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读后感

合集下载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暑假中我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震撼;让我的内心世界为之一变。

德兰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的就是盐拌米饭。

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一件是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然而,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富有。

以前,我一直想象:能当大官,能挣很多钱,就是成功、有意义的一生。

从德兰身上,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是:“为他人无私奉献一生。

”朱自清告诉我们来到这世界不能白白走一遭,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修女德兰的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虽个人贫穷但赢得全世界人民爱戴的一生,我觉得她的一生没有白白走一遭,她的一生也是“重于泰山”的。

《在爱中行走》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德兰修女要去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去找政府官员,面对德兰的叨扰,那个官员很不耐烦:“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万计的病患伤残吗?你帮的过来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德兰加上追随它的修女们的力量与数以万计的病员伤残需要帮助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但德兰不这么想,她的想法是,数以万计也是从“一”开始的,她就决定从一开始做起。

她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就从一个人身上开始,她不看那些抽象的整体,只看那一个具体个人。

帮助别人是这样,我们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不懂的内容多的几乎不可胜数,一想到有那么多自己要去攻克的知识点,我就灰心丧气了。

但德兰修女这种不轻看,不小视“一”的行事态度,给我很大启示:困难再大,先从“一”开始,有了一,就会有二,就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doc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doc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篇_读后感用爱成就富足人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张建伟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数次落泪。

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一生,她用自己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穷人”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

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

但是令修女惊奇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

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

”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一些米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穆斯林邻居。

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精神,默默服务于贫困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另一种面貌是这样:很多人向远方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人,甚至自己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个人成功或者更大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深度贫困里。

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时候我们又不自觉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果子一定是美善。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王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落泪。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兰修女传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爱也是一种信仰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

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

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

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

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

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

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篇一:《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

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

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

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

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

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

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

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

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

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

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

读《德兰修女传》个人体会读书笔记1000字

读《德兰修女传》个人体会读书笔记1000字

读《德兰修女传》个人体会读书笔记1000字爱也是一种信仰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

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

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

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

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

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麻风疾病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

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

也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这些人都是团伙作案,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集少成多,他们都是很富有的人呢。

亲眼见过一个老人乞讨,说自己几天没吃饭云云的话,姑娘就把自己买的面包给了那个老人,结果老人说我只要钱,姑娘很气愤说不要拉倒,就把面包也拿走了。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关于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的传记,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传递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德兰修女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她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爱和奉献的人生。

她以自己的方式,即直接接触到最贫穷和最病痛的人,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来展示她的爱。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那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

德兰修女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她始终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她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信念。

她的勇气、坚韧和无私,都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行动。

我们可能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地做到理解和包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通过讲述德兰修女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学习德兰修女的精神,用心去爱,去帮助他人,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德兰修女传》读书心得

《德兰修女传》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学长送给我的一本书,我认真得从头到尾得看了一遍,连连感动。

这本书让我懂得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学会爱!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

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

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

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

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

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她是20世纪获奖最多的人,她一生大概获过80多项荣誉和奖励,其根本的原因仍然是上帝的照管。

上帝不仅借着奖杯和奖牌给她光荣,也借着奖金给她富有——是她有足够的实力为穷人服务。

这一点,也正符合德兰姆姆的运算逻辑:分什么东西给人,什么东西就越来越多。

虽然姆姆个人对获奖并不感兴趣,但是当她走上领奖台时,她代表的就已经不再是她自己,而是世界上的穷人,以及那些被称作穷人都奢侈的人。

她深知自己的责任是为穷人服务,因此,如果这些荣誉和奖金有助于帮助穷人和鼓励人们行更多的善,那么,她愿意接受。

她不只一次的说: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代表世界是所有的穷人来领奖。

1997年9月5日,她的逝世让加尔各答哭了,让全世界哭了!各大报纸纷纷拿出重点版面连篇累牍地介绍她的嘉言懿行,赞美她毫不利己为穷人服务奉献的一生——我们很多人真正了解德兰姆姆,不是在她的生前,而是在这个时候。

有一位加尔各答市民对记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德兰修女是真正爱穷人的,但现在她丢下我们去了,我感到天塌地陷好像变成孤儿一般。

”姆姆的逝世,使印度进入国殇期,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甚至为她进行国葬!向遗体告别的活动整整7天。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在书中,德兰修女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敏锐和对上帝的热爱。

她在十五岁时就想成为修女,投身于宗教事业。

不过,由于年龄和健康问题,她的修道团体一直没有接受她进入,这使得她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修道。

但在一次朝圣中,她突然领悟到,她的任务并不是行修道的严苛规矩,而是“小径”——这是她独特的道路,也是她对上帝的奉献方式。

于是,德兰修女决心走“小径”,用平凡的生活去体验到上帝的爱和自己对此的回应。

德兰修女强调在日常的小事中找到上帝的存在。

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发现并感受上帝的爱,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她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也能找到上帝的爱的轨迹。

她写道:“这是一个神圣的崇高道路,一个从不能触及的梦想中走向上帝,但不是个空洞的梦想,当我说出「上帝,我愿意为你成就一切你喜欢的,让你高尚的愿望成为我的愿望,我的心就变成了你的心」时,我知道他已经将生命的每一寸给了我。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深深被德兰修女的深情笔墨所感动。

她用朴素的文字,向我们传递了她对上帝的深爱和信任,告诉我们宗教不是空洞无物的。

宗教的核心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兰修女对周围人的无私关怀和助人为乐的行为。

她的精神境界让人不禁为之叹服,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对宗教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我对宗教的印象停留在祈祷和礼拜这些表面的形式上。

而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宗教的本质是爱,是一种信仰和奉献的生活态度。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崇拜,还包含了对人类的关爱和社会责任。

无论是在修教还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德兰修女都秉持着这种无私的爱。

她用自己的生活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一些思考。

德兰修女强调的“小径”理念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上帝的爱。

我们不必追求伟大的成就,只需在自己的微小生活中,发现和体味上帝的存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

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

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

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

”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

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德兰修女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

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

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读德兰修女传有感
【篇一: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有感】
《德兰修女传》这本书我最近一直在看。

它是从我会是自已来到现在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也是最感人的一本书。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人翁是德兰修女,而讲述的则是德兰修女“爱”的感人故事。

德兰修女小的时侯十分可爱。

18岁时,她自愿参加了修女会,成了德兰修女。

38岁时,她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开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仁爱传教修女会专门收那些穷人中的穷人。

修女们帮他们清洗那爬满了蚂蚁生满了蛀虫的伤口,并帮他们洗澡。

每一个年轻的修女都在认真的工作着。

渐渐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开了大大小小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还在一些地区开了几家艾滋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和儿童之家。

然而,在这大大小小的医院和会中的每一位修女和修士都没有拒绝这些患者。

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为穷人们服务。

德兰修女的这些举动感动了那些穷人们。

他们甚至愿意把那康复的伤口在此撕开也不肯回家。

因为他们在这儿感受到的是温暖,而在家得到的是无情的冷漠和孤独。

德兰修女是多么的高尚、富有同情心呀!在她18岁那年,她还是多么的年轻,她是多么的富有青春的活力。

那时,她可以继续去追住自己的梦想,她可以……可她却是那么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位印度教女修女德兰修女的生平和事迹的描述,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慈爱、奉献和坚韧。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德兰修女的人生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德兰修女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的一生都在为穷人和弱势群体奉献自己。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德兰修女在贫民窟中的工作场景,她不畏艰辛,不计报酬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她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之情。

德兰修女的慈爱和宽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爱和关怀,不分种族、宗教和社会地位。

她用她的行动诠释了“爱 thy neighbor”(爱你的邻居)这句话,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

在书中,德兰修女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信念也让我深受触动。

她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勇敢的态度,从不轻言放弃。

她的信念和坚定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通过阅读德兰修女传,我不仅对这位伟大的女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她的慈爱和宽容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和关怀,她的坚韧和信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对德兰修女生平和事迹的描述,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慈爱、奉献和坚韧。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德兰修女的人生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她的慈爱和宽容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和关怀,她的坚韧和信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愿我们都能从德兰修女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她的慈爱和奉献精神,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2德兰修女读后感

2德兰修女读后感

像“德兰修女”一样过活——读《德兰修女》有感近段正在看《德兰修女传》,德兰修女好像一辈子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行善布施,书中讲道:加尔各答到处都是穷人——垂死的人,饥饿的人,生病的人,一辈子喝污水的人,一辈子没有房屋,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贱民……到处都是死亡,垃圾,污秽。

每读一页我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么穷的加尔各答为什么会吸引一位马其顿的白人——艾格莉丝﹒龚莎﹒包雅舒,也就是德兰修女倾其一生为他奔走努力!我想,也许在爱中行走的人,都是有孩子一般的纯真信仰吧。

我强烈地想从网上查找到一些现在加尔各答的样子,如你所想,一张张图片被我点开了,是的,教堂是金碧辉煌的,外国式建筑气势雄伟,但只要有加尔各答人民的画面依旧可以用“贫穷”来形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的加尔各答完全变成了一座大都市,虽然依旧存在贫穷和杀戮,但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也可以向我们一样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成长。

书中有这样的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早上送三哥去他的工地,路上看到一位瑟缩着脖子等车的貌似父亲的老人。

我说:我们捎他一程吧,看他多像我们的父亲。

三哥说:走吧,别多事。

如果他此刻看到我看他的目光,并向我招手的话,我无论如何也会捎上他。

如果他要去的地方离我工作的地方很近,我也定会把他送到目的地的,但他没有向我挥手,我也没有停下车来推开车门走下车来叫上他一起走的勇气。

回来的路上,偶尔还会看到三三两两的等车人,或大包小包,或翘首以盼,但我依然没有停下车来捎上几个,哪怕是一小段的路程。

车速是愈来愈快,为了我不迟到。

心不再徘徊犹豫,风“嗖嗖”地从我身边窜过,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幽灵一般,诉说着对这个世界的不满。

仁爱之心我有,但我的仁爱之行却还不够茁壮!德兰修女说:唯一迈向生命之路的,就是简单、弱小和微不足道。

正如耶稣语录:爱人,像我爱你们一样——love as I loved you.是的,当祈祷付诸行动即是爱,爱付诸行动即是服务。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所著的一部传记体小说,讲述了法国修女德兰·德·利叶若在19世纪末的法国林贝克小修道院中度过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

德兰·德·利叶若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在小修道院中度过了短暂而平凡的一生。

她的一生并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她却以她的虔诚和善良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爱,就要做小事。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德兰修女的一生就是这样,她在小事中展现出了她的爱和善良,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做小事”。

在这部小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德兰修女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

她在小修道院中,虽然生活简朴,却总是尽力去帮助别人,尽力去关心别人。

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善良和慈爱感染了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她成为了小修道院中的精神领袖,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德兰修女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意义。

她在小修道院中,用她的虔诚和善良,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

她的一生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深深地被德兰修女的一生所感动。

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一生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德兰修女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用一生影响他人”。

《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德兰修女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精选最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4篇

精选最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4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4篇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范文篇1首先我申明我没有把这本书读完。

比较大的一个理由是作者文笔太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参考资料大多为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读起来不顺。

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人物传记应有的生动性,几乎是平铺直叙,很难使人通过文字对德兰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触。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

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

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

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读”这点存疑。

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而骄傲的事情。

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

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

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

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

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

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

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读后感大全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也深深教育了我。

其中德兰修女在救治身患绝症,被父母抛弃的婴儿最让我感到不解。

以前有记者就此问题问她:救这些婴儿有什么意义,都是活不久的。

而她举起一个腿被虫咬没的婴儿说到“意义就在这”。

记者感到很吃惊和迷茫,继续问:“这样的婴儿活不久的,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而德兰修女也明白他的意思说:“我们只有通过爱具体的个人,才能真正爱人类。

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抽象的人类在哪里。

”是的,难道只有救那些活得下去的婴儿才有意义吗?不是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有权利“生存下去,活下去”。

而当这个小生命遇到困难时,同为生命的我们不应该抛弃他,而应该尽自己所能去挽救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也许他最终没能活下去,但也不能就此而丢弃他。

尽可能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友爱的而不是寒冷无情的。

就像我们自己为了考试中的那一分、半分也是得付出很多,为什么不说那一分,半分也没意义呢?又不是十几分、几十分,何必在意!因为前者与我们利益无关,而后者关系到我们的奖学金、能不能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关系到将来;难道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如自己的将来吗?不一定吧!我们现在读书学习早已脱离其本质,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未来享不尽的物质生活,这应该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所处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赢益成为整个社会的目标”。

是啊!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利益、目标付出了很多,但却很少顾及其他人的利益与感受。

我们应该像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上标语所写的那样:“花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头;花时间祷告,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笑,那是灵魂的音乐。

花时间给予,那是天主的特恩。

花时间友善对人,那是通往快乐之路。

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

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

”是的,我们很多人只会索取,却不会给予,总想自己不能吃亏,要多赚点好处才对得起自己。

德兰修女读后感

德兰修女读后感
的父亲由于之外身亡的时候,顽强的母亲勇敢撑起了这一个家庭,在全家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围绕着悲伤的气氛时,而且用实际行动告知他了他们:何时都要相信爱,不论碰到什么窘境,要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但何时都不能失去欢笑。因此在那段艰巨困苦的日子里,小龚莎学会了后来对穷人,和以后面对艰巨时得耐心和韧性。在后来龚莎长大后,有一双深邃晶亮的眼睛,一副清脆敞亮的女高音嗓子,成了大伙儿追慕的对象,可是龚莎并无被现实的光鲜亮丽迷茫了双眼,而是时刻惦念着在加尔各答的那天天死去的几千人,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期望,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去,去那里侍奉基督,为那里穷人中的穷人效劳。而后来修道院的生活并无让她感到自己为了穷人做了什么,她走出了高墙,开始了与穷人在一路的生活,她老是告知自己,柔弱,寄托于主,爱与尊严的施舍。没有过量的拥有,享受与穷人中的穷人一样的待遇,不贪婪,不附加任何自己不需要的荣誉,称号与物质享受。老是无时无刻的微笑,似温柔的风,吹散了那些人额头上的无奈,即便在他们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让他们死的有尊严,有爱与知足。同时,咱们凝视一下自己,无法去想象自己用双手去清洗那些麻风病人腐臭的皮肤,抚摸那些换上艾滋病被抛弃的人的手,亲吻从龌龊的下水道抱起的弃儿,清理那些从病人口中吐出的污秽物。咱们确实是如此,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取得良好的教育,生活,和家人的关切。取得了太多的溺爱,关切,取得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得自己宁愿不用,将它永久的埋葬,也不肯意拿出来分享,确实是如此的咱们却还吼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咱们必需在爱当中成长,为此咱们必需不断的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维持内心的纯洁是嬷嬷一生的追求,她老是微笑着说,我是在为耶稣基督效劳,即便是在下水道龌龊的乞丐身上,在麻风病人腐臭的面容中,在艾滋病人恐怖的双手上,她说她也看到恶劣耶稣的影子,老是在呼唤着我渴,我渴。咱们老是在为自己效劳,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去爱,德兰嬷嬷最伟大的地址却是在于她不是在为自己而爱,她是为了爱而去爱,为了耶稣基督而去爱,她老是情愿去经受那些苦难却并非为此感到悲伤与难过。她是一个满身光明而无黑暗的人,她老是怀着非凡的爱,却老是做着最微小的情形,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咱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此她用整整一生的时刻来邀请咱们,邀请咱们选择光明选择爱。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篇)第一篇: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一)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

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

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

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

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

《29分钱的捐款》读后感

《29分钱的捐款》读后感

《29分钱的捐款》读后感《29分钱的捐款》读后感3篇《29分钱的捐款》读后感篇1我读了《29分钱的捐款》这个故事,它写的是德兰修女的故事。

德兰修女创建了专门救助穷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得到了大家的爱戴。

一天傍晚,德兰修女独自一人走在印度加尔各答贫民区的街道上。

一个瘦骨嶙峋、蓬头垢面的乞丐把自己在炽热的太阳下,辛辛苦苦乞讨了一整天才得来的29分钱奉献给了德兰修女。

德兰修女感动极了,把自己还没来得及吃的晚饭给了那个乞丐,并恭恭敬敬地收下了那29分钱。

乞丐笑了,笑得是那么满足。

是呀,穷人虽然没有钱,没有地位,但不缺少互相帮助和体谅的爱心,这正是穷人的伟大之所在。

这个乞丐的身份虽然卑微,也没有钱,可他一心想着为德兰修女做点事,他把自己的一点儿心意――在别人眼中微乎其微的29分钱,一整天在骄阳下乞讨的29分钱奉献给德兰修女。

而德兰修女也不嫌弃乞丐,很尊敬乞丐,恭恭敬敬地收下那29分钱。

这29分钱微不足道,但其中也饱含着乞丐无价的爱心。

尊重一个大人物很容易,尊重一个乞丐,很多人却不能做到。

身份的低微不是你轻视的理由,高尚睿智的人时刻把尊重每一个人作为自己高贵品质的身份证。

只要我们人人都尊重他人,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29分钱的捐款》读后感篇2当我看到《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里的《29分钱的捐款》这篇文章后,我深受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乞丐把29分钱全部捐给了穷人。

我非常佩服那个乞丐,因为一个整天只会在街边乞讨的乞丐,他的每一分钱来的多不容易啊,往往吃了这顿愁下顿;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他们没有衣服穿,只会瑟瑟发抖。

但是他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援助之手。

“帮助自己,快乐自己”,这句话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

记得一个雪天的下午,我和妈妈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一位骨瘦如柴的烙爷爷,他的眼睛好像患了白内障,手不停地在地上摸索着什么。

在看看老爷爷,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特别可怜。

我正准备掏出自己的零花钱给老爷爷的时候,一位年轻漂亮的阿姨走了过来,她掏出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小包里鼓鼓囊囊的,然后她把小包里所有的毛票丢在了老爷爷面前的碗里,随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有感
有这样一个人,她愿意为了世界上所有贫苦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失学儿童,献出自己美好,光明的未来,将自己所有的青春与时间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奉献在贫穷与疾病的斗争中,她可以用慈祥的笑容去解除麻风病人的恐惧,用温柔的双手去触摸腐烂的身躯,用拥抱与亲吻去给予弃儿们爱与希望,她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大爱无垠,而这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德兰修女,一个全身都带着爱的嬷嬷。

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苦者和苦难者的怜悯。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看此书的第一感想。

人都是善良的,带着天使的翅膀,带着美好的祝福来到这个世界上,还带着一颗美好的心。

可是后来的我们并没有如诗歌般那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渐渐的社会生活中,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渐渐被灰暗的物质社会的一切欲望所蒙蔽,就在我们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追求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只注重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关注,去爱的人。

不是世界缺少爱,而是我们没有去给予我们的爱。

德兰嬷嬷说过:“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的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

”保持内心的纯洁是嬷嬷一生的追求,她总是微笑着说,我是在为耶稣基督服务,即使是在下水道肮脏的乞丐身上,在麻风病人腐烂的面容中,在艾滋病人可怕的双手上,她说她也看到恶劣耶稣的影子,总是在呼唤着我渴,我渴。

我们总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去爱,德兰嬷嬷最伟大的地方却是在于她不是在为自己而爱,她是为了爱而去爱,为了耶稣基督而去爱,她总是愿意去承受那些苦难却并不为此感到悲伤与难过。

她是一个满身光明而无黑暗的人,她总是怀着非凡的爱,却总是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此她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选择爱。

要相信爱,
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
还是被掠夺?
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德兰嬷嬷的成长带给了她爱,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面,父亲母亲在混乱的世界大战时期给他们兄弟姐妹筑造了坚实的屏障,让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面依然享受到阳光与安宁。

成长在一个信仰着耶稣基督的庇佑的家庭,陪伴她的是音乐中的欢乐,微笑与爱。

母亲总是在不断的给予贫苦基本的帮助,最大基础上维护这他们的尊严,告诉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学会给予与分享。

而当龚莎,即后来的德兰嬷嬷,
的父亲由于以外身亡的时候,坚强的母亲勇敢撑起了这一个家庭,在全家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围绕着悲伤的气氛时,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了他们: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爱,不论遇到什么困境,要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但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欢笑。

所以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小龚莎学会了后来对穷人,以及以后面对艰难时得耐心和韧性。

在后来龚莎长大后,有一双深邃晶亮的眼睛,一副清脆明亮的女高音嗓子,成为了大家追慕的对象,可是龚莎并没有被现实的光鲜亮丽迷茫了双眼,而是时刻惦记着在加尔各答的那每天死去的几千人,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去,去那里侍奉基督,为那里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而后来修道院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感到自己为了穷人做了什么,她走出了高墙,开始了与穷人在一起的生活,她总是告诉自己,柔弱,寄托于主,爱与尊严的施舍。

没有过多的拥有,享受与穷人中的穷人一样的待遇,不贪婪,不附加任何自己不需要的荣誉,称号与物质享受。

总是无时无刻的微笑,似温柔的风,吹散了那些人额头上的无奈,即使在他们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让他们死的有尊严,有爱与满足。

同时,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无法去想象自己用双手去清洗那些麻风病人腐烂的皮肤,抚摸那些换上艾滋病被抛弃的人的手,亲吻从肮脏的下水道抱起的弃儿,清理那些从病人口中吐出的污秽物。

我们就是这样,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以及家人的关心。

得到了太多的宠爱,关怀,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得自己宁愿不用,将它永远的埋葬,也不愿意拿出来分享,就是这样的我们却还吼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德兰嬷嬷伟大的地方在于她不似一般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而是她永远用一颗博大的心,去关怀,去做那些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甚至是恶心至极的事情,她只是说,我在每一个贫苦的人身上都看到了受苦的耶稣基督。

她留给了每一个人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她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苦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让他感觉到,他是一个重要的人,他是被爱的。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是将世界的贫穷与疾病装进自己的内心,面对荣誉,而总是淡淡的,不做作,直率,然后将它毫不犹豫的用于仁爱修女会,她乞讨过,她受苦过,却从不会为此伤悲,她总是微笑着,仿佛中她的笑容照亮了整个加尔各答,整个印度,照亮了全世界。

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缺少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缺少的不就是一颗无私给与的心吗?在面对贫穷与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微笑,毫不犹豫的给予帮助,这样的我们将会收获喜悦与安宁。

喜悦是爱,喜悦时祈祷,喜悦是力量。

神喜爱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
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

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爱之功即喜悦之功。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不是每个人都是德兰嬷嬷那样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不是德兰嬷嬷那样的人,活一天,爱一天,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然后微笑,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