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一、龟甲文二、金石三、竹木四、帛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

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

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

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

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

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

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

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4、经折装经折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

产生于唐五代。

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

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

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综述范文中国古典园林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园林艺术瑰宝,要好好了解它,就得看看与之相关的文献。

这篇综述就像是一场关于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的大聚会,咱们来好好唠唠这些文献都有啥精彩内容。

一、古典园林文献的“元老”古代典籍。

童寯先生的这本书可是专门为江南园林写的传记。

江南园林那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佼佼者,精致得很。

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江南园林的各个园子的布局、建筑、植物等情况。

就像给每个园子都拍了一张高清的全身照,还附带详细的文字说明。

从拙政园到留园,从狮子林到沧浪亭,每个园子的特色都被挖掘出来。

比如拙政园的水,它是整个园子的灵魂,水的布局蜿蜒曲折,像一条灵动的丝带把各个景点串联起来。

二、近现代研究文献百家争鸣。

1. 历史文化角度的研究。

有很多学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研究。

他们就像考古学家一样,挖掘园林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根源。

这些文献探讨了不同朝代园林的发展特点,像秦汉时期的园林比较宏大,以皇家园林为主,追求的是一种壮丽的美。

到了唐宋,园林开始注重意境的营造,文人墨客参与到园林的设计中来,园林就变得更加富有诗意。

而明清时期的园林则达到了一个鼎盛状态,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研究还会涉及到园林与当时社会阶层的关系,皇家园林是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帝和皇室成员能享受;私家园林则是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他们在自己的园子里吟诗作画、修身养性。

2. 艺术美学角度的研究。

从艺术美学角度看中国古典园林,那真是美不胜收。

学者们研究园林中的建筑美、植物美、山水美等。

园林中的建筑,像亭台楼阁,它们的造型独特,飞檐翘角就像鸟儿展翅欲飞。

而且建筑的色彩搭配也很有讲究,朱红色的柱子搭配青灰色的瓦,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

植物美就更不用说了,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花卉植物,春天有桃花、杏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冬天有梅花,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花卉展览。

山水美则是园林的核心,假山怪石就像真的山峰一样雄伟,水池就像自然的湖泊一样灵动。

中国古典文献四分法

中国古典文献四分法

中国古典文献四分法
中国古典文献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类别:
1. 经典:指的是中国古代道家、儒家、佛家等学派的经书,被视为道德、哲学、政治和文化的指南。

例如《易经》、《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金刚经》等。

2. 史籍: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记录和传记,包括国别史、地方志、官方史、私人史等。

例如《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3. 子部:指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外的文献,包括古代文学、哲学、诗歌、赋文、戏曲、杂录等。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论语外传》、《文心雕龙》等。

4. 集部:指的是汇集了各种文学和学术领域的杂志、评论、文论等。

例如《太平御览》、《增广贤文》、《文苑英华》等。

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综述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文献综述。

一、引言。

咱来唠唠中国古典园林。

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在这片天地里大展身手,也留下了海量的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就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古典园林神秘又迷人的大门。

二、早期文献的溯源。

# (二)秦汉时期的园林文献。

三、园林理论的发展。

# (一)魏晋南北朝——园林理论的萌芽期。

# (二)唐宋——园林理论的成熟期。

唐宋时期那是园林发展的黄金时代啊。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园林也跟着沾光。

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他自己写了很多诗来描述辋川别业的美景,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从这些诗里,我们能感受到园林的宁静与深邃。

这一时期的文献更多地关注园林的意境营造。

# (三)明清——园林理论的集大成期。

四、不同类型古典园林文献的特点。

# (一)文学作品中的园林描写。

# (二)园林专著的专业性。

# (三)历史文献中的园林记载。

历史文献中的园林记载呢,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园林。

比如在正史里,会记录一些皇家园林的修建过程、规模大小等。

这些记载虽然没有文学作品那么生动,也没有园林专著那么专业,但它们能让我们了解园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一个坐标,把园林定位在历史的长河中。

五、古典园林文献的影响。

# (一)对国内现代园林的影响。

这些古典园林文献对国内现代园林的影响那是深远的。

现代园林设计师们常常从古典园林文献中汲取灵感。

比如说,古典园林注重的意境营造,现代园林也在努力追求。

而且古典园林中的一些布局手法,如借景、对景等,在现代园林中也被广泛应用。

就像老树发新芽,古典园林的智慧在现代园林中得到了新的生命。

# (二)对国外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文献在国外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18世纪,中国园林风格开始风靡欧洲。

那些外国的设计师们从中国古典园林文献中了解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然后把一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以及文献学方法的探讨等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包括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考证和文献的价值。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大主干知识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献的分类文献的分类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它是根据文献的性质、内容和特点进行的。

中国古典文献主要包括政治文献、经济文献、文化文献、历史文献等多个类别。

其中,政治文献主要记录了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以及政治家的言行;经济文献则主要反映了古代经济活动、商业贸易以及物价变动等方面的内容;文化文献则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文献则是对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文献的考证文献的考证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对文献的比对、分析和研究,来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的考证需要运用到各种研究方法和技巧,如文献源流考证、文字考证、编年体系等。

其中,文献源流考证主要通过对文献的来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文字考证则是通过对文献中使用的文字、词语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来确定文献的时代和作者等问题;编年体系则是通过对文献中的记载和事件的比对,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时间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文献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

三、文献的价值文献的价值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包括文献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文献作为古代社会的记录和见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文献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推动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此外,文献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知识包括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考证和文献的价值。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文献的考证可以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等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挖掘出文献所蕴含的史料、学术和文化价值。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六本经典古典书籍介绍

六本经典古典书籍介绍

六本经典古典书籍介绍《氾胜之书》:最早的农学专著《大德南海志》,原名《南海志》,因其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故有此名。

系元朝陈大震、吕桂孙所撰,是目前可见的广州(含当时所领七县)旧志的最早刻本。

原书20卷,已散佚,现残存元大德刻本5卷(卷六至十),涉及元代广州地区赋税、物产、教育及海上贸易等诸多领域,极具史学价值,是了解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文献。

特别是卷七之舶货后附“诸蕃国”名,更是研究当时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

今藏于北京图书馆。

近代藏书家潘宗周于1939年刊印的《宝礼堂宋本书录》中录有,近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亦有专题研究著作,今已汇编付梓。

由于《大德南海志》经年历月,又遭受了明末战火和清代文字狱的洗礼,原书20卷,今已散佚,现仅残存元大德刻本5卷,我们已不能够尽览全书所有内容,但是从仅存的这5卷残本之中,我们也可以大概摹画出原书的主要内容。

仅存的这5卷对应的是原书的第六至第十卷,其中卷六记户口、土贡、税赋;卷七记物产、舶货;卷八记社稷坛壝、城濠;卷九记学校;卷十记兵防、水马站、河渡、局务仓库、廨宇、郡圃。

凡所举废,由宋及元。

卷七之后还附有“诸藩国”名表。

“此志综记元广州路所属七县事,举凡历史之沿革,山川之广袤,户口之登耗,田畴之芜治,物产之丰盛,舶货之品类,诸蕃之国名,社稷之变迁,以及税课,书院,科第,学租,兵防等。

是较早同时提及东、西洋的一部重要古籍,书中记有东洋、大东洋、小东洋、西洋、小西洋等名。

对研究中外交通史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尤其对当代南中国海争端,中国寻找法理历史依据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按元世祖攻克广州,立广州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元领八县。

其后以怀集一县割属贺州,余七县,一南海,二番禺,三东筦,四增城,五香山,六新会,七清远。

本书记载先录事司,次及七县,是虽名《南海志》,而实则广州一路之志也。

”(《宝礼堂宋本书录·原书录·跋》)“是书版本多种,而多阙漏,相互校订,知原书应有二十卷,其卷七〈船货〉与其附录〈诸蕃国附〉,乃元初广州海外贸易之记录。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1、熹平石经: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辈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2、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3、汗青: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做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

4、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5、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①别名很多,例如:遗集、文稿、类稿等;②体例主要分为:分类、分体、编年。

所谓分类,是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所谓分体,是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所谓编年,是按作品协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③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人看到的都是明清以来的翻刻本。

④别集的文学价值,主要是一、他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二、让门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

6、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主要分为三类: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例如:《文心雕龙》;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例如:《红楼梦》;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例如:《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7、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8、目录: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9、《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刘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刘向的《别录》,“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最终完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古文献

古文献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诗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统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统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统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中医古典文献《四大经典》复习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四大经典》复习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四大经典》复习素材《内经》- 作者:黄帝、岐伯作者:黄帝、岐伯- 内容概述:《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介绍了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

《灵枢》则探讨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讨论了针灸、推拿、药物等治疗方法。

内容概述:《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介绍了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

《灵枢》则探讨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讨论了针灸、推拿、药物等治疗方法。

- 核心观点:《内经》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念,注重防病的重要性,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核心观点:《内经》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念,注重防病的重要性,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作者:张仲景- 内容概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主要探讨了传染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该经典收录了多种传染病的病例,包括了感冒、流感、疟疾等等。

内容概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主要探讨了传染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该经典收录了多种传染病的病例,包括了感冒、流感、疟疾等等。

- 核心观点:《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强调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病人的体貌特征、体格指标等相关信息在辨证论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核心观点:《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强调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病人的体貌特征、体格指标等相关信息在辨证论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金匮要略》- 作者:张仲景作者:张仲景- 内容概述:《金匮要略》是中医学治疗方面的另一重要经典,主要介绍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该经典收录了多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如胃病、肾病、心脏病等等。

中国古典典籍列表 (依内容分类)

中国古典典籍列表 (依内容分类)

中国古典典籍列表(依内容分类) 儒家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它荀子春秋繁露孔丛子盐铁论新语法言新书新序说苑潜夫论中论申鉴颜氏家训大戴礼记朱子语类帝王略论古文尚书尚书大传韩诗外传六艺略白虎通义五经异义周易集解易经原典易童子问春秋经传纂例周官新义七经小传大学衍义补经典释文孟子字义疏证汉学师承记经义述闻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今古学考孔子改制考经学历史经学通论国故论衡四书章句集注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抱朴子文子太平经关尹子通玄真经黄帝四经阴符经法家韩非子商君书燕丹子名家尹文子公孙龙子邓析子人物志冰鉴墨家墨子纵横家鬼谷子杂家吕氏春秋管子晏子春秋慎子淮南子鹖冠子论衡风俗通义小说家列女传搜神记西京杂记兵家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黄石公三略握奇经将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武经总要虎钤经何博士备论十七史百将传史家左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战国)国语国榷史通吴越春秋(东汉·赵晔)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册府元龟大唐创业起居注(隋唐·温大雅)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续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宋朝)战国策十国春秋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新元史(民国·柯劭忞)清史稿(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别史战国纵横家书战国国语战国策列女传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越绝书献帝春秋东汉汉末英雄记魏·王粲晋四王遗事东晋·卢綝晋八王故事东晋·卢綝华阳国志人物志三国魏·刘邵十六国春秋别本北魏·崔鸿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唐国史补唐·李肇贞观政要史通文史通义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顺宗实录唐·韩愈唐六典唐·李林甫等通典唐·杜佑通志文献通考五代史补宋·陶岳唐会要宋·王溥地理和地图山海经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衔之)禹贡地域图(西晋·裴秀)北户录(唐·段公路)吴地记(唐·陆广微)岭表录异(唐·刘恂)桂林风土记(唐·莫休符)蛮书(唐·樊绰)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西游录注(元·耶律楚材大理行记(元·郭松年)安南志略(元·黎崱)岛夷志略(元·汪大渊)异域志(元·周致中)星槎胜览(明·费信)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读史方舆纪要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读史方舆纪要(明末清初·顾祖禹)历代舆地图(清末·杨守敬)康輶纪行(清·姚莹)佛家见中国佛典列表文学搜神记搜神后记抱朴子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诗话总龟文章精义修辞鉴衡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论文偶记楹联丛话初月楼古文绪论闲情偶寄欧陂渔话艺概春觉斋论文论文杂记诗品文镜秘府论唐朝新定诗格评诗格诗格金针诗格文苑诗格二南密旨文笔要诀笔札华梁诗议炙毂子诗格缘情手鉴诗格新定诗格流类手鉴诗髓脑雅道机要风骚要式诗中旨格诗格要律诗格续金针诗格诗话总龟前集诗话总龟后集处囊诀诗评温公续诗话中山诗话后山诗话临汉隐居诗话竹坡诗话紫微诗话彦周诗话唐子西文录珊瑚钩诗话韵语阳秋二老堂诗话白石诗说诗人玉屑诗法家数木天禁语夷白斋诗话历代诗话考索诗辩坻春酒堂诗话抱真堂诗话诗筏载酒园诗话围炉诗话古欢堂杂着诗义固说西圃诗说兰丛诗话茧斋诗谈小澥草堂杂论诗龙性堂诗话剑谿说诗瓯北诗话诗学源流考雨村诗话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葚原诗说静居绪言国朝诗话石园诗话老生常谈小清华园诗谈三家诗话辍锻录退庵随笔养一斋诗话养一斋李杜诗话竹林答问白华山人诗说筱园诗话诗概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石林诗话岁寒堂诗话民国五年无锡丁氏排印历代诗话续编本白石道人诗说沧浪诗话滹南诗话艺苑卮言诗薮姜斋诗话原诗渔洋诗话说诗晬语随园诗话石洲诗话饮冰室诗话风骚旨格诗式本事诗乐府古题要解诗人主客图杜工部草堂诗话优古堂诗话艇斋诗话藏海诗话巩石溪诗话对床夜语江西诗派小序娱书堂诗话时贤本事曲子集古今词话复雅歌词碧鸡漫志能改斋词话苕溪渔隐词话拙轩词话魏庆之词话浩然斋词话吴礼部词话梅磵诗话吴礼部诗话诗谱升庵诗话国雅品四溟诗话归田诗话逸老堂诗话南濠诗话麓堂诗话诗镜总论续诗品答万季野诗问钝吟杂录乐府指迷词源词旨渚山堂词话词品爰园词话窥词管见古今词论七颂堂词绎远志斋词衷花草蒙拾皱水轩词筌金粟词话古今词话介存斋论词杂着赌棋山庄词话蒿庵论词芬陀利室词话白雨斋词话复堂词话论词随笔词征人间词话蕙风词话词洁辑评雨村词话西圃词说铜鼓书堂词话雕菰楼词话灵芬馆词话词综偶评戏鸥居词话张惠言论词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片玉山房词话词苑萃编本事词莲子居词话乐府余论填词浅说双砚斋词话问花楼词话词迳听秋声馆词话憩园词话语华盦词话蓼园词评左庵词话南亭词话词学集成菌阁琐谈词概词坛丛话岁寒居词话褒碧斋词话词论近词丛话湘绮楼评词饮冰室评词大鹤山人词话近代词人佚事强村老人评词玉栖述稚词说卧庐词话小三吾亭词话忍古楼词话海绡翁说词稿粤词雅柯亭词论声执教坊记拓鸡漫志唱论南词叙录魏良辅曲律曲律曲品度曲须知谭曲杂札乐府传声雨村曲话雨村剧话花部农谭藤花亭曲话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宋元戏曲考姓氏百家姓元和姓纂(唐·林宝)艺术和风俗风俗通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剑经茶经棋经推背图医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针经金匮脉经肘后救卒方和肘后百一方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科学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业综合类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忘怀录四民月令四时纂要耕织图琐碎录农艺门陈剪农书种艺必用种艺必用补遗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种树书臞仙神隐书便民图纂树畜部多能鄙事农说陶朱公致富奇书农圃六书劝农书天工开物“乃粒”等篇农政全书国脉民天补农书梭山农谱农桑经授时通考知本提纲农则农圃便览三农纪修齐直指宝训郡县农政浦泖农咨马首农言多稼集农言著实植物、农业气象类南方草木状全芳备祖救荒本草群芳谱广群芳谱植物名实图考国家五行农具类来侣经农器谱诸器图说代耕架图说水利、营田类吴中水利书浙西水利书五省沟洫图说筑圩图说几辅河道水利丛书井利图说营田辑要荒政、害虫防治类救荒活民书捕蝗考治蝗全法农作物类禾谱稻品泽农要录江南催耕课稻编释谷甘薯录御题棉花图木棉谱糖霜谱茶经园艺类灌园史汝南圃史花镜笋谱菌谱水蜜桃谱携李谱打枣谱橘录荔枝谱闽中荔枝通谱岭南荔枝谱龙眼谱洛阳花木记花史左编百菊集谱洛阳牡丹记芍药谱金漳兰谱竹谱园冶畜牧兽医类相马经司牧安骥集马经通玄方论马书元亨疗马集牛经大全养耕集相牛心镜要览猪经大全鸡谱鸽经蚕桑、养蜂类蚕书豳风广义养蚕成法广蚕桑说湖蚕述野蚕录蜂衙小记水产类陶朱公养鱼经范蠡养鱼经种鱼经闽中海错疏- 11 -数学和天文学甘石星经周髀算经五星占灵宪九章算术四元玉鉴太玄经政治贞观政要教育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急就篇百家姓千家诗增广贤文龙文鞭影蒙求(唐·王翰)鉴略妥注(明·李廷机)幼学琼林(明·程登吉)菜根谭(明·洪应明)声律启蒙(清·车万育)笠翁韵对弟子职程子四箴神童诗童蒙训小学敬斋箴训蒙诗百首童蒙须知训理字训朱子论定程董学则经学启蒙小学诗礼教子斋规名物蒙求范氏心箴历代蒙求算学启蒙总括金璧故事幼学杂箴霍渭涯家训洞学十戒童子礼钱币和泉谱顾烜钱志刘氏钱志碑碣金石集古录(宋·欧阳修)金石录(宋·赵明诚)隶释(宋·洪适)金石萃编(清·王昶)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 12 -。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献学概论古典⽂献学1、传说中最古⽼的典籍:《三坟》《五典》《⼋索》《九丘》2、最早的传世⽂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献学史上第⼀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的有计划的⽂献整理⼯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作⽤,开创中国古典⽬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中国古典⽬录学、校勘学的奠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志》8、东汉定经书⽂字,“熹平⽯经”蔡邕⾪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书写于碑,使⼯⽤汉⾪镌刻,⽴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史称“熹平⽯经”该⽯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存世。

9、三⽞《周易》《⽼⼦》《庄⼦》10、《汉书·艺⽂志》确⽴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的主流。

11、三体⽯经:⼜称为正始⽯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年,安排⼈⽤古⽂、篆⽂、⾪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经或三字⽯经。

完整刊⽴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的《⽂选》注本,研究《⽂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选》学”14、唐代的⽯经提议与⼤和元年,开雕于⼤和九年,雕成与开成⼆年,故称开成⽯经,其规模在唐前⽯经中是最⼤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记》(专科性类书),《⽂苑英华》(诗⽂总集)上续⽂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事迹》称为宋代四⼤书。

16、⾦⽯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学著作赵明诚《⾦⽯录》吕⼤临《考古图》17、公私⽬录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涵盖古籍研究、文献史学与文献技术的跨学科学科,是中国文献史的核心内容。

它研究的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即从谷梁以来的中国世界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通过记载在古籍中的文字资料,阐释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可以概括为下列内容:一、古籍的种类古籍的分类可以根据用途、文体、结构和内容等特点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史书、传记、报告、编年体、编年体、文集、诗集、歌谣、诗歌等。

二、古籍的版本古籍的版本可以从历史演变和文献传播的角度来分类,一般来说,主要分为纸本版本和经典版本。

三、古籍的研究方法古籍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实证研究方法和思想研究方法。

前者主要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籍内容进行客观分析的方法;后者则需要深入研究古代作家的主观思想,探讨它们的思想意义等。

四、古籍的编纂古籍的编纂一般包括文献的编纂和内容的编纂。

文献编纂,指古籍出版者在编纂阶段对文献结构、文字以及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改编和整理;而内容编纂,主要指古代编纂者在编纂古籍的过程中的思想评价和文字修辞等。

五、古籍的研究价值古籍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籍作为历史资料而具有的价值;二是古籍研究本身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

六、古籍的研究历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新书学家们开展的经史类小册子编纂、古文运动以及明清以来众多研究者所开展的各种古典文献学研究等时期,尤其在魏晋以后,研究者推进古典文献学研究,形成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传统。

七、古籍的学术团体《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者共同组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术团体,是中国早期受到关注的学术机构之一。

其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推进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八、古籍的资料保护为了保护古籍的安全,现阶段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层面的古籍资料保护制度,主要涵盖文献收集、整理、存档、保护以及使用等方面。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古典文献学资料

古典文献学资料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名词解释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练习题2(1)书目、索引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索引:《杜诗引得》(2)字典、词典字典:《说文解字》、《尔雅》;词典:《辞海》(3)类书、政书1.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2.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1.甲骨文集合: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年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矫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文字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6.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丛书: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8.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9.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10.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练习题1总集的种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萧统《文选》、《古文辞类纂》;(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编集的《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董诰《全唐文》。

常识积累:了解中国古代的十大典籍

常识积累:了解中国古代的十大典籍

常识积累:了解中国古代的十大典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古典文献学1、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2、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豕己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古典目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父子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8、东汉定经书文字,“熹平石经”蔡邕隶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用汉隶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该石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石存世。

9、三玄《周易》《老子》《庄子》10、《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一大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目的主流。

11、三体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二年,安排人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人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臣的《文选》注本,研究《文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文选》学”14、唐代的石经提议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与开成二年,故称开成石经,其规模在唐前石经中是最大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续文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臣事迹》称为宋代四大书。

16、金石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金石学著作赵明诚《金石录》吕大临《考古图》17、公私目录学。

古典文献——精选推荐

古典文献——精选推荐

1、文献: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信息。

也可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2、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和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和用途、文献的检索等。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字体方正平直,中规入矩,极为有名。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刻顾问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二体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

5、汲冢竹书:在古典文献史上,时常有简牍出土的记载。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是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年,凡书75篇,10万余言。

史称“”6、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是清严可均编辑的《》746卷。

此书共搜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分代编次为15卷。

这部书最大的长处是“全”,它网络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存的单篇文章(当然难免有疏漏),每一作者前面都有小传,每一篇文章后面有出处。

这部书为人们阅读先秦至隋的单篇文章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文献基础。

7、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文集。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地方志也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

9、丛书: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书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

专门型两类。

1、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使用一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中国文化传统文献

中国文化传统文献

中国文化传统文献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献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从《诗经》到《论语》,从《孙子兵法》到《红楼梦》,中国的传统文献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军事、医学等等,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古代诗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论语》则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则是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之一,它对军事战略和战术有着深刻的阐述,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国的军事学者所研究和借鉴。

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生活和人情世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的传统文献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灵魂的象征。

它们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传统文献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国的传统文献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宝贵财富。

通过传统文献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灵魂。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文献,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与历史典籍第四單元隋唐史學發展概述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學術界通常漢唐並稱或唐宋聯稱,被公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之隆盛時代,同時也是傳統史學重要的發展變革期。

這一時期所取得的史學成就,對後世史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值得認真學習瞭解與深入研究。

隋唐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如:第一,注重修史,確立官修史書之制。

唐初即沿北齊之制,設史館,命宰相監修史書。

唐貞觀三年太宗命把史館自秘書省著作局北魏始設秘書著作局,別置修史局。

北齊改修史局為史館,移入禁中先隸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使之成為獨立機構。

太宗曾督促完成兩大修史工程:一是修前五朝史即梁、陳、齊、周、隋史;二是重修晉史。

史稱自“貞觀以后,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

”即最終確立宰相監修國史之制,對後代官修史書之制發展影響頗大。

第二,史學批評理論趨於成熟。

如劉知幾的《史通》,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批評理論專著,對唐代以前的古代史學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與批判,作出了全面的總結,這對推動我國傳統史學的發展貢獻巨大後面再作介紹。

故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有了左丘明、司馬遷,才有了歷史,有了劉知幾,才有了史學。

”第三,典制史的撰修。

最早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是《尚書》。

唐代学者劉秩曾編撰《政典》,專記古代以來的政治制度,初具典制體規模。

杜佑繼之,编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制度通史《通典》,這對此後政書體文獻之編著頗具開創之功,對後世史學發展影響巨大後面專門介紹。

唐代編纂的其他政書文獻還有《唐六典》、《唐律疏議》、《唐開元禮》等,皆為治唐史之基本參考文獻。

正史文獻簡介。

正史是傳統史部文獻中最基本的一類文獻。

如清修《四庫全書》史部文獻分類名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議,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職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正史,大綱也。

唐劉知幾《史通》把《尚書》《春秋》及後之編年、紀傳體史書均視之為正史。

《明史藝文志》把紀傳、編年二體並稱之為正史。

至修《四庫全書》始正式把紀傳體史籍《史記》以下至《明史》24種史籍定列為正史,遂有二十四史之名。

老一代史學家多讀正史並視之為史學研究的基本文獻。

政書文獻簡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政書類序云:志藝文者,有“故事”一類。

其間祖宗創法,奕葉愼守者,為一朝之故事。

後鑒前師,與時損益者,是為前代之故事。

史家著錄,大抵前代事也。

《隋志》載《漢武故事》,濫及稗官。

《唐志》載《魏文貞故事》,橫牽家傳。

循名誤列,義例殊乖不合理。

今總核遺文,惟以國政朝章、六官所職者,入於斯類,以符《周官》故府之遺。

至儀注、條格,舊皆別出。

然均為成憲,義可同歸。

惟我皇上制作日新,垂模冊府,業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襲舊名。

考錢溥《秘閣書目》有政書一類,謹據以標目,見綜括古今之義焉。

今文獻學上所指政書,即是指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文獻。

政書文獻是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需要參考的一類基本文獻。

傳世數量也較多。

如《四庫全書》所著錄的共169部、存目112部。

根據文獻內容與體例,可把政書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通制體的。

這以“十通”為代表。

《通典》唐杜佑編著、《通志》南宋鄭樵編著。

從文獻性質來說,《通志》實非政書而是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獻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編著,並稱為“三通” 。

清乾隆年間設三通館位於紫禁城內武英殿西,舊為國史館,敕修“三通”續編,成《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稱“續三通”。

後再修《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習稱“清三通”。

三通、續三通、清三通合稱“九通”。

1921年劉錦藻編纂《清朝續文獻通考》,遂有“十通”之稱,併合刻出版。

另一類是斷代體如會要、會典等。

會要是分門別類專記一代典制之文獻。

宋朝初年,王溥續成《新編唐會要》100卷。

此後各朝會要續有補纂,而形成為傳統文獻之一獨立體系,如:《春秋會要》4卷清姚彥渠編;《秦會要》26卷清孫楷編;《西漢會要》70卷、《東漢會要》40卷南宋徐天麟編;《三國會要》22卷清楊晨編;《晉會要》80卷、《南朝宋齊梁陳會要》上海古籍社出版為《南朝宋會要》、《南朝齊會要》、《南朝梁會要》、《南朝陳會要》,清朱銘盤编;《唐會要》100卷、《五代會要》30卷宋王溥編;《宋會要輯稿》366卷輯自《永樂大典》,宋官修;《明會要》80卷清龍文彬編。

會典之名始見於明代,但該類文獻早有編纂。

會典多以職官為綱,通記一代典章。

現存主要有《唐六典》30卷、《元典章》60卷、《明會典》228卷、《清會典》等。

中國傳統史學理論简介。

傳統史论關注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範圍,主要包括史官、史館、史書、史家及史學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兼及史學功能、史學認識、史學發展、史學方法、史家素養、史家使命、歷史文獻以及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等内容。

傳統史學理論在古代則被統称之为史評或史論、史考。

在傳統目錄學著作中,史評作為文獻分類名目,首見宋晁公武所著《郡齋讀書志》,宋代三大目錄學名著之一,另兩部為尤袤的《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

《四庫全書》也以歷代“史論所以繁也”,而特設“史評”之類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议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职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

其序云:“古來著錄,舊有此門。

擇其篤實近理者,酌錄數家用備體裁云爾。

”並首列《史通》。

《四庫》共著錄史評類著作122部其中存目100部。

张之洞《書目答問》一書亦列“史評”類,且把史評文獻分為三小類。

近代學者梁啟超把中國古代史學文獻分為了十大類,所列第九類即为史學,亦進一步把史學文獻分為三小類。

事實上,古代史評類著作,多兼及史評、史論和史考,即論中有考,考中有論,統謂之評。

第五單元概述:五代宋遼夏金元時期簡稱宋元時期,尤其是宋代,是我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先生云:“宋朝之學術文化,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金毓黻先生所著《中國史學史》云:“中國歷史上文化政治制度之大轉變有三,其一為秦漢,其二為隋唐,其三為宋遼金。

宋代以後,為劃時代之一段。

”陳寅恪先生云:“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兩宋之世”。

鄧廣銘先生亦云:“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如在史學方面,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宋代史學”一節云:兩宋時期史學研究的成就,遠遠超過前代:史學著作大量地出現,特別是大型通史和當代史的編修,取得了尤為顯著的成果;同時在史學領域里出現了新的歷史編纂體裁—紀事本末體和綱目體。

“元代史學”一節亦云:元代的史學成就是多方面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史學著作,私修和官修的都有如《文獻通考》、宋遼金三史等。

除漢文的以外,還有各少數民族用自己的文字編纂的史籍如《脫卜赤顏》、《白古通記》等。

其中,宋元時期新創史體對促進我國古代史學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如前述會要體史書,雖始於唐德宗時期蘇冕所撰《會要》,唐宣宗時崔鉉又監修過《續會要》,但這兩部《會要》都不是貫通一朝的史著。

直到宋初,王溥在蘇、崔兩《會要》的基礎上,補撰了宣宗到唐末的內容,修成貫通一朝的《唐會要》,最終創造出會要體史體。

再如朱熹與呂祖謙合作撰寫的《伊洛淵源錄》,則創造出學術史著作這一新體裁後面再講。

編年體文獻概述:是按年月日順序記述歷史的史書。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云:“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紀逺近,別同異也。

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

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劉知幾《史通·二體》以此種體裁“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而大加讚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編年類序云:司馬遷改編年為紀傳,荀悅又改紀傳為編年。

劉知幾深通史法,而《史通》分敘六家,統歸二體,則編年、紀傳均正史也。

其不列為正史者,以班馬舊裁,歷朝繼作。

編年一體,則或有或無,不能使時代相續,故姑置焉,無他義也。

今仍蒐羅遺帙,次於正史,俾得相輔而行。

編年體文獻的發展。

早在先秦時期,即有編年史的編纂,如墨子所言“百國春秋”參見《史通》,大抵皆編年之史。

但先秦時期的編年史,流傳下來的僅有《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等數種。

而《春秋》雖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或者如舊目錄書以《左傳》(參見教材上冊第33頁《左傳》解題)為編年史之祖,但因《春秋左傳》被列為經部,故《四庫》便首列《竹書紀年》。

另也有如梁啟超所云“《漢紀》三十卷,此現存新編年體之第一部書也”諸說。

到秦漢時期,史、漢之本紀確立了編年體文獻之基本體裁,即以年月時日為經,以載錄大事為緯,所記史實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乃至中外交流等諸方面,揭示出一定時期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輪廓,成功地改造了先秦編年體文獻的著述體例。

而荀悅的《漢紀》參見教材下冊第123頁《六家》篇注②注③,則對編年體史書的編纂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這也大概是梁啟超把《漢紀》視為“現存新編體之第一部書也”的原因。

秦漢以後,歷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編年體著作受到了史家的格外青睞,據隋書經籍志與兩唐書藝文志之記載,这一時期編纂的此類體裁的著述不下六七十種。

著名者如東晉袁宏《後漢紀》30卷、東晉干寶《晉紀》20卷、南朝裴子野《宋略》20卷、南朝吳均《齊春秋》30卷等參見教材下冊第123頁《六家》篇注④以及第125頁注⑤。

編年體文獻的成熟則是到宋代,以《資治通鑒》參見教材下冊第78頁《通鑒》題解為標誌。

梁啟超說:“新編年體自漢人創始以後,魏晉南北朝諸學者相繼有所述造,但都停留在斷代的原則上而有所編纂。

而到宋代才出現司馬光之通貫古今的編年史,這是史學史上的一大創造。

”當司馬光把《通鑒》上獻於朝廷時,宋神宗便論其書“賢于荀悅”,可知當時人已把《通鑒》看成是承襲荀悅《漢紀》體例而作得新的巨著。

自宋至清,編年體文獻的編纂逐步形成為一個通貫古今的史書系列通鑒序列,可參看。

如:1.宋劉恕《通鑒外紀》10卷。

2.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520卷北宋編年史。

教材下册P164已選,可參看。

3.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200卷南宋史。

4.元金履祥《資治通鑒前編》21卷是為正劉恕《通鑒外紀》之失而作。

5.明王宗沐《宋元資治通鑒》64卷。

6.明薛應旂《宋元資治通鑒》157卷。

7.清徐乾學《資治通鑒後編》184卷。

8.清畢沅《續資治通鑒》220卷。

9.清陳鶴《明紀》60卷。

10.清夏燮《明通鑒》100卷。

紀事本末體文獻。

紀事本末是一種以歷史事件為主,而不以人物或時間為主而紀事的史書體裁。

一般每一歷史事件獨立成篇,每篇按時間順序編排資料,敘述一事件之始末,展現一事件發生發展全過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