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生物学科作业答案资料
2024吉林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吉林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6d1d4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8.png)
2024吉林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RNA组成B. 线粒体是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发生在线粒体内C.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D.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答案:C解析:核糖体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故A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故B错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故C正确;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故D正确。
2.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B.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时间较长C. 细胞周期只适用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周期D. 细胞周期是针对一个细胞而言的,不适用于细胞群体答案:B解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故A正确;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时间较长,故B正确;细胞周期适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故C错误;细胞周期是针对一个细胞而言的,也适用于细胞群体,故D错误。
3.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C. 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答案:A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A正确;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故B正确;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故C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故D正确。
4.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 ATP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来源,其结构简式为A-P~P~PB.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C. 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D. 细胞内ATP的含量很少,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速率很快答案:D解析:ATP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来源,其结构简式为A-P~P~P,故A正确;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故B正确;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故C正确;细胞内ATP的含量很少,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速率很快,故D正确。
教师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生物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3f32d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32.png)
教师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A. 储存遗传信息B.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C. 进行光合作用D. 合成蛋白质答案:B2. 人类染色体数目为:A. 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B. 2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C. 24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D. 23对常染色体+2对性染色体答案:A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A. 根B. 茎C. 叶D. 种子答案:D4.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是:A. 有丝分裂前期B. 有丝分裂中期C. 有丝分裂后期D. 减数分裂答案:C5. 以下哪种生物不属于真核生物?A. 酵母菌B. 蓝藻C. 蘑菇D. 草履虫答案:B6. 基因重组发生在:A. 减数分裂过程中B. 有丝分裂过程中C. 受精作用中D. 基因突变中答案:A7. 以下哪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A. 胰岛素B. 甲状腺激素C. 肾上腺素D. 促性腺激素答案:A8.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是:A. 确定人类所有基因的序列B. 确定人类所有细胞的类型C. 确定人类所有蛋白质的结构D. 确定人类所有组织的发育过程答案:A9. 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病毒?A. 流感病毒B. 噬菌体C. 酵母菌D. 艾滋病病毒答案:C10. 以下哪种生物属于原核生物?A. 细菌B. 真菌C. 原生动物D. 植物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中。
答案:染色体2.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
答案:细胞壁3.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_______。
答案:XY型4.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发电厂”,因为它主要负责_______。
答案:能量转换5.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_______。
答案:改变6. 植物通过_______过程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答案:主动运输7. 人类的红细胞没有_______。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04a06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8.png)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A. 保护细胞B. 控制物质进出C. 传递信息D. 储存能量答案:B2. 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A. 线粒体B. 细胞核C. 叶绿体D. 细胞质答案:C3. 人体中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是:A. 血红蛋白B. 胰岛素C. 甲状腺素D. 胰蛋白酶答案:A4. DNA复制的方式是:A. 半保留复制B. 全保留复制C. 半不连续复制D. 全不连续复制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答案:D二、填空题6. 细胞内负责能量转换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线粒体7. 植物通过________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叶绿体8. 人体免疫系统中,负责识别和攻击外来病原体的细胞是________。
答案:淋巴细胞9.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________的改变。
答案:碱基序列10.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三、简答题11. 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答案: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化的细胞死亡过程,由细胞内部的信号控制,通常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而细胞坏死是一种非程序化的细胞死亡,通常由外部因素如缺氧、感染或物理损伤引起,常伴随炎症反应。
12. 描述一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答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摄取、转化和释放物质的过程。
物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完成循环。
四、实验题13. 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请描述实验步骤。
答案:首先,将植物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
然后,使用解离液使细胞分离。
接着,用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以便观察染色体。
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
14. 描述如何通过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答案:首先,准备不同底物和同一种酶的溶液。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bd225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e.png)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5题)1、胚胎干细胞的特点是()。
A.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B.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C.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小,核仁不明显;在功能上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D.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大,细胞核小,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答案】 B2、下列课程资源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
A.科学知识科普书B.动植物标本C.网络教室D.学生的生活经验【答案】 D3、下列属于固醇类物质的是()。
A.维生素B.胆固醇C.磷脂【答案】 B4、科学家艾弗里在培养肺炎链球菌时,发现接种s型菌的固体培养基上出现了少数粗糙型菌落。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肺炎链球菌中S型菌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B.若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进行悬浮培养,则培养产物均为S型菌C.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与上述粗糙型菌落产生过程中的变异类型相同D.长期使用抑制S型菌增殖的药物Y后,发现药效下降,这是S型菌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答案】 B5、神经元的组成包括( )多选A.感受器B.轴突C.细胞体D.胶质细胞【答案】 B6、各类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细胞中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A.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B.每个ATP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C.蛋白质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D.同一条DNA链中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问通过氢键连接7、下列生物中,均为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支原体B.葡萄球菌、酵母菌和放线菌C.绿藻、衣藻和变形虫D.埃博拉病毒、乙肝病毒和蓝细菌【答案】 A8、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教学中,王老师想在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前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以展示实验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王老师在装有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管里加的都是斐林试剂,导致装有蛋白质的试管实验现象不明显。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934f54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4.png)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45题)1、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 B2、“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哪一方面的生物学课程目标?()A.知识方面的目标B.能力方面的目标C.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D.方法方面的目标【答案】 C3、以下各种酶与其作用部位相匹配的是()。
A.淀粉酶——肽键B.ATP水解酶——高能磷酸键C.限制酶——氢键D.解旋酶——磷酸二酯键【答案】 B4、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A.保持相等B.逐渐减少C.逐渐增多D.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D5、以下各种酶与其作用部位相匹配的是()。
A.淀粉酶——肽键B.ATP水解酶——高能磷酸键C.限制酶——氢键D.解旋酶——磷酸二酯键【答案】 B6、一位教师在讲“细菌”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细菌战的罪行以及解放后我国在防病治病、消毒灭菌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细菌有关知识的强烈欲望。
这是根据()的原则来设计的教学过程。
A.生物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B.理论联系实际C.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答案】 D7、一位教师在讲“细菌”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细菌战的罪行以及解放后我国在防病治病、消毒灭菌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细菌有关知识的强烈欲望。
这是根据()的原则来设计的教学过程。
A.生物学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B.理论联系实际C.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答案】 D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答案】 C9、下列关于醋酸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77300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2.png)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5题)1、关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答案】 C2、用生长素除去水稻田中的杂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答案】 D3、下列因素中,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A.随机交配B.基因突变C.自然选择D.染色体变异【答案】 A4、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内容时,为确保教学进度,教师只选择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这种做法违背的教学原则是()。
A.公平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践原则【答案】 A5、从教师工作的职责和特点出发,运用教学语言不需遵循的原则是()。
A.科学性和学科性B.针对性和生动性C.多样性和强化性D.简明性和启发性【答案】 C6、需要( )。
多选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答案】 A7、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A.④⑤⑥B.③④⑤⑦C.①③④⑤⑦D.①③④⑦【答案】 D8、下列选项中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生命活动的是()。
A.胆汁在肠道中乳化脂肪B.光反应中ATP与ADP的动态平衡C.寒冷时动物体内细胞代谢速率提高D.血液中HCO;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答案】 C9、在生物教学中,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原物大小限制的直观手段是()。
A.活的生物B.离体器官C.标本D.模型【答案】 D10、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鉴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何种特性与你的鉴定有关()。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生物学科作业答案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生物学科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0d5b74ed630b1c58eeb545.png)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生物学科作业答案作业1: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
请结合《文明的发动机》系列课程,联系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思想的关系。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基。
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1.互为支撑教育是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
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科学劳动的这一特点表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以继承他人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
教育是连接科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途径。
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
第一,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
重大科技进步不仅直接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完善,而且间接影响教育组织形式和结构的变化。
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终身教育”、“空中学校”、“网络教学”等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第二,科技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
14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课程只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力学和地理学;17、18世纪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1d971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0.png)
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1、简答题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解;25分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现有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课堂的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本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就目前现状看,本人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过关和指导思想的确立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1ash、Photoshop与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优势所在,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组织相应的信息资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如对于高二学生,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挂图等,但在探究生物的微观本质或生存现象时,由于无法可见或其变化过程无法经历,单纯用文字和语言很难描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抽象;运用集文字、活动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多媒体手段,使不可及变成可及,将生物的生命过程动态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数学效果的提高;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想象、理解、记忆、应用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多媒体可进一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效果的作用;如:“人体体循环、肺循环过程”、“DNA分子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以往需要借助挂图和详细反复的讲解学生才能想象出来,如今,利用制作模拟生物现象平面或三维动画,就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多媒体对其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此外,多媒体以其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进行更及时、更开放的交流,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某种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3.对网上生物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目前,互联网上有关生物的内容很多,并且有众多的生物教育教学网站,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检索、下载任何有用的生物教学信息和现成课件,经加工、整合,用于课堂教学,还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学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借助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交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其重点不应只关注学会知识上,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是有帮助的;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研究性、探究性的问题,并推荐相关的生物网站,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在网上收集、下载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取舍、归纳和整理,重新建构知识框架;二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整合中的误区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帮助理解、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有机整合;1.滥用视听手段忽视教学效果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过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却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较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切忌无原则地滥用;尽管多媒体影像活灵活现,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都无法取代的,如有条件,首选的是亲身体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真实的生物,然后才是模拟的多媒体;2.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由于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快捷、方便,不用任何实物、仪器、药品就“完成”了一大串演示与学生实验,现象鲜明生动,且实验次次成功,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课堂演示实验应通过教师实验操作让学生来感知;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注意让学生“看一看”;如“DNA的提取”,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做一做”;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实验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以求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优秀的课件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有机结合,是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产物,它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有的课从头至尾都把电脑当投影仪来使用;还有的生物课干脆就让学生“自己看课件”,时间一到就下课,整堂课都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信息技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它的使用也有一个适用、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让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2、简答题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请结合文明的发动机系列课程,联系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思想的关系;25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足以说明国家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也就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应理所当然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作为我们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呢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1、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微课、翻转课堂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5、支持协作式学习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虚拟技术对于那些危险程度大如易爆化学物品的研制、宏观宇宙如银河星系的构成、微观世界如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的显着提高,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失误,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及多年的观察,在此提出,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误区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件只是原样的照抄书本,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这样做,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但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例如:有的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上“做一做”、“练一练”等学生要完成的各种练习题通过投影的方式演示给学生,学生答复后再把答案展现出来;这样的课件内容并没有超出书本内涵,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反而丢了教学之源的课本;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教育信息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我们不要认为上课用了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做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要只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课程的整合中,既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交互性、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点,更要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更要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时髦;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课件制作时采用了艺术图像、艺术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和及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大批量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例如:在一位老师讲授节拍的音乐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用到了大批量的音乐素材、动画素材等,使整节课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像是在搞联欢会,而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则在课堂教学中则被边缘化;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一位老师的作文课——感悟人生的教学中,他用PowerPoint制作了极其精美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程变成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在课程整合中,要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是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学、多思,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在整合的初期;为了探索整合的操作方法;以公开课、示范课、交流课的方式有效地积累优秀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我们并没有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式整合的日常化和常规化,并没有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一些教师只是在遇到公开课和研究课等教学比武活动时,才会想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把课本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以达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而这种为“表演”而进行的“整合”,常常会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应该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教育的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互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容易使学生变成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三、如何在教学中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助性之间、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与教育理论结合的具体问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2、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但要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以便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限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其次,要正确认识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点,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3、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4、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实验、创作等“动手”活动方式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5、克服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装饰”和点缀的形式主义;6、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7、处理好媒体应用过程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协调性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忽视这一技术性环节;例如,在让学生接受以视、听感知媒体所提供的音像信息时,不断插入音频较高,内容较多的指导语,违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影响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准确接受;再如,有时应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中的难点问题,以具体形象材料来展示某个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揭示和实证某些较为抽象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所以操作前,就应将要学生思考的、注意的问题向学生明确提出,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媒体提供的信息;这时,教师的指导语必须置于媒体操作之前,否则,学生看了之后,教师再提问和讨论,往往效果不佳;所以,目的不同,媒体操作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方式和要求就不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削弱媒体运用的效果;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要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因技术使用不当而带来的信息过载,导致教学目标迷失方向;3、简答题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5分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趣味性原则6、主动性原则为了搞好班级活动,在设计、指导、评价班级活动时,应体现以下原则:。
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生物必修一培训模块二讨论题答案
![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生物必修一培训模块二讨论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41c2aa524de518964b7de1.png)
阐述本章知识点的特点?特点:有元素组成各种化合物,先分析元素,在总结化合物,再逐渐重点的学习各种化合物,例如:C N O N等元素组成氨基酸,再由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由潜入深的渐进,过渡性非常好。
其他几种化合物也是如此。
本章的具体知识结构如下: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微量元素Fe、Mn、B、Zn、Cu、Mo基本元素C主要元素C、O、H、N、S、P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相关概念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③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有关计算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练习题(含答案)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b1518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0.png)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2.果蝇白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
下列哪组杂交组合为子代,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A.白眼雌蝇×白眼雄蝇B.杂合红眼雌蝇×红眼雄蝇C.白眼雌蝇×红眼雄蝇D.纯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3.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
A.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B.控制不同的生物性状C.脱氧核苷酸种类不同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4.下列属于演示技能作用的是()。
A.强化教具工作原理B.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C.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D.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5.下列关于生长素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枝条扦插是不能成活的B.生长素的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C.发育着的种子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是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必要条件D.顶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顶芽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6.布鲁纳认为,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学习应该()。
A.掌握所给的信息B.检验所给的信息C.超越所给的信息D.实践所给的信息7.一种人工合成的mRNA只有两种核苷酸U和C,它们的含量是U为C的5倍。
这种人工合成的mRNA有()种可能的密码子。
A.8B.16C.2D.48.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A.诱变育种B.单倍体育种C.基因工程育种D.杂交育种9.下列关于HIV的说法正确的是()。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c3d8200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1.png)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二单选题(共45题)1、水稻根细胞中一般不存在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体B.内质网C.线粒体D.叶绿体【答案】 D2、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包括( )。
多选A.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B.进行道德判断时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D.已形成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答案】 A3、患者,女性,26岁。
面部红斑,光过敏,关节肿痛,多种抗生素治疗不见好转,尿蛋白检查阳性,激素治疗有效。
A.过度劳累B.感冒C.近期怀孕D.吃含磷脂高的食物E.情绪激动【答案】 C4、正常的男性体细胞的所有染色体可以表示为44+XY,则21三体综合征的女患者的体细胞的所有染色体可以表示为()。
A.44+XXB.44+XXYC.45+XYD.45+XX【答案】 D5、两只雄性大羚羊为争夺一只雌性大羚羊发生激烈斗争。
这一行为属于()。
A.防御行为B.攻击行为C.节律行为D.繁殖行为【答案】 B6、在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及鸡的红细胞中均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A.中心体发出星射线B.无丝分裂C.合成蛋白质D.ATP合成【答案】 D7、在叶肉细胞中,CO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A8、有性生殖的存在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体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过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单倍体育种过程不参与受精,不属于有性生殖C.自然界中存在单倍体动物,也能产生后代D.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答案】 C9、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体液-免疫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 D10、下列关于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m个氨基酸参与合成的n条肽链中,至少含有m+2n个氧原子B.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由DNA和R基共同决定C.细胞中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只发生在核糖体上D.若在待测物质中添加苏丹Ⅲ染液出现橘黄色,则该待测物质存在蛋白质【答案】 C11、下列生物学实验及操作,不合理的是()。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https://img.taocdn.com/s3/m/7f85407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8.png)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40题)1、下列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是()。
A.21-三体综合征B.猫叫综合征C.特纳氏综合征D.苯丙酮尿症【答案】 D2、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B.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的全部基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条件C.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试管苗,是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全能性的结果D.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细胞株或细胞系,证明了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答案】 D3、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属于()。
A.吞噬B.易化扩散C.同向协同转运D.逆向协同转运【答案】 C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先天性疾病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B.家族性疾病是遗传病,散发性疾病不是遗传病C.遗传病在不同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遗传因素D.遗传病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引起的【答案】 C5、下列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B.卵裂期胚胎汇总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C.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D.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答案】 D6、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
这种理论主张的学习方式是()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意义学习D.多元学习【答案】 A7、一个色盲女与一个正常男子结婚,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色觉正常的儿子,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若父亲色盲,母亲正常,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子,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若父亲正常,母亲色盲,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子,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A.精子;卵子;不确定B.精子;不确定;卵子C.卵子;精子;不确定D.卵子;不确定;精子【答案】 B8、水和无机盐对生物体具有重要作用。
长春生物会考试题及答案
![长春生物会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8a4a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a.png)
长春生物会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以下哪个不是细胞的组成部分?A. 细胞膜B. 细胞质C. 细胞核D. 叶绿体2. 下列哪个选项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A. 水B. 氧气C. 葡萄糖D. 二氧化碳3. 以下哪个过程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A. 糖酵解B. 柠檬酸循环C. 电子传递链D. 光合作用4.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A. 蛋白质B. 核酸C. 脂质D. 糖类5. 下列哪个是生物体的基本遗传单位?A. 细胞B. 基因C. 染色体D. DNA分子6. 以下哪个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 核糖体B. 线粒体C. 内质网D. 质体7. 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发生在:A. G1期B. G2期C. S期D. M期8. 以下哪个是细胞凋亡的信号分子?A. 胰岛素B. 细胞因子C. 凋亡诱导因子D. 生长因子9. 以下哪个是生物进化的证据?A. 化石记录B. 基因突变C. 染色体结构D. 细胞分裂10. 以下哪个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A. 界B. 门C. 纲D. 种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细胞分裂包括两种类型:________和________。
12.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
13. 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发生在________中。
14.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________变化。
15.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细胞呼吸的过程。
17. 描述DNA复制的基本步骤。
18. 解释什么是基因表达。
19. 阐述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20. 论述细胞凋亡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21. 讨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五、实验设计题(20分)22. 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答案:一、选择题1. D2. C3. A4. B5. D6. B7. C8. C9. A 10. D二、填空题11.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12. 细胞核13. 类囊体14. 永久性15. 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简答题(参考答案)16. 细胞呼吸是细胞将有机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主要包括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三个阶段。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b15bb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e.png)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A.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C.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D. 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分裂的特点?A. 细胞核先分裂B. 细胞质平分C. 细胞核和细胞质同时分裂D. 形成两个细胞答案:C3. 关于DNA复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 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 只能在细胞分裂时进行C. 只能复制RNAD. 复制过程是单向的答案:A4.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B.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C.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答案:C5. 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A. 叶绿体B. 线粒体C. 细胞核D. 细胞质答案:A二、填空题6.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控制物质进出、保护细胞7. 植物的根、茎、叶属于_________器官。
答案:营养8. 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
答案:线粒体9.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_________。
答案:组织10. 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
答案:吲哚乙酸三、简答题11. 请简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有哪些?答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定律。
分离定律指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各自独立地传递给后代。
独立定律指出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是独立分离的,互不干扰。
12. 描述一下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
答案: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
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
G1期是细胞生长和准备DNA复制的阶段;S期是DNA复制的阶段;G2期是细胞继续生长并准备分裂的阶段。
分裂期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产生具有一半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12ead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9.png)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练习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关于醋酸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单细胞的真核生物B.能将乙醇氧化成乙酸C.没有核糖体等细胞器D.只能进行无氧呼吸2.BOD有助于确定()A.废水的污染程度B.土壤的过滤能力C.100mL水样中的细菌数D.生态系统中生物群类型3.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的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属于()。
A.病原体B.抗原性物质C.抗体D.自身物质4.基因的自由组合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A.产生了新的基因B.改变了基因结构C.产生了新的基因型D.改变了基因的数量5.假设某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由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正常卵细胞的几率是()。
A.0B.1/2C.1/3D.1/46.可以在人体同一细胞中产生的是()。
A.抗体和干扰素B.溶菌酶和甲状腺激素受体C.胰高血糖素和胰蛋白酶D.生长激素和抗利尿激素7.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
A.达尔文B.孟德尔C.施旺和施莱登D.沃森和克里克8.下列试剂与鉴定的物质及颜色变化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健那绿染液—线粒体—蓝绿色B.碘液—淀粉—蓝色:重铬酸钾溶液—酒精一灰绿色C.二苯胺—DNA—蓝色:斐林试剂—麦芽糖一砖红色D.醋酸洋红染液—染色体—红色:苏丹Ⅳ染液—脂肪—橘黄色9.某一山区自然生态系统因挖矿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
应采取的最好的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A.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的封闭,等待自然恢复B.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生态系统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D.回填土壤,栽培当地原有植物,实行封山育林10.科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外Na+浓度约是膜内的12倍.膜内K+浓度约是膜外的38倍。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训练题及答案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40686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4.png)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训练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有一种糖类物质,可存在于植物细胞而不存在于动物细胞,并可与班氏试剂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显色反应,这种糖类的分子式可能是()。
A.C6H12O6B.C12H24O12C.C12H22O11D.C600H1002O501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3.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A.意志力B.观察力C.记忆力D.思维力4.科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外Na+浓度约是膜内的12倍.膜内K+浓度约是膜外的38倍。
该浓度差与膜上的Na+-K+泵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的改变不影响Na+和K+的运输B.呼吸抑制剂不影响Na+和K+的运输C.该过程的持续会导致大量ADP的积累D.该运转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性5.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的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
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As进入水稻细胞中,导致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代谢B.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C.P影响As吸收。
与细胞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6.人心脏的左心室连接着()。
A.肺静脉B.肺动脉C.上、下腔静脉D.主动脉7.下列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性目标是()。
A.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B.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C.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D.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8.在调查种群密度时,下列哪一种群可使用标志重捕法()A.一片池塘中的鲤鱼B.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C.一片森林中的杨树D.一片花丛中的菊花9.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2d2d3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7.png)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练习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人体细胞合成ATP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C.细胞内合成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消耗ATPD.正常情况下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2.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需要灭菌处理B.利用芽尖分生组织培养能得到脱毒植株C.培养过程中始终需要光照处理D.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只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3.某项测验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表明该测验()较高。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山湖中所有的鱼具有共同的基因库B.环境、突变及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5.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
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s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
正确的是()。
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30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15和260,平均值238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212和256,平均值163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10、240和250,平均值233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变化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7.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
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8.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b7ba4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a.png)
长春会考生物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A. 保护细胞B. 控制物质进出C. 催化化学反应D. 储存遗传信息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器?()A. 线粒体B. 核糖体C. 内质网D. 细胞核答案:D3. 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A. 线粒体B. 叶绿体C. 核糖体D. 高尔基体答案:B4. 人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A. 线粒体B. 核糖体C. 染色体D. 内质网答案:C5.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分裂的特点?()A. 细胞核先分裂B. 细胞质后分裂C. 细胞核和细胞质同时分裂D. 形成两个新的细胞答案:C6.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内涵?()A. 基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环境多样性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物种竞争答案:D8.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进化的证据?()A. 化石记录B. 比较解剖学C. 胚胎学D. 基因突变答案:D9. 下列哪项不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 栖息地破坏B. 过度捕捞C. 外来物种入侵D. 基因重组答案:D10.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技术的应用?()A. 基因工程B. 发酵技术C. 克隆技术D. 化石能源答案:D二、填空题(本题共20分,每空2分)11.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磷脂、蛋白质12.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______。
答案:DNA13. 光合作用中,光能被转化为______能和______能。
答案:化学、活跃的化学14.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5. 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和______是相互依存的。
答案:生物、非生物16.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10582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7.png)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生物》考前练习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环境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2.下列关于生长素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枝条扦插是不能成活的B.生长素的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C.发育着的种子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是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必要条件D.顶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顶芽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3.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运输甲状腺激素到达身体各处B.运输血浆蛋白进入自细胞C.携带并运输氧气D.运输唾液淀粉酶到达口腔4.对绿色植物细胞某细胞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35%、0、20%、15%、30%则该细胞能完成()。
A.吸收氧气,进行有氧呼吸B.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C.结合mRNA,合成蛋白质D.吸收并转换光能,完成光合作用5.下列有关人类神经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神经纤维上及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的B.两个神经元的细胞膜是直接接触,以便于兴奋的传递C.突触只允许兴奋由树突末端传到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D.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内的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6.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小明发现培养基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下列哪个是细菌的菌落()A.菌落小,表面光滑粘稠的B.菌落大,呈绒毛状的C.菌落大,呈青绿色的D.菌落大,呈絮状的7.下列哪种是促进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最有效刺激()。
A.血浆中晶体渗透压升高B.循环血量减少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血压升高8.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工程需要三种工具酶,即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B.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存在于受体细胞内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C.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受体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D.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需要逆转录酶.模板信使RNA等9.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生物学科作业答案作业1: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
请结合《文明的发动机》系列课程,联系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思想的关系。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基。
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1.互为支撑教育是科技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
首先,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科学劳动的这一特点表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以继承他人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
教育是连接科技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途径。
其次,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方面,不论生产工具如何先进、劳动对象如何丰富,最终还是要人去掌握、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生产过程是劳动者把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是教育。
教育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发展。
第一,科技进步促进教育现代化。
重大科技进步不仅直接促进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完善,而且间接影响教育组织形式和结构的变化。
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如“终身教育”、“空中学校”、“网络教学”等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第二,科技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
14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课程只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增加了力学和地理学;17、18世纪又增加了代数、三角、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
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更加迅速,科技门类日趋多样,使得人们所接受教育的内容、结构愈趋丰富和精深。
2.互为动力科技进步促进教育发展。
首先,科技进步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总量显著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催生着人们对教育的更大需求,促进着教育思想的深刻转变。
其次,科技进步在实践层面上推动教育发展。
科技进步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教育在“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技素质,提升教育的水平;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领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教育的时代需要。
教育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一,科技进步的成果需要通过教育扩展开来和流传下去。
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来完成人们对于科技及其发展进步的认同与接续。
第二,教育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人才为主旨。
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来完成的。
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科技理念、科技知识、创新能力等从事科技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从而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第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对科技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3.互为补充尽管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有着各自的规律,但二者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而教育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科技与教育互为补充,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
能否实现教育与科技的同步发展,关系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坚实教育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创新力量将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又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由此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业2: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为了搞好班级活动,在设计、指导、评价班级活动时,应体现以下原则:1.教育性。
我们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得以提高。
2.针对性。
班级活动要讲究针对性。
一是贯彻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成长提出的社会性要求;二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三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有活动的真正效果。
3.整体性。
要搞好班级活动,必须加强计划,着眼整体,特别是要在教育阶段、教育内容、教育力量方面突出它的整体性。
在教育阶段上,根据年级特点,安排各年级的教育重点。
在教育内容上,班级活动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整体内容。
在教育力量上,从校内看,班主任要争取班级各任课老师的配合,要欢迎任课老师参与班级活动,有些活动还应请任课老师担当角色。
同时,班、团、队的活动应拧成一股绳,加强整体协调。
从校外看,要加强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以求整体效益。
在家庭教育力量配合上,可这样考虑:①请家长直接参加班级活动。
②请家长经常关心班级活动。
4.开放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级活动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时代的活水引进教室,让改革的大潮冲击学生的心田。
班级活动的开放性表现为:形式上的开放:①向校内开放。
②向家庭开放。
既请家长经常地参加班级活动,又请家长不断地关心班级活动;既通过家长协助指导,又通过活动促进家长认识的提高,改进家庭教育。
③向社会开放。
让学生认识“大坏境”,争取大环境中有利因素的配合,减少大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
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同时也使教育更具现实性。
内容上的开放:①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
②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等等。
作业3: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抓好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怎样在教书中育人,本人认为在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生物教学德育目标。
一、二、生物教学重视德育的必要性生物世界的种类千差万别,它们之间的关系又相辅相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是造福于人类社会,基因技术可以治病救人,造福人类;一方面有害于人类社会,如细菌病毒的传播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预防控制,这就需要人们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我们国家做得非常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在生物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时时在渗透,因此,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就尤为重要。
三、四、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中已经规定了德育目标的内容,德育目标应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结合起来,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能力、技能目标的同时,应设计德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五、六、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关内容1.2.植物:(1)通过介绍生物的营养方式渗透进化论。
(2)通过介绍能量转换,二氧化碳利用,揭开光合作用之谜,渗透探索科学精神。
(3)通过学习根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爱护花草、保持水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4)通过学生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渗透结构与功能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相互统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3.4.动物:(1)通过学习啄木鸟、青蛙、蚯蚓等各种动物的摄食,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意识。
(2)通过观察各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传染病、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讲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4)通过学习我国政府采取措施防治寄生虫病、传染病、免费注射疫苗等有关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
5.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通过学习遗传和基因的基础知识,引申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2)通过学习遗传变异的意义和应用,渗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学习遗传和优生,渗透伦理、法制观念教育。
6.7.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1)通过讲述生命的起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生物界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
(2)通过介绍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渗透生物技术应用。
(3)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渗透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8.9.青春期道德和心理卫生教育。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许多萌动感,中学生物教师应正确解释这些变化,在学生心理和行动上给予积极的引导。
结合生理卫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青春期道德和心理卫生教育。
七、中学生物中德育的方法第一,在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哲理法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讲授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中总结、归纳、概括出相关的哲理,由这些生物学哲理得到人生启示,从而进行德育。
第二,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借鉴法进行德育渗透,通过介绍生物的自身发展规律,从中提炼、挖掘出相关的德育因素,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要有趣味性、要适应学生的特点,才能吸引学生。
因此就要多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信息,运用恰当的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
第三,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爱心法进行德育渗透,生物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通过生物教师对生物的热爱,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关爱,师生融合在生物的世界里,激发、唤起和培养学生相关的道德情感。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它需要生物教师的敬业与热情,找到生物学科中德育的突破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才施教,既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又在平时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作业4: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解。
1.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有效融合在任意学科教学过程中,备课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才能轻松自如地给予学生有效指导。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利用多种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来收集整理信息资源。
首先可查询网络资源并加以利用。
网络上各类教学文字资料、课件以及素材图片较多,有些网站甚至还提供试卷下载服务,因此教师可以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下载。
其次可选择实地拍摄取材的方法,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将各类生物资源图像拍摄并保存下来,最终用于教学。
例如在日常游玩或者登山途中,将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素材以多角度拍摄的方法保存下来,还可拍摄一些珍贵的植物或教材中提到的动物等,均可作为有价值的资料用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