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_于是_兼谈顺承_因果复句的划界
汉语因果复句分类系统构拟
![汉语因果复句分类系统构拟](https://img.taocdn.com/s3/m/3984dde731126edb6e1a1064.png)
汉语因果复句分类系统构拟“因果复句”是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是客观因果关系在语言中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
根据“表因句”与“表果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因果复句”首先可以分为“事理说明因果复句”“逻辑推论因果复句”和“心理意欲因果复句”三类。
根据语言中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匹配程度的大小,“事理说明因果复句”又可以分为“客观必然型”“经验概然型”“机遇偶然型”三类;根据推理的方向性,“逻辑推论因果复句”又可以分为“据因断果型”和“据果溯因型”两类;根据“意欲”和“行为”在因果复句中的分布情况,“心理意欲因果复句”又分为“意欲行为型”和“行为意欲型”两类。
标签:因果复句事理说明型逻辑推论型心理意欲型“因果复句”是汉语复句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推进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从而深化对因果复句的研究。
本文旨在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对因果复句的再分类系统进行构拟。
一、因果复句的内涵及外延“因果复句”即“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是客观因果关系在语言中的一种主观表现形式,因此具有主客观交互性的特征。
”在“因果复句”中,用来表达“原因”的分句叫“表因句”,用来表达结果的分句叫“表果句”;语序上在前的分句叫“先行句”,在后的分句叫“后续句”。
在以往的研究中,“因果复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因果复句”指用来表达“广义因果关系”的复句,通常情况下是在复句一级分类中划分出来的“因果复句”。
在黄成稳(1990)的复句分类系统中,“广义因果复句”包括“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和连锁复句”等类型。
在邢福义(2003)的复句分类系统中,“广义因果类复句”包括“因果句、推断句、假设句、条件句、目的句”等。
“狭义因果复句”即指表达“狭义因果关系”的复句,通常情况下是复句二级(或以上)分类中划分出来的“因果复句”。
我们这里所谈的是“狭义的因果复句”。
二、因果复句分类概观“因果复句”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如:Quirk et al.(1985:1103~1104)根据“从句和主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将英语“因果复句”分为“直接原因(direct reason)”和“间接原因(indirect reason)”两类。
_因此_于是_从而_的多角度分析
![_因此_于是_从而_的多角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6adb0d90c69ec3d5bb75da.png)
(21) 因为是东海淹死了她 ,于是 (因此) 她就每 天叼山上的石头和树枝投到东海里 ,要把东海填平 。 《双向教程》
(22) 经过多年的摸索 ,终于找到了这种病的病 因 ,从而 (因此/ 于是) 为彻底战胜这种疾病创造了条 件 。《现代汉语八百词》
(11) 由于他是在我眼前站起来的 ,因此我看清 楚了他是那么瘦弱 。(侯学超《虚词词典》)
(12) 那时侯 ,两个人都是教师 ,都远离家乡 ,于 是 ,萍水相逢的他们匆匆走到了一起 。《精读》
(13) 他同时还对北京的鸡 、油 、面 、盐 、菜及鸡饲 料进行了调查 ,并将样品带回美国 ,逐一作了化学分 析 ,经电脑汇总 ,打出报告 ,从而得出肯德基打入北 京市场仍有巨大竞争力的结论 。《精读》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单纯因果关系 、单纯连贯关系不同 。我们将这种语 义关系称为因果连贯关系 。此时 “, 因此”可用表示 时间先后的“于是 、然后 、接着 、后来”等替换 ,而“于 是”“、从而”既可用表因果关系的“因此”替换 ,也可 用表时间先后的“然后 、后来 、接着”等替换 。如 :
需要说明 ,在单纯因果句和因果连贯句中 “, 从 而”一般都可换为“因此”或“于是”,但“因此”和“于 是”却不一定可换为“从而”,如例 17 - 22 ,这是因为 句法结构的限制 (参看 4. 1 和 4. 2) 。
2. 2 未然态与已然态 。时态常常是区分句子 差异的因素之一 。使用这三个连词的句子时态有所 不同 “: 因此”和“从而”用于已然态和未然态 “, 于是” 只用于已然态 。决定整个句子或句群时态的关键是 后续句的性质 ,后续句是未然态 ,整个句子或句群就 是未然态 ;后续句是已然态 ,整个句子或句群就是已 然态 。下面的句子 ,虽然是动态句 ,但因为是未然 态 ,所以不能用“于是”替换 。
说_于是_兼谈顺承_因果复句的划界
![说_于是_兼谈顺承_因果复句的划界](https://img.taocdn.com/s3/m/77b1daddb9f3f90f76c61bbc.png)
文章编号:1008-7613(2001)01-0026-02说“于是”X——兼谈顺承、因果复句的划界赵运普(新乡师专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0)摘 要:“于是”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连词,又是汉语中历史最悠久的连词之一。
然而,目前关于“于是”的研究还很不够——有人认为它是顺承连词,有人认为它是因果连词。
本文在大语言观思想指导下,在分析“于是”的历史发展和三种用例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汉语的“于是”是一个多义多功能连词,既可以表示顺承关系,又可以表示因果关系。
关键词:于是;顺承;因果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于是”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连词。
仅据余秋雨《文化苦旅》36篇文章的粗略统计,除去《青云谱随想》、《吴江船》、《信客》和《夜雨诗意》未出现“于是”外,其余32篇共出现“于是”65次,平均每篇出现两次有余,其中《西湖梦》竟多达7次。
“于是”又是汉语中历史最悠久的连词之一。
起先也用作“于时”,《诗经・周颂・我将》中就有“我其夙夜,畏天之畏,于是保之”的例子。
然而,现代汉语关于“于是”的研究还很不够,关于“于是”的种种分歧就是明证。
目前,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一种认为“于是”是顺承连词,另一种认为它是因果连词。
顺承连词说,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可以作为代表[1],《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这种看法的有力支持,都认为“于是”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汉语大词典》也是这一类看法,说“于是”亦作“于时”,是连词,表示承接[3]。
因果连词说,陆俭明先生是个代表[4]。
那末,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于是”呢?我们认为,要正确、全面地认识“于是”的性质,需要在大语言观的思想指导下,具体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多方面收集、分析、归纳“于是”在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用例,不要仅仅根据部分用例作结论;第二,要研究一下“于是”的历史发展,它是如何从古代汉语的“于是”发展为现代汉语的“于是”的。
试论连词_于是_的承接方式及其作用
![试论连词_于是_的承接方式及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4a85fea172ded630b1cb674.png)
1999年5月第26卷 第3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May.,1999V ol.26 N o.3[收稿日期]1997-12-25[作者简介]王祖姝(1978- ),女,湖北沙市人,湖北大学1996级本科生。
试论连词“于是”的承接方式及其作用王祖姝(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本文提出并讨论了连词“于是”在复句或句群中的6种承接方式———11连续性承接;21间隔性承接;31层进性承接;41因果性承接;51解说性承接;61例释性承接———及其语义表达功能,并分析了“于是”在句子结构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于是;承接方式;结构作用;语义功能[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3-0069-0071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复句或句群都是一个中心意思的表达体。
“于是”在这个表达体中起承接作用。
本文试图归纳承接连词“于是”在复句或句群中的多种承接方式,并分析其特殊的结构作用及语义表达功能,以就教于方家。
1 111 “于是”常用来表明句间的承接关系,它将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连续相承地表述出来。
112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
时间、空间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个有序的客观实在。
现代汉语中常用语汇方式来表达时间、空间等概念,而“于是”则将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达出来。
例如:(1)她吃好饭,碗筷一推,就坐到摇袜机前去“喳喳”地摇起来,于是针筒下面就慢慢吐出红一截、蓝一截的袜统。
(茹志鹃《她从那条路上来》)(2)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鲁迅《社戏》)(3)行走于迤西一带原始山林中的马队,常常有必须赶四五百里路才能到达一个小村子的情况。
复句的类型
![复句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bb39781955270722192ef74e.png)
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 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例如:
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例如。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 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 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例如:
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5 )尽管穷得叮当响,我依然穷其心力来守护和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
2 、轻转句
轻转句的分句之间意思上没有明显的对立,转折语气很轻,一般单用一个关联词语。
4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也不愿离开土屋。
复句及其类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讲义
![复句及其类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508441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a.png)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讲义一一复句及其类型1、什么是复句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分句。
一个复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复句仍然是一个句子,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具有一个统一全句的句调,句末有较大的停顿,一般用句号、问号、省略号或感叹号来表示。
2.复句的特点一个复句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复句必须具备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主谓关系结构。
只有一套句子结构,不管句子有多长,中间有多少逗号,仍然是单句,而不能成为复句。
(2)复句里每个分句不作其他分句的任何成分。
即各分句之间不存在主谓、动宾等结构关系,它们在结构上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
(3)整个复句不论由多少个分句组成,都只有一个贯穿全句的语调。
(4)各分句之间有较小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整个复句之后有一个较大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
(5)复句中的分句意思上是有联系的,分句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在意义上没有联系的单句不能组成复句。
3、复句与单句的区别区分单复句的主要标准是,不仅看句子的长短,而且还要看该句有几个相对独立的单句形式的结构。
复句是由分句构成的,分句之间有逻辑关系,但是没有句子成分的那种关系,不能互相作句子的成分。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形式的结构,彼此间虽有联系,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互不作对方的句子成分的,就是复句。
即只有一套主干的是单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主干(有时共用一个主语)的就是复句。
区分某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还可以利用上述“复句的特点”来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下表进行区别:4、复句与单句的辨析在区分单句和复句时,不仅要考虑上述因素或条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不要把单句误认为分句。
单句句子成分之间常有较小的停顿,因此被停顿隔开的句子成分经常被误认为是独立的分句。
复句的类型
![复句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e79b6e6998fcc22bcd10d62.png)
二、复句的类型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
联合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上平等,无主从之分。
偏正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也就是有正句有偏句。
正句即主句,是句子的正意所在;偏句是从句,意义从属于正句。
(一)联合复句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1、并列复句前后分句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分句间或者是平列关系,或者是对举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平列关系就是分句间表示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并存。
平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有前后分句成对使用(合用)的,也有只在后一分句单独使用的。
例如:(1)他一方面收拾行李,另一方面又认真思考刚才谈的问题。
(2)绿既是美的标志,又是科学、富足的标志。
(3)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4)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又是人生的止痛药。
对举关系又称对待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义相反相对,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对比对立,也就是用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照来说明情况或表达所要肯定的意思。
关联词语可以成对使用,也可以在后一分句单用。
例如:(5)人的明智并非与经验成正比,而是与经验的吸收力成正比。
(6)我不是要人装傻,而是要人一片天真。
(7)衡量人的尺度,不在职务的高下,而在成就的大小。
并列关系常用意合法。
例如:(8)感情的短处在于会使人迷失方向,科学的长处在于它是不动感情的。
(9)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2、顺承复句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例如:(10)她先开了柜子上的锁,拿出了衣服,又开了首饰匣子上的锁,取出了项链戴好。
(11)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应先想到事情的结局,随后着手去做。
(12)她进入这个世界,便奉献给这个世界以真诚。
顺承关系常用意合法。
例如:(13)愿为事业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顺承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关系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
顺承关联词语正名
![顺承关联词语正名](https://img.taocdn.com/s3/m/cf623cff9e31433239689319.png)
复句类型及关联词
![复句类型及关联词](https://img.taocdn.com/s3/m/eb06be4add36a32d72758121.png)
复句类型及关联词一、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我们不要空话,而要行动。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
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终于。
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不仅是……而且是……如: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
分句之间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
如: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汉语因果复句研究综述
![汉语因果复句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90efbe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65.png)
汉语因果复句是汉语句子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它表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前面的句子描述的是因,后面的句子描述的是果。
因果复句在汉语中的表示方式有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用"因为"、"由于"等词语引导的复句,例如:他因为受伤了,所以不能参加比赛。
2.使用"所以"、"结果"等词语引导的复句,例如:他受伤了,所以不能参加比赛。
3.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动词"引导的复句,例如:他没有参加比赛,是因为受伤了。
4.使用"导致"、"造成"等词语引导的复句,例如:他的受伤导致他不能参加比赛。
因果复句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确。
1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课件_第5章 语法 第八、九、十节
![1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课件_第5章 语法 第八、九、十节](https://img.taocdn.com/s3/m/9dec22a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6.png)
事就得拍巴掌,拍巴掌反正不会有错儿。(顶真修 辞格)
注意:区别于并列复句——能否变序 顺承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 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这跟并 列关系不同,并列关系的分句是雁行式排列,往 往可以变换次序。
(二)偏正复句 偏正复句可分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 折五小类。
1.条件复旬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 下所产生的结果。 条件关系分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类。有条件的 条件复句,又分为充足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充 足 合用 只要(只需、一旦)A,就(都、便、总)
有 条件
以致,致使,从而,以至(于)
推 合用 既然A,那么(就、又、便、则、可见)B
论 单用 既然,既,就,可见
(1)说明因果关系 说明因果关系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在后 一分句或前一分句单用。合用时,既说明原因也说 明结果。单用表“因”关联词语,侧重原因表达; 单用表“果”关联词语,侧重结果表达。例如: 因为马克思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所以他能够 建筑起他的学术的高塔。
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第五章 语法 第八节 复句 第九节 句群 第十节 标点符号
第八节 复句 一、复句概说
(一)复句的概念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 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 的。复句前后有隔离性停顿,书面用句号或问号、 叹号表示。复句的各分句间一般有句中停
4.目的复句 偏句表示行为,正句表示行为的目的。 关联词语都单用。 目的关系可分为求得什么和求免什么两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语文微课句子的类型——因果关系的复句优质课公开课微课课件
![语文微课句子的类型——因果关系的复句优质课公开课微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b5b0cbe518964bcf847cdb.png)
因果复句
说明因果句
推断因果句
一1个分句说明原因,
另一个分句说明由这个原 因产生的结果。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 或前提,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 个依据或前提推出的结论。
创新微课
句子的类型——因果关系的复句
根据原因和结果顺序的变化,说明因果关系的复句又可以分为两类
创新微课
1 前因后果句 例句 他因为睡眠不足,所以脸色看起来苍白。
说明因果句常用的关联词语
合用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1
因为有了同学们的热情帮助,所以小明的学习进步很快。 例 句 由于有了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因此小明的学习进步很快。
我之所以不再重复了,是因为你们都知道了。
创新微课
句子的类型——因果关系的复句
推断因果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
1
他优柔寡断,坐失了难得的良机。
如
村子离县城的医院太远,病人没来得及抢救。
句子的类型——因果关系的复句
创新微课
1.因为……所以……2.由于……因此…… 3.之所以……是因为…… 4.)足球赛取消了。 2.( 既然 )车票难买,( 就 )坐飞机去吧。
1
3.鸟儿们( 由于 )缺乏食物,( 因此 )都飞走了。 4.五壮士( 之所以 )痛击敌人,( 是因为 )他们痛恨敌人。 5.( 因为 )这本书是我的,( 所以 )你必须得还我。
句子的类型——因果关系的复句
本课小结
因 果 关 系 的 复 句
因果复句的特点 因果复句的类型 常用的关联词语
创新微课
同学,下节再见
创新微课
单用 既、既然、可见” 合用 既然……就……(又、便、则、可 见、那么)”
1
因果复句语法教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因果复句语法教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674a49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f.png)
因果复句语法教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的概述将介绍本文的主题——因果复句语法教学。
因果复句是语法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语言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因果复句的语法教学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因果复句的语法教学。
首先,我们将对因果复句进行定义和特点的介绍,明确它的概念和特征。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因果复句的分类和结构,探究不同类型因果复句的语法特点和使用方法。
最后,我们将重点关注因果复句的语法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和举例说明如何有效地教授因果复句的语法知识。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因果复句的语法知识,并掌握因果复句的使用方法。
同时,本文还将对因果复句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归纳因果复句语法教学的关键要点,并展望因果复句语法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本文旨在为语法教学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因果复句教学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因果复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布局。
可以简要说明文章的组织方式,比如采用什么样的层次结构,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也可以提及本部分所涉及到的其他章节,以为读者构建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
其次,说明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可以简要描述每个章节的主旨和目的,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重点阅读。
最后,强调各个章节之间的关联性。
可以指出各个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以及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一脉相承和逻辑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介绍,可以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系统化、有序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文章的教学效果。
复句定义及类型
![复句定义及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79b16d7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5.png)
复句定义及类型一、复句的定义复句呢,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就好比是一群小伙伴,大家都有关系,但是又各自独立。
比如说“风停了,雨也停了”,这里“风停了”和“雨也停了”就是两个分句,它们共同组成了这个复句。
再比如说“他不但学习好,而且品德好”,这也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分别表达了他不同方面的情况。
二、复句的类型1. 并列复句这就像是几个小伙伴并排站着一样。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不分主次。
像“白天海面的涨落叫‘潮’,夜晚海面的涨落叫‘汐’”,这里就是很简单地把白天和夜晚海面涨落的不同叫法并列地说出来。
还有“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风筝和孩子的情况是同时存在的,没有谁先谁后、谁重要谁不重要的区别。
2. 承接复句就像是接力赛一样,一个分句接着一个分句。
各分句按照时间、空间或者事理的顺序依次排列。
例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这里很明显是按照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来描述的,先拉手,然后穿过树林,接着翻过山头,最后回到草房。
3. 递进复句这种复句就像是在盖楼,一层一层往上加。
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像“他不但会唱歌,而且唱得非常好听”,“会唱歌”已经是一个情况了,“唱得非常好听”就更深入一步了。
还有“她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有气质”,漂亮已经是优点了,有气质就又加了一层优点。
4. 选择复句就像是在岔路口做选择一样。
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有所取舍。
比如“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造假”,这里就在“挨批评”和“昧着良心造假”之间做出了选择。
还有“或者你到我这儿来,或者我到你那儿去”,给出了两种见面的选择方式。
5. 转折复句就像突然转了个弯。
前一个分句说了一种情况,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这个情况发展,而是转到相反的方向。
例如“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他没有穿棉袄”,“天气冷”按常理应该穿棉袄,但是后面分句却表示他没穿,有转折的意思。
语文知识(四)复句类型
![语文知识(四)复句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0c1dcbaf121dd36a32d82ef.png)
六、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不能 同时并存,要求从中选择一种。
单用的: 或者、还是、宁可、倒不如、宁肯、 单用的:或、或者、还是、宁可、倒不如、宁肯、 还不如 搭配用的; 搭配用的;是……还是 要么 还是 要么……要么 不是 要么 不是……就是 就是 也许……也许 与其 也许 也许 与其……不如 与其 不如 与其……宁可 宁可 宁愿……也不 宁可 宁愿 也不 宁可……也 也 例句:每天夜晚,他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 例句:每天夜晚,他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 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心旷神怡地赏月。 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中爆发, 沉默中灭亡。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宁可站着死 决不跪着生! 站着死,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五、递进复句
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成,后一分 句在意思上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
• 单用关联词语 • 而且、 并且、甚至、尤其、不但、不仅、不光、并、 而且、 并且、甚至、尤其、不但、不仅、不光、 • 更、以至、何况、况且、还 以至、何况、况且、
• 关联词语配对使用
不但……而且 而且……不仅 不仅……还…不光 不光……也……不只 不只…… 不但 而且 不仅 还 不光 也 不只 不但不……反而(反倒)…… 反而( 又……不但不 不但不 反而 反倒) 例句: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 例句: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 例句:他不但不生我的气,反而跟我亲热起来了。 例句:他不但不生我的气,反而跟我亲热起来了。
4.对下面复句关系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D ) 对下面复句关系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对下面复句关系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八类复句辨识口诀
![八类复句辨识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27b0ff7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5.png)
八类复句辨识口诀
八类复句辨识口诀
1.递进关系:
递进递进,更进一层。
后面更大,后面更深。
不但而且,不仅还更。
2.承接关系:
承接是连接,按时按序接。
一事分几段,几事先后接。
3.并列关系:
并列无主次,次序可调试。
一事有几面,面面共存多。
一面一面又一面,一边一边又一边。
4.选择关系:
选择选择,没有结果。
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是,还是?
5.转折关系:
转折转折,向反相接。
虽然但是,然而可是。
6.因果关系:
因果因果,有因有果。
因为所以,既然就(果)。
7.假设关系:
假设假若,假如如果,
要是倘使,就便和则。
8.条件关系:
条件有,用只有,
只要就,除非否。
条件无,无论都,不论不管加任凭,也还总是跟在后。
9.补充: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顺承复句和因果复句的区别
![顺承复句和因果复句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ce32cd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e.png)
顺承复句和因果复句的区别导语:在学习语法中,复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复句由两个或更多个有意义的子句组成,通过连接词来表达从属关系。
其中,顺承复句和因果复句是两种常见的复句类型。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两种复句的区别和特点。
正文:一、顺承复句的特点顺承复句主要用来表示两个子句之间的递进或顺序关系,表示第二个子句是对第一个子句的补充或进一步发展。
顺承复句常见的连接词有“而且”、“并且”等。
1.递进关系:顺承复句通常表达递进的关系,即第二个子句增加了第一个子句所表达的内容。
例如:“他不仅是个好学生,而且还是个优秀的运动员。
”这句话中,“而且”连接的第二个子句进一步说明了第一个子句的内容。
2.补充关系:顺承复句也可以用来补充第一个子句的内容,使文章更加完整。
例如:“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生动。
”这句话中,“而且”连接的第二个子句对第一个子句的内容进行了补充。
二、因果复句的特点因果复句主要用来表示两个子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第一个子句是导致第二个子句的原因或结果。
因果复句常见的连接词有“因为”、“所以”等。
1.原因关系:因果复句中,第一个子句常常表示原因,第二个子句表示结果。
例如:“他没有好好学习,所以考试没通过。
”这句话中,“所以”连接的第二个子句是由前面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2.结果关系:因果复句中,第一个子句也可以表示结果,第二个子句表示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例如:“他考试没通过,因为他没有好好学习。
”这句话中,“因为”连接的第二个子句是由前面的结果引起的原因。
三、顺承复句和因果复句的区别顺承复句和因果复句在语法结构和意义表达上有一些区别。
1.语法结构:顺承复句通常用来表达递进或顺序关系,连接词为“而且”、“并且”等;而因果复句则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词为“因为”、“所以”等。
2.意义表达:顺承复句主要用来补充或进一步发展前面的内容,使文章更加丰富和完整;而因果复句则用来表达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其中一个是导致另一个的原因或结果。
复句的关系类型(1)
![复句的关系类型(1)](https://img.taocdn.com/s3/m/0f8d6acd5022aaea998f0f4b.png)
复句的关系类型一、并列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合用:既A,又(也)B 又(也)A,又(也)B 有时A,有时B 一方面A,(另、又)一方面B 一边A,一边B 一会儿A,一会儿B单用:也又同时同样另外①他一边..跑,一边..回头张望。
②他既.会写诗,又.能作画。
③她又.漂亮,又.聪明。
④我们有时..说普通话,有时..说粤语。
⑤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二、.连贯复句(顺承)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合用:首先(起先、先)A,然后(后来、随后、再、又)B 刚A,就B 一A,就B 单用:就又再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继而终于①我悄悄地起身,穿上大衣,轻轻地带上门,摄手摄脚地走了出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②首先..我递给科长一份报告,接着..我给老王一个通知,然后..我就离开了办公室。
③开始..只是小张一个人唱,后来..大家都跟着唱了起来。
④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三、选择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合用:或者(或、或是)A,或者(或、或是)B ;是A,还是B;不是A,就是B ;要么A,要么B;与其A,不如(无宁、宁肯、还不如、倒不如)B;宁可(宁、宁肯、宁愿)A,也不(决不、不)B单用:或者;或是;或;还是。
①或者..你唱,或者..我唱,或者..我们一齐唱。
(表示商量选择,又叫商选式)②我明天去北京,或者..去天津。
(陈述式)③是.你去,还是..让小王去?(疑问式)①与其..说她有过人的才能,倒不如...说她以美貌胜人。
②他宁.愿住在偏僻的城郊,也不..愿住在闹市区。
③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下生。
④与其..跪下生,还不如...站着死。
⑤他宁愿..挨一顿批评,也要..把老王拉来评评理。
四、递进复句常用关联词语:合用:不但(不仅、不只、不光、非但)A,而且(还、也、又、更、就连)B不但(不但不、非但没)A,反而(反倒还、相反还、偏偏还)B单用:而且并且何况况且甚至更还甚至于更何况1、多重递进,又称顺进式,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层层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8-7613(2001)01-0026-02
说“于是”X
——兼谈顺承、因果复句的划界
赵运普
(新乡师专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0)
摘 要:“于是”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连词,又是汉语中历史最悠久的连词之一。
然而,目前关于“于是”
的研究还很不够——有人认为它是顺承连词,有人认为它是因果连词。
本文在大语言观思想指导下,在分析“于是”
的历史发展和三种用例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汉语的“于是”是一个多义多功能连词,既可以表示顺承关系,又可以表示因果关系。
关键词:于是;顺承;因果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于是”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连词。
仅据余秋雨《文化苦旅》36篇文章的粗略统计,除去《青云谱随想》、《吴江船》、《信客》和《夜雨诗意》未出现“于是”外,其余32篇共出现“于是”65次,平均每篇出现两次有余,其中《西湖梦》竟多达7次。
“于是”又是汉语中历史最悠久的连词之一。
起先也用作“于时”,《诗经・周颂・我将》中就有“我其夙夜,畏天之畏,于是保之”的例子。
然而,现代汉语关于“于是”的研究还很不够,关于“于是”的种种分歧就是明证。
目前,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一种认为“于是”是顺承连词,另一种认为它是因果连词。
顺承连词说,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可以作为代表[1],《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这种看法的有力支持,都认为“于是”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汉语大词典》也是这一类看法,说“于是”亦作“于时”,是连词,表示承接[3]。
因果连词说,陆俭明先生是个代表[4]。
那末,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于是”呢?
我们认为,要正确、全面地认识“于是”的性质,需要在大语言观的思想指导下,具体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多方面收集、分析、归纳“于是”在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用例,不要仅仅根据部分用例作结论;第二,要研究一下“于是”的历史发展,它是如何从古代汉语的“于是”发展为现代汉语的“于是”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
概括地说,现代汉语中“于是”的用例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
¹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鲁迅《社戏》)
º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朱自清《背影》)»他快跑了六十多步,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里便涌起了忧愁……(鲁迅《阿Q正传》)
第二类:
¹农民既已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º……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三类:
¹游戏时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坚持不下,于是争执起来……(朱自清《儿女》)
º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鲁迅《孔乙己》)
26第15卷 第1期
2001年2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 U RN A L OF XIN XI AN G T EA CHER S CO L L EGE
Vo l.15,No.1
FEB.,2001
X收稿日期:2000-10-20
作者简介:赵运普(1944-)男,河南获嘉人,新乡师专中文系副教授。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上她的名字。
(夏衍《包身工》)
¼因为这些策略的适当,加以边界地形的利于斗争,湘赣两省进攻军队的不尽一致,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
(毛泽东《井风山的斗争》) 对这三组例子,只要稍微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就不难看出:第一组例子,“于是”前后两部分是典型的顺承关系——“弯进叉港”和看见赵庄,“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和“扑扑身上的泥土”,“慢慢的走”和“心里便涌起了忧愁”之间,都是时间或事理上的先后关系,绝无因果关系,这时的“于是”是典型的顺承连词。
第二组例子,“于是”前后两部分之间,既有时间或事理上的先后承接关系,同时也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广大的组织”和“开始行动”既在“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之前,又是其原因;“白蛇娘娘来寻夫”既在“水满金山”之前,又是“水满金山”的原因;“想起采莲……”既在“记起《西洲曲”之前,又是“记起《西洲曲》”的引线——原因。
因此,这里的“于是”是兼表顺承和因果关系的连词。
第三组例子,“于是”前后两部分之间虽然也有时间或事理上的先后关系,但其前因后果的关系更加突出,这种因果关系是主要的——各有主意又“各自坚持不下”就必然“争执起来”;“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就必然“愈过愈穷”;“瘦得像芦柴棒”当然是“拿‘芦柴棒’当”“她的名字”的原因;“策略适当”、地形有利、敌人分歧自然是我们“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发展的原因,因此,这时的“于是”是典型的因果连词。
“于是”的这些用法和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研究“于是”的历史发展了。
从词源学的角度说,“于是”是从“于”和“是”结合的特殊词组演变而来的。
楚永安先生在《文言复式虚词》里说:“于是”是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的介宾词组,实际运用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介宾词组来使用;一是作为连词来使用。
作为介宾词组,主要用于句首或句中,作状语表示时间或处所,表时间时相当于“这时候”;作为连词性结构,一般是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承接关系,是由第一种用法虚化而来的,仔细分析起来,仍然是介宾关系,“是”所指代的,往往是上文出现的情况、条件、原因等。
“于是”仍然隐含有“在这种情况(条件)下”、“由于这个原因”等意思[5]。
楚先生的解说是清楚的,但还可以更进一步明确一下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认为,“于是”这个文言介宾词组中的“于”是多意义多功能的介词,跟我们要讨论的“于是”有关的就有——¹在;º自,从;»由于。
所以“于是”就有了“在此(时、处);”、“从(自)此”、“由于这……”等意义了。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汉语中“于是”的三种用法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综上所述,“于是”有时是顺承连词,有时是因果连词,这是它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只认定它是顺承连词或因果连词都是不够全面的。
因此,客观地说前举三组用例,第一组是顺承复句,第二组和第三组就都是因果复句(句群)。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相承关系的复句中,可以隐含一定的条件、因果等因素……但是,它是隐含的、不明显的,特别是又没有表示条件、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标志,便不必作条件或因果关系复句去看待[6]。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是承接关系。
这是很值得商榷的:第一,对“于是”缺乏全面研究的结论,只知道“于是”可以表示顺承关系,无视了它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其实“于是”也可以表示因果关系;第二,这是把句子从具体语境中孤立出来的结果,从具体的动态语境看,这个句子之前,作者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闰土在黑暗社会中的凄苦,“我”和闰土的命运有根本的共同之处——为了谋生,不得不在凄苦中到异乡去挣扎,因而由宏儿想水生而自然提起闰土,这是有它深刻的内在因果关系的。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句子本也应是一个因果复句。
总之,我们认为A、B两部分之间尽管也具有前后相承的关系,但只要它同时也具有因果关系(不管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就是因果复句,因为所有的说明因果句的“因”和“果”之间都有前后相承的关系,何况“于是”也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又何况说明因果的句有时还可以不用任何关联词语呢?只有那些仅有时间或事理上的前后相承关系,绝无前因后果关系的句子才是顺承复句。
要之,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于是”是一个多义多功能连词,既可以表示顺承关系,又可以表示因果关系;顺承复句和因果复句的划界根本上是要分析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不应该把关联词语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不仅会错定复句关系类型,而且还会影响我们对关联词语的正确认识。
最后,我们还想说明一点:现代汉语的虚词不少都是由古代汉语的实词或词组虚化而来,要真正弄清它们的语法意义和作用,就很有必要运用大语言观联系古代汉语对它们“实解”一番,“于是”即是一个明证。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下册)
[M].153.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1533;《现代汉语八百词》
[M].563.
[3]《汉语大词典》[M].第1卷259.
[4]《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213、214、215、219和222.
[5]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M].464、466.
[6]江天.《现代汉语语法通解》[M].266.
【责任编校 商 中】
27
第1期 赵运普:说“于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