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矿床地球化学
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常规地球化学方法
2)、采样的调整
目前通常使用GPS测定土 壤测量控制点乃至所有 测点,受GPS本身和信号 接收条件限制,有时可 能达不到精度要求,需 使用已知高精度测量点 或地形地物点来校正。
3)、样品采集
水系沉积物采样技术要求: (1)定点误差符合规定; (2)样品采自河谷易于所选粒级物质富集处; (3) 避开有机质或河岸崩塌物污染; (4) 原始样量能保证过筛网后达到设计要求; (5)样品应装入无污染防水袋中以防止交叉污染
3)、样品采集
土壤采样步骤: 1)在采样点周围点距1/4的范围内,采集两个 以上基本一致的土壤样品合并作为该点样品; 2)样品装袋 3) 设置采样点标志
2)、设备准备
主要指采样手图、工作布置图、手持式GPS 或罗盘、化探锹、采样记录卡、PH试纸(水 系沉积物)、背包、防水装备、样品纸袋布袋、 塑料袋、铁锤、放大镜、样品箱、样品加工 设备、现场分析装备、送样单、点圆规和其 它文具等等。
3、勘查登记 按照国土资源部门勘查(调查)登记要求 进行登记,做到依法勘查(调查)。 现在省、市、县都有矿产资源勘查规划, 在办理探矿权时先了解是否属于生态保 护区、限采区或禁采区很有必要。
1)水系沉积物测量
水系的分级 一般将不少于300-500米长 度的无分支河流或干沟称为 一级水系。按照1+1=2, 1+2=2 ,2+2=3这种对等 进级方式从上游到下游推 算水系等级。
1)水系沉积物测量
水系沉积物测量不适用于: 样品对所在采样格子的地质 体代表性不佳的平原台地区; 冲积物不发育的宽缓丘陵区 采矿等污染较大或二、三级 以上水系发育的地区。
包 装 送 样
图 表 编 制
定 位
定 性
1、面积性野外作业包括
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化学分析与地球化学
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化学分析与地球化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化学分析与地球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分析通过对矿石样品中元素、成分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为勘查人员提供宝贵的信息,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而地球化学则通过研究矿石样品中元素的分布、浓度等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矿床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为勘查人员指导勘查钻探和选矿工作。
本文将从化学分析和地球化学两个方面探讨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一、化学分析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化学分析是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样品中的元素、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帮助勘查人员了解矿石的组成、含量和性质,为后续的勘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岩石矿物成分的分析岩石矿物成分的分析是矿产资源勘查的首要任务。
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可以确定岩石中各种矿物的含量和种类,进而判断该岩石属于哪一类矿床类型。
例如,通过对铜矿石样品的化学分析,可以确定其中铜的含量,评估矿石的成矿价值。
2. 元素含量的测定元素含量的测定是化学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测定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可以了解矿石中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规律。
这对于评估矿石的品位、选矿的合理性以及矿床的成因解析等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对一些含金矿石进行化学分析,可以确定其中金的含量,为后续的选矿工作提供依据。
3.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鉴定在矿产勘查中,不仅需要对矿石样品进行元素和成分的分析,还需要对相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鉴定。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鉴定可以帮助勘查人员了解矿石的某些特性,比如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类型等,为矿产资源的评估和开发提供依据。
二、地球化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地球化学研究矿石样品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揭示矿床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为勘查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勘查钻探工作和选矿过程。
1. 元素分布的研究通过对矿石样品中元素分布情况的研究,可以揭示矿床的成因和矿石形成过程。
地球化学研究可以帮助勘查人员了解矿床附近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为确定勘查区域和勘查深度提供科学依据。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分析引言:矿床是地球内部的宝库,它们是地壳深部成矿作用的产物。
而成矿流体作为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将着重探讨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影响。
一、成矿流体的来源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地幔、地壳及地下水系统。
地幔来源的成矿流体富含各种金属元素,如Cu、Pb、Zn等;地壳来源的成矿流体则富含稀土元素、钨、砷等。
地下水系统提供了矿床形成过程中重要的输运媒介。
二、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1. 温度与压力成矿流体的温度与压力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成矿流体更容易溶解矿物,形成热液矿床;相反,低温低压条件下的成矿流体容易析出矿物,形成富矿物沉积矿床。
2. pH值成矿流体的pH值对金属元素的溶解性起着重要作用。
低pH值环境下,成矿流体中的金属元素更容易溶解形成矿床;而高pH值环境则促使金属元素析出沉积。
3. 氧化还原状态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直接影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
强还原条件下,金属元素以单质态存在或形成硫化物矿物;而强氧化条件下,金属元素则以卤化物或氧化物等形式富集。
三、成矿流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成矿流体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包括水、气体、离子以及各种溶质。
其中,水是成矿流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溶解和输运大量的金属元素。
此外,气体成分如CO2、H2S等也对矿床成因起到重要影响。
四、成矿流体对矿床成因的影响1. 成矿流体的迁移作用成矿流体的迁移作用决定了矿床的形成位置和类型。
成矿流体在地下岩石中的迁移路径、速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矿床的分布模式。
2. 成矿元素的赋存与沉积成矿流体中的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以离子形式溶解在流体中,也可以以矿物颗粒形式悬浮于流体中,最终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沉积形成矿床。
五、矿床成因分析与矿产找矿通过分析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矿床的成因提供重要线索。
矿床成因分析是矿产勘探的关键环节,对于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地球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地球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地球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是指对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也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
地球化学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地球化学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它涉及到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地质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
它主要通过对矿山环境中的元素、化合物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来掌握矿山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来源,从而为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矿山环境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分析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对矿山环境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分析,来确定矿山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这对于环境保护和修复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发现矿山环境中存在大量重金属元素,那么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影响。
2. 矿山环境中污染物来源的分析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对矿山环境中污染物来源的分析,来确定污染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对于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发现矿山周围的土壤中存在大量重金属元素,那么就需要分析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 矿山环境修复方案的制定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对矿山环境中污染物的分析和来源的分析,来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
这些方案可以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生物修复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矿山环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 矿山环境监测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对矿山环境进行监测,来及时发现矿山环境中污染物的变化和趋势。
这对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发现矿山周围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不断上升,那么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污染物的扩散。
总之,地球化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球化学技术将会在这个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
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金属矿床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产物,是地球上的宝贵资源之一。
对于研究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地壳物质及其演化过程,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一、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所含矿物种类、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组成等方面。
例如,在铜矿床中常见的矿物有黄铜矿、赤铁矿等;在铁矿床中,主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等。
金属矿床中的元素组成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铁矿床中富集的元素主要有铁、硅、锰等,而铜矿床中则富集铜、黄铜矿等。
此外,同位素的组成也是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一部分,同位素的比例和分布可以提供有关地壳演化和金属矿床形成的信息。
二、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是指金属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
常见的成矿机制有岩浆热液成矿、沉积成矿和变质成矿等。
岩浆热液成矿是指在地壳深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携带和热液反应生成矿石的过程。
岩浆热液成矿的重要特点是成矿物质的来源来自地幔,例如铜的来源来自岩浆中的含铜矿物,如黄铜矿。
岩浆热液成矿还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如在火山带、构造隆起等地带易形成岩浆热液型金属矿床。
沉积成矿是指由流体沉积作用形成的金属矿床,主要是由流体中输运的金属离子沉积和沉积岩的作用形成的。
其中,古海洋中的铁矿床是沉积成矿的重要类型之一。
海洋中的富含铁离子的流体受到氧化条件的改变或者生物作用所影响,导致铁矿物的沉积和富集。
变质成矿是指在构造作用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金属矿床的过程。
变质成矿主要发生在大规模变质作用带,如造山带、折山带等地区。
变质成矿的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的环境下发生矿物相的变化,形成金属矿床。
总的来说,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是相互联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我们认识和解释成矿机制提供有力支持。
而研究成矿机制则可以为金属矿床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由于地壳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金属矿床的成因机制还远未完全揭示。
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地壳中元素、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揭示矿床的成因过程以及地球深部的物质循环。
本文将介绍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矿床成因的基本原理矿床成因研究是在揭示矿床生成过程中,通过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机制。
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热活动以及水文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矿床中矿物和岩石样品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了解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运移和浓缩过程,为矿床的成因提供线索。
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地球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子探测、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
其中,同位素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其组成不同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可以通过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来揭示地质体系的演化过程。
三、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的应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对矿石、土壤和岩石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矿床成分的分布规律。
例如,研究发现在铜矿成矿作用过程中,富铜矿体周围的岩石中富集了大量的铜元素,这为寻找新的铜矿床提供了线索。
四、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的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地壳中元素的地质过程、成矿作用过程以及地球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例如,通过对铅同位素的测定,可以判断铅矿床的成因类型,从而指导实际勘探工作。
此外,通过对锆石中铀同位素的测定,可以确定岩浆活动的时代和形成深度,为寻找富锆石的矿床提供了依据。
五、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矿石、土壤和水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可以找到与矿床成因相关的特征元素和异常区域,从而指导实地勘探工作。
例如,在铀矿床的勘探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土壤和地下水中铀同位素的分析,发现了一系列与铀矿床形成相关的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为铀矿床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位素在矿床学的应用—同位素矿床地球化学
不能直接得到岩浆水的δD、δ18O值, 但通过计算能得到。
不同研究者给出的δD值和δ18O值存在 很大差别。多数认为,把与“正常”岩浆 平衡的水(原始岩浆水)δD变化范围定为40‰~-80‰,δ18O5.5‰~9.5‰是可以接受 的。
(7) 热液水
它可以是岩浆热液、大气降水热液和 变质热液等。现在所说的热液水已不具有 成因意义,它可以是岩浆来源的气液,也 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水,还可以是两种及其 以上水的混合。
热液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是很复杂 的,必须就具体的矿床作具体的分析。
(8) 有机水
自然界中存在一种有机水,有机水的 D/H比值通过脱水作用、脱氢作用、氧化 作用和/或交换作用而直接或间接从有机物 质、沥青、煤、油母岩、石油、天然气等 转化而来。
大气降水的δD与δ18O的关系为:
δD=8δ18O+10 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随纬度、 高度、气温等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因为来自大气圈水的冷凝作用基本上是一 个平衡的过程,氢、氧的同位素分馏是呈 比例的。因此大气降水的δ18O和δD之间有 线性关系。不同地区大气降水δ18O与δD方 程式略有差别。
(一) 地质流体自然类型类型
地质流体在成矿作用中都起到重要媒 介作用,从古代的矿床到现代的地热区, 从洋底经岛弧区到大陆内部,都有一系列 成矿作用出现,一些大型、超大型矿床的 形成与流体作用有密切关系。
1 地质流体自然类型 对自然界水的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依据和
原则。按水的成因类型可划分为:
海水、大气降水、初生水、同生水和建造水、 岩浆水、变质水、热液水和有机水。
热液矿物同位素组成并不代表热液的 同位素组成。
在 很 情 况 下 , δ34S 矿 物 ≠ δ34SΣs 、 δ13C 矿 物 ≠δ13CΣc。矿液中fS2和fCO2的逸度限制了 热液矿物的δ34S、δ13C的变化范围。从富 硫、碳的溶液中沉淀的含硫、碳矿物可以 比从贫硫、碳的溶液中沉淀的矿物具较大 范围的δ34S、δ13C值。
地球化学课程作业
地球化学作业资源勘查工程2014-101. 熟悉下列名词的概念:丰度,地球化学,地球化学体系原始地幔,亏损地幔,地球化学亲和性,亲氧元素,亲硫元素,亲铁元素,类质同象,捕获,容许,隐蔽法则,晶体化学分散,残余富集,晶体场分裂能,晶体场稳定能,八面体择位能,微量元素,能斯特分配定律,分配系数,K D,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稀土元素,REE,ΣCe,ΣY,δEu,δCe,SMOW,CDT,PDB,同位素封闭温度,结晶年龄,冷却年龄,(87Sr/86Sr) 0,εNd(0),εNd(t),T CHUR,T DM,普通铅,原始铅,谐和曲线,等时线,αA-B,△A-B2.思考下列问题:地球化学学科的性质及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哪些?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
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地球化学课程为什么要研究陨石?地球各圈层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洋壳与陆壳有何区别?地幔有哪些类型,其化学组成如何?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有哪些?类质同像规律及研究的地球化学意义有哪些?晶体场理论对过渡族元素行为的控制具体体现在哪里?什么叫微量元素、什么是主量(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能斯特分配定律、能斯特分配系数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稀土元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在地球化学体系中行为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你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中决定元素浓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和决定因素是什么?试分析分离结晶和部分熔融过程中,岩浆元素M和超岩浆元素H的关系。
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公式,各符号的含义。
利用衰变定律来测定岩石、矿物的年龄,应满足的哪些前提条件?说明Rb-Sr测年基本原理。
说明Sm-Nd法测年基本原理。
试分析U-Th-Pb法测年与普通铅法测年有何异同?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及其表示方法是什么?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基本原理。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分析,来揭示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沉积物的起源、演化和地球过程的一门科学。
它在矿产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概述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是利用各种分析手段,对地球样品中的矿物、岩石、土壤、水、气体等进行成分和结构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常用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
光谱分析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透射等特性来确定其成分。
常见的光谱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近红外光谱等。
质谱分析是通过测量粒子离子加速运动引起的圆周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质谱分析可以检测地样品中的元素及其同位素。
色谱分析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色谱分析广泛应用于地样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成分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是利用物质中原子排列引起的衍射现象来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
X射线衍射分析广泛应用于矿物和岩石中的晶体结构研究。
二、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矿产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通过对地球样品中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分析,来揭示地下矿产资源的存在、分布和富集规律。
首先,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找矿模型的建立和修正。
通过对不同地质背景下的矿产勘查区域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确定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进而构建合理的找矿模型,为后续的矿产勘探提供指导。
其次,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矿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矿石矿物的组成及其含量,进一步研究矿石的赋存状况和可能的成矿机制。
此外,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地下水和地下气体的分析。
地下水和地下气体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对于矿产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和地下气体中的某些元素的异常含量可能与矿床的存在和富集有关,因此通过对地下水和地下气体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为矿产勘探提供宝贵的线索。
常用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常用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地球化学找矿是矿床形成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和测定地质体内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探索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规律。
在地球化学找矿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岩石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岩石样品中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从而识别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岩石薄片显微镜分析、电子探针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
2. 土壤地球化学方法:土壤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土壤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推测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土壤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粒度分析、土壤有机质分析等。
3. 水体地球化学方法:水体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探索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水体地球化学方法包括水质分析、水体溶解氧测定、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等。
4. 植物地球化学方法:植物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植物体内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推测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植物地球化学方法包括植物体内元素含量测定、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等。
5. 黄土地球化学方法:黄土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黄土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探索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黄土地球化学方法包括黄土元素含量测定、黄土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等。
6. 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地质体中同位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同位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推测矿产资源的存在。
常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包括稳定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等。
7. 矿物地球化学方法:矿物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对矿物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及对元素之间的相对比值进行研究,来识别矿产资源的存在。
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的地质意义
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的地质意义矿床原生晕是矿床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现象。
它是指矿床周围一定范围内矿物和原岩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球化学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上,这种地球化学差异形成的地层被称为矿床原生晕。
矿床原生晕的形成原因和机理非常复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胶结作用、热液作用和地下流体作用。
其中,热液作用是矿床原生晕形成最为普遍的一种机理。
在矿床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热液流体在流动和混合过程中,会与周围的岩石发生相互作用和反应,从而形成矿床和矿床原生晕。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床原生晕的形成与地球化学条件、岩石类型、热流体组成和性质、反应物质和反应速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矿床原生晕的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矿床的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矿床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首先,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矿床勘查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
矿承载构造具有三维空间的变异性和分异性,因此通过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类型矿床区的地质特征,识别矿床胶结和成岩作用,帮助地质工作者更好地确定矿区较为具有潜力矿产范围,降低勘探风险。
其次,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矿床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
矿床的开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改善和完善,而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矿床的管理和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比如说,在矿床原生晕空间分布上,可以为矿床的采区划分和采掘设备选型提供重要的参考。
再次,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矿床形成和演化的地质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矿床是地质背景下的自然产物,其形成和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其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进行逐步的分析和探索。
矿床原生晕作为矿床形成和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矿床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因此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最后,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化学过程提供重要的参考。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球化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矿石、土壤、水体等样品进行分析,以推断地下矿产资源的存在和规模的技术手段。
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地球化学勘探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一、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是基于地球的化学性质和过程,并利用地球物理学、岩石学、矿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进行研究。
通过收集矿石、土壤、水体等样品,并对其进行化学分析,可以获得有关矿产资源类型、分布、含量等信息。
二、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1. 矿体成因研究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矿石中的元素组成、同位素组成等,推断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演化过程。
例如,通过分析金矿石中的硫同位素比值,可以判断金矿床是来自于岩浆活动还是热液活动,从而指导勘查工作。
2. 矿床研究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可以通过采集矿石、土壤、岩石等样品,并对其进行化学分析,获取有关矿床类型、规模、富集程度等信息。
例如,通过分析矿石中的金、银含量以及矿石中其他元素的关系,可以判断矿床的富集程度和开采潜力。
3. 环境评价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还可以用于环境评价。
通过分析矿区周围土壤、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等,可以评估矿产资源勘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4. 矿产资源评价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可以通过采集大量的样品,并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从而评价矿产资源的潜力和价值。
通过分析矿石中的元素含量、组成特征等,可以评估矿产资源的数量和品位,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三、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发展现状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正不断发展壮大。
新型的仪器设备、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为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和可行性。
同时,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与其他勘探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日益普及,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地球化学解析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形成过程
地球化学解析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形成过程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也是养育万物的源泉。
地球上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矿产资源并非天上掉下来的,它们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
本文将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地球上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
1. 大地构造与矿产资源形成地球的表面由一系列板块构成,这些板块通过板块运动相互交错。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构造活动使得地壳发生破碎、抬升、沉降等变化,从而影响了矿物和矿床的形成。
例如,地壳的抬升可能会使得深层矿物质逐渐暴露在地表,形成矿床。
而板块相互碰撞时形成的岩浆活动,则是许多矿种形成的重要条件。
2. 岩石变质与矿产资源形成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经历的变化过程。
变质过程中,岩石中的矿物质可能发生结晶、重排等变化,从而形成一些新的矿物质。
例如,由于地壳的抬升和岩浆的侵入,原本的沉积岩可能会经历高温变质,其中的黄铁矿、方解石等矿物质可能由此形成。
3. 地球化学过程与矿产资源形成地球化学过程是指地球上物质通过地质、气候等条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一些化学元素会聚集在一起形成矿物质。
例如,水流的作用可能会导致金属矿物的富集,从而形成金矿。
而酸性介质的存在有助于铀等放射性元素的聚集和沉积,形成铀矿床。
4. 生物作用与矿产资源形成生物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许多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一些特定的化学元素,而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可能发生沉积形成矿物质。
例如,海洋中的贝壳、珊瑚等生物骨骼中的钙质可以通过堆积沉积形成石灰岩,这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和石灰石矿。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质、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了解这些矿产资源形成的过程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尊重地球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且为后代留下更为丰富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中的地球化学勘探技术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中的地球化学勘探技术随着全球矿产资源需求的增长,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一、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简介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是通过对地球化学参数(如元素、同位素、化学组成等)的测定与分析,来揭示地壳中潜在矿产资源信息的技术手段。
它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矿床、矿化带,确定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类型,为矿产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前期调查阶段的应用1. 地表土壤样品分析地表土壤样品分析是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前期调查阶段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对地表土壤中矿产元素的测定与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潜在的矿产资源,并定位可能的矿化带。
2. 地球化学探测方法地球化学探测方法包括激光诱发荧光、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技术手段。
这些方法可以对矿产元素进行精确的测定与分析,为勘探人员提供更准确的矿产资源信息,以指导后续的勘探工作。
三、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勘探阶段的应用1. 岩石样品分析岩石样品分析是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勘探阶段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对岩石样品中矿产元素的测定与分析,可以进一步确认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并为后续的开发提供指导。
2. 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是利用地面、航空或卫星等方式对大范围地区的矿产元素进行测量与分析,以揭示地下潜在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类型。
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地区的地球化学信息,为勘探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四、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未来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素联合勘探多元素联合勘探将不同元素的分析结果相互关联,形成更准确、全面的矿产资源勘探信息。
例如,通过多元素的地球化学探测方法,可以鉴别不同矿产元素的共生模式,进一步提高勘探效率。
2. 空间分辨率的提高通过利用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和地球化学勘探仪器,未来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将具备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不同地区进行更精准、详尽的勘探。
山西堡子湾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山西堡子湾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吴保全
【期刊名称】《铀矿地质》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山西堡子湾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是以金为主伴生银铜多金属的中型金矿床.赋存地层为太古界集宁群.燕山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石英二长岩及有关的隐爆角砾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围岩蚀变分布于角砾岩体内,主要为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碳酸盐化和硅化.石英二长岩的稀土分布型式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其为重熔型岩浆侵入所形成.矿体中石英的氧同位素δ18O值接近花岗岩类范围;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为-3.2‰~-1.2‰,接近陨石硫.堡子湾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活动以及隐爆作用和流体作用有关.
【总页数】5页(P220-224)
【作者】吴保全
【作者单位】中国冶金总局第三地质勘查研究院物勘院,山西,临汾,0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
【相关文献】
1.山西堡子湾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J], 郭淑芳
2.山西堡子湾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J], 康学勇
3.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成矿特征浅析--以山西堡子湾、河南祁雨沟金矿床为例 [J],
谭文娟;魏俊浩;张可清;陆建培;赵洁心;鲍明学
4.山西省堡子湾金矿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J], 李惠;高洪兴;李思田;李绍波
5.山西省阳高县堡子湾金矿床矿物标型特征 [J], 卿敏;韩先菊;牛翠祎;雷时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地球内部流体运动与矿床形成
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地球内部流体运动与矿床形成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存在着各种流体运动,这些流体运动对地球上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化学研究通过分析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变化,揭示了这种流体运动与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过程以及它们与矿床形成的关联,并探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地球内部存在着熔融岩浆、热水和气体等多种流体。
这些流体通过地壳的裂隙和孔隙进行传输,并在地下形成了复杂的流体运动系统。
根据地球化学研究,地壳内的流体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球上最重要的流体运动之一是岩浆的上升运动。
当地下深部物质发生熔融并形成岩浆时,由于其密度较地壳低,岩浆开始上升并最终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
这种岩浆上升过程中的流体运动对于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岩浆中富含矿物质和金属元素,随着岩浆上升的过程,其中的矿物质会富集并形成矿床。
另一个重要的流体运动过程是热水的渗流。
地下的水通过渗透和对流传输,与地下岩石发生反应,从而改变地下矿物的组成,并促使矿物质和金属元素的富集形成矿床。
此外,热水中的溶解气体也可以促进金属元素的释放和沉积,进一步影响矿床的形成。
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流体运动与矿床形成关联地球化学研究借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岩石和矿物的化学分析、同位素分析、地球内部物理化学过程的模拟等,揭示了地球内各种流体运动与矿床形成之间的关联。
通过地球化学研究,我们可以追踪和分析地球内部流体的来源和运动路径。
例如,通过对岩浆中不同元素的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岩浆的来源和运动路径,从而预测火山喷发的可能性和矿床形成的潜力。
此外,地球化学研究还可以揭示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和相互作用。
地下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会引发矿物质的溶解和沉积,从而导致矿床的形成。
通过对地下流体和岩石样品的化学分析,科学家们可以重新构建矿床形成过程,并提供矿床勘探和开采的重要依据。
豫西熊耳山地区银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豫西熊耳山地区银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豫西熊耳山地区是一个重要的银金矿集区,在地质构造方面有复杂的金属矿床形成条件,同时也具备了丰富的地质资源背景。
在矿床研究方面,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是一种先进的矿床探测方法,本文将基于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机理,综述豫西熊耳山地区银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的建立。
1. 矿床结构特征豫西熊耳山地区银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地质构造复杂的花岗斑岩中。
从矿床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石英脉型和脉状、块状矿床,其中石英脉型矿床为主要类型。
石英脉型矿床主要由石英、方解石、钾长石等矿物组成,与岩脉中的蚀变矿物有关。
矿床常常呈现脉状、块状或点状,矿物化程度较高,金、银、铅、锌等金属元素主要以脉状存在。
2. 成因模式豫西熊耳山地区银金矿床的成因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侵入岩浆热液成矿模式豫西熊耳山地区花岗斑岩为侵入岩浆,贯穿于层状及片层状页岩和泥岩中,形成了典型的层状侵入体。
因此,该区金、银、铅、锌等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深层岩浆的挥发作用,通过热液溶液在岩浆侵入到上覆地层后进行沉淀和富集,形成了矿脉型矿床。
(2)流体包裹体分析流体包裹体以显微镜技术为基础,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的开裂方式、密度、反射率、颜色等特征,以及溶液成分和相态变化等方面信息,可推断矿床形成的温度、压力、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等。
(3)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是一种通过对矿区花岗斑岩、脉岩等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推断成矿物质来源、地质环境和成矿流体特征等方面信息的方法。
基于区域地质特征,该模型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豫西熊耳山地区银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3. 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建立豫西熊耳山地区银金矿床通过地球化学勘查分析,可以确定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机制。
主要操作步骤包括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元素分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
(1)样品采集在野外矿床勘探中,首先要进行样品采集。
采样时应注重局部地质条件,如矿石产出区、富集带、变形带、蚀变带等。
矿床地球化学结课作业(原著-可直接交)
矿床地球化学结课作业(原著-可直接交)中国地质⼤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作业矿床地球化学作业(⼀)根据下列给定的⽕⼭岩岩⽯化学数据计算⽕⼭岩的特征参数,并作出图解,分析⽕⼭岩岩⽯系列和形成环境(参考岩⽯矿床地球化学教材第三章计算⽅法)。
原数据中⽕⼭岩岩性有流纹斑岩、杏仁状流纹斑岩、⾓砾岩和硅化⾓砾岩。
共有样品18个,数据包括样品全分析与部分微量元素。
全析中⼤多样品SiO2含量⼤于63%,样品岩性以流纹岩为主。
根据样品全分析数据计算出的⽕⼭岩的各类特征参数如表1表⽰,先将样品数据进⾏CIPW 标准矿物计算,其中氧化铁调整⽅法为TFeO=FeO+0.8998Fe2O3,所计算出的标准矿物均为重量百分含量,则可得出各矿物分异指数(DI) = Qz + Or + Ab + Ne + Lc + Kp。
其中固结指数为(SI) =MgO×100/(MgO+FeO+F2O3+Na2O +K2O) (Wt%)。
⾥特曼指数算式为σ43=(Na2O+K2O)^2/(SiO2-43),据表⾥特曼指数多位于1.8-3.3显⽰为钙碱性,由于原岩多数SiO2含量较⾼,⾥特曼指数确定出的钙碱度准确度差。
碱度率(AR) =[Al2O3+CaO+(Na2O+K2O)]/[Al2O3+CaO- (Na2O+K2O)] (Wt%),当SiO2>50%, K2O/Na2O⼤于1⽽⼩于 2.5时, Na2O+K2O=2*Na2O,本例以碱度率对样品碱度进⾏判别,由表可知,杏仁状流纹斑岩的碱度率都为1-3,显⽰钙碱性,流纹斑岩为3.3-5显⽰出弱碱性。
图1 样品SiO2-K2O+Na2O 图解Pc-苦橄⽞武岩;B-⽞武岩;O1-⽞武安⼭岩;O2-安⼭岩;O3-英安岩;R-流纹岩;S1-粗⾯⽞武岩;S2-⽞武质粗⾯安⼭岩;S3-粗⾯安⼭岩;T-粗⾯岩、粗⾯英安岩;F-副长⽯岩;U1-碱⽞岩、碧⽞岩;U2-响岩质碱⽞岩;U3-碱⽞质响岩;Ph-响岩;Ir-Irvine 分界线,上⽅为碱性,下⽅为亚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裹体包裹体,有的简称为包体。
包体是指矿物形成过程中被捕获的成矿介质。
它相当完整地记录了矿物形成的条件和历史,是矿物最重要的标型特征之一,可作为译解成矿作用,特别是内生成矿作用的密码主矿物主矿物是圈闭流体包裹体的矿物,几乎与所包含的包裹体同时形成子矿物正矿物生长过程(或之后)捕获(或沿裂隙浸入)的成矿流体(或熔体)被圈闭在晶体缺陷、窝穴(或愈合裂隙)中与主矿物有相界的物质称为矿物中包裹体,其中的内含物随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出现的盐析物(固相)谓之子矿物。
负晶形包裹体负晶形包裹体是矿物中常见的一种包裹体。
即: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因晶格位错等缺陷产生的空穴被高温气液充填后又继续按原晶格方向生长,形成与宿主矿物晶体形状(宿主矿物:含有包裹体的宝石矿物)相似的孔洞,这种由气液充填的形态与宿主矿物晶体形状相似的孔洞称为负晶或空晶,所形成的包裹体称为负晶形包裹体。
充填度指包裹体或者富气包裹体中,液相所占的整个包裹体的体积比即为充填度。
均一温度室温下呈两相或多相的包裹体,经人工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包裹体由两相或多相转变成原来的均匀的单相流体,此时的瞬间温度称为均一温度,一般认为代表矿物形成温度的下限,经压力校正后可获得近似的矿物形成温度(包裹体的捕获温度)盐度指包裹体中溶解于溶液中的卤化物的质量与液体质量百分比。
1、试述均一法测温的原理均一温度:均一法(高温-低温)是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
其均一过程有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中液-气相的均一作用和不混溶的H2O-CO2 包裹体的均一状态。
液相和气相的均一过程有三种模式:①均一到液体状态(L+V→L)室温下加热时气相逐渐缩小至最后消失,均一到液相,此时的温度称为均一温度;当温度下降则气相又重新出现,说明包裹体内原先捕获的是较高密度的流体相。
②均一到气体状态(L+V→V)加热时液相缩小,气相逐渐扩大至充满整个包裹体并均一为气相;当温度下降时则液相又重新出现,说明包裹体内原先捕获的是较低密度的流体相。
③均一到临界状态(L+V→超临界流体)加热时气相既不收缩也不扩大,而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气相之间的弯月面界线逐渐模糊至消失,均一到一个相,即均一到临界状态,说明这类包裹体是在临界状态下捕获的。
均一法测温的主要仪器是显微加热台,如德国莱兹厂生产的1350 显微加热台、Linkam1500 显微加热台及我国浑江光学仪器厂生产的T1350 显微加热台。
近十年来又开发了冷热两用台,如法国南锡的Chaimeca 冷热两用台、英国的Linkam 冷热两用台和美国的Reynolds 冷热两用台。
近年来,已发展到可将电视录象等设备与显微冷-热台连接进行包裹体研究,对小于1μm 的包裹体进行测定。
2、简述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实验器材方面:1、偏光显微镜,主要是用于研究包裹体的一般特征及各类包裹体的识别,如通常使用的西德莱兹Orthoplan POL 型、OrtholuxⅡ-POL BK 型偏光显微镜。
2、体视显微镜,主要用于对标本作初步观察3、紫外光显微镜,主要用于某些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发出萤光的物质。
4、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用于观察体积较小的包裹体。
获取包裹体参数理论基础:温度方面:1、均一温度法,均一法(高温-低温)是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
其均一过程有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中液-气相的均一作用和不混溶的H2O-CO2 包裹体的均一状态。
2、爆裂温度法,当加热包裹体达到均一后,若再继续升温,因包裹体内压急剧上升直至爆裂并发出响声,开始发出响声时的温度称为爆裂温度,故该温度为包裹体形成的上限值。
3、捕获温度法,淬火法可以说是均一法的一个变种,其原理与均一法近似,但它不用于气-液包裹体的研究。
4、冷冻温度法,冻法是通过在冷台上改变温度,观察包裹体所发生的相变过程,并与已知的有关体系的实验相图进行对比,测定包裹体中流体所属体系和流体成分。
压力参数估算:1、纯H2O 体系,当已知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并能从另一个独立温度计估算捕获温度时,则可从Roedder(1980)所作的水的等容线P-T 图上估算捕获压力。
2、利用流体蒸气压估算压力NaCl-H2O 体系,一般将盐度低于26wt%NaCl 当量的包裹体,或室温下含NaCl 未饱和水溶液的包裹体称为低-中等盐度包裹体;而把含有NaCl 子矿物的包裹体,或盐度高于25wt%NaCl 当量的包裹体称为高盐度包裹体。
3、CO2-H2O 体积法;4 、NaCl-H2OCO2 体系;5、硅酸盐熔融包裹体;6、油和盐水体系。
包裹体盐度:1、冷冻法,通过在冷台上改变温度,以观察包裹体中发生的相变,并与已知有关体系的实验相图进行对比,来测定包裹体流体所属体系和流体成分。
2、热溶法,NaCl 浓度大于26.3wt%时,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包裹体中有NaCl 子矿物出现。
此时不是采用冷冻法确定溶液中NaCl 的浓度,而是在热台上测定子矿物的消失(溶解)温度,根据消失温度查表确定NaCl 的浓度。
3、计算法,利用Fournier(1973)根据包裹体成分中K、Na、Ca 摩尔浓度,提出了计算其成矿温度K-Na-Ca 温度计。
流体密度:1、图解法,溶液的密度、温度和浓度有一定的关系。
在一定浓度条件下溶液的密度与温度成反比。
2)计算法,刘斌等(1987)根据实验数据采用计算方法求出盐水包裹体的流体密度公式。
包裹体化学成分:1、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电感偶合等离子(ICP)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离子色谱仪、中子活化法2、单个包裹体分析方法:电子显微探针(EPMA)、激光显微光谱、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法、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质谱法、激光拉曼光谱(MOLE)、同步加速辐射(SXRF)、激光显微探针惰性气体质谱分析(LMNGNS)、质子显微探针法(PIXE)。
此外,研究包裹体还可以利用其特定同位素来确定成矿流体的可能来源提供重要信息,尤其是对含矿环境、成矿时代、变质作用成因等提供确切的证据。
3、在野外如何采集包裹体样品1)热液矿床最好的测温样品是产于晶洞和晶簇中的颗粒较大、晶形发育良好、晶面小的晶体。
而产于热液矿脉中较为致密块状集合体中的包裹体质量较差。
应尽量避免采集被强烈剪切而变形的矿脉样品因其很可能泄漏而失去全部或部分组分。
2)火成岩在花岗岩的石英颗粒中流体包裹体特别发育,而在长石类矿物中包裹体很少且常常表现出泄漏及颈缩的迹象。
花岗岩石英中所捕获的流体代表冷凝的最早期的硅酸盐熔浆,或是热液循环演化的较晚期的流体。
在花岗岩中的黄玉、碳酸盐或与之相关岩石的磷灰石、火山岩的斑晶等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别好。
3)变质岩从低级到高级变质岩中都发育了捕获有变质流体的包裹体,赋存包裹体的矿物有石英、石榴石、蓝晶石、红柱石、透辉石、绿帘石、碳酸盐类矿物等。
但基质矿物中所含包裹体数量较少且较小,而在脉状产出的扁豆体、透镜体等脉体中数量较多,适合研究。
4)沉积岩碎屑岩(矿物)中的继承包裹体是在碎屑矿物沉积之前捕获的包裹体,研究其可推断碎屑矿物的源岩、沉积物的源区,有助于进行地层对比和提供找矿线索。
在沉积岩中较大脉体、晶洞、晶腺和结核中包裹体保存得最好;成岩作用中石英和碳酸盐的次生加大边及中、粗碎屑之间的胶结物也有流体包裹体,但常常很小(<5μm)。
此外,均一法、冷冻法等使用的光薄片,则只需采集手标本可供磨片用即可。
而用于爆裂法、包裹体群体成分和同位素分析使用的单矿物,野外采样时若为块状矿石,一般采集100~200 g 重的手标本;若为浸染状矿石,则需采集300~500 g(或以上,不同的测试用量大不相同)重量的手标本,通过室内选别后才能分选出适量的单矿物样品。
4、包裹体的显微镜下观察描述应包括哪些内容包裹体的显微镜下观察描述应包括:观测矿物中包裹体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包裹体数量、产状及分布特征,相态、成分、充填度等。
5、包裹体在室温下分为哪几类①纯液体包裹体( 1 相),在室温下为单液相包裹体。
通常上在较低温度或冷水条件下从均匀流体中形成的。
②纯气体包裹体( 1 相),在室温下为单气相包裹体。
通常是在火山喷气、气成条件或沸腾条件下形成。
③液体包裹体( 2 相),液相占整个包裹体体积50%以上,均一到液相。
主要是含液相和一个小气泡的包裹体。
所谓充填度是指流体包裹体中液相体积与包裹体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
这类包裹体是分布最广的、几乎在各种地质环境中均可见到的包裹体。
④气体包裹体( 2 相),气相占整个包裹体体积50%以上,即含有一个较大气泡和少量液相(充填度小于50%),加热时均一到气相。
这类包裹体在岩浆热液、伟晶-气成热液矿床尤其是在斑岩型矿床中常见。
⑤含子矿物包裹体(≥3 相),通常有液相、气相和子矿物组成。
最常见的主矿物是石盐(NaCl)、钾盐(如KCl),次为硬石膏、赤铁矿、萤石、方解石和石英等。
⑥含液体CO2 包裹体(≥3 相),从包裹体中心向外,由气相CO2(VCO2)、液相CO2(LCO2)和含盐水溶液(L)组成。
加热时,在31.1℃(临界温度)发生临界均一。
⑦含有机质包裹体(≥3 相),除液相或气相外,尚含有有机质,如气态甲烷、固体沥青、液体石油和高分子碳氢化合物等。
有时包裹体可全由有机质组成。
6、成矿流体盐度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1)冷冻法冷冻法是研究包裹体流体体系和盐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在冷台上改变温度,以观察包裹体中发生的相变,并与已知有关体系的实验相图进行对比,来测定包裹体流体所属体系和流体成分。
(1)NaCl 浓度为0~23.3wt%时的盐度确定Potter 等(1978)提出根据测定的冰点值计算盐度的经验公式:ms=0.00+0.30604θ-2.8598×10-3θ2+4.8690×10-6θ3 (7-3)ωs=0.00+1.76985θ-4.2384×10-2θ2+5.2778×10-4θ2 (7-4)式中:ms 为NaCl 摩尔浓度(mol),ωs 为盐度(wt%NaC),θ为-冰点温度(℃)。
(2)NaCl 浓度为23.3~26.3wt%时的盐度确定2)热溶法NaCl 浓度大于26.3wt%时,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包裹体中有NaCl 子矿物出现。
此时不是采用冷冻法确定溶液中NaCl 的浓度,而是在热台上测定子矿物的消失(溶解)温度,根据消失温度查表7-3 确定NaCl 的浓度。
3)计算法利用Fournier(1973)根据包裹体成分中K、Na、Ca 摩尔浓度,提出了计算其成矿温度K-Na-Ca 温度计。
1、某样品中H2O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共生(纯组份),测得它们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10℃和28℃,其均一相态均为液相,求它们的捕获压力和捕获温度。
根据查表得纯水包裹体H2O密度是0.850g/cm3,,CO2密度是0.655g/cm3,由上图得出捕获压力和捕获温度分别是800bar和250℃.2、室温下一个气液水包裹体的液相充填度为49%,均一相态为气相还是液相?为什么?据刘焕章的《流体包裹体》所述,由于液相充填度为49%,属于充填度小的包裹体,所以称为气体包裹体(充填度小于50%),其在温室加温到均一相时候为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