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

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

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3.(出示课件三)课件出示标完平仄符号以及停顿符号的古诗。

小学语文_《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谈唐诗,知作者1.同学们,还有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和你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告别,听到这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同学们,你们都背过哪些送别诗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离别是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感动,离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惆怅。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独特的送别诗,一起走进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板书:唐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头像的图片。

2.课前大家搜集了有关诗人王昌龄的哪些资料?找同学和我们分享。

给别人留点机会。

有其他方面的补充吗?好了同学们,老师从中挑出了有关诗人的一些重点资料,我们一起读一读。

以后大家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呀,要学会提取重点信息,并把他们批注下来。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这首送别诗,一起读诗题。

二、解诗题,晓背景学习古诗,我们首先要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同学们自己读读诗题,看看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送别的地点是在芙蓉楼芙蓉楼在哪儿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谁来读一读。

(PPT)。

在芙蓉楼送的谁啊?(辛渐)谁送谁?辛渐是谁?他既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

同学们问题来了,王昌龄为什么要在润州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呀?看看诗的写作背景(ppt学生读)同学们从江宁到润州大约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诗人一送送了六七十公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的深厚啊!)那么诗人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绽放在这首送别诗之中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三、学方法,读古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至少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2名同学个别读评价: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啊,那我们齐读一遍可以吗?师生齐读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同学们看这首古诗每行有几个字?(7个)这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停顿规律是怎样的?(生)我们要学会按照七言绝句的“二二三式”的停顿规律来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

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

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

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

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1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处的干脆收尾。

我在这课当中没有留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

同学只需要讲出也许意思,老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同学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缘由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同学无法说出最终两句的意思,是由于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同学在最终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当让同学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备课时我做到了从一般读者的观赏性阅读动身,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同学的视角动身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同学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尚待解决的问题1、出示资料的挨次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3、同学自己发觉:王昌龄莫非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4、图片可不行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同学看图。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2《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奇,淡写伴侣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顽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重在指导同学在咀嚼、体会、感受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同学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同学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讲授中我注意同学的独特特点,采纳不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及背景,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2.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3.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前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和注释,对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2)准备幻灯片或黑板写上课程内容;(3)准备诗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学生课前准备:(2)准备课堂笔记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写上课程标题,并简单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辛弃疾的创作背景;2.展示与解说(15分钟)(1)教师播放诗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行齐读;3.分组讨论(20分钟)(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课堂展示(20分钟)(1)每个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结果;(2)学生可以通过朗诵、对比分析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2)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和培养审美情趣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反思】《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以其凄婉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首具有启迪意义的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情感引导。

在诗歌的导入和展示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参与到诗歌的解读和表达中。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简介:《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大意是: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首句从昨夜的冷雨写起,其中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

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大意是: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冰心”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

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

设计理念:《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古诗,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在《芙蓉楼送辛渐》这一课中,我没有单一地逐字逐句去理解诗意,而是基于学生对画面的构想,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对诗歌意境整体性的理解。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注重让学生利用课本的注释理解诗意,这样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学情分析:四年级二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6人,女生24人。

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

并能通过平日课前背诵、路队齐诵的过程进行一定的巩固。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只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怀。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作者在被贬江宁,遇到途径此地的好友辛渐,挥笔写下的千古诗作。

但学生对王昌龄的了解仅限于《出塞》这样的边塞诗,并不深入,甚至还很片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从老师们评课悟的: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高潮处的干脆收尾。

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

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1、第一部分:生指名读送别诗,其他学生仔细听、看、悟,读出诗人的感情,板书,然后自由读诗,三个环节简单完成,只作为一个引子。

2、第二部分修改较大:问题一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什么问题二你不懂得是什么引导质疑:洛阳亲友如相问是谁问谁什么事情洛阳亲友为什么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什么意思解决问题:借助注释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出示王昌龄的资料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资料问题三你读懂诗人的心情了吗怎么读懂的解决:抓诗眼联系背景了解诗人境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几次读应回旋而上:初读字音准,二读有音韵,三读懂大意,四读悟诗情,五读知诗人。

每次读都进一层。

3、第三部分结尾简洁配乐朗读:第一次读诗歌《阳关三叠》边塞诗陪激昂的乐曲尚待解决的问题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4、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

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

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古诗的吟诵、品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事迹)(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铺垫。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人物、地点)(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 指名读。

(师生评价)2. 男女生读。

3. 齐读。

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汇报交流:雨、江、楚山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借助插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课堂作业一页【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从千年历史长河走来,久远而醇香。

这节课继续走近古诗殿堂,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强调“芙蓉”书写二、解诗题学习一首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补充:辛渐可不是诗人一般朋友,他既是诗人同乡,更是知音,面对知己的分别,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再读诗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诗人在芙蓉楼送辛渐这个知音,这一个“送”字送出了送出了真情,也送出了秘密,这些秘密的答案就藏在诗句中,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102页,自由读诗,想一想完成课堂作业第一题。

1. 根据课堂作业第一题,逐句完成朗读训练。

2.观察课本插图理解“连江”3.理解“连江”的基础上,再读第一句,读出“连江”插图的意境。

4.指名读、换角色读、根据节奏师生合作读。

四、学习古诗前两句,感悟诗人内心的“寒”意1.再读古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堂作业第二题。

追问: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心寒?补充资料: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才华横溢的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遭奸臣诬陷。

两次被贬于蛮荒之地,但他始终不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

这首诗就是诗人被贬时所作。

师总结:所以这个“寒”字是作者心寒,世态炎凉。

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朋友的离去,诗人感到心寒,再读诗前两句。

五、学习三四句,感悟诗人精神品质1.创造意境,反复读古诗三四句,在读中感悟诗人的“冰清玉洁”的高尚追求。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和内容;
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
引入: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以及《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感受。

活动:分组进行朗诵比赛,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朗诵,并针对朗诵进行评分。

讨论: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象征。

总结:总结古诗的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入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

通过朗诵比赛和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高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有限,在讨论环节中参与度不高。

因此,下面是一些改进的建议:
1. 设计更具互动性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诗歌的意义。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一起解读诗句、词语的意义,并进行分享和展示。

2. 在讲解诗歌内容时,可以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可以提供一些延伸阅读的材料,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诗歌的世界。

4.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和积极性。

通过改进上述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好。

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2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对友人的无限厚意,和内在的凛然风骨、无限情思,都表现得曲折尽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送别诗中的佳品。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3. 想象画面,通过对重点词的推敲、体会,感悟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诗意,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江畔夜景芙蓉楼饯别)问学生: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首古诗来描述这幅画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句。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年,王昌龄返回长安,改任江宁县丞。

至德年间因被谤而谪往岭南。

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全唐诗》对他有二百余首诗作和评论的记载。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为后人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永远光耀文学史册的光辉诗篇。

(三)初读课文(自由读)1. 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生字:芙、蓉、洛、壶。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1】篇〗1.关注预习习惯培养。

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和古诗有关的资料。

为古诗学习和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寒”“孤”“夜”“满”“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

3.注重在读中促进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特别是激情引读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内化了学生积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3】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后反思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一、导入中国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家,有着许多送别的俗。

诗人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离别之情。

XXX以诗歌送别,XXX以酒送别,而XXX则用他的诗《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他对朋友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首诗。

二、教学过程1.预通过预,我们了解到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XXX送别了他的朋友XXX。

XXX和XXX一起去了很多地方游览,然后在芙蓉楼分别。

2.芙蓉芙蓉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植物。

3.三读在古诗的研究中,我们要做到三读:读通、读懂、读好。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试着去把这首诗读通顺和读出节奏,用三角号标出有疑问的字,用波浪线标出有疑问的词,结合古诗旁边的注释尝试着去说说诗句的意思。

4.作者介绍XXX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主要作品有《出塞》《从军行七首》《闺怨》等。

5.生读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诗。

同学们可以模仿他的朗读风格来读一读。

6.不理解的词语在自由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如“寒雨”、“连江”、“夜入吴”、“XXX”、“如相问”、“一片冰心”和“玉壶”。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通过这些词语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学生需要理解“九州”、“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的含义,才能真正领略到XXX的豪迈和气概。

在研究《送元二使安西》时,学生需要了解“大漠孤烟直”、“XXX北风”等词语的背景和意义,才能深入理解XXX的离情别绪和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三、注重启发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还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研究《登鹳雀楼》时,我引导学生思考“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比喻,领悟到登高所带来的孤独和寂寞。

在研究《芙蓉楼送辛渐》时,我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和艺术特点。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材解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王昌龄被贬后,好友辛渐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探望,诗人感激于好友的深情厚谊,于芙蓉楼送别,并写下此诗,表达与友人的离情别意,同时言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古诗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

后两句言志,诗人以晶莹透明的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纯洁正直的品格。

全诗寓情于景,含蓄蕴藉,构思别致,韵味无穷。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本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自己学习,发现疑难问题,大家再交流解决。

这样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不因横遭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和志向。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诗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引导学生说说单元主题——人物品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引入古诗,读懂诗题1.回顾所学,背诵古诗。

(1)导入: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学过一首王昌龄的古诗,谁还记得?能背一背吗?(2)学生交流,回顾古诗《出塞》。

(3)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出塞》。

2.引入新课,理解题意。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诗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诗题,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出示词卡和芙蓉,学生认读“芙蓉”。

提示:“芙蓉”是花的名字,所以都是草字头。

结合注释,让学生了解芙蓉楼所在的地点。

(3)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送”的意思。

提示: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的对象是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给朋友辛渐送行。

(4)教师再示范,提示注意停顿,学生练读:芙蓉楼/送/辛渐。

(5)激趣促学: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给朋友送别?送别的时候,诗人都说了什么?答案就藏在诗句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从诗人角度入手,引导回顾和背诵,能够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从诗题入手,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一)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平明”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

2.提问: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

预设:雨、江和山3.结合注释,启发思考: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提示:“寒雨”说明雨是冷冰冰的,让人倍感寒意。

“连江”说明江面上也全是冷雨,秋雨连绵,一片苍茫。

“夜入吴”说明雨从昨天晚上就开始进入吴地了,下了整整一夜还没有停。

“楚山孤”说明山是孤零零地立在江岸边。

4.明确送别时间:结合注释,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番景象的呢?点拨:理解“平明”就是天刚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送客”就是送别客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

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

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3.(出示课件三)课件出示标完平仄符号以及停顿符号的古诗。

师:这首诗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请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读两遍。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6.男生读,女生读。

(二)二读,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说出大体诗意。

1.师: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后,我们再结合注释,大体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默读注释,试着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2.通过注释,学生说一说诗歌的大体意思。

3.生说诗意。

是啊!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看结合注释,我们就能把古诗的意思说出来了,看来结合注释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三读,抓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其实,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1.时间。

师:咱们来看前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其实王昌龄写了两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王昌龄清晨在芙蓉楼送别友人时写的,还有另外一首古诗是是王昌龄在头一天夜里与辛渐饮酒话别时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是呀!窗外秋雨绵绵,而芙蓉楼内,两人却在饮酒作别,此情此景,会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能,(忧愁、凄凉……)那么,这种情感,在我们的前两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寒、孤)2.情景预设:“寒”①师:这里的寒,仅仅只是指的“寒冷的秋雨”吗?(不是)那还形容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诗人的心寒)②诗人为什么心寒?是因为他的朋友也要离他远去了,所以王昌龄心里很是不舍?师:是呀!因为对好友依依不舍,这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呀!(出示课件),这是如今江苏省的地图,当时王昌龄在如今的南京市,古时候称之为江宁,他在那个地方任江宁丞,送辛渐送到如今的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润州,这两地相隔六、七十公里呀,这样的友情深不深?(深)浓不浓(浓)就带着这浓浓的深情再读这两句诗。

③过渡:是呀!朋友就要远离了,诗人对他依依不舍,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再加上当时天气原因,寒冷的天气,寒冷的心情,终于在清晨一别友人,“平明送客楚山孤”3.预设:“孤”你还从哪个字能感受到诗人非常忧愁、苦闷呢?“孤”①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因为自己觉得孤单,所以看到的景物也就孤独了)(借景抒情)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来到了江宁任江宁丞,可以说,在这里,辛渐是唯一能说说真心话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要走了,王昌龄舍得吗?不舍得!用不舍的心情来读这两句诗。

②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离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回忆一下古代的诗人,会在离别之时,送给朋友什么?(祝福、礼物)(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歌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那么,诗人,王昌龄送给辛渐的是什么?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通过注释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比喻作者有一颗纯洁的心,那么玉壶呢?玉壶:玉制的茶壶。

玉代表着永恒。

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那颗纯洁的心就如放在玉壶中一样。

为什么要送给好友一句话?表明了什么?(表明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永远不变。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王昌龄的处境。

生读资料。

你从资料当中读到了什么?当他被贬第一次时,他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心在玉壶”当他被贬第二次时,他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论是在边塞驻守,还是在官场,他都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心在玉壶”。

是的,我们知道,王昌龄是一个边塞诗人,他在边塞驻守多年,作了很多的边塞诗。

谁会背他的边塞诗。

《出塞》《从军行》从这两首诗中,你能体会到王昌龄为什么要送辛渐这句话?(王昌龄是想告诉他的家人朋友他始终有一颗爱国之心,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清廉正直的心,从未改变过!能不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后两句话!所以,王昌龄在边塞时,他没有忘记“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还没有忘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没有改变的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崇敬之情,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配乐齐读、学生合作一人读一句)三、吟诵古诗,抒发情感。

1.师:读呀读,诗人的情感用读已经无法足以表达,那就让我们来吟诵吧。

东汉以后,凡诗文皆可吟诵,结合咱们画的平仄,第一遍同学们听,第二遍如果你行就跟着吟一吟。

2.生展示。

3.放陈少松老先生的吟诵,学生听。

4.好友合作展示。

四、总结送别,自古就是一个人们不愿意面对的场面,可是同学们现在已经六年级了,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你们就小学毕业了,分离在所难免,如果你有什么想对同学说的话或者是想对他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来表达对自己好朋友的送别之情,好吗?(生表达情感)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导致一别好友,可能造成终身不能再次相见的局面,所以王昌龄在送别好友的时候,会显得格外的忧愁、凄凉。

但是现在,我们交通便利,即使哪天我们分别了,也会很快联系上。

送别虽然悲伤,但是同学们并不孤独,这一次的分别也是为了下一次更美好的相逢,希望同学们能在接下来的小学时光中尽情绽放、不留遗憾!下课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现在到了同学们跟老师分别的时候了,请同学们记住咱们一起共同学习的40分钟,把它留在自己珍贵的记忆中,好!同学们,下课!六、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读:平仄、注释、关键词吟:忧愁凄凉清廉正直送别……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在朗读过程中都能运用抓关键词句、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学习诗词,并进一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能结合吟诵的形式,进一步感受韵律在古诗中的体现,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能借助搜集的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再学一首分别的古诗。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效果分析1.教的效果:这一次教学我将传统的古诗教学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懂诗意、读出诗情,又加上了吟诵的教学,教给学生加强自己对读古诗的理解与情感的抒发的又一种学习古诗的形式,所以整体这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通过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怀,用吟诵的方式可能效果会更深入人心。

2.学的效果:学生第一次运用吟诵的形式学习古诗,既新奇又觉得有点难度,因为缺少必要的练习时间以及短时间从传统的“读”过渡到“吟”这种转化方式的不熟悉程度,也会使得学生对古诗的吟诵一知半解。

可是,我相信,以后的古诗教学,我能让学生勤加练习,相信这跟语感一样,是可以慢慢累积而成的,最终是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的。

毕竟学习古诗还是要以学生自己的体验为出发点,学生能对古诗有什么样的理解,我认为,吟诵是表达个人感情的很好的手段。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板块中的一首送别诗。

本诗描绘了一幅水天相接、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表达了唐代诗人王昌龄送别朋友时孤寂的心情,展现了诗人坚守高尚道德、冰清玉洁的志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而深情表达了诗人的品格和德行,表白自己不会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本节课以《芙蓉楼送辛渐》为引领,通过运用“三读”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深刻内涵,同时运用吟诵的方式,让学生在韵律中感受送别场景以及诗人的情怀。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诵读中感悟诗情是本课的重点,而深入感受诗人用字的准确与巧妙以及表现手法则是教学难点。

在此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评测练习一、你知道哪些送别诗?试着写下两首。

二、学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1. 释题。

2.介绍作者。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3.读古诗。

一读:运用平仄,读准节奏。

(请给古诗标好平仄)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1.前两句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最能表现诗人忧愁、凄凉的词是“孤”“寒”。

2.后两句有两个词语表示诗人清廉正直的高尚气节的词语。

“冰心”“玉壶”。

3.吟诵古诗。

三、评测练习 1.个人展示吟诵 2.好友之间合作吟诵四、送别:小学毕业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课后反思送别的诗,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多少都有所接触,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如果还是采取老的方法,学生收获到的也仅仅是会背了,体会到诗人情怀了,但是时间长了,可能诗意就模糊了,对古诗的朗诵也就浮于表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