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总体目标依托先进制造业,以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及智能制造装备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创建共育共管、互利共赢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合作机制。
打造校内“6真”特性的“教学工厂”,为教学、师资培训I、社会培训与职业鉴定、产学研合作等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成为专业推行“学、导、训、产、研”一体化改革的有力保障。
创新“基础学习、岗位轮训、校内顶岗、校外顶岗”四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流师资,构筑优质教学资源库。
力争把本专业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端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提升综合影响力,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具体目标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政校行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指导下,优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的功能,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政校行企合作互赢、长效。
创新基于“教学工厂’'四段递进式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的用工整体需求及校内“教学工厂”的部门岗位设置,确定本专业和企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职责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
从基础学习到校外顶岗四段式教学体系体现出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技能、岗位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对企业的认知度、工学结合融合度等逐渐提升。
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平稳实现和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
2.建设“善教学、强科研、重服务”的国内一流专兼师资团队培养教学名师、研发学者:建立对教学团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兼职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学团队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⅛年教师传帮带培养体系,打造教学研发团队。
加强专兼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建立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校任教的长效机制。
以纵向科研带动横向创新项目,实施“一师双岗”提升团队技术服务行企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提纲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方案一.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蓬勃发展,社会对机械制造行业一线应用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旧的培养模式使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受到很大的制约,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规格,或是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要求,都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呈现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为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注重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使专业建设上水平,有特色。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以提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经过3~4年的努力,构建一套新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基本适应强化能力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毕业学生的双证书率和就业率大大提高。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1.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要放在应用上,为此应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以实验技术、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为主干,大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增加数控故障诊断实训、普铣实训、数铣实训,添置相关数控设备,以满足学生车、铣、钳、焊接及数控实训要求,为今后加强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
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
北京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目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5)计算机应用基础 (29)大学英语 (33)高等数学B (35)物理学C (39)物理学实验C (41)线性代数B (44)管理学基础 (47)机械认知实习 (49)工程图学A (51)机械CAD (56)理论力学 A (58)机械基础实验 (62)材料力学 B (69)工程训练A (72)电工电子技术A (74)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 (78)机械原理 (83)电工电子综合实验 (87)机械电子工艺实习 (88)机电传动控制 (89)液压与气压传动 B (93)机械设计 (96)机械控制与测试实验 (103)工程测试技术 B (106)数控技术A (109)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112)专题讲座(双语) (114)机械制造工程原理 (116)林业与园林机械(双语) (118)名师讲堂 (124)C语言 (125)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130)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32)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B (134)信号与系统C (137)嵌入式系统及机电接口应用 (140)概率论B (142)电控科技创新训练 (144)机构科技创新训练 (148)有限元分析 (150)金属切削机床 (152)机器人技术 (155)系统工程 (157)控制工程基础 (162)内燃机理论与构造 (165)人机工程学 (170)木工机械B (172)机械优化设计 (174)数据库C (176)CAD/CAM原理 (180)汽车构造及理论 (18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英文名:Machine Design &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专业代码:080301学科门类:工学(机械类)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目标:1.培养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培养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3.培养具备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1.基础学科: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等;2.专业核心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制造工程、机械系统工程、机械制造装备等;3.专业选修课程: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机器人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等。
三、教学体系:1.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方法论思维为核心;2.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例如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验室,开展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训等;3.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的能力;4.加强跨学科的培养,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专业开展合作,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的人才。
四、实践教学:1.设计实践: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协作能力;2.生产实习:与企业合作,使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问题,了解生产现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毕业实训:进行综合性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创业培养:1.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2.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和资源,支持优秀学生的创业项目;3.强化创新研究的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
六、师资队伍建设:1.招聘具有从业经验的专业教师,注重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2.建立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和最新领域信息。
七、实验室建设:1.构建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验室,提供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2.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软件,如CAD/CAM软件、逆向工程设备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工学,机械工程,0803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控制和机械化施工与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并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综合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国际化,具有雄厚的工程科学基础、创造性和系统思维能力、多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优秀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工程技术和工业管理人才。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的具体表述要求如下:1。
知识要求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科学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工程专业知识。
(1)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对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2)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较强的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的能力.(3)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作基础。
2.能力要求所需要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和发现知识的能;系统思维能力;个人能力和态度;较强的创新能力。
(1)具有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控制和机械化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规划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规划为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及《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特制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山东省机械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山东建成我国重要的机械装备产品制造和供应基地,初步实现由机械工业大省向机械工业强省的转变;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聚集带,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电工电器等六大行业。
鲁南经济带及周边地区是中小型机床、大中型拖拉机及耕作机械、粮油及农副产品深精加工机械等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
有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鲁南机床有限公司、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程机械集团等大型企业,有滕州的中小机床、临沂的小动力等产业集群,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滕州机械制造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实力雄厚、产品门类齐全、具备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滕州机械工业迅猛发展,产业规模急剧膨胀,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中小机床产量逐年攀升,数控机床份额逐年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钻铣床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0%。
2006年12月,滕州市被命名为“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小机床生产基地。
2008年,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跃居滕州市各大支柱产业首位,成为领军产业。
滕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及其关联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人才需求根据对山东省高校毕业生近年来就业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山东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机械制造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在山东省现代制造业中,普遍缺乏高技能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2012-2014)2012年3月2目录一、专业群建设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建设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专业群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专业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具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建设的主要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教材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训基地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邓子林要点
目录一、建设背景与基础-----------------------------------2(一)建设背景-----------------------------------------------------------2 (二)建设基础与优势--------------------------------------------------8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思路-----------------------------------------------------------10 (三)建设目标-----------------------------------------------------------12 三、主要建设内容--------------------------------------------------------13 (一)校企对接,推进合作新机制-----------------------------------13 (二)创新机制,实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17 (三)系统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21 (四)强化技能,创建实境教学新模式-----------------------------29 (五)人才共享,校企合建专业教学团队--------------------------33 (六)全员参与,构建全程监控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38 (七)建设专业社会服务体系-----------------------------------------44 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46 (一)机构设立-----------------------------------------------------------46 (二)保障机制-----------------------------------------------------------49(三)过程管理与监控--------------------------------------------------50(四)经费保障-----------------------------------------------------------51五、实施步骤与内容-----------------------------------------------------51(一)规划阶段-----------------------------------------------------------51(二)建设阶段-----------------------------------------------------------52(三)验收阶段-----------------------------------------------------------55六、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一览表--------------------------------------55七、建设经费预算--------------------------------------------------------58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等有关精神,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措施,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效应,提高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机制专业建设规划书(2018.10.1)
智能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规划书一、专业发展现状我校“机械设计制造极其自动化(简称机制)”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近200人,在去年该专业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
为此我们确定了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强化“物联网”知识域,突出“智能制造”的专业特色,核心培育“3D打印”技术;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在建设期末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山西及其周边地区同类学校的优势专业。
1、理念与方案通过对我校多年机械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经验的总结,结合目前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我们提出“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求实创新,注重实践,面向前沿,立足市场”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专业能力强,能独立有效地开展机械工程生产或科研工作、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创新思路和意识的专业人才,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办学过程中立足山西、面向华北、服务全国。
2、师资队伍本专业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素质优良。
本专业现有教师总数15人,这也是我们机制专业建设的主要队伍成员。
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名,占33%;3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且50%以上的教师都有工程背景,这为本专业成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后续的优势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扩大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既充分吸取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又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勇于创新,办出水平和特色。
通过培养、引进相结合,使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比例逐年提高,更趋合理。
近年,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均由讲师、副教授等骨干教师承担,教授每年都承担1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
教师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公开发表论文约20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一、专业建设背景近几年,六盘水市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贵州省的经济区和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六盘水市工业发展的规划的六大支柱产业,六盘水市拟建装备项目: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平寨)年产10万吨煤矿机械产品项目、六枝新型皮带输送机制造项目、六枝变频机车生产项目、盘县煤矿化工设备生产项目、盘县汽车零配件生产项目、水城中箸装备制造项目、钟山水月矿山工程机械制造项目、钟山水月铁马兵器集团汽车生产线项目、水城矿业(集团)公司输送机生产项目、红桥新区成套煤矿机械制造及维修项目等,急需大量机械类技术类工程师及人才,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更是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市机械类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较高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械类技术应用性人才。
我市地方机械工业有盘县农机厂、水城县农机厂和六枝农机厂,均始建于1958年。
盘县农机厂的铸造、加工实力较强,曾制造过拖拉机曲轴、凸轮轴。
各县农机厂都曾生产过玉米脱粒机、压面机、水泵、拖车和农用汽车等机械产品。
盘县农机厂1992年与盘县运输公司合并,更名为盘县运输公司机械厂,水城县农机厂曾因生产农用汽车更名为水城汽车制造厂;煤矿机械工业有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宏狮机械制造公司始建于1958年,原为六枝矿务局总机厂,现有9个分厂。
六盘水煤矿机械厂始建于1966年,现有8个分厂。
水城矿业(集团)博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72年,原为水城矿务局机电总厂,下设8个车间。
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机电分公司,始建于1979年,原为盘江矿务局机电修配厂,下设10个车间;冶金机械工业有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制造公司始建于1966年,现有金属加工、金属结构、铸钢、铸造四个分厂。
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金厂成立于1973年。
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始建于1981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十二五”规划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建设城市型大学的学校定位,以培养四川省、成都市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实践型、创新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为基本任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
以学校建设“汽车产业”平台为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本专业作为现代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的支柱作用和专业应用领域宽、专业适应性强等特点,紧密围绕地方汽车产业和其他工业领域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及专业科研能力保障建设等工作,促使专业建设协调发展,加强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突出专业特色为立足之本推进本专业“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工作。
二、专业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有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成都市区域经济特征,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强强扶弱、突出重点、和谐发展,努力将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学院的特色学科、品牌学科。
2011-2012年,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水平,使2个左右专业方向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有力支撑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发展及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为将机械工程学科建设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2013-2015年,力争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到2015年,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个。
(二)具体目标1、专业办学规模及办学模式创新(1)、专业在校生规模发展指标: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适度控制本专业招生规模。
(2)、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于2012年前完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点建设准备和申报工作,力争于2013年开始以联合培养方式招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至2015年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5-20人。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太重煤机有限公司、长治液压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的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
一、专业建设基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山西省确立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2011年列入山西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在校生957人,专业教学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双师型”教师8名,山西省“双师型”教学名师1名,山西省“双师型”优秀教师1名。
3名教师被选拨为山西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2名教师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其中1名是副主任委员)。
本专业建设有校内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场所10个,与“山西易通环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厂中校”模式的生产型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拥有机械加工设备近50台套,价值487万元。
建立了校外“科研、实习、就业”双向合作基地28家。
本专业较早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教学改革,促进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专业核心课程《机械CAD/CAM》是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机械设备控制技术》等3门课程是院级精品课程。
近五年来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申报山西省教育技术规划课题4项,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专业建设目前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训设备台套数量不够、品种不全,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规模扩大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年轻教师偏多,双师素质和服务社会能力亟待提高;三是课程建设滞后,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工科是指应对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重点之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新工科要求的优秀工科人才。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将继续完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2. 正文2.1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工科的概念逐渐被提出,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课程体系,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建设课程体系时,首先需要确定重点培养方向。
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确定一些核心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原理、机械制图、模具设计等。
也应该设置一些新兴领域的课程,如人工智能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以顺应时代潮流。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保持更新,紧跟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不断创新。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安泰集团、华益型钢有限公司、西安万合冶金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扎实,产业发展有助经济转型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冶金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近60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隶属于山西省教育厅。
近60年,学院秉承“励学重行”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2010年8月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成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冶金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冶金机械)专业始建于1954年,近60年来为钢铁企业培养了9000余名冶金机械维修、维护的专门技能型人才,为钢铁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教学改革长期以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专业建设成果。
2010年我系《机械产品几何量检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二)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教师共15名,其中校内专任教师8名(教授1名,副教授4名,双师资格教师6名,具有职业资格考评员4名),校外兼职教师7名(全部来自于钢铁企业,均为高级工程师)。
程志彦老师在2006年山西省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近年来,教师参与的钢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6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篇,编写国家规划教材5部。
(三)实训条件本专业现有机械测量、机械创新、液压技术、CAD/CAM、钳工、焊工6个校内实训室,资产总值147万元,实训室面积600m2;校外实训基地有榆次华益型钢有限公司、安泰集团、榆次液压件有限公司等8个,基本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四)行业背景山西省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冶金机械装备需要向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高端方向转变,生产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量的机械设备维修维护与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冶金机械)专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1年创办,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520余人。
本专业在我校虽然开办历史不长,但随着中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行业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该专业的成长非常迅速,目前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办学机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有专兼职教师共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与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6人,助教9人;学缘结构方面:博士1人,硕士15人,学士3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9人,外聘专业实训教师5人。
在专业教学中,已经形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能够为工程教育提供充分知识储备和质量保障的教师队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安徽省矿用绞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宿州市龙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工程教育中心、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公差与测量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标准工程型汽车主减速器装配线等专业实验实训室,并正在筹备建设多个专业实验室。
有6个以协议形式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这些校内和校外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支撑体系。
依托安徽矿用绞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矿用绞车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在合作企业宿州龙华机械制造公司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获得2项安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参与研制的产品分别为SQ80/75B无极绳连续牵引系统(科技成果证书编号:14-282-02)、JWB75WJ 无极绳调速机械绞车系统(科技成果证书编号:14-283-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结合专业实际开设了专业指导课程,举办多项机械创新大赛和专业技能认证培训。
2012年组织了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了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考试,全部学生通过了二维CAD工程师(机械设计方向)认证考试。
2012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得1项二维CAD机械设计安徽赛区省级三等奖。
2012、2014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慧鱼组)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奖若干,共有70余人次获奖。
1. 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我校应用型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排教学进程,大力推进“3.25+0.75”培养模式改革。
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三个任务阶段:第一阶段任务:第1-5学期,学生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为期1周的认知实习。
第二阶段任务:第6学期,学生完成专业课的学习,通过课程设计、仿真模拟、校内实训、参加学科竞赛等环节,提高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任务:第7-8学期,学生完成部分专业任选课程的学习,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训或实习,进行毕业设计、科学研究、实践能力训练等活动,完成职业资格鉴定;也可以根据个人择业意向,到校外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毕业设计工作。
继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使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岗位需要无缝接轨。
2.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严肃执行培养计划,教学活动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严格遵守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如试卷、课程设计、实习、实验等文件归档等,先后出台了一套实验室规章制度。
通过组织教研室教研活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开展教师备课笔记评比活动,提高本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本专业在教学管理上注重抓好“三个环节”,即目标管理、过程监督、阶段考核;做到“三化”,即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已取得明显效果。
3. 课程与教材建设根据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了机械电子、机械制造两个专业方向。
两个专业方向开设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专业方向课设置了四门课,包括了与各个方向有关的专业课程,并增加了实践环节。
专业任选课程主要为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纵横向知识结构,造就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而开设的,共11门课。
选用省部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同时每年都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及校内教师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共同编写具有一定特色的教材。
具体措施如下:(1)以生产实践项目为主,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
(2)鼓励教师与其它院校教师密切合作,共同申报和编写省部级规划教材,拓宽教材的使用范围。
(3)坚持教材建设的“实用性、整体性、先进性、创造性”的原则,既具有高教教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鲜明特色。
(4)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
4. 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
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通过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以保障。
因此,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尤为重要。
在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上以先进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实现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建成在机电产品设计、数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CAD/CAM 应用等方面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机电类学生工程实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需要,形成在制造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1. 专业建设定位通过本专业建设,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能够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零件的设计与制造、零件工艺的编制与检验、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机械设备或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有一定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为途径,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综合改革为内容,建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目标1. 总体建设目标深化校企合作,紧密联系皖北机械行业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师资队伍精良、设备设施先进,办学效益较高”的优势专业,为我市乃至全省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 具体建设目标(1)进一步确立“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实施“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建立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库,供学校和企业共享,同时也对社会各界开放公共信息并提供查询服务。
(2)在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从职业分析入手,对岗位和岗位群进行详细分析,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再定位。
(3)以机械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经过3—5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坚持教育的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实施,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信息化水平。
(5)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的提高,重点是突出教师的技能提高,形成一支高技能的双能型教师队伍。
(6)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加快实习实训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开展服务性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在校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更多企业成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
(7)加强企业培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职业培训站,努力使本专业成为机械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使学校成为皖北机械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
(8)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专业建设内容和措施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依据对机械行业调研及社会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结果,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坚持学习与工作结合,构建符合机械行业职业特点,“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培养方案,将机械行业职业岗位群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分解融入三个培养模块,将基本素质、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能力融入基本技能模块,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融入到综合技能模块,将创新创业能力、应用设计能力融入到岗位技能模块。
(1)基本技能模块,重点完成机械工程图的认识和绘制、机械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机械结构的认识,机械受力分析计算,机械控制技术等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时间安排在第一至第六学期,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为重点,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安排在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交替实施教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学。
通过学训交替,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为专业技能模块学习打下专业基础。
(2)综合技能模块,重点实施数控编程及对机床的使用、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融入课程设计,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时间安排在第三至第六学期。
采用“前校后厂”、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学习与工作结合的教学方式,集中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专业综合能力,为实现与企业深度融合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