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案必修一湘教版

初中地理教案必修一湘教版

初中地理教案必修一湘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2.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运动以及地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2.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 地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 经纬网的绘制和运用。

2. 地球运动的计算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经纬网图示。

3. 各种类型的地图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经纬线,提问学生对经纬线的认识和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对经纬网图示的观察,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3.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三、课堂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经纬网图示,确定地球上任意两个点的位置。

2. 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各种类型的地图,了解地图的制作方法。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经纬网、地球形状和运动、地图种类和制作方法等知识点。

2. 提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经纬网图,标出地球上任意两个点的位置。

2. 收集各种类型的地图,了解地图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和经纬网图示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掌握了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分组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地球运动的计算和理解部分,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湘教版新版高一地理教案大全5篇

湘教版新版高一地理教案大全5篇

湘教版新版高一地理教案大全5篇湘教版新版高一地理教案大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湘教版新版高一地理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

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

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综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形态,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

2.理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

3.掌握重要的地学概念和基本的地球科学和地球物理学原理,认识地学科学与现代科技的联系。

4.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形成有关地理学常识和国土环境的全面实际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观察与认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组成部分2.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3.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4.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5.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6.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态和组成部分2.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3.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4.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5.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2 教学难点1.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2.演示法3.讨论法4.实验法五、教学评价1.白板笔记2.作业与考试3.课堂讨论4.实验报告六、教学进度1.第一周,地球的形态和组成部分2.第二周,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3.第三周,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4.第四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5.第五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七、教学资源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2.计算机3.白板和白板笔4.实验室设备八、教学总结本教案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讲述、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球的形态和组成部分、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基本地图知识和地图阅读技能、地球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将形成对地球环境的全面实际观念,增强对地球环境的观察与认识的能力。

2022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2022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2022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本组继续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切实落实学校对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求。

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

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示范课活动,借助公开课比赛,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跨科听课,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间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3 、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

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

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活跃状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现代人总结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宏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时机、贵重的安康。

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协作支持。

一起看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欢送查阅!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

3.培育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生疏。

2.利用图表分析方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怀同学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缘由【教学设计】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组成(提问)宇宙的含义和特点?——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转变的物质世界。

(提问)什么是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提问)就你所知,宇宙中有哪些天体?——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

(例如,的太空垃圾:1965年在美国首次太空行走过程中宇航员爱德华•华特遗失的一只手套,该手套正在以每小时2.8万公里的速度飞行。

)宇宙中天体的类型及其特征:天体概念其他恒星由酷热气体组成、自己能放射可见光的球状天体。

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温度高,自己能发光,距离地球特殊远。

行星沿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的球状天体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卫星绕行星运转的质量很小的球状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其主要成分是氢与恒星相比,具有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的特点[ 彗星在扁长轨道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的大彗星,其公转周期是76年流星体行星际空间数量众多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大小不一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解并描述)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课标导航】【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1.0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1.0高中地理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所学,巩固知识体系,提高自我认知。
1.教师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复习提供指导。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反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地理问题进行讨论,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理工具的使用等。
2.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地理问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地球图片,分享对地球的认识和感受,教师总结引入新课。
2.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
-地理基础知识:采用讲授、举例、互动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技能培养: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组织户外考察、实验操作、问题解决小组等。
5.课堂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自我认知。
-教学活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撰写学习心得、开展小组交流等。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国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

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地球和地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地图的绘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地图的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地图相关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图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学习新知:(1)进一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分析和思考地球为什么是近似于球体的,以及地球的周长和直径等。

(2)介绍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例如传统的经纬仪、定经纬仪以及现代的卫星测绘技术等,并进行简单的示范操作。

(3)讲解地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平面投影和绘制比例尺等基础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进行简单的地图绘制。

3.拓展延伸:(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素材,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地理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和分享地图绘制的经验和技巧。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以及地图绘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课堂作业:1.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更多知识,并写一篇简短的小结。

2.练习绘制简单的地图,如校园地图、家庭住址地图等。

六、板书设计:地球和地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地图的绘制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时间的控制,合理安排课堂的内容和教学进度。

此外,在展示地球和地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和活动预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1)新的学期,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任务,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定如下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我所担任的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对地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同,又加上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求知欲不强,这样的情况对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显的较重,并且不易出成绩。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涉及的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的重中之重。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本学期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

其中前三单元是本教材的重点,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二。

三、方法措施针对班级参次不齐的情况,试图采取以下措施:1、学生试着了解地理这门新的学科,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知识资料,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如手。

2、堂上多关注“弱势群体”,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感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自己的解答过程中找回自信。

3、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证明教材中的结论。

4、落实工作,为构建大厦打好根基。

四、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授课阶段2月---4月,第五、六单元,第七单元的前两节)第二阶段期中考试复习阶段(4月中旬)第三阶段授课阶段(4月底——5月初,第七、八单元)第四阶段期末考试总复习阶段(归类、过课本、试题训练)除了以上的大致安排外,我自己应好好钻研教材,学习大纲,吃透难点知识点,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外辅导,争取每个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到位。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2)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

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认识地理科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并认识到地理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准确描述和分析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一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难点: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启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思考。

2.教学展示引导学生打开课本,浏览第一章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重点。

3.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案例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实际问题,并就该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运用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准确描述和分析该问题。

5.小结提问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6.引入地理学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分析地理科学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

7.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实际例子,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地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

8.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导入、教学展示、知识讲解、学生合作、小结提问、引入地理学发展的内容、课堂练习和总结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湘教版2022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2022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2022年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学问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猎取学习学问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

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

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

最终,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局部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

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把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

最终,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缘由。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值的消失,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比照,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

地理第一章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理第一章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概述】本章以宇宙中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线索,按照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既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又阐述以地球的运动特点,还讲解了地老太婆的圈层结构,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地球的外部环境、自身的运动特点和结构特点。

在内容上,一是突出“地球”和“人地关系”两大主题,把重点放在了与地球联系紧密的太阳系和地月系,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在“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内容上,重点放在对环境的“影响”上,并突出了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是突出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变化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基础。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内容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它表达了四个要点:1·宇宙是错综复杂的。

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强调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

知识整合的着眼点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和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二是与地球联系紧密的太阳系和地月系。

2·“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强调的是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是颗行星,其普通性表现在太阳系八颗行星在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特点的相似性。

对太阳系知识的整合应侧重于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太阳系的其它天体不是教学重点。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表现在有生命物质的存在。

生命物质的存在与地球自身的条件和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行星空间环境和恒星空间环境)条件有关。

4·“运用资料”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要说明地球的既“普通”又“特殊”,需要分析太阳系八颗行星相关数据,地球相关物理特征资料,太阳系演化的资料等。

通过这些数据资料的分析、比较,强化学习过程,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湘教版高一地理全册教案(共30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全册教案(共30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知识结构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自主学习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难点释疑1、宇宙是物质的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

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

2、宇宙是运动的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典题精练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2.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A.风筝B.河外星系C.空中飞行的飞机D.彗星和流星体3.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4.以行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是天体系统示意图,总星系指图,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相同。

湘教版地理教案初中必修一

湘教版地理教案初中必修一

教案:初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 了解时区的划分,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学会简单的区时换算。

3.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者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1. 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 引导学生学习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亚洲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欧洲的地理位置1. 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 引导学生学习欧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2. 强调亚洲和欧洲在世界地理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时:一、亚洲和欧洲的时区划分1. 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亚洲和欧洲的时区划分。

2. 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

二、亚洲和欧洲的区时换算1. 通过实例和练习,向学生讲解亚洲和欧洲的区时换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区时换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亚洲和欧洲的文化交流1. 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亚洲和欧洲的文化交流情况。

2. 引导学生学习亚洲和欧洲的主要文化特点,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和时区划分特点。

2. 强调亚洲和欧洲在世界地理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作业和测验成绩,评价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时区划分以及文化交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教案名称: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教案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地形以及气候特点;2.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中国的地形;3.中国的气候特点;4.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了解中国的地形;3.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地理位置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步骤二: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10分钟)1.继续展示地图,让学生用笔标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并简要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的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分别与哪些国家和地区连接?-中国的海岸线长度约为多少公里?-中国的陆地边界总长度约为多少公里?步骤三:学习中国的地形(15分钟)1.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中国的地形特点。

2.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的地势起伏如何?有没有显著的山脉和高原?-中国的平原分布在哪些地方?-中国地势高低的变化是逐渐还是突然的?步骤四:学习中国的气候特点(15分钟)1.展示中国气候分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中国的气候特点。

2.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各自分布在哪些地区?-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变化比较显著的地区有哪些?步骤五:学习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汇总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全班一起汇总讨论并总结出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步骤六:小结与展望(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进行一次简短的问答练习,然后展望下一节课内容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分钟)
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
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
思考:在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岩层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分布的?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
〖幻灯片展示〗:二幅“实际中野外的褶皱岩层”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学生思考:水平的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
〖自主探究二〗
二、褶皱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3页第二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什么是褶皱?其基本形态有哪些?
2、判断褶皱基本形态的依据有哪些?
3、褶皱的基本形态一般情况下形成何种地形?受外力作用下形成何种地形?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引导〗1.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2.从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教师总结: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动画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实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5cm厚的竹片,让竹片受力弯曲,观察凸、凹处,这时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
【教师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小结:褶皱的基本形态
〖幻灯片展示〗:歌诀
岩层平,受挤压,背向斜,细分明;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谷地,中间新,两翼老。

受外力,地形倒,析原因,要记牢;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过渡〗: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幻灯片展示〗:世界地形图片
在图上标出“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让学生明确这些山脉的位置并解释其成因。

〖自主探究三〗板块构造学说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4自然段内容及图4、10,思考下列问题(2分钟)1、全球的岩石圈共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2、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边界有哪几种类型?
3、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会出现什么地貌?
〖幻灯片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回扣课堂导入:让学生解释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教师总结〗: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形成山脉
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链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学生探究结果:板块与板块相碰撞,在陆地上形成褶皱山系。

在海洋中形成海沟、岛弧链。

回扣前面提出“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岸海沟--岛弧链、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让学生看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成因。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总结]略
【合作探究一】:课本74页活动题:
1.判断下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为什么?
2.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原因是什么?
3.在这里建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略
【合作探究二】地质构造与石油
〖幻灯片展示〗背斜储油构造
〖学生思考〗: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略
〖练一练〗略
〖自主探究四〗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4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2分钟)
1、断层是怎样形成的?
2、断层的位移方向分为哪两类?
3、断层的位移上升或者下沉会形成哪种地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区分易错点: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发生位移
〖幻灯片展示〗:断层
教师总结: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小结一下〗断层的基本形态
〖幻灯片展示〗:歌诀
岩层平,或挤压,或张力,先断裂,
后位移,成断层;上升块,为地垒,
典型貌,庐华泰;下降块,为地堑,
典型貌,汾河谷,渭河平;断层处,
莫忘记,易侵蚀,或沟谷,或河流。

〖合作探究三〗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略
〖练一练〗略
〖比较一下〗:褶皱山和断层山不同特征的对比
〖Array练

练〗




探究五〗火山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4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2分钟)
1.岩浆喷发形成的地形
2.火山的构造、概念及其形成的地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点拨〗: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
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
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
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练一练〗略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略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
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错位(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①有利影响
②不利影响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第1课时)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这一节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但“山地的形成”的地壳运动,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但还有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如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要注意很好地把握时间;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情,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否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会较乱,从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好掌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