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铃的时钟信号分析
电源中的振铃现象
振铃振铃现象,来源于变压器漏感和寄生电容引起的阻尼振荡由于变压器的初级有漏感,当电源开关管由饱和导通到截止关断时会产生反电动势,反电动势又会对变压器初级线圈的分布电容进行充放电,从而产生阻尼振荡,即产生振铃。
变压器初级漏感产生反电动势的电压幅度一般都很高,其能量也很大,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反电动势一般都会把电源开关管击穿,同时反电动势产生的阻尼振荡还会产生很强的电磁辐射,不但对机器本身造成严重干扰,对机器周边环境也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
加入RCD吸收回路,可抑制反电动势和振铃电压幅度。
高速数字电路中信号反射的分析及解决方案:引言通常所说的高速数字电路是指电路的频率达到或超过一定数值,而且工作在这个频率之上的电路已经占到整个电子系统一定的份量。
实际上,判定一个电路是否为高速电路并不能只从信号的频率去考虑,当信号的传输延迟大于信号上升时间的2O%时,电路板上的信号导线就会呈现出传输线效应,整个系统为分布式系统,此时这种电路即为高速电路。
当前,电子系统与电路全面进入高速。
高频设计领域。
随着IC工艺的不断提高,驱动器的上升沿和下降沿由原来的十几ns减小到几ns,有的甚至达到ps量级。
这时必须要考虑由传输线效应引起的信号完整性反射噪声问题,这已经成为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2信号完整性概述从广义上讲,信号完整性指的是在高速数字电路中由互连线引起的所有问题。
它主要研究互连线与数字信号的电压,电流波形相互作用时,电气特性参数如何影响产品的性能。
信号完整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类问题:单一网络的信号反射;多网络间的串扰;电源和地分配中的轨道塌陷;电磁干扰和辐射。
在这里主要讨论单一网络的信号反射噪声问题。
3.信号反射噪声的形成在高速数字电路中,信号在pcb板上沿传输线传输,遇到阻抗不连续时,就会有部分能量从阻抗不连续点沿传输线返回,从而产生反射。
其大小与阻抗失配的程度有关,阻抗失配越大,反射就越大。
反射是造成上冲。
时钟抖动的4大根本原因及3种查看途径
时钟抖动的4大根本原因及3种查看途径时钟接口阈值区间附近的抖动会破坏ADC的时序。
例如,抖动会导致ADC在错误的时间采样,造成对模拟输入的误采样,并且降低器件的信噪比(SNR)。
降低抖动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是,在get降低抖动的方法前我们必须找到抖动的根本原因!时钟抖动,why?时钟抖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时钟和ADC之间的电路噪声。
随机抖动由随机噪声引起,主要随机噪声源包括· 热噪声(约翰逊或奈奎斯特噪声),由载流子的布朗运动引起。
· 散粒噪声,与流经势垒的直流电流有关,该势垒不连续平滑,由载流子的单独流动引起的电流脉冲所造成。
· 闪烁噪声,出现在直流电流流动时。
该噪声由携带载流子的半导体中的陷阱引起,这些载流子在释放前通常会形成持续时间较短的直流电流。
· 爆裂噪声,也称爆米花噪声,由硅表面的污染或晶格错位造成,会随机采集或释放载流子。
查看时钟信号噪声,how?确定性抖动由干扰引起,会通过某些方式使阈值发生偏移,通常受器件本身特性限制。
查看时钟信号噪声通常有三种途径:时域、频域、相位域。
咳咳,敲黑板划重点,以上三种途径的具体方法如下↓↓↓时域图图1. 抖动的时域图时钟抖动是编码时钟的样本(不同周期)间的变化,包括外部和内部抖动。
抖动引起的满量程信噪比由以下公式得出举个栗子,频率为1 Ghz,抖动为100 FS均方根值时,信噪比为64 dB。
在时域中查看时,x轴方向的编码边沿变化会导致y轴误差,幅度取决于边沿的上升时间。
孔径抖动会在ADC输出产生误差,如图2所示。
抖动可能产生于内部的ADC、外部的采样时钟或接口电路。
图2. 孔径抖动和采样时钟抖动的影响图3显示抖动对信噪比的影响。
图中显示了5条线,分别代表不同的抖动值。
x轴是满量程模拟输入频率,y轴是由抖动引起的信噪比,有别于ADC总信噪比。
图3. 时钟抖动随模拟信号增大而提升信噪比由抖动引起的信噪比和有效位数(ENOB)的关系由以下公式定义:SNR = 6.02 N + 1.76 dB其中N =有效位数。
时钟信号的生成与应用
时钟信号的生成与应用时钟信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广泛。
本文将探讨时钟信号的生成原理以及其在通信、导航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一、时钟信号的生成原理时钟信号的生成依赖于精确而稳定的时钟源,常见的时钟源包括石英振荡器、原子钟和校准信号。
其中,石英振荡器是最常用的时钟源之一,它利用石英晶体的谐振特性来产生高精度的振荡信号。
具体来说,石英振荡器中的石英晶体会受到外界的电场作用而发生形变,形变又会导致电荷分布的变化。
这种电荷变化会产生电压差,进而通过正反馈放大器使晶体不断振动。
晶体的振动频率与电荷的变化速度有关,而电荷的变化速度又与外界的温度、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保持稳定的工作温度和环境对石英振荡器的性能至关重要。
原子钟则利用原子的固有振荡频率来生成时钟信号,相比于石英振荡器,原子钟具备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原子钟包括铯钟和氢钟。
例如,铯钟利用铯原子在某一特定能级之间跃迁所产生的微波信号作为时钟信号。
校准信号则是通过校准仪器从标准时间源接收,用于校准其他时钟设备的信号。
校准信号一般具有极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常见的标准时间源包括GPS卫星和天文观测。
二、时钟信号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时钟信号在通信领域起着关键作用。
在数字通信中,时钟信号用于同步发送和接收数据,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解析。
时钟信号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容量。
例如,在高速光纤通信中,由于信号的传输速率非常快,接收端需要高精度的时钟信号来对数据进行采样和解调。
任何时钟信号的偏移都可能导致数据传输的错误或丢失,因此,采用稳定精确的时钟信号非常重要。
此外,在无线通信中,各个设备之间需要保持一致的时钟信号,以确保无线信号的频率和时间同步。
这对于实现协作通信、频谱分配和错误校正等功能至关重要。
三、时钟信号在导航领域的应用时钟信号在导航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发射的时钟信号来确定接收终端的位置和速度。
振铃现象汇总
振铃现象汇总找个数字电路,接上电源让它跑起来,然后⽤⽰波器去看看有规则波形的信号。
把⽰波器的采样率调到⾜够⾼,并利⽤沿触发模式捕捉波形,你能观察到波形在沿(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之后有振幅很快衰减的⾼频振荡,那就是数字电路永远甩不掉的“振铃”。
振铃和过冲什么是过冲(overshoot)?过冲(Overshoot)就是第⼀个峰值或⾕值超过设定电压――对于上升沿是指最⾼电压⽽对于下降沿是指最低电压。
下冲(Undershoot)是指下⼀个⾕值或峰值。
过分的过冲(overshoot)能够引起保护⼆级管⼯作,导致过早地失效。
什么是下冲(undershoot)(ringback)?过冲(Overshoot)是第⼆个峰值或⾕值超过设定电压――对于上升沿过度地⾕值或对于下降沿太⼤地峰值。
过分地下冲(undershoot)能够引起假的时钟或数据错误(误操作)。
什么是振荡(ringing)?振荡(ringing)就是在反复出现过冲(overshoots)和下冲(undershoots)。
信号的振铃(ringing)和环绕振荡(rounding)由线上过度的电感和电容引起,振铃属于⽋阻尼状态⽽环绕振荡属于过阻尼状态。
信号完整性问题通常发⽣在周期信号中,如时钟等,振荡和环绕振荡同反射⼀样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振荡可以通过适当的端接予以减⼩,但是不可能完全消除。
⼀般指LC回路的⾃由衰减振荡。
如在开关电源中,变压器漏感与开关管(或整流⼆极管)结电容就会产⽣振铃。
例如某个频率信号,上升沿的顶峰超过平均⾼电平很多就是过冲,下降沿的顶峰超过平均低电平很活就是负冲,上升或下降产⽣波浪就叫振铃这类现像多数与电路中分布参数有关,例如电路板上两线之间的分布电容,导线⾃⾝的电感,芯⽚输⼊和输出端对地的电容,等等,很难完全避免。
在含电感的电路中更有电感⾃⾝的分布电容、变压器漏感等等。
频率较⾼时还需要考虑传输线的反射。
每个电路,电原理图可能完全相同,但实际制作时元器件布局不同,电路板布线不同,这种振铃和过冲也不同,没有具体布局布线,很难分析。
什么是时钟呢 时钟信号的关键指标
什么是时钟呢时钟信号的关键指标
电子产品系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 时钟。
多数工程师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觉得只要板子上的晶体/晶振能工作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今天数字逻辑、数字计算统治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在时钟的作用下实现的,因此时钟对于电子产品来讲就如同人的心脏一样重要。
时钟是电子系统的心脏
我们今天的这一讲就先看看时钟信号的一些关键指标:
什么是时钟呢?
简单的来讲就是由电路产生的具有周期性的脉冲信号,它不一定就是方波,更不一定就是50%占空比的方波,系统中时钟信号被用来为系统中多个同步执行的电路之间、为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参考基准。
微处理器的指令执行也都是在时钟的节拍下进行操作的,很多时候我们以处理器的时钟频率高低来粗暴地评价该系统的性能。
信号链路中时钟的重要性- 数字域离不开时钟
首先,我们看一下时钟信号中最常见到的波形- 矩形波(尤其是方波更常用)。
在较低时钟频率的系统中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以矩形波为主的时钟信号,因为电路基本上都是靠时钟的边沿(上升沿或下降沿)进行同步的,时钟的边沿要求比较快,而时钟的周期则比较长,至少相对于时钟的边沿会长很多,因此我们通常以方波来表征时钟(如下图)。
虽然我们理想中画的时钟边沿时间为0,实际数字电路在高、低电平之间的翻转是需要时间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矩形波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是有一定的持续时间的,50%占空比的方波看起来最对称、最完美,但实际的系统中矩形波的高低电平持续的时间未必是1:1,因此矩形波时钟信号常用5个关键的参数指标来描述:
矩形波时钟(包括50%占空比的方波)。
手机常见信号的测试
6. SIM卡数据信号、SIM卡时钟信号和SIM卡复位信号 SIMDAT、SIMCLK和SIMRST的信号波形类似,均为脉冲信号。 7. 显示数据和显示时钟信号 显示数据(SDATA)、显示时钟(SCLK)信号用于手机显示 屏的显示,手机开机后即可测到SDATA、SCLK信号。
3. RXI/Q、TXI/Q信号 不同手机的RXI/Q信号波形可能不同,真正的RXI/Q信号在 脉冲波顶部。若能看到RXI/Q信号,说明I/Q解调电路之前的电 路基本正常。
4. 接收使能信号和发射使能信号
(1)接收使能信号 接收使能信号(RXON)是接收电路启动控制信号,高电平 时,接收电路开始工作。RXON信号是含直流成分的脉冲信号, 手机开机后,基带电路即输出RXON信号。 在待机状态下,RXON信号是一个逻辑电路控制下的随机脉 冲信号。在测试状态或通话状态下,RXON信号是一个周期固 定的脉冲信号。
任务二 手机常见信号的测试
1. 基准时钟信号和实时时钟信号 (1)基准时钟信号 手机开机后,用示波器显示的13MHz基准时钟信号波形应 为正弦波。
(2)实时时钟信号
用示波器测试实时时钟电路的输出可以判断实时时钟信号 是否正常,波形与基准时钟脉冲的相似,亦为正弦波。
O控制信号时,需拨打“112”启动发射电路。
8. 受话器两端的信号
9. 振铃两端的信号 10. 背景灯驱动信号 11. 脉宽调制信号 脉宽调制信号是一种具有固定周期T,占空比可调,即脉宽 可调的数字信号,一般为矩形波。
电话机的振铃电路详解
• 电话机振铃电路概述 • 电话机振铃电路的组成 • 电话机振铃电路的工作过程 • 电话机振铃电路的常见故障及排除
方法 • 电话机振铃电路的发展趋势
01
电话机振铃电路概述
电话机振铃电路的定义
• 电话机振铃电路是指电话机中负责产生振铃声的电路,当有来电时,它会通过振铃电路产生铃声,提醒用户有来电。
电话机振铃电路的功能
检测来电
控制铃声的响铃时间
振铃电路能够检测到交换机送来的来 电信号。
振铃电路可以控制铃声的响铃时间, 通常为20-60秒。
产生铃声
当检测到来电信号时,振铃电路会产 生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驱动电话机的 扬声器发出铃声。
电话机振铃电路的工作原理
当电话机收到来电信号时,信号线上的电压会发生变化, 这个变化被电话机的电源电路检测到。
振铃继电器吸合后,电话机的电源通过继电器触点为振 铃电路供电。
电源电路将检测到的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控制振铃继 电器吸合。
振铃电路中的变压器将低电压转换为高电压,驱动扬声 器发出铃声。
02
电话机振铃电路的组成
交流电源
交流电源是电话机振铃电路的能源, 为整个电路提供电能。
交流电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电话机的通 话质量和可靠性。
检测电压
振铃电路通过检测线路上 的电压来判断是否满足振 铃信号的传输条件。
检测电流
振铃电路还需要检测线路 上的电流,以确保电流在 安全范围内。
响铃继电器的吸合
响铃继电器
响铃继电器是振铃电路中的重要 元件,用于控制响铃信号的传输。
吸合过程
当电话线路处于正常状态时,振铃 电路通过控制电压和电流使响铃继 电器吸合,接通响铃信号的传输路 径。
信号反射的几个重要体现(过冲、下冲、振铃)及电路设计
信号反射的⼏个重要体现(过冲、下冲、振铃)及电路设计本⽂要点:1,介绍信号分列反射的具体表现;2,结合具体电路分析。
信号沿传输线向前传播时,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个瞬态阻抗,这个阻抗可能是传输线本⾝的,也可能是中途或末端其他元件的。
对于信号来说,它不会区分是什么,信号所感受到的只有阻抗。
如果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是恒定的,那么他就会正常向前传播,只要感受到的阻抗发⽣变化,信号都会发⽣反射。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过长的⾛线,末端匹配的传输线,过量的电容或电感及阻抗失配。
反射会造成信号过冲overshoot、下冲undershoot、振铃ringing、边沿迟缓(回勾现象)也就是阶梯电压波。
过冲是振铃的⽋阻尼状态,边沿迟缓是振铃的过阻尼状态。
当信号的第⼀个波峰超过原来设定的最⼤值。
过冲是指信号跳变的第⼀个峰值或⾕值,它是在电源电平之上或参考地电平之下的额外电压效应;边沿迟缓我们也成为台阶,回勾现象,其危险主要是会造成误触发。
下冲是指信号跳变的下⼀个⾕值或峰值。
过冲与下冲都是不利的因素,过⼤的过冲电压经常长期性地冲击会造成器件的损坏,如上图所⽰。
严重的下冲会超过接收器件的门限⽽导致电路的逻辑错误。
如果信号在驱动器和接收器之间来回多次反射,就会产⽣振铃现象,这增加了信号稳定所需要的时间,从⽽也影响了系统稳定的时序。
细节处如下图,电路设计Tips:⼀般做电路设计中,如果时钟信号链路⽐较长,会在时钟输出信号上串接⼀个⼩电阻,⽐如22欧姆或者33欧姆。
⾄于为什么,很多成熟设计都是这么做,算是⼀个经验设计⽅法。
实际上,其实这个⼩电阻的作⽤就是为了解决信号反射问题。
⽽且随着电阻的加⼤,振铃会消失,但你会发现信号上升沿不再那么陡峭了,串联电阻是为了减⼩反射波,避免反射波叠加引起过冲。
这个解决⽅法叫阻抗匹配,⼀定要注意阻抗匹配,阻抗在信号完整性问题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过冲及振铃现象实验分析
过冲及振铃实验现象分析1.测试电路及过冲、振铃现象测试电路如下图所示,A点为电压输出口,B点为为了接入电阻而切开的口,C点为同轴电压监测点。
BA C在B点出用导线连接时,在C点引同轴线到示波器(示波器内阻1M),观察到上升沿有过冲及振铃现象,如下图所示。
1.2 振铃产生的原因分析1.2.1 振铃现象的产生那么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呢?前面讲过,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
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远端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
根据反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
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
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过程可以用反弹图来直观的解释。
假设驱动端的输出阻抗是10欧姆,PCB走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可以通过改变PCB走线宽度,PCB走线和内层参考平面间介质厚度来调整),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远端开路,即远端阻抗无穷大。
驱动端传输3.3V电压信号。
我们跟着信号在这条传输线中跑一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分析方便,忽略传输线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影响,只考虑阻性负载。
下图为反射示意图。
第1次反射:信号从芯片内部发出,经过10欧姆输出阻抗和50欧姆PCB 特性阻抗的分压,实际加到PCB走线上的信号为A点电压3.3*50/(10+50)=2.75V。
传输到远端B点,由于B点开路,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为1,即信号全部反射,反射信号也是2.75V。
此时B点测量电压是2.75+2.75=5.5V。
第2次反射:2.75V反射电压回到A点,阻抗由50欧姆变为10欧姆,发生负反射,A点反射电压为-1.83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反射,反射电压-1.83V。
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5.5-1.83-1.83=1.84V。
信号完整性: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
信号完整性: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时间:2009-04-21 17:22来源:未知作者:于博士信号的反射可能会引起振铃现象,一个典型的信号振铃如图1所示。
图1那么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呢?前面讲过,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
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远端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
根据反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
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
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过程可以用反弹图来直观的解释。
假设驱动端的输出阻抗是10欧姆,PCB走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可以通过改变PCB走线宽度,PCB走线和内层参考平面间介质厚度来调整),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远端开路,即远端阻抗无穷大。
驱动端传输3.3V电压信号。
我们跟着信号在这条传输线中跑一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分析方便,忽略传输线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影响,只考虑阻性负载。
图2为反射示意图。
第1次反射:信号从芯片内部发出,经过10欧姆输出阻抗和50欧姆PCB 特性阻抗的分压,实际加到PCB走线上的信号为A点电压3.3*50/(10+50)=2.75V。
传输到远端B点,由于B点开路,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为1,即信号全部反射,反射信号也是2.75V。
此时B点测量电压是2.75+2.75=5.5V。
第2次反射:2.75V反射电压回到A点,阻抗由50欧姆变为10欧姆,发生负反射,A点反射电压为-1.83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反射,反射电压-1.83V。
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5.5-1.83-1.83=1.84V。
第3次反射:从B点反射回的-1.83V电压到达A点,再次发生负反射,反射电压为1.22V。
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正反射,反射电压1.22V。
振铃效应——精选推荐
振铃效应在媒体处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图像和声⾳振铃效应,图像振铃效应如下图。
TI netra 平台也提供了DRN(Used for removing De-Ringing artifacts)模块。
了解De-Ringing,有助于我们提升⾳视频质量。
在⾼清视频中⼈在⾛动过程会在⽩墙背景上留有类似⽔波纹的残影。
加⼤会议码率也不能消除这个现象,过平台有残影,点对点也有残影,友商过来的码流也有这个现像。
经过分析,⽔波纹的残影就是振铃效应。
1.1 振铃效应在信号处理中,振铃效应是⼀种出现在信号快速转换时,附加在转换边缘上导致失真的信号。
⽽在图像或影像上,振铃效应会导致出现在边缘附近的环带或像是"⿁影"的环状伪影;在⾳频中,振铃效应会导致出现在短暂⾳附近的回声,特别是由打击乐器发出的声⾳;最容易注意到的是预回声。
使⽤"振铃"这⼀个词则是因为输出信号在输⼊信号快速转换的边缘附近出现⼀有⼀定衰减速度的震荡,这个现象相似于钟被敲击之后发出声⾳的过程。
1.2 造成振铃的原因在时域上,产⽣振铃效应的原因则是因为Sinc函数中的涟波,即为⼀个完美低通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在时域中的形式)。
在数学上这叫做吉布斯现象。
吉布斯现象(Gibbs phenomenon),由Henry Wilbraham于1848年最先提出,并由约西亚·吉布斯于1899年证明。
在⼯程应⽤时常⽤有限正弦项正弦波叠加逼近原周期信号。
所⽤的谐波次数N的⼤⼩决定逼近原波形的程度,N增加,逼近的精度不断改善。
但是由于对于具有不连续点的周期信号会发⽣⼀种现象:当选取的傅⾥叶级数的项数N增加时,合成的波形虽然更逼近原函数,但在不连续点附近会出现⼀个固定⾼度的过冲,N越⼤,过冲的最⼤值越靠近不连续点,但其峰值并不下降,⽽是⼤约等于原函数在不连续点处跳变值的9%,且在不连续点两侧呈现衰减振荡的形式。
当信号转换速度加剧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振铃中区别出过冲(和下冲),过冲时输出信号较输⼊讯号⾼,⽽在过冲之后,信号因为过度修正⽽变得低于⽬标数值,之后来回震荡;这些现象往往会同时发⽣,因此常常被混⽤,⽽被共同称为"振铃"。
回铃音振铃信号拨号音忙音特性分析
回铃音振铃信号拨号音忙音特性分析回铃音是电话拨号后等待接通时所听到的音频信号,它的主要作用是告知用户通话正在接通的状态。
回铃音的特性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回铃音的频率特性,回铃音通常由两个音调组成,分别为高频音和低频音。
高频音的频率一般在4000Hz左右,而低频音的频率一般在1000Hz左右。
这样的频率特性使得回铃音在传输过程中更容易被识别和辨别。
回铃音的持续时间特性,回铃音的持续时间一般在2-4秒左右,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适当的持续时间可以给用户一个明确的接通状态,同时也不会过长以致让用户感到不耐烦。
振铃信号的特性,振铃信号是指在被叫方手机或座机上听到的特定音频信号,用于提醒被叫方有来电。
振铃信号通常由周期性的音频波形构成,频率一般在20Hz到20kHz之间。
振铃信号的特性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环境的需求进行调整。
忙音的特性,忙音是指在用户拨打电话时,对方正忙或不接听时所听到的音频信号。
忙音通常由稳定的音频波形组成,可以是一个固定的频率或频率组合。
忙音的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运营商和地区的需求进行调整。
回铃音、振铃信号和忙音在电话通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分析和调整,可以提高用户的通话体验,使得通信更加顺畅和高效。
图讲信号完整性
信号完整性基础信号完整性问题过冲(overshoot/undershoot)振铃(ringing/ring back)非单调性(non-monotonic)码间串扰(ISI)同步开关噪声(SSN)噪声余量(noise margin)串扰(crosstalk)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问题:1.过冲(Overshoot/Undershoot)一般IC对于过冲的高度和宽度的容忍度都有指标。
因为过冲会使IC内部的ESD防护二极管导通,通常电流有100mA左右。
信号长期的过冲会使IC器件降质,并是电源噪声和EMI的来源之一。
2. 振铃(Ringing/Ring Back)振铃会使信号的threshold域值模糊,而且容易引起EMI。
3.非单调性(Non-monotonic)电平上升过程中的平台会产生非单调性,这有可能对电路有危害,特别是针对异步信号如:Reset、Clock等会有影响。
4. 码间串扰(ISI)主要是针对高速串行信号。
其产生的本质是前一个波形还没有进入稳态,另外也有可能是传输线对不同频率衰减不同所造成的。
一般通过眼图来观察,方法是输入一伪随机码,观察输出眼图。
5. 同步开关噪声(SSN)同步开关噪声会使单根静止的信号线上出现毛刺?V,另外还会影响输入电平的判断。
SSN的另一种现象是SSO(同步开关输出),这会使得传输线的特性如阻抗、延时等特性发生改变。
6. 噪声裕量(Noise Margin)控制噪声余量的目的是防止外界干扰,用于克服仿真没有分析到的一些次要因素。
一般对于TTL信号应留有200~300mV的余量。
7. 串扰(Crosstalk)串扰主要有线间串扰、回路串扰、通过平面串扰(常见于数模混合电路)三种形式。
通常示波器所观察到的数字信号。
图中为各相关的信号完整性参数:•Overshoot、Undershoot指信号的过冲。
•Ringback 指信号的振铃。
闹钟的工作原理
闹钟的工作原理闹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一种简单而精准的装置,能够按时发出声音或振动,用来提醒人们起床、约会或其他定时行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闹钟的工作原理,并分点列出相关内容。
一、机械闹钟的工作原理1.1 道钉原理:机械闹钟通常有一个齿轮系统,通过旋转引起振铃声音。
其中,道钉是一种突出在齿轮上的小杆,固定在声音出口,并且与闹钟机芯同步旋转。
当道钉与振铃装置接触时,会产生振动并发出响亮的声音。
1.2 绕线弹簧:机械闹钟中的动力来源于扭动的绕线弹簧,当弹簧被扭动时,储存能量,并定期释放。
释放的能量通过齿轮和道钉传递,推动振铃装置发出声音。
二、电子闹钟的工作原理2.1 数码显示器原理:电子闹钟使用LED或LCD数码显示器来显示时间。
在数码显示器的背后,有一系列的像素点,通过微电流的控制,使得特定的像素点发光,形成数字。
2.2 晶体振荡器:电子闹钟用晶体作为时钟电路的稳定器。
晶体振荡器产生固定频率的电信号,并根据这个信号计算时间。
通过晶体振荡器,电子闹钟能够保持高精确度的时间显示。
2.3 电子集成电路:电子闹钟内部有一个电子集成电路,负责处理计算时间的信号。
该电路通过晶体振荡器测量时间,包括小时、分钟和秒数,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数码显示器。
三、音乐闹钟的工作原理3.1 音频播放器:音乐闹钟内部集成有音频播放器,可以播放预先存储的音频文件或电台广播。
通过按键或电子面板,人们可以设置所需的音频。
3.2 控制系统:音乐闹钟的控制系统通过数码显示器显示时间,并根据预设时间触发音频播放。
控制系统还可以控制闹钟的音量大小、音频选择和定时功能。
四、振动闹钟的工作原理4.1 振动装置:振动闹钟通常配有一个或多个振动装置,例如电机或电磁铁。
当闹钟触发时,振动装置开始工作并产生震动,以唤醒人们。
4.2 控制系统:振动闹钟的控制系统类似于其他类型的闹钟,通过设置时间和触发条件来决定何时触发振动。
此外,控制系统还可以配置其他功能,如灯光或音频。
物理实验技术在音频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案例
物理实验技术在音频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案例近年来,随着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频信号处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音频信号处理中,物理实验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物理实验技术在音频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案例一:共振频率分析共振频率分析是音频信号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精确测量物体的共振频率。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需要测量一只铃铛的共振频率。
首先,他们使用实验室中的声音传感器来捕获铃铛发出的声音信号。
然后,他们将信号输入到频谱分析仪中进行处理。
通过将铃铛发出的音频信号输入到频谱分析仪中,研究人员能够获得铃铛的频谱图像。
通过观察频谱图像,研究人员能够确定铃铛的共振频率是多少。
这对于铃铛的设计和制造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共振频率的准确测量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案例二:噪声消除在音频信号处理中,噪声是一种常见的问题。
为了提高音频的质量,研究人员经常使用物理实验技术来消除噪声。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需要从录音中去除背景噪声,以便更清晰地听到声音信号。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研究人员使用了主动噪声控制技术。
他们将麦克风放置在噪声源附近,并使用反相信号来抵消噪声。
通过物理实验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精确地测量噪声的频率和幅度,并相应地设置噪声控制系统。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能够显著减少背景噪声,提高音频的清晰度。
这对于电影制作、音乐录制和通信系统设计都非常有价值。
案例三:声纹识别声纹识别是一种利用声音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开发一种声纹识别系统,以区分不同人的声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运用物理实验技术来分析声音信号的频谱特征。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麦克风录制一系列不同人的声音样本。
然后,他们将这些样本输入到频谱分析仪中,以获得声音信号的频谱图像。
通过分析频谱图像中的频率分布和幅度差异,研究人员能够确定每个人声音的独特特征。
通过物理实验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能够建立一个准确的声纹识别系统,用于身份验证和安全控制。
时钟的抖动测量与分析
时钟的抖动测量与分析和分解时钟的抖动可以分为随机抖动(Random Jitter,简称Rj)和固有抖动(Deterministic jitter),随机抖动的来源为热噪声、Shot Noise 和FlickNoise,与电子器件和半导体器件的电子和空穴特性有关,比如ECL 工艺的PLL 比TTL 和CMOS 工艺的PLL 有更小的随机抖动;固定抖动的来源为:开关电源噪声、串扰、电磁干扰等等,与电路的设计有关,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改善,比如选择合适的电源滤波方案、合理的PCB 布局和布线。
和串行数据的抖动分解很相似,时钟的抖动可以分为Dj 和Rj。
但不同的是,时钟的固有抖动中通常只有周期性抖动(Pj),不包括码间干扰(ISI)。
当时钟的上下边沿都用来锁存数据时占空比时钟(DCD)计入固有抖动,否则不算固有抖动。
时钟抖动测量方法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抖动的测量方法非常简单,示波器触发到时钟的一个上升沿,使用余辉模式,测量下一个上升沿余辉在判定电平上(通常为幅度的50%)的水平宽度。
测量水平宽度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使用游标测量波形边沿余辉的宽度,如下图4 所示。
由于像素偏差或屏幕分辨率(量化误差) 会降低精度,而且引入了触发抖动,所以这种方法误差较大。
第二种使用直方图,对边沿余辉的水平方向进行直方图统计,如下图5 所示。
测量直方图的最左边到最右边的间距即为抖动的峰峰值(168 皮秒)。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引入了示波器的触发抖动;一次只测量一个周期,测试效率低,某些出现频率低的抖动在短时间内不能测量到。
随着测试仪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示波器的抖动分析软件不再是测量一两个周期波形后分析抖动,而是一次测量多个连续比特位,计算与统计所有比特位的抖动,测量的数据量非常大、效率非常高。
如下图6 所示为某50MHz时钟的Period 抖动测试,示波器的抖动测试软件可以一次测量所有周期的周期值,计算出抖动的峰峰值与有效值。
手机常见信号波形的测试
手机常见信号波形的测试手机中很多关键测试点,用万用表测量很难确定信号是否正常,此时,必须借助示波器进行测量。
示波器是反映信号瞬变过程的仪器,它能把信号波形变化直观显示出来。
手机中的脉冲供电信号、时钟信号、数据信号、系统控制信号,QXL /Q、TXI/Q以及部分射频电路的信号等,都能在示波器的荧屏上看到。
通过将实测波形与图纸上的标准波形(或平时积累的正常手机波形)作比较,就可以为维修工作提供判断故障的依据。
一、13MHz时钟和32.768kHz时钟信号波形1.指导手机基准时钟振荡电路产生的13MHz时钟,一方面为手机逻辑电路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为频率合成电路提供基准时钟。
无13MHz基准时钟,手机将不开机,13MHz基准时钟偏离正常值,手机将不入网,因此,维修时测试该信号十分重要。
手机的13MHz基准时钟电路,主要有两种电路:一是专用的13MHzVCO组件,它将13MHz的晶体及变容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等构成的13MHz振荡电路封装在一个屏蔽盒内,组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晶振振荡电路,可以直接输出13MHz时钟信号。
现在一些新式机型,如诺基亚3310、8210、8850手机等,使用的基准时钟VCO组件是26MHz,26MHzVCO电路产生的26MHz信号再进行2分频,来产生13MHz信号供其它电路使用。
基准时钟VCO组件一般有4个端El:输出端、电源端、AFC控制端及接地端。
另一种是由一个13MHz石英晶体、集成电路和外接元件构成晶振振荡电路,现在一些机型,如摩托罗拉V998、L2000等,使用的是26MHz晶振,三星A188手机使用的是19.5MHz晶振,电路产生的26MHz或19.5MHz信号再进行2或1.5倍分频,来产生13MHz信号供其它电路使用。
13MHz信号在手机开机后均可方便地测到。
另外,手机中的32.768~z实时时钟信号也可方便地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波形为正弦波。
2.操作以摩托罗拉T2688手机为例,用示波器测试13MHz时钟信号放大管IC402的4脚输出的13MHz时钟波形。
时钟的抖动及相噪分析
时钟的抖动及相噪分析抖动测量一直被称为示波器测试测量的最高境界。
传统最直观的抖动测量方法是利用余辉来查看波形的变化。
后来演变为高等数学概率统计上的艰深问题,抖动测量结果准还是不准的问题就于是变得更加复杂。
时钟的特性可以用频率计测量频率的稳定度,用频谱仪测量相噪,用示波器测量TIE 抖动、周期抖动、cycle-cycle抖动。
但是时域测量方法和频域测量方法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TIE抖动和相噪抖动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推导的呢?抖动是衡量时钟性能的重要指标,抖动一般定义为信号在某特定时刻相对于其理想位置的短期偏移。
这个短期偏移在时域的表现形式为抖动(下文的抖动专指时域抖动),在频域的表现形式为相噪。
本文主要探讨下时钟抖动和相噪以及其测量方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 抖动介绍抖动是对时域信号的测量结果,反映了信号边沿相对其理想位置偏离了多少。
抖动有两种主要成分:确定性抖动和随机抖动。
确定性抖动是可以重复和预测的,其峰峰值是有界的,通常意义上的DJ是指其pk-pk值;随机抖动是不能预测的定时噪声,分析时一般使用高斯分布来近似表征,理论上可以偏离中间值无限大,所以随机抖动是没有峰到峰边界的,通常意义上的RJ指标是指其RMS值,可以根据其RMS值推算其在一定误码率时的值。
目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使用双狄拉克模型。
该模型假定概率密度函数两侧的尾部是服从高斯分布的,高斯分布很容易模拟,并且可以向下推算出较低的概率分布。
总抖动是RJ和DJ概率密度函数的卷积。
但是,业界对于高斯分布能否精确地描绘随机抖动直方图的尾部还存在争议。
真正的随机抖动是遵守高斯分布的,但实际的测量中多个低幅度的DJ会卷积到一个分布函数,这导致测量出的概率密度分布的中心接近高斯分布,而尾部却夹杂了一些DJ。
所以,真正的RJ可能只占高斯模型的抖动的一部分,测量中RJ可能被放大了,同时总抖动也会被放大。
2 抖动测量时钟抖动通常有三种测量方法,对应于TIE(Time Interval Error 时间间隔误差)、period(周期抖动)和Cycle-Cycle(相邻周期抖动)三种抖动指标。
振铃的时钟信号分析
振铃的时钟信号分析存在振铃的时钟信号分析理论分析反射现象信号沿传输线向前传播时,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一个瞬态阻抗,这个阻抗可能是传输线本身的,也可能是中途或末端其他元件的。
对于信号来说,它不会区分到底是什么,信号所感受到的只有阻抗。
如果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是恒定的,那么他就会正常向前传播,只要感受到的阻抗发生变化,不论是什么引起的(可能是中途遇到的电阻,电容,电感,过孔,PCB 转角,接插件),信号都会发生反射。
PCB上的走线对于高频信号而言相当于传输线,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如果遇到特性阻抗不连续,就会发生反射。
反射可能发生在传输线的末端,拐角,过孔,元件引脚,线宽变化,T型引线等处。
总之,无论什么原因引起了传输线的阻抗发生突变,就会有部分信号沿传输线反射回源端。
工程中重要的是反射量的大小。
表征这一现象的最好的量化方法就是使用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是指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幅值之比,其大小为:(Z2-Z1)/(Z2+Z1)。
Z1是第一个区域的特性阻抗,Z2是第二个区域的特性阻抗。
当信号从第一个区域传输到第二个区域时,交界处发生阻抗突变,因而形成反射。
纯电阻性负载的反射是研究反射现象的基础,阻性负载的变化是以下四种情况:阻抗增加有限值、减小有限值、开路(阻抗变为无穷大)、短路(阻抗突然变为0)。
阻抗增加有限值:假设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传输过程中遇到一个100欧姆的贴片电阻,暂时不考虑寄生电容电感的影响,把电阻看成理想的纯电阻,那么反射系数为:,信号有1/3被反射回源端。
如果传输信号的电压是3.3V电压,反射电压就是1.1V。
这时,信号反射点处就会有两个电压成分,一部分是从源端传来的3.3V电压,另一部分是在反射电压1.1V,那么反射点处的电压为二者之和,即4.4V。
阻抗减小有限值:仍按上面的例子,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如果遇到的电阻是30欧姆,则反射系数为:,反射系数为负值,说明反射电压为负电压,值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振铃的时钟信号分析
理论分析
反射现象
信号沿传输线向前传播时,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一个瞬态阻抗,这个阻抗可能是传输线本身的,也可能是中途或末端其他元件的。
对于信号来说,它不会区分到底是什么,信号所感受到的只有阻抗。
如果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是恒定的,那么他就会正常向前传播,只要感受到的阻抗发生变化,不论是什么引起的(可能是中途遇到的电阻,电容,电感,过孔,PCB 转角,接插件),信号都会发生反射。
PCB上的走线对于高频信号而言相当于传输线,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如果遇到特性阻抗不连续,就会发生反射。
反射可能发生在传输线的末端,拐角,过孔,元件引脚,线宽变化,T型引线等处。
总之,无论什么原因引起了传输线的阻抗发生突变,就会有部分信号沿传输线反射回源端。
工程中重要的是反射量的大小。
表征这一现象的最好的量化方法就是使用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是指反射信号与入射信号幅值之比,其大小为:(Z2-Z1)/(Z2+Z1)。
Z1是第一个区域的特性阻抗,Z2是第二个区域的特性阻抗。
当信号从第一个区域传输到第二个区域时,交界处发生阻抗突变,因而形成反射。
纯电阻性负载的反射是研究反射现象的基础,阻性负载的变化是以下四种情况:阻抗增加有限值、减小有限值、开路(阻抗变为无穷大)、短路(阻抗突然变为0)。
阻抗增加有限值:
假设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传输过程中遇到一个100欧姆的贴片电阻,暂时不考虑寄生电容电感的影响,把电阻看成理想的纯电阻,那么反射系数为:,信号有1/3被反射回源端。
如果传输信号的电压是3.3V电压,反射电压就是1.1V。
这时,信号反射点处就会有两个电压成分,一部分是从源端传来的3.3V电压,另一部分是在反射电压1.1V,那么反射点处的电压为二者之和,即4.4V。
阻抗减小有限值:
仍按上面的例子,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如果遇到的电阻是30欧姆,则反射系数为:,反射系数为负值,说明反射电压为负电压,值为。
此时反射点电压为3.3V+(-0.825V)=2.475V。
开路:
开路相当于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按公式计算为1。
即反射电压3.3V。
反射点处电压为6.6V。
可见,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反射点处电压翻倍了。
短路:
短路时阻抗为0,电压一定为0。
按公式计算反射系数为-1,说明反射电压为-3.3V,因此反射点电压为0。
由于反射现象的存在,信号传播路径中阻抗发生变化的点,其电压不再是原来传输的电压。
这种反射电压会改变信号的波形,从而可能会引起信号完整性问题。
实际电路板上的反射可能非常复杂,反射回来的信号还会再次反射回去,方向与发射信号相同,到达阻抗突变处又再次反射回源端,从而形成多次反射,一般的资料上都用反弹图来表示。
多次的反弹是导致信号振铃的根本原因,相当于在信号上叠加了一个噪声。
信号振铃
信号的反射可能会引起振铃现象,一个典型的信号振铃如图1所示。
图1信号振铃
那么信号振铃是怎么产生的呢?
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
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远端反射回来的反射信号。
根据反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
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
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过程可以用反弹图来直观的解释。
假设驱动端的输出阻抗是10欧姆,PCB走线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为了分析方便,假设远端开路,即远端阻抗无穷大。
驱动端传输3.3V电压信号。
我们跟着信号在这条传输线中跑一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分析方便,忽略传输线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影响,只考虑阻性负载。
图2为反射示意图。
第1次反射:信号从芯片内部发出,经过10欧姆输出阻抗和50欧姆PCB特性阻抗的分压,实际加到PCB走线上的信号为A点电压 3.3*50/(10+50)=2.75V。
传输到远端B点,由于B点开路,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为1,即信号全部反射,反射信号也是2.75V。
此时B点测量电压是2.75+2.75=5.5V。
第2次反射:2.75V反射电压回到A点,阻抗由50欧姆变为10欧姆,发生负反射,A点反射电压为-1.83V,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反射,反射电压-1.83V。
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5.5-1.83-1.83=1.84V。
第3次反射:从B点反射回的-1.83V电压到达A点,再次发生负反射,反射电压为1.22V。
该电压到达B点再次发生正反射,反射电压 1.22V。
此时B点测量电压为1.84+1.22+1.22=4.28V。
第4次反射:……第5次反射:……
如此循环,反射电压在A点和B点之间来回反弹,而引起B点电压不稳定。
观察B点电压:5.5V->1.84V->4.28V->……,可见B点电压会有上下波动,这就是信号振铃。
图2电压反弹图
信号振铃根本原因是负反射引起的,其本质原因仍然是阻抗变化。
负载端信号振铃会严重干扰信号的接受,因此对于长的传输线必须进行阻抗匹配端接。
在研究信号完整性问题时,一定时时注意阻抗问题。
实验分析
实验现象
以下是用安捷伦示波器测量到实验图像
图3:存在振铃的时钟信号
测试波形正常,如下:
图4:正常时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