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上网在我国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与娱乐等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38亿,学生网民占到31.7%,[注1]而在校大学生则是学生网民中的主力军。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比如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色情信息、垃圾邮件;非法侵入和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网络欺诈;发泄私愤,恶意中伤他人等等。网络道德失范造成大学生人格异化、道德情感淡漠、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并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
第一,内部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正是不稳定、极易受外来因素干扰的阶段。互联网上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极易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极大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选择、价值判断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同时,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亦是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他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社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感会使他们选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而面对网上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常常感到无助,不知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行为,从而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最新-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精品

最新-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 精品

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综述论文摘要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网络本身的特点、传统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的身心特点。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有健全网络规则、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控、加强网络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原因对策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11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

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目益突出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管理者和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我曾于2009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091份,其中有效问卷1045份。

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网络言行不文明。

在网络上.不少大学生聊天的话题和内容渗透着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而且言行随意放纵,甚至出口成脏,粗话痞话随手拈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随意侮辱、谩骂他人。

有19.9%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2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论负责,有61.8%的大学生表示在聊天室和论坛中曾遇到过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2.网络欺骗行为。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危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危害性分析
箜塞
NO. 4 T ME D C T 0 I E U A 1 N Ap i rl
大学 生网络道德 失范 的原 因及 危害性分析
刘巍 张琳 王颖 王鸿军
摘要 : 已经成为大 学生学 习、 网络 生活中必不可 少的工具之 一, 由于网络 的特殊属性和 大学生作为网络 主体 的主观 因素 , 大学生网
0 6 43
27 8 l 27 8
02 6 . 1
表 1 大学生在网络道德建设中承但责任 的观点 . 2
3 观点 种
N 百分 比
响应
规 范 自我 , 引领方 向 事不关 己, 高高挂 起 任 其发展 。 没有看 法
27 3 3 5 1 3
8 % 32 1. 23 % 46 %
00 7 4
-. 4 001
00 9 .8
速发展。 1 . 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 .2 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 , 可以看 出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 网络法律法规 不健全 、 网络道 德教育的滞后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要原 因 , 同时不 良 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 自 能力差的网民产生 网络道德失范 也对 控 有一定 的因素影响。
1 主 观 因 素 . 2 1 . 大学 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 .1 2
网络本身的特 有属性增加 了对 网络监管的难度 , 相关主管部 门或负责 人也 缺少 网络道德 的认 知 , 缺乏责 任意识和监管力度 , 网络主体对不 良舆论的监督 和检举 的意识和能力薄弱。此外 , 由
于 网络应 用向纵深发展 , 已经颁布 实施 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 与层 出不穷 的网络道德失范行 为斗争中 , 得的力度不够 , 显 且相对滞 后 。现行关于 网络管理的政策和法律还存在不 系统 、 不配套 的问 题, 并且许 多的盲 区未能涉及 , 法律 法规的约束 出现的 “ 真空地 带” 难以完全适应 网络 的高速发展 。 11 不 良网络文化和价值观 的影 响 .. 3 面对 网络呈现 的诸多纷繁异质的信息 , 大学生极易变得 迷惘 和不 知所措 , 人主义 、 个 享乐主义和拜金 主义影响着大学生 的价 值取 向和思想 观念 。在 网络技术 的发展和帮助下 , 许多人在各 自 领域取得 了令人羡慕 的成功 。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 , 利用网络技 术进行盗 窃 、 诈骗等网络犯罪行 为。 通过调查 问卷 的形式对大学生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调研 , 共发放调查问卷 2 7 , 8 份 有效 问卷 2 5 , 用 S S 软件对 “ 8份 利 PS 网络 道德失范问题 产生原 因” 各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11 表 .)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公关论坛将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4.缺乏网络诚信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虚拟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同样也要求社会成员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但是一些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我的私利,出现了种种失信的行为,这种不良现象一旦泛滥,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一股毒瘤。

当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网站课程上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更有可能会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完成。

以及在网络考试之中,出现诸多的作弊行为。

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的网络守信责任意识愈加淡薄。

5.沉迷网络游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应运而生。

一些网络游戏开发者或者运营者为了博取流量,吸引广大用户的关注,提高玩家的参与度,进而赚取丰厚的利润,不惜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使游戏人物更加多样,游戏场景更加逼真,让玩家群体的体验感更强更佳。

大学生玩网络游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长知识,减少日常生活学习的压力,但是部分网络游戏中暴力、血腥的场景容易使大学生在游戏里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生的空余时间更加充裕,且少了之前家庭学校的严格管束,多数大学生在体验游戏所带来的放纵与自由的感受之后,越来越沉溺于网络游戏世界中,导致网络游戏成瘾。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之后,深入剖析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一)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约束力度不够网络信息监管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网络中的内容监管约束力度不够,导致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着网络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选择。

一方面,网络信息内容审核机制有待健全。

在网络空间当中,每个用户都可以突破身份、地位的限制,成为信息内容的发布者与传播者。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306社会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虚拟网络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产物,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辉煌的成果之一。

网络信息技术在历经这么多年的运用和发展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也相对统一和深入。

一般来说,网络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网络硬件与软件完成数据通信与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带来了许多传统社会从未出现过的社会伦理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行为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便产生了网络道德这一概念。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网络道德的特点自主性。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导致网络行为在很多时候缺乏外界监督和约束,由个体自主决定。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由绝大部分社会群体都认同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所形成的,它并不取决于几个或某一个个体的需求而组成,在一定程度上,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缺乏自主性,更多的依赖大家的一致认同才能够存在,延续和传承下来。

而网络道德则与之不同,每一个使用网络的个体都能够在这一虚拟的世界中随心所欲的展示自我,人人都可以制定自己的道德规范,依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网络交往。

正是由于网络道德的自主性,使得网络社会中主体行为失范的现象不断发生,这既是网络道德的优点,也是其弊端所在。

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世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近,整个地球在网络的覆盖下变得越来越"小",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获取咨讯。

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更是把人类社会拉进了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发表言论,公布讯息。

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很容易被无限放大和传播,个体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将受到广泛的公众监督。

多元性。

相较于传统道德来说,网络道德还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道德模式是往往都是单一的,即使道德会因人类阶级社会的不同而存在有多种的形式,但最终这些个不同的阶级社会都会产生其主导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而其他的道德规范则会服从于主导的道德规范,所以,特定的现实阶级社会中的道德是单一的,而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在这一方面则与现实社钟秀娟(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0)摘 要: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当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
的 自律 能 力 。 关 键 词 :网络 道 德 失 范 网络 道 德 教 育
402 ) 11 8
话 随 手 拈 来 , 为 一 点 点 小 事 就 随 意 侮 辱 、 骂 他 人 [。 有 因 谩 3 J 1 .%的 大 学 生 在 网 上 聊 天 或 发 表 看 法 时 使 用 过 不 文 明 的 语 99 言 或 符 号 缩 写 ,有 2 %的 学 生 认 为没 有 必 要 对 自己 在 网上 的 7 言论 负 责 , 6 .%的大 学 生 表示 在 聊 天 室 和 论 坛 中 曾遇 到 过 有 1 8 网友 使 用 脏 话 或 带 有 人 身攻 击 的 语 言
影 响 也 日益 凸 显 . 致 的 网络 道德 失 范 问题 目益 突 出 切 实 加 导 强 大 学 生 的 网络 道 德 教 育 已 经 成 为 了新 时 期 高 校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高 校 的 管 理 者 和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者应 当 结 合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的现 状 和存 在 的 问 题 .有 针 对 性 地 提 出 加
5 % 。 于 网上 抄 袭 论 文 , 4 .%大 学 生 认 为 无 所谓 , 53 0 对 有 0 8 有2 _ % 的 大 学 生 承 认 自己 在 网 上 抄 袭 过 论 文 ,有 8 % 的大 学 生 曾 经 5
强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教 育 的基 本 策 略 。正 确 引 导 大 学 生 适 应 信 息 社 会 的 需 求 , 进 大 学 生 的健 康 成 长 。 促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失范 的表 现 为 了 探 讨 大 学 生 网络 道 德 的 现 状 ,我 曾 于 2 0 年 在 湖 09


通 过 网络 下 载 拼 凑 论 文 。 这种 习惯 如果 蔓延 下 去 , 必 将 冲 击 则 我 国 数 千 年 来 形 成 的诚 信 学 术 原 则 .为 大 学 生 日后 参 加 工 作 埋下隐患。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而 发 展 的 。网络 道德 与 现 实社 会道 德 密切 相 联 , 网络道 德 受 现 实道 德 影 响,但 又 不 ( 二 )大学生 自身的弱点
1 . 大学 生道 德意 识薄 弱 。当代大 学 生 法指 导 和教 育 孩 子正 确使 用 网络 。 即使 是
同于现实道德,网络道德由于 网络 的虚拟 有着独特 的个性和 自我意识。但道德意识 城市家庭,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也比较缺失, 性和匿名性而更强调网民的 自律,又因网 相对薄弱,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网络 的虚拟 但随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 的不断渗透,家 络道德及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尚无明确规定 性助长 了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意识和行为, 使得其界定并不规范、清晰。 诱发种种道德问题 1 3 1 。 长应建立起 网络道德教育意识,帮助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1 . 大环境影响。当前,我国各方面都
【 参考文献 】
f 1 ] 薛伟莲 ,刘权威 . 大学生网络道德 会科学版 ),2 0 1 1 第3 4 卷第 2 期.
当代大学生获得各类信息主要来源于 在经历着转型,社会上各类不 良思潮,包 现状调查与分析 Ⅱ 】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社 网络,他们对 网络有着特殊 的依赖,包括 括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腐败现象从
人 类 第 二 生存 空 间。 严 耕 等 认 为 网络 道 个 角 落 。某些 大 学 生不 能用 理 性 的视 角解 以至 于 部分 大 学 生肆 意利 用 网络 ,制 造 网
德是对信 息时代 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 读一些事情,其相互感染性又是引起不 良 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 思想泛滥的又一重要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说,
络信息垃圾等 。 2 . 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与滞后。 家长没有意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机会愈发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比如恶意谩骂、传播虚假信息、散播负面情绪等。

这些不当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还会给社会和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探究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溯源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在网络上,大部分平台都允许用户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会让一些大学生感到安全,认为自己的言论不会被追责。

他们可能会更加放肆地发布不当言论,从而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

2. 自我控制的缺失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当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是出于一时冲动而做出不当行为。

3. 社交认同感和虚荣心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会受到自己社交圈的影响,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赞美。

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赞,他们可能会在言论中夸大事实或者散播谣言,从而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

4. 群体效应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能会参与一些群体性负面行为,比如网络暴力、集体谩骂等。

在群体中,他们可能会失去个体的责任感,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对他人产生实质影响,从而放任自己的言论失范。

对策建议1. 提高网络舆论责任感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提高自己的舆论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网络舆论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和言论,同时提醒他们言行需谨慎,言论不能侵犯他人利益。

2.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学校和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舆论管理制度,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言论,及时进行处罚和删除。

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

3. 促进网络舆论健康氛围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努力,通过举办网络舆论道德主题活动、征文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伦理观念,提倡积极向上、客观公正的言论风气,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代写论文不仅深刻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而且也深刻改变了我们思维与观念的精神世界。

即网络社会的交往规则已经颠覆了我们业已构成的传统的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价值信仰,传统的规范体系已经面临着解体与重构,而网络社会的道德秩序还没有构建起来,就面临着诸多的争议与冲突。

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网络,我们不免开始怀疑:网络社会的道德和秩序在哪里?是由谁倡导的?又对谁起作用?谁主宰了人们的信息权和知情权?所以,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人们,作为人的许多权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

人们不是被网络社会的交往规则所同化,就是被其边缘化了。

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无疑是受网络环境和思维方式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个群体。

他们不但被网络所同化,而且因为缺乏有效的道德引导和伦理规范,网络独裁者甚至利用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偏好(如网络游戏、聊天等),造成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自我异化。

这种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偏好、价值倾向和政治信念等等方面的全面影响,远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那么简单,它要求我们全面深刻地检讨网络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道德困惑和精神迷茫。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当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

目前,大学生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自律道德”的弱化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1.“自律道德”的弱化“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规范的制约。

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

由于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如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开放自由,网络和现实的分离,网络环境的“去个性化”状态,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我国现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网络大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萌生出形形色色的网络失范行为,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以网络行为失范为研究对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分析了其主客观成因和对大学生自身及外界的危害。

标签:大学生;网络;网络失范行为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高校在读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有一定危害性的行为。

网络行为主体是高校在读学生,行为性质具有一定的违法性或者违反道德性,行为后果有一定的危害性。

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可分为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两大方面。

(一)客观原因1.社会监管不力首先,政府相关部门未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良好的网络环境并非自觉形成的,是需要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管制和法律监管的;其次,整治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力度不够,自2012年起,虽多部门合作形成了严打合力,但由于网络环境开放自由的属性,一些颓废低俗的信息仍然盛行,一些无良运营商甚至还用这些信息来包装产品,以引诱大学生浪费金钱和时间。

2.网络环境不净网络环境具有多重特征,这些都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提供了可滋生的环境。

如: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匿性使得网络中的交往变成了种种符号和代码的交流,彼此難以分辨屏幕后的“真面目”;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信息泛滥,把网络变成了一个信息宝库,但也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等等。

这种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随波逐流,迷失自由原有观念,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犯罪。

3.高校德育不及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延伸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虽已取得不小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创新,延用老论调,导致大学生产生排斥、抵制的想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讨喜,严重脱离实际,采用单纯灌输的方式,难以取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及时,大多高校采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机是发现问题后再采取教育措施,缺乏防范意识;再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部分高校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课程设为选修性质,其一会使教育主客体产生得过且过的不重视心理;其二,参与课程的教育客体多,教育主体少,教育效果定不理想。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主要表现为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暴力行为增多等现象。

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和网络匿名性带来的问题。

缺乏监管制度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一片法治真空,缺乏道德教育导致网络用户对道德规范缺乏认知,而网络匿名性则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与榜样示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网络空间的纯净和健康。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现状、原因分析、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网络匿名性、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榜样示范。

1. 引言1.1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不当,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涉及到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网络诽谤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我们要探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根本原因。

主要包括缺乏监管制度、缺乏道德教育、网络匿名性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网络监管与执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与榜样示范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却时常出现。

网络欺诈、网络诽谤、网络暴力、网络侵犯隐私等现象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网络社会中,很多人缺乏网络道德意识,对他人利益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传统美德受到严重挑战。

其原因在于:文化原因——网络生活缺少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关照;社会原因——法规不健全与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原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个体原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境。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标签:网络道德;大学生;原因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及其引发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形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正逐步形成,与网络社会相适应,人们面临新的道德要求,网络道德也就因此产生。

网络社会主体的隐蔽性、交往方式的虚拟性及行为的无约束性的特点,造成了道德他律的下降,使得网络交往中,言语放纵、诚信缺失、行为滥施,背离道德要求,以致造成网络道德失范,这种道德失范对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的影响势必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络文化中的追求享乐及个人主义等不良信息极易俘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各种“西化”的不良信息不断侵袭青年大学生。

面对这些信息,思想单纯、缺乏阅历和辨别力较弱的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极易受到网上信息的影响、迷惑,形成严重的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二)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时往往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虚拟身份而不必承担后果。

网络的隐密性和现实关系的复杂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与网友交往,极力回避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上侃侃而谈、现实生活中却格格不入,表现出网上交流能力与现实交往能力的极大反差。

当这两种互动方式同时作用于大学生身上时,由于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两种人格很难在一个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身上统一起来,直接导致心理扭曲和双重人格。

[浅谈,大学生,网络,其他论文文档]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网络,其他论文文档]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摘要: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

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1.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

首先,网络的非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导致网络道德环境中,充满了各种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冲突的“异质”道德,强烈冲击着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其次,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弱化了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信念,导致道德主体感淡漠。

网络是一个失去了某些强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间,是一个淡化了社会背景、“社会控制因素”的虚拟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缺少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

再次,网络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行为,为大学生提供了不良的榜样示范。

而众多负面“榜样”的频繁出现,恶化了网络环境,加剧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

2.网络德育的滞后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

首先,网络德育在许多学校是“盲点”、“空白”。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就已“触网”,但多数人在中学时并未接受过网络德育。

进人大学后,许多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在缺失状态,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致使他们在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控制。

其次,一些已经开展网络德育课程的高校,由于沿用现实社会德育的传统模式来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缺乏针对性,使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再次,网络德育中教育者丧失了教育优势,缺乏预见性。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既有道德,教育者往往先于学生认识、体验、实践,因而教育者能够预见处理学生在品德发展中的矛盾,保持一定的教育优势。

而网络德育并非如此。

网络正处于发展中,网络道德的诸多方面都不确定。

教育者与学生同时经历这个发展过程,教育者无法达到现实社会德育中所具有的那种优先性和主动性,更为被动的是相当多的教育者对于网络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还远远低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

试析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试析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

试析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摘要: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原因、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网络道德失范影响对策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一)上网时间无节制,影响学业和生理健康。

网络有其特有的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沉溺其中。

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

专家指出,过度沉迷网络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人际交往以及学习。

一旦沉溺于网络世界,长时间地面对电脑,他们的日常生活规律就完全被打破,饮食不正常,睡眠减少,情绪低落,根本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

(二)人际沟通能力退化。

目前,网上交友已成为当前的时尚,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交往方式,完全突破时空界限。

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这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传递信息的媒介只是一些简单的代表符号,大学生交友的网络化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体语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大学校园中许多大学生往往是上网时情绪高度兴奋,下网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而且有的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三)道德感的弱化,不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具有匿名性、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充分发挥网民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时候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全然不复存在。

不少大学生都表示自己曾经在网上聊天时说过谎话、脏话。

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在北京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31.4%的人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37.4%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道德失范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Q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

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

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

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

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

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缺乏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律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行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对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言,失范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治愈的反常现象或病态现象。

要治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这一现象就必须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调适是指教育者、政党或社会组织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加以调整,使之与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调适,必须从主观和客观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调适的关键:提高大学生的自教自律水平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防御机制和价值观念体系的改变。

因此,要调适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根本就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教自律水平。

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大学生网络活动的自觉性提高大学生网络活动的自觉性是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的内在要求。

所谓自觉性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受外界力量的控制,能够独立和理性地做出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理论探讨
196
办公室业务2012・5
文/孟鹏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之一。

然而在享受自由的网络学习、便捷的网络生活和轻松的网络交往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渐凸显。

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摆在我们目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日渐凸显。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热衷网上聊天,言行过度放纵。

当代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

但他们们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再生气也要保持仪态和素质,于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就成了他们发泄的最佳场所。

他们经常通过上网聊天交友、逛论坛发帖子来排解内心的压力。

由于网上聊天交友是隐姓匿名的,他们便可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说粗话、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层出不穷。

网络语言极度放纵,他们心有所想随即在论坛上发帖,或将状态更新在微博、人人网上,且相互转发,以此为乐。

(二)上网时间过长,过度痴迷网络游戏。

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了中学时的升学和考试压力,课余时间多了起来,一时没有了方向和目标,大把的时间都在网上度过。

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在这虚拟的世界里,尽情地冲浪。


别是那些富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或是
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游戏,更使他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沉湎于网络中。

研究表明,长时间迷恋网络,会使大脑高度兴奋,使人颓废、消沉。

如果他们不及时改弦易辙,不但会导致学业荒废、人际关系淡化,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制造与传播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隐藏在可执行程序或数据文件中的一种干扰程序,具有多样性和传染性,其繁殖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令人触目惊心。

大学生是一个掌握高深专门知识的群体,其中的极少数人凭借娴熟的技术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蓄意破坏他人网络终端,危害网络的正常运行。

例如在2006年被列为十大病毒排行榜首的“熊猫烧香”,就是由武汉某高校大学生雷磊和李俊编制和散播,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是由数字构成的,具有虚拟性。

而虚拟生存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不需要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也不需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样大学生可以随意地虚拟构建各种身份,借助符号代码在网上实行各种虚拟行为。

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行是否正当,既不易察觉和监督,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极大“自由”,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削弱了责任感,从而导致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

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原本已经构建的自律意识弱化,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大学生群体一般在18—25岁年龄段。

这个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
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完善的特殊时期。

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感情丰富而不稳定,勇于挑战创新。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契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的独特心理。

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缺乏社会阅历和较强的道德意志自制力,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也很难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

大学生极易为网络的消极面所影响,他们辨别西方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相对不足,政治热情相对缺乏,这些消极的东西,难免会反映到网络活动中。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行为文明,一方面要靠网民良好的道德水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靠社会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对网络信息的监控。

因此,一个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是必需的。

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网络监督体系。

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除此之外,网络监控技术发展也不是很成熟,很多监管技术还没能得到普及和应用,层出不穷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急需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应用。

参考文献:
①郑显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8(09).
②李士群,网络道德[M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③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