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通过《中国饮食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肴馔文化,中国筵宴文化,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 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 茹毛饮血” 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 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 中国早在“ 山顶洞人” 时就已能人工取火, 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 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举世闻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汉语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交融。

本文将探讨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汉语中与饮食相关的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

在中国,饮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经常通过聚餐来加深感情,表达友好。

因此,在汉语中,不少词语和成语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有的放矢”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射箭时准确地瞄准目标,引申为做事情有的有准备、有目的。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古代射箭比赛,为了保证射箭的准确性,射手需要在箭身上刻上箭的去处,这个箭的去处就叫“矢”。

而在古代的饮食文化中,有的放矢也是一种饭后的精致吃法,意味着将食物摆放得规整有序,既注重口感,也注重色香味。

这样的用法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摆盘”、“擺盤”。

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的承载者,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和词语都透露出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

同时,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也有不少与饮食相关的词汇。

比如,“吃土”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过穷过苦,生活水平很低。

而“吃土”其实也和古代的一种美食有很深的联系。

在古代,穷困山区的百姓没有肉食,他们只能靠吃土来填饱肚子。

尽管这些食物看似简单普通,但却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通过对土壤的研究和处理,制成鲜美可口的小吃。

因此,“吃土”这个词在汉语中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中国的餐桌文化中,食物的名称也经常成为交谈的话题。

比如,“龙虾”这个食材,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

在北方人看来,龙虾是一种珍贵的食材,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宴席上才会享用。

而在南方,龙虾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普通的海鲜,经常出现在家常菜里。

这种地域性的称呼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不同认知和喜好。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通过食物的名称来交流感受,分享饮食文化带来的乐趣。

总的来说,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映衬。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

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

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一)论文关键词:汉字饮食对象食物制作力一式饮食文化论文摘要:汉字里蕴涵有饮食文化信息它包括饮食的内容与对象、食物的制作力一式和品类。

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又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

汉字是研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沃野是丰富的矿藏这就是研究汉字形体的意义所在。

古人说食色性也。

也就是说人之于饮食与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须。

而在这先天生就的两种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人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的主要来源。

囚而古人从果腹之初就一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力一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力一式力一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从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信息在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语言里就有留存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除其读音与意义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体之中还有着语言音义里所寻觅小到的珍贵信息。

饮食文化应当包括两类一是“饮”即茶、酒之类二是“食”即食物的摄取其对象应为饭食肉菜之属。

《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郑玄笺“渴则与之饮饥则与之食。

”应当说这是一种大类的划分。

小过在古代越古越如此“食”‘饮”是可以与相包含与代替的。

古有膳夫之职据文献记载其小但管吃也管喝。

但是我们此处所论之“饮”‘食”则于此小采而仅就摄取食物这狭窄区域内淡“饮”论“食”。

“饮”就是汤类、粥类的食物“食”就是饭类主食、菜肉类副食的食物。

而对于其上一层次的所谓“饮”的内容我们仅取“酒”文化之一种专题论述之。

“饮”“食”的构形贮存着熟食与造酒的信息“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的产生则表明人类饮食进入熟食阶段。

“食”字的甲骨文形体下而是“篡”的象形字上而像一个盖子。

“篡”是古人盛黍.程.稻、粱等主食的器具圆形上而有盖子来保温。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

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

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

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燔即是烤。

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

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

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

《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

从火,吹省聲。

昌垂切。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

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

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

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中国饮⾷⽂化的论⽂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 在⽇复⼀⽇的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篇优秀的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中国饮⾷⽂化的论⽂(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国饮⾷⽂化的论⽂篇1 摘要: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不断加剧,形成特⾊饮⾷⽂化交流形式。

对古代中外饮⾷⽂化交流溯源进⾏了梳理,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即丰富了中外双⽅的饮⾷种类,形成了饮⾷⽂化交流特⾊,调整双⽅的饮⾷结构,建⽴了更加科学的饮⾷营养标准,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特⾊ 对于中国⼈饮⾷来讲,“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三餐填饱肚⼦,⽽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蕴含着中国⼈长久以来对待⾷物的观念和态度。

例如,孩⼦出⽣以后,亲朋好友通过吃红⾊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满⽉的时候要喝满⽉酒,孩⼦过⽣⽇的时候都要吃⼀碗“长寿⾯”……由此可见,中国⼈的⼀⽣与饮⾷有着不解之缘,与其说是满⾜中国⼈⽣理的⼀种基本需求,不如说实际上,中国饮⾷仅仅是借“吃”这⼀简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中国⼈所具有的丰富感情,这即是中国所具有的特⾊饮⾷⽂化。

对中外饮⾷⽂化交流历史进⾏考察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元明清时期中国饮⾷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以往任何⼀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

本⽂将以中国与东南亚的饮⾷⽂化交流为研究主体,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国在与东南亚饮⾷⽂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化交流的现代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古代时期中外饮⾷⽂化交流溯源。

作为⼀个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中国在饮⾷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化。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地⼤物博,物产较为丰富,这为中国古代饮⾷⽂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

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

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

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燔即是烤。

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

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

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

《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

从火,吹省聲。

昌垂切。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

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

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论文关键词:汉字饮食对象食物制作力一式饮食文化论文摘要:汉字里蕴涵有饮食文化信息它包括饮食的内容与对象、食物的制作力一式和品类。

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又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

汉字是研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沃野是丰富的矿藏这就是研究汉字形体的意义所在。

古人说食色性也。

也就是说人之于饮食与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须。

而在这先天生就的两种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人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的主要来源。

囚而古人从果腹之初就一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力一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力一式力一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从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信息在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语言里就有留存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除其读音与意义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体之中还有着语言音义里所寻觅小到的珍贵信息。

饮食文化应当包括两类一是“饮”即茶、酒之类二是“食”即食物的摄取其对象应为饭食肉菜之属。

《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郑玄笺“渴则与之饮饥则与之食。

”应当说这是一种大类的划分。

小过在古代越古越如此“食”‘饮”是可以与相包含与代替的。

古有膳夫之职据文献记载其小但管吃也管喝。

但是我们此处所论之“饮” ‘食”则于此小采而仅就摄取食物这狭窄区域内淡“饮”论“食”。

“饮”就是汤类、粥类的食物“食”就是饭类主食、菜肉类副食的食物。

而对于其上一层次的所谓“饮”的内容我们仅取“酒”文化之一种专题论述之。

“饮”“食”的构形贮存着熟食与造酒的信息“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的产生则表明人类饮食进入熟食阶段。

“食”字的甲骨文形体下而是“篡”的象形字上而像一个盖子。

“篡”是古人盛黍.程.稻、粱等主食的器具圆形上而有盖子来保温。

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通用25篇)

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通用25篇)

饮食文化的作文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通用25篇)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饮食文化的作文篇1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从神农氏开始至今,五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而神农尝百草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见证。

中国的饮食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

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论文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

论文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民以食为天”,但对中华民族来说,饮食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一种文化。

我们的老祖宗因饮食而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的影响的。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汉字文化圈,又称筷子文化圈,便集中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一.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二.中国汉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特色文字——汉字,同它的母体一样,亦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

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中国汉字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历史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初期形成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

三.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文字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是中国文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

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的影响的。

我国饮食文化渊源流传,是我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有关饮食的记述和描写。

我们要研究汉字文化与饮食首先就要从这最基本的汉字说起。

1、“年”与“禾”在古代的壁画中,常常能看到描绘人们头上插着禾谷为装饰,翩翩起舞,以庆贺当年的丰收的壁画。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

中华饮食文化论文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日常饮食的习惯和食品的制作方式。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饮食传统和文化形态。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饮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思维和情感,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华饮食文化的核心是“五谷养人”,即把谷类作为主要食源,并以谷类为基础,与肉类、蔬菜、水果等多种食材相互搭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菜系。

中华饮食文化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饮食的五味调和、口感丰富,强调荤素搭配的均衡,讲究色、香、味、形的统一,以及食材的营养搭配,使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获得健康和营养。

中华饮食文化还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礼仪、节日习俗紧密相连。

在中国,饮食不仅仅是满足身体需要的生理行为,更是一种与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紧密关联的文化事件。

如宴客、婚丧嫁娶、庆典、节日等都离不开丰盛的饮食。

中华饮食文化注重饭局的筹备和举办,注重座次、样式、器皿、礼仪等细节,形成了独特的宴会文化。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还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和民间传说。

中国人民通过饮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饭前洗手、敬酒、吃顿饭顶个碗、年夜饭、吃面条、吃汤圆等都充满了吉祥、祈福的民间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华饮食文化正面临许多挑战。

快餐、西式饮食的流行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中华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形成的宝贵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方式和传统习俗,更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维紧密相连的文化形态。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华饮食文化,使其成为我们的骄傲,传承下去。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化论⽂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 ⽆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作中,说到论⽂,⼤家肯定都不陌⽣吧,论⽂是学术界进⾏成果交流的⼯具。

那么⼀般论⽂是怎么写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浅谈中国饮⾷⽂化论⽂篇1 饮⾷是⼈类⽣存与发展的第⼀需要,也是社会⽣活的基本形式之⼀。

然⽽不同的⽂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观念和饮⾷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化。

中国饮⾷⽂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精深。

它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从饮⾷结构、⾷物制作、⾷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审美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化,成为世界饮⾷⽂化宝库中的⼀颗璀璨的明珠。

西⽅的⼀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已的饮⾷习惯,形成精巧专维、⾃成体系的饮⾷⽂明。

中西⽅⽂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中西⽅不同的思维⽅式和处世哲学。

⼀、饮⾷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资源,使得我国的⾷物来源异常⼴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膳⾷结构就是以粮、⾖、蔬、果、⾕类等植物性⾷料为基础,主、副⾷界线分明。

主⾷是五⾕,副⾷是蔬菜,外加少量的⾁⾷。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等。

所涉及的⾷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陆长和各种⽣物⼏乎⽆所不⾷,形成了令⼈眼花缭乱的饮⾷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吃的菜蔬有600多种,⽐西⽅多六倍。

汉语中的饮食文化小议

汉语中的饮食文化小议

汉语中的饮食文化小议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

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食物的种类上,还体现在饮食习俗、饮食礼仪、饮食节日等方面。

首先,中国的饮食习俗深入人心。

比如,在中国,家宴是一种重要的饮食习俗,家宴上的菜肴多种多样,有热菜、凉菜、汤羹、点心等,家宴上的客人们一起分享美食,增进彼此的感情。

此外,中国人还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家人团聚,共享美食,共庆佳节,这是中
国人的传统习俗。

其次,中国的饮食礼仪也很重要。

比如,在中国,客人到家里做客时,主人要提供热水洗手,以示欢迎。

此外,在饭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不要抢食,要等主人先吃,这是中国人的礼节。

最后,中国的饮食节日也很受欢迎。

比如,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人团聚,共享月饼,共庆佳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此外,还有端午节、元宵节等,都是中国人庆祝的传统节日。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体现在食物的种类上,还体现在饮食习俗、饮食礼仪、饮食节日等方面。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去传承和珍惜。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

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

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

” 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

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

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汉字文化与饮食文化的研究【摘要】: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对他的影响的。

要对饮食文化与汉字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从最基础的与饮食有关的各个汉字说起这其中就包括“粮”,“食”,及一些五谷类名词等……我们所知道的汉字文化圈又称筷子文化圈,这又再一次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粮” 、“食” 、“五谷” 、“箸”、“筷子文化圈”汉字的使用早已融入了我们每天日常的生活之中。

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的,于是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对他的影响的。

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

千百年来饮食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我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有关饮食的记述和描写。

我们要研究汉字文化与饮食首先就要从这最基本的汉字说起。

我们就首先来看下这些汉字吧。

要说到饮食文化,不得不提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而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以粮食作为国家一等一的大事来处理所以我们首先要来研究“食”和“粮”这两个字。

“食”,在《说文解字》中对食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米也。

从皀亼聲。

或說亼皀也。

凡食之屬皆从食。

”“亼”在古语中是聚集的意思,“皀”是粒的意思,食的解释大致就是聚集的米、稻、谷粒。

这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食的意思并不相同,我们应该追根述源来看食字的发展和演变。

“食”字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甲骨文来看“食”字始终都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一个装满食物的器皿而上面则是器皿的盖子,最下面的部分则是表示食物已经扑满溢出,所以“食”字的本意应该是一个装食品的器皿装满的样子。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食”字演化出了包括名词食物,动词吃等一系列意思,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样子。

“粮”,一说到“粮食”这两个字,我的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满满的谷仓里,金灿灿的谷子,白花花的米粒,想到桌上香喷喷的米饭,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除了我们今天吃的这些东西,粮食的概念范围其实要大很多.粮:粮,谷食也。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魅力无穷。

这一文化现象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汉字的演变与传承。

本文将通过探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茶道、宴席与市井饮食三个关键元素,来揭示汉字如何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茶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高雅艺术,体现了古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茶道的精髓在于茶之韵、水之味,以及茶艺者的优雅举止。

古人将茶道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品味佳茗,感受自然之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淡泊。

在茶道中,汉字的细腻与典雅得以充分体现,如“茶”字,由“艹”、“人”和“木”三个部件组成,寓意茶源于自然,饮茶须以人为本,传达出茶道的精神内涵。

宴席,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元素。

古人宴饮的目的多种多样,或为庆贺佳节,或为酬谢宾客,或为商议国事。

宴席中的菜肴种类繁多,如“脍炙人口”、“龙肝凤髓”、“鲍鱼之肆”等佳肴,皆出自古代宴席之列。

此外,宴席中的饮品也极尽精致,如“琼浆玉液”、“酒池肉林”等名酒佳肴,形象地展现了宴席的奢华与丰盛。

宴席上的礼仪规范也十分讲究,如“举杯邀月”、“杯酒言欢”等传统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宴席礼仪的重视。

市井饮食,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市井饮食讲求实际、丰富多彩,汇聚了民间美食的精髓。

古街小巷的各种小吃,如“煎饼果子”、“糖葫芦”、“臭豆腐”等,皆为市井饮食的代表。

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繁复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地域特色,展示了古代市井饮食文化的魅力。

市井饮食的发展也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与演变,如一些地方特色小吃采用地方特色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以汉字的独特形式予以表达。

总的来说,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内涵,记录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茶道、宴席与市井饮食三个关键元素,共同描绘出一幅古代饮食文化的壮丽画卷。

通过深入了解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与韵味。

汉字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摘要:中国汉字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出发,从食物种类、烹饪技术、食具、酒具等方面阐述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底蕴。

关键字:汉字饮食文化文化内涵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包括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

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闻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

关于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尤其古代使用过的繁体字有成千个,包括饮食礼仪、民间习俗、食品食物、烹饪技术、食具型制。

但对于当代实用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只需认真学会一定数量的字根字,就可由这些“字”参与组字,扩展到饮食方面的相关用字。

本文只重点讲一下“食”“米”“酉”“皿”“火”五个饮食文字中的基本字根,引申出“食物”“酒”“食具”“烹饪技术”等相关用字。

讲到粮食,我们的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各种各样吃的东西,除了我们今天吃的这些东西,粮食的概念范围其实要大很多。

一、粮:谷食也。

本义: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二、食:本义:饭,饭食,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 食”,包括偏旁“飠”“饣”,原来的图示,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

“食”部的字大都和饮食和食物有关:(一)食物的名称:餡餅、飯、餃子、餛飩、饅頭、餑餑;(二)与饮食或食物有关的动作:餉、飪、餔;(三)与饮食或食物有关的性状:飽、飢餓、三、“禾”: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以它为偏旁的很多字也都是粮食的品种或者与粮食有关的字。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

它包括了烹饪技巧、调味品、饮食习惯、饮食禁忌等方面。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是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讲究调和。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具有五味调和的原则,即酸、甜、苦、辣、咸五味共存,既能增加食物的口感,又能弥补食物中的营养。

在烹饪时,中国厨师善于调配各种食材,使每道菜品的味道相得益彰,给人们带来味蕾的享受。

中国饮食文化的另一特点是注重对食材的独特处理。

中国厨师擅长烹饪技巧,能够将各种食材烹调成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比如川菜中的麻辣口味、粤菜中的清淡口味等,这些独特的烹饪技巧使得中国菜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饮食文化还包括了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

中国人注重吃饭时的餐桌礼仪,比如对长辈应该先行敬酒、对客人热情好客等。

同时,中国人还有许多的饮食禁忌,比如不能吃驴肉、猫肉等。

这些饮食习惯和禁忌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特点,也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菜肴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广大人民的推崇,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比如中国的烤鸭、火锅、麻辣烫等美食已经成为国际上热门的菜肴
之一。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无论是在烹饪技巧上还是饮食习惯上,中国饮食文化都有着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字中的饮食文化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汉字中有许多的字都与饮食相关,这些汉字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体现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用具考察,探讨汉字中所提体现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当其他生活资料还没有形成之时,饮食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然而,人类的饮食并不是一开始就与火有关系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

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饮食文化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汉字中体现的与火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我们的饮食多种多样,于此相适应,我们现代的饮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人们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

(一)直接烧烤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

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

《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

炙于火上也。

”《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毛亨传:“炕火曰炙。

”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着烧了它。

“这种直接烧烤的方法与当今社会烧烤羊肉串有着类似的地方。

2.熝,即将食物埋于灰中烤熟的加工法。

从子向上可以看出是直接用火烤鹿肉,由于鹿的个头比较大,因此肉难以烤熟,所以不仅要用火烤,还要埋在灰中使它熟透。

《广雅》:“熝,熅也。

”王念孙疏证:“熝,埋物灰中令熟也。

”今作“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把生的食物放在带火的灰里使其熟。

”现在在农村还在使用这种方法来煨熟土豆和地瓜等食物。

3.焦:《说文解字》:“火所伤也。

”属于会意字,是在火上烧烤鸟类的烹饪方法。

如《玉篇》中说:“焦,火烧黑也。

又炙也。

”我认为古人在烧烤时,把捉来的各种鸟都放在一起烧烤,如果捉到的尿多就多放,反之就少放,放的多的时候因为照顾不到就会烤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用这种方法了,因此,“焦”的意义变为了“物体经火烧后变黄法脆”了。

(二)间接烧烤间接烧烤就是不直接将事物放在火上烧烤,而是用其他东西作为传热中介,用它把食物和火隔开,让食物渐渐变熟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直接烧烤法更先进一些。

1.庶:“庶”在甲骨文中是象屋中用火烧石头之形,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这就是原始人类普遍采用的一种熟食方法……总之,甲骨文“庶”字是“从火石,石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也即“煮”的本字……“庶”之本义乃以火燃石而煮,是根据古人实际生活而象意依声以造字的。

”这一类间接加工食物的方法在考古中也发现了实物证据。

根据郭沫若《中国史稿》记载,在前原始社会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过这类烤食物的石头。

在现代社会的农村仍有先把石头烧热再烙饼的。

2.炮:《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从炮包声。

”《广韵》:“炮,合毛炙物也,一曰裹物烧。

”以此来看,“炮”应该是形声兼会意字,就是把动物连毛一起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等熟了以后就把泥带毛一起拿下来。

如《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连毛包泥煨了它,去毛加火少了它。

”直到现在,有的农村还在使用这种方法。

3.熷:《说文解字》:“熷,置鱼筩中炙也。

从火曾声。

”段玉裁注:“筩,断竹也。

置鱼筒中而干炙之,事与蒸相类。

”熷为形声字,意思是把鱼放在竹筒里烤熟,这种方法是既用竹子做工具,鱼肉里又有竹子的清香味,可谓一举两得,是一种既简便有实用的间接烧烤食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南方,一些饭馆里有的招牌菜就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汉民族在逐步熟悉间接加工食物的方法以后又发明了陶制的器具,比如陶鬲,陶甑,陶缶等,用这些陶制品来蒸,煮食物的方法就和现代差不多了。

现在的瓦罐汤很受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随着陶制炊具的推广,人们制作食物的方法也随之变化,于是就有了煮,缹(火在缶下蒸煮食物的意思。

《玉篇》:“缹,火熟也”)等制作食物的新方法。

自陶鬲、缶、甑产生以后,放这些器物的台子也就随之出现,产生下面烧火的“灶”。

二、饮食的用具上面谈到了汉民族的祖先们在烹饪器具上不断出新,有了制作食物的陶器后,储存食物的陶制器具也就随之出现。

这些器具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烹饪食物的器具,盛物的器具和饮酒的器具。

例如1.烹饪器具(1)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气也。

”鼎是古代煮烹肉食及盛放煮好肉食的器具。

鼎的形状有圆的和方的两类,圆鼎比较常见比方鼎起源也要早,它的形状为三只脚,两个耳,圆腹,通常是没有盖子的。

方鼎则是四个足,两个耳,方腹。

在古代,鼎是顶级的烹饪器具,从文献上看,以往祭天用“全蒸”炙牲,就是祭牲的时候不加切割;祭祀宗庙用的是“房蒸”就是把牲畜分解成两半。

由此可见鼎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后来用鼎来表示大,如成语鼎力相助,鼎鼎大名等。

(2)鬲,主要用以煮粥的炊具。

《说文解字》中说:“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

”鬲的形状是大口,袋型腹,三个足(也有四足的),有的是两个耳,有的有盖,足中空,与腹相通。

早期的鬲是分档式的,形状像是牛,羊的乳房相拼,后期变为了平档式的。

袋型的腹是为了能够使受火的面积更大,使得饭食熟的快些。

春秋战国时期,鬲多以偶数与鼎配合使用,起到陪鼎的作用,最常见的是用二或四与鼎构成五器配合。

(3)甗,蒸饭用的器具,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

上边的构件像没有足的鼎,用来盛食物的,名曰甑。

下边的构件是鬲,蒸水用的。

甑和鬲用箅来通蒸气。

《说文解字》:“甗,甑也,一穿也。

”甗最早是陶制的,商代早期就有了青铜甗,但是数量有限,到商代晚期就盛行起来,汉代时,用釜和甑相配合作为蒸饭的器具,不在用鬲。

2.盛物的器具(1)簋,盛放熟稻、熟黍、等食物的器具。

《说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

从足,从皿。

”都有圆型或方形的底座是簋的形体特征。

有的有耳,有的有两耳,有的有四耳。

在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通常用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

据史料看,统治者配九鼎八簋,王公大臣七鼎六簋,大夫和士则配的更少。

(2)盨,盛放稻、梁、黍、稷的器具。

形声字,从皿,须声。

盨的基本形状为椭方体,鼓腹,圆足,左右各一耳。

有盖,盖上面有足,可以翻过来放置食物。

盨是由簋演化出来的,出现在西周中期,在西周晚期盛行,到春秋初期基本消失。

盨和簋一样,一般都是以偶数成组的。

(3)豆,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具。

《说文解字》:“豆,古肉食器也。

从口,象形。

”豆是古代比较常见的器具,根据原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竹豆,瓦豆,木豆等。

商代晚期还出现了青铜豆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豆的基本形状为高足,圆腹,腹部深浅不一,有的有盖,有的没有盖,有的还有双耳,也有不少方形豆。

豆作为礼器的一种,也常以偶数成组来使用。

古代时,因地位不同配豆数目也不同。

《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3.饮酒的器具(1)爵,古代饮酒器具。

商代早期出现,盛行于商代以及西周前期,西周中叶后就比较少见了。

爵为象形字,据《说文解字》解释,因为爵注酒的声音像是雀的叫声,所以爵形象雀。

爵的基本形状是深腹,前端有倾酒的流槽,后面有尖形的尾,旁边有把手,下面有三只尖足,早期为平底的,后来变成圆底的,流槽与杯口之间有单柱或是双柱,有的有盖或龙首。

爵的三只足比较高,下面可以添加柴火来温酒。

柱的作用是在温酒的时候可以方便握住。

(2)角,本义是兽角。

《说文解字》:“角,兽角也,象形。

”《玉篇》:“角,兽头上骨出外也。

”古人充分利用骨角天然筒形特征,角在原始社会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所知道角的最常见的用处,一是当酒杯,二是作为号角来使用。

角作为饮酒工具,最初的时候是天然的骨角,后来模仿角的形象造出来玉角、陶角、青铜角等。

角的形制与爵比较相似,有鋬,有三足,但是没有流和柱,口部前后都呈现尾形,好像兽的两个角,有的有鸟形的盖子。

《周礼》:“梓人为饮器,勺一升,觚三升。

”可见角的容量是非常大的。

(3)觚,古代饮酒器。

其基本形制是长颈、细腰、侈口,口部与底部都呈现喇叭的形状。

大多数腹部和底座上有突出的四条竖棱。

觚最突出的特征是有棱,因此后来引申指圆木削成的棱形写书材料,《急就篇》卷一:“急就奇觚与众异。

”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之属……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

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

”(4)觯,古代饮酒器。

《说文解字》:“觯,乡饮酒角也,从角,单声。

”觯的形制一般而言是扁型、长颈、圆形脚,深肚体,还有有盖子的,盖上面有一柱。

《礼记》:“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郑玄注:“三升曰觯。

”《说文解字》:“觯受四升”。

觯没有鋬,因为觚主要是在主宾相互酬谢的时候使用,因为是酬谢,为了表示尊敬,是双手捧觯。

三、汉字中所反映的饮食文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这一特点也集中体现在汉民族的饮食文化上。

汉民族古老的饮食文化都能在汉字中找到其痕迹。

在汉字中我们可以找到我国古老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通过汉字还可以找到与饮食相关的人们的行事状况,进而可以探究我国人民在饮食方面的传统习惯与礼仪教养。

在饮食文化中,蕴涵着厚重的礼仪文化,如飨,《说文解字》:“乡人饮酒也”。

在甲骨文中就意象化更明显,两边各有一个相向跽跪的人,两人之间有像酒杯的图形。

字形中隐含着古代的饮食礼仪:主宾“飨食”“相向之状”。

飵,《说文解字》:“楚人相谒食麦曰飵。

从食乍声”,意思是楚地的一种用麦饭款待客人的礼仪。

在汉民族的饮食范畴中,“烹饪”这个词意义非凡,它是将食物制熟的总称。

在《诗经》和《易经》中已经出现连用。

烹本来是用水煮物的熟食方法,后来发展成了熟食的总名。

烹,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宗庙的形状。

结合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烹饪的特点,还可以推测出它后来发展的渊源:食物与祭祀的关系。

古代人崇拜神灵,祭拜神灵,为了表达诚心就在祭祀的食物制作上下足功夫。

由此可见,烹饪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四、结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其中古汉字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华的载体。

因此,从汉字的结构去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包括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而且还包括了生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