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16 生活与哲学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新版3年高考2年模拟:第4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专题16 认识社会与价
专题十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A组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2010高考·广东卷3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中体现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C.认识具有反复性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解析:D 本题以建国60周年为背景,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知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A 错;B、C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异。
精神是属于意识范畴,D正确且符合题意。
2、(2010高考·浙江卷28)世博会是战士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
认识世博会的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的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A ①②B ②④C ②③D ③④【解析】A 本题以世博会为背景,考查社会意识的知识。
从题干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对当今面临问题的反映,且“引领人们更多的去思考”,故①②符合题意要求。
③说法错误,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说法不准确,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2010高考·浙江卷30)下面的漫画(超常发挥)(作者:盖桂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B.要满怀必胜信心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C.要善于通过量的积累去实现实物质的变化D.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解析】D 回答漫画题最重要的是读懂漫画说明的意思。
从所给4幅漫画中可以看出,射箭者不是勇敢的面对自己射不中靶子的现实,而是不断地去寻找适合自己射箭的靶子,故D 项符合题意要求。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三下册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知识整合及复习策略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三下册思想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知识整合及复习策略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哲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感和信仰。
2.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法治意识:理解哲学对法治建设的指导作用,增强法治观念,学会在法治框架内思考和行为。
4.公共参与:鼓励学生将哲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积极参与社会讨论,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唯物论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三下册《生活与哲学》教材及配套习题。
•多媒体课件(包含哲学原理动画、案例分析视频等)。
•相关哲学经典著作节选、学术论文及网络优质教学资源。
•小组讨论话题卡、思维导图模板等辅助学习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哲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案例教学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合作探究法:分组进行专题研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境模拟法: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哲学原理的应用。
•反思总结法: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成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人生选择与挑战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为何?何为价值?”的问题,自然引出哲学的意义及本课复习主题。
2. 新课教学唯物论与认识论•概念回顾:简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案例分析:选取科技发明(如人工智能)的实例,分析人类如何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科学发展的哲学启示”,每组派代表分享。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高考政治知识点之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考点解读【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二者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提示](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他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专题十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优质课件)-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优质课件与讲义(人教版)
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
提示:× 人们的利益的差异导致了价值观的差异,人们在正确的价值判 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判断的合 理性。
9.(2020·全国卷Ⅲ·T21-①)时间的价 时间的价值是由时间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决定的,具有客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 经济基础和上 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 层建筑的矛盾 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 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建筑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一个总趋势
4.一个历史主体
(1)世界观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物质财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从事物 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 富的创造者 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社会精神财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 社会变革的 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 决定力量 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 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基本 内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 和工作方法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 地位 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高三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板块(认识论)
认识论二轮复习整理◎体系建构◎自主建立认识论知识体系:◎知识构建◎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个体的活动。
历史性: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无论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探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正确的认识脱离了实践,那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获得和检验真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以我们应当不断丰富发展真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照搬照抄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二轮复习哲学专题16
• [2012· 课标全国卷] 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 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 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 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 就把书都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 表明( ) •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 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 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 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 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2011· 安徽文综)《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 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 了下表:
指标 2010年预计 1 096 15 788 2015年目标 2 403 力争31 576 年均增长(%) 17 >10 财政民生支出(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党和政府如何维护人民利益?
经济生活
加强宏观调控,调整收入分配秩序,发挥 财政维护社会公平和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 政府:工作原则、职能、依法行政、科学 决策、自觉接受监督,提高公信力和权威 性。党:宗旨、性质、执政方式、以人为 本、执政为民
发展文化事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贯彻群众观 点与群众路线,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 值选择
1978 年,安徽省小岗村的18 位农民,按下了 18 个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 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改革被认为是1952 年全 国完成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之后的农业 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从1978 年到2007 年, 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 元增加到4140 元, 全国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 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若让你写一篇有关农村改革的总结文章,请 根据材料写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 依据。(9 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 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 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 民群众的范围。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
其次,实践还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 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到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根源——社会存在。 具体地说,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历史是由有动机、目的的人的活动
构成的; 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
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 把握;
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 精神活动的作用。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 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 地位和作用
路径一:
社会发展 实践 生产实践 人民群众
路径二:
社会发展 合力
性质、大小
人民群众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概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 以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社会发展 基本矛盾
《生活与哲学》第三、四单元复习
03
跨单元概念辨析
对相似或相关概念进行跨单元的比较和分析,如“实践”在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中的不同含义。
01
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在联系
探讨现实生活问题在哲学层面的反映,以及哲学原理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
02
知识点交叉点
如人生价值、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论等在不同单元中均有涉及,需要综合理解。
《生活与哲学》第三、四单元复习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目录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目录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主体和源泉
模拟题与答案
答案及解析 提供模拟题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掌握答题技巧。 模拟题设计 结合考试大纲和历年考题,设计涵盖重点知识点的模拟题。 模拟题价值 通过模拟题练习,检验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
备考策略与建议
复习时间安排建议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单元都得到充分复习。 重点关注第三、四单元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加强理解和记忆。 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模拟题和真题的练习,熟悉考试题型和难度。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生价值、价值观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三单元复习
知识点梳理
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的普遍性事物之间以及事物 Nhomakorabea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有答案)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有答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测试题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
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
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高中政治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4
经济生活专题一:生活与消费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才是)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
(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不变)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
(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10.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12.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
(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4.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
(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20.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高考,是一场关乎无数学子未来的重要战役。
在高考的各个科目中,政治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高考政治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将对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
一、经济生活1. 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需要考生理解其成因和影响。
2. 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都有重要影响。
对于生活消费来说,一般情况下,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对于生产经营来说,价格变动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
3. 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居民收入、物价水平、消费心理等。
消费类型有按交易方式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 生产与经济制度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同时,劳动者享有各项权利,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特色专题生活与哲学课件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识别的关键词] 人民╱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与群众相结合╱农民,老百姓╱群众利益╱弱势群体╱民 生╱以人为本╱人权
(二)人生观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 的贡献 [识别的关键词] 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体 现在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识别的关键词] 具有不同(特点)╱存在着差别或差异╱区别对待╱用不同的 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不 同条件下或在不同情况下或在不同历史时期,实施不同的对策、 策略或政策╱想问题、办事情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特 色农业或特色经济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事情要有针对性 ╱发挥……独特优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针对……╱量身定 做╱独特╱根据当地当时实际╱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识别的关键词]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 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干兴邦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 追寻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 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 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 外有山,学无止境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识别的关键词]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 条件下/真理往前迈一小步就有可能是谬误
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识别的关键词] 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 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 罚╱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 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 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 挠╱发扬……的精神
高考哲学生活主观题及哲学原理总结
高考哲学生活主观题及哲学原理总结高考哲学生活主观题及哲学原理总结同学们在复习政治学科时对于哲学部分的内容都觉得比较难,那么如何学好这一部分呢?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高考哲学生活主观题及哲学原理总结,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论1、宏观角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角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角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3、微观角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角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角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3、微观角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唯物论常用的观点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16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归类
2016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归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十一、寻觅社会的真谛1.(2016全国新课标I乙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内涵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些知识点基本都是属于记忆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考生只需要准确记忆,在做题时小心审题就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
选C。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完成21~22题。
2.(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③劳动者额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说法不属于唯物史观。
故选B。
考点: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3.(2016江苏单科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人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 .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2.“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A .②③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3.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A .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 B .社会历史发展――→依靠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依靠社会实践C .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D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阶级斗争―――→解决方式改革4.“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的非零实数,一加到零前,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此观点( )A .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 .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 .告诫杰出人物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D .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思想观念发生了三大转变。
转变之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转变之二:对待人的态度——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转变之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人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是( )A .社会存在的性质B .社会意识的变化C .社会存在的变化D .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6.《人民日报》指出,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解放以来洞庭湖面积迅速萎缩,其后果是水灾频繁。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复习
7、大切口的哲学题,如“哲学生活、哲学道理、哲学依据、 哲学意义”, 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四个方 面全考虑(依照此顺序),切忌单一化,抓其一点,不及其余; 同样,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 观尽量每个方面都涉及。 8、严格区分理论范围: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辩 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或唯物史观)≠认识 论。切忌:把唯物辩证法答成唯物论,把辩证法答成认识论。 9、世界观+方法论+材料(缺一不可,一一对应)。 10、要高度重视标志性词语:材料中的关键词要敏感;要加强 积累;要牢牢记住和理解。 11、夫妻知识点回答不全(虽不一定全用,但以防万一最好全 答)。 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都是。 例如由“政策”想到意识,由意识扩展到两个方面(即夫妻知 识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12、哲学与经济、文化、哲学的综合模块考查题,通常要综合 运用两块理论答题。
3、(2011临沂一摸)郭明义,鞍钢矿业公 司一名普通的采场公路管理员。他为希望工 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达12万元,几 乎占了他收入的一半,先后资助了180多名 困难学生;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 义务献血50多次,达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 液的10倍多……有人说他傻。他说:“给人 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每做一件好事,就有 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这就 是郭明义的幸福观。 请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对郭明义的幸福观 进行解读。(6分)
4、(2011烟台)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 择”的知识,说明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 过程中征求民意、尊重民智的正确性。
专题16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021年高考政治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16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2021·河北高考真题)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这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③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④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①:马克思指出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意识,而不是以意识为依据,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①符合题意。
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与马克思强调的“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悖,②不符合题意。
③: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中去解释意识,而不是以意识为依据去判断一个变革时代,表明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强调社会意识离不开社会存在以及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涉及社会历史的构成,④排除。
故本题选B。
2.(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校学生深入到一家工厂进行劳动体验。
劳动结束后,甲同学说:“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乙同学说:“工厂的劳动让我体会到生产工艺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从同学们的感言中,我们认识到( )①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总是高于书本知识②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③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④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详解】①②: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也有错误的,不一定高于书本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不一定都要通过实践。
这两个选项的说法都太绝对,①②排除。
③:“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说明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③正确。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着社会存在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
它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b)(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4、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2)性质:的矛盾(3)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a)二、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1) 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排查与解读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2.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人类 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人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用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用是不平衡的 。 其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 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 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生产方式发 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准确表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准确表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 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化的 (6)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不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 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且服从与生产 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 ,而且服从与 生产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生产基础的巩固和完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的规律。 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 生产力和生 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 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的发展和变革。 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 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也 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 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时 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阻碍社会前进。 阻碍社会前进。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十七大报告指出 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人们注意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自治制度”。人们注意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 制度范畴。 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 现。 阅读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回答党为什么要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回答党为什么要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② 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实际上是党树立群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 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贯彻,有利于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把“ 政策的贯彻,有利于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因此把“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要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党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应经济基础的状况。党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完善,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完善,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2011年起,民族团结教育将纳入小学段考察和中考、高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 2011年起 民族团结教育将纳入小学段考察和中考、高考、 年起, 考试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同时, 考试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同时,各种小学还将把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纳入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或学生成长记录册。 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或学生成长记录册。 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 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哪 些观点? 些观点?
1.社会意识 ) 全同步性. 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历史人物的作用于人民群众的作用是 怎样统一起来的? 怎样统一起来的?
马克思既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既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又承认历 史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 史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他们是统一于社会实践中的一股 力量而不是两股力量。 力量而不是两股力量。 杰出人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群众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 杰出人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群众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没 有这种需要,他们也不可能产生。 有这种需要,他们也不可能产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包 括造就自己的英雄(杰出)人物(领袖)。 括造就自己的英雄(杰出)人物(领袖)。 杰出人物的杰出才能使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结晶, 杰出人物的杰出才能使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结晶,离开了 人民群众的实践,其领袖才能就成了无源之水。 人民群众的实践,其领袖才能就成了无源之水。 杰出历史人物的巨大历史作用也要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 否则,即使它们有三头六臂也完成不了历史大业。 践,否则,即使它们有三头六臂也完成不了历史大业。
唯 认物 识史 社观 会( 与历 价史 值唯 选物 择主 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区别 是什么? 是什么?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回答不同。 回答不同。 谁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2)对“谁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问题的回 ) 答完全不同。 答完全不同。 (3)二者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没有自身的规律”回答 )二者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完全不同。 完全不同。 (4)是否坚持实践的观点。 )是否坚持实践的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先进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拓展探究 (1)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怎样维护民族团结?(从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民族 )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从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 区域自治制度、公民的义务) 区域自治制度、公民的义务)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从教育在在文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弘扬民族精 神等角度) 神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