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文化赖以植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 化: 经济上:庄园经济兴起 政治上:政治贵族化——“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个似乎茫无归属的乱世,又是一个文化 别开洞天的新时期,“精神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 • • •
1、儒学危机,玄学发展 儒学危机:经学没落、名教危机 玄学发展: 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 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 称为“三玄”,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 其宗旨是“贵无” •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 • • • •
道的超逸:是最哲学化的一个学派 “道”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 柔弱胜刚强
• • • • • • •
法的冷峻: 法有三派: 慎到:势 申不害:术 商鞅:法 集大成者:韩非子 势、术、法合一的“以法为本”的政治思 想体系
• 4、民本思想 • 重心有二:一是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 突出人的地位 • 二是在人类社会关系上,强调民的作用, 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两者的不同: • 今文经派注重探讨经义,强调经世致用, 认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 • 古文经派注重考据,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 家 • 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占正统地位, 东汉到东汉末,古文经占了上风,到东汉 末年,郑玄揉合了今古文经形成了一种新 的经学,即郑学
• 谶纬: • 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 之书 • 纬:用神学迷信观点来解释儒家之经的书 • 开始于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观的天人感应观
• • • • •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中国文化的产生 人体形态:早猿—晚猿—早智—晚智—现代人 婚姻形态:杂婚—同辈婚—族外婚—对偶婚—父权 婚 社会形态:原始群——血缘家族——氏族——国家 工具形态:天然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 文化形态: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PPT课件)全
盗亦有道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2、老子的社会观 ① 处世的方法 处柔:“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要“寡欲”。 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愚民”政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 开创学派;编纂修订《诗、书、易、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 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此之前,我国的祖先们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通过世代相传的传说、神话和故事等方式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来的几千年。
儒家思想主张以道德伦理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而从战国时期开始,道家、墨子学派等其他思想流派也纷纷兴起,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家和道家等思想相互交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演化和发展。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化教育普及化,文人雅士的兴起也为传统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此期间,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战乱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然而,在中国文化的韧性和有力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作用下,传统文化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有着更强烈的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丰富多样的。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美学的结晶,也是中国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度同制
魏国布币
西周钱币
齐国刀币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 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 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 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 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五、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 基础发展出的哲学, 它的宗旨就是贵无, 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 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 思考。
王弼注《老子》
其他文化成就: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兰亭序(局部)
2、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终年帖》
李邕《李思训碑》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 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画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 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区。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1)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1)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1)3.三大民族集团 (2)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3)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5)(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5)(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6)(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9)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0)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
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一、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公元前5000年-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逐渐奠定,包括了古代先民们的宗教、哲学、文字、礼制、音乐、绘画等方面。
这些元素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的兴起与鼎盛(公元前汉代-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几乎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了孝道、仁爱、格物致知等,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与融合(公元前汉代-现代)佛教和道教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开启了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则发展成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4.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现代)明清时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迎来科技文化的繁荣,哲学与科学的融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天人合一3.礼仪文化4.倫理与道德5.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推崇是与众不同的。
文人雅士是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以文学、艺术和哲学作为表达自己才华的途径,追求内心的清雅、淡泊,崇尚自然与真理。
文人雅士精神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身价值观与审美追求。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并且为中国民族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祭祀活动开始,到后来的诗词、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逐渐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是重要的社会仪式,代表着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尊重和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如儒家、道家、佛教等,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人们应该尊重先祖、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恪守礼仪等,这些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对后代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在古代,诗词的创作和演唱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诗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艺术表达,在古代起到了连接人与自然,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作用。
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创作的诗词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中国的戏曲。
戏曲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在古代,戏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向大众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有很多流派,如京剧、评剧、豫剧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
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绘画以水墨画为主要形式,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出意境和情感。
中国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岩画和陶器绘画,发展到后来的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题材的作品,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情感。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既有宗教信仰的深化和传承,也有诗词、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现方式,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华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成了今日我们所熟悉的文化。
在此,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
一、形式美学的演变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对形式美学都非常注重,例如古代建筑、绘画和书法等。
古代建筑遵循的是“有章可循”的原则,有了对称之美;而绘画和书法则强调“气韵生动”的要素,注重笔墨之美。
在唐代,绘画和书法更加发展,以“浓墨重彩”、“笔力淋漓”而闻名世界。
宋代是中华文化美学的黄金时代,文人雅士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达到了高峰。
表现形式上,它注重意境和笔墨的细腻,形成了“青绿山水”和“文人画”的代表。
这些文化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们强调了自然之美,发扬了人性之美,以及鼓励了思想情感的提升与发展。
二、人文哲学的演变中华文化的人文哲学,以尊重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方面的人本主义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宇宙观和伦理观念的方面。
古代的中华哲学,从夏代的“五常”、周朝的“天命”、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等,均表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文思想。
其中,孔子的“仁爱”思想影响至今,并被世界各国推崇。
中古时期的哲学家,如朱熹、王阳明等,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和主张。
他们注重内在心灵修养,倡导重视纯朴生活,处理人际关系不仅有法度,更应抱有同情心。
这些主张在文化传承和生活实践中影响巨大,广受欢迎和认可。
三、传统文化的演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仅表现在诗词、文学等方面,还体现在中医、武术等多个领域。
中医学说以气、阴阳、五行等理论为基础,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和个体特征的医疗保健;武术则以“拳、剑、刀、枪”等为基础,强调身体锻炼和技术修炼。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也不断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发展。
例如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的演进,越来越代表了现代文化和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中华传统美食、节日等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普及。
四、中华文化的现状在现代社会中,中华文化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 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 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 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 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中华民族
(1)华夏文化集团
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2.氏族关系: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 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 会的基本单位。 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 新石器时代。
地皇神农氏 说法不一 人皇伏羲氏 极其混乱! 天皇燧人氏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 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 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 (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500字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500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1. 古代华夏文明(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古代华夏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包括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时期。
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文字、礼仪、音乐、哲学、历法等基本元素,如《诗经》、《礼记》、《易经》等经典文献。
2. 儒家文化的兴起(公元前256年-公元220年):儒家文化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名的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3. 佛教与道教的传入(公元1世纪-公元10世纪):佛教和道教是两大重要的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禅定、般若智慧等,道教注重自然、养生、修炼等。
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并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融合。
4. 文人雅集与文化繁荣(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文人雅集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
文人们崇尚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精致而优雅的文化风气。
著名的文化人物如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在这个时期活跃。
5. 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历史地理、小说戏剧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明清小说的兴盛、清代的康熙字典等。
6. 近现代的文化复兴与变革(20世纪至今):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
在文化复兴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审视和推崇,例如中国画、传统音乐、传统医学等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 41张)
汉魏六朝是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时期,也是人性解放与文化新因素产 生的时期。
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190一589年﹚共393年。经历了 三国﹙190一289年﹚、西晋﹙265一316年﹚、五胡十六国﹙317一439年 ﹚、南北朝﹙439一589年﹚四个发展阶段。文化特色鲜明:第一,民族大 融合, “胡化”与“汉化”并进; 第二,南方新的经济区出现; 第三,佛教广 泛传播,三教鼎立。本期中国文化表面上是动荡与混乱,实际上是转变与多 元。
一、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期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 1.关办私学。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社会 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私学的繁荣,士逐渐成为知识 阶层的通称。 2.群星闪烁。思想家有老聃、孔丘、墨翟、孟轲、庄周、 邹衍、荀况、韩非 ;政治家如管仲、子产、晏婴、商鞅; 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外交家如蔺相如、苏秦、张 仪;史学家左丘明;诗人如屈原、宋玉;论辩家如惠施、公 孙龙;医学家如扁鹊;水利家如李冰、郑国;天文家如甘德、 石申。可谓群星璀璨,蔚为大观。
2.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
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中。首先是清静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 寡民的状态。老子的社会政治与人生主张是“无为”、 “无为无不 为”, “柔弱胜刚强”。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范畴。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
﹙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
秦的统一,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 的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 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经过 秦汉四百年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核心,造就了 全社会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 的、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 1.秦汉的文化一统 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 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命曰“制”,令为“诏”, 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而不可能是同步的。
但从历史行程看,也有其一致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雏形期历史学家习惯地把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
我们常说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
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呈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
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到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再到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在这样一个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与多元状态相联系,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原始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而且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才智,不断有所创造发明。
于是,创造了文字,出现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原始宗教。
原始文化如黄河源头,她的每一片积雪、每一朵浪花,都直接孕育了华夏文化;原始文化的丰富,最终才流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芽期之后,至夏、商、周三代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逐渐具备了雏形。
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夏代文化为商、周两代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珍贵的科学知识,这是无庸置疑的。
商代是我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兴盛时期。
这时的文化取得了不少新成就。
商代的历法继承夏历。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政治上的强盛、宽容、开放,造就了一个丰富热 烈的艺术世界。唐代诗歌创作热情高涨,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诗篇,绘画在唐代已有明确的分科,人物 画极盛,书法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等,造就了 一批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散文大家。
人物画仍然是主流,并且由于佛教艺术的传入,中 国宗教绘画开始繁荣起来。
书法成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书法家在这一时期出现, 被称作书法艺术的一大高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隋、唐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 而且还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明清时期
辽夏金元的统治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的冲突与融合。这造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 突的双重效应,元代蒙古人把汉族士人文化践踏 得支离破碎,科举一度中止,文人仕进之路堵塞, 于是一部分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
汉文化被少数民族吸收,元帝国对欧亚大陆 的征服,西方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异邦的先进文 化,在外域文化输入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源源不 断地传入欧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乱的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打破了秦汉帝国所形成的 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在宗教方面,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 五胡乱中原不仅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融 入汉族,还通过南渡繁荣了江南地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
以“仁”为学说核心, 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 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 功,重实践理性,重道 德修养。
墨家:
强调物质生产劳 动在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反对生 存需要基本外的 消费,强调“兼 爱”。
老庄道家: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 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法家:
在治国方略上 主张言行峻罚,在 文化政策上主张” 以法为教”,“以 吏为师”,实行文 化专制主义。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 )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1)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 )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2)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 ) 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迹(3)
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大致在 年前左右, 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大致在5000年前左右,代表是山东 ):大致在 年前左右 代表是山东 省章丘市龙山镇的 龙山文化” 因出土陶器黝黑而光亮, 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因出土陶器黝黑而光亮,又 称之为“黑陶文化” 称之为“黑陶文化”。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宏阔的文化精神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的秦阿房宫
两条“丝绸之路” 两条“丝绸之路”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书同文” 创造出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 的新文字 “秦篆” “车同轨” 统一车辆形制,修筑驰道 “度同制” 统一度量衡 “行同伦” “以法为教” ,设“三老” , 统一文化心理。 “听从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 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地同域” 废除封土建国制。 一则安,异则危。”(《吕氏 春秋·不二》 焚书坑儒 “别黑白而定一尊”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原始物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深深地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丰富多彩的面貌。
一、古代文化的萌芽与形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华夏族群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农业社会,并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封建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繁荣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
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礼制观念深入人心,指导了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不断发生。
例如,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具有强烈的开放精神。
在这一时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量的外国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中国历经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抑制和压抑。
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的时间。
从古代的萌芽与形成,到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再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以及近现代的现代转换,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保持了自身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华夏文明、夏商周文明等一系列古代文明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兴起,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朝、唐朝、宋朝等一系列朝代相继兴起,各种文化形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各种文化形式相互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
在当代中国,包括书法、绘画、京剧、传统医学等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新,形成了融合古典与现代的独特文化现象。
四、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包括汉语、太极拳、中医、茶道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热烈欢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陶器。
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 龙山文化
路漫漫其悠远
陶折复圆 河姆渡文化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路漫漫其悠远
王占曰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 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 周代的“制礼作乐” 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
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路漫漫其悠远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 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路漫漫其悠远
墨子(战国)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路漫漫其悠远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
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社会变革 ▪ 士的崛起 ▪ 兼并战争 ▪ 文化重组 ▪ 私学兴起
•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诸子百家主要流派:
司马谈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 、法、道德)。 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法 、阴阳、农、纵横、杂、小说)。
尊崇“天”“道”; 向往“自然”;
倡导“无为” 主张“出世”
路漫漫其悠远
老子(春秋)
• 道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 核心:“道本体论” ▪ 人生主张:“无为” ▪ 认识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路漫漫其悠远
韩非子(战国)
路漫漫其悠远
法家
先驱人物是齐国管 仲和郑国子产,申不害 、慎到相继提出重术、 重势的思想。韩非子则 集法、术、势之大成, 建构起完备的法家理论 ,是秦朝统治天下的理 论基础。
• 原始观念文化: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
拜、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画 。
路漫漫其悠远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 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分布区。
路漫漫其悠远
王弼注《老子》
其他文化成就:
• 科技 • 医学 • 文学 • 书法 • 绘画 • 石窟艺术
路漫漫其悠远
兰亭序(局部)
2、书法
欧阳询《化度寺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终年帖》
李邕《李思训碑》
魏晋南北朝建筑麦积山石窟
路漫漫其悠远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 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二、“有容乃大”的 文化气魄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
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 探求的。
——《世界简史》威尔斯
路漫漫其悠远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魄
• 兼容并包 在文化政策上,政治比较开明,鼓励文人创作多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路漫漫其悠远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路漫漫其悠远
秦始皇陵兵马俑
思想、文化的统一
• 秦朝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路漫漫其悠远
书同文
路漫漫其悠远
小篆体(the small seal)十六字砖( 秦)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车同轨
路漫漫其悠远
铜车马(秦)
度同制
魏国布币
路漫漫其悠远
西周钱币
齐国刀币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 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 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 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路漫漫其悠远
伏羲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殷商神本文化 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
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 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 色。
路漫漫其悠远
神本位: 商人观念 中的神,地位最高是 帝或上帝。它统率各 种自然力,也主宰人 间事务。甲骨文就是 记录占卜的文献资料 ,占卜的目的就是为 了按上帝的意旨办事 。甲骨文中,凡占曰 前的主语多半是王。
路漫漫其悠远
黄帝
炎帝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路漫漫其远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路漫漫其悠远
蚩尤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路漫漫其悠远
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德治
仁:内在思想核心 礼:外在行为规范 中庸:辨证思维方法 知、行、学、思:认
识论
路漫漫其悠远
孔子(春秋)
路漫漫其悠远
儒家
孔子开创的学派。 特点是以仁为学说核 心,以中庸辩证为思 想方法,重视血亲人 伦,重视入世建功, 重视实践理性,重视 道德修养。
道家 注重人事;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春秋、 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马融等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路漫漫其悠远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 玄学兴起 •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 儒、玄、道、佛
相与激荡
路漫漫其悠远
五、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玄学 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 基础发展出的哲学, 它的宗旨就是贵无, 它的最高主题就是对 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 思考。
样化;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儒、释、道)并 行政策,创造开放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