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总结
目录 背景介绍 常见的学生心理危机 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心理干预工作的挑战与建议 结语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学生心理危机定义:指学生在学习 、生活和社交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和 问题。 心理危机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 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有负面影响。
背景介绍
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及时干预与支 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心理教育和宣传:开展心理教育与宣传 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 视。
心理干预 工作的挑 战与建议
心理干预工作的挑战与建 议
资源不足:学校应加强对心理 干预工作的投入,提供足够的 资源和支持。
专业培训:心理干预工作者应 接受必要的专业培训,提高专 业素养和干预技能。
心理干预工作的挑战与建 议
早期预防与干预:加强早期预防和干预 工作,避免心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结语
结语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保障学生 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干预工作的支持 和投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 康服务。
结语
每个人都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共同营 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常见的学 生心理危
机
常见的学生心理危机
学业压力:包括成绩焦虑、学 的学生心理危机
社交关系:包括孤立、欺凌、冷漠等。
学生心理 危机的干
预策略
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心理咨询和支持:提供学生专业的 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内 心的困扰和问题。 校园资源整合:整合校内资源,建 立多学科团队,共同关注学生心理 健康。
危机干预学生情况报告总结
危机干预学生情况报告总结*报告编号:2022-001**报告日期:2022年10月10日*一、概述本报告旨在总结危机干预学生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背景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学业负担重等原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及时发现并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学校建立了危机干预机制。
三、情况分析1. 学生人数和问题类型在本次调查中,共涉及1000名学生,涉及问题类型主要包括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失控、自卑及自尊心问题等。
2. 学生情况统计按性别统计,男生占总数的55%,女生占总数的45%。
按年级统计,初中生占总数的60%,高中生占总数的40%。
其中,初三学生占所有年级的25%,高三学生占所有年级的20%。
3. 学生问题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业压力:88%的学生表示受到了学业压力的困扰,其中以初三和高三学生居多。
学生普遍感到课业负担过重,缺乏时间进行其他兴趣爱好。
- 人际关系问题:73%的学生表示有过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部分学生感到孤立无援,缺乏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 情绪失控:45%的学生表示存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暴躁。
某些学生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学习和人际交往。
- 自卑及自尊心问题:30%的学生表示存在自卑及自尊心问题,他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感较低,缺乏自信心,容易被他人的批评和否定所影响。
四、干预措施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制定了以下危机干预措施:1. 学业辅导加强学业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人际关系指导开展人际关系指导活动,增加学生相互了解的机会,培养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交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和心理支持。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介绍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干预课题研究工作。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总结了以下发现。
2.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了解和解决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
首先,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了解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干预方法。
其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设计了一套干预方案并进行了实地实验。
3. 研究结果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青少年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
- 家庭环境、社交关系、学业压力等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危机有
重要影响。
- 针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干预应该综合考虑个体特点和环境因素。
- 心理咨询、亲密关系建立、心理教育等干预方式对缓解青少
年心理危机具有积极效果。
4. 实施建议
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增加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提供更多的支持和
资源。
-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和亲属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认识和
应对能力。
- 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 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在政策、教育、医疗等方面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5. 结论
本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干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探讨,以提供更有效和全面的干预
措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心理危机。
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题目: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一、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3000字左右(可加页)。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近三年来,学生因为心理危机而造成的恶性案例不绝于耳。
学生这一群体在承受着社会变革所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外,还感受着成长期特定的心理困扰。
目前至少有16%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问题,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
此外,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
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紧迫问题,学校要建立一整套应急机制,以防突发事故的发生。
研究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压力状况,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问题,这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2、建立中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的一般应对方式和常规求助模式,3、制定应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策略;4、建立中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负面后果的应急干预机制;5、构建中学生心里危机干预效果的评估系统。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中学生心理压力基本状况研究。
2、中学生心理压力源、心理危机诱因及其结构调查研究。
3、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形式、特征、成因及隐性和显性危害的个案研究。
4、中学生应对心理压力方式、差异及干预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5、教育行政、教师辅导、家长关心、社会救助和学生自省等不同层面,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内容、原则、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1.从班主任工作入手,加强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心理教育。
2.通过网络实行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3.利用活动课、讲座,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入游戏、活动中,侧重于心理品质的行为训练。
危机干预_总结报告范文
一、报告概述本次危机干预工作是在2023年度对学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排查和干预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的应急响应和处理。
以下是对本次危机干预工作的总结报告。
二、背景及目的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学校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为保障师生心理健康,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我校在2023年度开展了全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本次干预旨在:1. 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发生概率。
3. 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促进其心理健康。
三、干预措施及实施1. 心理危机教育与宣传:通过校园广播、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危机知识,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心理危机排查:对全体师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排查,重点关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因素。
3. 专业心理咨询: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4. 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成立由心理专家、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负责处理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
5. 家校合作: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共同参与心理危机干预。
四、干预效果1. 提高师生心理素质:通过教育和宣传,师生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得到提升。
2. 降低危机发生概率:通过排查和干预,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危机,有效降低了危机发生概率。
3. 改善师生关系: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4. 提升学校形象:学校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投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专业人才不足: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需进一步加强培训。
2. 干预效果评估:目前对干预效果评估不够全面,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
3. 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师生对心理危机的认识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宣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跟踪访谈,观察法对比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形式,确认了心理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一)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的研究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标准统一答案的原则,为学生保密的原则,经过统计,中学生心理压力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有厌学的共性。
2、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独特的个性,诱因不一样。
不同年级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一样,诱因有(1)家庭贫困问题;(2)人际交往的问题(3)学习困难问题(4)家庭特殊复杂等。
3、学生心理压力表现形式不一,其表现为上课看课外书、睡觉、看手机、沉弱于网络、听音乐等等。
4、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程度不一,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说明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改变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5、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学校对这类学生观注意度不够,家庭里父母认识度不高,成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中学生心理压力源、心理危机诱因及结构调查、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形式、特征成因及危害的个案研究。
为了及时了解,实时的引导,帮助我校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的迷茫和错乱,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课题组在全校发放问卷调查。
为保证问卷真实可靠,本次问卷面向全校高一、高二、高三、中职一、中职二共五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150名学生,其中男生、女生各15名,共发放问卷两张各7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00份,被调查者当场不署名填写,当场回收问卷,采用人工统计方法得出结果。
中学生作为我国青年中的一大群体,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在人生中的选择时的价值取向。
如果选择不当,误入歧途,它将影响到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文明和谐程度甚至继续影响到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状况和社会稳定。
调查表明:1、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可分为:自我期望、成就动机、生涯规划、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社会压力、生活条件压力。
(1)自我期望值较高,学习成绩很难达到自己的标准。
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中期报告本课题为平顶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课题,2016年3月开始立项,研究阶段分为: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3月至2016年4月)、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总结推广阶段(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预计2017年4月可完成本课题所有研究工作,目前本课题处于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经费自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了解初中生心理危机的诱因;2、建立初中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的一般应对方式和常规求助模式,3、制定应对初中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策略;4、建立初中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负面后果的应急干预机制;5、构建初中生心里危机干预效果的评估系统。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初中生心理压力基本状况研究。
2、初中生心理压力源、心理危机诱因及其结构调查研究。
3、初中生心理危机表现形式、特征、成因及隐性和显性危害的个案研究。
4、初中生应对心理压力方式、差异及干预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5、教育行政、教师辅导、家长关心、社会救助和学生自省等不同层面,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内容、原则、策略的研究。
从课题准备到现在,我们已完成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工作,正在对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和对策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研究,并涉及了心理危机干预和应急机制的初步建立。
三、研究中的主要工作进展1、对初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评量表测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分门别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我们发现难以通过问卷把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调查清楚,最全面的问卷是MMPI,但题量太多,不适合进行学生心理情况普查,因此选用自评问卷调查,一是为了了解学生人格特征,二是了解学生中是不是存在心理不良症状。
2、建立心理社团进行辅助调查和干预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研究人员定期开展对心理社团的培训,并针对本课题下达适合心理社团的工作任务,拓展研究工作面,利用学生更适合做学生工作的特点,更好的为本课题服务。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明确研究目标、指导思想,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在中学建立更全面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尤其是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应急机制,以便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观察、调查、个案、等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为准备阶段。
着重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做好相关资料研究和理论问题的探索,完成分析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1月):为实施阶段。
在XXX、XXX专家的指导下,针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主题开展行动研究。
从课题开展到现在,我们所完成的论文、活动课和个案主要有:XXX老师主持的活动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自信篇》,不仅让学生领悟到怎么找到自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学会调适自我,更健康的成长;XX老师的论文《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初探》探究了中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诱因和干预体系的构建;XXX 老师的论文《中学生心理危机与对策》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方面分析了青春期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的策略、方法,为学生在探索自我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指南;XX老师的论文《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策略》,从学生学习角度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XXX负责收集、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学生心理咨询札记》主要是针对学生交往实际,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去,收到较好效果;校长做了《教师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XXX老师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4月):为研究总结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成果学术交流,完成课题成果鉴定、结题。
三、课题主要创新点1.结合本校实际通过校际交流,确定了当前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2.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题报告第一篇: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题报告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背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
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们对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二、现状及发展趋势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也可以说它是整体优化教育。
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
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
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三、课题研究目标1.了解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引起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3.培养我组成员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2.常州市新桥中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年级-----------性别-----------1你对你的学习是否有信心?□很大□有□没有 2在学习中,你是否感到有压力?□经常□偶尔□从不3你通常怎样缓解学习上的压力?□与朋友或老师等谈心□进行恰当的运动□沉静在压抑的情绪中□其它()4你通常在何时有压力?□考前□考后□任何时候□被批评后5你与你的父母相处的怎么样?□很好无话不谈□一般□不好关系冷淡 6当你与父母发生矛盾时怎样解决?□主动交谈□向父母发火争吵□不与父母讲话□其它()7你觉得怎样与朋友相处比较合适?□关注朋友的缺点□宽容理解朋友□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其它()8当你与朋友发生口角时你会怎么样?□主动道歉和好□放弃这个朋友□冷言冷语□其它()9你会因为自己心情不佳而向朋友发火吗?□经常□偶尔□从不 10你平常的心情状况怎么样?□高兴居多□阴晴不定□经常压抑□其它()11你是否会有伤害自己,他人的念头?□经常□偶尔□从不 3.调查对象及方法我们以《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和调查问卷为调查材料,调查学生在强迫心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敌对心理、焦虑心理和异性交往心理等六方面特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一)问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化解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发现我校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达到20%,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他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人格偏执扭曲,耐挫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青春期间困惑等。
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与老师对立、不接受教育,是非观念淡漠,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2、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评估途径等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
这些都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
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即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整体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简介】梨树县郭家店镇第二中学郭丽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于2015年10月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为“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为D/2011/02/443)。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林德曼于1944年最早提出了“心理危机”这一概念;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心理危机干预已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
迄今为止,发展出很多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心理危机”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我国。
1992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讨论会;199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进入起步阶段。
但其时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的层面。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如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严重者还会悲观厌世、出现轻生念头。
近几年来,学生因为心理危机而造成的恶性案例不绝于耳。
目前至少有16.%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此外,由于学校生活的集群性和群体构成的同质性,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
中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紧迫问题,为了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必须实行科学性和强制性的干预,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应急机制。
研究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压力状况,指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各种问题,这对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1、危机:是一种认识,是个体认识到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长时期被忽视。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太令人满意,许多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都意味着,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校深入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利用适宜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通过预防、补救、发展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学校拥有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为达到学校的育人目标:“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奠定坚实心理基础。
三、理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是对学生不健康的(或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正面引导、积极预防或解决的教育。
换言之,主要针对学生业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
本课题基本上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以团体动力学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把握环境、个体因素和行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榜样行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等成分,进行提供榜样、强化和练习、发展效能和学习者的自我调节的教学设计。
通过班团活动、家访、校访、社会实践等辅助手段相互渗透。
四、研究方法理论思辩和经验实证结合是本研究遵循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我们以经验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为依托,采用文献分析、个案观察分析和经验概括方法完成。
同时结合下述方法进行:观察法、调查法、教育与心理测量统计方法。
同时根据研究需要,我们还将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其他方法。
五、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申报子课题、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
2.研究阶段(第一轮):实施研究并作好阶段小结。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学生基本资料和开展第一轮的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及积累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资料。
《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对策 》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对策》结题报告一、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校正面临着现实与未来的双重压力。
从现实存在的问题来看:“问题学生”在我校占有较大的比例,给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的公民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要身心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实和未来的共同要求,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全发展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光有身体健康而没有心理健康,那不是真的健康。
人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
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等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培养良好心理开始。
学校理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空间和途径,让他们的心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无疑又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二)研究意义我们想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到一条适合于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新路。
本课题的实施,能初步了解薄弱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教育者将运用心理学、教育学,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矫正其不当行为,强化其积极行为,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完整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人总结
(完整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人总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课题总结本课题经过学校上级领导批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听讲座、查询网络资料、抽查不同的学生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调研,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总结本阶段的工作,有以下的体会和感受:一、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1、增加了教师开展心理教育操作性的培训内容—教师人际沟通心理团体活动,这一内容为教师开展学生集体教育、个别心理辅导以及师生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
2、增加了网络学习,培养了老师们网络学习的意识和基本方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利用博客交流学习的心得、提交作业,为研究者的后续学习提出要求,开始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
正是工作贴近实际、有一定的开拓性,老师们觉得这样的研究有针对性、有新意,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是实现研究工作的保证。
为了保证研究方案的切实落实,我们把研究准备工作提前进行。
从五月份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方案的制定,人员的分工,并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从而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1、提前制定研究方案、主动查阅心理研究方面的书籍资料。
2、分工合作,责任落实;既有纪律要求,又讲人性关怀,并将研究进展情况列入年终考核的范围,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3、注意收集班主任、政教处、各科任教师的教育事例,典型学生的矫正实例,并召集课题组成员分析归纳总结,得到一手资料。
4、明确了研究的任务、方向和方法,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研究队伍初步建立,为学校开展基地和校本等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方法。
2、教师反映良好,收获丰富。
据问卷调查统计,95%以上的教师对本次研究的评价是“好”。
四、经验与建议1、工作要继续追求实效,提高针对性;2、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加团体活动拓展,以迅速形成团队精神,提高老师们的参与性、互动性;3、经费问题必须提前考虑。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总结报告(个人总结)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总结报告(个人总结)各地校园心理危机事件频发,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们往往缺乏有效应对危机的能力与经验,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度过危机阶段,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显得至关重要。
这几年,我校一直致力于尝试构建合理有效的危机干预体系,初显成效。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当人们面临突然的或重大的事件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这些事件称为危机事件,通常具有危险性、突发性、毁灭性和不可抗拒性,可以在人们所生活的所有范畴和所有时间里发生,人们无法按照惯常的方式应对这些危机事件。
"(二)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心理专业人员"为处在危机事件中并产生心理失衡状态的当事人或人群(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群)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援助。
"(三)校园心理危机的类型与校园相关的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自然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泥石流、洪水、台风等。
二是社会恶性犯罪事件,如xx年我省南平市小学惨案,共造成9人死亡,4人受伤,伤亡人员均为南平实验小学学生。
三是社会重大灾难事件,如xx年11月,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下沟村境内发生一起满载儿童的幼儿园校车与重型自卸货车相撞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
四是校内暴力、冲突、伤害事件,包括师生或生生间的暴力冲突事件、运动伤害事件、性侵犯事件等。
五是校内发生的自杀、自残、自虐、猝死、突发重大疾病等事件。
(四)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根据校园心理危机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产生危机的原因大致分为三大类:1.校外环境原因。
例如,自然灾害、社会恶性犯罪、社会重大灾难等,这些不可预期的、不可抗拒的外部环境因素易造成校园大面积的心理危机现象,且影响深远。
2.校内环境原因。
例如,校舍倒塌造成学生伤亡,体育设备不合格造成师生运动性伤害事件,高空落物造成师生伤亡等。
校园内部的建筑物、体育设备等若太过陈旧或质量不合格,以及校内施工场地存在安全隐患等,也易造成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中学学生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总结
中学学生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总结中学学生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总结为了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XXX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多途径宣传、多层次培训和多方面联动,来开展学生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爱护生命、健康成长”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剧编写比赛和观看心理危机科普知识短片,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同时,学校还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告家长书》,形成了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本学期,学校共开展了团辅4次、个辅30余次,开设了16节主题班会,印发了700余份告家长书,观看心理危机科普短片共计约350小时,学校排演的心理剧《选择》获得了xx区一等奖。
其次,学校通过多层次培训,提升了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干预能力。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仔细研读了《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手册》,并在全体教师会议、班主任例会、校务办公会议等场合,分层逐级对全体教师、班主任、行政人员等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升各层级人员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进而提升学校面对突发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处置能力。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各级各类培训共4次,受训人数累计近100人。
最后,学校通过多方面联动,提升了干预效果。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全面的心理危机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对存在大致心理疑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于二类心理危机的学生,通过班主任、心理教师、家长多方合作,成立了干预小组,制定了干预方案;联合村(社区)的力量开展集体家访,指导家长正确干预,提升干预效果;对于超过学校危机干预能力和范畴的三类心理危机的学生,成立干预小组,与家长进行会谈及签订相关安全责任书,做好转介工作,根据医生诊断结果,结合高危学生实际情况,实施休学或请假手续,对继续在校上学的实施干预。
目前,学校对二、三类危机学生均制定了干预方案,联合村(社区)集体家访十余次。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研究》结题报告
教师课题申报\高中教师课题申报《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研究》结题报告《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提出1.研究背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环境却纷繁复杂,这样的时代背景给我国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荡。
相当一部分学生迷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浑然不知,轻贱自己或漠视他人的生命事件时有发生,生命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了高中教育的面前。
然而我国在生命教育的研究方面刚刚起步,仅仅停留在理论争议方面。
在实践上,尤其是高中教育的实践上尚属空白今日的校园安全,是全球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课题。
校园心理安全,尤其是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成了基础教育绕不开的一道硬伤。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他们的身体发育进入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候,伴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心理方面也会发生显著改变。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不断打破自身的心理平衡,并寻找新的行为标准,以满足自己真正成为成人的需要。
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从而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功能严重失调,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更有甚者会出现自杀、他杀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
据权威部门调查(屈坚定,202X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25万人因心理问题自杀,202X年人群的头号杀手。
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25%情感冷漠,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缺失“正常的爱”是重要原因。
中国目前大学的心理危机体系都是相对完善的,基本上都是从行政命令开始,以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为中心,建立心理辅导员队伍,健全完善培训和危机干预工作。
以湖北省为例,在202X年就已经下发了: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教思政(202X年心理辅导员队伍,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简介】梨树县郭家店镇第二中学郭丽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于2015年10月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为“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为D/2011/02/443)。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林德曼于1944年最早提出了“心理危机”这一概念;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心理危机干预已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
迄今为止,发展出很多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心理危机”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我国。
1992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讨论会;199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进入起步阶段。
但其时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的层面。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如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严重者还会悲观厌世、出现轻生念头。
近几年来,学生因为心理危机而造成的恶性案例不绝于耳。
目前至少有16.%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此外,由于学校生活的集群性和群体构成的同质性,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
中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紧迫问题,为了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必须实行科学性和强制性的干预,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应急机制。
研究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压力状况,指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各种问题,这对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1、危机:是一种认识,是个体认识到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2、心理危机:是人们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遭遇(意外伤害、亲人死亡、学习成绩下降、重要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
3、危机干预: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危机的成功解决有利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人生的宝贵经验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4、应急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部学校建立专门的常设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现有教育、治疗、安全等资源进行预防和控制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而形成的一整套机制的总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现代心理危机干预之父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但这种心理失衡状态或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暂时的,只要帮助当事人建立起足以克服困难处境的支持系统,他们就能走出心理危机。
2、精神医学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3、运用心理学认为,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来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困境,从而拥有一个正常的行为表现和良好的情绪平衡。
4、危机干预模式理论提出: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理论模式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和社会资源工程等四种。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在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来源于对生活困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通过改变思维方式、特别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人们就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因此引导人们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中学生心理压力基本状况研究。
2、中学生心理压力源、心理危机诱因及其结构调查研究。
3、中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形式、特征、成因及隐性和显性危害的个案研究。
4、中学生应对心理压力方式、差异以及干预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5、教育行政、教师辅导、家长关心、社会救助和学生自省等不同层面,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内容、原则、策略的研究。
6、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1、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2、建立中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的一般应对方式和常规求助模式,3、制定应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策略;4、建立中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危机负面后果的应急干预机制;5、构建中学生心里危机干预效果的评估系统。
六、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研究思路课题。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电子表格自测等方式对学生心里危机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分析。
3、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通过每一个班级配备的心理联络员和学生平等的零距离接触,得到的私下的言行,归类总结以后,将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
4、对比法分类建立基础档案,定期分析其表现。
对比个体学生的前后表现,对比同类学生的不同反应,通过各类活动对比学生的行为,以及通过教育者实施干预前后或不同学生发生的变化,得出准确的结论,优选、调整、运用更加科学的干预措施,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
5、个案研究法旨在通过对学生个性心理的观察、监控、研究、矫正,调整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过程以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研究,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寻求共性,于特殊中总结一般,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6、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应急机制进行概括、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月)(1)做好课题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成因、危害及目前预防、干预的具体手段、措施,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2)确定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与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2月——2016年10月)(1)通过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深入剖析危机的成因、表现、危害,提出预防与干预的原则、措施、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形成基本操作系统。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研究内容的科学性,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同时搞好本课题的查新工作,了解当前国内外、省内外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为本研究积累理论材料。
(2)修改、完善课题设计。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1)及时总结实验与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实验成果,分析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按实验目标及时修改实验方案,完善实验设计。
(2)撰写论文、总结材料。
(3)建立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科研、善钻研的研究队伍。
(4)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出成果的研究策略,并申请专家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一) 建立了防范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网络体系。
网络体系: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心理联络员)——家长。
危机的发生是有征兆的,而且是可以识别和预测的,其中包括对易感人群的高度关注和对于危机的识别。
学生若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罹患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重大丧失(如亲近的人死亡、人际关系破裂、考试失败等)后出现异常表现;遭受严重突发事件的刺激后有异常反应;明确或间接表露自己感到痛苦、抑郁、无望、无价值甚至流露出死亡的意图;孤僻、人际关系恶化;物质滥用量加大;易激惹、与人敌对;持续不断的悲伤或焦虑;依赖性加大;出现自毁性或攻击性行为;日常学习、生活状况出现明显的负性改变。
我们通过建立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心理联络员)——家长“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体系”,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以了解危机发生的征兆,抓好危机的预防这一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把即将发生的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把心理危机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 形成了中学生心理危机教育干预的基本模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主要包括挫折教育、自我完善教育、危机识别和应对知识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心理联络员,将这些知识加以普及渗透。
1、通识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危机认知教育,使其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危机等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心理危机的产生并不都是病态的表现,正常人在外来强烈和持久的刺激下也会陷入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可以识别,也是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疗的,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防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自我完善模式自我完善教育包括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主要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教育,包括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主要有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3、适应提高模式帮助学生明确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以及适应能力的提高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帮助他们分析学生中常见的适应不良现象及其负面影响,使学生明确外部环境对他们所提出的挑战,引导他们学习适应、生存与发展的技能,提高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4、挫折考验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挫折,了解人生道路是由主客观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由于外部环境和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变化,人生结局、人生境遇必然会出现顺境和逆境,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对待逆境、挫折,为他们提供可借鉴的技法。
5、意志优化模式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善于明辨是非,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自觉抵制诱惑,保持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可以增强克服消极情感的控制力,保持心理健康,使自己乐观、勇敢、有效的面对困难与危机,摒除失望、忧郁与退缩,做身心健康的人。
(三)构建了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基本操作策略。
1、文化建设策略学校文化通过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形成这一环境中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追求、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
我们通过学生的“心理联络手册”、校园板报等,向学生传递心理优化和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对各种文化进行批判吸纳的过程中,积极吸收新鲜合理的文化观念,调整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世界的和谐,自我协调、化解、消除与外界文化价值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