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专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 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 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 男女的自尊差异
– 多项研究显示,男性的自尊高于女性 – 女性通常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社会对其有更多的社会偏 见;即他人的消极评价导致 – 在印度和马来西亚要求女性做家庭主妇的国家,女性自 我概念很低;芬兰和英国女性劳动力很活跃,男女差异 不大。 – 司机、飞行员、航天员等行业
如何看待“女性年轻官员更易引争议”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对自我的定义随情境而定
– 对自我的描述会依情境需要而变化。完形填空:
• “我是一个……的人”,暗示个体情境,回答倾向宏观 • “当……时我是一个……的人”,针对具体情境,回答细节
– 香港学生在用英文回答“who am I”的问题时,主要 描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在用中文回答“我是谁” 时主要阐述了与群体共有的特质。 – 情境变化对群体认同的影响:钓鱼岛问题和“双非”孕 妇 – 我们的不同身份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 选择行为
(2) 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 (3)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1)获得的成就
(2)替代性经验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 人们如何评价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好坏?
– 向下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差或者比自己层次 低的人进行比较。提升自我形象 – 向上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好或者比自己层次 高的人进行比较。威胁自我形象
非常 符 符合 合 1、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 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2、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3、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 败者。 4、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 6、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7、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8、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9、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 10、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4 4 1 4 1 4 4 4 1 1 3 3 2 3 2 3 3 3 2 2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 后来,他又以死本能解释侵犯行为,指出生本能 与死本能是人类基本本能,两者是对立的。死本能 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死本能受到求 生欲望的妨碍时,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 犯形式表现出。
➢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 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是竞技、冒险等。 社会认可的宣泄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 如体育、探险、登山、航海等没有破坏性的方式, 定期发泄。
第四章--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的概述
概念 动机的过程 社会动机的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 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 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由人的自然需要、自然属性引起的动
机称为自然动机;

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自控能力大小, 跟人的一生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的 儿童读物中,发现在高度发展的国家里,儿 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和成功的内容。
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 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成正比)
三、权力动机
亲合动机 成就动机 权力动机 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 (三个动机两个行为)
一、亲合动机(又称合群动机)
定义: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 建立协作友好联系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
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 亲合行为。 亲合需要→亲合动机→亲合行为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 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 做好、想超过他人的,其抱负水平高。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四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四章  社会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是个 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而将自己 整合到社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 社会化的内容
2.1 道德社会化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2.3 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 律准则规范的内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化过程。
塔普的法律社会化三阶段论: (1)前习俗阶段 (2)习俗阶段 (3)后习俗阶段
2.4 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 同的角色期待,而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 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3 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化研究中,社会学习理论者的主要观点是将社会 化的过程看作有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用以下三种主 要机制来解释社会化: (1)奖励与惩罚 (2)模范 (3)认同
4 符号互动理论
根据解释理论,个体的社会化或发展是一个再生的过程, 儿童不仅仅学习文化,而且还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着他们学习 或发现的语言和解释技巧。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是现 代社会的基础。作为青年面向社会的地方,工作单位在本身 职能之外,也承担着对其职工进行教育的责任。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传达于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 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在现 代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 强调先天遗传的生物因素影响的理论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一项实验:11个词汇,其中7个引起不愉快情绪或社会禁忌的词 汇,逐一呈示,在被试认知后报告,用皮肤电反射测定情绪状态,考 察电反射与报告否一致?……
—— 生活中,面对高大歹徒, ……;看望重症病人,……
• 形成完形:把有关信息、特征组合起来,形成完整印象,带有主观色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对人的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他人情感;他人性格;人际关系;第一印象】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他人 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 表情有三类: • 面部表情(视线联系)
身段表情(舞蹈语汇、四肢、躯体); 言语表情(歌唱家、演说家)。
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
•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发展特点,对若干表情判断达一定正确程度与年龄有关。(见表) ■
•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乐 观态度、面对疾病时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Seligman,Peterson: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记录,这些人在1980年 的健康状况,两者比较,……
• 负性情绪——导致:紧张应对: —— 心脏功能受影响;免疫系统受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 ■
(2)对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 社会认知与寂寞。——社会认知中只注意生活中消极方面,会体验到更多 的寂寞,长期寂寞者会以消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社 会关系或他人难以相处、把事物看成自己无法控制。
• 社会认知与焦虑。——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Philip Zimbardo有项研究:害羞女生,大噪音,与英俊男士交谈……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10
(4)我国学者的定义
我国学者奚从清、俞国良认为,社会角色 包含角色扮演者、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 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要素。
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 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 人行为模式”。
——奚从清、俞国良著:《角色理论研 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 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 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 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 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7
role playing
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 自我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 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 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 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
19
2、主要观点
第一,借用米德的“社会领会”的概念, 并进行发展。
第二,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往往 在三种意义期望中建构角色。
第三,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 连接点。
20
四、斯特里克(S.Stryker)的理 论
前两种理论实际上是一个互补的理论, 1980年, S.Stryker提出了一个比较典型 的融合方案。
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 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 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 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 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 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28
3、角色冲突
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并能保持 各角色间和谐一致。但有时也会发生角色 冲突。例如,一个职业妇女的职业角色和 她作为妈妈的角色有时会发生冲突;一个 刚进大学的学生,当父母来访时,他作为 一个独立大学生的角色和作为父母的孩子 的角色也会发生冲突。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第四章--自我知觉(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第四章--自我知觉(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 符号互动论学者Cooley (1902) 提出了“镜中我”(looking – glass self)这一概念,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象别人感知
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 象。
2024/1/6
4
3、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
• Bem (1967) 提 出 的 自 我 知 觉 理 论 ( self – perception theory )认为,在内部线索(如想法、 情绪)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自己的 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特征。
• 很多研究已表明,当个体的动机不同时,所采用的社会比 较方式也不同。
2024/1/6
6
•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 • 加工整合
• 自我概念

2024/1/6
7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还影响着个人的想法、 情绪与行为。
• 1、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性行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 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认识,即自我概念。
• 应该的自我(the ought self ):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 人

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

理想的自我 应该的自我

失望、焦虑 内疚、不安

自尊的降低
2024/1/6
15
第四章 自我知觉
self perception
2024/1/6
1
一、自我知觉定义: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 自尊(self-esteem)
• 自我认识 (self–knowledge) • 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本章学习目标角色的含义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角色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角色偏差性别角色差异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

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

H。

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

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04社会动机精选全文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04社会动机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四章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概述 ◆社会动机理论 ◆社会动机举例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定义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特点(性质)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有关动机
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第二节 社会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由生理决定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
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需要。
(2)安全需要。生理上的安全:免于恐惧、焦虑,免 受病毒侵害等。心理上的安全:工作有保障、收入稳 定、情感安适,对体制、秩序、法律的需要等。
构成一个优势等级序列。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
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 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 动行为的动力。即较低层次的需要优先满足于高层次的 需要。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凸 现,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二、成就动机
1、定义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获得较好的成就,达到
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宏观:社会文化因素 ; (2)微观: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个性
特征等。
3、我国学者余安邦和杨国枢把成就动机分为社 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 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 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如父 母、师长、家庭、团体或其他重要他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个想法。”(爱默生,1841)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 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 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Olson & Zanna, 1993)。


态度ABC理论:
感觉( affect ) 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 认知(cognition,想法)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最初,社会心理学家 认为:研究人们的态 度就是为了预测他们 的行为。 19 名 劫 机 犯 对 美 国 的仇恨令他们制造了 9.11自杀性恐怖事件, 这说明了极端的态度 可能会导致极端的行 为。
对于废品回收的态度(但并非对环境问题的总体态度)能预 测个体在废品回收中的参与行为(Oskamp, 1991)。 要通过说服来使个体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我们最好改变个 体对于具体习惯的态度。(吸烟有害健康!)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经常是潜 在地起作用。 我们将熟悉的原型付诸实施,并不深入思考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 当我们在大厅里遇到熟人时,会下意识地打招呼(Hi)。 当餐厅服务员询问“吃得如何”时,我们下意识会回答 说“很好”,即使我们觉得饭菜并不怎么好吃。这种无 意识的反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它可以使我们腾出精力 去做别的事情。 就像哲学家怀特海所说:“随着不假思索下意识即可操 作的事情的增加,人类文明就提高了很大一步。” 像习惯性行为——系安全带、喝咖啡、上课——意识很 难被激活(Ouellette & Wood,1998)。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的功能的被履行、被落实,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非人格的,由社会结构所设定的,是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

地位赋予占据它的个体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的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一,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第二,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第三,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二.角色的分类(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是社会观念形态,标准形态,大众观念形态领悟角色:扮演角色的个体对怎样扮演理想角色的理解,属个人观念形态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属于客观现实形态(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如性别角色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的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父亲,朋友等(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如师生关系(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要有一番计算在里面,要有所盈利,如商人表现性角色: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志愿者,慈善家(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分为7种(萨宾)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来源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多种来源共同形成,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

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章 行为和态度

本章讲述的主要问题:
态度是否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 建议: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 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态度:
• 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反映方式,通 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倾 向中。 态度为我们提供了评价世界的 一种有效方法,指导我们对外部环境 作出快速反应。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 “如果有人长时期地对自己一副面 孔,而对别人另一副面孔,那么, 最后他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 的。”

——Nathanial Hawthorne,1850
• 注:霍桑(1804-1864 ),美国小说家, 长篇小说《红字》的作者。
• 除了家喻户晓的态度决定行为,心 理学家告诉我们:
• 第二天就开始出现囚徒的反叛, 然后狱 警们也开始进入状态, 开始运用体罚, 以及让某些囚徒住好的监房等手段进行 分化。有些犯人由于受不了压力, 出现 情绪崩溃, 但是渐渐进入状态的警察竟 然认为这是装疯卖傻,想趁机逃出监狱, 不予理会。 • 这种情况一天天变得多起来,狱警也渐 渐的更有控制欲。 但是有意思的是, 十几个来参观这个实验的人——甚至包 括这些被试的亲戚,都认为这里的情况 没有什么不对劲。
• (三)登门槛现象
• 又称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 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 可能接受一项更大、更不合本意的要求, 这叫做“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 尺效应。 •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 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 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 提出的。
不起的。”
• 杨新海具有较为典型的“犯罪人格”, 这种人较早开始犯罪,由于各种原因 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犯 罪为生,并在犯罪行为中,逐渐形成 及强化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 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斯坦福监狱实验(Haney & Zimbardo,1977; Zimbardo,1975;由Lovibond等人1979年在澳大 利亚重复的结果)
斯坦福监狱实验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
| 除了对角色行为的期望之外,群体还制定了许多对群 体成员应该如何行动的期望。
| 公开陈述或内隐的群体规则包含了特定的期望,告诉 群体成员哪些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这 类期望就是所谓的社会规范.
“我终于认清你了”
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 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 征。
情人眼里出西施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 定的看法。
三个女人一台戏
恶贯满盈的罪犯
深陷的眼窝,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 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沿罪恶道路走到底的决心
交往的频率尤其在形成人际关系的初期起着重 要的作用。
如果最初就存在不喜欢的情感,重复接近只会 加剧这种负性情感。
自我暴露
理想的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 暴露,而对于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自我暴露。
回报与自我暴露 喜欢与自我暴露 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 非语言行为与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的速度
“错误归因”治疗法
安慰剂效应 负的安慰剂效应

没事的,时间会解决一切的……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途径
社会认知指的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 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
面部表情 言语活动 体态表现 行为方式
神探飞机头 甲方乙方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话好好说 手机
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 心理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 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忙里的认知对象。
数人的错误估计 | 三分之一的被试半数或更多的判断都屈从于多数人的错误判断。
| 无异议多数人的规模 | 出现一位意见与多数人不一致的同伴 | 多数人所说的刺激与真正物理比较刺激之间的差异大小
|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 | 多数人影响与不从众(延迟的少数人影响)
| 少数人的规范性影响相对微乎其微 | 多数派成员一般不特别关心是否被少数派喜欢或接受。
选器。
社会学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地位、经济、年龄 等)
(恋爱时间较短时发生的)相对的价值观的一致性 (恋爱时间较长时发生的)需要的互补性
外貌的吸引力
匹配假设(matching hypothesis)
在理想上,人们愿意在所有可能选择对象中挑选最好看 的人作为我们的伴侣。
在现实中,人们是选择自己认为可能获得对方同意的, 或者自己能得到对方作为伴侣的具体条件而定的。
| 少数派的确具有信息性影响,少数人可以鼓励群体成员 从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
| 不幸的是,信息性影响的这种可能性,只是偶尔让少数 派克服多数派成员的规范性愿望,规范性使得人们避免 让自己成为反叛者或者观点与众不同。
| 在社会中,多数派倾向于是现状的辩护者。
构造社会现实
| 我们能否说清楚“真正发生的事情” |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看嘛!
| 自己的选择成为归因的基础
显著性偏见(SALIENCY BIAS)
| 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 复杂纷繁的问题或任务。
| 一个刺激(一个事件或关于另一个人的信息)越容易 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被他用来影 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
|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 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
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 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见钟情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深刻;而在两 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 则起较大作用。
外 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 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稳定原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
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 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
非稳定原因: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 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 、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
| 社会规范可以是泛泛的指南 | 社会规范也包含特定的操行 | 我们为什么会在陌生情境中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 | 痛苦的3R: | 嘲笑(ridicule) | 再教育(reeducation) | 排斥(rejection)
从众(CONFORMITY)
| 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 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
区别性: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
——你的朋友是否对所有的漂亮女生都大喊大叫?
一贯性: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这位漂亮的女生过去是否让你朋友大喊大叫?
一致性:其他人是否在同样情境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
——每个人都指着漂亮女生并大喊大叫吗?
基本的归因错误
| 假如你已经安排好要在7点会见一位朋友。现在 是7:30,朋友还没有到。你会如何说?
影响吸引的因素
类似性
缘份天注定
影响类似性和吸引关系的因素: 类似的数量和比例 问题的重要性与类似 与谁类似 真实的类似和想像的类似
互补性
人们倾向于追求那些能补充自己的需要或个性品质的 人,即那些有着相反品质的人。
有时互补性与相似性是一致的。
匹配选择的筛选因素理论:发展恋爱关系中,存在着许多筛
间接性 综合性 固执性
印象整饰
社会互动的双方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印象进 行控制、管理、整饰。(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
演》)
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 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
形象虚饰
社会认知偏差
| 自我障碍策略不仅仅是一种管理他人形成对 我们印象(挽回面子)的一种方法,也为自 我归因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
| 通过自我障碍,说明它实际上并不缺乏某种 有价值的品质或特性。
| 但设置在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也会减少真 正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自我归因的应用
痛苦归因
增加痛苦:洗冷水澡 减少痛苦:运气不好
| 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Sherif,1935)
|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 | “代代相传”
从众(CONFORMITY)
| 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 人喜欢、接受、支持。
| 阿希效应(Asch,1951)
| 大约四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完全的独立性 | 50%-80%的被试(研究项目中的不同研究)至少一度从众于大多
| 而当行为本身是不好的、失败的时,如果是 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能力或其他人格 品质使然),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 外(环境或外在条件使然)
既生瑜,何生亮
自我中心偏见(EGOCENTRIC BIAS)
| 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期望,其 他人也会这样。
这种片子有什么好看的,不会有什么人去的。 谁说的,现在这个很流行的,是人都去看的,我要
社会心理学专题
| 萨尔瓦多的故事
情境的力量
| 行为发生所处的社会情境的性质是行为的首要决定因 素
| 社会情境极大程度地控制着个体行为,并往往主宰着 人格和一个人过去学习的历史、价值观和信念。
角色与规则
| 社会角色(social role) | 一个人在给定情景或小组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做
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 外显(explicitly) & 内隐(implicit)
大科学家
深陷的双眼,表示了他的思想深度 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
意志力
人际吸引
吸引是个什么东东?
“吸引”就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吸引的认知理论
关于认知主体A对于另一个他人B和认知客体X的关 系,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平衡的,对称的。
吸引强化理论
人们喜欢给我们“奖励”的人,“奖励”会带来愉快的 情感,而不喜欢引起我们不愉快情感的人。
啊?又分手了?!真是一个花心大萝卜! 唉,没办法,错误的时间,遇到了一个正确的人 ,只能作罢!
| 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优劣时尤为强烈。 | 知觉的背景
自利性偏向
| 当行为是成功的、获取了良好的结果时,如 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环境或外在 条件使然),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 内(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质使然)
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外貌好的人被看作更 愉快、更成功,具有更多的社会所希望的个 性特征。
物理距离的接近
人们同邻近的人有更多的互相作用——奖 励。
喜欢奖励情景而避免处罚情景
对与其他人互相接触的期望会引导出一种喜 欢那个人的倾向。
交往的频率
一般说来,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多,越 容易形成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态 度。
归因理论
| 海德(Fritz Heider,1958)
| 人人都是大众心理学家。 | 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内在或
倾向性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的或者情境原因),以及谁 对结果负责。
内 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 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 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我喜欢吃冰淇淋 吃冰淇淋我喜欢
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