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角度分析《爸爸去哪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角度分析《爸爸去哪儿》

摘要:,父亲参与育儿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男性家庭角色的重构,是一个跨文化的具有现代性蕴意的发展趋势让孩子获得生活经历和成长、向父母传递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对青年家长有启发和指导实际应用的价值。从社会学视角看“爸爸去哪儿”收视热,似乎更应侧重于关注这档节目在当下的现代性意义。“爸爸去哪儿了”这一诘问,传递了家庭育儿父亲不宜缺位的现代新观念,也因其紧贴时代脉搏,注定将掀起一场讨论“父亲角色如何重建、亲子如何共同成长”的热潮。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这档节目所引发的,将不只是关于亲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讨论,还将或多或少承载起更新社会性别观念的功用,有助于推动性别角色多元化、弹性化的现代性转变。

关键词:

1.父亲角色,

2.性别角色多元化

3.父亲的缺失

4.亲子关系

5. 互动和交流

一: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均表明,父亲的育儿投入,不仅可加深父子间的相互了解,密切父子感情,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增进婚姻关系,并让父亲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促使父亲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父亲的育儿投入较多、质量较高,孩子受益更多”,已被不少研究验证。那些父亲承担了40%或以上照顾任务的学龄前孩子,在认知发展上得分更高,对环境更有控制感,也表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研究结果还显示,父亲的育儿投入,不仅有助于亲子和婚姻关系的融洽,同时,在育儿过程中,他们自己也体验了为人父的喜悦和自豪,获得了被孩子需要的价值感。大量父亲认为,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进步,都令自己感到兴奋、骄傲;养育孩子,使自己更有爱心、更成熟、更有责任感,并激励自己积极进取、获得成功;与孩子的交流使自己变年轻、给自己带来乐趣和成就感,为此新学了很多知识,得到很多收获,还可扩展自身的社会资本。也就是说,如果父亲能积极参与育儿,能从中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孩子,而是整个家庭。

二: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的差异

父亲将社会带进家庭,也将家人带入社会,使子女在成长时能适应社会,并管理及训练子女,使他们脱离对母亲的依赖。相反地,母亲稳定家人间的人际关系,解除家庭成员间的紧张,有时还要缓冲父子之间及兄弟之间的冲突,安定子女的情绪。父亲要在家里、家外创造一个包括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环境,给母亲一个安心育儿的心情。家庭中男女分工协作,如果女性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过多地考虑经济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就会失去自己正常的心理。

另一方面,孩子越小母亲的作用越大,孩子慢慢长大到五六岁的时候,父亲的作用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母亲更多地代表自然、生理、心理。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秩序的世界,他懂得社会上的竞争规则与

价值标准。对社会的分工、变化,父亲的感受要深一点,孩子通过父亲的肩头走向社会。母亲不同,母亲的本性并不完全适合社会再生产,而更适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孩子多是通过父亲这扇窗子来了解这个他将要进入的人类社会,因此,父亲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三:爸爸去哪反映的教育问题

《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爸爸们不会烧菜做饭、不会给孩子梳头穿衣时,观众通常以善意的笑声给予包容和理解,参与节目录制后,那些原先自以为称职的爸爸,却在最简单的照料孩子的任务中束手无策、洋相百出,从而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太专业的爸爸”,“因为平时做得不够好所以原形毕露了”;并感悟到“妻子非常伟大,能把孩子带到6岁,我带了3天就快崩溃了”;或认识到“孩子是需要陪的,需要时间去沟通和交流。我会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她”。,“爸爸去哪儿了”这一诘问,传递了家庭育儿父亲不宜缺位的现代新观念,也因其紧贴时代脉搏,注定将掀起一场讨论“父亲角色如何重建、亲子如何共同成长”的热潮。“父亲的育儿投入较多、质量较高,孩子受益更多”,已被不少研究验证。那些父亲承担了40%或以上照顾任务的学龄前孩子,在认知发展上得分更高,对环境更有控制感,也表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

当然,尽管人们对于父亲参与的重要性的认识需要提升,但也不应过分放大父教缺失导致的不良后果。国外“父亲缺失(FatherAbsence)”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因父母分居、离婚或父亲死亡等形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缺少父教、父爱的现象。显然,这与我们一

些专家或媒体所认为的“父亲缺失”等同于“父亲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出于传统观念而较少参与子女教育”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些专家反复引用的所谓“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来自“父亲缺失家庭”,实际上是无父单亲家庭。也就是说,欧美国家所讨论的父亲缺失的严重后果,主要是针对离婚率上升、单亲母亲增多(尤其是一些未婚爸爸逃避抚养责任,而缺乏资源的少女妈妈又难以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成长条件)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那样一个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认知、情感发展、心理适应、学校表现和攻击控制等方面逊于双亲家庭。这和双亲家庭中父亲参与较少不是一回事,比父亲的男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父亲的养育方式.父亲缺失的男孩与双亲家庭存在显著差异,但如果控制了有关家长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变量后,这个差异就不再显著。换言之,家长的教养理念、特征以及良好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和谐的、支持型的家庭生态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父职缺失之所以会产生不良影响,不是因为孩子缺乏性别角色榜样,而是由于父亲参与的多面向作用(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情感的)没有实现,或者没有恰当地被实现。在日常照料上,父亲也许不及母亲更擅长、更细心,但父亲还可以通过他们所传递的行为、态度、信息等来间接地影响孩子。

四:以社会学角度推进父职教育和训练普及的必要性

父职参与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亲属网络、社会组织、职场、社区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其实,无论是推崇男孩刚强、独立,还是要求

女孩温柔、文静,所谓的“因性别施教”背后,是陈旧过时的性别角色教育观。目前,双性化教育已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新理念。在《2003—2004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在教育领域促进性别平等的四条标准,给各国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以理论和实践上的有力指导。台湾地区在其颁布的国民教育阶段有关课程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求“学习双性化(刚柔并济)的性别角色,并应用于家庭、学校与职场”。大多数研究表明,具有双性化特质的男女,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自我评价等方面都优于单性化者。双性化是一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心理特质,也是信息化、多元化时代性别角色发展的趋势,是顺应时代进步的世界潮流。建立在和谐的夫妻关系基础上,由父亲和母亲直接与子女建立亲子关系,形成亲密的分工协作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提升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确保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来说,父亲更能培养少年儿童的独立性,母亲则着重少年儿童亲密性的培育。如果父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长期边缘化甚至缺席,极易导致少年儿童难以形成独立性的社会行为并养成坚毅自信的品格。从现实来看,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代社会中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的变迁:一职业女性日益增多。当前,很多母亲与父亲一样具有了“主外”的家庭责任,共同承担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重担。这既为父亲在家庭责任与亲子关系中的责任结构变迁提供了基础,也提出了变化的要求。二独生子女日益增多,需要父亲进一步在家庭关系中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父亲与子女的经常性互动,可以更好地增强少年儿童的人际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