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与历史典籍
第四單元隋唐史學發展概述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學術界通常漢唐並稱或唐宋聯稱,被公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之隆盛時代,同時也是傳統史學重要的發展變革期。這一時期所取得的史學成就,對後世史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值得認真學習瞭解與深入研究。
隋唐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如:第一,注重修史,確立官修史書之制。唐初即沿北齊之制,設史館,命宰相監修史書。唐貞觀三年太宗命把史館自秘書省著作局北魏始設秘書著作局,別置修史局。北齊改修史局為史館,移入禁中先隸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使之成為獨立機構。太宗曾督促完成兩大修史工程:一是修前五朝史即梁、陳、齊、周、隋史;二是重修晉史。史稱自“貞觀以后,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即最終確立宰相監修國史之制,對後代官修史書之制發展影響頗大。第二,史學批評理論趨於成熟。如劉知幾的《史通》,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批評理論專著,對唐代以前的古代史學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與批判,作出了全面的總結,這對推動我國傳統史學的發展貢獻巨大後面再作介紹。故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有了左丘明、司馬遷,才有了歷史,有了劉知幾,才有了史學。”第三,典制史的撰修。最早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是《尚書》。唐代学者劉秩曾編撰《政典》,專記古代以來的政治制度,初具典制體規模。杜佑繼之,编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制度通史《通典》,這對此後政書體文獻之編著頗具開創之功,對後世史學發展影響巨大後面專門介紹。唐代編纂的其他政書文獻還有《唐六典》、《唐律疏議》、《唐開元禮》等,皆為治唐史之基本參考文獻。
正史文獻簡介。正史是傳統史部文獻中最基本的一類文獻。如清修《四庫全書》史部文獻分類名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議,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職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正史,大綱也。唐劉知幾《史通》把《尚書》《春秋》及後之編年、紀傳體史書均視之為正史。《明史藝文志》把紀傳、編年二體並稱之為正史。至修《四庫全書》始正式把紀傳體史籍《史記》以下至《明史》24種史籍定列為正史,遂有二十四史之名。老一代史學家多讀正史並視之為史學研究的基本文獻。
政書文獻簡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政書類序云:志藝文者,有“故事”一類。其間祖宗創法,奕葉愼守者,為一朝之故事。後鑒前師,與時損益者,是為前代之故事。史家著錄,大抵前代事也。《隋志》載《漢武故事》,濫及稗官。《唐志》載《魏文貞故事》,橫牽家傳。循名誤列,義例殊乖不合理。今總核遺文,惟以國政朝章、六官所職者,入於斯類,以符《周官》故府之遺。至儀注、條格,舊皆別出。然均為成憲,義可同歸。惟我皇上制作日新,垂模冊府,業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襲舊名。考錢溥《秘閣書目》有政書一類,謹據以標目,見綜括古今之義焉。今文獻學上所指政書,即是指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文獻。
政書文獻是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需要參考的一類基本文獻。傳世數量也較多。如《四庫全書》所著錄的共169部、存目112部。根據文獻內容與體例,可把政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通制體的。這以“十通”為代表。《通典》唐杜佑編著、《通志》南宋鄭樵編著。從文獻性質來說,《通志》實非政書而是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獻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編著,並稱為“三通” 。清乾隆年間設三通館位於紫禁城內武英殿西,舊為國史館,敕修“三通”續編,成《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稱“續三通”。後再修《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習稱“清三通”。三通、續三通、清三通合稱“九通”。1921年劉錦藻編纂《清朝續文獻通考》,遂有“十通”之稱,併合刻出版。另一類是斷代體如會要、會典等。會要是
分門別類專記一代典制之文獻。宋朝初年,王溥續成《新編唐會要》100卷。此後各朝會要續有補纂,而形成為傳統文獻之一獨立體系,如:《春秋會要》4卷清姚彥渠編;《秦會要》26卷清孫楷編;《西漢會要》70卷、《東漢會要》40卷南宋徐天麟編;《三國會要》22卷清楊晨編;《晉會要》80卷、《南朝宋齊梁陳會要》上海古籍社出版為《南朝宋會要》、《南朝齊會要》、《南朝梁會要》、《南朝陳會要》,清朱銘盤编;《唐會要》100卷、《五代會要》30卷宋王溥編;《宋會要輯稿》366卷輯自《永樂大典》,宋官修;《明會要》80卷清龍文彬編。會典之名始見於明代,但該類文獻早有編纂。會典多以職官為綱,通記一代典章。現存主要有《唐六典》30卷、《元典章》60卷、《明會典》228卷、《清會典》等。
中國傳統史學理論简介。傳統史论關注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範圍,主要包括史官、史館、史書、史家及史學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兼及史學功能、史學認識、史學發展、史學方法、史家素養、史家使命、歷史文獻以及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等内容。傳統史學理論在古代則被統称之为史評或史論、史考。
在傳統目錄學著作中,史評作為文獻分類名目,首見宋晁公武所著《郡齋讀書志》,宋代三大目錄學名著之一,另兩部為尤袤的《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四庫全書》也以歷代“史論所以繁也”,而特設“史評”之類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议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职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其序云:“古來著錄,舊有此門。擇其篤實近理者,酌錄數家用備體裁云爾。”並首列《史通》。《四庫》共著錄史評類著作122部其中存目100部。张之洞《書目答問》一書亦列“史評”類,且把史評文獻分為三小類。近代學者梁啟超把中國古代史學文獻分為了十大類,所列第九類即为史學,亦進一步把史學文獻分為三小類。事實上,古代史評類著作,多兼及史評、史論和史考,即論中有考,考中有論,統謂之評。
第五單元概述:五代宋遼夏金元時期簡稱宋元時期,尤其是宋代,是我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先生云:“宋朝之學術文化,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金毓黻先生所著《中國史學史》云:“中國歷史上文化政治制度之大轉變有三,其一為秦漢,其二為隋唐,其三為宋遼金。宋代以後,為劃時代之一段。”陳寅恪先生云:“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兩宋之世”。鄧廣銘先生亦云:“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如在史學方面,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宋代史學”一節云:兩宋時期史學研究的成就,遠遠超過前代:史學著作大量地出現,特別是大型通史和當代史的編修,取得了尤為顯著的成果;同時在史學領域里出現了新的歷史編纂體裁—紀事本末體和綱目體。“元代史學”一節亦云:元代的史學成就是多方面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史學著作,私修和官修的都有如《文獻通考》、宋遼金三史等。除漢文的以外,還有各少數民族用自己的文字編纂的史籍如《脫卜赤顏》、《白古通記》等。其中,宋元時期新創史體對促進我國古代史學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如前述會要體史書,雖始於唐德宗時期蘇冕所撰《會要》,唐宣宗時崔鉉又監修過《續會要》,但這兩部《會要》都不是貫通一朝的史著。直到宋初,王溥在蘇、崔兩《會要》的基礎上,補撰了宣宗到唐末的內容,修成貫通一朝的《唐會要》,最終創造出會要體史體。再如朱熹與呂祖謙合作撰寫的《伊洛淵源錄》,則創造出學術史著作這一新體裁後面再講。
編年體文獻概述:是按年月日順序記述歷史的史書。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云:“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紀逺近,別同異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劉知幾《史通·二體》以此種體裁“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而大加讚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編年類序云:司馬遷改編年為紀傳,荀悅又改紀傳為編年。劉知幾深通史法,而《史通》分敘六家,統歸二體,則編年、紀傳均正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