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掌握弄堂的形成、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
2.通过阅读上海弄堂的相关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家乡、珍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城市文化特色》第一课的阅读与讲解。
三、教学重点1.掌握上海弄堂的形成、特点、发展历史等相关知识。
2.理解弄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弄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珍视。
五、教学方法1.课堂导读法:通过导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主题。
2.讲解阅读法: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讲解文化内涵及历史渊源。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弄堂的文化特色,丰富课堂互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探讨弄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20分钟)1.听取学生对弄堂的认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注生字生词、主要观点。
3.小组合作讨论,对课文进行进一步探究。
梳理重点(10分钟)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做重点讲解。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弄堂的文化内涵、特点。
总结与归纳(5分钟)教师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收获本次学习的知识和感悟,并进行总结归纳。
七、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弄堂文化。
2.寻找身边的弄堂,记录下所见所闻。
3.用自己的话复述本节课关于上海弄堂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到了上海弄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合作讨论的不活跃、思考不深入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提高。
上海弄堂(教案)沪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
上海弄堂(教案)沪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上海弄堂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
2. 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
3. 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上海弄堂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上海弄堂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关于上海弄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对上海弄堂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并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上海弄堂作品。
”二、探究上海弄堂(10分钟)1. 教师出示关于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并提问:“你们对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文化和特点。
三、观察上海弄堂(10分钟)1. 教师出示关于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描述一下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吗?”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讲解上海弄堂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生活场景。
四、创作上海弄堂(15分钟)1. 教师出示关于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和技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并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运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上海弄堂作品吗?”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讲解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
(3)提高学生对上海方言的听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弄堂的面貌。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弄堂的定义与历史(1)介绍弄堂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2)讲解弄堂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弄堂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民国时期。
2. 第二课时:弄堂的建筑特点(1)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弄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2)讲解弄堂的布局和建筑材料,让学生了解弄堂的建筑特色。
3. 第三课时:弄堂的生活环境(1)播放短视频,展示弄堂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生活设施和社区氛围。
4. 第四课时:上海方言与弄堂文化(1)教授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让学生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感受方言与弄堂文化的联系。
5. 第五课时:弄堂的保护与传承(1)讨论弄堂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2)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弄堂文化。
三、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有关上海弄堂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 视频:拍摄或收集有关弄堂生活的短视频。
3. 方言材料:整理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弄堂的定义和历史。
2. 学生能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3. 学生能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
4. 学生对弄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五、教学建议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范文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1) 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2) 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一、从预习导入教师提问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
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小组活动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教师小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上海和上海人的精神状态。
2.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文化的赞赏之情,培养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最近有个朋友来上海,如果让你做一回导游,你会带他去哪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预设: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馆、外滩、城隍庙、上海弄堂……看来大家都很热爱上海,对体现上海特色的地方如数家珍。
大家不仅说到繁华热闹的新上海,还想到了上海风情的老上海。
作家陈丹燕就选择了“怀旧”路线,推荐我们去看看上海老弄堂。
2、(展示上海弄堂照片)看完照片,你对上海弄堂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预设:上海的弄堂破旧、杂乱、狭小……3、大家的这种第一印象,并不代表上海弄堂的全貌,这只是它的一面,上海弄堂的另一面要通过学习《上海的弄堂》这篇课文才能深入了解。
让我们起走进海派作家陈丹燕笔下的“上海弄堂”,跟着她一起去感受上海弄堂生活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强烈推荐”我们要“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明确:第2、4、14节中几句话,总而言之,弄堂能代表真实的上海人的生活。
用第7节的一句话来说,弄堂生活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上海弄堂的特点?明确:弄堂生活、弄堂历史、弄堂里的上海人。
其中详写弄堂生活。
(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再读课文,圈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上海的弄堂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上海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找出相关语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的看法)预设:第3节“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不见怪的”——弄堂人们日常生活不拘小节;第5节“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出来炖鸡的香气”——追求生活情调和享受;第5节“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实在的底色上有对时尚的追求;第5节“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布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生活平实、要面子;第5节“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乒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生活要面子、实在中透着精致;第6节“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认识到弄堂在上海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上海弄堂的认知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海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
2. 弄堂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上海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弄堂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2. 如何保护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上海的弄堂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上海弄堂的定义、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弄堂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上海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上海弄堂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弄堂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上海弄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弄堂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6. 成果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地考察心得,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8. 课后作业9.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上海弄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弄堂的文化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意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学习弄堂中的故事,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亲情、友情和勇气等品质的培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学习弄堂故事,理解弄堂中的生活文化和地方特色,对弄堂的价值与意义有初步认识。
2.学生能利用自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法理解故事、感悟故事,并具有一定的感知力、想象力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既向学生介绍异乡的文化背景,也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2.课前学生自主阅读故事,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和细节探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丰富学生表达的词语和句型,激发学生的生动想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知识点引入(1)口语交际:初次见面的礼仪(2)写作基础: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背景的介绍2.教学目标讲解介绍中国传统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弄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弄堂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和地方文化等,对弄堂的价值与意义有初步认识。
3.教学实践(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篇章《上海的弄堂》(2)教师导入:通过图片、语音等方式展示上海的弄堂,引导学生了解弄堂的起源和概括弄堂的建筑特征(3)故事解读:通过小说《弄堂》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弄堂中的生活文化、弄堂居民的处境和内心挣扎等,培养学生对弄堂的体验和感情。
(4)学生互动:学生自主分组进行对故事的理解、总结,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策略,并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指导和倡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索性。
(5)书面表达: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弄堂或弄堂中的故事的描述性文章。
五、课堂反思本课堂通过弄堂故事的讲述和分析,深入了解弄堂的文化价值和生活特色,并通过学习,在课堂中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从而达到生动形象、引发兴趣的教学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让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下,将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并对弄堂文化的传承有所认识。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弄堂文化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引入、小组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2)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弄堂生活的好奇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弄堂的建筑特点2.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建筑的外部特征、内部布局以及与西方建筑的差异。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比较分析、小组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展示上海弄堂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
(2) 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弄堂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弄堂建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弄堂建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及其文化内涵。
3.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如茶馆、麻将、家长里短等。
3.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3.4 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关于上海弄堂生活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民俗风情。
(2)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弄堂生活中的各种民俗风情。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弄堂民俗风情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民俗风情在上海弄堂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弄堂里的邻里关系4.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及其特点。
4.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里的邻里关系,如互助、共享、关怀等。
《上海的弄堂》教案和反思
二、学习方法圈划、梳理、对照、品读、质疑、讨论,我想补充:三、课前准备1.找出文中描写弄堂环境、生活的段落,网上搜寻、筛选出与文中描述较为一致的照片3张。
2.自组学习小组(每组7人为佳),交流各自筛选的照片,对照文章,讨论并推出与文章所描述的弄堂(生活)最为接近的照片1~2张。
3.在浏览、筛选的过程中,这些弄堂照片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是(用几个词来描述):4.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除了书下注释和P/65“积累”部分的词语外,我还积累了哪些词语?5.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比如词句)我觉得很特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不太理解,迫切需要在课堂上和大家探讨的?四、课堂学习1.我的思考、感受:2.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3.依然不甚明了、有待解决的地方:五、自我评价(每项25分,满分100分)(1)用心默读、朗读、圈划、思考了吗?(2)理解文章、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吗?(3)积极参与、有了新的发现收获了吗?(4)交流发言、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了吗?学生补充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一些好词好句,并运用他们。
3.知道作者主要写了弄堂里的哪些事物,能一直跟着作者的思路走。
4.了解上海弄堂的主要特点。
5.了解上海人的生活,人人体面背后的生活。
6.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结构。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8.知道作者写作思路与目的,明白各种“历史简述”的概况。
9.真正从文章中理解到上海弄堂。
学生补充的学习方法:1.分段2. 概括3.批注4.想象5.写作6.查资料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1.弄堂和别的建筑有什么不同?2.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3.为什么上海人在外面很体面,但在弄堂里却是家常打扮?4.为什么上海的弄堂里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5.为什么说上海人的生活是不卑不亢的?6.他们不是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究竟是褒是贬?是否矛盾?7.上海弄堂的生活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8.作者为什么把弄堂的演变史放在中间?9.作者为什么要举如此多弄堂生活的例子?有何作用?10.为什么人们不选择大房子反而选择住在小弄堂里?11.这里也像世故老人……12.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13.那是从前城市的划分……14.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15.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了解上海的弄堂的由来、特点和价值; 2. 掌握描述弄堂的相关词汇和句子;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掌握描述弄堂的相关词汇和句子;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上海的弄堂》及相关教学材料;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教师与学生进行简要问答,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上海有什么特色建筑吗?–上海有很多弄堂,你们了解弄堂吗?2.引出本课的话题:“上海的弄堂”。
Step 2 预习导入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弄堂的印象是什么?”2.学生就问题进行交流,并记录自己的回答。
Step 3 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上海的弄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进行必要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
Step 4 理解课文1.教师以问题形式进行课文理解问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弄堂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弄堂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弄堂现在的变化有什么?Step 5 课文写作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上海的弄堂”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弄堂的特点、历史和现状。
2.学生可以参考课文,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Step 6 课堂展示1.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进行展示,可以选择口头表达、朗读或与同学分享。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Step 7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2.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思,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写作目标。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文章写作,并检查自己的作品是否规范、准确;2.阅读其他与弄堂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弄堂的知识和故事;3.反思自己对城市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看法,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及原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1.3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感受课文中的地域特色。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来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2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上海弄堂的地域特色。
1.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地方方言和习俗。
2.2感受课文中的生活气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教师出示上海的弄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1.2学生分享对上海弄堂的了解。
2.熟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1.深入理解课文1.1学生针对课文中的地方方言和习俗进行讨论。
1.2教师解释方言和习俗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
2.课堂活动2.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上海弄堂的元素进行描绘。
2.2各组分享描绘成果,全班交流。
3.课文拓展3.1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弄堂文化。
4.作业布置4.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上海弄堂的作文。
4.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享,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地域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附:原文上海的弄堂上海的弄堂,是上海的一种独特景观。
弄堂,就是里弄的意思,是上海人居住的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发展2. 弄堂的生活场景和风情3. 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三、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发展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四、教学难点:1. 弄堂文化内涵的理解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4. 观察法: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弄堂,发现美好。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2. 第二课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3. 第三课时:讨论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4. 第四课时:观察生活中的弄堂,发现美好。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的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上海的弄堂》2. 图片:上海的弄堂风光、生活场景等。
3. 视频:有关上海弄堂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上海的弄堂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4. 讨论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5. 总结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十、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氛围。
2. 邀请上海本地居民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弄堂的故事和经验。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了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是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方面,是否有所收获和成长?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时,可以结合更多具体的实例和故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感受弄堂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2. 通过阅读《上海的弄堂》,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上海的弄堂》内容概述:本文通过对上海弄堂的描绘,展现了弄堂的历史变迁、生活风貌和人文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弄堂生活的留恋和思考。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教学难点: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海的城市特点,引出课题《上海的弄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弄堂的历史变迁和生活风貌。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分享交流: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本土文化,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分析: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上海的弄堂》文本。
2. 上海弄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本土文化传承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 案例分析法:引入本土文化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八、作业布置2.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上海弄堂的文学作品,加深对弄堂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服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本土文化素养。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
引发学生对上海弄堂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上海弄堂的定义:狭窄的巷道、石库门建筑、共同的生活空间。
简述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
1.3 教学活动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弄堂的氛围。
引导学生分享对上海弄堂的认知和印象。
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上海弄堂的建筑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建筑的主要特点。
2.2 教学内容讲解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石库门建筑、老虎窗、弄堂名称的来历。
2.3 教学活动展示上海弄堂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上海弄堂建筑的特点。
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上海弄堂的生活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3.2 教学内容讲解上海弄堂居民的生活方式:共同的生活空间、邻里关系、节日庆祝活动。
探讨上海弄堂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棋牌娱乐、搓麻将、摆摊小生意。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介绍上海弄堂的生活文化。
学生分享对上海弄堂生活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上海弄堂文化中的特色元素。
第四章:上海弄堂的变迁4.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
4.2 教学内容讲解上海弄堂的变迁:城市更新、石库门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新式弄堂的兴起。
4.3 教学活动展示上海弄堂变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变化。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上海弄堂的变迁原因和影响。
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五章:课程小结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上海弄堂的认识和理解。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上海弄堂的定义、建筑特点、生活文化和变迁。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学生分享对上海弄堂的感悟和思考。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结束本节课。
第六章:弄堂里的游戏与娱乐6.1 教学目标了解上海弄堂里孩子们的传统游戏和娱乐方式。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上海弄堂的特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赋予弄堂人性化,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体会品味文中作者对上海弄堂的深情。
教学重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上海弄堂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及作者对上海弄堂人性化的描写进行赏析,感受弄堂特色,进而体会作者对弄堂的深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欣赏交流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满衣柜珠光宝气,光艳四射的晚礼服中夹杂着一件色泽暗淡,有些陈旧的中式旗袍,你觉得如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穿上哪一件呢?也许同学们会觉得这样的组合很不协调,也许你不会垂青于古老陈旧的旗袍。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旗袍虽暗淡,却比新颖艳丽的礼服更沧桑,更有动人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中国建筑中的这样一件陈旧却充满历史沧桑的旗袍——上海的弄堂(多媒体显示图片)。
二、整体感知,抓住景物特点1、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写了上海弄堂几方面的特点?明确:第一节中通过与上海的街道、楼房作比较,突出上海的弄堂是壮观且暗的。
第二节中讲到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
第三节中点出上海的弄堂性感的特点。
第四节中讲到上海的弄堂里涌动着流言。
2、在粗线条的把握了上海弄堂的几个特点之后,下面让我们再来更具体的解读一番。
请仔细自读课文,找一找上海弄堂的这些特点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各组讨论补充,并归纳阐述。
明确:壮观且暗:背景一样;波涛汹涌的暗——深渊一样的暗形形种种,声色各异:有权势之气的;放下架子的;严加防范的;全面敞开的——美丽性感:兴奋;窃窃私语;私情的味道;暧昧——噬骨的感动。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弄堂的风貌和特点;2.理解“弄堂文化”对上海历史文化的影响;3.学习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地方文化;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弄堂文化”;2.听、读、理解、表达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上海弄堂的理解和想象;2.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上海的弄堂》教材、PPT课件;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课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上海弄堂的风貌和特点。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弄堂的特点,如窄巷、洗衣房、破旧房屋等。
2. 上课讲解(20分钟)教师在教材中选择“上海的弄堂”一篇文章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中讲述事情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并注意其中出现的上海方言。
3. 讨论交流(30分钟)1.教师利用PPT课件来讲解弄堂文化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弄堂文化对上海的影响和特殊意义,例如:弄堂里的邻里关系、风俗习惯等;2.引导学生针对弄堂文化的实际体验,展开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列出一些问题,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参与。
例如:“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弄堂文化’存在?”等。
4. 表达实践(40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文字表达对“上海的弄堂”的感悟和对弄堂特色文化的思考。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弄堂文化的价值:如包括对邻里关系的体贴、关心和帮助等;2.弄堂文化的表达:如包括长辈与年轻人的交流、方言的运用等;3.弄堂文化的反思:如弄堂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刚需进行的改变。
5. 作业布置(10分钟)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发送到班级QQ群里,并在QQ群里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学生认知能力评价;2.学生表达能力评价。
上海的弄堂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上海的弄堂教案弄堂作为上海特有的住宅形式,是上海独有的城市景观之一。
弄堂既代表着过去上海人民的生活方式,又寄托着上海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上海的城市文化,我们设计了一份名为《上海的弄堂》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并进行相关的多媒体创作。
一、教案目标1. 了解上海的弄堂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
2. 探究弄堂对于上海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3. 通过多媒体创作,展现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案内容和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为什么上海有弄堂?1. 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概述(15分钟)。
2. 上海的早期发展及其对弄堂产生的影响(30分钟)。
第二课时:弄堂的特点和生活方式1. 弄堂的构造和规划(20分钟)。
2. 弄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特点(30分钟)。
第三课时:弄堂的演变和变迁1. 弄堂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原因(20分钟)。
2. 弄堂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0分钟)。
第四课时:弄堂文化创作活动1. 学生参观当地弄堂或通过多媒体资料观察弄堂(30分钟)。
2. 学生根据观察和调研结果进行多媒体创作,如绘画、摄影、视频等(60分钟)。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上海的弄堂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群体讨论:引导学生对于弄堂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实地参观: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弄堂,亲身感受和体验弄堂的氛围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评估学生对于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多媒体创作评价:评估学生的多媒体创作作品,包括创意、表现力、技术运用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含上海的历史背景和弄堂文化的介绍、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2. 弄堂参观路线规划和安全措施。
3. 多媒体创作工具和设备,如摄影设备、绘画工具等。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市内的其他历史文化景点,以便更全面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分享:《上海的弄堂》阅读课
今天我来分享一下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课的教案,主要是关于《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2.初步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地理和文化3.感受上海弄堂文化的特点和魅力4.阅读并理解每段的内容,说出段落的中心思想5.读懂词语、句子和段落6.提高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学重点:1.弄堂文化的介绍和了解2.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构思3.理解文中分析的原因和依据教学难点:1.提高孩子的阅读和分析能力2.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弄堂文化的特点和魅力3.让孩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学步骤:一、导入1.引导孩子描述弄堂,让孩子了解弄堂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播放教学视频,让孩子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二、阅读文本1.小组阅读,每组圈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2.课堂齐读全文,理解每段的中心思想。
3.带领学生讨论文中所描述的具体细节和弄堂的特点以及文中的构思。
三、分析文本1.引导孩子发现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和文章中的方法。
2.让孩子归纳出带有语气的词语和句子,并理解词语和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3.引导孩子分析文中各段中的语言细节和作者的叙述方式。
四、延伸展示1.通过图片展示,让孩子更加形象地了解上海弄堂的文化特点。
2.让孩子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弄堂文化,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堂要点1.了解弄堂的概念,学习相关词语和知识点。
2.深入了解上海弄堂的生活和历史。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发展孩子的阅读技巧,尤其是理解段落中心思想的能力。
总结:通过《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的阅读,孩子们深入地了解了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并且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更好地了解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早上起来,一杯咖啡,眼前浮现出那些上海的弄堂,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上海的弄堂》文本解析2.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导入我会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上海弄堂的印象,引导他们发现弄堂里的生活细节。
比如,弄堂里的石库门、煤球炉、老式水龙头等,让学生感受到弄堂里的生活气息。
2.文本阅读接着,我会让学生们阅读《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对弄堂的描绘,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文本解析阅读完毕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文本解析。
从文章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a.结构分析: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如何过渡。
b.语言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c.情感分析:作者对弄堂的情感态度,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章中的。
4.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分析完文本后,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包括弄堂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弄堂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5.生活与文学的关系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要求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2.搜集关于上海弄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这个教学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这个方案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2.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三、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聚焦日常生活细节的“陈丹燕的视角”,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