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传统哲学强调人本主义和道德伦理,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员工发展和福利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基本要素。

传统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提醒我们要把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道德伦理和正直品行,对企业管理哲学的道德层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道德风险和道德困境层出不穷,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并将其贯彻于企业的各个层面。

传统哲学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告诉我们要坚守道义,注重诚信和责任,在商业活动中追求公平正义,建立诚信的企业形象。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和谐和平衡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现代企业管理往往面临各种矛盾和挑战,如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等。

传统哲学中的和谐思想提醒我们要追求组织内外的和谐,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

企业应该建立和谐的组织文化,倡导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推动员工之间相互帮助和合作。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智慧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提供了启示。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还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哲学中的智慧思想强调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智慧水平。

企业管理者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适应和引领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人本主义思想提醒我们关注员工发展和福利;道德伦理思想告诉我们要坚守道义、追求公平正义;和谐思想提醒我们追求组织内外的和谐;智慧思想强调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浅谈中国管理哲学前言:中国管理哲学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中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看法,利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写出对中国管理哲学理论部分的思考,又利用“球迷”对足球的深刻认识,添加了足球中反应管理哲学的例子,从而对中国管理哲学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管理哲学,中庸,足球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伴随着中国式管理的提出和应用,中国管理哲学也被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热烈探讨起来。

首先是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即对管理本质的理解,管理学源自西方,西方人比较崇尚科学管理,认为“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

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侧重于如何管别人。

而中国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诸子百家也对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的科学。

这一点上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本质不同,也是中西方管理哲学对象的本质不同所在,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以修身为起点的管理学。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人的心理和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针对人的管理一定要注意“安人”,否则,管理的结果将是无效和失败。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两次足球队“将帅失和”的实例中可见一斑。

在针对人的管理中,管理者“安人”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修身”,就如朱镕基总理所说:“为人要正,正人先正己”。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及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及管理智慧
03 价值观差异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 统价值观;西方管理哲学则更强调自由、平等、 竞争、功利等现代价值观。
02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
儒家管理智慧
仁爱原则
儒家管理智慧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提倡仁爱和关爱 ,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诚实等品质,以赢得 员工的信任和忠诚。
中庸之道
儒家管理智慧主张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谐,避免过度 或不及,强调适度原则,以保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礼制管理
儒家管理智慧重视礼制,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组织 稳定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应该遵循礼制,以规范员工的行 为和促进组织的和谐。
道家管理智慧
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智慧主张无为而治,即管理 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干预、不强 制、不执着,让员工自由发挥自己的 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国际先进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本土的应用和改进,促进中外管理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管理哲学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时代的管理变革
分析数字化技术如何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以及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 效率。
管理哲学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探讨在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如何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 。
如何将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等管理哲学应用 于现代企业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核心 竞争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式
探讨传统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理论如何相互借鉴 、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
管理哲学的国际化
中国管理哲学的国际传播
如何将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推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国际管理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道家思想
02
灵活应对变化,适时调整战略方向。
法家思想

解说中国管理哲学是大写的“人学”

解说中国管理哲学是大写的“人学”

解说中国管理哲学是大写的“人学”【文章摘自企业战略规划院】什么是《易经》?长期以来,这部有“百经之首”美誉的经典被越来越多地与怪力乱神、占卜迷信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际易经学会主席,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先生却一直试图将其从这种尴尬之境中解救出来,还原为“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一套系统的宇宙认知论”。

他声称,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代表着中国哲学的开始,中国管理也应从《易经》这个源头出发。

1979年,他运用易经思想研究管理和管理理论问题,提出“中国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中国化”的中国管理理论奋斗目标,并创建了以易经哲学为主体思想的中国管理哲学─C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道、法、兵、墨、儒”的精神分别代表管理中的五项要素─Centrality(决策)、Control(行政)、Coordination(人事)、Contingency(市场)、Creativity(生产),各取所长,融合运用。

这五项要素的英文均以字母C开头,故称之为“C理论”。

在《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一书中,成中英对这一理论作了详尽论述。

成中英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将管理的问题,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指向人性深处。

“C”的源起在管理学界,中西管理方式的比较总能引发热烈的讨论。

人们普遍认为西方管理方式偏重于理性,以美国为代表;而东方管理方式偏重于感性,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

对此,成中英持认同态度。

他认为,西方的科学管理强调“目标管理”或“成果管理”,偏向于从管理程序和管理手段角度规定管理的本质。

这种理性以知识为主,带有一种启蒙意识,因而是可以学习和发展的。

二战后日本企业在管理上就曾学习西方,如丰田公司一直倡导的精益管理,就是受到美国统计学家戴明(WilliamEdwardsDeming)的影响。

但是对于西方管理的特点,成中英并没有停留在简单描述的阶段,他进而分析道:从管理程序和手段规定管理的本质,势必造成对管理主体─人─的忽视。

而中国管理哲学则与西方管理科学不同,它是一门大写的“人学”,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有许多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分别是人的尊严和价值观、和谐与平衡、道德与责任、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被认为是宇宙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尊严和价值。

这个观点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通常以谋求利润为最高目标,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忽视了对员工人的尊重和关心。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应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和谐与平衡。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企业常常忽视对员工的关心,只注重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员工的压力。

而中国传统哲学提倡和谐共生,认为只有富有人情领导风格、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才能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道德与责任。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仁爱”、“诚信”等道德价值观念,并倡导人们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这对企业管理哲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中,企业常常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和良好的声誉。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这个观念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生物和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企业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浅议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1.doc

浅议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1.doc

浅议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1 浅议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中国管理哲学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世界知识智慧宝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传统典籍所包含的管理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领导群能的智慧等,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儒家的管理哲学儒家管理以教化为主,重礼乐、多种德性的建立及社会伦理的发展。

仁、义、礼、智、信便是儒家所强调的五种德性。

实际上,从儒家的观点来看,企业最终目标应是安定和乐,不应超出社会之外,更须立足人性之上,因为社会是基于人的感情关系而建立的。

儒家哲学发挥协调和沟通的作用,须与道、法、兵、墨等家的配合,才能得到更完整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修己安人”的理论。

目的要使整个社会组织的人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这就要求管理者首先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再去管理别人,管理天下。

从实践的方面来说,企业领导人、管理人要先建立多种德性之后再带动别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要做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种德性,就需要为人具有亲和力、处事公平、能做到自我节制、尊重别人,需要有技巧而艺术的处事态度,并且做到公私分明。

如此,管理者在管理组织中,便达到了“修己”的目标。

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到管理体系中,使管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充分发挥每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并且使组织中的每个人协同合作,相互协调,将个人的作用在组织的合力中发挥到最大。

儒家的管理思想注重“人”本身,强调组织中个体的自我完善与个体在整体中的协同合作,因此,儒家的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内在机制是一致的。

二、道家的管理哲学管理的核心为决策,有了决策才有方向、目标,以原则组合知识、运用资料构成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可行的,有效的。

决策者要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防患未然的水平,大公无私、高瞻远瞩的胸襟,才能做出客观的决策。

中国管理哲学

中国管理哲学

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使管理显得空前重要,这引发人们研究管理的热忱,并将其上升到管理哲学的理论高度。

黑格尔曾指出:“哲学是认识具体事物发展的科学。

” 1哲学根植于各门具体科学理论之中,凭着自身的开放性、批判性的特点不断吸进新养料而得到充实;它又超越各门具体科学,指导具体科学向前发展。

管理哲学的产生的发展正是哲学在具体运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哲学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自然成为管理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只是二者所研究的层次有所不同:管理学一般是从“ 科学”层次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管理哲学则是从“哲学”层面对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从哲学层次探讨管理问题,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管理的“世界观”层面的问题;其二是方法论问题。

中国管理哲学应当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管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看法,是管理者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管理哲学是管理活动的总的理论基础,是管理文化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的中国管理哲学“世界观”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文化背景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中国人对管理的界定不同于西方。

从本质上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 克己复礼”的“ 德性”文化。

西方传统文化信奉“个人中心主义”,强更多地调人应当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平等社会契约,之后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

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管理本质的不同理解。

孔子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就是强调管理者必须通过道德修养,克己正身,恪守礼法,身体力行,树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使人民心服,才能上行下效,上善则民善,人民有了道德自觉性,就会接受统治管理。

在管理场中,管理者是主体。

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

管理者正气凛然、公平正直。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浅谈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思想学派,其中尤以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最为系统,最为突出。

这三家思想,深入到古代封建政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首先,儒家的管理思想的目标,大体上分为两块。

一块是“内圣”,也可以说是正己;另一块是“外王”,也可以说是正人。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儒家的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管理自我,另一部分是管理他人。

古代读书人的目标,就是学而优则仕。

儒家四书经典《大学》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可以看做正己,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做正人。

儒家的自我管理从修身开始:“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家学说把政治和伦理结合,把国家和个人结合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

从管理角度来看,要想管理好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先管理好自己。

其二,儒家的管理出发点是以民为本的。

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君主的统治,应该以民意、民生为导向,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

统治阶层要有仁者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

其三,儒家的管理方法是“贵和中庸”。

和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种管理方法。

儒家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在无关乎原则的问题上,应该以和为贵。

凡是有关原则的问题,则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而不同。

怎样才能达到“和”的目标呢。

儒家提出了中庸。

何为中庸,不偏执于一端谓之中,坚持不变谓之中。

中庸即不偏不倚地走中道,执两用中。

儒家圣人孔子,在看待问题时,强调不走极端,坚持中道,以防止片面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针对目前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为政以德举孝廉管理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方法,而是一种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思想、理论和经验的沉淀,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管理哲学。

在《论语》里面,孔老夫子在「为政篇」开头几章讲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老夫子的话,非常的简短,可是意义深刻。

相反「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结果就不一样了,结果是「有耻且格」。

这个道的意思是导,就是用什么来引导?我们今天做企业,管理团体用什么来引导?如果我们用的是政跟刑来引导的话,所得到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

政用现在的白话来讲,叫做条款,很多的条款,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规定,就是用很多的规定。

齐之以刑是处罚,用现在的话来理解是赏罚,而不是只有处罚而已,连奖赏也在这范围当中。

有趣的是,一般的大众都是把管理局限在这个用条款和赏罚进行管理的方法里面。

在企业里,最常听到的一种理论,叫做萝卜加棍棒。

把员工当做兔子对待,要他跑得快,就扔一根萝卜。

可是兔子也有吃得很饱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拿出棍棒打它,让它往前跳,因此这种方法叫做萝卜加棍棒。

可是我们在接受这个道理的同时,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事实,就是我们所面对的不是兔子,而是有生命活跳跳的人。

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样的管理不是彻底的方法,它会有效果,可是可能会有反效果。

依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全世界排名在非常前面的这些大企业,平均的寿命只有45年,而中型的企业7.5年,小型的企业2.9年。

我们看到这个数字,本来以为企业应该是会很长久的办下去,可是没想到近代的这一百年来,这些企业在更迭的过程当中,竟然是这么的快速。

是什么导致曾经屈指可数的大企业如此快速更迭?我们从中国历史可以寻找答案,反观中国历史,在战国时代就有这样的思想。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视域下“民生”的社会调节功能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视域下“民生”的社会调节功能
No . 2
堕 T M E U A I N I E D C TO
Fe r r b ua y
浅谈 中国管理哲学视域 下“ 民生" 的社 会调节功能
张 申
摘要 : 2 世纪初的今天 , 在 1 急剧 转型 的社会 所面临的许 多问题 大抵都 与民生息息相 关。显然 , 如何充分发挥“ 民生” 国家管理情 在 境下 的社会调节功能是解决好、 处理好这些 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 中国管理哲学 民 生 社 会 调 节 功 能 中 图分 类 号 : 9 C3 文 献标 识码 : A
1 以 中国 管 理 哲 学 维 度解 读 “ 民生 ” 问题
中国管理哲学作 为一 门新兴学科成学甚晚 , 但其理论基础及 思想 渊源却是极 为深厚 与久远 。 “ 民生 ” 问题作 为 国家管理 、 社会管理 的主要元素和 目标 , 在 我 国漫长 的政 权更迭 、 会形态 演变 中始终扮演 着 “ 社 天平 ” 的角 色, 调节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 的平衡 。而这个不断在平与不 平之间转换 的过程则悄然推动着时代的进 步。 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素有中国式 管理 大师之称 , 他把以中国 管理哲 学为统摄 、 西方管理科学 为工具的管理模式 称作“ 中国式 管理” 。在他看来 , 只有 当管理与当地风土人情相契合时 , 管理效 果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因此 , 中国式管理 的“ 中国性 ” 也就体 现在 了中国管理哲学 的指导性上 。由是 , 我们要想最有效地解决 中国现实 的民生 问题 , 唯有将 中国管理哲学 的基本要 素润物无声 地揉人 到对 民生 问题 的考察 中去 , 并加 以灵 活把握 。 2 在 中国管理哲学视域下关照“ 民生” 问题 21 考察“ . 民生” 问题应该借鉴 中国管理哲学的融合性 中国管 理哲学是一 门“ 融合” 之学 , 它集中国传统 文化 中不 同 时代 、 同流派 的“ 不 治道 ” 思想于一身。而这些珍贵的管理思想资 源除具时代性 之外 , 具有显著 的普遍性 , 还 即适 应于一切时代 的 特征。所以 , 融合 古今 ” 以“ 的原则 , 中国管理哲学立足 当代 , 中 从 国优 秀传统 文化 中吸取中国古代 的管理 之道 , 古 ” 今” 机 把“ 与“ 有 地结合起来 , 之成 为了“ 使 熔铸古今” 的管理学说 。西方的管理模 式除它 的民族性之外 , 还兼备相通性 、 普世性 , 即适应于一切 民族 和 国家 管理 的共 同原 则和 普遍 规律 。这 是人 类 文明 的共 同财 富 。所 以 , 融 汇中西” 以“ 的原则 , 中国管理哲学积极 向西 方学习 先进管理思想和经验 , 吸取西方适应 于我 国现代管理 的科学理念 和管理制度 , 使之达到了“ 会通 中西” 的管理境界 。 因此 , 考察“ 在 民生” 问题时我们也应 以“ 融合 ” 的态度 , 立足 当代 、 纵观古今 、 比较 中西 , 面客观地 审视不 同的时代 、 域 、 全 地 风 土人情 、 社会背景下的“ 民生 ” 问题之间有哪些专属特征又有 哪些 相通经验 ; 而后 , 才能一针见 血诊 断 出症结所 在 。进而才有可能 把 古今 中外 可为我用的管理理念 、 理经验 、 理手段引鉴过来 管 管 “ 对症下药” 解决 问题 。 , 22 考察 “ . 民生” 问题应该借鉴 中国管理哲学 的合理性 中国管 理哲 学 中的 “ 合理性 ” 源于先秦儒 家哲学体 系中的中 庸思想 。孔子云 :中庸之为德 , “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可以 ,中” 理解为适 中、 使之不偏之意 ;庸” “ 可以取 其恒久 , 使之不变之意。 简单分析一下 中庸 的内涵 , 就是对任何事物在综合评判后取两个 极端 的中间 , 不偏不倚 , 阳正和 。左和右都不可取 , 出和不足 阴 超 都是缺憾 。中庸就是 中和 。和 , 是事物发展表现 的最佳状态 。 有 人解释 , 为性之德 ; , 中, 和 为情之德 。因此 中庸就是消除对立 , 善 于调 和 , 求得 双赢 。中庸之 道不是模棱两 可而是真理之道 , 中正 之道 。中庸思想运用 于管理学就是追求管理过程 的“ 合理化 ” 。 民生 问题是 与人 民生存意识 及生活需要相关 的多方面需求 的总和。它具有 丰富的多元性 、 紧密的关联性 、 完整的系统性 、 连 贯 的延续性 、 的时代性和严格的地域性等特点 。当民生 问题 强烈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中国管理哲学从中国古代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进,在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此外,这一哲学思想也对今天国际经济市场起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管理哲学一般是指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管理思想、社会思想和文化理论的总称,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心为本”。

这一理念指出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书写自己的历史,追求自身的理想,奉献给家庭、社会和国家。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是指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管理思想、社会思想和文化理论的总称,其核心是“和谐平衡、均衡发展”。

实行这一思想意味着人们要以和谐和平衡为原则,从自然、文化和历史等方面来管理事务,从而为均衡发展搭建良好的基础。

在中国管理哲学中,有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人们要有自尊心,以自我努力、坚持和追求为原则,发挥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管理者应当厚待员工,发挥他们的才能。

员工也应当相互尊重,努力工作,为团队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思想暗示出“关系性管理”的实施,即在任何组织里,运用“关系性管理”,通过发展和增加员工间的沟通,将企业建成一个真正有效的社会团体。

此外,中国管理哲学强调的另一重要思想是“以心为本”。

认为一个企业的团队建设必须基于良好的合作氛围,团队精神,激励等。

团队精神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而不带有纷争的精神,以及充分的信任与感恩。

另外,这种思想认为企业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员工与企业之间拥有“共融”的关系,使员工有信心以及责任感,进而实现抱负。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管理哲学也不断演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发展要求。

今日,中国管理哲学将企业建设和受训视为统一的系统,关注员工的自我实现能力和知识增长,让每个员工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生产力和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到最后,中国管理哲学倡导的核心理念是:“和谐,平等,发展,社会责任”。

通过社会公正,尊重人的价值观和尊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使社会环境更具和谐,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为国家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中国梦。

中国式管理哲学

中国式管理哲学

精心整理中国式管理哲学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贯通融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要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色,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卓有收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中国管理哲学最初由成中英先生提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诸子百家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管理哲学—— C理论,确定了中国管理学的基础。

北京大学人本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专家阎雨先生在 C理论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精髓和西方管理工具订交融,使得 C理论得以与实践相接轨,进而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系统,这就是中国管理哲学。

北京大学人本管理中心研究员、管理专家阎雨先生又将的西方管理系统与中国国学相结合,以 C理论为母体,结合多年纪例研究和管理实践,成功研究出中国管理哲学的导入和应用系统—— C模式。

这使得中国管理哲学不再是理论的说教,而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性学科,其价值对于中国管理学而言同样拥有开辟鸿蒙的时代意义。

一、阎雨先生从管理结构、根本动因,认识到西方管理的必行将枯木。

金融危机以及过去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失败,其应用危机表现形式是:( 1)肥胖化危机。

( 2)机械化危机。

( 3)文化更新危机。

( 4)治理老化危机。

( 5)功利化危机。

北京大学人本管理中心阎雨先生认为,现代管理理论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第一,价值观的偏差。

价值弃取的偏差,只看重显性的价值,忽视了隐形的价值!第二,建立在人性假设上的基础偏差。

无论是 X人的假设,还是 Y人的假设,直到此后发展的 XY双要素理论。

从利益的角度解析人性,而不是从人性解析人性,是人的工具化。

现代管理中缺失“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恶知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见解。

第三,终极目标的偏差。

西方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点主要表现为:主客二分,还原论,静态解析,孤立实证。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轨迹,阎雨认为西方管理理论应用危机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模式的改变。

《中国管理哲学》读书有感

《中国管理哲学》读书有感

《中国管理哲学》读书有感今年,企业的小伙伴们开启了管理书籍的共读活动,旨在提升经营管理思维,统一管理认知。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岗位职责虽然明确,但仍存在相互推诿、互不配合的情况;对于无法推卸的工作,也只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二)有些人通过内斗获取高位,以谋求更高的权力和收入。

(三)员工视工作如草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完全不考虑个人规划与公司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对上司和公司的要求颇高,而自己却不愿多付出分毫。

(五)有些人因循守旧,不求精进,成为企业的“老油条”。

(六)过于注重面子,工作的质量无关紧要,自己必须参与并发表意见,否则就会感到不适,不配合工作,不听从安排。

(七)一旦得势,便飞扬跋扈,拉帮结派,对他人颐指气使,不可一世。

(八)对熟悉的人往往失去原则,但对陌生人却刻板地坚持原则。

(九)公司管理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导致在升职加薪时矛盾突出。

(十)绝大多数员工在会议上不愿发言。

读到这些问题时,是否有管理经验的人都会感同身受,甚至为此烦恼不已?尽管绞尽脑汁地想去解决,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在其《中国管理哲学》一书中也提及了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他并没有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是从哲学的高度、事情的本质出发,为大家讲解如何提纲挈领地做好管理。

曾老师是台湾人,已于 2018 年仙逝。

他将多年的研究和学习成果,通过讲课和写作的方式进行输出,在中国管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之前,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对我影响深远,我也曾偶然听过曾老师的管理课,但当时觉得一般,甚至觉得有些玄虚和空洞。

然而,当我读完他的《中国管理哲学》后,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曾仕强先生的片面认知。

可以说,这本书是曾仕强先生学贯中西,梳理中西方思想文化,剖析管理的集大成之作。

其内容安排独具特色。

每一章都有一个主题,如管理与人性问题、管理与认识问题,以及管理与艺术、道德、社会进步问题等。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哲学在古代曾经派生出许多著名的思想流派和名家。

在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思想和原则,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一、儒家思想的启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中庸,强调和谐、稳定和平衡。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理念,要求企业需要抱持仁爱之心,注重人文关怀,不仅注重利益的追求,更要注重员工、客户和社会的利益。

同时,中庸思想也可以指导企业的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快速发展而失去平衡。

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自然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引导企业领导人员认识到,在管理中不要追求过多的干预和管理,尊重自然规律,发挥市场和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在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达成管理的目标。

同时,道家思想中强调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告诉我们企业不能盲目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该注重企业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效果,倡导“以实为本”,并强调公平正义。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墨家思想中的实用主义精神,要求企业的管理决策要基于经验和实际效果,注重管理的实用性,抵制盲目的理论主义。

同时,墨家思想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可以指导企业的重要决策,避免不公平的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

以上只是一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探讨,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更多的思想和原则,可以提供更为深刻的管理指导和启示。

要想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管理经验应用到企业管理中,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发掘传统文化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指导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

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21世纪是一个管理哲学、哲学管理的时代,人类从朴素的经验主义走向理性的科学主义,再走向智慧型的哲学主义,这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管理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的管理必须进入一个科学化的时代。

同样,中国的科学管理必须“中国化”,科学管理必须和文化结合,和中国的基本哲学结合,科学化和哲学化必须同步进行。

管理科学必须上升到管理哲学层次才可以整合不同经验,才可以借鉴、整合美国、日本和欧洲成功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创造出适合于中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西方的管理具有理性的权威、科学的基础,但缺乏人性的灵活,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切入,社会的协和力明显不足;而日本的管理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却过分压抑了个人的活力和独创性。

规避西方理性管理和日本式人性管理的缺陷,整合两者的长处,以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哲学为基础,在整体性的原则之上便融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中国管理哲学——C理论。

所谓“C”指中国(China)的《易经》(Change)的创造性(creativity)。

它表明,这套新的管理哲学是以中国的文化历史经验为背景,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基础,对现代管理问题所做的思考和回答。

同时,C理论也是在借鉴西方管理和日本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下面,我们就从这开始谈起。

第一节西方管理危机管理是有意识、有组织、有目标的规范和约束行为,但管理除其特定的目标,比如企业目标外,尚有其一般性的目标,其一般性的目标,表现为建立社会的秩序,发展文化的创造力和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等。

如何运用管理的一般性目标以达到管理的特定目标,是当前管理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运用管理的特定目标来实现管理的一般性目标,更是当代管理思想的重大问题。

当代西方管理界所倡导的“目标管理”,旨在控制目标以控制方法,增进效率,但却未能深化目标,开拓更深沉的、更一般性的方法以达到特定的目标。

这也是由于未能将管理哲学与管理科学及管理技术相结合运用所致。

这从根本上显示了西方管理科学缺乏一个对演化管理目标和方法的管理哲学向度的确切认知。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中国传统哲学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哲学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启示,既包括了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包括了实践方法的指导。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传统哲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治理理念。

儒家注重礼义廉耻,重视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

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去建立健康、和谐、稳定的管理秩序。

企业管理者可以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倡导员工尊重他人、尊重规则;注重团队协作和互助,形成真正有力的团队;企业管理者可以在企业文化中注重教育理念的灌输,倡导员工有所为有所不为。

道家思想注重的是治理手段。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即在管理实践中,要顺势而为,尽量减少干预,追求简单有效的管理方法。

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倡导的自主管理、激励机制、自发组织等理念相通。

企业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个体的发展和成长,给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和空间,鼓励员工创新和进取。

通过激励机制和自组织管理,形成活力四射的企业氛围,实现企业的良性运作。

佛家思想注重的是治理觉悟。

佛家主张人生觉悟和心灵成长,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佛家思想,注重员工的心灵成长和内在修养,帮助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事业理念。

也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精神氛围和企业文化的塑造,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

这种内在的心态优势,将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协作和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启示都是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有益启示,而并非可直接拿来即刻使用的“武器”。

当代企业在借鉴传统哲学的启示时,需要考量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不同点。

传统哲学的启示可以作为管理者的指导性原则和思考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应用。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哲学启示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过时的思想观念,需要以及时的解释和更新。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哲学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从中庸之道、仁义道德、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即“中立而道行”。

这种管理理念强调在管理中要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偏激也不消极,既不过于追求利益也不忽视利益。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意味着要注重管理过程中的平衡和稳定,避免极端行为和极端结果的产生。

中庸之道还强调要按照事情的具体情况来决策和管理,不可一概而论,这对于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仁义道德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基石。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仁义道德的思想可以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

仁者爱人,义者守信,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企业行为的要求。

在企业经营中,要注重维护员工的权益,关心员工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在与客户、供应商等外部环境的交往中,要恪守诚信原则,守信用。

这些都是仁义道德的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人才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国传统哲学对人才管理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要注重人的发展和培养,尊重每个员工的个人才能和特长,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

还要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对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尊重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在企业管理中,要建立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团队协作;同时还要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前言:中国管理哲学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中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看法,利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写出对中国管理哲学理论部分的思考,又利用“球迷”对足球的深刻认识,添加了足球中反应管理哲学的例子,从而对中国管理哲学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管理哲学,中庸,足球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伴随着中国式管理的提出和应用,中国管理哲学也被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热烈探讨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葛荣晋提出在研究中国管理哲学需要首先解决中国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如何科学构建中国管理哲学三个问题。

根据他的思路我们也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解决掉这三个问题,再来更进一步看中国管理哲学。

首先是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即对管理本质的理解,管理学源自西方,西方人比较崇尚科学管理,认为“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

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侧重于如何管别人。

而中国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诸子百家也对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的科学。

这一点上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本质不同,也是中西方管理哲学对象的本质不同所在,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以修身为起点的管理学。

在实践中,所有涉及人的管理行为都比仅仅针对组织、流程的管理要复杂的多,要艺术的多。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人的心理和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针对人的管理一定要注意“安人”,否则,管理的结果将是无效和失败。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两次足球队“将帅失和”的实例中可见一斑。

2005年5月,刚刚上任几个月的甲A深圳足球队主教练迟尚斌“下课”,迟尚斌曾经是带领大连队豪取10连冠的功勋教头,执教专业水平无可厚非,而深圳队是卫冕冠军,2004年亚冠联赛8强,实力非同一般。

可是迟尚斌执教深圳队却遭遇了巨大的失败,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迟尚斌没有协调好与球员的关系,与球队的“大佬”李玮峰严重对立。

迟尚斌的行事风格是强势、严格,这一点对球员管理固然效率很高,可是过犹不及,在一系列的事件中迟尚斌的武断、独裁、严苛严重地伤害了球员的感情,球员们内心的委屈、不满日益加深,渐渐地与他走向对立面。

于是,在深圳队比赛中“将士不用命,焉能不败?”2010年6月南非世界杯,德国世界杯亚军法国队给全世界奉献了一步经典的闹剧“一地鸡毛”,法国队中不乏里贝里、亨利、纳斯里、古尔库夫这样的世界足坛“顶尖高手”,
球队的各项配套体制也完善优越。

可是,主教练多梅内克对球员的区别对待,导致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球员们的不满,也影响了球员们之间的关系,切尔西“锋煞”阿内尔卡甚至辱骂主教练多梅内克,并主动申请把自己“永久性开除国家队”。

最终,法国队全队上下离心离德,小组赛一平两负,傲慢的法国人只能接受伤心的出局,而多梅内克也被布兰科“改朝换代”。

在针对人的管理中,管理者“安人”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修身”,就如朱镕基总理所说:“为人要正,正人先正己”。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迟尚斌带着自己的弟弟去深圳队,多梅内克把戈武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这样带上“有色眼镜”看球员,必然只会看到各种颜色的抗议的拳头。

其次是中国管理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

西方崇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刚性管理,日本喜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中国人自古喜欢中庸之道,不爱走极端,因此中国的管理哲学也一样,除了法家的“法、术、势”三结合的刚性管理之外,也包涵了很多柔性管理的因素在里面。

正如中国管理哲学在强调“修身”的自我管理的同时,也不忽视对“治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探讨。

中国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一是“有为而治”的模式,二是“无为而治”的模式。

在“有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解读,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管理手段: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

在“无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无为”的不同诠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管理手段: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二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三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四是以《淮南子》作者为代表的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

如此看来中国的管理包涵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特点,并将其揉碎提炼,结合中国长久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

这种管理哲学相对西方与日本来讲相对中庸一些,也正是因为中庸导致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用心,又不能太出格。

实际管理中,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凡事既不能不用力又不能用力过猛。

例如:英格兰足球队球星众多,实力不可谓不强,可是近年来每次征战世界杯都铩羽而归,杰拉德、鲁尼们一到国家队就发挥不出在俱乐部的水平,对此很多球迷认为“他们在俱乐部踢不好球会没饭吃,在国家队踢不好球又有什么损失呢?”虽然,这话未免有失偏颇,但是,看看每次英格兰队征战世界杯时球场看台上那些“五彩缤纷的太太团”,英格兰的球员们真的在球场上每时每刻都拼命地捍卫祖国的荣誉吗?再如:2007年年初,中国女足征战阿尔加夫杯惨败,诚然受困于中国足球的大形势,当时女足的实力并不强,可是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发挥失常。

赛前的备战中,女足领队——“伟大的中国足协”中层干部李飞宇,越俎代庖地制定了所谓的严格管理规定:禁止球员上网聊天、闲逛,封闭式集训,军事化管理,结果这样严厉的措施把铿锵玫瑰打造成了枯萎的花。

联想备战2008年奥运会时的中国国奥队,这支球队的大多数年轻球员来源于2005年参加世青赛的中国国青队,那只德国人克劳琛带领的国青队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应该说是一颗光辉绚烂的流星,在许多球迷的心中,那支队伍简直就是一个“传说”。

但是,经过三年中国足协领导下的“奥运先行”理念的管理,在足协的巨大投入下,经过无数次中国特色的赛前动员会、视频教育会、集训拉练,这些当年打出行云流水进攻的小伙子们,在奥运会上只让人记住了“少林功夫”和“谢亚龙下课”。

实际中
管理要有度,国家队也好,国奥队也罢,都不能畸形地发展,为了国家队的成绩,不管联赛;为了眼前的利益,忽视青训后备力量的储备,这样发展中国足球难有出头之日。

第三是如何科学地构建中国管理哲学的问题。

上面两点的分析已经证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管理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特别是发展到如今的中国式管理学也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无论是在“无为而治”还是“有为而治”模式中,中庸之道在中国的管理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学习西方的刚性管理和日本的柔性管理是必要的,但是把他们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具体制度不加分析地移植过来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因此国外的管理模式不能成为中国管理模式的模具,而只能作为中国管理哲学发展的一个参照系。

而其根基仍然应该是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思想,其土壤显然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

在这些基础上,发展的中国管理哲学才是科学的。

但是中国企业仍处于探索前行阶段,中国的管理也属于刚刚起步的层次,现在提出的要构建中国管理哲学难免显得土壤不够肥沃,即使能够提出也不能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综合创新是中国构建管理哲学的必由之路。

掩卷思考中国足球的管理,是采用“举国体制”下中国足协的集中管理,还是商业运作下的全盘职业化?中国足协,是事必躬亲,还是不闻不问?我想中国足协坚持“举国体制”并不是一文不值,关键在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例如:对中超联赛只做宏观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放权和帮助俱乐部自己培养配套体系;对国家队不要只看重当前的出线、冠军,全力建立基层足球学校、青训基地,学习欧洲、南美先进的足球体系,要改变群众对中国足球“脏乱差”的印象,引导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

实际上,联赛和俱乐部的发展,对国家足球青训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就像西班牙有拉马西亚和巴尔德拜巴斯、法国有克莱枫丹一样,中国足协有义务采取一切手段帮助联赛和俱乐部的发展,这比单纯的重视国家队对国家的足球事业发展更有利。

但是,直到现在中国足协依然坚持着集中管理和国家队高于一切,官员们的急功近利难道是“天性”?因此,我认为,中国足球中管理也应当遵循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西方的足球管理体制不会完全适应中国土壤,中国足球发展,还需要管理层在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走上综合创新的足球管理之路。

结语:由于书写时间紧迫,而且论文的理论部分和实例部分由两个人分别完成,导致论文在连接上有些许不足。

但是在这论文书写过程中,我们首先认识到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独特之处,也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对中国足球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最终结论也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中国构建管理哲学,综合创新是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