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合集下载

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讲课

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讲课

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皮肤腺和其他皮肤 衍生物)、神经组织、感觉器官和消化管的两端。
三. 生物发生律
德国学者赫克尔(Haeckel, E. 1866)
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 law ): 生物发展史分为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即个体的发 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即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演其祖先的主 要发育阶段。

不同地层的化石特点: 早期地层:古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 晚期地层:古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 最明显、最主要的证据是化石。
最早的化石:澳州西海岸35亿年前的兰细菌化石
(二) 形态学证据(Morphological evidence)
现存的动物种类形成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 到高等的序列。
辐射卵裂:棘皮、两栖类
第3次卵裂以后,上层的分裂球很整齐地排列在下 层之上,呈辐射排列。
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细胞分裂 受阻,卵裂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
盘裂:分裂局限于胚盘处,如乌贼、鸡. 囊胚的形成(blastulation)
5.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中胚层的形成方式: 裂体腔法(端细胞法):原口动物、高等脊索;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 索动物、原索动物。
体腔的类型:三胚层无体腔、假体腔和真体腔
6. 胚层分化
内胚层最简单,中胚层最复杂,外胚层最特异。
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 吸器官,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一部分; 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器官 的大部分;
4. 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蛙的大致发育过程 个体 受精卵 发育 系统 发育 单细胞 囊胚 单细胞群 原肠胚 腔肠动物 三胚层 三胚层动物 蝌蚪 鱼 有腿 有尾 两栖类 成蛙 无尾 两栖类
第五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 先。对此也有两种假说: 1、原肠虫学说 赫克尔提出和团藻相似的群体单细胞动物一端内陷,形 成了有原肠和两胚层的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原 肠虫。 2、吞噬虫学说 梅契尼可夫提出,具有单层细胞的单细胞群体内,一部 分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了两胚层的实心的 原始多细胞动物。把此祖先称为吞噬虫。因现存的较低等 的动物,多由细胞移入而形成两胚层。内陷法到后来才有。 因此,吞噬虫学说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二、合胞体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 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 早期胚胎发育
第一节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一、关于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二、关于多细胞动物的对称体制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 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愈简单,在太古代 地层中,已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多细胞 动物化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的出现早于多细 胞动物。 形态学方面: 从群体鞭毛虫,如:盘藻、团藻等可以推测,群体是 单细胞动物过渡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 胚胎学方面: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卵裂、囊胚、 原肠胚等阶段,均要经过单个细胞。根据“个体发育是 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这一生物发生律,也说明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与受精卵 卵裂 囊胚的形成 原肠胚的形成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胚层的分化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多孔动 物门(Porifera)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生物发生律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Porifera)
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分类及分类地位 经济意义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人的胚胎发育过程
动物的发育
个体发育 系统发育
• 一.个体发育:有机体从受精卵 发育成成体的过程。包括 胚前期, 胚胎期和胚后期。 (一)胚前发育:性细胞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
精母细胞 4个精子 3个极体
卵母细胞
1个卵细胞
少黄卵:卵黄少,均匀
中黄卵:卵黄多,分布于中央 多黄卵:卵黄多,分布于一侧
(二)胚胎发育
受精(fertilization)与受精卵 卵裂(cleavage) 囊胚的形成(blastulation) 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活习性方面无区别,如低等昆虫。 变态发育(间接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生活 习性方面的区别显著,如蛙、昆虫等。
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ontogeny): 是指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个体性成熟 或死亡为止的整个过程。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功能、
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都发生一系列变化。
生物发生律(biogenetic law, 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
由德国科学家赫克尔(E.Haeckel)于1866年提出。是指个体发 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二者的对应关系如 下:
青 蛙
个 体 发 育
受 精 卵
囊 胚

4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4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二 、分 类
菱形虫纲:双胚虫 异胚虫 直泳虫纲:直泳虫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研究生物化石的科学) 古代动物、植物的遗体,经过地壳的变迁等形成了化 石。从所得的化石发现:在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 类愈简单;在距今愈近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愈高等。在 太古代地层中,已发现有单细胞动物有孔虫的 化石,而多 细胞动物的化石在这里极少,说明单细胞动物比多细胞动 物出现早
3、扁囊胚虫学说
1883年海曼提出,认为原始后 生动物是两侧对称的有2胚层的扁 的动物,称此动物为扁囊胚虫。扁 囊胚虫通过腹面细胞层的蠕动、爬 行、摄食,最后该动物背腹细胞层 分开成为中空的,这样逐渐地腹面 的营养细胞内陷形成消化腔;同时 产生了内外胚层,形成了两胚层动 物。
(二)合胞体学说 主要由Hadzi(1953)和Hanson(1977)提出的,认为多 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 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 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由于有些纤毛虫倾 向于两侧对称,所以合胞体学说主张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 侧对称的,并由其发展为无肠类扁虫。 对该学说持反对意 见较多,一是任何动物类群的胚胎发育都未出现过多核体 分化成多细胞现象;二是体型进化是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 称。
过渡类型 :中生动物(中生动物门)
多细胞动物:后生动物(海绵动物……)
中生动物门
一、 主要特征: 1、全部为体内寄生种类。 双胚虫:寄生于头足类的肾 直泳虫:寄生于海生无脊椎动物 2、种类少,个体小。 50种 0.5~10mm 3、结构简单,生活史复杂。 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 细胞排列成双层 4、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姓名:王园学号:20117319专业:生物科学学院:农生院时间:2012.3.3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进一步探索,越来越多的例子和研究证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在未来的日子里,揭开多细胞的起源将不会成为难题。

如:“多细胞生物起源或可追溯至寒武纪前”的发表证明人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谜底解开之日将不会远。

一、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动物由单细胞演变为多细胞是动物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切高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都是多细胞的。

但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发展远较植物的快。

这是因为多细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两侧对称的体型,进而身体各部分明显分工,出现了头部,使得神经、感官等大大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是由于多细胞动物长期适应于活跃的、主动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虽然也能完成起生命的各种活动,并有些单细胞动物结构上有一定程度的复杂化,但由各种细胞器来完成的各种不同的功能,这仅仅是一个细胞内的分化。

原生动物也有一些多细胞群体,它们只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一般仍是以一个个细胞为独立的生活单位的,彼此之间并不发生密切联系。

多细胞动物我们称之为Metozoa,即后生动物,这是相对于原生动物(prot-ozoa)而言的。

后生动物包括除原生动物以外的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

也有学者认为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一个小类群--中生动物Mesozoa,这类动物寄生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内,个体细胞数目20-30个。

二、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的证据现在公认多细胞动物起源与单细胞动物,证据主要如下三个方面:1、古生物学方面从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种类来判断。

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化石研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化石种类越简单。

在太古代(地质史最古老的年代),距今32亿到距今18亿年的中生代的地层中有大量有孔虫的化石。

而晚近地层中的化石种类则较复杂,并且动物杂交的程度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笔记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笔记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一、古动物学方面1、距今6亿年以前(古生代寒武纪)海相沉积里多为古老的原生动物化石(有孔虫,放射虫等),多细胞动物化石却很少见。

2、距今愈古老的化石中,种类愈少,愈简单;愈近的地层中,则愈多而复杂。

二、比较形态学方面三、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是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发育成成体。

第二节多细胞动物的系统发展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又叫后生动物,一般分为中生、侧生和真后生动物。

第三节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一、个体发育的概念:从受精卵或合子起到个体死亡的全过程。

二、三个阶段:1、性细胞的形成:增殖期: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数量不断的增多时期;生长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成熟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4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2、胚胎发育:从受精到幼体的产生,主要分以下阶段:(1)受精和受精卵:根据卵黄多少可将卵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和多黄卵。

卵黄相对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另一端称为动物极。

精卵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称为受精。

受精方式有体内和体外两种。

(2)卵裂:定义:从受精卵经过多次的重复分裂,形成多个分裂球或胚泡的过程。

包括细胞的分裂、增殖和移位特点:分列的次数愈多,形成的分裂球愈小。

卵裂方式: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等裂: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同,如文昌鱼;不等裂: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与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同:蛙类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盘裂:分裂仅限于动物极胚盘上,乌贼和鸟类;表裂:分裂仅限于卵表面:昆虫卵(3)囊胚期: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囊状的球状胚。

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

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4)原肠期:胚胎分化出内胚层、外胚层、原肠腔、原口由囊胚植物极的细胞向内陷入。

最后形成2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 受精与受精卵 卵黄含量分 少黄卵、中黄卵、 按卵黄含量分:少黄卵、中黄卵、多黄卵 卵黄分布分 均黄卵、中黄卵、 按卵黄分布分:均黄卵、中黄卵、端黄卵 植物级与动物级:卵黄较多的一端称为植 植物级与动物级:卵黄较多的一端称为植 物级,另一端称为动物级 物级,另一端称为动物级。 动物级。 受精的生物学意义: 受精的生物学意义:子代能从亲代那里获 得双重的遗传性和变异性, 得双重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使子代更具有生 命力。 命力。
胚层的分化
• 分化:同一类型细胞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的 分化:同一类型细胞转变为复杂的、 细胞的过程。 细胞的过程。
各胚层的分化
• 外胚层:皮肤表皮、神经组织及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 外胚层:皮肤表皮、神经组织及感觉器官、 端。 •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 内胚层:消化道大部分上皮,肝脏、胰脏,呼吸、排泄、 内胚层:消化道大部分上皮,肝脏、胰脏,呼吸、排泄、 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 群体学说
• Haeckel的原肠虫学说 : 囊胚虫 Haeckel的 ——→ 原肠虫 →
内移 内陷
•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囊胚虫——→ 吞噬虫 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囊胚虫 吞噬虫学说 → •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Grell-Butschli的扁囊胚虫学说: 扁囊胚虫 两侧原肠虫 ————————————————→ →
中生动物门:为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 中生动物门:为一类小型的内寄生动物, 已知约50 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和直泳虫纲。 50种 分为菱形虫纲 直泳虫纲。 菱形虫纲和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以及课下的查阅资料,我对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有了一些认识。

在生命的初期出现的是单细胞动物。

单细胞动物只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单个细胞,虽然有些也有群体喜欢群居生活,但每个细胞之间联系并不密切,将其群体打散后每个个体仍能独立生存。

因此,在发展上它们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属于原生动物。

随着生命形式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多细胞动物。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发展,是动物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生物进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一切高等动物包括人都是在这一体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作后生动物。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种种迹象表明,多细胞动物是由单细胞动物发展进化而来的。

主要证据如下:1、古生物学方面: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在地层中形成了化石,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最简单,且能看出动物由低等到高等发展的顺序。

说明最初出现单细胞动物,后来才发展出多细胞动物。

2、形态学方面:就现有动物来讲,有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

有些群体生活的原生动物如团藻,其形态与多细胞动物很相似,可推测其为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的中间类型。

3、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都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的形成、细胞分化以及器官形成等一系列过程,从而发育成成体。

这充分反映了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共性。

根据生物发生律(下边介绍),个体发育简短而迅速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生物发生律上面提到了生物发生律,这里是对它的简单介绍: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论,是德国人赫克尔提出的。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互相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单细胞动物),经过囊胚(单细胞的球状群体)、原肠胚(腔肠动物)、三胚层(原始三胚层动物)的胚、无腿蝌蚪(低等脊椎动物)、有腿蝌蚪(鱼类动物)、成体青蛙(两栖动物)。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
内胚层——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大部分、肺、 消化腺等
整理课件
21
第四节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1)赫克尔原肠虫学说 最早的多细胞动物产生于类似
团藻的球形群体,这类群体一面 内陷形成具有双层细胞的多细胞 动物的祖先。这种祖先因为与原 肠胚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赫 克尔称之为原肠虫(gastraea)
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适用于整 个生物界。
不能把“重演”理解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个 体发育和系统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系统发 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 重演系统发展,而且也会出现新的变异,又能 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两种发育过程又都受环 境的影响。
整理课件
28
思考题:
1.中胚层形成的方式 2.原肠胚的特征
整理课件
3
第二节 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 类也是最简单的,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 化石种类也较复杂
形态学方面:从现有动物看,从单细胞动 物到多细胞动物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 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胚胎学方面:根据生物发生律,及个体发 育简短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 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是新个体的 开始,受精卵是单细胞
作用
使精卵细胞的单倍 染色体结合成合子 的双倍染色体
活化卵细胞
整理课件
7
二、卵裂(cleavage)
1、卵裂的概念、特点
• 精卵融合后,受精卵仍然是单个细胞,受精卵经 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裂
• 它是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即在每次分裂之后, 未到新细胞长大就继续不断地分裂下去,因此分 裂成的细胞就越来越小,这些细胞叫做分裂球( blast onere)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姓名:王园学号:20117319专业:生物科学学院:农生院时间:2012.3.3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进一步探索,越来越多的例子和研究证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在未来的日子里,揭开多细胞的起源将不会成为难题。

如:“多细胞生物起源或可追溯至寒武纪前”的发表证明人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谜底解开之日将不会远。

一、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动物由单细胞演变为多细胞是动物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切高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都是多细胞的。

但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发展远较植物的快。

这是因为多细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两侧对称的体型,进而身体各部分明显分工,出现了头部,使得神经、感官等大大发展,而这些发展都是由于多细胞动物长期适应于活跃的、主动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虽然也能完成起生命的各种活动,并有些单细胞动物结构上有一定程度的复杂化,但由各种细胞器来完成的各种不同的功能,这仅仅是一个细胞内的分化。

原生动物也有一些多细胞群体,它们只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一般仍是以一个个细胞为独立的生活单位的,彼此之间并不发生密切联系。

多细胞动物我们称之为Metozoa,即后生动物,这是相对于原生动物(prot-ozoa)而言的。

后生动物包括除原生动物以外的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

也有学者认为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一个小类群--中生动物Mesozoa,这类动物寄生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体内,个体细胞数目20-30个。

二、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的证据现在公认多细胞动物起源与单细胞动物,证据主要如下三个方面:1、古生物学方面从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种类来判断。

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化石研究发现,越是古老的地层,化石种类越简单。

在太古代(地质史最古老的年代),距今32亿到距今18亿年的中生代的地层中有大量有孔虫的化石。

而晚近地层中的化石种类则较复杂,并且动物杂交的程度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囊胚—卵裂后期,
海绵
蛙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昆虫
四、原肠胚
形成两胚层的结构
内陷: 海星等 内转:鱼类 两栖类 爬 行类 鸟类 内移: 腔肠动物 (胚
孔后形成)
外包:软体动物 蛙类 分层:无尾两栖类 鸟类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五、中胚层、体腔的形成(扁形动物以上)
---端细胞法
(裂体腔 法): 原口动物、 高等脊索动物
中心内容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 个体发育 系统发育

腔肠动物、青蛙的个体发育举例

研究重演律的意义
水螅的个体发育: 受精卵 和下列动物对照: 单细胞动物
囊胚
原肠胚
单细胞群体
腔肠动物
青蛙的个体发育: 受精卵 囊胚
动物对照:
原肠胚 三胚层 无腿蝌蚪 有腿 蝌蚪 成蛙
单细胞动物 单细胞群体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类
---体腔囊法:
棘皮、半索、 原索动物
六、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皮肤上皮(皮肤腺、羽毛、毛等衍生物) 神经组织、感官、消化管两端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排泄器官的 大部分
内胚层:消化管大部分(上皮)、消化管衍生物 (肝、胰)、呼吸器官
注:不是所有的动物的胚胎发育均需这6个过程
4.4

赫克尔的生物重演律(发生律)
鱼类
有尾两栖类 无尾两栖
4.5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鞭毛虫相似的球形单细胞群体---团藻是多细胞动物的祖先
一、赫克尔的原肠虫说(内陷)
二、梅契尼可夫的吞噬虫说(内移--实囊虫说)
思考题

重点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包括各阶段 的分类)

动物学:02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海绵

动物学:02多细胞动物的起源+海绵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除原生动物以外,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动物。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

一.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1.受精:精卵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2.卵裂:受精卵进行的分裂。

由于卵的类型不同,发生卵裂的方式也不同完全卵裂:等裂(文昌鱼)、不等裂(蛙)不完全卵裂:表面卵裂(昆虫)、盘状卵裂(鸡)特点:细胞只进行分裂而不长大,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但胚胎总体积基本保持不变。

3.囊胚:卵裂后期一般形成一个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中间的空腔叫囊胚腔,外面的细胞层叫囊胚层。

由于卵子类型和卵裂类型的不同,形成的囊胚亦不相同,主要分为4类,即,腔囊胚、实心囊胚、盘状囊胚、表面囊胚。

4.原肠胚囊胚进一步发育,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

•原肠形成的方式有:内陷、内移、外包、分层、内转。

动物的原肠作用不是单一的方式,而是多种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联合进行的。

5.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中胚层形成方式:端细胞法(裂体腔法)、体腔囊法(肠体腔法)6.胚层的分化•外胚层:分化成上皮、皮肤腺、羽毛、毛等皮肤衍生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感觉器官;消化道的前后两端。

•中胚层:分化成肌肉、结缔组织、骨髓、多数动物的生殖系统、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内胚层:分化成消化道的大部(上皮)、消化道衍生物(肝、胰)和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等。

三.生物发生律(重演律)P74也叫重演律,是德国人E. Haeckel于1866年提出的。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个体发育并不是简短重演系统发展,会不断变化发展来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蛙的发育)青蛙的个体发育与两栖纲的系统发展第二节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形不对称或辐射对称,体表有很多小孔(水流进入体内),水生固着生活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和中胶层构成3.中胶层具骨针或海绵纤维,起支持作用4.身体具有水流通过的孔、沟、室(水沟系)5.无神经系统,细胞之间无协调作用6.有无性生殖(出牙、芽球)和有性生殖,胚胎发育过程具胚层逆转现象7.再生能力极强•外层称皮层,由扁细胞和孔细胞组成;•内层称胃层,主要细胞为领细胞;•中胶层中有钙质或矽质的骨针或海绵丝,还有一些细胞(成骨细胞、成海绵质细胞、变形细胞、芒状细胞)。

普通动物学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普通动物学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在动物界里除了单细胞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一切高等生物虽然都是多细胞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动物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植物,它们进化发展的速度也远较植物为快。

动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有对称的体型。

两侧对称的体型不仅有利于活动,且促使身体分为前后、左右和背腹。

在进化过程中,神经感官和取食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形成了头部。

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是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

一切高等动物以至于人都是在这一体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单细胞动物在形态结构上虽然有的也较复杂,但它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

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属于原生动物。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做后生动物(Metazoa),这和原生动物的名称是相对而言的。

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还有一类中生动物(Mesozoa)(图3-1),中生动物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认为中生动物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

有学者将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并列为3个动物亚界。

现在一般认为中生动物为动物界中的一门。

中生动物是一类小型的内寄主动物。

结构简单,已知约50种,分为菱形虫纲(Rhombozoa)和直泳虫纲(Orthonecta),前者包括双胚虫(dicyemida)和异胚虫(heterocyemida)两类。

菱形虫纲的动物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体长约0.5mm~10mm,虫体由20~40个细胞组成,细胞数目在每个种内是恒定的。

这些细胞基本上排列成双层,但又不同于高等动物的胚层。

外层是单层具纤毛的体细胞,包围着中央的一个或几个延长的轴细胞。

虫体前端的8~9个体细胞排成两圈,用以附着寄主。

其余的体细胞多少呈螺旋形排列(图3—1)。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

第3-4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

海绵动物门小结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体形多为不对称。 细胞有分化现象,但没有器官、系统和组织。 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外侧为扁平的表皮细胞; 内侧为领细胞。中间为中胶层。 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
4 原肠胚的形成: 囊胚进一步的发 育进入原肠胚阶 段。胚胎分化为 内、外两个胚层 和原肠腔。
几种原肠胚的形成方式
5 中胚层及 体腔的形成
6 胚层的分化 内胚层:消化管的上皮、消化腺、呼吸器官、 排泄和生殖系统的一部分。 中胚层: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系统的 大部分。 外胚层:皮肤上皮和衍生物、神经组织、感觉 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大多数动物是多细胞的。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是生物从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代表了生物进化 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一 多细胞动物起源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的证据: 从化石中发现地质年代越久的动物,种类越简单。 形态学的证据: 从现有动物分析,有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形成了 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胚胎学的证据: 在胚胎发育中,多细胞动物是有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 囊胚、原肠等一系列的过程,发育成成体。根据重演 律,个体发生简短地重演系统发生的过程。
海绵动物的经济价值
海绵动物虽然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但有些种类供药用 仍有较悠久的历史。同时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在海绵动物 的体中,提取了一些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 增加了本门动物的药用种类、范围和价值。如从红胡子海 绵中提取了“Ectyonin”,具较强的抗菌作用;从绿色海绵 Halicl0na uiridos中提取的“Halitoxin”具抗癌活性;从多 种海绵体内提出的“海绵胸腺嘧啶”和“海绵尿核甙”是 化学合成阿糖胞甙的基质。阿糖胞甙不但是一种有效的抗 病毒药物,而且又是目前国内外广泛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 这说明海绵动物与其他海洋生物一样,为今后寻找有效新 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医学精品

4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医学精品

(四)原肠胚的形成(gastrulation)
形成的方式有:内陷、内移、外包、分层、内转。 1、内陷(invagination):植物极细胞内陷形成外面的外胚层 (ectoderm)细胞层和内层为内胚层(endoderm)。内胚层包围的 腔为原肠腔(gastrocoel)。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 胚孔(blastopore)。此为多数种类。 2、内移(ingression):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 层。没有胚孔,以后形成胚层。
(2)表面卵裂(peripheral cleavage):分裂区只限于卵的表 面,为表面卵裂。如昆虫。
(三)囊胚的形成(blastulation)
卵裂的进行使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即为囊胚 (blastula)。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blastocoel)。囊 胚壁细胞层称为囊胚层(blastoderm)。
(1)菱形虫纲(Rhombozoa):20-40个细胞,同种数目固定。 寄生在头足类软体动物的肾内,如双胚虫(dicyemida),异胚虫 (heterocyemida)。
(2)直泳虫纲(Orthonecta):雌大,雄小,寄生在无脊椎动物 体内,如直泳虫(orthonectid)。
由于全部寄生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分类地位尚有争议。
多细胞动物内外胚层之间的胚层为中胚层(mesoderm)。其间 的腔为真体腔。形成方式包括:
1、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中 胚层细胞。最后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 由于这种体腔是中胚层裂开形成的,因此该体腔又称裂体腔 (schizocoel)。形成方式又称裂体腔法(schizocoelous)。见于原口 动物、高等脊索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1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一、知识点
I、理论:一切高等动物虽然都是多细胞的,但其发展是不平衡的
II、动物体复杂化的关键:对称体型和头部的形成
III、两侧对称的意义:有利于动物活动;促使身体分为前后、左右、背腹
IV、发展过程中3类动物: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后生动物
V、中生动物:一类小型的内寄主动物。

结构简单,分为菱形虫纲、直泳虫纲。

1、菱形虫纲:包括双胚虫、异胚虫。

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

2、直泳虫纲:寄生在多种海生无脊椎动物体内。

成虫多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没有轴细胞。

VI、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一般认为是中生动物,因为它和原声动物的纤毛虫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二、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I、古生物学方面: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残骸。

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是最简单的。

II、形态学方面:简单——>复杂;低等——>高等
III、胚胎学方面: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第2节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胚胎发育分为: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
I、受精与受精卵:精子与卵子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
II、卵裂:
1、完全卵裂:多见于少黄卵。

a、等裂:海胆、文昌鱼;b、不等裂:海绵动物、蛙类。

2、不完全等裂:多见于多黄卵。

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a、盘裂:乌贼、鸡卵;b、表面卵裂:昆虫卵
III、囊胚的形成:囊胚:囊胚腔、囊胚层。

IV、原肠胚的形成:内陷、内移、内转、外包、分层。

最常见的是内陷和外包同时进行,分层和内移相伴而行
V、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端细胞法(裂体腔法);体腔囊法:棘皮动物、毛鄂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
VI、胚层的分化:动物体的器官都是由内、中、外胚层发育而来
1、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和生殖器官的小部分
2、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生殖和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3、外胚层:分化皮肤上皮、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第3节生物发生律与多细胞起源学说
一、生物发生律
赫克尔在《普通形态学》中说:生物发展可分为2个密切联系的部分: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

也就是个体发育的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二、多细胞起源学说
I、群体学说:
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由类团藻的球形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
细胞动物的祖先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很多低等多细胞动物靠内移的方法形成、靠吞噬作用进行细胞内消化,很少进行细胞外消化(该学说更易被学者接受)
恩格斯说:“整个有机界在不断地证明形式和内容的同一或不可分离。

形态学的现象和生理学的现象、形态、机能是相互制约的”
II、合胞体学说:
多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

但意见不一。

本章总结
一、本章重要名词解释
I、受精:精子与受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
II、分化:胚胎时期的细胞,开始出现时,相对地说是简单的、均质、具有可数性。

进一步发育,由于遗传性、环境、营养、激素以及细胞群之间相互作用诱导等因素的影响,而转为较复杂、异质性、稳定性的细胞。

这种变化现象称为分化
二、本章重点图
I、P70图3—1,中生动物
II、P73图3—6,中胚层形成示意图
三、章末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