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02
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李坤望).pptx
等官方监控以外的国际交易; ❖ 资料来源和口径不同造成的误差。
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一、国际收支的平衡问题
❖ 自发交易项目又称事前交易,是企业或个人出于经 济利益或其他动机进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调 整无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属于自发交易项目。
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
❖ “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可用于平衡国际收 支或其他用途的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 (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s)、在基金中的头寸、 外汇资产(现金、存款和证券)及其其他债权。
三、错误和遗漏项目 (Net Errors and Omissions)
借方 ❖ 一般商品:进口(F.O.B) ❖ 加工品:进口(F.O.B) ❖ 商品修理运输工具在港口获得的商品 ❖ 非货币黄金
(二)服务
❖ 运输 ❖ 旅游 ❖ 其他服务
其他服务
❖ 通讯服务(Communications Services) ❖ 建筑服务(Construction Services) ❖ 保险服务(Insurance Services) ❖ 金融服务(Financial Services) ❖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 特许权和许可证费(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s) ❖ 其他商业服务(Other Business Services) ❖ 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Personal, Cultural, and
国际收支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经常项目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国际概念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
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绝对优势:
aLX bLX,或
1
aLX
1
b LY
,指与B国相比,A国
在X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记住:只比人多少,不考虑工资及其他
22
2. 比较优势:
aLX bLX ,或 aLY bLY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3 6
12 4
表2-1(b) 两国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3
6
12
8
24
表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1/3 1/6 B 1/12 1/4
表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1/3 1/6 B 1/12 1/8
7
局限性 1.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 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 显然是错误的; 3.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 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 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
国际贸易 扩大生产 国际分工 提高国际劳动生产率 可消费的商品增加 财富增加
2.提出绝对优势理论
11
(一)斯密的经济思想
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不是其拥有的贵金属的多少, 而是这些贵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斯密的分工与贸易理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 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
第十四章 外汇市场(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李坤望)PPT课件
第三节 外汇市场交易
一、即期外汇市场交易
1.银行同业拆放 2.国际贸易结算 3.套汇(Arbitiage)
11
二、远期外汇市场交易
1.套期保值(Hedging) 2.投机(Speculation) 3.套利( Interest Arbitrage )
12
套利
假设某投资者用1元本币在本国投资生息,本国年利率i, 一年后价值为1+ i。若以e(直接标价法)的即期汇率将本币
18
图14-2
三、外汇管制
一 国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加强黄金、外汇储备,这是战时外汇管制的主要目的; ❖ 2.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防止资本外逃;
❖ 3.稳定外汇和金融市场,维持汇率稳定,增强本国货币信 用;
❖ 4.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和本国经济的发展。 ❖ 外汇管制的对象一般分为:
15
第四节 汇率制度
❖ 所谓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对本国货 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出的规定。按照汇率变 动幅度的大小,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 汇率制。
一、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可分为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在 国际金本位制下形成的,因此,国际金本位制下的 固定汇率制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下的固定汇率制与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有 一些区别。
5
❖ 汇率(Exchange Rate )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 货币的价格,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 率,也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
❖ 汇率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 (Direct Quotation)和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 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间接标价法则是以一 定单位的本币为基础,用外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 的价格,从而间接地表示出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课件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1
础
本章结构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2Hale Waihona Puke 础• 本章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理论部分,
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解释国际贸易的起 因和影响。因此,本章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 出发来讨论国际贸易的产生。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29
础
(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推导)
28
(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 国民供给曲线(national supply curve)和国民需求 曲线(national demand curve),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 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如图1-6a、1-7a)。 国民供给与国民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供给与需求 的各种潜在可能,实际发生的供给与需求只是众多潜在 可能性中的一种,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 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生产、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
图1-5
市场出清,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27
础
思考、讨论问题: 1.哪一条相对价格线可以作为国民收入预算线?
为什么?相切的线,预算来源于产出。
2.什么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线、相对 价格线、国民收入预算线重合?即三线重合。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四版-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 础
• 在分析框架上,本科阶段的贸易理论模型采用 2×2×2模型: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A国和B国)、 两商品(X和Y)、两要素(K和L)。 便于二维几何 图示。
高教社国际经济学课件(南开大学李坤望)
高教社国际经济学课件(南开大学李坤望)15第十五章汇率决定本章结构第一节铸币平价理论 ? 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Mint Par) ? 铸币平价是金铸币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实际汇率围绕铸币平价的一定的界限上下波动。
这个界限就是黄金输送点。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r Cassel),1922年发表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简称“PPP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一)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绝对购买力平价可用两国物价水平来表示: = 充分竞争市场上商品的“一价定律”是使绝对购买力平价得以实现或维持的经济机制。
几点重要的解释首先,购买力平价是现实汇率水平运动的趋势,尤其在自由贸易情况下,这一假设更为有效;其次,如果一国对进口和出口的管制程度基本相同,绝对购买力平价仍然适用;第三,由于购买力平价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在计算货币的购买力时,应以反映所有产品和劳务的总体价格水平为基础。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应用性在统计上,各国的价格水平通常以指数形式表示,因此,相对购买力平价比绝对购买力平价更具可操作性。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绝对购买力平价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的多为相对购买力平价。
三、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验证结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短期内是失效的;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还是比较合适的;在通货膨胀十分高涨的时期,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汇率和价格的变化较为明显地趋于一致,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较为显著。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 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 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 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 曲线相切决定:
(三)国际均衡价格
❖ 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
pw 图2-2
❖ 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 均衡价格:
图2-3
图2-4
由图2-3和2-4可知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 p a ,
3.商品市场均衡:
❖ 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 本。
❖ 均衡图示:
图1-3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 ❖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
(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图1-4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市场出清:
❖ 过程推导:
(1)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2)充分就业条件: K K x K y
L Lx Ly
(3)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M R TS w
r
(4)契约线:
图1-1
由此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2
2.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递增 见图1-2(a) ❖ 机会成本不变 见图1-2(b)
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生产技术差异
O
要素禀赋差异
需求方面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
pb pa
A/
B/
X
图 1-17
本章小节
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 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也是国际 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 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在完全 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 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 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 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 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 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 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 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 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
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李坤望)
❖ 政府服务
(三)收入
❖ 雇员补偿:包括出入境、季节性和其他非居民工 人(如大使馆雇佣的当地员工)以现金或类似现 金形式的工资、薪金和其他利得。
❖ 投资收入:与收入相关居民所有的国外金融资产 的收入以及对非居民负债的支付,包括直接投资 收入、证券投资收入和其他投资收入。
❖
爱情,亲情,友情,让人无法割舍。20.12.252020年 12月25日星期 五5时34分18秒20.12.25
谢谢大家!
位,从而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信息。
国际收支平衡表
❖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复式记账法系统记录一国居民 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从事的全部国际经 济交易的统计表格。
❖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项目主要分为三大 类: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错误遗漏项目。 经常项目是指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资本 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资本转移以 及非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获取或处置;其二,金融 资产和负债。错误遗漏项目用于抵销统计误差。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一、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包括居民与非居民间发 生的所有涉及经济价值的交易,包括以下四个子 项目: ❖ 商品 ❖ 服务 ❖ 收入 ❖ 经常转移
(一)商品
贷方 ❖ 一般商品:出口(F.O.B) ❖ 加工品:出口(F.O.B) ❖ 商品修理 ❖ 运输工具在港口获得的商品 ❖ 非货币黄金
国际收支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经常项目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国际收支总差额的宏观经济含义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概念和统计
国际收支的概念
❖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 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的 主要目的是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的国际债权债务地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PPT教学课件
该国的福利水平;但必须指出,社会无差异曲线由低
处向高处移动,虽然表明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了,
但并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都同时获得提高。
同样,消费点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动,表示
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不变,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 成员的福利都不变。
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现象,提 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 原因、贸易形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国内经 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 响等问题;
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即说明其好坏,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 用自由贸易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依据。
2020/12/10
End 8
一、国际贸易学图形分析的基本知识
局部均衡中的贸易获利:
所谓局部均衡是指分析研究一种商品在单独的一个市 场中的供应和需求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其实际支付的 价格和愿意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面积, 是需求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的面积,是供应线以上,价格线以下的部 分。一般而言,价格下降使消费者剩余增加,当价格上 升时,生产者剩余增加。
2020/12/10
End 12
主要分析工具(2)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社会无差异曲线主要有两种用 途:(1)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确定一国的均衡 消费点。(教材P21)(2)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 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如若贸
易地方开展导致社会无差异曲线向远离坐标原点的方
2020/12/10
End 10
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2)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版)ppt01
Xc-Xp
图1-12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 w 格(1 ≤ Pxw / Py ≤ 2 ):
Px/Py
A国过剩供给曲线 国过剩供给曲线
2
1
B国过剩需求曲线 国过剩需求曲线
X
O
过剩供给或需 求
图1-13
五、贸易利益 (一)贸易利益的衡量
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 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 。 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 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
二、主要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 (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Y C U2 E U1
Q
p
pw
O
X
图1-14
(二)贸易利益的分解 交换利益:个人或国家 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 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 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 (图中U1到 U2);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 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 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 获得额外的利益(图中 U2到U3 )。
Y C F
U3 E U2 U1 Q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
《国际经济学教学课件》绪论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4世纪末15世纪初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 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 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 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 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教材
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绪论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
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 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基本特征
具体载体
研究稀缺资源
在世界范围内的 最优配置
研究国际间的商品 和生产要素流动二、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重商主义 货财奖 币富出 是来限 财自入 富流 的通 唯领 一域 形 式
古典自由贸易论
· ·
亚大赫
当卫克
斯 密 绝
李 嘉 图
歇 尔 和 奥
对相林
优对要
势优素
理势禀
论 理赋 论论
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新要汇国 贸素率际 易国和经 理际国济 论流际政 动收策 支协 调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
——恩格斯
三、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方法
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准备 逻辑推理与图形分析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主要观点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 国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 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 一些人之所失。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 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 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 口大于进口。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件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 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不涉及货币因素 。关注的中心是相对价格。假定是 一个物物交换的世界。 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 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也就是所谓
2×2×2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
5
二、主要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 基本假设: (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 (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部性。
Y C F
U3
E
U1
U2
Q
P* O
pw X
图1-15
31
贸易利益的分解
比较利益可以分解: 得自交易的利益:来源于在资源配置不变、 产出不变、未实行产品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 一部分产品以国际价格而非国内价格进行交 易。世界总产品不变,但是福利水平上升。 得自分工的利益:主要来源于资源按照比较 利益进行的重新配置。一般会导致世界总产 品与各国消费品的增加,从而福利上升。
10
机会成本递增、不变、递减
Y PPC1 PPC2 PPC3 O X
Y减少数量 Y X的机会成本= = X增加的数量 X
11
机会成本递增、不变、递减
Y
Y
Y
0
(a)机会成本不变
X
0
(b)机会成本递增
X
0
(c)机会成本递减
X
12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nd opportunity cost(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造丝
啤酒 水泥 男式毛制品 人造奶油 毛衣
1.4
2.0 1.1 1.3 1.2 1.4
0.09
0.06 0.09 0.04 0.03 0.004
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斯特恩(Robert Stern)的实证检验:比较1950年 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 绩效之间的关系,检验证明在1950年,所观察的39 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 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二、绝对利益说的数学说明
采用2×2×1模型,即两个国家A和B,每个国家均 能生产两种产品X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假设条件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 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 机会成本不变; (6) 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 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一、产生背景 二、基本观点 三、政策主张 四、对重商主义主义的评价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14~18世纪,全盛于16至17世纪 欧洲封建社会开始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产生于英国和法国
二、基本观点
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 都是为了攫取金银,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和实力的 大小的唯一标志是金银等贵金属的多少。两种方式 2、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 安徒安· 孟克列钦说:货币是军事的神经,黄金 德· 比铁更有威力,所以大国都在寻找获得黄金的办法, 并且证明获得黄金最重要的方法是商业。 3、多卖少买,奖出限入,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 的基本原则。鼓吹经济民族主义,实施扩张战略。 4、国家干预经济。
a
a
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迈克道格尔(MacDugall)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 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 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表2- 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
行业或产品
美国劳动生产率/英国劳动生产率
美国出口/英国出口
大于2 收音机 生铁 容器 罐头 3.5 3.6 2.4 5.2 8 5 4 3.5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1/3 1/6
B 1/12 1/8
现在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专业化分 工后的净效果为:
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Leabharlann 世界生产净变化XY
+2
-1
-1
+3
+1
+2
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X Y +2 -1
B
-1 +1.5
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X ax Lx X bx Lx
Y a y Ly , Y by L y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 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
机械
2.7
15
表2- 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1) 纸 烟卷 油毡 针织品 皮鞋 可乐 化纤 2.2 1.7 1.9 1.8 1.4 1.9 1.5 1.5 0.5 0.33 0.33 0.33 0.2 0.2
表2- 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续表2) 棉制品 1.5 0.11
早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 货币。 托马斯· 孟说:如果我们只 看到农夫在播种时节在田 里抛撒下许多谷物,我们 会把他看成疯子而不是农 夫。但是,如果我们在收 获季节考虑到他的劳动成 果时,我们就会看到他的 行为的价值以及这种行动 带来的增益。
货币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就像 守财奴一样,双手 把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 光打量着自己的邻 居。
图2-5
(五)贸易利益
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 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 国福利水平;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以A国为例,开放后放 弃1单位Y的生产,转而生产X,再用X与B国交换Y, 所得的Y商品数量为:
x p x p 1 w a a a y y
国际分工前 X Y
国际分工后 X 劳 动 3 2 5 产 量 15 0 15 劳 动 5 0 5
Y
产 量 6 8 14
劳 动 2 3 5
产 量 5 7 12
产量 劳动 0 17.5 17.5 0 5 5
A国 B国 世界
解释说明: 劳动生产率=产量/劳动 A国 X 6/2=3 Y 5/3 B国 X 8/3 Y 7/2=3.5 显然 A国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国际分工 后应该生产 X 产品 B国在生产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国际分工 后应该生产 Y产品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绝对成本差 异
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呢?
逐利意识的驱动 利差的存在 价格差异 成本差异 不同的解释(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相对 差异&各国之间要素存量比率差异)
第2节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一、绝对利益说的基本内容 二、绝对利益说的数学说明 三、绝对利益说的图形说明 四、绝对利益说的评价
一、绝对利益说的基本内容
三、绝对利益说的图形说明
区分生产点和消费点
Y
Ⅱ
Tw
出口X
Y
,
进口X
, ,
C
Y0 D
进口Y
B
D
,
出口Y
Y0 Y1
Ⅰ A
C
,
,
Ⅱ B Ⅰ
Tw
,
Y1 A X1 X0
,
O
X
o
,
(a)
X1 X0 (b)
,
,
X
,
四、绝对利益说的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亚当·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 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 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 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便不 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 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 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发展中国家劳动生 产率很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发达国家, 但仍然进行国际贸易,也未因此而使得本国产业走 向衰亡)。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斯密的学说符合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家那 样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在自己劳动价值论的 坚持方面,却无法说明X、Y两种产品进行交换的 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
三、政策主张
1、货币政策 2、奖出限入政策 3、保护关税政策 4、扶持本国幼弱工业的政策
四、对重商主义主义的评价
积极意义: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前提。 不足之处: 1.贸易建立在一国之所得,必为另一国之所失 的基础上即零和博弈(Zero-sum Game) 国际贸易关系是不可能长期发展的。因此, 这种解释是相当原始和粗陋的。 2.未从根本上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结构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模型基本结构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二、亚当· 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三、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
表2-1(a)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3
6
12
4
表2-1(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3 6
B 12 8
表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1/3 1/6
B 1/12 1/4
表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一)绝对利益说的基本概念
在某一种商品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 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 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则一国在 这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 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 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 好处。
背景: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 ,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 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 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时代背 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 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 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 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 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 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 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 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 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本章小结
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 斯密,后经李嘉图和 穆勒的发展和补充,日趋完善。亚当· 斯密从各国生 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李 嘉图则更进一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 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古典贸易理 论,从本质上讲,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 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 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 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 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