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马说》韩愈 导学案 (含答案)优质课一等奖用

《马说》韩愈   导学案 (含答案)优质课一等奖用

《马说》韩愈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课前检测,巩固预习1、注音(指名一个学生口头交流,指名点评、领读)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一词多义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食食不饱()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之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曰()一、激情导入,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初悟感情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带“不”、“也”的句子,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文悟情1、这是一匹怎样不幸的千里马?机遇——结局——2、这是一个怎样无知的食马者?驾驭的方法——喂养的方法——对马的了解——对马的感叹——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什么情感?5、课文三个小节都用“也”结尾,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不同在哪里?6、美点赏析:请从语言、句式、修辞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品析本文的美。

7、内容小结四、拓展延伸你知道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有哪些“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事例?说一说。

五、当堂检测1、下列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说学案及答案

马说学案及答案

马说学案及答案【篇一:马说导学案及答案】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能够)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学习过程1、学习激趣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3、教师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伯乐:千里马: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doc.5.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doc.5.

23《马说》导学案主备人:吴春杰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重申重点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2、齐读重难点二、预习交流1、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2、简介文体“说”: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三、自主朗读,理解文意1、熟读课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疏解文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 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4、背诵课文:四、归纳整理练习(见课时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本文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复习巩固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有怎样悲惨的遭遇: , , 。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马说》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学习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学习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知识链接: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祗.()辱骈.()死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2.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2)其真无马邪.:(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才美不外见.:3.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一、目标导学1、认识作者2、识记文言词语3、翻译句子4、背默全文5、掌握内容6、分析写法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1、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例:安求其能千里也?(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例:一食或尽粟一石(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道不通:道路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学法指导1、概述《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3、注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祗:只是。

辱,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以,把,用。

称,称呼。

千里:日行千里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

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23.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1、给下面字词注音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2、一起来朗读课文。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

【学习时间】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马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马说》,看看这篇文章是介绍马的吗?二、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马说”即是“说马”。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3、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预习设计1、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补写完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马说 导学案(带答案)

马说 导学案(带答案)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1、概括文章各段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主旨:本文以和为喻,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
、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五、达标测评(默写全文)(5分钟)
六、学习积累与反思
三道河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师用)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又是能吃下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课题:23.《马说》课时:1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学案编号:23
编制人:毛露张媛娣使用时间: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了解作者,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能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主题,掌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
3、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朗读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课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释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注释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

【2018最新】马导学案及答案word版本 (19页)

【2018最新】马导学案及答案word版本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马导学案及答案篇一:《马说》导学案及答案四马说一、目标导学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相马()粟()外见()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

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2)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学习过程1、学习激趣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2、初读课文,正音断句,纠错3、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5、自行研究第一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当堂背熟第一段7、合作探究第一段:①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②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③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④概括段意:8、自行研究第二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是马也:食不饱: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9、翻译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0、当堂背熟第二段11、合作探究第二段:①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②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④概括段意:阅读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遣()反()期年()市() 3.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成语学习: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ǎng)(1)蛈日(2),蹄如累麴(qū)(3)”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⑷谓其父曰:“⑸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⑹御⑺也。

”注释(1)隆颡(sǎng):高高的额头。

(2)跌日:眼睛鼓起,也有人认为是"跌目"。

(3)累麴(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⑷谓:告诉,对....说。

⑸得:找到,得到。

⑹ 堪:能够,可以。

⑺ 御:驾驭,控制。

译文伯乐在他写的《相马经》书里有“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的说法。

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认马。

他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去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

”他想。

伯乐知道儿子很笨,给他气得笑了起来,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故事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

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

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

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

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

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

“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

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教学后记: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3课《马说》第二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继续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1、齐读全文,深入理解基本内容2、自行研究第三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3、翻译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当堂背熟第三段5、合作探究第三段:①哪些语言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②本段结尾两句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③概括段意:6、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文中各指代什么?7、本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词义总结:1、通假字:(1)食:(2)见:(3)材:(4)邪:2、虚词:而 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可以不译(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C 无意义,句中停顿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1)祗辱于奴隶之手()(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策之不以其道()(4)马之千里者()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他的它的 C 指示代词那种D 反问语气词难道E 推测语气词恐怕(1)其真不知马也()(2)策之不以其道()(3)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耶?()以 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1)策之不以其道()(2)不以千里称也()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1)不以千里称也()(2)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不知马也()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同步训练: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填空1、《马说》选自,作者,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有“”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主要结论或主旨句)②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③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④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⑤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⑥作者在本文表明的论点是,⑦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⑧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

①故虽.有名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⑥与常马等.不可得()⑦安.求其能千里也()⑧策.之不以其道.()()⑨执策.而临.之曰()()⑩是.马也()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4、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7、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8、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9、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11、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13、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教学后记:马说第一课时学习过程5、可是所以虽然只是受到屈辱在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槽因著称7、合作探究第一段: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③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④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8、吃一顿;有时;完;通“饲”,喂;这样;吃;见:通“现”,表现;尚且;想;和;普通的马;等同,一样;不可能;安:疑问词,怎么;它11、合作探究第二段:①食不饱②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③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④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阅读拓展1.王/者/得/曰/请2.捐:花费遣:派遣反:同“返”,返回;期年:满一年市:值3.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

答案第二课时学习过程5、合作探究第三段:①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②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