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全文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全文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
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
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
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不敢以告人,惟日在病中而已。
家居城之西隅,距城东不过二、三里,偶因节日,偕兄弟游于城东,中途辄足软不能行,归则一夜必盗汗六、七次,幼年之状况如此。
青年时代年十五、六后,病益多,加以怔忡、心悸、潮热往来等病。
犹忆十七岁之春,每日午后身热,至翌晨天明退热,绵延至十八岁之夏方愈。
长日与病为缘,益觉支离,而颇知刻苦读书;旧时习惯,读书恒至更深不寐。
久病之躯,以病为常事,以不病为变例,故虽病而读书自若,于是体乃益弱,病乃益深。
静坐之发端当病盛时,亦百般求治疗之法;而内陆偏僻,只有旧医,所用者为汤药,久而无效,亦厌弃之。
余虽不以告人,而余先考则察知余病源所在,有时示以修养心性诸书;又示以医方集解末卷所载道家大小周天之术;乃恍然大悟,稍稍习之,病良已。
然无恒心,病作则惧,惧即习,病已则怠,怠则忘之。
然自此知保贵身体,不加戕贼。
自十九岁后,诸病虽未尝离身,而较诸幼年时代,反觉康强矣。
静坐之继续年二十二娶妻以后,自以为躯体较健于昔,静坐之术,即委弃不复为,而又不知节欲,于是旧时诸疾俱作,加以饮食不节,浸成胃扩张病,食管发炎如炽,益以嘈杂,时时思食,食至口,又厌不欲食。
友人多劝余静养,余犹以为无伤也,迟回不决。
至己亥之春,仲兄岳庄,以患肺疾死。
其明年庚子,余亦得咳嗽疾,未几,即咯血;服旧医之汤药,病转剧,三月不愈。
乃大惧,恐蹈亡兄覆辙。
于是摒除药物,隔绝妻孥,别居静室,谢绝世事,一切不问不闻,而继续其静坐之功,时年二十八也。
静坐之课程初为静坐时,自定课程:每晨三、四时即起,在床趺坐一、二时。
黎明,下床盥漱毕,纳少许食物,即出门,向东,迎日缓缓而行,至城隅空旷处,呼吸清新空气,七、八时归家。
早膳毕,在室中休息一、二时,随意观老庄及佛氏之书。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作者:蒋维乔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7年第05期编者按:近代著名学者蒋维乔创立的静坐功法,也是本专题莫乙先生少时学习的静坐法之一。
蒋维乔,号因是子,少年体弱多病,青年时期患肺结核咯血,经练功而自愈,静坐法可以说是他练功的实践总结。
本文编者整理摘编了蒋维乔先生的《因是子静坐法》部分内容,以供参习。
静坐时应做到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个方面。
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具有意味。
食物不能过于厚味,能够吃些蔬食更好。
凡在吃饮的时候,不宜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
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
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令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
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
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
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好,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
到入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须要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先安置两脚,两股交叉成三角形,两膝盖必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好像张弓,不致前后左右倚斜,这是最正确的姿势。
其次,要安置两手,然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接着开口吐出腹中秽气,吐毕,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清气呼浊气三次至七次。
吸气毕,即闭口,唇齿相着。
舌仍旧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正,兀然不动。
坐久若微觉身体或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这是坐时调身的方法。
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慢慢地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开眼,再擦鼻头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直至足心而止。
坐时血脉流通,身热发汗应等待汗干以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
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
在入坐时,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
因调息的缘故,血液流通,周身温热。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呼吸和生命的关系;身体的基础和中心:在肚脐;静坐和生理的关系:静坐如何调整内脏和新陈代谢;静坐和生理的关系:精神对于肉体的影响。
1.静坐前后的准备:•有一个单独的安静房间,不被打扰;•有专门的硬质座垫,可久坐,不塌陷;•入座前衣服宽松,注意保暖;•静坐最好早上起床后为主,晚上睡前为辅助;•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静坐毕,慢睁眼,缓慢放松身体和手脚,或按摩眼睛四肢后下座,并行走一会。
•静坐时间早晚各一最好,时间不低于30分钟,延长到45分钟到一个小时最好。
2.静坐的姿势:l 腿部姿势:双盘:左脚放右大腿再右脚放左大腿上,最端正。
但不必勉强。
单盘,左脚放右大腿上,或右脚放左大腿上。
现代,也常提倡散盘,两小腿前后平放地面。
l 身体姿势:蒋维乔先生强调:(1)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2)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3)腹之下部宜镇定。
专注一念于脐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镇定。
l 两手姿势(1)轻轻交握,贴于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交握法,两手四指上下叠,两拇指相抵。
(2)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随意。
l 头部和呼吸(1)头颈正直,面向前。
(2)两耳宜如不闻。
(3)眼宜轻闭。
(4)口闭,舌抵上腭。
(5)呼吸用鼻,不可开口。
3.静坐时之心境(1)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其实就是放松)(2)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
(返照,就是观察妄念)(3)静坐可增进健康,然此等要求宜屏弃勿思。
(4)纯任自然,勿求速效;如一叶扁舟漂河中,不去管它。
(5)外界声响生妄念,宜收视返听,虽有音,置诸罔闻。
(6)静坐者有效与否,全视信心。
4.静坐的呼吸法蒋维乔先生推荐两种呼吸法:自然呼吸(顺腹式呼吸)和正呼吸(逆腹式呼吸)。
自然呼吸:(1)呼气,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肺底浊气挤出。
(2)吸时,自鼻徐入新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渐渐深长,达于下腹,腹力紧而充实。
民国时期的大旅行家蒋维乔
民国时期的大旅行家蒋维乔本文所说的大旅行家,更多是从文化的角度考量。
这样的旅行家要有厚实的文化积淀,对山水景观有深刻的文化感悟,并能将旅行所得发抒成文,写出生动感人的游记。
以此标准衡量,明代的徐霞客,当今的余秋雨(著《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都可算是有成就的旅行家。
而位于他们所处时代之间的民国时期也有一位大旅行家,他就是蒋维乔。
蒋维乔,字竹庄,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
他并不是专职的旅行家,有自己的本业。
蒋维乔的本职是教育家,民国初年他担任过江苏的教育厅长,北伐前后出任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校长。
他的职业与其旅行活动有一定联系,比如赴苏北考察学校,顺道登附近的云台山。
清末民初,他在商务印书馆编过教材,与商务的创办人张元济成了朋友,后去浙江的雁荡山、天台山旅行,就与张元济等人同游。
其次,他是佛学家,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曾请谛闲法师北上,开讲《圆觉经》。
他则在听讲时笔录,编成《圆觉亲闻记》。
他的佛缘对其旅行也有助,天下名山僧占多,游山时少不了与出家人打交道。
再次,他是养生家,曾创造过一种静坐法,编有《因是子静坐法》。
此静坐法的产生与他养病的经历有关。
他曾患有严重的肺病,30岁那年(1900年)在家养病,静坐了半年,到三四个月时感到腹部的气冲开了后面的尾闾关,所患的病痊愈,此后体力强健,因而有了游山的愿望。
在青岛旅游时,他在下榻的饭店遇到一游客。
此人读过《因是子静坐法》,书的卷首有他的照片,一见面就熟,于是陪他去登崂山。
因为主要靠工作之余(顺道、假期)旅行,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蒋维乔到的地方并不多。
在接受《旅行?s志》采访时,记者称他是当代旅行家,现代徐霞客,足迹遍天下。
他说:“足迹遍天下,是不敢承认的。
我想想看,在国内,我到过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东三省到过奉天(辽宁),还有广东也会去。
现在引以为憾的,就是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等省不曾游历过。
郭沫若神经衰弱静坐疗法
神经衰弱在压力繁重、生活节律不规则的情况下最轻易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名人轻易神经衰弱的原因。
当然,固然神经衰弱能够带来种种不适,但较受关注的名人们依然还是能在普通人眼前展现健康、富有激情的一面。
那么,这些名人如何战胜神经衰弱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的呢?现在,我们就把活跃在各领域的名人对抗神经衰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北魏孝文帝温汤疗病据说,北魏孝文帝曾为神经衰弱症状所苦。
而终极,他选择的方法是温汤疗病。
所谓的温汤,也就是温泉。
据专家勘测化验,温泉地下有死火山地热,泉水内含有镭、氡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和钾、钠、钙、镁、硫化氢等多种矿物质,所以对于神经衰弱、关节炎、皮肤病、糖尿病、风湿病、胃酸过少、轻度心血管病、早期糖尿病、早期高血压及神经炎等疑难杂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郭沫若澄心静虑、心平气和治愈神经衰弱郭沫若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但其间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白日无精打采、夜不能寐。
甚至令其萌发辍学回国治病的想法,不过后来他从书摊上找到一本因是子静坐法。
在按照书上所讲习练打坐一个月后,神经衰弱情况痊愈郭沫若22岁时东渡日本求学,不幸患了神经衰弱症。
心悸、胸痛、睡眠不安,一夜只睡3小时左右,还不时被噩梦惊醒,平时头昏脑涨,差点成为“失去记忆的人”。
一天他偶然在《王文成公全集》中发现了“坐忘之说”,顿时起了静坐的念头,他又结合日本的《冈田式静坐法》开始了静坐锻炼。
他每天清晨和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坚持不懈,两星期后出现显著功效。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逸事渐渐被人遗忘了,但郭沫若用的“静坐法”却为许多人沿用。
因为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心静神安,是祛病延年的一种妙法。
科学研究证实,静坐不仅能修身养性,调节和增进大脑功能,对养血安神、逐渐消除失眠引起的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静坐可使脑电波稳定,大脑功能迅速得到恢复。
能量消耗,静坐比安静休息时减少20%。
人心情舒畅时,可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
这些物质能把血流量及神经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蒋维乔与《因是子静坐法》
维普资讯
.露留 焉i 鲁 目 j
20 ̄6E 07 第6 J 期
《 草 纲 目》 从 第 五 本 卷 开 始 , 是 单 味 药 的 介 便
绍 , 中绝 大 多数 药味 后 其
面都 有 附 方 这 一 项 。 这 在 里 李 时珍 详 细 地 记 述 了
蒋 早 年 就 读 后竟 成绩 斐然 。 书院 , 黄炎 代 , 时 的儒 学 家 就 倡 导 “ 日读 书 , 日静 与 当 半 半
曹 颖 甫 等 同 重 要 手 段 。 而 客 观 上 既 能 “ 壅 德 性 ” 又 具 强 培 ,
与 蔡 元 培 等 君 大 力 倡 导 静 坐 。 日本 举 国 上 下 群 起 而 效 之 ,
本 。 回 国 后
日渐 强 壮 。从 此 , 更 笃 信 气 功 , 心 研 究 呼 吸 他 倾
习静 养 生 法 ,对 气 功 静 坐 法 更 是 刻 意 揣 摩 , 日 静 坐 是我 国古 代气 功术 之一 。 在 我 国宋 早 坐 ” 风 , 静 坐 作 为 治 学 门 径 和 涵 养 道 德 的 之 把 身健 体 的 作 用 。 2 世 纪 初 , 坐 法 在 日本 风 在 0 静 靡 一 时 , 时 日本 有 冈 田虎 二 郎 和 藤 田灵 斋 二 当
参事 ,参与 了 南京 政府 教 育 部 的筹 组工 作 , 并 后 , 历 任江苏 教 育厅 长 、 南大 学校 长等 职 。 蒋 东
起草 了《 通 教 育暂 行 办法 通 令 》 民国 1 年 静 坐法 续 编》 书 。这 两本 书 皆因 “ 以已 意 , 普 。 1 一 附 值 得 提 及 的 是 , 蒋 虽 早 期 致 力 于 教 育 事 大 获 好 评 ,很 快 在 全 国 流 行 。在 上 世 纪 9 0年 业 , 使 他 名气 彰 显 的 却是 他 大 力推 广 “ 坐 代 , 再 版发行 过 。 但 静 还 法 ”静 坐气 功 ) 由此 使他 成 为近 代 著 名 的气 ( ,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蔣維喬〃一〃調身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寬帶,從容入坐。
先置兩腳,或單盤,或雙盤,也可自然盤坐。
次要安置兩手,把右掌的背疊在左掌上,貼近小腹,輕放在腿上,然後左右搖動身體7~8次,端正身體,脊骨勿挺勿曲。
頭頸也要端正,令鼻與臍成一直線,不抵不昂。
開口以吐腹中穢氣,吐畢舌抵上齶,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氣3~7次,於是閉口,唇齒相著,舌仍低上齶。
再輕閉兩眼,正身端坐。
若坐久微覺身體有俯仰斜曲,應隨時輕輕矯正。
坐畢開口吐氣十數次,令身中熱氣外散,然後慢慢搖動軀體,再動肩胛及頭頸,再慢慢舒放兩手兩腳,再以兩大指互相摩擦生熱,擦兩眼,然後閉眼,再擦鼻及兩側,再以手掌相搓令熱,擦兩耳輪,再周遍撫摩頭部,以及胸、腹、手臂、雙腿至足心而止。
待汗幹後,方可隨意動作。
二〃調息調息和調心實際上與調身同時並行的,分開來講的目的是敍述方便。
調息是要使呼吸極緩極輕,長短均勻。
也可用數息法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一數至十,反復迴圈。
若未數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斷,可再從頭數起。
不斷修煉,久久純熟,自能息息調和。
三〃調心調心是要使妄心調伏。
大凡初學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亂,支援不定,應放下一切,專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
如出現心中昏沈,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
也可用數息法,使心息相依,則兩者均可避免。
練此功時間最好選擇在子時(23~1時)與寅時(3~5時),地點最好是靜室,每天練功3~4次,每次30~40分鐘,習練本功法一般1個月左右可以見效。
3~4個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狀,但此後每天仍宜堅持練功20~30分鐘,以資鞏固。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简介本篇为近代著名学者蒋维乔创立的著名静坐功法。
蒋维乔,号因是子,江苏常州(武进)人,于佛学深有造谐。
他创导的这套静坐功,以天台系的止观法及六妙法门为基础,在气功的诱导入静和呼吸法上独具特色。
蒋先生少年体弱多病,青年时期患肺结核咯血,经练气功而治愈,此套静坐法可以说是他气功实践的总结,是行之有效的功法。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学习止观法及六妙法门之前,首先应该做到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个方面。
(一)调饮食——人身臂如机器,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
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液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转入小肠,所有各种食物必须在小肠里消化完毕,方变成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利用,可知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
然吃的东西若过多,胃肠不能尽量消化和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于体外,叫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致气急身满,静坐得不安宁。
又吃的东西若太少,就有营养不足,使身体衰弱的顾虑,也于静坐不相宜。
所以饮食需调匀。
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最有相宜;应该在进食以后,略有饱感,就即停止。
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有意味。
又食物不能过于厚味,能够蔬食更好。
凡在吃饮的时候,不宜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
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
(二)调睡眠——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恢复体力。
睡眠乃是最彻底的休息。
常人睡眠以八小时为度,过多就要使精神困昧,于静坐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
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
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
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三)调身——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
调身在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
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静坐养生经典——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静坐养生经典——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养生法》蒋维乔(1873--1958),民国时期历任教育部秘书长,江苏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文革时被自杀。
一、静坐经历1、少年时多病、且犯手淫我自幼多病,消瘦。
十二岁犯手淫,身体越来越差。
经常梦遗头晕、腰酸目眩、夜间盗汗、百病丛生。
22岁娶妻后,又不知节欲,身体越来越差,又增加了肠胃炎等病。
28岁时,我兄长因肺痨病死,并传染了我,我咳嗽咯血,连喝了三月的中药都没效。
我非常惊恐,怕步我哥后尘。
所以下定决心,不再吃药,隔绝夫妻生活,一个人关到一个房子里练静坐。
2、开始练静坐刚开始练静坐时,每天早上3、4点起床,坐一两个小时。
然后吃点东西后,跑到人少的地方呼吸清新空气,7、8点回家。
回来后,看看书,10点又再静坐。
12点吃午餐,饭后在家里散步。
3点练琴,娱乐下心情,6点又静坐。
7点吃晚饭,八时后散步,9点又静坐,10点后睡觉,每天如此不间断。
3、刚开始坐时很艰难当时因为怕死,所以练得过猛。
每次入坐,妄念横生,我越想压制反而妄念越多。
呼吸也是,越想调节呼吸,呼吸反而越不顺,肺部像有东西塞住一样(也有可能是病情影响)。
但我也没其它好法子了,只能坚持下去。
后来有个前辈和我说,初学的话,不要过于压抑念头和呼吸,顺其自然就好。
我于是改变方法,静坐时任其自然,过了些时日,情况开始好转。
4、第一次丹田震动还没练静坐前,我身体很差,出去步行不到一公里,就腰酸腿软要休息了。
练了两个月后,走上5公里都没觉得疲劳。
每次静坐时,会觉得丹田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
练静坐到85天时,丹田突然震动,身体也摇晃起来;感觉这股热力冲开尾闾,沿夹脊上达头顶,我非常惊奇。
连续6天后,震动渐止。
从此,每次静坐时,就觉得这股热力自然上达头顶,沿着熟路而行。
以前所有的腰酸、头晕、耳鸣、目眩、咯血等病,一下全好了;唯有肠胃炎还没全愈,但也没有加剧了。
5、第二、三次之震动静坐到150天时,我每次都能坐3个小时,觉得身心如太虚,一尘不染,非常愉悦。
因是子静坐养生经
静坐之法,浅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重心之一点,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强几于自然,于是全身 细胞,悉皆听命,烦恼不生,悦怿无量。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罔非求重 心之安定而已。
第五章治病
第六章证果
第一节调饮食 第二节调睡眠 第三节调伏三毒 第四节调身 第五节调息 第六节调心
第一节修止 第二节修观 第三节止观双修 第四节随时对境修止观 第五节念佛止观
第一节息道善根发现 第二节不净观善根发现 第三节慈悲观善根发现 第四节因缘观善根发现 第五节念佛善根发现
第一节察知病源 第二节对治疾病
蒋维乔(1873—1958),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字竹庄,青少年时,因主张“不 主故常,而唯其是从之”而自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7岁入私塾,从师学习《鉴略》、《左传》、 《古文观止》等,20岁中秀才。经过科举考试,进入常州府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起,先后入江阴南菁书 院和常州致用精舍继续深造,弃八股文,研究“西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菁书院改为江苏高等学堂。 该校理化教师钟观光常在学生中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蒋维乔深受教育,思想发生剧烈变化,决心致力教育的 改革。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生命与 呼吸
2
第二章疾病的 来源
3
第三章疾病的 预防
4
第四章静坐的 方法
5
第五章原理篇
第六章方法篇 第七章经验篇
第八章动与静应兼修 第九章结尾语
第一节身体的姿势 第二节精神的集中 第三节呼吸的练习 第四节治病与防病的功效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第一部分《因是子静坐法》人们运动不外四种,行(跑走)、住(立定)、坐、卧,但是练习呼吸以坐的时候最相宜,只有坐时可以安静,所以通常称之为“静坐”。
这种静坐在中国流传下来有几千年,最大的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无病时候可以防病,有病时候,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断地练习,就能获得很大的效果。
静坐的方法书中阐述很详细。
首先是身体姿势,两脚安放姿势由难到易依次是双盘膝、单盘膝、下盘法、平坐法,自我尝试了一下,我连单盘膝都完成不了,可见自己的柔韧性之差。
两手应该宽松,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大腿上部。
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嘴巴也要闭,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颚。
也可以用卧式进行静坐,其姿势有平常仰卧法和狮子王卧法。
其次是精神的集中。
初学之人往往心猿意马,不易调伏。
静坐的最后工夫要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
如何下手呢。
可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而目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
静静地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数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
初学之人又有两种境象:一是散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一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
大概初学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乱,无法收敛。
治散乱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
治昏沉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
早上起来入坐,就不至于昏沉。
还有呼吸练习。
其方法主要为,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出入的声音。
气息应该慢慢地加长,叫它达到小腹。
呼吸的气,必须从鼻腔出入,不可用口。
书中的原理篇讲述静坐的诸多理论依据,中西结合很科学。
人类胎生之始,必始于脐,脐即为其根本,培养人生之根本,当以心意之作用灌溉之。
静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时也。
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导读:静坐第一;观山水第二;看书画第三;与良朋讲论;教子弟读书。
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
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静坐第一;观山水第二;看书画第三;与良朋讲论;教子弟读书。
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
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业。
如果一面要求实现人生种种的满足,同时又要长生不老而成神仙,那只有问之虚空,必无结果。
静坐的方法只有一桩静坐。
静坐的姿势,大约有96种之多。
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
植物,都是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
人的生命,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
睡眠,是人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是谓静为躁君。
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
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
《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先生著,本身学静坐的经验谈。
任何中西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静养,所有中西药物,只有帮助治疗的功效,并无绝对去病的作用。
疾病之所以恢复了健康,得到药物帮助的效果,仅有十之三、四,靠着卧床住院的静养,因此引发本身体能的治疗效果而获生机,却占十之六、七的重要。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气脉,便是道家重视的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乔足旁)。
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都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身上求得证据。
所谓知觉,包括心理思虑想念等等现象。
所谓感觉,包括身体气机觉受等等作用。
但综合起来,两者都是心的动向。
人在静坐中,感觉体内气机发起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不知不觉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面,而且愈来愈强,于是,全部心力就会搅乱气机,构成幻想、联想等狂乱心理。
或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便沾沾自喜,或成为走火入魔的病态。
佛门中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简称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全文)
因是子静坐法(全文)因是子是武进蒋维乔先生的别号,他所著的《因是子静坐法》于1914年出版,以后又经多次修订出版。
其功法有“世间禅”之称,曾风行海内外,颇有影响。
现择要介绍于下:一、调身法:1、功前调身:学习静坐的人,平时行住坐卧须极其安详。
若带动粗暴,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以人静,所以坐前要注意修养。
2、功中调身: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凳子上,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坐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亦可自然盘坐。
次要安置两手,右掌背贴于左掌面,贴近小腹,轻放于腿上。
然后,身体左右摇晃七八次,遂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
头颈也要端正,使鼻与脐垂直相对,不低不昂。
开口以吐腹中浊气,吐毕,舌轻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三至七次。
然后,闭口,唇齿扣合,舌轻抵上腭。
再微闭双眼,正身端坐。
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倾斜,应随时微微调整。
3、功后调身:坐毕之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使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背相互摩擦生热后,擦两眼皮,然后闭眼,再擦鼻部两侧,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抚摩头胸腹背手臂腿足,至足心而止。
待汗干时,方可随意活动。
二、调息法1、功前调息:日常应注意鼻息的出人不可粗浅,要从喉经胸渐达腹部。
2、功中调息:人坐时,息不调和,心则不定。
所以,必须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
也可用数息法反复调练,久久纯熟,呼吸自然调和。
3、功后调息:坐毕,开口吐气,待身体内热降低,恢复到平常状态之后,才可随意活动。
三、调心法:1、功前调心:平时一言一行,必须把意放在心内,勿令弛散,久久自然会使妄心调伏。
2、功中调心:入坐后,每有两种景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
一般初学静坐之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
治散乱的方法,就是放下一切,不予理睬,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之中,自然能够慢慢安定下来,纠正昏沉的毛病。
可提起意念,意注鼻端,使精神振作,即可避免。
建议推广“因是子静坐法”
从
,
静 坐在 气 功 中 的基 本 功
38
背部 到 腹 部都 发 热
上身
,
,
热 能 贯注
又 是高 层次 的高 深
体 表不 动
,
内脏 在 动
《
中 国 气 功科 学 》
19 97
一 10
,
省副 省 长 是
: “
省气功 科学 研 究 会
因是子 静 坐法
,
”
理 事 长 周 一峰 为该 书 的 题 词 蒋 维乔 先 生 著作 的重 版
,
先进 行单 盘 坐 的指 导 下
,
后 来在 气 功师
。
双 盘 坐 亦行
,
但由
是 件好 事
它 对气 功科 学 事业
”
。
于 练 功方 法 不 对 头
走 了一段
。 ,
、
造诣 静坐 功
、
号 因 是子 哲学 家
,
是 著名 教 育 是近 代 倡 导 中华
。
、
希 望 同 志 们 不 要误 解 并 不 是 说 只 有静 功最 好 认 为 以 静坐 功 为 主
, 。
我
家
“
、
都 做 得 非 常好
坐
,
因 为 盘 腿 打
、
我只
,
科 学 气功 静 坐 法的 第 一 人
蒋
更 易于 入静
1 9 1 *年
周 身柔 软
,
气 血 畅通
。
功 为主 很好
。
适 当 兼 练 静 坐 也 可能
,
以 通 俗 易懂 的 语 言写 成 《因 是
;
有病 自消
,
蒋维乔和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和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1873~1958),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养生家。
青少年时衰弱多病,医治服药无效。
后来自创呼吸静坐养生法,坚持锻炼,体魄日益康健。
1914年他总结自身静坐实践经验,写成《因是子静坐法》一书,连印6版,畅销全国乃至东南亚与欧美诸国。
蒋先生小喜欢安静,很少活动,尤其辟爱文学,时常看书,体质尤为单薄,十几岁时经常觉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等,形貌看上去显得步弱骨立。
同时,各种疾病乘虚而入,求医服药都无效果,终日忍受病魔的折磨。
到十五、六岁时,他又染上肺结核病,每天午后发烧,到第二天清晨稍退,身体更瘦,疾病益深。
在这种情况下,家里人很着急,就给他找些古代医方集解和修养心性等有关书籍看。
蒋先生看后觉得有道理,就初步练了几次,练后觉得精神比原来好些了,病情也有减轻。
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恒心,好一点之后就不练了,结果疾病又来,就再练习。
虽然如此间断练习,身体终比幼年时强健些了。
结婚之后,又停止练习,旧病又复发,结核病变得更加厉害,咳嗽,吐血,看医生服药都没有用。
当时亲属中有人因患肺结核而死去,因此他感到很害怕,怕自己也落到这样的结局。
在这样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先祖父才下决心认真练功,别居一室静养,隔绝妻子儿女,谢绝一切世事,开始继续练习静坐功夫。
自此之后,蒋先生每晨四时左右起来,在床上跌坐二个小时左右,直到身心觉得舒服为止。
天明后,下床洗漱,吃少量点心,出门慢慢步行于空气较新消的地方,再回来吃早饭。
饭后休息时随便翻翻书报,十时后再入坐练功。
吃中饭后,散步。
午后六时再入坐练功。
晚饭后,散步,九时再入坐练功,十时睡觉。
一天练四次功。
练功时切忌受到惊吓,任何事也不管。
就这样,他树立了决心、恒心、信心,从不间断,习以为常,久成规律。
后来身体康复了,恢复了工作,他就改为早晚练二次功,从不间断,他的身体已相当康健了。
蒋先生过去出外散步,没走几步就感到腿软,疲乏,不能再走。
练功后他能一走就是十几里路。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中国几十年来相传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对于防病治病有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把它发掘出来,为人民造福。
《因是子静坐法》是由气功老前辈蒋维乔1914年写成的,至今已有八十多年了。
现将这一功法简介如下:一、调身。
在床上或凳上,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先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也可自然盘坐。
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迭在左掌上,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左右摇动身体7—8次,端正身体,脊骨勿挺勿曲。
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成一直线,不抵不昂。
开口以吐腹中秽气,吐毕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3—7次,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低上腭。
再轻闭两眼,正身端坐。
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
坐毕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躯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互相摩擦生热,擦两眼,然后闭眼,再擦鼻及两侧,再以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手臂、双腿至足心而止。
待汗干后,方可随意动作。
二、调息。
调息和调心实际上与调身同时并行的,分开来讲的目的是叙述方便。
调息是要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
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一数至十,反复循环。
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可再从头数起。
不断修炼,久久纯熟,自能息息调和。
三、调心。
调心是要使妄心调伏。
大凡初学此功的人,每患心中散乱,支持不定,应放下一切,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
如出现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
也可用数息法,使心息相依,则两者均可避免。
练此功时间最好选择在子时(23—1时)与寅时(3—5时),地点最好是静室,每天练功3—4次,每次30—40分钟,习练本功法一般1个月左右可以见效。
3—4个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状,但此后每天仍宜坚持练功20—30分钟,以资巩固。
附:蒋维乔在学术思想上主张以科学方法说明静坐原理,革除历代阴阳五行、铅汞坎离等旧说,在中国气功史上卓有建树。
因是子静坐法(附录一、一年又半的静坐经验)
因是子静坐法(附录一、一年又半的静坐经验)(四)附录附录一、一年又半的静坐经验卢怀道㈠缘起余于一九五三年暑期中患了高血压,当时的血压是180/120。
然不严重,除早晨起床后头中略有不舒服外,尚无其他苦痛。
所以我也漠不关心,未予重视。
秋后开学,用脑较多,病就加剧了。
除血压升到200/130外,头脑经常感到不舒服。
且时时失眠,有时通宵不寐,初服中药,未久又改服西药,同时兼用金针治疗,均无显著效验。
有人说静坐可以治百病,劝我试试静坐。
当时听了疑信参半。
但在休养之中,既无工作,又不能看书,未免无聊。
因想,无论静坐能否治病,藉此消遣,也足以解闷,乐得试试。
遂造访蒋维乔先生,登门拜师,求他指教。
蒋先生一见如故,并再三启示说:血压的病,静坐一定可以把它治愈,只要有恒心去坐,必会生效验的。
他就当面指示静坐的方法,又把他的“因是子静坐法”介绍给我看,让我详细学习。
我与蒋先生是初次见面,承他这样毫无保留的指示一切,当时心中实有说不出来的感激。
那是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的事。
我就从那天夜晚,开始静坐。
㈡经验开始静坐的时期中,每天只坐两次。
一在早晨起床之后,一在晚间睡觉之前。
每次大约坐二十多分钟,然一无感觉,仅是枯坐而已。
到了十二月廿一日那天晚上(距开始坐功日期才九天),我在坐时,感到脚与小腿皆已发暖,那是一个冬天夜晚,天气很冷。
我的身体本很衰弱怕冷的,在冬天夜晚,我的脚与腿经常是冷的,所以必需要烤火。
冬天夜晚,腿与脚如不感到冷,已是难得了,从没有感到暖的。
可是那天夜晚静坐时我的腿和脚,均感到暖和舒服。
上床之后两腿与脚的那种暖气,一直保持到翌晨未散。
起床之后,两只脚异常爽快。
好像春天天气暖了脱了棉裤换上单裤似的,静坐之效验来得那样快,真是出我意料之外。
从此之后,我增加了静坐的次数,每天由两次改为四次或五次,上午坐两次,下午或坐两次或坐三次。
次日二十二日下午的那次经验更奇怪了,在静坐的时候,我的大腿与丹田这一个区域内全部发生了暖气。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第五章治病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第五章治病第五章治病止观方法,以超脱生死为最后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治病,乃其余事也。
吾人安心修持,病患自然减少,然或因身体本有旧病,偶然重发,或因不能善调身心息三者,致生病患,皆是恒有之事。
故宜了知治病方法,方法不出二种。
一、察知病源。
凡病自肢体发者为外病,自脏腑发者为内病,然无论外病内病,皆由血脉不调而起。
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脉调和。
又吾人之心力,影响于身体极大,故病患虽现于身体,实际皆由心生。
故察知病源所在,仍从内心治之,其收效乃较药石为灵。
又病之发生,必有潜伏期,常人当自觉有病时,其病之潜伏于体内者,为时已久,苦于不能觉察耳。
若能治心者,则察知病源,必较常人为早,故可治病于未发之时。
二、对治疾病。
静坐中内心治病法亦有多种,然仍不出止观二者。
先言用止治病法。
其最普通者,即将心意凝集于脐下小腹,止心于此,牢守勿失,经时既久,百病可治。
其理即是心意凝集于此处,血液即随之凝集于此处,凝集之力愈充,则运行之力亦强,运行力强,血液之阻滞可祛,血液无阻滞,则百病之根本拔除矣。
其余方法尚多。
如察知病在何处,即将心意凝集于病处,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
又如常常凝集心意,止于足底,不论行住坐卧,皆作此想,即能治病。
此其理由乃系一切病患,皆由气血上逆所致,今止心足底,则气血下降,身心自然调和而病瘳矣。
又如了知世间一切皆空,毫无所有,即种种病患,亦是虚诳现象,心不取着,寂然止住,亦能治百病,此为最上乘之用止治病法。
维摩经云:“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
”此之谓也。
次言用观治病法。
其最普通者,为观想运心,以六种气治病是也。
云何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
假如肾脏有病,则于静坐开始,观想肾脏,口中微念吹字以治之,每次或七遍,或十遍,或数十遍,均随各人之便。
如脾胃有病,则观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以治之。
如脏腑有壅滞之病,则观想脏腑,口中微念嘻字以治之。
如心脏有病,则观想心脏,口中微念呵字以治之。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因是子静坐法》-写作原因蒋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内功也。
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内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内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
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内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
为绅先生所不道。
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
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
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
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
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蒋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
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
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
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
不敢以空言欺人也。
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如此,国几不国也。
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
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主要内容《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
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
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
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一、静坐前之准备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
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
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
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一)坐式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l、仰卧。
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
然无起云音,亦即一妄念也。
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称为内视术。
常人两目之所视。
均注乎予物,罔有能返视其内者,静坐时闭合两目,返观我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绪清理,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写作原因
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功也。
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
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
为绅先生所不道。
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
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
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
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
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
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
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
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
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
不敢以空言欺人也。
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
如此,国几不国也。
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
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
《因是子静坐法》-
主要容
《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
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
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
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
一、静坐前之准备
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
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
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
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
(一)坐式
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
l、仰卧。
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
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
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
然无起
云音,亦即一妄念也。
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称为视术。
常人两目之所视。
均注乎予物,罔有能返视其者,静坐时闭合两目,返观我之意识,先将妄念之起灭头绪清理,甲念起则返照之,不使攀援,则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
正其木,清其源,久之则妄念自然不生。
四、呼吸(调息)
五、收功
做好收功十分重要。
静坐毕宜徐徐像开两眼,好放手足,待全身感到轻松舒适后,方可离坐。
静坐之时间,每日可静坐一至二次。
每次静坐以三十分钟到一小时为宜。
时间在早晚均可。
每日只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后为宜。
早晨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调节呼吸。
次通大小便、洗漱完华然后静坐总以便后为宜。
静坐总以便后为宜。
《因是子静坐法》-
主要理论
1、人类之根本
平坐式图册
老子之言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此言万物之各有根本也。
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干、枝、茎叶,畅茂条达,小者寻丈,大者干宵,问其何以至此?孰不曰根本之深固耳。
盖草木之根本敷畅,斯能吸收土中之养料以运行于干、枝、茎叶,而获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
然则人类之生有几千万年。
发展,自其大者观之,亦万物之一耳,既有生命,必有根本,无可疑也。
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之,能道之,人类之根本何在?则知之者鲜也。
虽然不难知也,物之生,其始皆为细胞,人由女子之卵细胞与男子之精细胞结成胎体,犹草木之胚也。
胎在母体中,其初生也,一端为胎儿,一端为胎衣,而中间联以脐带孕育十月,至脱胎以后,而脐带方落。
以此推之,可知人类胎生之始,必始于脐,脐即为根本也。
培养草木之根本。
则以肥料灌溉之;培养人之根本,当以心意之作用灌溉之。
静坐者,即以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时也。
2、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脐,吾既言之也。
古之有道之士,盖早知之,故有修养丹田之法。
”丹田”者亦名气海,在脐下腹部是也。
吾之着此书,意在发挥平索之心得,以科学理论解说之,决不至参以道家铅泵之说,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称·。
而名之曰重心。
物理学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则安,重心偏则倾。
百尺之塔,凌云之阁,巍然独峙而不倚者何故?曰惟循重心之公例故耳。
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重心。
终日营营,神明曈昽,至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从今,疾病灾厄,于焉乘之,殊可储也。
静坐之法,浅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于重心之一点,使之安定。
行持既久,,
由勉强几于自然,于是全身之细胞,悉皆听命,烦恼不生,悦怿无量,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拂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无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
3、静坐与生理之关系
人体之构造,复杂精妙,实有不可思议者,今日科学虽发达,于此学尚只窥其途径,未能造其极也。
就生理学言之,吾人身体机关之最大作用首在生存。
即摄取体外之滋养质,供给体各机关,排泄体之废料于体外而巳,名为新代。
人体之新代无一息停止,司其枢纽者,是高级神经命令循环器运行。
循环器包括心脏、脉管。
淋巴管而言,所以运行血液于全身,循环不己者也。
心脏有四房,为发血器官;脉管有动脉、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脉险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于动脉管,一面摄取老废物达于静脉管。
血液循环。
全集密切联系呼吸,呼出碳酸气,吸入氧气,使静脉中之紫血变为红血输入动脉,此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全体一周一昼夜三千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数,一昼夜二万余次,所吸清气共三百八十台方尺;每个人体中之血液,平均以三升五合计,所澄之血有一万五千余斤,如此伟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觉也。
奴果呼吸台合法,血液运行无阻滞,则身体健康:一有阻滞,则各机关受其病。
各机关或有损伤,亦朗使血液阻滞而生病。
血液停滞百病逆生,其原因有种种。
四、静坐与心理之关系
人身有体与精神商方面,其不可思议处多在精神方面,此及哲学所以由起也。
持极端唯物论者,则调吾人心意之作用,不过有生以来经验之迹象印于脑中考,恒随林以惧尽。
殆不承认有精神界。
持极端唯心论者,则反之,谓世界一切,皆由心边,无心别无物,是皆陷于一偏之现。
究其身心两方面,旨不可偏废,而心意尤能影响于肉体,概而论之,其实例甚多,傀耻涵,则颜为之赤:发愁终夜,则发为之白,此精神影响于形体之一也,愉快时则五官之所见所闻皆美;悲哀时则反之,此精神澎响形体之二也;快感起时,则食欲旺盛,精神不快之时,则食欲减少,此精神之影响味觉也:忿怒嫉妒之不良感情,能使血液及各机体组织中发生毒素,此精神之影响血液也。
至于催眼术之利用暗示使被催眠之人执火炬,而告之日:“不热。
”执者即不觉其苦,而肌肤不伤。
其例不胜检举,精神之能影响肉体,从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义,不重心修养,物诱于外,在精神方面,既妄想须倒,涣散而不统一,以至精神不能主宰肉体,于是肉体则徇肿种嗜好,奖贼身体,心与形日离,遂生百病,甚至夭折,比比皆是。
静坐法集全身精神于一点,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自然体气和平,治病延年。
何至于此?重心之作用也。
五、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单盘膝图册
重心于生理方面,能使血液运行优良;在心理方面,制使精
神统一,是知身之重心,即心之重心,。
不能有所区别。
是故重心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和平,同时并得,重心不安,则身之健康,心之和平,同时胥失。
世人练肉体者,忽于精神之修养,修养精神者又轻于肉体锻炼。
皆不懂得身心一致之根本也。
六、静字之意义
地球绕日而行,动而不息,吾入栖息于地球之上,亦随地球之动而动,可说宇宙万物,,惟一动字可以概之,安所谓静耶?故动静之真义,未可以常说解释之,吾之所谓动者,乃吾人自己有所动作,。
反乎地球行动方向之谓也,盖地球之行动,吾人毫不能感觉,静乏至极,斯能达到毫不感觉之域,而与地球之动合一辙也。
’七、、静坐中安定重心之现象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静坐时如何功象,不可一述。
重心安定在脐下腹部,其初借调息(之法,使全身血液运行之力,集中于下腹部浙感膨胀,富于韧性之弹力,是为重心安定之外形;至于界,则体气和平,无思无意,心境泰然,如皓月悬空,净洁无渣,是为重心安定之观象,惟静坐可以得之,其妙不可言喻。
八、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
故有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常人牵涉于耳、目、口、体之欲,只知形骸之我,而不重精神之我,所以重心扰乱,上浮于胸,全身器官,失于调节,轻
则患病,重则至死,死时气必逆雍,即重心上塞也。
从事静坐养生者。
肉体和精神均宜兼顾。
然吾见世之体育家,锻炼筋极其强健,一旦得病,莫之能御,而禅师或哲学家锻炼心意,能借修养之功驱除病魔,虽躯体孱弱,而寿数很长。
可知精神之我,其功能有运胜于形骸之我者。
静坐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为一致,而实则能以神没形,每日按时行之,勿使间断,亦可名为“精神体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