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标准测量切面讲解 (1)

胎儿标准测量切面讲解 (1)
胎儿标准测量切面讲解 (1)

附件3:标准胎儿切面及测量

早孕

●头臀长

测量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体自然屈曲,头顶及骶尾部清晰显示,躯干部显示脊柱矢状面全长。

放大倍数:放大至胎儿躯体占据屏幕的2/3~3/4。

测量方法:光标置于胎儿头顶皮肤外缘至骶尾部皮肤外缘

测量次数:2次测量需全部完成

注意事项:入组胎儿首先测量头臀长,如头臀长<45mm,其它项均不需再测量或观察,同时应根据头臀长所对应的超声孕周预约11+0~13+6周的超声检查。如第一次检查时头臀长>84mm,该病例不入组。………………………………………………………………………………………………………

●颈项透明层(NT)

测量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体自然屈曲。胎儿面向探头时应显示胎儿鼻骨回声。声束应垂直于颈背部皮肤,使颈后部显示皮下组织、皮肤、羊膜形成的三条强回声带。

放大倍数: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2/3~3/4。

测量方法:光标置于胎儿颈部或上胸部皮肤层内缘及皮下组织层外缘,测量其间无回声带的最宽处。

测量次数:2次

注意事项:在胎儿头臀长45~84mm时进行测量。胎儿若面向探头,最好选择胎动之后测量,以便分清羊膜和胎儿皮肤层。光标放置应严格遵守下图所示的方法。应避免在胎儿过度仰伸或屈曲时测量。………………………………………………………………………………………………………

●颅脑横断面

标准切面:在不同水平胎儿颅脑横切面上,正常时显示完整的颅骨光环、完整的脑中线、蝴蝶形脉络丛、双侧丘脑和小脑。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儿头部占屏幕的1/3以上。………………………………………………………………………………………………………

●颜面正中矢状切面

标准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儿面向探头,正常时应显示胎儿前额、鼻尖、鼻骨及鼻部皮肤、上下颌等结构。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1/2以上。

注意:胎儿鼻部区域可见两条强回声线,表面一条为胎儿鼻部皮肤,其后方一条为鼻骨。侧动探头,若见两条强回声线则判断为鼻骨存在,仅见一条强回声线则判断为鼻骨不存在。………………………………………………………………………………………………………

●前腹壁形态

标准切面:胎儿腹部横切面,除外腹壁局部突起等形态改变,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儿腹部占屏幕的1/3以上。

……………………………………………………………………………………………………… 双上肢/双下肢切面

标准切面:完整显示双侧上肢/下肢的三段骨骼强回声,动态观察其活动。

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儿肢体占屏幕的1/2以上。……………………………………………………………………………………………………………………………………………………………………………………………………………

中晚孕

●双顶径

测量切面:透明隔腔+双侧丘脑切面。放大至胎头占屏幕的1/2以上。

测量方法:测量近场颅骨骨板外缘至远场颅骨内缘间垂直于脑中线的最大距离。测量2次

注意:(1)颅骨外的软组织不包括在内;(2)尽量使声束垂直于大脑中线。……………………………………………………………………………………………………

●头围

测量切面:透明隔腔+双侧丘脑切面,不应显示小脑半球横断面。放大至胎头占屏幕的1/2以上。

测量方法:用椭圆功能键沿胎儿颅骨外缘直接测出头围长度。测量2次。

注意:不应显示小脑半球,测量值不能包括颅骨外的头皮等软组织。……………………………………………………………………………………………………

●腹围

测量切面:胎儿腹部横切面,显示胎儿胃泡,门脉左、右支及脊柱的横切面,尽量使胎儿腹部横切面呈圆形。放大至胎儿腹部占屏幕的1/2以上。

测量方法:以椭圆功能键测量胎儿腹壁皮肤外缘的周长。测量2次

注意事项:探头勿过度用力压迫孕妇腹壁,避免胎儿腹部受压变形或腹壁边界显示不清。……………………………………………………………………………………………………

●股骨长度

测量切面:股骨长轴切面,显示股骨全长及两端低回声的骨骺端。股骨长轴与声束夹角应大于60°。放大至股骨长占屏幕长度的1/2以上。

测量方法:测量点应为股骨两端“U”形的中点,不包括骨骺端。测量2次……………………………………………………………………………………………………

●透明隔腔+双侧丘脑切面

标准切面:丘脑水平胎头横切面,显示脑中线、丘脑、第三脑室、透明隔腔、侧脑室体部或后角。放大至胎头占屏幕的1/2以上。

……………………………………………………………………………………………………

●透明隔腔宽度(左右径)

测量切面:同双顶径切面。放大至胎头占屏幕的2/3以上。

测量方法:测量透明隔腔前后径中点处,垂直于脑中线的左右径,测量方法为透明隔一侧内缘至对侧内缘。

……………………………………………………………………………………………………

●侧脑室体部切面

标准切面:侧脑室水平胎头横切面,显示侧脑室体部、侧脑室后角以及脉络丛结构,无异常时显示远场的侧脑室即可。放大至胎头占屏幕的1/2以上。……………………………………………………………………………………………………

●侧脑室宽度

测量切面:侧脑室体部切面。将侧脑室局部放大后测量。

测量方法:测量远场的侧脑室,在近脉络丛球部,光标置于脑室壁内缘,与侧脑室长轴垂直,取最宽处测量(测量点放置方法参照下图所示)。无异常时仅测量远场侧即可。测量2次。

注意:测量点应与侧脑室长轴垂直,而不是与脑中线垂直。、

……………………………………………………………………………………………………

●小脑横断面

标准切面:小脑水平胎头横切面,脑中线居中,显示透明隔腔、完整的两侧丘脑、小脑半球、中线处的小脑蚓部、小脑延髓池。放大至胎头占屏幕的1/2以上。

……………………………………………………………………………………………………

●小脑延髓池宽度

测量切面:小脑横断面。放大至胎头占屏幕的1/2以上。

测量方法:小脑蚓部后缘到枕骨内侧壁之间的距离。

注意:若小脑延髓池无回声内出现中等或中强回声等杂乱回声信号,应注意与枕骨强回声鉴别。

……………………………………………………………………………………………………

●脊柱矢状或冠状面

标准切面:脊柱呈两条平行的串珠状强回声带,尾端融合,骶尾部略向后翘。

……………………………………………………………………………………………………

●脊柱横切面

标准切面:从上至下连续扫查,显示各节段椎体与后方的两个椎弓骨化中心呈“品”字形排列,皮肤完整。……………………………………………………………………………………………………

●鼻唇冠状切面

标准切面:显示双侧鼻孔、鼻翼、鼻柱、上唇、下唇、颏部。

……………………………………………………………………………………………………

●双眼眶切面

标准切面:胎头横切面,声束尽量从胎儿面部正前方进入,显示两眼眶最大横切面,晶体等大,眼球等大。

……………………………………………………………………………………………………

●颜面部正中矢状切面

标准切面:声束尽可能正对胎儿面部,显示前额、额骨、鼻、鼻骨、上下唇、下颌。放大至颜面部占屏幕的1/2以上。

注意:在此切面不应显示眼眶。……………………………………………………………………………………………………

●胃泡+脐静脉切面

标准切面:胎儿腹部横切面,显示胎儿胃泡,脐静脉腹内段、门脉左、右支及脊柱的横切面。正常时胃泡位于左侧腹腔。

……………………………………………………………………………………………………

●胆囊+脐静脉切面

标准切面:胎儿腹部横切面,显示胆囊及脐静脉,正常时胆囊位于脐静脉的右侧。

……………………………………………………………………………………………………

●脐带入口切面

标准切面:腹部横切面,显示脐带与腹壁的连接处。

……………………………………………………………………………………………………

●双肾横切面

标准切面:腹部横切面,同时显示脊柱横切面及其两侧的肾脏。

…………………………………………………………………………………………………

●肾盂宽度

测量切面:胎儿腹部横切面上肾盂显示最清晰的切面。放大至胎儿腹部占屏幕的3/4以上

测量方法:前后肾盂内缘之间的距离。左右侧各测量1次

注意事项:测量切面为腹部横切面而非与肾脏本身横切面。如果肾盂显示不清可选择最大横切面。

…………………………………………………………………………………………………

●膀胱+双脐动脉切面

标准切面:下腹部横切面,显示膀胱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显示膀胱两侧的脐动脉。……………………………………………………………………………………………………

●肠管管腔

测量切面:结肠(或小肠)的长轴最大切面,放大至胎儿腹部占屏幕的2/3以上

测量方法:测量肠管的一侧内缘到对侧内缘的最大距离(垂直于肠管长轴)……………………………………………………………………………………………………

●股骨、胫骨、腓骨、肱骨、尺骨、桡骨切面

标准切面:显示各长骨长轴切面。

标准切面:足矢状切面或足底冠状切面,显示尽可能多的跖骨及趾骨。

……………………………………………………………………………………………………

●手切面

标准切面:手的各切面,显示尽可能多的掌骨和指骨,动态观察手的姿态。……………………………………………………………………………………………………

●四腔心切面

标准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或胸骨旁四腔心切面,为胎儿胸部横切面,清晰显示心脏四个腔室、房室间隔、左右房室瓣。

……………………………………………………………………………………………………

●左室流出道切面

标准切面:显示左室流出道长轴,升主动脉前壁与室间隔相连续,后壁与二尖瓣前叶相连续。

……………………………………………………………………………………………………

●右室流出道切面

标准切面:显示主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可见肺动脉瓣回声,动态观察时可见其根部与左室流出道方向垂直……………………………………………………………………………………………………

●上纵隔三血管切面

标准切面:胸腔从左到右依次为肺动脉主干及与其相延续的动脉导管、主动脉长轴切面及上腔静脉横断面,三者平行排列,内径逐渐变小。上腔静脉后方有时可见气管横切面。正常时两根动脉内血流方向一致。

……………………………………………………………………………………………………

●脐动脉频谱

测量切面:脐带游离段长轴切面

测量方法:调节取样门大小和多普勒角度,测量频谱轮廓清晰的波形,最好选取与声束夹角小于30°的节段测量。测量2次。可用“autotrace”功能键自动获得所需数据(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峰值流速TAMAX)。

注意事项:避免在胎儿呼吸样运动时测量。

……………………………………………………………………………………………………

●胎盘厚度及位置

测量切面:声束垂直于子宫壁和胎盘。

测量方法:测量胎盘最厚处,测量点分别为胎盘外缘和胎盘子宫交界处。

测量方法:声束应垂直于子宫壁,测量处应不包含任何胎儿结构及脐带。≥28周时测四象限值,计算羊水指数(AFI)

………………………………………………………………………………………………

●脐带胎盘入口:

标准切面:显示脐血管插入胎盘处。

●宫颈:

标准切面:显示宫颈的长轴切面。

胎儿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检查方法(购买的)

双顶径标准切面: 测量双顶径、头围的标准切面,也称丘脑平面。 国内外文献,包括超声教材、专著,对于双顶径的测量标准,多是这样规定的:在头颅横向切面,从近场颅骨外缘至远场颅骨内缘的距离。 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的《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中双顶径的测量标准:“测量颅骨外缘到对侧颅骨外缘的距离即为双顶径,胎头软组织不包括在内”。 测量双顶径,尽量避免颅内中线结构和探头声束平行(入盆后),容易因侧壁声影影响测量结果。 该切面通过侧脑室前角、测脑室后角、透明隔、丘脑。 从前到后的结构:侧脑室前角靠近中线,成八字形无回声区;透明隔成长条状无回声区,边缘在中线两侧成平行条状高回声;丘脑靠近中线,成放倒的“吊钟”样或“蘑菇”低回声;后角远离中线分开,可看到脉络丛高回声。 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 有必要把脑室率这个概念在这里阐述一下,因为这个测量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容易发生测量错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313117782.html,/bbs/actions/archive/post/6135091_1.html ): 脑室率是在双顶径切面略向上平行移动的切面(测量侧脑室的标准平面),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妊20周以后,脑室率大于1/3区可考虑脑积水。但这个标准诊断脑积水容易有假阳性,可以“提示”或“注意”但不应该“诊断”脑积水。还应该参考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胎龄、脑中线移位及漂浮、头围明显大于腹围等情况。个人认为,采用脑室率大于50%比较可靠,被多数的超声医生沿用。可以简单地用目测估计:两侧侧脑室外缘的距离超过双顶径的一半就应该考虑有脑积水了。

超声心动图切面

(一)体位 1.检查前准备 1)检查前静息5分钟。 2)连接同步心电图监护电极,以确定心动周期时相。以心电图T 波终点定义心室收缩末期,QRS波R波峰尖定义心室舒张末期。2.体位 采用左侧卧位作为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和心尖切面检测体位。采用平卧位作为超声心动图胸骨上凹、剑下或肋下切面检测体位。 3. 呼吸 为排除呼吸对测值的影响,图像获取前应将呼吸控制在呼气末并暂时屏气(下腔静脉内径观测时除外)。 (二)检查部位 选用以下透声窗进行检测:胸骨左缘检测区、左侧心尖检测区、胸骨上凹检测区和剑下或肋下检测区。确定检测区域后,在检测区域皮肤与超声探头间充填足够超声耦合剂以排除空气,减少气体干扰。(三)超声心动图设备的参数设置和图像采集前技术要求 1.建议采用基波图像进行心脏结构观察和测量,避免组织谐波成像的畸变影响。优化二维灰阶超声图像分辨率:尽量采用最小检测深度和尽量高的超声波发射频率;采用标准二维心脏切面和恰当的检测透声窗确保观测切面内左右心室各节段和心房心内膜、主动脉和肺动脉内膜显示清晰完整。 2.对于二维超声心动图灰阶图像,观测和记录图像的帧频应大于或等于30帧/秒;对于彩色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观测和保存图像的帧频应大于或等于80帧/秒,以便于后续功能参数分析。 3.为了避免心尖部观测时左室长轴的人为缩短效应,应采用左侧卧位,避免采用过软床垫,避免过分相信触诊扪及的心尖搏动位置,调整探头位置和角度,选择左室长轴内径最大的切面进行测量。 4.当左右心室两个相邻节段心内膜显示不清时可当选用适当的超声波发射频率、增益、动态范围和侧边声影控制以及灰阶彩色编码,强化

心内膜边界的显示和识别。 5.为了准确确定心室的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应同时参考二尖瓣运动和腔室内径变化,避免过度依赖心电图确定时相。 6.二维和M型超声心动图内径测量取样线应与双侧解剖结构界面垂直。 与声束方向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距离的测量采用从回声前缘测到回声前缘(leading edge to leading edge)的方法, 与声束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的距离的测量采用从黑白界面测到黑白界面(black-white interface to black-white interface)的方法。面积的测量均采用黑白界面的描绘法。 7.脉冲波多普勒取样框设置为1mm,取样时应取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以确定心脏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适当调节滤波,避免过低或过高导致频谱失真(滤波过高导致低速频移信号滤除、滤波过低导致噪声信号过强)。 (四)图像获取和图像保存要求 采用高档心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获取心脏图像。每一正常人的图像保存要求如下: 1.保存25个心脏切面5个连续心动周期动态图像,以DICOM格 式保存。 2.保存心尖四腔心切面连续5个心动周期彩色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以DICOM格式保存。 3.保存胸骨旁左室二尖瓣腱索水平(2a区)的M型超声心动图静态测量图像。 4.保存25个观测切面参数测量后的静态图像各1幅,以JPED格式保存。 (五)超声心动图临床常规标准观察切面、基本测量参数及观测时相和测量方法 1. 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二维 + M型): (1)右心室前壁厚度(舒张末期,二维+ M型) (2)右心室前后径(舒张末期,二维+ M型)

产前超声检查分级

(一)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 适应证适合所有孕妇,主要适合于有以下适应证的孕妇: 估测孕周、评估胎儿大小、确定胎方位、怀疑异位妊娠、胎动消失、怀疑羊水量异常、胎头倒转术前、胎膜早破、胎盘位置及胎盘成熟度评估。 检查内容 (1)胎儿数目。 (2)胎方位。 (3)观察并测量胎心率。 (4)胎儿生物学测量: 双顶径、头围、股骨xx、腹围。 (5)胎儿附属物: ①胎盘: 观察胎盘位置、测量厚度、评估胎盘成熟度;②羊水量: 测量羊水最大xx。 建议存留以下超声图像丘脑水平横切面、上腹部横切面(腹围测量切面)、股骨长轴切面、测量胎心率图(多普勒或M 型)。 注意事项 (1)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主要进行胎儿主要生长参数的检查,不进行胎儿解剖结构的检查,不进行胎儿畸形的筛查。 (2)若检查医师发现胎儿异常,超声报告需做出具体说明,并转诊或建议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 (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Ⅱ级)

按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卫基妇发[2002]307号)规定,初步筛查六大类畸形: 无脑儿、严重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伴内脏外翻、单腔心、致死性软骨发育不良。 适应证适合所有孕妇,除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适应证以外,还适用于有以下适应证: 孕妇阴道出血、孕妇下腹痛等。 检查内容 (1)胎儿数目。 (2)胎方位。 (3)观察并测量胎心率。 (4)胎儿生物学测量: 双顶径、头围、股骨xx、腹围。 (5)胎儿解剖结构检查: ①胎儿头颅: 观察颅骨强回声环,观察颅内重要结构,包括大脑半球、脑中线、侧脑室、颅后窝池;②胎儿心脏: 显示并观察四腔心切面,怀疑胎儿心脏畸形者应建议进行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或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Ⅳ级);③胎儿脊柱: 通过脊柱矢状切面观察脊柱,必要时可加做脊柱冠状切面及横切面扫查; ④胎儿腹部: 观察腹壁、肝、胃、双肾、膀胱、脐带腹壁入口;⑤胎儿四肢: 显示一侧股骨并测量股骨xx。

胎儿标准测量切面讲解 (1)

附件3:标准胎儿切面及测量 早孕 ●头臀长 测量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体自然屈曲,头顶及骶尾部清晰显示,躯干部显示脊柱矢状面全长。 放大倍数:放大至胎儿躯体占据屏幕的2/3~3/4。 测量方法:光标置于胎儿头顶皮肤外缘至骶尾部皮肤外缘 测量次数:2次测量需全部完成 注意事项:入组胎儿首先测量头臀长,如头臀长<45mm,其它项均不需再测量或观察,同时应根据头臀长所对应的超声孕周预约11+0~13+6周的超声检查。如第一次检查时头臀长>84mm,该病例不入组。……………………………………………………………………………………………………… ●颈项透明层(NT) 测量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体自然屈曲。胎儿面向探头时应显示胎儿鼻骨回声。声束应垂直于颈背部皮肤,使颈后部显示皮下组织、皮肤、羊膜形成的三条强回声带。 放大倍数: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2/3~3/4。 测量方法:光标置于胎儿颈部或上胸部皮肤层内缘及皮下组织层外缘,测量其间无回声带的最宽处。 测量次数:2次 注意事项:在胎儿头臀长45~84mm时进行测量。胎儿若面向探头,最好选择胎动之后测量,以便分清羊膜和胎儿皮肤层。光标放置应严格遵守下图所示的方法。应避免在胎儿过度仰伸或屈曲时测量。……………………………………………………………………………………………………… ●颅脑横断面 标准切面:在不同水平胎儿颅脑横切面上,正常时显示完整的颅骨光环、完整的脑中线、蝴蝶形脉络丛、双侧丘脑和小脑。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儿头部占屏幕的1/3以上。……………………………………………………………………………………………………… ●颜面正中矢状切面 标准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儿面向探头,正常时应显示胎儿前额、鼻尖、鼻骨及鼻部皮肤、上下颌等结构。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1/2以上。 注意:胎儿鼻部区域可见两条强回声线,表面一条为胎儿鼻部皮肤,其后方一条为鼻骨。侧动探头,若见两条强回声线则判断为鼻骨存在,仅见一条强回声线则判断为鼻骨不存在。……………………………………………………………………………………………………… ●前腹壁形态 标准切面:胎儿腹部横切面,除外腹壁局部突起等形态改变,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儿腹部占屏幕的1/3以上。

胎儿超声标准切面

双顶径标准切面:? 测量双顶径、头围得标准切面,也称丘脑平面。 国内外文献,包括超声教材、专著,对于双顶径得测量标准,多就是这样规定得:在头颅横向切面,从近场颅骨外缘至远场颅骨内缘得距离、 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得《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中双顶径得测量标准:“测量颅骨外缘到对侧颅骨外缘得距离即为双顶径,胎头软组织不包括在内"。 ?测量双顶径,尽量避免颅内中线结构与探头声束平行(入盆后),容易因侧壁声影影响测量结果。?该切面通过侧脑室前角、测脑室后角、透明隔、丘脑。 ?从前到后得结构:侧脑室前角靠近中线,成八字形无回声区;透明隔成长条状无回声区,边缘在中线两侧成平行条状高回声;丘脑靠近中线,成放倒得“吊钟"样或“蘑菇"低回声;后角远离中线分开,可瞧到脉络丛高回声。 两侧透明隔之间得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有必要把脑室率这个概念在这里阐述一下,因为这个测量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容易发生测量错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313117782.html,/bbs/actions/archive/post/6135091_1。html ): 脑室率就是在双顶径切面略向上平行移动得切面(测量侧脑室得标准平面),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妊20周以后,脑室率大于1/3区可考虑脑积水。但这个标准诊断脑积水容易有假阳性,可以“提示”或“注意”但不应该“诊断”脑积水。还应该参考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胎龄、脑中线移位及漂浮、头围明显大于腹围等情况。个人认为,采用脑室率大于50%比较可靠,被多数得超声医生沿用。可以简单地用目测估计:两侧侧脑室外缘得距离超过双顶径得一半就应该考虑有脑积水了、

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主动脉内径:男33-36mm;女28-32mm; 左心房内径:男28-32mm;女19-33mm;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男45-55mm,女35-50mm; 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男25-37mm;女20-35mm; 右心室内径:10-20mm; 肺动脉内径:18-22mm; 二尖瓣E峰-室间隔距离(EPSS):2-7mm; 室间隔厚度:6-11mm; 左室后壁厚度:7-11mm; 右室前壁厚度:3-5mm; 主动脉搏幅:8-12mm; 室间隔搏幅:3-8mm; 左室后壁:8-12mm; 肺动脉a波深度:1.2-3; 二尖瓣口开放直径:16-20mm; 主动脉口开放直径:16-26mm; 二尖瓣斜率:80-200mm/s; 主动脉瓣上升速度:(369±83.6)mm/s; 左室后壁上升速度:(40±8)mm/s; 左室后壁下降速度:(66±14)mm/s; 成人二维超声心动图正常值: 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 主动脉瓣环内径:14-26mm; 窦上升主动脉内径:21-34mm; 左房内径:最大前后径,25-35mm;最大上下径,31-55mm;左房面积:9.0-19.3cm2; 2、胸骨旁心底短轴切面: 右室流出道:19-22mm; 肺动脉瓣环内径:11-22mm; 主肺动脉内径:24-30mm; 左肺动脉内径:10-14mm; 右肺动脉内径:8-16mm; 主动脉瓣口面积:>3.0cm2; 3、心尖四腔心切面: 左房内径上下径:31-51mm; 左房内径左右径:25-44mm; 二尖瓣环左右径:19-31mm; 右心房内径(均为收缩末期径):上下径34-49mm; 右心房面积:11.3-16.7cm2; 右心房左右径:32-45mm; 三尖瓣环左右径:17-28mm; 左室内径(均为舒张期) 左室舒张期长径:70-84mm; 左室舒张期横径:37-54mm;

超声心动图检查标准切面及规范化测量

超声心动图检查标准切面及规范化测量 特检科王莹 1基本知识 1.1超声心动图检查适应症 1.先心病(ASD、VSD、F4, etc.)2.瓣膜性心脏病(RHD、老年退性瓣膜病)3.心包疾病(PE、肿瘤等)4.心肌病(肥厚型、扩张型、缺血型等)5.大血管疾病(夹层形成、主动脉瘤等)6.其他少见心血管疾病 1.2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基本要求 1.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的姿势2.连接ECG3.受检者的体位、呼吸的要求4.探头的选择5.探头的操作 1.3超声心动图检查部位与途径 1.经胸壁(TTE) 2.经食道(TEE) 3.经血管(IVUS)(ICE) 1.4如何获得优质的超声心动图图像 1.增益的调节:总体的(gain) 局部的(TGC曲线) 2.对比度(contrast)的调节 3.深度(depth)的调节

4.局部放大功能(ROI) 5.谐波技术(hormonic)的应用 2超声心动图基本切面及评价 A长轴切面 A1左室长轴切面评价 1.主动脉根部、瓣膜有无病变 2.二尖瓣器形态及运动 3.左房情况 4.左室流出道有无狭窄 5.左右室大小 6.室间隔、左室后壁的厚度及运动幅度7.主动脉前壁与室间隔的连续性 8.主动脉后壁与二尖瓣前叶的连续性9.冠状静脉窦有无扩张 10.心包厚度,心包腔有无积液 A2胸骨旁右室流入道长轴切面评价 1. 右房室腔大小 2. 三尖瓣前、后瓣形态及结构 3. 下腔静脉右房入口 A3胸骨旁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评价1.右室流出道宽度 2.肺动脉瓣结构

A4胸骨左缘肺动脉长轴及分叉切面评价1.肺动脉瓣活动 2.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宽度 3.肺动脉周围有无导管回声及导管形态4.主动脉与肺动脉壁之间有无回声失落A5剑下下腔静脉长轴评价 1. 下腔静脉宽度及腔内回声 2. 肝静脉宽度 A6剑下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评价 同胸骨旁右室流出道长轴 A7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评价 1.升主动脉的宽度 2.内膜的厚度 3.主动脉弓头臂动脉的开口 4.降主动脉内径、走行,有无缩窄、离断B四腔切面 B1胸骨旁四腔切面评价 1. 四个心腔大小 2. 左右室壁厚度及运动 3. 两组房室瓣形态及运动 4. 房室间隔连续性 B2剑下四腔切面评价

TEE超声心动图的 20 种基本切面

TEE超声心动图的20 种基本切面 自1987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应用于临床以来,不仅为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提供了新的视窗,同时在心脏疾病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TEE操作技术及基本切面 (一)操作技术 患者取左侧卧位,检查者站于患者左侧,插管前先将咬口垫套在管体上,换能器表面涂以消毒耦合剂,检查者向前轻微弯曲探头,经口腔舌根上方进入正中处插入,探头进入咽部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快速推进,使之到达食管中段。检查者与助手需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和反应,全程密切监护心电图。一旦发现病情有不良变化,应立即退出探头,及时进行处理。检查全过程约为10-15min,时间不宜过长。检查完毕退出探头后,让患者平卧位休息数分钟再离开检查室,并嘱其2小时内不宜饮食,4小时内宜进流质食物。(二)经食管超声探头的基本运动形式 1. 将探头顶端向食管远端或胃部移动称“推进”, 向相反方向拉出称之为“后退”; 2. 在食管内将换能器顺时针方向朝向患者右侧转动称之为“右转”,反之称为“左转”;

3. 使用操作柄的大轮将探头顶端向前弯曲称之为“前屈”,反之向后弯曲称之为“后屈”; 4. 使用操作柄的小轮将探头顶端向左方弯曲称之为“左屈”,反之称为“右屈”(图1)。图1 经食管超声探头的基本运动形式 (三)晶片角度的调整 除上述探头基本运动形式外,目前的多平面超声探头均可以通过调整其特有的按钮使得超声切面在0°-180°之间转换(图2),从而实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心脏的目的。一般而言,经食管多平面扫描时,0°时的扫描切面即经食管探头的水平切面(横轴切面);30°-50°时的扫描切面相当于心脏的短轴切面(食管中段时);90°时的扫描切面相当于经食管探头的矢状切面;110°-130°时的扫描切面相当于心脏的长轴切面(食管中段时);180°时的扫描切面为0°时所得切面的镜像图。 图2 经食管超声探头晶片角度的变换 二、TEE基本切面 通过超声探头的运动和探头内部晶片角度变换,可以衍生出一系列超声切面。为便于掌握,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超声切面分为食管上段切面、食管中段切面、经胃底切面、经胃深部切面四个大类。 在上述四个不同水平可以派生出20个基本切面(实际为21

产科超声检查标准与指南

产科超声检查标准与指南 第一节正常妊娠 一、适应证: 1、诊断早、中、晚孕 2、筛查胎儿解剖结构异常、确定胎位 3、引导进行羊水穿刺或绒毛膜活检 4、产前判断孕龄,以综合制定处理方案 5、分娩过程中判断胎位和胎先露 二、检查内容: 1、早孕: (1)孕囊的位置、大小,孕囊内有无胚胎,以及胎芽的长度或胚胎的头臀长。 胎龄判断:孕龄(d)=孕囊平均直径MSD(d)+30。之后判断在孕囊内有无胚胎,如果有,应测量胎芽的长度或胚胎的头臀长,头臀长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孕龄,孕龄(d)=CRL(mm)+42。如果在孕囊内没有见到胚胎,则应注意孕囊内有无卵黄囊,以帮助判断是否为真孕囊。(2)胎心搏动: 经腹部超声检查胎芽长>9mm时(经阴道超声胎芽长>5mm)应该观察到胎心胎动,如果没有观察到,应复查以了解胚胎是否存活。 (3)胚胎的数目: (4)子宫、附件区和陶氏腔: 子解子宫有无肌瘤和附件区肿物,及其位置、大小;陶氏腔有无积液,如果有积液,应同时检查有无腹腔积液。有时,早孕时区分正常和异常妊娠是非常困难的,常需要结合血HCG的结果综合考虑。 2、中、晚孕: (1)胚胎的数目、胚胎是否存活、胎位和胎先露 (2)测量BPD、FL、HC、AC (3)筛查胎儿畸形:侧脑室、后颅凹(包括小脑半球和小脑延髓池)、唇、四腔心(包括与胸腔的相对位置)、脊柱、胃泡、肾脏、膀胱、脐带腹壁入口处、前腹壁完整性。 (4)羊水量: 测量方法:孕妇平卧,探头尽量垂直于水平面,垂直测量羊水的深度。测量时探头不能加压,并避开脐带和胎儿肢体。 最大深度:4—8cm

羊水指数AFI:8—18cm (5)胎盘的位置、形态、与宫颈内口的关系;脐带 孕妇膀胱过度充盈或子宫下段收缩可能造成胎盘前置的假象。 (6)子宫、附件区结构 了解有无子宫肌瘤和附件区肿物,及其位置、大小;中晚孕时孕妇的卵巢往往不易显示。胎儿头位时经腹可能看不清宫颈,经会阴检查可能判断胎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 第二节异常妊娠 一、适应征: 1、妊娠期间阴道出血 2、疑有滋养细胞肿瘤 3、宫高、腹围与停经时间不符 4、评价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5、既往有胎儿先天畸形妊娠史或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6、血清筛查指标异常(AFP升高、风疹等病毒抗体滴度升高等) 7、发现胎儿解剖结构异常后随访 8、疑有胎盘早剥 9、疑有死胎 10、疑有羊水过多或过少 11、多胎妊娠 二、检查内容: 标准检查与针对性检查:在正常妊娠时,产科超声的目的是判断胎儿的数目、孕龄、胎儿生长情况、胎盘的位置、羊水量、筛查胎儿主要的显著的解剖结构异常,称为标准检查。在高危妊娠时,要对胎儿进行详细的检查,称为针对性检查。 ●时间窗的重要性: 三、常见疾病: (一)早期流产: 阴道出血是早孕期间的常见症状。常见病因有:(1)受精卵着床时底蜕膜出血:阴道出血常常短暂,而且是自限性的。超声检查结果正常。(2)早期流产。(3)异位妊娠。(4)滋养细胞疾病。 1、临床表现: 先兆流产:子宫颈口未开,妊娠物未排出,仍有可能继续妊娠。难免流产:阴道流血增多,腹痛加重,宫颈口已扩张,临床诊断并无困难,超声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妊娠物是否排出完全。胚胎停育指胚胎已死亡但

胎儿标准测量切面讲解

附件 3:标准胎儿切面及测量 早孕 头臀长 测量切面: 胎儿正中矢状切面, 胎体自然屈曲,头顶及骶尾部清晰显示,躯干部显示脊柱矢 状面全长。 放大倍数:放大至胎儿躯体占据屏幕的 2/3 ~3/4 。 测量方法:光标置于胎儿头顶皮肤外缘至骶尾部皮肤外缘 测量次数: 2 次测量需全部完成 注意事项:入组胎儿首先测量头臀长,如头臀长 <45mm ,其它项均不需再测量或观察,同 时应根据头臀长所对应的超声孕周预约 11+0~ 13+6 周的超声检查。如第一次检查时头臀 长>84mm ,该病例不入组。 颈项透明层( NT ) 测量切面: 胎儿正中矢状切面, 胎体自然屈曲。胎儿面向探头时应显示胎儿鼻骨回声。 声束 应垂直于颈背部皮肤,使颈后部显示皮下组织、皮肤、羊膜形成的三条强回声带。 放大倍数: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 2/3 ~3/4 。 测量方法: 光标置于胎儿颈部或上胸部皮肤层内缘及皮下组织层外缘, 测量其间无回声带的 最宽处。 测量次数: 2 次 注意事项: 在胎儿头臀长 45~ 84mm 时进行测量。 胎儿若面向探头, 以便分清羊膜和胎儿皮肤层。 光标放置应严格遵守下图所示的 方法。 最好选择胎动之后测量, 应避免在胎儿过度仰伸

或屈曲时测量。 颅脑横断面 标准切面:在不同水平胎儿颅脑横切面上,正常时显示完整的颅骨光环、完整的脑中线、蝴蝶形脉络丛、双侧丘脑和小脑。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儿头部占屏幕的1/3 以上。 颜面正中矢状切面 标准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儿面向探头,正常时应显示胎儿前额、鼻尖、鼻骨及鼻部皮肤、上下颌等结构。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1/2 以上。

心脏切面超声解剖与标准切面

心脏切面超声解剖与标准切面(插图版) 一、二维超声心动图常用的基本切面有哪些? 二维超声是将探头置于不同部位和改变声束的透射方向,可取得一系列不同的心脏切面超声图像,常用的基本切面有: (1)左心长轴切面。 (2)左胸骨旁短轴切面,包括主动脉根部、二尖瓣口水平、乳头肌水平等。 (3)心尖四腔心切面。 (4)胸骨旁长轴右室流出道切面 (5)胸骨上窝主动脉长轴及短轴切面 (6)剑突下四腔心切面 以上切面是基本的,根据需要还可进行其它多种切面的检查。 二、正常心脏B超解剖及标准切面 准备同M超。注意:幼儿用5M探头深度8~10cm,适当降低发射能量;成人及老年低频2~2.5M 探头深度15~25cm,适当增加发射能量并调节灰度和灵敏度使图像清晰。 探查部位:常用的有胸骨左缘区、心尖区、剑突下区、胸骨上窝区四个标准扫查区。 (一)长轴切法(示意图): (二)短轴与四腔切法(示意图): (三)胸骨上窝主动脉长轴切法(示意图):胸骨右缘右心房短轴切法(示意图):

1、左室(胸骨左缘)长轴: 探头位置:胸骨左缘第3~第4肋间,声束与右肩至左肋角连线平行。 图形:上方:右室 中层:左室及流出道、主动脉辨、升主动脉 下方:二尖辨前后叶、左房、降主动脉(右下)。 左室长轴切法示意图:左室长轴切面示意图: 左室长轴超声与切面示意图对比:左室长轴超声图: 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IVS)左心室(LV)左心房(LA)二尖瓣前瓣(AMV)二尖瓣后瓣(PMV)主动脉瓣(AV)主动脉(AO)左室后壁(LVPW)心尖(AP)

2、左室(心尖)长轴:探头位置: 图形:上方:右室、左室 中层:二尖辨前后叶、左室流出道、主A根部及辨 下方:左房 心尖长轴二腔心示意图(含心尖四腔心切面示意):心尖长轴二腔心超声与切面对比图: 心尖长轴二腔心超声图: 3、右室流入道长轴: 探头位置:在左室长轴1基础上将声束向内下倾斜。 图形:左上方:右室、三尖辨前后叶、 右及右下:右房、下腔静脉入口(右下)。 右室流入道长轴切法示意图:右室流入道长轴切面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