开展多元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三接轨”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岗位要求接轨专业培养方案,职业技能标准接轨课程教学内容,行业企业评价接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升;(2)抓精品建设,构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引进企业项目资源为抓手,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推行“职业情境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入门、主导、自主”三个递进项目教学模式。
争取2门专业主干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成为院级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编写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主线的特色教材4部。
(3)内培外聘,强化管理,打造教学团队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从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2名。
通过各种实践锻炼形式,培养优秀骨干教师6-8名。
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高水平专业人才2-3名。
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企业兼职教师人数比例,并逐步提高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课时比例。
(4)建设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包括“教法体系与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学法体系与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网络课程,项目实例库,多媒体课件库、标准操作规程库、基本技能实训录像片”等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奠定基础。
(5)巩固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行业协会为纽带,新增校外实训基地5-10家,建设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1-3 家,校外实训基地及上岗实习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建融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师资培训及研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校内实训基地。
(六)建设以产业链为支撑的专业集合群以生物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应用,检测分析、发酵工程、环境、食品的产业链为支撑,打造生物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实验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分析与检验等的专业集合群,促使在项目设计、项目教学、创业教育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各专业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政府、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律工作者"。
具体说就是要加强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使我院毕业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素质全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既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得心应手地从事法律学习和研究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此我们将具体的从教学团队、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一、课程体系设置我们将在以后的课程体系中融化三大学科,建立以核心主干课程为基础的“大学科”模式,调整、新增部分课程。
将学院所有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辅修课程五个层面,每一层面由数量不等的课程板块和具体课程组合而成。
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公共外语课及思想教育课,体育课等,除公共外语课继续加强外,其他公共课均进行了适当合并,以压缩课时,或更多地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专业基础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理论课程旨在突出系统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的能力。
除原有的教学课程外,增设或调整了部分新课程,如律师实践技能等。
3、本次新设教学计划将原有的刑法、民法等六大块保留,这是本次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模块分解为程序法和实体法两门课程讲授。
该课程旨在正确说明程序法和实体法发展过程中的轻重,阐明人类各族怎样打破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而趋于密切联系,从宏观上揭示人类法律历史的发展规律,及一般特点,对法律何以形成今天之样的格局,作出充分的,切合客观实际的说明,使学生掌握中外法律历史的基本概貌,发展线索,重大法律发展史人物,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
概言之,就是要使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在了解中外程序法和实体法重要发展史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全人类法律发展轨迹茅塞顿开之感,由于时间减少,课程压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在轻重去取之间,在脉络贯通之间下工夫。
4、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为第一系列法律逻辑、法理学等系列,第二系列实体法系列,第三系列程序法系列,第四系列政治系列,第一系列包括法学概论系列课程,法学概论旨在引领学生进入法学大门,掌握扎实的法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邃的法律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该课程是法律科学知识体系中比较稳定的最基本部分,对于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专业理论素养,发展学生智能,增强其在知识剧增进代的应变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列为必修课,要求任课教师讲得精确,透彻,通达,详明,使课程具有理论思辨色彩,相应地系列课程是对学科课程内容的深化和细化,旨在使学生在通史课的基础上对中国法律从微观和中观的层面上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审视和了解,加深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学习到中国和西方法律的区别和差距,从而对现代中国法律的发展提高了认识。
第二系列(程序法系列)和第三系列(实体法系列)选修课包括以及专题研究课,旨在扩展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发挥教师的学术特长,将教师的学术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站在学术前沿从微观和中观的视角对法律发展的某个层面,某个侧面,某一时代或某一国家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
学生可根据基础和爱好选课,使其对原始社会的法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法律有更深入的体认,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也可弥补三法三诉着重宏观讲授之不足,讲授该类课程时在内容上要体现"广"和"深"的特点,注重介绍这一领域的基本史实,基础研究范畴和学术发展的趋势,突出研究性和学术性。
第三系列选修课政治学系列包括,包括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及及专题研究课。
其他板块课程由学校和学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或由学生随机选定。
二、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变教学手段、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学服务系统,改革法律教学模式,本院将建设经费,重点投入到数字化教学的硬件建设。
依托信息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了学科知识文本的提供与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双重不足这一传统教学中的最大矛盾。
教师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并通过资源的共享,完善和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
2、推动观念更新,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根本变革。
我们将利用信息技术把单向的“教”与“学”转为多向,使学生学习的教学面得到了迅速的扩展,改变了过去学生依赖教师获取学术观点的局限性,也弥补了图书资料不足的缺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讲授自己观点的“教师”,而且是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获取知识和开展研究的“向导”。
线性的知识传授变成了立体的多方位的教育辅导,实现了课堂教学从单纯的讲授逐渐过渡到导修、讨论的转变。
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全方位强化学术训练。
传统的学科训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训练方式。
利用网络学生学术训练,在新的形式下通过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展开。
诸如文献检索、史料查阅等许多传统学科训练,可凭借网络而变得更为高效。
它可以把每一门课程都把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研究文献、参考目录放到网上,通过不断更新和增加参考资料的内容和分量,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使学生有可能更主动、更灵活地去选择自己的阅读范围。
从而使学生在网上接受知识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多种不同的观点,拓宽了思路,并由此打破了学生因传统教学体系知识量有限而局限了思维的多样性、总是要靠教师诱导来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得以提高。
开放性的网络系统还为学术训练增添了新的内容。
面对数量繁多、庞杂不明的资讯,学生必须学会对网络资讯进行分析,提高甄别、判断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完整的学术训练的过程。
再有,学生在网上学习和发表学习成果,可以巩固这种学术训练的成就感。
他们的论点经过网上的讨论、商榷,可以在史料、论证上不断提升,将学术争鸣的层次不断提升。
三、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上我们将依靠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能写、会说、肯干”的能力。
法学是个实践性强的专业。
法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极强的法律业务能力,特别是要在理论教学和事件活动中,要训练学生的写字基本功、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文章写作能力、文字速记能力、电脑运用能力,逻辑思辩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为此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开设相关的技能课程。
如开设“司法文书写作申论”、“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缜密的推理、深邃的思想,达到写一手好文章的要求,具备优秀法律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2、充分利用“模拟法庭”和“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
通过民事、刑事、行政模拟法庭教学进行各种法律综合技能训练。
我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此,新开设了“模拟审判理论与实践”、“认识实习”、“模拟法庭考核”等课程;充分利用已交付我院使用的模拟法庭,每个年级在实习前均进行一次模拟法庭考核,该模拟法庭以其全员参与、涉案广泛、程序规范、训练严格等为突出特征,形成了我院法学专业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的独特路径。
另外我院还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演讲赛、技能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能。
四、教学团建建设方面团队设置方面,我院法学教学团队由优秀的带头人和生机勃发的青年人组成。
团队带头人刘永红副教授有20多年的高校教龄,在多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多篇,参与并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可谓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学识渊博,能够指导、带领青年教师共建优秀教学团队;其他团队成员,均具有法学硕士学位,法学基础理论扎实,对待教学激情饱满、锐意创新,对待学术虚心求教、踏实钻研。
但其距一流的教学团队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1、引进优秀人才法学教学团队所执教的政法系法学专业是一个于2006年新设的专业,相对同类其它专业而言,师资力量还有所欠缺,团队拟在以后的学年中引进以具有博士学位为主的专业人才,提升团队教学和科研能力。
2、优化教学团队组合按照法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方向和课程的设置,确定每位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优化教学团队的组合。
每位教师除了以法学为共同的研究方向和教学课程外,还必须选择1-2个研究方向和教学课程,从而保证法学专业的各个研究方向和各门课程都有人从事专门研究和胜任教学工作,并使得教学和科研向纵深发展。
3、加强对外交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学缘关系、动员各方力量,力争每一教学年度能够聘请3-4名知名学者来我系进行学术讲座、指导教学工作;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使本团队教师与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学科研究热点、发展动向。
4、大力加强教学实践工作法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学科,一方面团队将努力为学生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进一步做好模拟法庭的实践工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南充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以我所学服务社会,并为生动教学搜集更多的题材。
5、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动员各位青年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在最低科研任务的基础上以承诺制方法明确个人年度科研任务,并制定相关奖励和惩罚制度,使多发者有所奖、少发者有所得、不发者有所罚。
五、教学管理教学管理的良好是事关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为此我们将会从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入手:1.教学计划管理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并紧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
2.考试管理以形成性考核和考试形式作为考试管理改革的切人点,变注重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教学全过程管理和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以此保证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3.教学过程管理以教学检查为核心,形成教学过程检查、评估和反馈机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教学条件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估。
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检查。
特别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监控、指导;通过形成性考核及其它形式的考核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