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分类方法
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土壤分类的重要性;任何科学的分类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及时的分类和整理,对象的特性更容易被记住,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容易被理解,研究其他特殊的属性就变得更容易。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及资源评价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改良土壤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在农业上可以反映出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土壤分类最标准的目的在于指导土地使用和土壤管理。
一个土壤分类的实际应用:工程师会根据工程现场的土壤分类,而用相对应的基坑支护和建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向更商业化的方式转变,使土壤信息调查的需求更加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拓,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成为更加普遍的方式,农业生产从单一的注重产量转而意识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人们对土壤的理解也逐渐发生改变,最初土壤被认为是由岩石或物质起源有关的一个经典的地质体,但这种概念逐渐被俄国自然地理及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土壤的概念所代替,道库恰耶夫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最早提出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的概念。
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而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关于土壤分类的历史亦是非常悠久的,远在4100多年前的夏朝,禹王治水13年,治水治到哪,生产就发展到哪里。
发展农业生产首先便是要重视认识土壤,鉴别土壤种类,据《禹贡》记载,当时就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当时全国九州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黑坟、白坟、赤植垆、坟垆、涂泥及青黎9类。
并根据土壤肥力的高低,把土壤分为三等九级,按土地肥力的等级安排农业生产,并制定了适当的田赋。
这种土壤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尝试。
土壤分类的方法第二部分是世界土壤分类与中美土壤分类比较,提及世界土壤分类,首先一定要知道世界土壤图例,编制为1:500万世界土壤图,进行世界土壤资源统计,以促进建立一个世界通用的土壤分类及命名系统,中国为1:400万土壤类型图。
中国土壤数据库使用说明
中国土壤数据库使用说明一、数据库内容简介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土壤数据库以自主版权为主的权威性公开出版物,若干由南京土壤所主持研究项目获取的数据以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陆地生态站部分监测数据为数据来源。
上述数据均是在国家、中国科学院统一规划下,有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
中国土壤数据库分为11个子库,包括:中国土种数据子库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的两千多个土种典型剖面和统计剖面调查数据,并建立地点与土壤分类与土种关联关系,可按地点和土壤分类进行查询检索。
中国土壤专题图子库根据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汇总得到64幅1:100万土壤图,建立了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可以检索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土壤分类名称和典型剖面。
通过建立点面结合与扩展模型,生成5个土壤专题数据集。
数据类型为图像型或矢量型数据。
养分循环长期试验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从90年代起,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业台站为平台,进行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
本数据库收集了该研究的部分成果和数据。
农田土壤环境现状数据库包含了2005年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现状数据,数据覆盖我国东北黑土、棕壤、潮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红壤、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灰漠土等主要土壤类型。
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现状数据子库近年来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监测站点的土壤大量元素、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现状、土壤颗粒组成和容重数据。
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子库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提取的主要性状、土地利用、障碍因子、生产性能和耕层养分数据,可为土壤质量动态演变和科学施肥提供数据依据。
第一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子库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农业土壤志》(内部资料)。
自1958年开始,1964年结束。
受到当时条件局限,土壤分类和命名主要依据易被农民群众了解的土壤名称,土壤性状多为文字描述,是了解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过程的珍贵历史资料。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及制图研究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及制图研究荆长伟;章明奎;支俊俊;林声盼;吴嘉平;倪治华;徐进;陈红金【摘要】利用新建立的浙江省1∶5万土壤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了参比,编制了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面积最小.在系统分类土纲层次,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对指导土壤系统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提供了范例.【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3(050)002【总页数】8页(P260-267)【关键词】发生分类;系统分类;分类参比;土壤数据库;制图【作者】荆长伟;章明奎;支俊俊;林声盼;吴嘉平;倪治华;徐进;陈红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310058;浙江省土肥站,杭州 310009;浙江省土肥站,杭州 310009;浙江省土肥站,杭州 3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从目前土壤分类发展趋势来看,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分类代表了当前土壤分类的主流。
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在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为代表的全国37 家单位的努力下,历时20 年,完成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hinese Soil Taxonomy,CST)高级分类单元的制订,实现了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1]。
中国土壤分布
实用文档
中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的土壤分布
实用文档
中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的土壤分布
暖温带土壤演替顺序
东部棕壤向西北更替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干荒漠 地带则更替为灰钙土、向西延伸至欧亚大陆的干旱中 心,则更替为棕漠土。
发生学分 类制的中 国土壤分 布
中国土壤 系统分类 制的中国 土壤分布
实用文档
土壤发生学分类与 系统分类的参比
实用文档
土壤发生学分类
定义:主要根据土壤发生演变规律划分土壤类型。
基本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结合成土
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一分
致布
规
律
基 本
--
实用文档
问题来了?
中国东部土壤地带性是如何分布的?成因?
• 中国东部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 红壤性红壤-红壤-红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 成因:中国东部为季风气候,热量和雨量自南向北递减。南方降水量多,温度高, 故南部的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 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越往北降水量减少、冬季 温度越低,其风化淋溶作用越弱,质地越加粘重,肥力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 碳酸钙淀积。至东北地区,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钙、镁、钾、钠等 无机养分和腐殖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土壤肥力高。
实用文档
秦岭—淮河以南土壤分布
实用文档
武夷山土壤分类参比
推算得 : 本区海拔约 1500m 以下为 热
性温度状况 , W4 、 W5 和 W6 剖面属之 ; 海拔约 1500m 以上为 温性温度状况 , W1、 W2 和 W3 剖面属之。 W1 剖面具有氧化还原特性 : 所有剖面均具有富铝特性或铝质特性 ; W6 剖面具有铁质特 性; 除 W5 剖面外均具有腐殖质特性 ; 所有剖面均为盐基不饱和 : W1、 W2 剖面存在石质接触 面。
表3
剖面号 ( 海拔 m) W1( 2150) W2( 2100) W3( 1850) W4( 1050) W5( 920) W6( 310) 有机 表层 暗瘠 表层 淡薄 表层 雏 形 层 粘 化 层
典型土壤剖面的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低活 滞水 常湿润 湿润 温性 热性 氧化 富铝 铝质 铁质 腐殖 盐基 石质 性富 水分 水分 水份 温度 温度 还原 质特 不饱 接触 和 面 铁层 状况 状况 状况 状况 状况 特征 特性 现象 特性 性
[ 4, 5]
, 即按 Penman 经验公式估算 , 年干燥度<
1, 但每个月干燥度并不都 < 1, 因此 W4、 W5、 W6 属 湿润水分状况 ;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 降水递增率推算 , 并参考地表植被类型, 判定武夷山区海拔 1100m 以上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 为 常湿润 , 故 W2、 W3 剖面具有 常湿润水分状况 。另由于 W1 剖面地表有苔藓和枯枝落 叶层 , 使其上部土层在大多数年份中有相当长的湿润期, 或部分时间被地表水和/ 或上层滞水 饱和 , 导致土层中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或铁质化作用 , 因此符合 滞水水分状况 的条件。 根据本区气温垂直递减率以及土温及气温关系
4
土壤分类参比及讨论
根据上述所确定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修订方案 )
武夷山土壤分类参比
剖面号 W1 W2 W3 W4 W5 W6 采样地点 黄岗山顶 黄岗山顶 黄岗山 25km 处 桐木关西侧 庙 黄 湾 坑 海拔高度 ( m) 2150 2100 1850 1050 920 310
土壤剖面成土环境条件
地形部位及坡度 山顶夷平面 , < 5 中山坡地 , 12 中山坡地 , 25 中山坡地 , 30 中山坡地 , 28 丘陵坡地 , 20 母岩母质 火山凝灰岩残积物 火山凝灰岩残积物 火山凝灰岩坡积 - 残积物 火山凝灰岩坡积物 粗晶花岗岩坡积物 粗晶花岗岩坡积 - 残积物 植 被
[ 4, 5]
, 即按 Penman 经验公式估算 , 年干燥度<
1, 但每个月干燥度并不都 < 1, 因此 W4、 W5、 W6 属 湿润水分状况 ;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 降水递增率推算 , 并参考地表植被类型, 判定武夷山区海拔 1100m 以上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 为 常湿润 , 故 W2、 W3 剖面具有 常湿润水分状况 。另由于 W1 剖面地表有苔藓和枯枝落 叶层 , 使其上部土层在大多数年份中有相当长的湿润期, 或部分时间被地表水和/ 或上层滞水 饱和 , 导致土层中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或铁质化作用 , 因此符合 滞水水分状况 的条件。 根据本区气温垂直递减率以及土温及气温关系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修订方案 , 1995) ( 亚类) 石质 - 斑纹铝质常湿雏形土 * ( Lit , M ot - A li- Perudic Cambisols)
剖面号
W1
( Cambic U mbrisols) 雏形暗色土 ( Cambic U mbrisols) 不饱和雏形土 ( Dyst ric Cambisols) 腐殖质高活性强酸土 ( Humic A lisols) 铁质高活性强酸土 ( Ferric A lisols) 腐殖质低活性强酸土 ( Humic A crisols)
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
▪ H.Eswaran指出:“人为土的建立是这
一分类的重要创新之处。”
▪ 这一分类原则被世界土壤分类组织
(WRB)全盘接受
3.4.亚洲土壤分类的代表
国际土壤学会会志两次撰文介绍中国土壤系统 分类
WRB和美国人为土分类委员会(ICOMANTH)都 引用CST
建立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错把白浆土当成 灰化土
强调中心概念,边界不清,难以严格区分 忽视时间因素,把“幼年”土壤和顶级土壤
放在一起
2.4.2.难于进行国际交流
▪ 1982年12届国际土壤学会上中国土壤学家无法
与人交流(Hapludulf)
于 天 仁 “ Phgsico_Chimistry of Poddy Soils”,评价很好,分类不懂
目前已进入8本大学教科书,20多部辞书和专 著,三个主要刊物近10年来引用424次,中国 土壤学会已将其作为标准分类向全国推荐
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和 创新
3.1.定性向定量发展
凝练出有严格限定的31个诊断层和25个 诊断特性
诊断层1/3来自国外,1/3参照改进,1/3 创建
建立了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 588个亚类
▪ 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 ▪ 农业技术转让的依据 ▪ 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 土壤科学水平的体现
2. 我国土壤分类发展历史
2.1.古代朴素土壤分类
浙江河姆渡——7000B.P,我国在太湖 证实7000年土层中有水稻孢粉,湖南农 县彭头山9100±120
▪古代有许多对土壤认识和分类的记载
禹贡对九州土壤的描述
拟定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 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我国紫色土的系统分类与发生分类参比研究
我国紫色土的系统分类与发生分类参比研究作者:董艳芳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22期摘要:该文首先对紫色土的分布、成土条件及形成特点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紫色土系统分类和发生分类进行了参比分析,然后对发生分类下同一亚类典型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相较于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分类各级分类单元的分类标准更为明确具体,实际应用价值更大。
关键词:紫色土;系统分类;发生分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69-03Abstract:Firstly,the distribution of purple soil,the formation of soi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were instructed briefly in this study. Then the systematic-classification and occurrence-classification of purple soil were analyzed. Then the data of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under the same sub-classification of typical distribution poi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axonom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t all levels is more clear and specific taxa under systematic-classification,compared with the soil occurrence-classificati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systematic-classification was bigger.Key words:Purple soil;Systematic-classification;Occurrence-classification紫色土是热带、亚热带紫红色岩层直接风化形成的A-C型土壤,其理化性质与母岩组成直接相关,土层浅薄,剖面层次发育不明显,仍为初育阶段。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解读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李雪霏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不断发展。
1978年5月中国土壤学会召开了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讨论了我国土壤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依据、土壤命名及土壤分类系统等重大问题,拟定出土壤分类草案。
经进一步补充与修改后,草案被采用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暂行方案。
这个分类系统一般被认为属于发生学分类系统。
而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开始引起中国土壤学界的重视。
传统的发生学分类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其缺点。
中国土壤学家吸取了以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经验,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的特色,于198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并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
该系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
发生学分类系统和诊断分类系统是现在中国土壤界并行的两种分类系统,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中的三个土类。
其对于砖红壤特点的描述是“砖红壤分布于热带”,对于红壤特点的描述为“红壤发育于亚热带干湿季比较明显的地区及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而对于赤红壤特点的描述为“赤红壤区的气候、生物条件介于红壤和砖红壤地区之间”。
【2】而在诊断分类法中,土纲的划分是严格按照土纲检索表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土壤诊断层特征进行归类的。
其中涉及到的土纲检索信息有以下几条: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
铁铝土( Ferralosols)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
富铁土( Ferrosols)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
淋溶土(Argosols)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滞水土壤水分状况。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 ,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 ,土壤分类也 在不断发展 。自 1975 年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一书发表后 ,土壤分类进入了定量化的阶段 ,在 全球掀起了一场土壤分类方面的重大变革 。目前 ,世界上已有 80 多个国家采用了美国土壤系 统分类作为第一分类或第二分类[1 ] 。从 80 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在中 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下 ,先后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首次方案) 》(1991)〔2〕《、中 国土 壤 系 统 分 类 ( 修 订 方 案) 》〔3〕( 1995 ) 和《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理 论 、方 法 、实 践 》 (1999)〔4〕。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该分类在国内已进入大学教科书 ,并应用于调查制图和 生产实践 。1996 年开始中国土壤学会已将此分类推荐为标准土壤分类加以应用 。在国外 ,该 分类方案已分别译成英文〔5〕和日文〔6〕。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委员会主席 H. Eswaran 认为 , 这一方案可作为亚洲土壤分类的基础 。当前 ,在土壤学领域内 ,不论国际交流 ,如在国外发表 文章 ,参加国际会议或引用国外文献 ,甚至引进国外软件 ;在国内不论从事土壤的科研 、教学和 生产也都离不开土壤系统分类 。鉴于当前国内土壤系统分类和发生分类并存的局面 ,加之 ,国 内大量已有土壤资料是在长期应用土壤发生分类体系条件下积累起来的 ,而且 ,土壤发生分类 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第二次土壤普查在“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7〕的基础上 丰富了我国土壤发生分类〔8〕,并吸取了系统分类的一些内容 。因此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发 生分类的参比 ,对发展我国土壤科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积极推动作用 。下面分别就参比的 基础 、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比较 ,以及两者的参比三方面来阐述 。
第四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勾绘土壤草图的技术
所谓勾绘中、小比例尺土壤草图,就是野外在地形图上填图。 在进行填图以前,要对土壤边界线加以研究,然后应用勾绘 技术把土壤界线搬到地形图上去。 土壤边界分布规律性的实地分析 科学地确定调查地区不同土 壤类型之间的边界线,是保证土壤图合乎一定质量和精度要 求的关键。土壤是一种具有分布上连续特性的自然体,划分 土界常常是以剖面性态作为根据的。因此,在野外确定土壤 边界是,就应注意联系环境因素加以判断。
第三节野外土壤草图测制技术
勾绘土壤界线的技术
地形图定向 在勾绘土壤界线之前,首先要将工作底图(即地 形图)本身进行定向。目的是使图上的明显地物标志(如居 民点、道路交叉点、渠系桥涵、小庙、纪念碑、山顶或特殊 建筑物等)与实地相应的标志方向相一致。定向一般采用罗 盘仪。
地形图上定点 将实地所观测的剖面点(主要剖面或检查剖面) 和土壤界线点标绘到工作底图上去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四、中国的土壤分类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四、中国的土壤分类
第一节 几种主要分类体系简介
四、中国的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分类思想:中国现行的即国家在土壤调 查中使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系统。 分类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每一个土壤类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 的综合作用下,由特定的主要成土过程所产生,且具有一定 的剖面形态和理化性状的土壤。
第二节土壤分类与土壤野外制图
土壤制图单元及其图例系统
在划分土壤制图单元时应注意: 土壤制图单元的划分决不是愈细愈好,特别是在地形切割破 碎(如黄土丘陵)、或小地形十分发育的地段,则可采用组 合制的图例,或复区制图的图例。否则会造成工作的困难, 使用图者也感到不方便。
认知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根基——土壤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
第一章测试1.中国古代物质观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构成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土具有土爰稼穑的特征。
A:对B:错答案:A2.五色土是指中部为黄色土、北方为黑色土、东方为青色土、南方为红色土、西方为白色土。
A:错B:对答案:B3.人们认知土壤需从具体的土壤剖面、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的剖析入手。
A:错B:对答案:B4.中国古代文献《周礼》中已有“万物出生焉则曰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
即土是指自然土壤,壤是指农业土壤。
A:对B:错答案:A5.土壤是地球表层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A:对B:错答案:B6.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土壤空气、土壤水、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
A:对B:错答案:B7.土壤圈处于人类智能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与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联系环境各要素的纽带。
A:错B:对答案:B8.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对土壤科学的主要贡献有:A:建立了土壤诊断学说B:建立了土壤地理学综合研究法C:创建了成土因素学说D:发现了五色土答案:BC9.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创建的土壤学范式是:A:土壤性状B:成土过程C:土壤分类D:成土因素答案:ABD10.以德国学者李比希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提出了:A:土体构型B:土矿质元素归还学说C:最小限制定律D:土壤酸碱性答案:BC第二章测试1.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A:对B:错答案:A2.土壤矿物在水解过程中分解顺序可划分脱盐基、脱硅、富铝化。
A:错B:对答案:B3.土壤颗粒物由细到粗依次是黏粒、粉粒、砂粒。
A:对B:错答案:A4.矿物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一般具有固定的理化性质和结晶特征。
A:错B:对答案:B5.土壤中矿物类型多样且繁杂,在中国土壤次生矿物分布无规律性。
A:对B:错答案:B6.土壤质地不仅是土壤分类的重要诊断指标,还是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物质迁移转化及土壤退化过程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
土壤分类的目的意义及分类方法
优点&缺点
分类系统 分类体系
中国
美国
土
亚 土 亚 土 土
纲、
纲、 类、 类、 族、 系、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 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 的土层。
中国土壤分类 1、发生学分类体系 发生学原则:土壤分类必须贯彻发生学原则, 土壤发生学分类制对我国影响深 即必须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 远,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次全国土 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依据,但 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就 应以土壤属性为基础,因为土壤属性是成土 属于发生学分类体系。 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体现,只有这样才能 最大限度地体现土壤分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环科二班 李璇 2012/10/26
soil
分类的目的意义 土壤分类的重要性
1、 标 2* 基 3、 依 4、 媒
应用
志 础 据 介
1、 需 求 2、 改 变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 3、 尝 试 性状(特别是水、盐、肥力状况)及改
中国土壤分类
2、诊断学分类体系
2001年出版了枟中国土壤系统分 类枠(第三版) ,这一分类系统 属诊断学分类体系。
谢谢
中国土壤分类 1、发生学分类体系
土纲:据土类 土类:分类的 亚纲:根据土 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 土种:基层分类 亚种:土种范 亚类:在土类 土属:具有承上启 间的发生和性 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 基本单元。 壤形成过程的 的基本单元。同 围内的细分, 一土种发育在相 范围内的进一 下的特点,是土壤 亚类、土属、土种、亚种7 级分类。 状的共性加以 主要控制因素 同的母质上,并 步划分。的地方性因素的影 概括 划分的依据是 的差异划分 且有相似的发育 土种在某些性 程度和剖面层次 响下所表现出的区 排列。 状上的差异 域性变异。
土壤分类
喜马拉雅山南坡土壤 垂直分布图
土壤在不同纬度的山地,由于基带土壤不同,土壤的 垂直地带谱不同。
热带、亚热带的垂直带谱是∶ (海南岛五指山) 砖红壤(红壤或赤红壤800)—山地黄壤土(1200)—山
地黄棕壤(1600)—山地灌丛草甸(1879) 北亚热带土壤垂直带谱是∶(江西武夷山)
土壤区域性分布主要由区域性自然条件的独特性所致。
磷质石灰土 紫色土 土娄 土 水稻土
黑、棕、红石灰土 潮土、盐渍土 黄绵土 沼泽土
非地带性土壤
区域性土壤分布没有固定的规律,比较复杂。
淋溶褐土 褐土性土
褐土
低山丘陵
潮褐土
褐
土
潮 褐 土
褐
土
潮 褐 土
褐土 盐化潮土
滨海盐土
山 麓 平 原 洪积扇末端
棕壤景观
三、成土过程
(一)腐殖质积累过程 生物积累过程强烈(暗色表层) 有机质含量:>5%,一般为 6-12% 腐殖质组成:HA/FA=0.7-0.9 富里酸为主
(二)粘化过程(淀积粘化) 粘化: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 出现深度:20-60cm或更深 粘化层的粘化系数 ≥1.2 (1.3-1.8) 存在形态:质地粘重,铁锰胶膜包被结构体
潮土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津浦铁路以西,通县至唐山 一线以南的平原地区;
棕壤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的中山和部分低山及冀东滨海 丘陵上;
栗钙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地区的坝上高原和坝下张宣、怀来、 阳原、蔚县盆地的部分地区;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的下游沿岸、古河道附近及沙化严
重的农田附近;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湖滨下湿滩地以及山区地势平坦、 地下水位1-3米的河谷地带;
福建主要山地土壤分类参比的研究
Ke r s ywo d :Mo n an u ol u t io ss i s;Cls ic to o r lto a sf a in c rea in;F j n P o ic i u i r vn e a
福 建 山 地 丘 陵 面 积 占 全 省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8 . ,素 有 “ 南 山国 ”之 称 。福 建 山地丘 陵 土 75 东 壤 在 我国亚 热带 山地 土 壤 中具 有一 定 代表 性 ,但 以
Ch n .I h ss u y ,b s d o i e e S i Ta o o i a n t i t d a e n Ch n s o l x n my,t e d a n s i e t r s o e e a e r s n a i e p d n n h ig o tcf a u e f v r lr p e e t tv e o s i s W u ih n,M eh a h n a d Gu h n we e i e tf d a d t e s i c a sf a in c r e a i n wi S n RB ys a i u s a n s a r d n i e n h o l l s i c to o r l t t U ST a d W i i o h
110 0 m,主峰黄 岗山海拔 218 5 m,为中国大陆东
南部 的最 高 峰 。武 夷 山地 势起 伏大 ,东坡 缓 ,西坡
Clsiiai n c r ea in o u ti o ss i n Fu i n Pr v n e a sfc to o r lto fmo n a n u ol i ja o ic s
C HEN in fi Ja —e
土壤标准物质与参比物质
土壤标准物质与参比物质土壤标准物质和参比物质是土壤分析中常常使用的两种物质。
在土壤研究领域中,进行土壤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而土壤标准物质和参比物质的作用就是为了确保土壤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土壤标准物质和参比物质及其作用。
土壤标准物质是指被广泛认可、经过严格筛选的土壤样品。
这些样品具有非常精准的分析结果,被视为土壤质量分析的标准。
每个标准物质都是经过大量测定和严格控制的,因此可以用作验证实验室实验和质量控制的参考。
从而确保了土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参比物质是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的标准物质。
这些物质的分析结果被广泛认可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被用作一个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确保了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可比性。
通常,参比物质都是由国家或者国际工作组织发布的,这些标准物质的属性必须符合已知的参数范围,并且这些参数必须经过足够的测试和验证。
这些参考物质可以用于实验室之间以及各种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同行评审。
同时,参比物质可供各实验室之间比较土壤分析结果,识别和消除研究误差,确保了加强了土壤质量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土壤标准物质和参比物质对于土壤质量分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准确的分析方法才能产生正确的土壤数据。
利用标准物质可以确保土壤质量数据的准确性,确保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更加统一,加强土壤数据的可比性,提高土壤分析的科学性。
同时,准确可靠的分析数据也能够为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
综上所述,土壤标准物质和参比物质在土壤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确保实验室之间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的统一和准确,保证土壤数据的可比性和科学性。
因此,在土壤研究领域中,科学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应该在研究中充分运用标准物质和参比物质,以提高土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位泥炭土 中位泥炭土 中位泥炭土 低位泥炭土
Cryofolist Cryofibrist Cryohemist Borofibrist
联合国图 例单元 (1988)
Gelic Histosl Gelic Histosol Gelic Histosol Fibric Histosol
云南中甸 长白山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土壤发生分类 ;参比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 ,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 ,土壤分类也 在不断发展 。自 1975 年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一书发表后 ,土壤分类进入了定量化的阶段 ,在 全球掀起了一场土壤分类方面的重大变革 。目前 ,世界上已有 80 多个国家采用了美国土壤系 统分类作为第一分类或第二分类[1 ] 。从 80 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 ,在中 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下 ,先后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首次方案) 》(1991)〔2〕《、中 国土 壤 系 统 分 类 ( 修 订 方 案) 》〔3〕( 1995 ) 和《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理 论 、方 法 、实 践 》 (1999)〔4〕。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该分类在国内已进入大学教科书 ,并应用于调查制图和 生产实践 。1996 年开始中国土壤学会已将此分类推荐为标准土壤分类加以应用 。在国外 ,该 分类方案已分别译成英文〔5〕和日文〔6〕。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委员会主席 H. Eswaran 认为 , 这一方案可作为亚洲土壤分类的基础 。当前 ,在土壤学领域内 ,不论国际交流 ,如在国外发表 文章 ,参加国际会议或引用国外文献 ,甚至引进国外软件 ;在国内不论从事土壤的科研 、教学和 生产也都离不开土壤系统分类 。鉴于当前国内土壤系统分类和发生分类并存的局面 ,加之 ,国 内大量已有土壤资料是在长期应用土壤发生分类体系条件下积累起来的 ,而且 ,土壤发生分类 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第二次土壤普查在“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7〕的基础上 丰富了我国土壤发生分类〔8〕,并吸取了系统分类的一些内容 。因此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发 生分类的参比 ,对发展我国土壤科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积极推动作用 。下面分别就参比的 基础 、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比较 ,以及两者的参比三方面来阐述 。
砖红壤 赤红壤
Hapludox Hapludox
Rhodic Ferralsol Haplic ferralsol
河南新蔡 山东临沂 安徽怀远 云南元谋 广西百色 福建樟浦
热性/ 潮湿 湿性/ 潮湿 热性/ 潮性 高热/ 半干润 高热/ 湿润 高热/ 湿润
普通钙积潮湿变性土 砂姜钙积潮湿变性土 潜育简育潮湿变性土 强裂钙积干润变性土 斑纹钙湿润变性土 普通简育湿润变性土
1999 年 第 2 期 土 壤
·57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①②
龚子同 陈志诚 骆国保 张甘霖 赵文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10008 南京)
摘 要 本文以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 ,进行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比较 ,讨论并列表举出土壤发生分 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 。
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 燥红土 草甸土 赤红壤
Calciaquert Calciaquert Endoaquert Aridic Calciustert Typic Hapludert Typic Hapludent
Calcic Vertisol Calcic Vertisol Eutric Vertisol Calcic Vertisol Eurtic Vertisol Eurtic Vertisol
至于涉及土壤发生分类则有所不同 。如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则棕色针叶林土 、暗棕壤和 白浆土中均有漂白冷凉淋溶土 ;黑土 、黑钙土 、栗钙土和草甸土中均可出现均腐土 。这说明两 种体系的差别 ,同时也说明只有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才能进行严格的参比 。
2 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比较
土壤学历史上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创立是一项重大成就 。土壤发生分类体系的建立也是一
·60 ·
土 壤 1999 年 第 2 期
续表 1
中国土壤
土壤温度和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
土纲 剖面号
地点
发生分类
水分状况
(1995)
(1993)
美国土壤 系统分类
(1996)
联合国图 例单元 (1988)
干旱土
K88239 KN29 W14 伊213 青9 木21
昆仑山 中昆仑山 内蒙古鄂脱克 新疆伊河 新疆青河 新疆木垒
(2) 大同小异 对 ST 制中的干旱土和始成土 ,我们根据本国特点 ,按其属性分别细分为 干旱土和盐成土 ,潜育土和雏形土 ,并提出了以干旱表层代替干旱水分状况来定义干旱土〔12〕, 以盐积层和碱积层来定义盐土和碱土 。我们的干旱土与 FAO/ U nseco 制中的钙积土 、石膏土 相当 ,盐成土与盐土和碱土相当 。两个系统中潜育土也是相当的 。
风沙土 风沙土 风沙土 新积土 新积土 新积土 寒冻土 粗骨土
Cryop samment To rrip smment U stip smment Cryofluvent Fluvaquent Torrifluvent Cryo rt hent U do rt hent
Gelic Arenosol Calcaric Arenosol Haplic Arenosol Calcaric Fluvisol Eutric Fluvisol Eutric Fluvisol Gelic regosol Eutric Regosol
寒性/ 常湿润 普通简育腐殖灰土 冷性/ 湿润 普通简育正常灰土
灰化土 灰化土
Haplohumod Haplo rt ho d
Haplic Podzol Haplic Podzol
长白山
寒冻/ 湿润
寒冻火山灰山
火山灰山 Cyand
Hapli Andosol
海南澄迈 广东从化
高热/ 湿润 普通暗红湿润铁铝土 高热/ 湿润 普通简育湿润铁铝土
(3) 本国独创 主要是人为土 、富铁土和均腐土 。在人为土分类方面我们首先提出具土垫 特征的堆垫表层 、具泥垫特征的堆垫表层 、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 、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
还原层 ,作为土垫旱耕入为土 、泥垫旱耕入为土 、肥熟旱耕入为土和水耕入为土的划分依 据〔13〕。此后这一分类方案被 WRB 所接受 。1998 年 12 月 WRB 还在中国召开了国际人为土 会议 ,以了解和吸取中国人为土分类经验 。FAO/ U nesco 制中虽有人为土的分类 ,但没有明确 的指标 。ST 制中至今尚无人为土的应有位置 。考虑到热带亚带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再以淋溶 过程占优势 ,而富铁铝过程显得比较突出 ,因而我们以低活性富铁层为依据 ,而不是以盐基饱 和度和粘粒淀积为依据划分出富铁土〔14〕。富铁土大部分相当于 ST 制的老成土 ,也有一部分 相当于其始成土 。富铁土在 FAO/ U nesco 制中主要是低活性强酸土 ,也有一部分为雏形土 。 同时 ,提出了以暗沃表层和均腐殖质特性为依据的均腐土纲 ,充分反映了我国大面积农牧交错 带土壤基本特性 ,还在我国南海诸岛划分出富磷岩性均腐土这一新类型 。虽然 ,以上类型各 异 ,但了解了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后 ,就不难找出其共性和特殊性了 。
1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参比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分类越来越多 。除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外 ,联合 国土壤图图例单元以及国际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 WRB) 均如此 。因为有共同的基础 ,因而中国 土壤系统分类与之参比时比较明确 。但因各系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故系统间比较时 ,既有共 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
(1) 基本相同 如表 1 所示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CST) 中的有机土 、灰土 、火山灰土 、铁铝 土 、变性土 、淋溶土和新成土等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 ST 制) [9、10 ] 和联合国图例单元 ( FAO/ U nesco 制)〔6、11〕基本相同 。只是 CST 制中的淋溶土强调了粘化层和 CEC ,而未规定盐基饱和 度必须 ≥50 %。因此 ,把 ST 制中的一部分老成土包括了进来 ,而对 FAO/ U nesco 制 ,则包括 了它的高活性淋溶土和高活性强酸土 。所以 ,CST 制中的淋溶土实应称之为粘淀土 ,而有别 于其他体系中的淋溶土 。至于新成土 ,CST 制与 ST 制完全相当 ,在 FAO/ U nesco 制中则被细 分为冲积土 、疏松岩性土和薄层土等 。
个里程碑 ,并在漫长的土壤学发展历史上 ,起过重要的作用 ,目前仍在发挥作用 。系统分类是 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严格来讲这是发展阶段的不同 ,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 。系统分类本 身也在不断发展 。美国成立了 9 个委员会 ,每两年出版一次《检索》,至今已出版了 8 版〔10〕,联 合国图例单元 1974 年出版后 ,1988 年出版修订版 ,1994 年又出版了修订版的改正本〔11 ,15〕; WRB 制 1995 提出了草案 ,1998 年正式出版〔16〕。因此 ,对两种分类制进行比较 ,并非作什么 评论 ,而是了解其历史原因造成的差异 ,以便进行比较确切的参比 。 2. 1 条件和属性
淋溶土
932白22 吉 9226 鲁 32
黔2 鄂 86211
辽 22 苏 9223 鲁 58
黑龙江宝清 吉林通化 济南线佛山 - 览亭 贵州贵阳 湖度咸宁 辽宁鞍山 南京中山陵 山东邹县
冷性/ 湿润 冷性/ 湿润 温性/ 半干润 热性/ 常湿润 热性/ 湿润 温性/ 湿润 热性/ 湿润 温性/ 湿润
普通漂白冷凉淋溶土 白浆土 普通暗沃冷凉淋溶土 暗棕壤 暗沃钙质干润淋溶土 石灰性褐土 普通铝质常湿淋溶土 黄壤 普通铝质湿润淋溶土 棕红壤 普通酸性湿润淋溶土 酸性棕壤 普通铁质湿润淋溶土 黄棕壤 普通简育湿润淋溶土 棕壤
Glossoboralf Eut ro bo ralf Haplustalf Hapludult Hapludult Hapludult Hapludalf Hapluda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