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合集下载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品】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一、填空题1.“家有良田万顷,________”的俗谚,反映了传统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2.工匠习俗中的“百工五法”,指的是矩、规、________、水、悬。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绳【解析】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对此就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这里提到的矩、规、绳、水、悬,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工五法”。

3.“家有良田万顷,________”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二、名词解释1.艺诀(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艺诀是艺人们根据自身修养、演出实践、艺术规律认识等方面内容,编成的顺口而又便于记忆的艺谚短句,又称艺谚或口廖。

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句工整,有韵有节,易于记忆传诵。

不少古代戏曲论著都辑录有广为流传的谚诀,如《曲律》中的“三绝”、“五不可”、“两不辨”;《度曲须知》中的“出字总诀”、“收音总诀”;《梨园原》中的“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但更多的是在戏曲艺人中口头流传。

2.师承制度(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

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一、填空题1.关于民俗是“文化遗留物”的说法,主要________学派的观点。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人类【解析】人类学派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社会人类学。

泰勒是该学派的先驱者,安德鲁·朗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泰勒还以文化进化观为理论基础,创造了“文化遗留物”研究法。

“文化遗留物”指的是一系列的原始文化、仪式、习俗、信仰观念等。

他认为这些都是“初级文化的生动见证或活的文献”,也是“高级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研究这种“遗留物”,将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演变轨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_________。

【答案】精神分析学派【解析】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心理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有了长足进步。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

以弗氏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来论述、分析民俗文化的实质,就形成民俗学中的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二、名词解释1.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2.历史地理学派(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

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

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二)一、名词解释1.六礼2.堪舆3.师承制度4.分胙5.传说二、简答题1.列举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2.联村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功能)3.简述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特点及其学术价值4.简述传统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三、论述题1.评价“语境”概念的引入对民俗学发展的影响2.论述民间小戏的类型。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六礼答:“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

“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其中的“冠”,为“成年礼”;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2.堪舆答: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

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

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影响。

3.师承制度答: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

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

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4.分胙答: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读后感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读后感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呢,民俗学?不就是些老传统、旧习俗嘛,能有啥新鲜的?结果啊,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越看越着迷。

钟敬文先生写的东西特别实在,就像一个亲切的老爷爷坐在你跟前,慢悠悠地给你讲述那些古老又有趣的民俗故事。

他把民俗学的各个方面都剖析得清清楚楚。

从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生活的民俗说起,我才发现原来咱平常生活里那些习以为常的事儿背后都有着大大的学问。

比如说咱过年为啥要贴春联、吃饺子,这里头可不光是为了热闹,那是有很深的文化含义在里头的。

这春联一贴啊,感觉家里一下子就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氛围,它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饺子呢,形状像元宝,吃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以前我就知道吃和贴,哪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的文化内涵啊。

还有民间文学那部分也特别有意思。

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清。

先生在书里讲了好多著名的民间故事,像孟姜女哭长城之类的。

这些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每传一次可能就会有一些小变化,就像一条流动的河,不断有新的东西注入进去。

它们不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故事,更是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想法、愿望和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孟姜女的故事就表达了人们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对遭受压迫的普通百姓的同情。

再说到民俗的社会功能,这可让我大开眼界。

我以前从没想过民俗还能有这么强大的作用。

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整个社会的人都串起来了。

比如说,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它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不管你走到哪儿,一到春节,大家都想着回家团圆,这种共同的习俗让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而且啊,民俗还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呢。

那些传统的家规家训、民间故事里传达的道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点小“烦恼”。

那就是信息量太大啦,感觉自己的小脑袋瓜有点不够用。

一会儿是这个地方的独特婚俗,一会儿又是那个民族的祭祀传统,各种各样的民俗现象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组织民俗——第6章 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组织民俗——第6章 人

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一、填空题社会组织民俗从组织行为来看,可以划分为组织的____、观念民俗和活动民俗(民俗事件)。

【答案】角色民俗【解析】组织行为表现为成员按角色的要求实施所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社会组织民俗从组织行为来看,可以划分为组织的角色民俗、观念民俗和活动民俗(民俗事件)。

其中,角色民俗是集体生活的基础,指各个成员在组织积累的民俗观念的协同之下,按角色民俗的规定去完成民俗事件。

二、名词解释宗族(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三、简答题联村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功能)。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联村组织是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结成的联盟。

传统社会的民间联村组织,通常是在出现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例如崇拜地方保护神(包括为之建庙、筹办祭典等)、防匪、兴修水利、械斗。

联村组织的类型主要有:(1)联村组织有理事会(由各村的代表组成);(2)规约(开展集体活动的规范);(3)有神庙(作为组织的精神纽带和活动中心);(4)联村组织除了负责护水、防匪之类的事务活动之外,还定期或择吉日举办迎神赛会之类的仪式活动,形成社区习俗。

例如,台湾彰化平原的清代早期移民以泉州人最多,其次是漳州人和客家人,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械斗。

由于当时的社会基层以自治为主,所以当地的地域组织比较发达,其中最大的是漳州人和客家人的七十二村联盟。

这一联盟是清道光年间他们与泉州人械斗后的产物。

他们集资修建了奉三山国王为主神的永安宫,里面还供奉械斗中死去的“勇士”。

遇到年关不好的时候,该组织要举办王爷出巡绕境的活动。

王爷巡境一般在农历三四月之间,具体日期由王爷降乩决定,经过各庄的顺序和路线已成为惯例。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1.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从各方面表现了初民社会的古朴风俗。

它们对于殷周时期和稍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信仰、习俗惯制、生产生活以及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相关的采风活动,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等。

2.成书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一些典籍,如《周礼》和《穆天子传》,主要记述了上层礼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说明当时上、下两个阶级之间的民俗已开始分化。

3.有的文献记叙了民俗的地区性差异,如《诗经》中的民歌反映了北方的民俗,《楚辞》中的唱诵则反映了南方楚地一带的风尚等。

4.特点以人论俗,是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1)很多民俗资料出自当时史官记录的关于社会政治的重要史事和言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倾向。

(2)各种史籍反复使用这些民俗资料去勾勒上古社会的“理想国”的图景,先秦诸子则一再征引古代神话来说明各自关心的社会问题。

(3)民俗被吸收者们用来给动荡的春秋社会制定规范。

5.诸子的民俗观(1)孔子的民俗观①孔子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

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古代民俗观改造成与礼治体制有关的学问。

a.他以“志古之道,居今之俗”为指导思想,让历史介入民俗;然后,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b.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②孔子理解民俗,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冠、婚、丧、祭等人生仪礼。

③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丧制学说。

④影响: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荀子的民俗观①荀子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家有良田万顷,____”的俗谚,反映了传统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3.有些地方的婚礼中,婆婆要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就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寓意“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传种(宗)接袋(代)【解析】在结婚仪式的迎娶阶段中,接亲多用花轿。

花轿到女家村口,过各村和迎回男家村口时,放鞭炮。

迎亲队伍中一般有乐队演奏,造成喜庆气氛。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家门,有些地区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称为“传种(宗)接袋(代)”。

4.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所说“事无形”,即“____”,这是巫的原型。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5.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它们或称“院本”,或称“杂剧”,共同的特点是____。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练习第1章概述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____1846年创用的。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汤姆斯【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后来,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二、名词解释1.民俗(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物质民俗答: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7章 民俗信仰——第10章 民间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7章 民俗信仰——第10章 民间

第7章民俗信仰一、填空题巫术的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模仿或相似巫术,二是____。

【答案】接触或感染巫术【解析】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巫术的种类主要有两种:①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②接触或感染巫术,认为两种事物接触时,彼此会产生一种长期的感应关系。

二、名词解释1.灵媒(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灵媒是专事神通的人,也是人、鬼、神之间的媒介。

从信仰空间上说,鬼、神、人三者有不同的居住环境,但是有一个演变过程。

最初,人们认为,人与鬼神是混杂的。

后来才将人与鬼神分开,出现两界说。

随着阶级关系的发展,皇帝天子的出现,除人间、阴间外,又出现了天堂。

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因此曾有一个时期,人人为巫。

后来由于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从民俗学看,最初的巫是女性,直到汉代还盛行女巫。

《汉书·地理志》:“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

嫁者不利其家。

民至今以为俗。

”后来才有男巫。

2.巫术(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巫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类是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三、简答题1.简述祭祀。

答:(1)含义祭祀是民众向神祗乞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它世代传承,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

它是通神的主要手段,是祈神、谢神的基本形式。

(2)祭祀对象各种神灵大都是人们的祭祀对象。

最初起源于图腾和祖先祭祀,后来才发展为祭天、祭地、祭日月星辰等。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间口头文学-上)【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间口头文学-上)【圣才出品】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一、名词解释1.民间口头文学(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

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

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三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2.传说(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

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②地方传说。

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古代神祗、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③史事传说。

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

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

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二、简答题1.简述民间故事的体裁。

答:(1)动物故事①动物故事以现实动物为主角。

这些动物没有神奇的能力,但都可以讲话,并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

②部分作品与寓言相近,根据其主角的不同情况,两个体裁可分为如下类别a.野兽和鱼鸟的故事。

这类故事大多表现动物的不同性格和弱小动物战胜强大凶猛的动物。

此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关于动物争王位、比赛、借物,以及弱小动物巧妙脱险等内容。

作品大多富有幽默的情趣。

b.家畜的故事。

它们包括家畜和野兽的故事,其中情节比较曲折动人的是《羊吓跑狼》。

c.人和动物的故事。

这类故事有的人和动物一起活动,有的着重表现人和动物的斗争,文化背景比较古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间艺术)【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间艺术)【圣才出品】

第12章民间艺术一、填空题1.中国各民族中流传着许多民间歌舞,如汉族的秧歌、灯调,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以及蒙古族的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安代【解析】中国各族的民间歌舞,大多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

例如,遍布汉民族各居住地区的“秧歌”、“灯调”,藏族的“堆谢”、“囊玛”、“弦子”,蒙古族的“安代”,土族的“安召”,彝族的“高斯比”,朝鲜族的“长鼓舞”,高山族的“杵舞”,瑶族的“长鼓舞”,壮族的“蜂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景颇族的“刀舞”,都具有各自的深厚传统和艺术特色。

2.东北秧歌要求舞蹈者舞得稳中浪,浪中俏、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俏中哏【解析】东北气候寒冷,秧歌的强劲动作,使扭秧歌的人浑身发热,秧歌的强烈音响,使村镇热闹非凡。

以往秧歌艺人多活跃于春节期间,活跃于众多的庙会,平时则组班去近村远镇流动演出,丰富了东北农村的文化生活。

吹响唢呐、敲起大鼓,扮“上装”(女)、“下装”(男)的演员舞活了的扇、帕,总让人看不够。

正像艺人们所说:“两个人逗在一起,要能随机应变,手脚灵活,上装上什么相,下装配什么相,不能现相,现相就脱板了(脱离节奏),两人一问一答,心心相印。

要舞得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哏。

”3.瓷都景德镇的传统彩绘有釉下青花、釉里红、________、粉彩等。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釉上古彩【解析】景德镇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瓷种是传统彩绘装饰釉下青花、釉里红、釉上古彩和粉彩。

4.明清以来,民众把传说中的财神张贴在内室,专事祈福,叫做“____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门官【解析】明清以来由于市民意识的影响,门神画由以往的驱邪纳福越来越趋向吉祥喜庆,并增添了招财进宝、赏赐功名利禄的职能。

民众把传说中的财神张贴在内室,专事祈福,称为“门官”。

二、名词解释1.道情(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11章 民间语言——第13章 民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11章 民间语言——第13章 民

第11章民间语言一、名词解释1.暗语(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暗语是指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

它的使用者是违法犯罪团伙之外的各种群体。

过去革命党常用暗语作为接头时辨认对方的手段。

民间也有接头暗语,但较简单,通常为一两个词语或短句。

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暗语常被用作在某些场合有共同利益的双方暗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如打牌时的对家、打麻将时的同伙,用暗语告知对方自己有什么牌,或需要什么牌。

暗语在行业集团内部有较为广泛而显著的功用。

同行人经常需要在外人面前隐秘地交流意见,以维护经济利益,于是就约定暗语。

2.民间语言答: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从语体角度说,民间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是在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语言。

特点在于通俗明快,轻松活泼,与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言有显著差别。

在存在形态上,就全国范围来看,民间语言由于各地方言、民族语的差别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如汉语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二、简答题1.常用型民间熟语的主要内容。

答:常用型民间熟语是指在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俗语①含义:俗语没有严格的概念限定,范围宽泛,包含了各种民间通俗语汇:谚语、歇后语、口头性成语、惯用语、方言词等。

俗语往往指民间口头上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性短语。

②特点a.在内容上没有完整的意思,只能在表达上起形容作用,不像谚语、歇后语那样能够传达出某种较独立完整的思想;b.在结构上是不成句的定型短语,是词的固定组合,在使用上常做句子的某一部分,一般不独立构成句子;c.在风格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2)谚语①含义:谚语是指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②特点a.在内容上富有经验性、哲理性,部分谚条还有阶级性、时代性;b.在形式上具有口语性、精练性、艺术性,以至民族性;c.在使用上具有实践性(实用性)、俗传性(群众性)、讽劝性和训诫性。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上编
第1章 概 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 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 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 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 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3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④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 历史。
⑤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个方 面的理论。
⑥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2)民俗学的任务 ①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②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 识。 ③作为一门既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考察人民现实生活的学问,有着多种实用价值。 a.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 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 b.它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建设现实社会生活,自觉地运用民俗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 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服务。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概 述
一、填空题 “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1846 年创用的。 【答案】汤姆斯 【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由 英国学者汤姆斯 1846 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 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该词逐渐被 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2.简述民俗学的内容和任务。 答:(1)民俗学的内容 ①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 包括对其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②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 俗事象发展史。 ③民俗志: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

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⑥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四. 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五.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文化的服务性在于: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

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它的功能,指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他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发挥的客观效用。

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二、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民俗的维系功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

四、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因此,对各种民俗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始终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于发展一、史前民俗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

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

【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

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

三、近现代民俗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定义】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第一节农业民俗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农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在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性质的古籍和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

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

“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古代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观察,逐渐产生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形成比较固定的习俗。

这些知识虽受地域的局限,但它却有一定的可信性与可行性。

如,除夕或初一观天象、风云,预卜一年的旱涝、晴雨。

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业收成的观念,形成古代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

因此,历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德福的习俗。

尽管这类习俗有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成分,但它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却是共同的。

如:“添(填)仓”节(正月十九或二十五)棉农元宵节看灯芯广东除夕碗盖盐米看聚散,占卜丰歉惊蛰响雷预知荒岁歉春分刮东风下雪,小麦丰收猜天人们通过这类习俗,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灵的庇佑,获得幸福;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解或消除。

是为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

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业禁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如:初一不能睡觉惊蛰墙角撒石灰,避虫蛇。

“蚕门”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年初元旦,祭天、祭先农,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尝新”、“献新”、“食新”。

“蚕花鼓”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些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七、农业娱乐风习灯会打秋千采茶歌数九歌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这些民俗,有的是渔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并经常在生产中发挥指导作用;有的是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时带有警戒或教训意义的“禁忌”观念、信仰的反映。

第三节工匠民俗一、工匠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名词解释】①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对此就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这里提到的矩、规、绳、水、悬,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工五法”。

②《孟子·离娄上》中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指的就是古代工匠中所流传的技巧。

③“矩”是工匠们通过直角尺来正方的工具,古代叫“鲁班尺”,现在叫“直角曲尺”;“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绳”是划直线的工具,古代叫“绳墨”,现在叫”墨斗”;“水”是以水为准,来测地面的平斜。

最初人们根据下大雨时地面水的流向来判断其高低与平斜,后来工匠们发明了一种叫“水臬”的测平工具,现代的水平仪,就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制造出来的;“悬”指用来测定端正垂直的垂绳,泥瓦匠盖房砌墙前要先吊线,下端悬以重物,用的正是悬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