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知识

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知识

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知识一、孕妇的中医药保健概述孕妇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对于她们的保健和治疗需要更加慎重和谨慎。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孕期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保健能够帮助孕妇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缓解不适,促进胎儿发育。

二、孕妇中医药保健的原则1.平衡调理:中医药认为身体内部各器官之间需要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在孕期,孕妇身体发生了很多变化,需要调理身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平衡。

2.个性化治疗:每个孕妇都有自己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惯,因此在进行中医药保健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

3.安全性优先:在孕期进行任何治疗都应该以安全为前提。

中医药治疗应该遵循最小剂量原则,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三、孕妇中医药保健的方法1.饮食调理:孕妇在孕期需要更加注重饮食,中医药认为食物可以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

在孕期,孕妇应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腐等,同时避免过于刺激性的食物。

2.按摩推拿: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

在孕期,孕妇可以选择适当的按摩方式来减轻身体不适。

3.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方法,在孕期也可以使用。

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身体不适。

4.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药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孕期,孕妇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四、常见问题及对策1.怀孕初期反应:孕妇在怀孕初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可以使用姜汤、茶叶水等中药进行调理,同时注意饮食和休息。

2.孕期贫血:孕妇在孕期容易出现贫血症状。

可以通过食物调理和中药调理来缓解。

3.妊娠高血压:孕妇在孕期也有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的情况。

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来缓解。

4.胎动异常:胎动异常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运动不正常。

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和按摩推拿来促进胎儿运动,同时注意休息。

五、注意事项1.在进行任何中医药保健之前需要先征得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一、概述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旨在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孕产妇的健康及胎儿的健康发展,有效预防和处理孕产期间的常见问题和并发症,提高孕产妇的生活质量。

本方案包括以下内容: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和产后保健。

二、孕前保健1·体质调理孕前体质的调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促进孕妇身体状况和子宫内环境的良好发展至关重要。

建议孕妇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的结果,进行对应的调理,包括饮食调理、药膳调养、针灸推拿等。

2·心理调适孕前心理状况的良好调适有助于促进胚胎的健康发育和减少不良妊娠反应。

建议孕妇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和情绪波动,同时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和心理疏导。

3·营养补充孕前的健康饮食对于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至关重要。

建议孕妇在孕前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避免过量食用含有咖啡因和其他有害物质的食物。

三、孕期保健1·孕期体质调理孕期的体质调理主要针对孕妇出现的不适症状和孕期合理运动。

建议孕妇根据中医体质辨识的结果进行对应的调理,同时适当进行孕妇瑜伽、孕妇泳等有氧运动,促进气血循环和身体松弛。

2·营养补充孕期的营养补充对于宝宝的发育至关重要。

建议孕妇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宝宝的健康发育。

3·妊娠反应处理孕妇常常出现的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孕妇定期进行针灸和中药调理,缓解妊娠反应症状,同时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

四、分娩期保健1·生产准备到达分娩期前,孕妇需要做好适当的准备工作,包括自我调理和心理疏导。

建议孕妇进行生产准备班的学习,了解产程和顺产技巧等知识,并积极参与产前培训。

2·分娩辅助分娩时针对不同孕妇的辅助方法可以提供帮助。

建议孕妇在分娩过程中适当运用中医的针灸和按摩技术,缓解疼痛和紧张。

五、产后保健1·身体调理产后的身体调理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孕妇身体的恢复和哺乳的顺利进行。

孕产妇及儿童中医保健手册

孕产妇及儿童中医保健手册

孕产妇及儿童中医保健手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孕产妇及儿童的健康问题更是十分关注。

作为一种中医保健手册,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孕产妇及儿童的保健知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健康。

一、孕妇保健孕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孕妇需要特别的照顾和保护。

中医认为,孕妇的保健应注重调理气血、滋养胎儿。

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其次,孕妇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增加营养,注意膳食结构的均衡。

再次,孕妇要适当锻炼,保持适度的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胎儿的健康。

最后,孕妇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熬夜、受凉等不良习惯,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产妇保健产妇在分娩后也需要一定的保健。

中医强调产妇的调理,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康复。

首先,产妇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其次,产妇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再次,产妇要保持外界环境的清洁,避免感染。

最后,产妇要经常接触阳光,适当晒太阳,以补充维生素D。

三、儿童保健儿童的成长发育是每个家长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中医认为,儿童保健应以养护脾胃为重点。

首先,儿童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油腻和垃圾食品,多吃新鲜蔬果。

其次,儿童要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再次,儿童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度的休息等。

最后,儿童要防止感染疾病,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免疫力,定期接种疫苗。

四、中医养生方法中医保健手册还介绍了一些中医养生方法,有助于提升孕产妇及儿童的健康水平。

例如,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

穴位按摩、推拿等方法也十分受欢迎。

此外,服用中药也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中药具有天然、温和的特点,可有效调理孕产妇及儿童的身体。

五、中医药治疗在中医保健手册中,还介绍了一些中医药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孕妇的孕早期和晚期不适症状的缓解,产妇产后身体的恢复,以及儿童常见病的治疗。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一、胎儿发育阶段1.胚胎阶段1.1 胚胎发育基本特征1.2 胚胎发育过程1.3 胚胎发育异常及预防2.胎儿阶段2.1 胎儿发育基本特征2.2 胎儿发育过程2.3 胎儿发育异常及预防二、孕妇保健基础1.孕妇基本生理变化1.1 孕期激素变化1.2 循环系统变化1.3 呼吸系统变化1.4 消化系统变化2.孕妇营养需求2.1 能量需求2.2 蛋白质需求2.3 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2.4 水分需求3.孕期常见疾病及中医调理3.1 孕吐及中医调理3.2 妊娠高血压及中医调理 3.3 妊娠糖尿病及中医调理 3.4 妊娠感染及中医调理3.5 妊娠贫血及中医调理4.中医药禁忌及注意事项4.1 禁忌食物和药物4.2 中医养生注意事项4.3 应急情况处理三、产后恢复与养护1.产后恢复期1.1 产后恢复阶段1.2 产后身体恢复1.3 产后心理调整2.乳汁喂养与护理2.1 乳汁喂养的重要性 2.2 乳汁产量与调节 2.3 乳房护理与清洁2.4 哺乳姿势与技巧3.产后形体恢复与保养3.1 产后形体变化3.2 产后体重管理3.3 产后锻炼与康复4.中医药养护方法4.1 中医食疗养护4.2 中草药养护4.3 中医按摩养护附件:(此处列出相关附件名称)注释:1.孕期激素变化:孕妇身体中的激素水平在孕期会有显著变化,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增加。

2.循环系统变化:孕妇的心脏负担会增加,血容量增加等。

3.呼吸系统变化:孕妇的呼吸深度和频率会增加。

4.消化系统变化:孕妇的食欲和消化功能会有所改变。

5.孕吐:孕妇在早孕阶段出现的恶心和呕吐症状,多数在中期会自行好转。

法律名词及注释:1.《卫生计生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6年颁布的卫生计生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卫生计生机构的职责和权利等。

2.《妇幼健康条例》: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专门规定妇幼健康相关事项的法规。

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产妇是指分娩后42天内的女性,这个时期是产妇恢复身体的关键时期。

中医认为,产妇在这个时期需要特别注意身体的调养,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下面是一些产妇中医保健知识,希望对产妇们有所帮助。

1. 饮食调养
产妇在产后需要注意饮食的调养,以保证身体的营养和恢复。

中医认为,产妇在这个时期需要多吃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

同时,产妇需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2. 运动调养
产妇在产后需要适当的运动,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中医认为,产妇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同时,产妇需要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3. 睡眠调养
产妇在产后需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中医认为,产妇需要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需要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4. 情绪调养
产妇在产后需要注意情绪的调养,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中医认为,产妇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同时需要保持愉悦的心情,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产妇在产后需要注意身体的调养,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中医认为,产妇需要注意饮食、运动、睡眠和情绪的调养,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希望产妇们能够认真遵守这些中医保健知识,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孕期中医保健

孕期中医保健

孕期中医保健孕期中医保健一、孕期中医保健的重要性孕期是母体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中医保健在此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促进孕妇身心健康,增强胎儿发育,预防和治疗一些孕期常见病症,保证母婴的安全。

二、中医保健的基本原则1·调整饮食:孕妇在孕期应注意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偏食,增加营养摄入。

中医建议适量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品,如鱼、蛋、奶、豆类等。

2·调节情绪:孕期情绪波动较为常见,情绪不稳定对母婴健康有影响。

中医倡导孕妇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休息和心理疏导等方法来调节情绪。

3·中药调理:部分孕妇可能会出现孕吐、水肿等不适症状,中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中药调理,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症状。

4·推拿按摩:孕妇可以进行适量的推拿按摩,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但需注意按摩的部位和力度,避免对腹部进行过度按摩。

三、孕期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孕吐:孕吐是孕期普遍存在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推拿按摩、中药治疗等方式缓解孕吐,避免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

2·水肿:孕期水肿是由于体内体外液体的代谢产生失衡所致,中医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和推拿按摩等措施改善水肿症状,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

3·妊娠期高血压: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病因辨证,可以通过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改善孕妇的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妊娠糖尿病:中医通过饮食调理、针灸和中药治疗等方式,帮助孕妇控制血糖水平,缓解症状,预防胎儿出现先天性畸形等情况。

四、本文档涉及附件:1·孕期中医保健食谱示例2·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3·孕期常见病症中药处方范例4·饮食搭配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保健:指中医理论和方法在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健康宣传--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

中医健康宣传--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

2012年12月健康宣传资料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知识中医认为胎孕形成是男女之阴阳之精气,交于天地之间(7x8x5=280天)结合而成。

在漫长的280天(40周)里,体内脏腑气血会有很大的变化。

历代医家认为“产前一盆火,产后一块冰”大多数的孕妇是阴血不足,容易生内热,不宜温补。

现在有许多人的观念,妇女一旦怀孕,非大补特补不可!以为这是中医的观点。

其实中医治病是通过辨证论治,不虚不补,主要是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孕妇产前的三期调养:一、早期养胎气(前三个月)据古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逐月养胎法”的看法,在此时期,胎未有定形,不宜服食药物,重要是调心。

孕妇要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吐傲言,心无邪念,心无恐怯等身心的调养。

在饮食方面:饥饱适中食物要清淡,饮食要精熟,宜清热、滋补而不宜温补,否则导致胎热、胎动,容易流产。

如果有妊娠反应:呕吐、反胃、恶心等症状,可用止呕和胃的食疗方如:甘蔗汁1杯120cc加10cc生姜汁;苹果汁60cc;柠檬汁10cc、蜂蜜1茶匙加水100cc,或生吃柚子100g。

温经安胎可用新鲜艾叶炒蛋。

二、中期助胎气(四到六个月)受孕中期,胎儿成长迅速,要调养身心以助胎气,孕妇要动作轻柔,心平气和,太劳会气衰,太逸会气滞,多晒太阳少受寒,少穿露脐露臀装。

饮食方面:美味及多样化,营养丰富,但不能太饱,要多吃蔬果利通便。

此期阴血常不足,易生内热,宜养阴补血。

食疗方面:可用黑豆100g和红枣十枚,煮排骨汤以养血。

党参30g、龙眼干10g和红枣十枚,煮水当茶饮,以滋养气血。

或者西洋参3g炖瘦肉100g,贫血者炖牛肉。

其他可多吃苋菜、芥兰菜、菠菜、红萝卜、芝麻、白木耳、嫩椰子水和椰肉,以及豆类食物。

三、后期利生产(后三个月)怀孕后期,多数孕妇会脾气虚,不能制水出现水肿,及阴虚血热,胎热不安,出现早产。

此期孕妇衣着要宽松,不能坐浴,要行走摇身,心静不可大怒。

饮食要热饮,不食燥热之品。

要补气健脾,滋补肝肾以利生产。

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知识

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知识

孕产妇的中医药保健知识一、中医药在孕产妇保健中的作用•缓解孕产期不适症状–中医药能够调理孕妇身体,减轻孕期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等。

•促进孕期营养吸收–中医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提高孕妇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保障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

•防治孕妇常见病症–中医药可帮助孕妇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常见病症。

•促进顺利分娩–中医药能够帮助孕妇调整身体状况,减轻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并提高分娩效果。

二、中医药保健措施2.1 孕妇膳食调理•合理搭配饮食1.增加蛋白质摄入:蛋、鱼、瘦肉等2.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水果、蔬菜、坚果等3.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米饭、面食等4.适量摄入脂肪:优质植物油、鱼油等•红枣和黑豆汤–红枣具有补血益气的作用,黑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合并煮汤可以提高营养吸收。

•淮山生地炖鸽肉–淮山和生地具有补脾益肾、补血养心的作用,炖鸽肉可以增加蛋白质摄入。

2.2 中药熏蒸浴•红花熏蒸浴1.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2.可以缓解孕期水肿、腰酸背痛等不适症状•茯苓熏蒸浴1.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益胃的功效2.可以减轻孕妇水肿、消化不良等问题2.3 中药药膳调理•黄精莲子鸽肉汤–黄精具有滋阴养肺的作用,莲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搭配煮汤可以增加营养摄入。

•当归羊肉汤–当归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羊肉含有高蛋白质,搭配煮汤可以补充营养。

三、中医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3.1 孕妇禁用药物•白术•附子•乌头•雄黄•石韦3.2 孕妇选药注意事项•选用无毒或低毒性中药•避免使用未经正规药店销售的药物•严格遵守医生建议和用药剂量3.3 技术操作要求•提倡选择有资质的中医机构或医生•遵循正确的操作方式和要求•针对不同孕妇状况制定个性化的保健方案3.4 不良反应及处理•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咨询医生进行处理四、结语中医药在孕产妇的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不同孕妇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可以通过膳食调理、熏蒸浴、药膳调理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缓解不适症状,并促进顺利分娩。

产科中医护理方案

产科中医护理方案

产科中医护理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科医疗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中医护理方法,因其独特的疗效和无副作用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孕产妇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产科中医护理方案,帮助孕产妇更好地度过产后恢复期。

一、产前中医护理
1.饮食调理: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注意饮食,中医认为孕妇应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汤、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

此外,孕妇应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2.中草药调理:中医药对孕妇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孕妇可以使用一些中草药来调理身体,如枸杞、红枣、桂圆等,这些中草药具有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二、产后中医护理
1.产后饮食调理:产后的孕妇需要适当增加营养,补充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

孕妇应该多吃些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食物,同时要注意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2.传统艾灸疗法:产后的孕妇可以采用传统的艾灸疗法来促进恢复。

艾灸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疼痛,促进身体健康。

3.中草药粥调理:中草药粥对产后的孕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孕妇可以使用一些中草药来制作粥,如红枣、桂圆、枸杞、山药、芡实等,这些中草药能够滋补身体,促进产后恢复。

4.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促进产后恢复,缓解疼痛,让孕妇更好地恢复。

孕妇可以使用一些中医按摩疗法来促进身体的恢复,如推拿、拨罐等。

以上就是产科中医护理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孕产妇更好地度过产后恢复期。

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时候,建议孕产妇先咨询医生意见,避免因不当使用而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引言孕产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需要特殊的保健和照料。

中医学认为,通过中医的保健方法,可以增强孕产妇的体质,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并提高分娩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针对孕产妇的特殊需求,介绍一些中医保健方案,帮助孕产妇度过这个特殊阶段。

怀孕期保健调整饮食孕产妇在怀孕期间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

中医认为,怀孕期间应当多食用一些有益于胎儿发育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此外,还应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和过多的油腻食品。

中草药调养中医认为,孕妇体质比较虚弱,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

可以尝试一些中医中草药调养,如常用的枸杞干、红枣水等。

但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胎儿的健康。

良好的休息怀孕期间,孕妇需要注意充足的休息。

中医认为,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孕妇补充体力,调整体质。

建议孕妇每天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分娩期保健孕妇按摩分娩期间,孕妇经历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压力,容易引起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孕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减轻疼痛症状。

建议在专业按摩师的指导下进行孕妇按摩。

合理调息分娩过程中,孕妇需要集中注意力,合理调息。

中医认为,通过呼吸调控可以帮助孕妇控制疼痛感,减少分娩时的压力。

建议孕妇在分娩前学习正确的调息方法,并在分娩过程中积极应用。

中药熏蒸分娩后,孕妇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

中医认为,中药熏蒸可以促进孕妇身体的恢复,减少产后疼痛。

一些常用的熏蒸配方包括艾叶、干姜等,但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产后调养饮食调理产后,孕妇需要合理调整饮食。

中医认为,产后身体虚弱,需要补充营养。

建议孕妇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过多的油腻食品。

足浴产后适当的足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中医认为,足浴可以通过足部的反射区刺激,达到调整全身功能的效果。

建议孕妇每天进行适量的足浴。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一、准备怀孕阶段⒈关注健康状况:及时就医治疗慢性疾病,孕前做好体检,确保身体健康。

⒉营养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⒊合理规划生育时间:避免高龄怀孕和频繁怀孕对身体的压力。

二、孕早期保健⒈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尽量避免情绪波动。

⒉饮食调养: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⒊运动适度:适量进行适合孕妇的运动,如散步、瑜伽,避免剧烈运动。

三、孕中晚期保健⒈体位调整:保持正确的坐卧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⒉注意饮食:减少盐的摄入,避免食用太多甜食,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⒊合理用力:避免用力过猛,如提重物、上下楼梯。

⒋维持适宜体重:避免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

四、孕期常见问题处理⒈孕吐:多喝水、适当进食,尽量避免臭味刺激。

⒉便秘: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适当运动。

⒊脚肿:抬高腿部,适量运动,穿宽松舒适的鞋子。

⒋妊娠纹:保持皮肤湿润,适量按摩,避免过度体重增加。

五、产后恢复保健⒈适当休息:每日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时间。

⒉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⒊产后锻炼: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量运动,恢复身体功能。

⒋心理调适:与家人、朋友交流,及时寻求帮助。

六、附件⒈孕产妇中草药使用指南⒉孕产妇饮食推荐菜单⒊孕产妇孕期体重控制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孕产妇权益保护法:指保护孕产妇合法权益的法律。

⒉《劳动法》第44条:规定了孕期工作时间的安排和休假权益。

⒊《计划生育法》:规定了对孕产妇的保护措施。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一、孕妇中医保健概述1·1 孕妇中医保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孕妇开始关注中医保健的方法。

中医保健在孕期能够帮助孕妇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提高生育准备和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

1·2 孕期中医保健原则中医保健注重平衡和调节,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遵循以下原则:●调养阴阳平衡●滋养气血●疏通经络●改善体质●预防及治疗疾病二、孕妇中医常见问题及保健措施2·1 孕期恶心与呕吐●饮食调理:少量多餐,避免油腻食物。

●按摩疗法:采用中医推拿手法缓解不适。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如内关穴和合谷穴,缓解恶心和呕吐。

2·2 孕期疲劳●休息充足:在适当时候进行休息和放松。

●均衡饮食: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孕妇的轻度运动,如散步和瑜伽。

2·3 孕期失眠●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避免过度兴奋:尽量避免过多刺激和紧张的活动。

●饮食调理:避免过多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和巧克力。

2·4 孕期水肿●合理饮食:限制高盐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散步和游泳。

●中药调理:可采用一些中药保健汤剂来缓解水肿症状。

三、中医分娩保健3·1 分娩前的身体调理●调整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紧张和恐惧。

●平衡饮食:摄取营养均衡的食物,增加体力。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锻炼,如产前瑜伽和产球运动。

3·2 分娩时的中医保健●助产穴位:采用中医的经络学理论按摩或按压相关穴位,以促进宫缩和顺利分娩。

●中药调理:依据孕妇体质调配适当的中药,辅助分娩。

3·3 分娩后的调养●补气血:摄取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红枣和鸡肉。

●身体复原:适度锻炼,帮助身体恢复力量。

●饮食调理:根据个人口味和体质,合理调配膳食。

四、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川贝母糖水和中药调理方剂。

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孕期恶心与呕吐:孕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有时也称为孕吐,主要由孕妇内分泌变化引起。

孕产妇中医药保健指导常识

孕产妇中医药保健指导常识

可编辑修改孕产妇中医药保健指导一、孕期中医药保健指导:1、妊娠呕吐:保持心情舒畅,少吃多餐;可用苏梗9克,陈皮5克,水煎当茶饮;点穴按压内关、足三里、太冲。

2、孕期便秘: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或橙汁;多吃粗纤维食品(包括地瓜、橘子、萝卜、小油菜等)、水果、绿色蔬菜;饭后适当运动。

3、妊娠咳嗽:多喝温开水;吃清淡的食物,少吃甜食;川贝粉(2钱)炖梨;4、孕期水肿:衣着宽松,不久坐久站,睡觉垫高双脚;茯苓15克,米仁50克,红枣7枚煮作粥食用;鲤鱼煮汤、滤汁,将赤小豆100克煮粥,等豆熟放入鱼汁两三匙调匀即可食用。

5、安胎保胎:保胎主要适于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两种。

如怀孕早期,阴道少量出血,伴腰部疼痛,小腹坠痛,两腿酸软,小便频繁,夜尿多甚至失禁者,多因肾虚所致,可服“寿胎丸”以固肾安胎;若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腰腹胀痛或坠痛,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光白浮肿,心悸气短者,多因气血虚弱所致,可用人参9克,黄芪10克,杜仲、白芍、熟地各6克,白术5克、陈皮、甘草各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若出现阴道出血,胎动下坠,腰腹坠痛,伴有心烦不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有潮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有黄苔者,多因血热所致,可用生地10克,熟地15克,黄芩6克,黄柏5克,白芍12克,川断9克,山药9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滋阴清热,养血安胎;如果因外伤所致,可用熟地、白芍、川芎、党参各20克,黄芪、当归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补气和血,固摄安胎。

在使用保胎药的同时,孕妇应卧床休息,减少妇科检查,禁止性生活,以便提高中药治疗流产的效果。

二、产后中医药保健指导:1、产后小腹疼痛:血瘀者可用益母草3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2、产后缺乳:指导正确哺乳,多吸吮,可用通草30克煮汁代水炖猪蹄尖,食汤汁。

3、产后急性乳腺炎的预防:产前常用毛巾、肥皂洗擦乳头,并用拇、食指捏拉乳头,使皮肤变得坚韧。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一、孕期保健1.1 规律作息孕妇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安排休息时间。

1.2 膳食调理孕妇应注意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如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1.3 心理调节孕妇应积极参与积极的心理调节活动,如听音乐、阅读书籍等,保持愉快的心情。

1.4 预防感染孕妇应注意预防感染,勤洗手,避免与患感染性疾病的人密切接触,并定期接种疫苗。

二、孕妇四季保健2.1 春季保健春季气温逐渐回暖,孕妇应注意防止感冒,保持适当的穿衣,避免受凉,保持室内通风。

2.2 夏季保健夏季炎热,孕妇应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室内凉爽通风。

同时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油腻食物。

2.3 秋季保健秋季气温逐渐凉爽,孕妇应注意防寒保暖,适当增加衣物。

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感染上呼吸道疾病。

2.4 冬季保健冬季寒冷,孕妇应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待在户外。

室内可适当开启暖气,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热。

三、孕期中医调养3.1 脾胃调养孕妇应注意调养脾胃,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合理饮食结构,加强对消化系统的保护。

3.2 失眠调理孕妇在孕期容易出现失眠情况,可采取中医调理的方式来改善,如按摩、足浴等。

3.3 血气调理孕妇应保持血气平衡,根据个体情况适量补充补补品和药物,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四、附件本文档附有相关的调养食谱、运动指导和按摩方法,供孕产妇参考。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孕产妇:指妇女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需要特殊保健和护理的人群。

5.2 中医调理:指中医药学中通过运用中医理论与疗法对身体进行细致调养的方法。

5.3 膳食调理:指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来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健康的方法。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的内容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的内容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的内容
孕产妇中医保健指导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指导:中医强调孕妇饮食的调理,建议孕妇多吃新鲜、易消化的食物,以补充营养。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保护胃肠功能。

2. 心理调理:中医注重孕妇的情绪调节,建议孕妇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或压力过大。

同时,中医也会提供一些瑜伽、冥想等放松方法,帮助孕妇缓解紧张情绪。

3. 运动指导: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对孕妇有益,可以增加体力,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孕期不适症状。

中医会建议孕妇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并强调不要过度用力。

4. 穴位按摩:中医强调经络的调理,建议孕妇进行适当的穴位按摩,以促进经气的流通,保持身体的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合谷、太溪、涌泉等,在咨询中医或专业按摩师的指导下进行。

5. 草药调理:中医会根据孕妇的体质和具体情况,推荐一些安全、适合孕妇的草药,以调理身体。

常用的草药有黄芪、党参、茯苓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保健指导应结合孕妇的身体状况来制定,不同孕妇的体质和情况各异,因此最好在咨询中医医生或专业
的中医保健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孕期中医保健指导应与现代医学的指导相融合,综合考虑孕妇的整体健康状况。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

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一、引言孕产妇中医保健方案的目的是帮助孕妇在怀孕期间获得适当的中医保健,并提供关于孕期保健和产后恢复的建议。

本方案旨在维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促进顺利的孕育和生产。

二、孕前保健1:体检与调理a:孕前体检:妇科检查、中医体质辨识;b:营养调理:合理膳食、补充营养素。

2:调整生活习惯a:戒烟戒酒:避免对胚胎发育不利的环境;b:均衡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c:适度运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三、孕期保健1:饮食调理a:根据孕妇体质选择食物:如痰湿体质避免食用寒凉食物;b:补充足够的营养: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c:避免饮食不当:避免暴饮暴食、食用过热或过冷的食物。

2:情绪调理a: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焦虑、紧张和抑郁;b:避免情绪波动:尽量避免久坐和长时间站立。

3:体育锻炼a:适度活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b: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打球、跳舞等危险或过度累及的运动。

四、孕期中医技术1:针灸:经络调理、缓解孕期不适症状;2:推拿:舒缓疲劳、改善血液循环;3:中药调理:根据体质和症状合理应用中药治疗。

五、产后恢复1:产后调理a:坐月子:遵循传统坐月子的要求;b:合理膳食:提供丰富的营养;c:适度运动:进行产后恢复体操等适量运动。

2:中药调理a:补气血:恢复体力和免疫力;b:调理身心:缓解产后抑郁和焦虑。

附件:1、中药方剂介绍;2、产后恢复饮食指南;3、孕期运动指导。

法律名词及注释:1:《妇幼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维护妇女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制定的法律;2:《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关系的法律;3:《计划生育条例》:中国实施计划生育的法规。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

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孕产妇的保健主要分孕前.孕期及产后保健三局部。

做好者三期的保健,对孕妇及胎儿的预后均有重要的影响。

采用中西医结合,用中医药调理,辨证施治,对提高不孕患者受孕率,增强孕产妇体质,减轻孕期不适,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产后病的发生均起到显著地作用,弥补了单纯西药不良反响众多的缺乏。

1.孕前做好怀孕准备中医能为孕妇调理身体状况,包括调整不正常的月经周期,用中医药调理月经周期的治疗和治疗月经异常,对孕前采用中药调理能减少早孕期的胃肠道不适的发生,增加孕期营养的摄入,提高孕妇的免疫机能,保证胎儿的营养供应。

2.了解孕期常见病症妊娠初期,不少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这时用中药调理治疗,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也有的孕妇再孕期出现阴道少量的出血,时下时止,淋漓不断,或伴有腰酸背痛,胎动下坠,即西医学的先兆流产,中医称为“胎漏〞.“胎动不安〞,可以用中药固定冲安胎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孕妇妊娠期感到胸腹胀满、踹急、烦躁不安是气血失和,以致胎气上逆表现,也可以用中药理气行滞,降逆化痰,减轻病症。

到了妊娠中晚期,孕妇容易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轻症。

即孕妇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这是孕期多发病,多为脾虚,肾虚。

气滞引起的水湿内停,泛溢肌肤。

这时孕妇除了做好产前检查,加强营养,还应适当休息,可以用中药利水化湿,养血安胎。

咳嗽也是孕期常见的多发病,一般是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或肺结核等疾病。

常见西医不良反响多,孕妇顾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治疗,这个时候,用中医滋阴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疗效明显。

还有妊娠期间,如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中医称为“妊娠小便淋痛〞。

中医治疗以清润为主,佐以固肾安胎。

合理科学坐月子产妇生产后身子较虚弱,在月子里补养身体很重要。

中医认为,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体质特征,合林膳食。

坐月子有三个阶段,要注意“一排、二调、三补〞,具体是将产后一个月按周划分,每周根据需要吃不同的食品。

中医药妇幼保健知识

中医药妇幼保健知识

中医药妇幼保健知识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妇幼保健知识:
1. 孕妇保健:中医强调孕妇的体质调养和情绪调整。

孕妇应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并避免生冷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孕妇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 产后恢复:中医认为产后恢复主要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和改善气血循环来实现。

产后妇女可以通过中药调理、中医按摩和理疗等方法来促进身体恢复。

此外,中医还提倡坐月子、饮食调理和保持适度的运动。

3. 月经调理:中医认为月经是女性身体的重要生理变化,应该得到适当的关注和调理。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运行、调节内分泌等方式来帮助调理月经。

此外,女性在月经期间还应注意休息、避免寒冷刺激,避免暴饮暴食和情绪波动。

4. 孩童保健:中医药强调儿童体质的培养和调理。

中医认为儿童体质较为脆弱,易受外邪侵袭,因此需要注意预防感冒和病毒感染。

同时,中医也提倡儿童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妇幼保健知识是较为综合和复杂的领域。

建议在妇幼保健过程中,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孕产妇的中医保健

孕产妇的中医保健

孕产妇的中医保健孕产妇的中医保健一、孕妇中医保健的重要性孕妇中医保健指的是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孕妇进行保健和调理,提高孕妇的身体素质,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中医保健可以从调节体质、调节情绪、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入手,为孕妇提供全面的保健服务。

二、孕妇中医保健的基本原则1:个体化原则:针对每个孕妇的身体状况和需要,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进行个体化的保健调理。

2:综合调理原则:综合运用中医的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按摩调理、草药调理等,全方位地调理孕妇的身体。

3:预防优先原则:通过科学的保健措施,预防各类孕期疾病的发生,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4: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孕妇的孕期特点和生命变化,制定不同阶段的保健措施,并逐步引导孕妇适应新的身体状态。

三、孕妇中医保健的内容1:孕前保健:- 检查孕妇的体质和生殖系统功能,排查潜在的不良因素。

- 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针对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 平衡饮食,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身体素质。

- 规律生活作息,保持情绪稳定,预防孕前焦虑。

2:孕期保健:- 饮食调理:根据不同孕期的需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孕妇和胎儿所需营养的摄入。

- 运动保健:根据孕妇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

- 情绪调理:通过中医调理方法,减轻孕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 草药调理:根据孕妇身体状况,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适当的中药,调理身体机能。

3:产后保健:- 调理身体:通过中医的按摩和针灸疗法,促进产后恢复,加速子宫收缩。

- 饮食调理: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补充产后身体所需的营养,预防乳汁不足。

- 情绪调理:帮助产妇缓解产后抑郁和焦虑情绪,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1:中医保健食谱示例:包括孕妇饮食禁忌、孕妇饮食搭配推荐等内容。

2:产后调理指南:包括产后身体恢复的运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中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体系,涵盖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孕产妇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第一部分服务要求一、开展孕产妇中医健康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具备孕产妇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二、从事孕产妇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孕产妇中医保健知识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其他类别医师。

三、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孕产妇愿意接受服务。

四、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在时间上可以与产前检查与产后访视及重点人群健康档案时间相结合。

五、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孕产妇健康档案。

第二部分管理程序结合产前检查与产后访视的时间要求,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中医健康指导,其中产前分早、中、后三期,产后一期。

主要内容为:一、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孕产妇健康状态进行辨识;二、提供孕产妇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常用穴位按揉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三、对孕产妇常见疾病或潜在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四、保健技术及方法按本规范中标准指导,各医疗机构要有指导处方,一式两联,管理人群一联,卫生院一联存入档案。

第三部分孕妇中医保健中医认为女性妊娠期间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

因此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特点,而有“产前一盆火”之说。

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冲脉气盛,肝气上逆,胃气不降,则出现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一般不严重,经过20—40 天左右,症状多能自然消失。

另外,妊娠早期,孕妇可自觉乳房胀大。

妊娠3个月后,白带稍增多,乳头乳晕的颜色加深。

妊娠4—5个月后,孕妇可以自觉胎动,胎体逐渐增大,小腹部逐渐膨隆。

妊娠6个月后,胎儿渐大,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常可出现轻度肿胀。

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与直肠,可见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现象。

一、端正言行孕妇要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不邪视,耳不邪听,口误邪言,心无邪念……无邪卧,无横足。

应谨守礼仪,端正行为,目不视邪物,耳不闻邪音,口不出邪言,以修心养性。

二、调养饮食孕妇在受胎之后,应该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并根据妊娠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营养以逐月养胎。

“妊娠一月始胎,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

”多食酸则伤肝,多食苦则伤心,多食甘则伤脾,多食辛则伤肺,多食咸则伤肾,故孕妇宜均衡饮食,少食辛酸煎炒肥甘生冷。

三、调畅情志孕妇应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精神紧张,以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应居舒适、优美、静雅的环境,以保持心情舒畅,气机调和。

四、起居有常在生活起居方面,孕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随其时序而适其寒温,避免环境、天气等造成的损伤。

提倡静养,勿劳。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慎起居,适度活动,以促进孕妇体内胎儿的发育和日后宝宝身体的灵活程度,减轻孕妇分娩时的难度和痛苦。

另外,妊娠早期及7个月以后,应谨戒房事,以免损伤冲任、胞脉,而引起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或病邪内侵。

孕期劳逸适度,行动往来,使气血调和,百脉流畅,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和分娩。

勿登高,勿临深,勿越险,勿负重。

五、谨慎用药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有妊娠疾患必须选用时,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六、分期保健要点(一)早期养胎气。

在此时期,胎未有定形,不宜服食药物,重要是调心。

孕妇要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吐傲言,心无邪念,心无恐怯等身心的调养。

饮食方面要注意饥饱适中,食物要清淡,饮食要精熟,宜清热、滋补而不宜温补,否则导致胎热、胎动,容易流产。

(二)中期助胎气。

受孕中期,胎儿成长迅速,要调养身心以助胎气,孕妇要动作轻柔,心平气和,太劳会气衰,太逸会气滞,多晒太阳少受寒,少穿露脐露臀装。

饮食方面要注意美味及多样化,营养丰富,但不能太饱,要多吃蔬果利通便。

此期阴血常不足,易生内热,宜养阴补血。

(三)后期利生产。

怀孕后期,多数孕妇会脾气虚,不能制水出现水肿,及阴虚血热,胎热不安,出现早产。

此期孕妇衣着要宽松,不能坐浴,要行走摇身,心静不可大怒。

七、异常情况注意(一)妊娠呕吐妊娠早期,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喜酸食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一系列反应,属于早孕反应范畴。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保健方法达到减轻、缓解的目的。

严重者应及时转诊。

1.含服少量鲜姜片、乌梅、陈皮等缓解或减轻妊吐,或可以连苏饮啜饮频服,若服中药即吐者,可以热汤药熏鼻以止呕。

2.生活上调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

鼓励进食,少食多餐,可适当食疗。

3.麦冬洋参茶:取麦冬、西洋参泡水代茶饮。

4.蔗姜饮:甘蔗汁1杯,鲜姜汁l汤匙,将两汁调匀加热,趁温服之。

5.取橘皮2O克,或柚子皮9克,洗净入砂锅中,去渣取汁,代茶饮。

6.佛手、苏梗各15 克,粳米30—60 克,白糖适量。

先将佛手、苏梗分别清洗干净,水煎取汁,与粳米共煮成粥,放入白糖少许,每日1剂。

(二)妊娠血虚中医认为妊娠后血聚于下以养胎,故孕妇“血感不足,气易偏盛”。

临床常见面色淡黄,或少华。

适时适当增加营养,注意休息,也可食疗。

严重者应及时转诊。

1.阿胶粥:阿胶10克,糯米50克,红糖适量。

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沸1—2次,加入红糖即可。

每日分2次服,3—5 日为l个疗程。

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2.山药山萸粥:山萸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将前2味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

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

(三)妊娠便秘妊娠期妇女易出现便秘,久之易诱发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

便秘未予改善,导致排便时孕妇腹压增大,易致胎动不安。

妊娠便秘以预防为主,包括以下内容:1.孕妇平素应多食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可多食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

2.保持适当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四)胎动不安妊娠期妇女若出现小腹不适或隐痛,伴腰酸,或阴道极少量出血,可能为胎动不安先兆,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第四部分产妇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一、产妇生理特点(一)阴血骤虚,元气耗损,百脉空虚。

产妇由于分娩时的产创出血、产时用力、出汗等,导致产妇处于气血虚弱、百脉空虚的状态,中医有“产后一盆冰”之说。

容易出现虚弱、怕冷、怕风、多汗、微热等现象。

若失于调养,容易罹患“月子病”(中医称之为“产后病”。

)(二)易发生瘀血阻滞现象。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元气亏虚,运血无力,气虚血滞,易出现产后腹痛、恶露不绝等症状。

(三)泌乳育儿。

(四)子宫缩痛,排出恶露。

二、病理特点产后病证种种,总以“虚”、“瘀”居多。

无论何种病机,其发病因素不外乎:一是产后生理变化;二是素体禀赋不足;三是产后摄生失慎。

其中前者是必然因素,若这种异常变化,超过生理常态,则可发生疾病。

三、日常中医保健知识重视“三审”,防病于未然。

产妇之产后身体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一)审少腹痛与不痛,辨恶露有无停滞。

若腹痛拒按、下腹有块为瘀阻;无腹痛或腹痛喜按为血虚。

(二)审大便通与不通,验津液的盛衰。

大便干结、秘涩不通为津液亏损;若大便通畅,为津液尚充。

(三)审乳汁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寡,察胃气的强弱。

乳汁量少、质清,乳房柔软不胀,纳谷不馨属脾胃虚弱;乳汁充足,胃纳如常,为胃气健旺。

四、产后养生须知(一)寒温适度,起居有方根据气候变化,恰当着衣,以免伤寒或中暑;居室既要避风,又要保证空气流通;避免汗出当风。

睡眠充足,适当运动,避免过分屏气努责,防止恶露不绝、阴挺下脱(子宫脱垂)等病症的发生。

(二)饮食易清淡,有营养,好消化产妇的饮食应注意:在保证足够的水分和均衡的营养的前提下,尊重产妇的饮食嗜好。

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进食欲;保证食物种类的多样化,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不宜多食寒凉、生冷或过于辛热、煎炸、肥腻的食品。

(三)保持心情舒畅,创造安和的育儿环境(四)产后百日内,不宜交合。

(五)谨慎用药与进补。

哺乳的产妇用药或进补要谨慎,以免给婴儿带来潜在的风险。

第五部分产妇日常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产后经常出现下述症状:产后乳汁蓄积或缺乳、腹痛、便秘、多汗等。

以下是常用的中医诊断及保健方法。

一、儿枕痛(产后宫缩痛)(一)临床表现:产后三、四天内,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哺乳时加重,不伴有寒热,恶露无异常。

(二)适宜技术:1.饮食调理:(1)山楂肉30 克,红糖15 克(冲),水煎服。

(2)益母草30 克,生姜3 片,红糖15 克(冲),水煎服。

(3)红糖煮鸡蛋1—2 个。

2.穴位按摩:可以选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等穴位按压。

二、产后乳汁蓄积:(一)临床表现:乳房胀痛、乳腺结块触痛,乳汁难出或有结块;但局部22 无红肿灼热感,不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状。

(二)适宜技术:1.乳房按摩:由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按摩,保证挤压乳头每侧至少有10 个乳腺管喷乳为佳。

2.外敷:(1)芒硝500 克,分次纳布包内,敷于乳房处,芒硝结块后,更换。

可以有效地缓解乳房疼痛的症状。

(2)如意金黄散用米醋调开外敷;随干随换。

(3)仙人掌去刺,捣泥外敷,一天2—3 次。

三、产后缺乳:(一)临床表现:产后哺乳时,乳汁缺乏,不足以喂养婴儿,或乳汁全无;乳房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房,乳汁点滴而出。

(二)适宜技术:1.饮食调理:(1)猪蹄1 只,百爪鱼适量,木瓜1 只,共煮汤。

(2)猪蹄汤:猪蹄2只(或用鲫鱼),通草24 克,同炖,去通草,食猪蹄饮汤。

(3)鲫鱼汤:活鲫鱼洗净、背上剖十字花刀。

略煎两面后,烹黄酒,加清水、姜、葱等,小火焖炖20 分钟。

丝瓜洗净切片,投入鱼汤,旺火煮至汤呈乳白色后加盐,3 分钟后即可起锅。

如根据口味和习惯,将丝瓜换成豆芽,效亦相仿。

2.穴位按摩:可以选用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等穴,手指点穴,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 分钟。

四、产后便秘23 (一)临床表现:产后大便干燥,或解时坚涩难下,饮食如常,且无腹胀及腹痛呕吐等症状。

常伴面色萎黄,皮肤不润。

(二)适宜技术:1.饮食调理:(1)蜂蜜饮:清晨空腹顿服蜂蜜一匙,然后再饮温开水一大杯,轻症者有效。

(2)黑芝麻、胡桃、松子仁等分研碎,加白糖或蜂蜜适量,分次服用。

2.穴位按摩:用双手各一指以适当的压力按压迎香穴5—10 分钟。

五、产后多汗:(一)临床表现:产后汗出过多,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

(二)适宜技术:浮小麦30—50 克,煎水,代茶饮。

孕妇中医健康指导产妇常见病症中医健康技术指导姓名: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