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秦腔》赏析
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https://img.taocdn.com/s3/m/01e4858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d.png)
简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而广受赞誉。
其中,他的长篇小说《秦腔》更是被誉为是其代表作之一,并获得了诸多文学奖项。
那么,什么是《秦腔》?它又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本文将就此作一简论。
一、作品背景与主题作为一名出生于农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贾平凹十分关注农村的命运和文化的衰落。
同样地,他也十分热爱中国戏曲艺术,特别是陕西秦腔。
而《秦腔》正是以这一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故事。
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周末的三个儿子为了父亲产生的遗产而发生的争斗。
故事以周末去世为开端,随着周末生前的秘密逐渐揭开,主人公一家的秘密也一一浮出水面。
而在这一过程中,贾平凹通过对秦腔的描写,艺术生动地再现了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农村文化的内涵,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人物塑造与文学手法《秦腔》中的人物深得贾平凹的掌握,他通过对每个人物的细致描写和心理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比如,周末的三个儿子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在遗产争夺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对家庭的爱。
另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外突出,如周末的妻子、孙女等,她们不仅是女性的代表,同时也为周末家庭的几个悲欢离合注入了新鲜而有力的情感元素。
同时,在文学手法上,贾平凹大胆地使用了回溯和倒叙的手法,以及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使作品具有更多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此外,他也大量使用了陕西方言,再现了秦腔的音乐韵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作品更为真实、鲜活而有血有肉。
三、对中国文化的发扬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一直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秦腔》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通过描写农村风土人情,深入挖掘了秦腔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贾平凹对秦腔文化独特性的重视和挖掘。
他不仅全面呈现了秦腔的语言、音乐和表演形态,还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其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沉淀。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efd17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d.png)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秦腔》是贾平凹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中国农村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现象。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描述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命运,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流失。
小说中的人物身世交错,生活在一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社会中。
在这个社会中,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逐渐被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农村的传统文化渐渐淡化。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表达了对乡土文化流失的忧虑和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语言和情节,揭示了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乡土文化,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追求现代化。
通过阅读《秦腔》,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平凹对乡土文化流失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呈现了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对乡土文化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流失的忧虑,更多的是对其内涵和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化的流失现象愈发严重。
传统的农村社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传统乡土文化在这一变革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有必要从《秦腔》中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通过阅读《秦腔》,我们可以感悟到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乡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0字】。
现代散文欣赏贾平凹的秦腔
![现代散文欣赏贾平凹的秦腔](https://img.taocdn.com/s3/m/74bcba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2.png)
现代散文欣赏贾平凹的秦腔贾平凹的秦腔贾平凹,现代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
其中,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力量和细腻的笔触,成为文坛上备受赞誉的佳作。
本文将从贾平凹的秦腔作品中,探索他对现代散文的贡献与创新。
一、艺术表达的独特风格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他将秦腔的艺术特色与散文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
秦腔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节奏、音调和情感表达方式。
贾平凹巧妙地融入了秦腔的元素,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来创作散文作品。
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腔的音律和韵味。
他的文字如同唱腔一般流畅起伏,有着独特的节奏感。
同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展现了秦腔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
二、人物与背景的交融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人物与背景之间的交融也是其独特之处。
他巧妙地将秦腔的舞台背景融入到散文中,创造了一种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的叙事方式。
在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人物与背景常常相互映衬。
他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将人物与背景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融合使得作品更加丰满,给读者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三、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创新,更富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存在着许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贾平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和场景,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他呈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和多样。
同时,贾平凹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敏锐的观察和思考,通过文学的方式传达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索。
结语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将秦腔的艺术特色与散文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表达方式。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入的情感触动了许多读者。
《秦腔》中对生命的感悟
![《秦腔》中对生命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55def25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c.png)
《秦腔》中对生命的感悟《秦腔》是中国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和人物命运,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感受到对生命的一些深刻感悟。
在《秦腔》中,作者通过展现主人公欧阳渡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思考。
尽管欧阳渡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却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通过唱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个人价值与人生意义。
同时,《秦腔》也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困境和挫折,有的流落街头,有的丧失亲人,他们面对生活的坎坷和磨难时,体验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这使得人们对生命的有限性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与喜悦。
通过《秦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他通过描绘人物命运、展现生活的坎坷与快乐,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追求。
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也能够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对待生命的态度。
《秦腔》赏析_3000字【优秀作文】
![《秦腔》赏析_3000字【优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17bd460b1c59eef8c7b465.png)
《秦腔》赏析_3000字几乎是两个月的时间,我都在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
这本书中,作者以日常琐碎的农民生活为本体,力图再现故乡清风街本真的生活状态。
作品的场面甚大,人物众多,地方口语较为突出,内容丰富多样,基本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并借疯子引生的自叙,述说了清风街几十年来的兴衰变革。
虽是散散漫漫的家常里短,但笔触却伸向中国乡土的内在,从而将现实的矛盾冲突放在现代与传统的复杂矛盾中去予以解释。
在这部作品中,秦腔剧作为一种梆子声腔剧种贯穿始终,主人公之一夏天智一生的爱好与追求就是秦腔。
而不论红白喜事或心情好坏,人们都以秦腔的不同曲牌腔调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及渲染场景的气氛。
秦腔是秦地的地方剧种,是清风街人们最喜爱的乡土文化,是夏天智的精神享受和儿媳白雪的事业追求,更是反映清风街这个小社会中各个人物家庭兴衰及社会变革的一种文化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影视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秦腔作为一种传统剧种,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振兴秦腔是以白雪为代表的专业人士的殷切期望,也是热爱古典戏曲、传承本土文化的代表人物夏天智的心愿。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剧团不得不解体,秦腔不得不走向社会化娱乐的边缘,使从明清以来逐步发展演变并流传于今的大剧种坐了冷板凳。
而古老的清风街也犹如秦腔一样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离作者回忆中的印象愈来愈远;也就是说,清风街蕴涵着秦腔,秦腔代表着的故乡的清风街已逐渐走向没落了。
《秦腔》的写作手法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作者独辟出来的蹊径,他以散文体的自叙方式娓娓道来,诉说清风街多少年来发生的故事,每个故事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命运,真实地再现了清风街上泼泼烦烦、纷纷争争的生活场景。
作者善于白描出各个人物的小卑微、小聪明、小志气、小龌龊、小情趣;如夏庆玉和黑娥,三踅和白娥,夏雨和翠翠,上善和金莲,君亭和小姐等,就连夏天义这位根正苗红的老农村干部在年轻时也和俊奇娘干过一件荒唐事。
贾平凹散文《秦腔》赏析
![贾平凹散文《秦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5a0a9ea417866fb94a8e67.png)
秦腔贾平凹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
秦腔,就源于西府。
这里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
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精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
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
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
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家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
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
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
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
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看,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
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
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
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初一,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会,那戏必是上演的。
贾平凹散文秦腔赏析
![贾平凹散文秦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1afa3b49649b6649d7478f.png)
20世纪70年代末初涉文坛的贾平凹带着浓厚的乡恋情结,创造了田园般的商州乡土氛围。
90年代,贾平凹小说创作有了显著变化,由乡村创作转向城市书写,与之相伴随的是贾平凹对待城乡态度的变化。
他既认识到了城市文明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却又满怀对城市文明侵吞传统农耕文明的焦虑。
他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负面作用进行了反思,在《废都》、《白夜》、《土门》等作品中对城市文明进行了批判。
经历着情感的困惑与悲虑,作家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栖息地,最终他还是把目光投向了他的故乡,当他面对以往熟悉的故土时,他竟然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慰藉,对故土的现状和未来充满迷茫。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这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正如贾平凹所说:“现在我为故乡写这本书,却是为了忘却的回忆,失去根的哀叹,确实是一次寻根的过程。
”一、为苍凉的农村现实哀叹贾平凹是一位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
《秦腔》这部沉重之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表现了作家对当下农村的热情和关怀。
然而,作品展现的不是当下农村的勃兴和繁荣,而是农村的贫困和凋敝的现实,让我们看到的是农村重新陷入到另外一种沉重和苍凉之中的景象。
《秦腔》所写的是关中大地上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沉积的村子———清风街一年左右琐碎泼烦的日子,透过那些鸡零狗碎的琐事我们看到了当下农村的社会风气:乡镇基层政权勾心斗角,乡zheng府强行摊派,乡干部吃喝成风,农村经济停滞不前。
这些现象使农村出现了更复杂的问题:随着耕地的逐步减少,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却迅速上涨,村民日渐窘迫起来,而乡干部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导致清风街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县的抗税事件。
农民单凭地里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不少人家便让青壮年进城打工,如俊德,甚至抛弃土地,全家进城打工。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b3761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5.png)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贾平凹是当代中国作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深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文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乡土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而他的作品《秦腔》更是其创作生涯中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秦腔戏曲文化的描写,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和情感共鸣的世界。
贾平凹在《秦腔》中展现了出色的文字功底和叙事技巧。
他的文字简练干练,富有诗意和节奏感,能够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沉浸在文学世界里的感受。
在叙事方面,贾平凹善于运用多线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丰富的叙事层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丰满。
他对于戏曲文化和乡土风情的描写也极具感染力,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那种浓厚的地域气息和文化底蕴。
贾平凹在《秦腔》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其深厚的叙事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主人公方士贞、周树人、刘文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深刻内心世界和独特命运轨迹。
方士贞作为秦腔的传承者,承载着家族和文化的重任,他的坚韧和执着让人动容;周树人作为方士贞的挚友,幽默风趣又善良仁厚,成为整个故事中的一个亮点;刘文则是一个充满朴实善良的人,他的命运遭遇让人感到无比心疼。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形象,贾平凹展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生动。
贾平凹在《秦腔》中巧妙地融入了秦腔戏曲文化元素,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他通过对秦腔的生动描写和对戏曲文化的深入剖析,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情感和感悟。
秦腔作为陕西戏曲文化的代表,承载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底蕴,贾平凹通过对其的描写和赞美,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情,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贾平凹的《秦腔》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赢得了读者们的一致赞誉。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1e8e2b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7.png)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贾平凹在《秦腔》中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展示了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故事。
小说中有父女之间的故事,有情侣之间的故事,有村民之间的故事等等。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特色,贾平凹通过巧妙的串联和交叉,将这些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饱满的故事世界。
这种多线叙事的手法使得整个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情节更加丰富多样,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表达。
贾平凹在《秦腔》中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描写父亲琢琢和女儿小梅的关系,展示了一个普通家庭中富于亲情和温暖的一面。
他通过父亲琢琢每天陪着小梅练习秦腔,手抄习题的细节,展示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
而在小梅的反复拒绝和不乐意的表现中,则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和追求自由的欲望。
这些细节描写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贾平凹在《秦腔》中还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有时候甚至夸张到荒诞的地步。
在小说开头,贾平凹以抽象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虚构的秦腔团体“华墨刀哥哥小轩蟋蟀剧团”,团员由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组成,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和故事,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夸张,充满了幽默和诙谐的气氛。
通过对秦腔团体的讽刺和揭示,贾平凹不仅嘲笑了其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也让读者从其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
贾平凹通过《秦腔》展现了他独特的叙事艺术。
他巧妙地运用多线叙事手法,展示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这些都使得《秦腔》成为一部充满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小说。
秦腔赏析
![秦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95eee09b89680203d82516.png)
《秦腔》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谁主盛衰:天、地、人相互对质;忍观沉浮:命、动、势彼此角力!魔幻笔触出入三界,畸形情恋动魄惊心,四稿增删倾毕生心血,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
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
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这本书中,作者以日常琐碎的农民生活为本体,力图再现故乡清风街本真的生活状态。
作品的场面甚大,人物众多,地方口语较为突出,内容丰富多样,基本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并借疯子引生的自叙,述说了清风街几十年来的兴衰变革。
虽是散散漫漫的家常里短,但笔触却伸向中国乡土的内在,从而将现实的矛盾冲突放在现代与传统的复杂矛盾中去予以解释。
解读贾平凹老师的《秦腔》
![解读贾平凹老师的《秦腔》](https://img.taocdn.com/s3/m/0048275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b.png)
解读贾平凹老师的《秦腔》贾平凹毕竟是贾平凹。
陕西人说“秦腔”二字,语气里绝对含有更多的精气神。
痴迷、骄傲、辩护等杂合而成的情绪溢于言表,让外来的好奇者因此更感好奇。
“秦腔”二字里,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乡土迷恋。
写作领域从不离开关中大地的贾平凹,以《秦腔》为名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对关中文化的一次集中表达,是一位作家对尘土飞扬的乡村世界进行一次清晰的文学梳理的努力。
正如作家本人所言,他要为自己的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而且要主动接受乡亲父老的检阅。
对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无论如何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创作这样一部小说,贾平凹想象中的读者大概不是书斋里的批评家和城市里的知识青年,而是要用一次完整的写作走近那些曾经熟悉、依然亲切的故乡人的心灵。
看待和评价《秦腔》,这是一个不可绕开的视角现实和暗示。
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种极度的冒险。
贾平凹以前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相对宽泛的乡土概念,这一次的“清风街”是他彻底回乡的写作行动。
正是因此,我们看到的《秦腔》,不是“百年历史”的描述,这种“百年历史”的宏大构想,在近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里,已是一种通行的惯例。
《秦腔》里的时间是弯曲的、回转的,有时候看上去还是静止的,而且充满了太多的剩余。
《秦腔》的空间是具体的,清风街这个乡村世界是整部小说惟一展现的空间,就是在这样仿佛静止的时间和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贾平凹要描述一场人间悲喜剧,让这个平静的世界充满动感。
早在《秦腔》出版之前,该书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诸如说这是贾氏的“惊恐”之作、“封笔”之作云云,大大小小的媒体把读者的胃口调得老高。
等把这部书拿在手上,依旧让我期待,我曾硬这头皮读完这本小说,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回味!喜欢贾平凹,是因为他的小说耐人寻味,就像《秦腔》里引生的悲剧一样,起初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这是在写自己的自传,但仔细一想,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老贾确实把一个社会转变期间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给描述的淋漓尽致。
文化视角下对贾平凹《秦腔》的解读
![文化视角下对贾平凹《秦腔》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befd8f0102de2bd960588f2.png)
引言: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乡村文学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
《秦腔》作为贾平凹的代表作,其中蕴涵了深重的民族文化。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秦腔》作出了解读。
乡村文学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探究的。
贾平凹以《秦腔》为载体,以其独特的创作特色,将当时中国的乡村状况展现给读者。
一、《秦腔》创作背景《秦腔》的创作原型是陕西丹凤县的现实生活,作者通过描述一个大户人家将近二十年的变化,展现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人民生活的影响,变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农村在转型期间的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对农村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作者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将中国农村这种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通过《秦腔》表达出来,使人们看到了曾经的中国。
在这里秦腔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的含义已经不再是戏曲本身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1]。
二、文化视角下对《秦腔》的解读(一)文化环境的预示贾平凹认为秦腔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是陕西声音,它不仅能够表现出当代陕西部分人的生活现状,也表现出了当代陕西人民精神上的变化。
《秦腔》中,唱腔和相关音乐段落不仅呼应小说的主题,也是营造出一种文化艺术环境。
秦腔的节奏和音乐是人物心理活动和人物表达的重要方式,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的同时,人物的感情和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秦腔对环境也有着暗示的作用,是小说的精神支柱,贯穿整个文章的始末。
文章由一个“疯癫”的引生进行叙述,这种特殊的身份也是为了营造神秘氛围。
在他的意识里面,动物和人一样,是可以交流可以互相理解的,不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文章中还有一些神秘的“预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
例如作者描绘大清寺的白果树在开两委会时流泪三天三夜,像下雨一样。
作者使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描绘出这种环境,是对清风街将面临的变异作出暗示。
白果树的流泪预示了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受到变革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ab638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6.png)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秦腔》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以西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秦腔戏班的兴衰以及人物命运的变迁。
小说以贾家口为原型,以秦腔为载体,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
在叙事艺术方面,《秦腔》展现出了贾平凹细腻而真实的写作风格,他通过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生活细节的揣摩,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画卷。
小说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了同一事件或场景的多重解读,使故事更加立体和丰满。
贾平凹在《秦腔》中采用了较长的篇幅对农村生活进行了真实而生动的描写。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农村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状态,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老秦、秦兰、秦山、秦平等角色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举止言谈、情感纠葛、命运起伏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贾平凹不仅展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在角色的塑造上赋予了小说更加饱满的情感。
贾平凹在小说中采用了多层次的叙述结构,通过不同角色的叙述展现了同一事件或场景的多重解读。
在秦腔戏班的兴盛和衰落、秦家三兄弟的命运变迁等方面,贾平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叙述,呈现了角色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叙述结构,贾平凹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立体,也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多重理解和认知。
《秦腔》中还运用了许多戏曲元素和叙事技巧。
贾平凹对秦腔戏曲的描写细腻入微,通过对戏曲表演、唱腔、戏班内部关系的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生动和具有戏剧性。
他还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富有戏剧张力。
贾平凹的《秦腔》在叙事艺术上展现出了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描绘能力,通过细腻的笔触、多层次的叙述结构以及戏曲元素的运用,展现了一幅真实而丰满的农村画卷。
这些叙事艺术的运用,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生动深刻,塑造了贾平凹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秦腔》课文赏析
![《秦腔》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1b6b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a.png)
《秦腔》课文赏析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对他们来说,已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在人们心中,秦腔不止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早已升华为了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美。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bf9ce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f.png)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贾平凹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精湛的叙事艺术而著称。
他的作品《秦腔》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其叙事艺术更是令人赞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探寻其中的独特魅力。
贾平凹在《秦腔》中通过细腻的叙述和丰富的情感刻画,展现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对于女主人公吕秀莲的刻画,贾平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她内心的挣扎和坚韧,使她成为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角色之一。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贾平凹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人性的洞察,也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贾平凹在《秦腔》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而富有张力。
他不仅善于运用插叙、夹叙和跳跃叙述等手法,增强了叙事的韵味和冲击力,而且还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对情节的巧妙安排,使整个叙事更加连贯且引人入胜。
尤其是在作品结构的安排上,贾平凹将故事的主线与支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叙事更加丰富多层,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叙事的魅力和张力。
贾平凹在《秦腔》中运用了大量的地方色彩和生活细节,使作品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他通过对秦腔文化的描绘和对陕北乡村生活的再现,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尤其是在对秦腔演员和演出的描写中,贾平凹展现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使作品不仅成为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陕北文化的呈现和传承。
通过对地方色彩和生活细节的运用,贾平凹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贾平凹在《秦腔》中通过对命运的揭示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伦理道德的深刻关怀。
作品中的人物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中遭遇挫折、陷入困境,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爱的坚守。
贾平凹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使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叙述,更成为对人生的缅怀和对人性的探索。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b246bf4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1.png)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写实风格和独特的叙事艺术而著称。
他的小说《秦腔》更是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秦腔》以其深沉的内涵和独特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学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我们不得不提及其深厚的写实基础。
贾平凹擅长以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将生活中真实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对人物、环境、情感的细腻描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不仅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真实、饱满的乡土生活世界。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再现,使得《秦腔》的叙事更富有力量和说服力。
贾平凹在《秦腔》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展现了其高超的叙事艺术。
整部小说采用了交叉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情感来呈现故事,使得整个叙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还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张力。
贾平凹还善于通过插叙、跳跃式叙述等手法,来展现故事的层次和深度,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贾平凹在《秦腔》中的叙事结构设计是其叙事艺术的一大亮点,为整个作品增添了许多魅力。
贾平凹在《秦腔》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非常出色,展现了其高超的叙事技巧。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内心矛盾、情感纠葛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贾平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一个角色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而这种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也为整个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贾平凹在《秦腔》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展现了其别具一格的叙事魅力。
他既善于运用方言,又能够在文学语言的表现中融入丰富的地域特色,使得整个故事更有质感和韵味。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21df52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f.png)
从小说《秦腔》感悟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秦腔》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秦腔行当的传承与流失,反映了中国乡土文化的衰落和贾平凹对此现象的思考。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细腻的叙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底蕴,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乡土文化流失的忧虑和思考。
从小说《秦腔》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贾平凹对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贾平凹通过《秦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底蕴。
小说以秦腔行当的传承者冯淑慧为主线,描绘了秦腔的表演技法、唱腔和歌曲等细节,展示了这一民间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唱腔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秦腔的独特之处,它融汇了戏曲、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于一体,通过吟唱和动作的配合,表达情感和人物性格。
贾平凹用文字描绘出的秦腔曲调优美动人、情感真挚,使读者为之陶醉。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乡土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秦腔的描绘,贾平凹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推崇之情。
贾平凹通过《秦腔》展示了中国乡土文化面临的困境和流失的危险。
小说中,冯淑慧所在的秦腔行当面临着因观众缺失、市场竞争等原因逐渐式微的局面。
这一情景不仅是乡土文化流失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问题。
小说中,冯淑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面临着无人接班、身体力行照顾婆婆、养育子女等生活困境。
这种困境以及传统文化的衰落,让贾平凹深感不安和担忧。
贾平凹通过《秦腔》探讨了如何挽救中国乡土文化流失的问题。
小说中,贾平凹通过描绘冯淑慧的坚持和努力,传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和信念的重要性。
冯淑慧在面临困境时没有放弃,她坚持传统文化之美,并积极寻找新的表演方式和市场,努力将秦腔推广传承下去。
贾平凹通过冯淑慧和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传达出家庭、友情和爱情的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对于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推动。
通过这些细节,贾平凹呼吁每个人都应当为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努力,唤醒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之情。
散文秦腔原文赏析
![散文秦腔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fdc77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79.png)
秦腔贾平凹(洼)1.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
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2.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
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的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3.(1)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ce5ff70866fb84ae45c8df2.png)
贾平凹小说《秦腔》意象解读摘要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以来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长篇小说《秦腔》是对清风街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呈现出传统意义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以“秦腔”为灵魂的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作品中潜藏着作者浓浓的“秦地”情结和孤独地始终坚守的民间立场。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秦腔”和“七里沟”两个重要意象的解读,研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下乡村乡民的生存状况、乡村传统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变化、新世纪转型时期现代文明的碰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作者面对这种现状表现出的一种忧思。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七里沟;文化内涵;忧思AbstractJia Pingwa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Since the novel 《Shanxi Opera》is Shanxi in Qingfeng street daily life description, showing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farmer in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rvival state and the “Shanxi opera”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l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hidden works the thick“Qin”complex and lonely always adhere to the folk standpoint. In views of th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important image of opera”and “seven ditch”, 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 countryside village people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 of rural traditional ethics and human nature the new century, the colli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modern civilization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author in the face of a show.Key Word:Jia Pingwa;Shanxi Opera;Seven Mile Gully;Cultural Connotation;Be thoughtful with anxiety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前言1一、《秦腔》意象的象征性1(一)“秦腔”意象解读11、秦腔承载着秦文化的厚重12、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式微2(二)“七里沟”意象内蕴51、城市化中逐渐被忽略的存在52、失根之痛与乡土气息的消失6二、小说《秦腔》的意象内涵与作者生命体验8(一)展示了农村现实的命运8(二)表现出乡村伦理秩序的消亡8结论10参考文献11谢辞12前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长时期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乡土中国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的《秦腔》赏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方音自有一种独特的腔调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种方音就会有一种地方戏。
产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在乡村异常响亮,它有哪些迷人之处呢?贾平凹在他的秦腔中告诉了我们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涌现出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知名作家,人称“陕军东征”。
贾平凹是陕军的领军人物,在小说、散文创作领域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写以家乡商洛为中心的秦地的人事风物。
这篇散文名为《秦腔》,但它的用意并不在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行当、艺人、剧目等作为一个剧种的诸因素,它要写的是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
秦腔来自草野,创造它的是“下里巴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也不会是“有闲阶级”,只能是大苦中求大乐的草根百姓。
文中写到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府的民性敦厚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
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自不待言,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
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尤其是演出几乎成了全村人的盛典。
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
作者说的好:“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与他们,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秦腔》用瓷实精到的描写重塑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世界。
贾平凹以对农村农民过着的“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痛切感受,从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日常事入手的描写,细流蔓延,汇流成海,浑然天成,直达本质的真实。
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近年来许多临空高蹈、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
《秦腔》看似日常、琐碎,实则坚韧、淡定。
它显示出了贾平凹在叙事上一次冒险的“野心”,一次白描炫技的成功。
或许贾平凹比任何人都看清了在现代化、城市浪潮的冲击下,新一代农村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古老的农村文化势不可挡地解体的洪流,因此,他借用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赋予它成为小说中一种民间文化载体的意义,同时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的表征,讲述农村宿命般走向衰败萧瑟的必然,讲述他对故乡这块碑的挚诚。
《秦腔》所表现的情感冲突,绝非剑拔弩张,而是一种渗透在农民骨子里、浸透在日常生活的嬗变中的一种无奈;一种所有人都被裹挟到浪潮中的身不由己。
热爱土地而又无法守住土地、一步步从土地出走的农民带给作家的道义和矛盾、忧患与焦灼、迷惘和悲凉,使贾平凹付出挽歌的情感,写下了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写下了原来乡村生活极其文化形态的分崩离析,写下了“中国一等伤心人”的心酸之情。
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的:“散文是易于表现情绪的”。
他的散文中充溢着的真情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主题精神,表现为一种生命的冲创力。
读他的《秦腔》实际上是在鉴赏一块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当我们从《秦腔》里得知,这调门原是有着与生长白杨、苦楝、紫槐的秦川广漠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融合着秦川农民的生活节奏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岁随着作者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我们又怎能不进一步拓宽了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视野并感受它的清新气息呢?是呀,“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是啊,在细节中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贾平凹的思想:一悄无声息的爱恋真挚的情感就从《秦腔》的人物谈起。
《秦腔》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是以夏家老一辈兄弟四人为主轴,即夏天仁、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下文中我用仁义礼智简称这四人,而小说中的“我”张引生和白雪,则可作为两个点。
如果从平面几何角度来看,这轴线牢不可破,很单调;“我”和白雪是轴线两侧的两个起始点,这两点即不是一个集合上的两点,也不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出发点,而是毫无规律且不断变化的两点,只是不能相遇,不能碰到轴线。
这在中国巫术家看来(所谓巫术家,在我看来即是民间风水阴阳先生、星象家、相面家、占卜家等等),应为吉之下下签,假若两点连成十字状,其应变脸失色。
如果从空间角度看去,这可大有学问。
单从“我”和白雪这两点的运动来说,文中倒是展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苦恋和单相思足以使人回味无穷。
这点,我在《浮躁》中就感受到了一种伏笔。
弗洛伊德认为,“任何人所爱的深度,可以通过又目的受压抑的情感本能所包含的多少来测定。
”“我”引生,文章开头就写到“我最喜欢的还是白雪”,白雪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心肠也好,这是“我”喜欢她的理由,也变成“我”爱她的产物,即使白雪嫁人,“我”“不慎”和白娥发生令“我”痛斥自己的关系,也不能改变“我”的情感方向;即使“我”自残之后,也不能改变“我”对白雪的本能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我”的本能冲动和一时轻狂,绝不是庸俗的动物本能,而是一种爱的情感下支配的行为,这种爱是有太多的压抑,“我”的自残一方面是爱的鲁莽,另一方面却是道德的借刀之计,这是爱的极端发展下,自我的贫乏的表现,要不其怎会得逞,“这也是一种羞耻心,它是大自然的一种秘密,限制难以束缚的欲望”(康德语)。
许多人都不理解“我”对白雪的情感,即使理解“我”的赵宏生也不利外,“我”对此也不屑一顾,当然悲哀是不可免的。
文中说“我”对白雪,无人理解,只要白雪知道就行了。
这正是“我”的痴情所在。
“我”偷着看白雪、关心白雪、思念白雪,作者在其中用了一些类似魔幻的手法,小虫子都是“我”,把“我”似乎写成了一个很像精神病人的形象,实质上把“我”引生对白雪的爱升华到一种绝妙的境界,庄重伟大。
庄生梦蝶的故事在这里倒市是具有代表性,只不过庄子在梦中而“我”却在对白雪的一片爱的精神境界中,这是一种极度的感情支配着“我”:“我”的一生里有白雪,文中提到来世说里也夹杂着这点,那么所有与白雪有关的事都是“我”的生活,文中提到“我”在街里的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打架闹事、闲聊、喝酒、发疯,甚至为夏天义一句真心话而跟随其余生,等等,这些无处不存在白雪的影子。
从这里可以得出,中国文学作品中能够写出一个男子活着的一切及一切的活着,都是为了一个今生都无缘在一起的女子,仅此一绝!“我”引生可谓中国传统痴情男儿的杰出代表,绝无仅有,但不可不抱憾永生!而另一重点人物白雪,她对“我”的一切“秘密”似乎都洞察一清,作者借一点如古人所云心灵感应,现代人称之为伪科学的心电感应,百试不爽,心照不宣的表明这点。
康德曾说,女性的道德是美的道德,“我”的举动在白雪看来,“我”不是人人称道的疯子引生,“我”是一个充满永恒生命情感的奇男子、伟丈夫,在庸俗视野里披上了病态,她自己也在庸俗道德之下勉强的似乎接受不了“我”,这是可以理解的。
她对“我”的爱很迷惑,无所适从,却不能不有所表示,文中曾多次提到。
总之因为她到底是一个闲妻良母型的女人,具有女人的道德观念,其中一点就是“一个女人的勇气在于她为自己的荣誉或为了爱而忍耐地宽容罪恶”。
二轴线的定位现实难题其次,这一轴线,仁义礼智四兄弟(前面已说明所用简称)就带动整个空间运动系统,包括他们自己及其子弟演义出一场场闹剧,不可胜数,又有街坊邻居的掺和,大小官员的上场,还有“我”和白雪表演,因为这无不受仁义礼智四人的影响。
观察四人,他们的称谓和各个的形象紧密联系,他们可否真是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乃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简称,“五常”之四,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是为正统所称道、倡导的,作者以此命名人物可谓独具匠心。
且不论此,这四人在小说中的位置可是核心,小说无处不在的流露出他们的影响。
他们领导影响着若大一个地方,然而就在仁义礼智的眼皮底下,闹剧丛生,诸如家庭矛盾的尖锐、家族矛盾的激化、邻里矛盾的不可调和等问题,又有明娼暗盗、贪污腐败、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丑恶现状,更重要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最终结局却由一个巫术家的预言得到应验,仁义礼智滚开、夏家后代在劫难逃。
这里面,最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夏家没屁眼的婴孩,应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警示。
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此合理的故事,为何偏生出如此多的怪事?这就是让人容忍的人和事,为何又充满玄机?至于“我”和白雪同他们的关系,那都是由于“我”爱白雪关系及她失败的爱情的关系,前面已提过,在此不赘言。
三文化的症结时代抉择以上许多令人惊异之处,作者贾平凹的意图很明显,症结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得失,这一文化命题。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精神方面无形的影响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及历史走向,因此文化传统不但决定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道路,而且还影响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
”而时代在发展,新旧会冲突,我们应该关注。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为:重人道、轻天道;重礼治、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重直觉感悟、轻理性思维。
这些传统当然有可贵之处,然而长期的专制统治,文化精华与糟粕鱼龙混杂,那么在新时代条件下,新旧东西、合理与不合理的东西的冲突,必然会带来中国社会诸多领域的变化。
《秦腔》中无论悲喜都有关于秦腔的渲染,作者就是在全文中贯穿这一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唱腔,烘托博大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这也是在强调其不可或缺,反过来也对秦腔这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新时期所遭遇的尴尬局面提出了批评,反映了一定文化问题。
文中写村人对秦腔的喜爱,尤其是夏天智、白雪对秦腔的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写剧团没落、白雪与丈夫因秦腔而发生隔阂等,就是这一思考的体现。
那么在这种传统气息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新旧事物展开了斗争。
观察作者笔下的仁义礼智,夏家四兄弟,这“五常”竟变为人名,我们默查这些人,综观全文,可以说这四人代表了一种道德伦理传统,然而恰恰是这出了问题,作者妙笔以夏天仁早亡,夏天义不得善终,夏天礼暴死,夏天智不智,展现出仁义礼智所代表的道德伦理传统在新时代面前的溃败,从一个更深远的角度来说,应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