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式立交匝道中线偏移及其距离的确定
3.3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中线点位坐标计算(精)
(2)分析
AB段为完整的右偏缓和曲线,由所给已知条件,在AB段上点位坐
标按基本型曲线第一段缓和曲线计算原理计算;
(3)求i点坐标
①计算i点在A-xy坐标系下的坐标
l5 l9 x p l 2 2 4 4 40 R l 3456 R l0 0 l l3 l7 l 11 yp 3 3 5 5 6 Rl 336 R l 42240 R l0 0 0 l K i K A l K K B A 0 R rB
X i X O ( K i K O ) cos 0切 Yi YO ( K i K O ) sin 0切
(4)求K0+150点坐标及切线方位角
X i X O ( K i K O ) cos 0切 1378.214 ( K 0 150 K 0 116 )COS 200 1346.264
利用坐标变换公式求i点在线路坐标系下的坐标
X i X ZH xi cos yi sin Yi YZH xi sin yi cos 360 ZH 切
求i点切线坐标方位角
ZH 切
i切
ZH 切
i
l
i
C
i切
l 180 i 2r2 ( L l )
ZH
2
i
L
D
r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求K0+407.650点坐标及切线方位角
①将CD段缓和曲线补充完整
L' r2 l' 61.696875 r1 r2
②求 ZH 的切线方位角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是一种常见的交通设施,能够实现不同道路之间的互通,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而匝道路线设计是决定立交交通流畅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相关问题。
匝道长度的设计是关键。
匝道长度应根据路段交通流量和速度要求来确定。
对于高速公路入口匝道,长度应足够长以提供足够的加速距离,确保车辆能够顺利进入主线。
而对于出口匝道,长度应足够长以提供足够的减速距离,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地从主线驶出。
匝道的设计速度和主线速度也需协调一致,避免造成交通流的阻塞。
匝道与主线的连接方式也需要合理设计。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直接连接”和“分离式连接”。
直接连接是指匝道与主线在同一平面上连接,适合高交通流量和高速度要求的场景。
而分离式连接则将匝道与主线进行物理分隔,适合低交通流量和低速度要求的场景。
在实际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匝道和主线之间的转弯半径也需合理设计。
转弯半径过小会影响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容易造成事故。
匝道和主线的转弯半径应满足安全要求,并兼顾车辆的转弯半径,确保车辆能够平稳转弯。
匝道的弯道坡度也需注意。
弯道坡度是指匝道纵向的坡度,用以补偿车辆转弯半径所需的高度。
弯道坡度应根据匝道长度和转弯半径来确定,以确保车辆能够平稳过渡。
公路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路线还需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
匝道的设计应注意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可设置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或专用非机动车道等设施,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能够安全、便捷地通行。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需要考虑匝道长度、连接方式、转弯半径、弯道坡度以及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等因素。
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出行。
立体交叉最小间距
3.2.2 间隙出现距离L2
主线2车道车辆等待主线1车 道出现可汇人间隙时,等待汇人 段长度即间隙出现距离L2的求法 与加速车道等待汇人段长度的求 法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2 加速车道长度La 加速车道是互通立交的重要 组成部分,实现匝道车速与 主线车速的平稳过渡,当主 线交通量较大时,它还是匝 道车辆等待汇人的场所,此 时,车辆在加速车道上一边 行驶一边寻找机会汇人主路,
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分析
另外在加速车道 的末端还有渐变段部 分,主要是完成车辆 从加速车道向主线外 侧车道的横移。因此 可将加速车道分为加 速段 L1 、等待汇入段 L2和渐变段L3 3部分, 如图 2 所示。则加速车 道长度La=L1+L2+L3
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影响因素
三、交通标志和信号的布置
车辆驶离立交进入下一个立交之前,应有一段足够的距离 设臵若干的交通标志和信号,不断地提醒驾驶员下一座立交的 位臵和出口的到来,并做出相应反应。特别是对于方向感不强、 不了解道路状况的驾驶员,当驾驶员在上一互通式立交的匝道 驶入,直接变换到最内侧车道后,看到交通指示标志,并确定 下一出口即为目标出口后,再次连续变换车道,在到达出口前 完成车道变换,这个过程的行驶距离与交通标志设臵情况密切 相关。
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分析
3.2 以单向2车道快谏路两立交最小净距计算 从认识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来看, 时开始读取标志内容,到达 C 从驾驶员发现交通标志到对所驾车辆 点时读取、理解结束开始进行判断 实施操作完成,一般要经历发现标志、 是否需要采取行动,至D点时,判 读取标志、进行决策、实施操作4个过 断结束准备采取行动,此时车辆一 程。(反应的距离) 边以最小换车道车速行驶,一边等 待主线1车道的可汇入间隙,至E点 如图4所示,主线2车道驾驶员在A 时外侧 1 车道出现可汇入的临界间 点发现交通标志,此时看不清标志 隙,此时车辆开始实施换车道操作, 所显示内容,当行驶至B点 换车道行为至 F 点结束, G 点为出 口匝道的标志设臵点。
互通式立交勘察作业大纲要求
互通式立交勘察作业大纲要求(1)调查收集测区路网布局、路网规划、综合运输体系、在建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文件等资料,实测恢复立交区域的主线、加减速车道、匝道、连接线及被交叉道路的道路设计线平面坐标、高程坐标和路基宽度,主线按15~20m一个桩进行实测恢复,匝道按8~15m 一个桩进行恢复。
结合收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对已建互通式立交的平纵面进行拟合,认真研究路线设计方案,以合理确定加宽方案,做到充分利用已建工程、尽可能减少拆迁。
(2)调查收集立交区的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开发、地方规划(或城镇规划)与要求等资料。
(3)收集本路主线与匝道远期交通量预测资料,进一步调查核实工可报告中的转弯、相交公路的交通量;调查立交主要交通源发生地。
(4)立交布设前应详细调查收集立交区域的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拆迁等资料,重要地物应作相应的控制测量。
(5)一般互通式立交中的环形匝道设计速度采用40km/h、右转匝道和半定向连接匝道设计速度采用50~60km/h;枢纽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速度一般为50~60km/h,但环形匝道不宜小于40km/h。
互通式立交的间距及互通式立交同相邻的其它设施的间距应满足规范要求,受条件限制又有设置必要时,应通过论证,在采取相应的技术处理或交通安全措施以确保行车安全的基础上确定。
(6)应根据远景交通量预测资料,计算匝道及收费站通行能力。
连接大型场镇的立交,当匝道长度超过500m时,应考虑超车之需采用单出口双车道匝道(主要是单喇叭型立交中与环形匝道对向相依的S形匝道);对于交通量小或为小型场镇服务的立交可考虑不用双车道匝道。
(7)根据工可评审及其批复意见、各向交通流大小,在对立交范围内的重要地物进行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包括被交路控测资料),结合地形、地物条件合理布设互通式立交(包括比较方案)。
布线时既要考虑平面线形中的主要检验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又要在满足匝道纵面线形要求的基础上控制好匝道规模。
(8)环形匝道视远景交通量大小可采用卵形、也可采用半径不小于55米的单园曲线;出口环形匝道平曲线半径一般应做够60米,场地狭窄时也应做够50米;入口环形匝道平曲线半径一般应做够50米,特殊困难路段允许按45米设计。
对设置辅助车道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简单分析
对设置辅助车道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的简单分析摘要: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置互通式立交将平面的冲突点完全消除,为交通流按方向重新分配服务。
本文介绍了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因素以及设置互通式立交时应考虑的因素,并在宏观上介绍合理控制立交间距的理念。
abstract: the interchan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pressway. by setting the interchange, it can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conflict point of the plane and redistribute the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of traffic flow.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rchange spacing and the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etting interchange, and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reasonable control of interchange spacing at the macro level.关键词:辅助车道;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交织长度key words: auxiliary lane;interchange;minimum spacing;interleaving length中图分类号:u412.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75-020 引言在高速公路立交布局研究中,互通式立交间距是研究的重点。
当立交间距过大时,虽然投资相对较少,但是满足不了交通的需求;当立交间距过小时,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会影响和制约,造成交通流频繁地交织,进而容易增加交通事故,增加了建设投资。
任务2.7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电子教案
运作
(课外4h)
依据方案实施线路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任务
学生需提交的资料:
①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作业指导书
②互通立交匝道中线逐桩坐标计算成果;
③全站仪测设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报告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测设互通立交匝道中线过程及测量结果编写测量报告;
2.小组根据测量成果验收标准自查测量结果;
3.根据测量成果验收标准,小组间互查测量结果,并写出检验报告。
案例、规范、讲义、PPT
设计-实施
(课内5h,课外8h)
制定线路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作业方案
1.结合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案例讲解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作业指导书内容及要求;
2.回答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点评学生学习小组初步设计存在的问题;
4.提出学习小组设计方案继续改进建议。
5.纠正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OA
直线
L=34.000
AB
缓和曲线
L=74.000
BC
圆曲线
L=117.840,R=124
CD
缓和曲线
L=65.810
DE
圆曲线
L=88.176,R=60
EF
缓和曲线
L=81.667
FG
直线
L=62.507
表1--2起点坐标及节点里程表
起点坐标
起点坐标方位角
°′″
起点O
里程
A点
里程
B点
里程
C点
里程
7.通过提问、测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课内15m)。
1.组长召集小组成员,布置小组分工;
2.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讲义、《规范》、案例、思考、讨论、督促、预习如下内容:
内环高速道路设计中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分析
内环高速道路设计中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分析摘要:互通式立体交叉属于t形交叉的一种,一般用于相交公路某些方向交通量相差较大, 某些方向转弯交通量不大的情况。
在日本及我国的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中, 为方便收费站的管理, 大量的采用单喇叭形。
该文通过实际工程, 利用纬地软件对某一单喇叭互通立交进行设计, 总结立交线形布设技巧和需要注意的细节。
关键词: 内环高速;互通立交; 布线原理; 设计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互通的等级和形式的选定取决于多种因素, 对于等级较高, 形式复杂的互通可以借助系统工程多目标决策的方法来确定。
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等级公路都采用收费制, 所以较多地采用了利于收费的几种简单的互通形式。
本文将根据使用纬地道路软件的经验, 特别是在立交线位布设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作些探讨。
1 软件布线原理市政道路设计中纬地道路软件中平面设计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即曲线设计法( 积木法) 和交点设计法。
前者主要适用于立交设计, 后者主要适用于公路主线设计。
而曲线设计法是以线元首尾相互搭接再辅以终点接线约束和终点智能化自动接线的方法。
这点区别于其他的设计软件采用的模式发。
本文以某一a 型单喇叭互通立交的设计过程作为示例, 具体阐述纬地在互通线形布设中的一些技巧和需要注意的细节。
2 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在重庆某内环高速公路设计中,设计车速为120 km/ h,双向4 车道, 路基宽度28 m, 匝道最小设计车速为40 km/ h, 单车道匝道路基宽度8 m, 对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度15. 5 m。
根据地形、地貌以及主交通流向等因素, 拟在主线21 km+ 200 m 附近半径为3 000 m的圆曲线上设置一单喇叭互通立交( 图1) 。
图1 单喇叭互通立交本项目立交线形布设受到地形影响较小, 立交线形的布设主要考虑交通量大小和主交通流向。
根据交通量分析, 本互通主交通流向为丙、丁两地与乙地之间的交通流转换, 因此本互通拟采用a 型单喇叭互通立交。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及连接线设计标准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及连接线设计标准(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及连接线设计标准一、匝道设计速度1、采用主线分、汇流设计的匝道,一般应采用80km/h,增加规模较大或布设困难时可采用60km/h。
主线与匝道或匝道与主线的速差一般不宜大于20km/ h。
2、直连式匝道一般应采用60km/h,困难或交通量相对较小时可采用50km/ h。
左转直连式匝道一般适应于枢纽立交,右转弯匝道交通量较小或控制规模时,应采用50km/h。
3、半直连式匝道一般应采用50km/h。
总体设计要求或不增加较大规模时,可采用60km/h;主线速度不大于80km/h、交通量较小或制约严重时,也可采用40km/h。
4、环形匝道设计速度一般应采用40km/h。
交通量较小或条件受限时可采用35km/h;主线速度不大于80km/h、交通量很小或设置条件特殊困难时,也可采用30km/h。
5、平纵横指标选择应充分注意匝道加速、减速交通特性。
二、单向匝道路基宽度1、采用主线分汇流方式时,路基宽度应采用主线半幅标准。
2、枢纽型立交匝道宜采用标准双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12.0m,若匝道交通量小于10000Pcu/d时,路基宽度可采用10.5米。
次流方向一般采用10.5 m,环形匝道、交通量小于3000Pcu/d或布设受制约的匝道,可采用简易双车道9.5m。
3、县市级及重要交通源集散型立交匝道不宜采用单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10.5m,交通量大于10000pcu/d时,宜采用12.0m;次流方向一般采用9.5 m,交通量大于3000pcu/d时,一般应采用双车道10.5m。
4、乡镇级集散型立交匝道可采用单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9.5m,交通量大于2000pcu/d时,可采用10.5m;次流方向一般采用8.5m,交通量大于10 00pcu/d或增加投资有限时,可采用9.5m。
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关键性问题探析
图3
圈1 圈2
A匝道 L 入 主线 的最 后一 个 线元 是 一 条 缓 和 曲线 ,转 向 与高 速 公路 主 线
的 转 向相 同 , 都是 左偏 , 偏移 处 的高 速公 路 主线 是 网 曲线 段 , 半 径 是9 5 0 米, 移距 离 。 确定 这 个 偏 移距 离 首 先对 线 元 节 点 的 曲率 半 径 的确 定非 常 重 要 , 因 为在立 交 匝道 线形 设 计时 考虑 到线 形 的连 续性 有 个 比较 重 要 的原 则 , 称 之 道 缓 和 曲线 在 主线 圆 曲线 外侧 , 参照“ 同心 圆” 原则 , 我们 r 可推 断缓 和 曲线 终
上 的验 证 。两 种 路 基 的尺 寸 ,从 路 基 边缘 到 最 近 的那 个 车 道 都是 样 的 。
h t t p : , , h l 4 . p h 0 t 0 . s t o r e . q q . c o m / h t t pi mg / o a d . c g i ? / mr l 4 b = 5 c b 8 4 0 6 4 d a 8 21 9 6 6 7 2 b a
6 0 / 2 + 5 0 + 3 7 5 + 3 7 5 + 5 0 +3 5 0 / 2 =1 0 5 5 e 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 何理 解 匝 道 中线 的定 义 、 匝道 分/ 合 的横 断 面布 置 的几 何 条件 要 求 、 以 及根据这种几何条件确定匝道中线偏移距 离。以图1 和图2 为案例 , A匝道在 K 0 + 9 3 9 . 3 5 8 处 由双 向车 流 匝道分 为两 条 单 向车 流 匝道 , 其 中右 向偏 移 的 单 向 匝道继 续 定 义为 A 匝道, 而 左 向偏 移 的单 向匝道 定 位为 B 匝道 , 偏 移后 的那一 点 定 义为 B 匝道 的起 点 。A匝道 在 K 1 + 2 1 9 . 2 2 3 处 以一个 与 高 速公 路 主 线 转 向 相 同 的缓 和 曲线 汇合 到高 速 主线 中 , 而且 与 主线 有 一个 很 明显 距 离 较大 的 偏
2.7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工作任务书
3.实施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任务;
4.对测量结果进行检核;
5.编写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报告。
仪器与工 具
全站仪、对中杆、木桩、锤子、钢尺、计算器、垂球。
成果评 根据学生测量成果的精度评定成绩,占 50%;
得分
定
学生自 学生根据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及表现进行自评, 得分
评 占 10%;
考核评价
小组互 评
教师评 价
根据工作表现,发挥的作用,协作精神等小组成员互评, 占 15%; 根据考勤、学习态度、吃苦精神、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 进行评定; 根据根据项目实施过程每个环节及结果经进行评定; 根据实习报告质量进行评定;综合以上评价,占 25%。
得分 得分
成绩
教师签名
2.8 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工作任务书
项目 2:线路中线测量
工作任务 2.7
2.7 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
1、模拟线路平面布置图;任务Fra bibliotek已 有
2.设计资料
资
料
任务要求 6 人一组,根据所给条件每组利用全站仪测设一条互通立交匝道中线
基本工作 1. 根据互通立交匝道设计资料编写作业指导书;
步骤
2.计算互通立交匝道中线逐桩坐标;
立交匝道中线坐标的计算
第6 期
徐 卫 国 等 : 交 匝 道 中线 坐 标 的 计 算 立
交上 、 道路 的单 向转 弯 道路 , 下 形式 多 种 多样 , 可
归 纳 为 四种 基 本 形 式 H : ]
1 右转 弯 匝道 : ) 车辆从 干 线 向右转 弯 驶 出的
匝道 , 图 1a。 如 ( )
2 环 形匝道 : ) 车辆左转 弯行 驶 的 匝道 , 图 1 如
( 。 b)
K e r s r m p;c r e e e e s;c r i t y wo d : a u v lm nt oo d na e
以简捷 的路线 直接驶 入连接 的干线 ,城 市交 叉路 口 , 了减 缓 交通 阻 为
塞 , 高 通 行 能 力 , 常 设 计 立 交 。立 交 的 基 本 组 提 常
( . H u e at rRe o c san H ydr po e c i n nd Te hnia le 1 b iW e s ure d o w r Vo ato ala c c lCo lge, u n 43 07 W ha 0 0,Chi a; n
2 e tr f t r i tn r e .C ne Newo kMane a c ,Wu a 3 0 1 h n ) o i h n 4 0 7 ,C ia
() d
图 1 不 同类型匝道
Fi. S rso i ee t frmp g 1 o t fdf rn a s f o
3 定 向式 匝道 : ) 车辆从 干线左侧 驶 出 , 转弯 左
作 者 简 介 :徐卫 国( 9 6一) 男 , 16 , 湖北 浠 水 人 , 师 , 要 从事 工 程 测 量 教学 和 科 研 工作 。E ma : u iu 2 0 6 8 s a c r 讲 主 — i x we 0 0 5 8 @ i . o l g n n
平面中线偏位的检测方法
平面中线偏位的检测方法平面中线偏位的检测方法(一)概述中线偏位是指公路竣工以后,其中线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之间的偏移量。
中线包括道路的中心线以及桥涵隧道等构造物的轴线,中线偏位的产生一般是在施工放样过程中,由测量误差引起的,也可能是施工中个部位尺寸控制不严所造成的。
《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中》中规定,对竣工后的土石方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防护及砌石工程都要确定其平面位置,纵向高程和几何尺寸。
以确定该工程的优劣,上述各项检测内容中,公路中线的偏位检测最为重要。
(二)坐标系统检测时,把中线偏位放在首位,那么要测出公路中线和桥隧轴线的位置是否正确,必须先知道中线上任意点的坐标值。
我国的《公路勘测规范》(JTL062-99)规定:公路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1KM不大于2.5m的要求。
只有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在此范围内,才有可能采用统一的高正斯投影3 度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公路的坐标系统有四种(1)采用统一的高斯正投影3度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采用高斯正投影3度带平面直角系统(3)三级和三级一下公路采用平面直角下部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计算(4)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方尽量沿用原来的坐标系统上述四种方法(1)(2)两种是常用的(三)控制网的检测和中桩坐标的计算控制网一般都与国建三角网联系,每个角一定距离与平面控制点联测一次,按要求的允许闭合差进行检验,再经平方差处理,控制网的检测一般只需测量控制点之间的距离或观测相邻边所加的角度即可,实测时:(1)若丈量结果与计算值相比较,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则认为中桩未曾移动(2)有条件时,可采用测距仪或全站仪,快速、精确地获得导线边长、右角和各点坐标。
公路钟祥上各点的坐标在设计中加以计算并提供给施工单位,这些坐标是施工放样的依据,也是竣工后检测中线的依据,在检测中,选点不一定有设计坐标值,则需要由检测人先计算出测点坐标值,然后进行检测,中桩坐标的计算步骤是(1)计算交点坐标(2)计算曲线起点(ZH或ZY),终点(HZ或YZ)点坐标(3)计算直线式曲线上任意点坐标(四)平面中线偏位的检测方法《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是检测工程质量的标准尺度,在标准中规定对于土石方路基和各种类型的路面工程,其中偏位的检测频率为200m4个点,在路基工程中,还应增加曲线上的HY和YH点。
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平、纵指标的探讨
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平、纵指标的探讨发表时间:2019-05-10T10:52:12.7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作者:杨忠杰[导读] 本文主要对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平、纵面指标进行探讨,其结果对保证互通立交的安全性和工程经济性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路网密集程度的高速增长,互通立交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互通立交范围内的主线作为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平、纵面指标选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互通立交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文主要对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平、纵面指标进行探讨,其结果对保证互通立交的安全性和工程经济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通立交;主线;视距;圆曲线;竖曲线;纵坡1、概述互通立交主线范围原则上是以互通范围内最外侧渐变段起点或终点为基准点进行计算,即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小桩号最外侧渐变段至主线大桩号最外侧渐变段的长度(图1)。
由于互通区范围内行车状况比较复杂,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段落,尤其是互通出入口段,因此必须重视此段落的设计。
虽然《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及《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 D21—2014)对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技术指标做了具体规定,但并没有对相应技术指标的取值做详细的说明,导致设计人员在做具体设计时对主线技术指标的选取比较随意,不能充分满足分、合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工程经济性。
本文通过对互通立交范围内主线视距的分析来确定主线的平、纵面指标,从而满足互通立交的安全性和工程经济性。
2、互通区主线的平、纵指标2.1视距视距是指在车辆正常行驶中,驾驶员从正常驾驶位置能连续看到公路前方行车道范围内路面上一定高度障碍物,或者看到公路前方交通设施、路面标线的最远距离。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将视距分为停车视距、识别视距、超车视距与会车视距,对互通区主线而言,仅考虑识别视距与停车视距。
(1)互通区内主线的视距要求与分段识别视距指前方在分流、交叉等复杂运行条件时,驾驶人在发现、识别、判断、响应和操作过程中车辆行驶的距离,规范值见表1。
(整理)互通式立交匝道中线偏移及其距离的确定.
互通式立交匝道中线偏移及其距离的确定在立交匝道线型图中,看上去各条立交匝道中线在分、合的部位并不重合,而是相隔一定的距离(如下图中的阴影部位),这是由于各匝道中线的定位不一致所致,而各匝道的中线如何定位,又是如何分流或者汇合的,理解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匝道中线的计算、还是实际的施工放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确定其偏移的距离,是对这种理解的数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其偏移距离是为了确定匝道线元节点曲率半径的需要,但有时会反过来,确定了某节点及其相邻部位的曲率半径差,也可确定其偏移距离,所以有时候可将其作为设计参数的验证方法。
.这里主要讲一下如何理解匝道中线的定义、匝道分/合的横断面布置的几何条件要求、以及根据这种几何条件确定匝道中线偏移距离。
还是以宜章西互通式立交A匝道为案例说明。
如下图,A匝道在K0+939.358处由双向车流匝道分为两条单向车流匝道,其中右向偏移的单向匝道继续定义为A匝道,而左向偏移的单向匝道定位为B匝道,偏移后的那一点定义为B匝道的起点。
A匝道在K1+219.223处以一个与高速公路主线转向相同的缓和曲线汇合到高速主线中,而且与主线有一个很明显距离较大的偏移距离。
..确定这个偏移距离首先对线元节点的曲率半径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在立交匝道线形设计时考虑到线形的连续型有个比较重要的原则,我称之为“同心圆”原则,怎么理解呢,我们假想在偏移的地方,偏移前后两点半径之差等于其偏移距离,也就是两点所在的圆弧有一个共同的圆心。
比如,根据图上标注,A匝道偏移前是一个半径为90米的圆曲线,而外侧偏移(A匝道左侧)后,即B匝道的第一个线元是一个半径为92.75米的圆曲线,这时可以认为偏移距离为2.75米,当然这个是否为真,需要进一步验证(经过验证后也确实如此)。
同样,A匝道内侧偏移(A匝道右侧)后,是一个缓曲参数为105米的缓和曲线,同样根据同心圆原则,可假设(这里只能先假设,因为图形上没有明确的标注)这个缓和曲线线元起点的半径为90米减去偏移距离。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任务2.7互通立交匝道线路中线测设测设教学设计402》
投影仪、微机、全站仪、棱镜、基座、对中杆、木桩、锤子、钢卷尺、铅笔、记录纸、图夹板、计算器等假设干。
工作地点
多媒体教室、线路中线测量模拟实训场。
技能目标
结合虚拟/真实的工作任务,能利用全站仪置镜在控制桩后视另一控制桩测设互通立交匝道中线。
知识目标
会计算互通立交匝道中线逐桩坐标;掌握全站仪测设互通立交匝道中线的规定及精度要求。
③学会置镜一个控制桩点后视另外一个控制桩点利用全站仪放样程序测设互通立交匝道中线;
设计—实施
〔课内3h,课外8h〕
1结合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案例讲解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作业指导书内容及要求;
2答复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点评学生学习小组初步设计存在的问题;
4提出学习小组设计方案继续改良建议。
5纠正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①置镜控制桩利用全站仪放样程序如何测设互通立交匝道中线课内15m
7通过提问、测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课内15m。
1组长召集小组成员,布置小组分工;
2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讲义、?标准?、案例、思考、讨论、催促、预习如下内容:
①互通立交匝道中线的组成;
②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与根本形曲线测量有何不同;
③互通立交匝道中线线形有何特点;
④计算互通立交匝道中线逐桩坐标需要哪些条件;
根据实习报告质量进行评定;综合以上评价,占25%。
作业
1编写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作业指导书;
2编写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报告。
?道路线路施工测量?学生学习手册
班级:组别:姓名指导教师:
课程
道路线路施工测量
学习单元
工程2:线路中线测量
任务互通立交匝道中线测量
互通式立交匝道分岔尖圆心位置的计算
互通式立交匝道分岔尖圆心位置的计算
邹文祥
【期刊名称】《青海交通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介绍互通式立体交叉中匝道分岔尖位置的计算方法.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邹文祥
【作者单位】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互通式立交匝道构造设计算法研究 [J], 周水兴;张敏;张雪松
2.互通式立交匝道鼻端纵坡计算方法的探讨 [J], 章坤鹏;许银行;田辉黎
3.互通式立交匝道运行速度计算 [J], 徐一岗;杜昕
4.浅谈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各交叉点坡度计算 [J], 杨磊;张兴建;王豪
5.互通式立交匝道起点瞬时纵坡计算分析 [J], 钟澄平;黎军;何长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速公路接线处中线偏差的一个特殊处理案例
高速公路接线处中线偏差的一个特殊处理案例
喻雄
【期刊名称】《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年(卷),期】2009(32)1
【摘要】笔者结合高速公路勘测设计中的实践,介绍高速公路接线处中线偏差的处理及调整方法,介绍了其在AutoCAD中处理的一个例子.
【总页数】3页(P193-195)
【作者】喻雄
【作者单位】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07;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3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2.36
【相关文献】
1.我为什么总被人排挤r——一个单亲家庭孩子自我概念偏差的辅导案例 [J], 罗东丽
2.对一个电流互感器抽头接线错误案例的分析 [J], 王珍意;王之洪
3.铁路曲线桥线路中线与梁跨中线偏差计算及实测 [J], 赵丽军
4.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市化改造案例研究 [J], 李儒涛;蒋明辉
5.静待花开,静守成长——一个行为偏差生的教育案例 [J], 胡梦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通式立交匝道中线偏移及其距离的确定
在立交匝道线型图中,看上去各条立交匝道中线在分、合的部位并不重合,而是相隔一定的距离(如下图中的阴影部位),这是由于各匝道中线的定位不一致所致,而各匝道的中线如何定位,又是如何分流或者汇合的,理解这一点无论是对于匝道中线的计算、还是实际的施工放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
.
而确定其偏移的距离,是对这种理解的数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其偏移距离是为了确定匝道线元节点曲率半径的需要,但有时会反过来,确定了某节点及其相邻部位的曲率半径差,也可确定其偏移距离,所以有时候可将其作为设计参数的验证方法。
.
这里主要讲一下如何理解匝道中线的定义、匝道分/合的横断面布置的几何条件要求、以及根据这种几何条件确定匝道中线偏移距离。
还是以宜章西互通式立交A匝道为案例说明。
如下图,A匝道在K0+939.358处由双向车流匝道分为两条单向车流匝道,其中右向偏移的单向匝道继续定义为A匝道,而左向偏移的单向匝道定位为B匝道,偏移后的那一点定义为B匝道的起点。
A匝道在K1+219.223处以一个与高速公路主线转向相同的缓和曲线汇合到高速主线中,而且
与主线有一个很明显距离较大的偏移距离。
.
.
确定这个偏移距离首先对线元节点的曲率半径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在立交匝道线形设计时考虑到线形的连续型有个比较重要的原则,我称之为“同心圆”原则,怎么理解呢,我们假想在偏移的地方,偏移前后两点半径之差等于其偏移距离,也就是两点所在的圆弧有一个共同的圆心。
比如,根据图上标注,A匝道偏移前是一个半径为90米的圆曲线,而外侧偏移(A匝道左侧)后,即B匝道的第一个线元是一个半径为92.75米的圆曲线,这时可以认为偏移距离为2.75米,当然这个是否为真,需要进一步验证(经过验证后也确实如此)。
同样,A匝道内侧偏移(A匝道右侧)后,是一个缓曲参数为105米的缓和曲线,同样根据同心圆原则,可假设(这里只能先假设,因为图形上没有明确的标注)这个缓和曲线线元起点的半径为90米减去偏移距离。
因此,只要确定了偏移距离,也对确定线元偏移处节点的曲率半径有重要参考作用。
.
下面先讲讲各种匝道中线的定义。
匝道,包括道路主线,一般分为双向车流的匝道和单向车流的匝道,其中双向车流的匝道按双向车道的数量或尺寸又可分为对称型双向匝道和非对称型双向匝道。
1.双向对称型匝道,匝道中线就在路基中央,设中央分隔带的,为中央分隔带中心;
2.双向非对称型匝道,匝道中线一般定义为中央分隔带中心,或对向车道的分隔处;
3.单向匝道,不论是单车道还是双车道,匝道中线在行车道中心处。
比如下图中设计线所在位置即为匝道中心线,请特别注意右侧那个单车道匝道横断面。
.
.
再讲讲匝道分/合的横断面布置的几何条件。
先看双向匝道分/合为两条单向匝道的这种情况,其横断面布置的几何条件是路基两侧边缘对齐、连续,如下图所示,A匝道在偏移之前到偏移之后的路基横断面示意图,根据其匝道中心线的定义,我们很容易得出其偏移距离为:
100/2+50+350/2=275cm。
这个结果与前面那个“同心圆”原则的假设是一致的,也就是得到了数值上的验证。
这里还注意到,两种路基的尺寸,从路基边缘到最近的那个车道都是一样的。
.
再看单向匝道汇入高速公路主线的横断面布置的几何条件,如下图,横断面布置的几何条件就是路缘带对齐。
单向匝道从高速公路分流,其几何条件也是如此。
按此几何条件,我们也可容易计算出偏移距离为:
60/2+50+375+375+50+350/2=1055cm。
.
.
我们注意到,A匝道汇入主线的最后一个线元是一条缓和曲线,转向与高速公路主线的转向相同,都是左偏,偏移处的高速公路主线是圆曲线段,半径是950米,匝道缓和曲线在主线圆曲线外侧,参照“同心圆”原则,我们可初步假设缓和曲线终点半径是主线半径加上偏移距离,即
950+10.55=960.55m,不过这只是假设,还需要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