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可靠性
传感器选型的六大原则
传感器选型的六大原则传感器选型是物联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进行传感器选型时,需要遵循以下六大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传感器的选型首先要考虑其适用性,即传感器能否满足系统的需求。
需要综合考虑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输出信号类型等参数,确保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感知所需的物理量。
二、可靠性原则传感器的可靠性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在选型时,要考虑传感器的工作寿命、抗干扰能力、温度适应能力等因素,以保证传感器能够长时间稳定地工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成本效益原则传感器的选取不仅要考虑其功能和性能,还要考虑其成本。
需要综合考虑传感器的采购成本、安装成本、维护成本等因素,选择性价比高的传感器,使系统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四、互操作性原则在物联网系统中,传感器往往需要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因此,在选型时,要考虑传感器的通信接口和协议是否与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兼容,以确保传感器能够与系统中的其他设备正常交互。
五、可扩展性原则物联网系统往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未来可能需要增加新的传感器或更换现有传感器。
因此,在选型时,要考虑传感器的可扩展性,即传感器是否支持多种接口和协议,是否可以方便地替换或升级。
六、能耗效率原则物联网系统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因此传感器的能耗效率也是选型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选型时,要综合考虑传感器的功耗、电池寿命等因素,选择能够满足系统需求并且能够节省能源的传感器。
传感器选型的六大原则包括适用性、可靠性、成本效益、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和能耗效率。
在选型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原则,并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以确保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传感器的五个重要技术指标
传感器的五个重要技术指标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环境中各种物理量或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电信号的装置。
它们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选择和使用传感器时,需要了解和考虑一些重要的技术指标。
本文将介绍五个重要的传感器技术指标。
1.灵敏度: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它对输入变量的响应程度。
灵敏度通常以传感器输出值(电信号)与输入变量(物理量或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表示。
较高的灵敏度意味着传感器对输入变化更为敏感,能够产生更大的输出变化。
灵敏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当需要测量微小变化或弱信号时。
2.精度:传感器的精度是指其输出值与真实物理量之间的差异。
精度是一个度量传感器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指标。
传感器的精度通常以百分比、绝对值误差或标准差等形式表示。
较高的精度意味着传感器测量结果更为准确。
在需要精确测量的应用中,选择具有较高精度的传感器至关重要。
3.响应时间: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是指它从接收到输入信号开始产生输出变化所需的时间。
响应时间可以影响传感器的性能,特别是在需要快速测量或控制的应用中。
较低的响应时间表示传感器能够快速响应输入信号,并产生相应的输出变化。
因此,在需要实时反馈或快速响应的应用中,选择具有较低响应时间的传感器更为重要。
4.频率响应:传感器的频率响应描述了它能够感知和测量的信号频率范围。
传感器的频率响应通常以最小和最大频率限制表示。
较宽的频率响应范围意味着传感器能够感知和测量更宽范围的信号频率。
在需要测量高频信号或需要对非常低频信号进行非常精确的测量时,选择具有较宽频率响应范围的传感器更为重要。
5.可靠性:传感器的可靠性是指它在一段时间内正常工作的能力。
可靠性是衡量传感器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性能稳定性的指标。
较高的可靠性意味着传感器能够在长时间内稳定地工作,并持续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
在一些关键应用中,如医疗、航空和安全系统中,选择具有高可靠性的传感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灵敏度、精度、响应时间、频率响应和可靠性是评估传感器性能的五个重要技术指标。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与指标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与指标传感器是将一种被测量的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设备。
通过测量环境的物理量或化学量,传感器能够获得相关数据,并将其转换为信号,方便进行处理或者显示。
以下是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和指标。
1. 灵敏度(Sensitivity):传感器的灵敏度指的是传感器输出信号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变化率。
较高的灵敏度表明传感器对于被测量物理量的微小变化更加敏感。
2.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是指传感器从接受到输入信号到输出信号达到稳定值所需的时间。
较快的响应时间意味着传感器能够及时检测到被测量物理量的变化。
3.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传感器的动态范围指的是传感器能够测量的最大和最小输入信号之间的范围。
较大的动态范围表示传感器能够测量较大范围内的信号。
4. 线性度(Linearity):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是否为线性关系。
较好的线性度意味着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与被测量物理量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5. 稳定性(Stability):传感器的稳定性指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长时间内输出信号的一致性。
较好的稳定性意味着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相对较稳定,能够准确反映被测量物理量的变化。
6. 分辨率(Resolution):传感器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能够检测和测量的最小变化量。
较高的分辨率表示传感器能够检测到较小的变化。
7. 器件偏置(Offset):传感器的器件偏置指在无输入信号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值。
较小的器件偏置意味着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在无输入信号时接近于零,具有较低的偏差。
8. 温度影响(Temperature Influence):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下的输出信号的变化情况。
较小的温度影响意味着传感器能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持较稳定的输出信号。
9. 线性范围(Linear Range):传感器所能够线性测量的输入信号范围。
在线性范围内,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简述传感器选型的原则
简述传感器选型的原则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型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传感器选型的原则、选择参数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传感器选型的原则1. 适用性原则传感器选型首先需要考虑其适用性,即是否能够满足具体应用场景下的测量要求。
这包括测量范围、精度、灵敏度、响应时间等参数。
2. 可靠性原则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证稳定可靠,因此可靠性也是选型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包括抗干扰能力、长期稳定性、寿命等指标。
3. 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在满足适用和可靠性条件下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原则。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成本因素,并权衡其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
4. 互换性原则互换性是指同一类型传感器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和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维护和更换等问题,互换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选型原则。
二、传感器选择参数1. 测量范围测量范围是指传感器能够测量的最大和最小值。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确定所需的测量范围,并选择相应的传感器类型。
2. 精度精度是指传感器输出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根据应用要求确定所需精度,并选择具有相应精度指标的传感器。
3. 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随被测量物理量变化的程度。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被测量物理量的变化幅度,并选择具有相应灵敏度指标的传感器。
4. 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传感器从接收到输入信号到输出响应所需时间。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所需响应时间,并选择具有相应响应时间指标的传感器。
5. 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是指传感器工作时对外部干扰信号的抑制和排除能力。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实际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并选择具有相应抗干扰能力指标的传感器。
三、应用实例以温度传感器为例,介绍传感器选型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1. 确定测量范围在选择温度传感器时需要确定所需测量范围,例如-40℃~100℃。
2. 确定精度要求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所需精度要求,例如±0.5℃。
传感器评价指标
传感器评价指标传感器作为物联网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监测、检测和测量等关键任务。
而对于传感器的评价指标,就是衡量其性能和功能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从精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线性度、灵敏度和可靠性等几个方面,对传感器的评价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一、精度精度是衡量传感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偏差的能力。
传感器的精度越高,其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就越小。
精度可以通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比误差等指标来评估,其中百分比误差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之一。
二、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传感器从接收到输入信号到输出响应的时间间隔。
响应时间越短,传感器的实时性就越好。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受到传感器本身的特性、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传感器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输出信号的稳定程度。
一个稳定性好的传感器,其输出信号在相同条件下具有较小的波动和漂移。
稳定性可以通过长期稳定性、零漂移和温度稳定性等指标来评估。
四、线性度线性度是指传感器在输入信号范围内,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
线性度好的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线性度可以通过线性误差和非线性误差来评估。
五、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对于输入信号变化的响应程度。
灵敏度高的传感器可以对输入信号的微小变化做出较大的响应,提高了测量的灵敏度和精度。
灵敏度可以通过灵敏度系数和最小可测量信号等指标来评估。
六、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传感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正常工作且不发生故障的能力。
一个可靠性好的传感器具有较低的失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靠性可以通过失效率、平均无故障时间和故障间隔时间等指标来评估。
传感器的评价指标涉及到精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线性度、灵敏度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和比较,可以选择出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传感器,以确保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对于传感器制造商和研发人员来说,不断提升传感器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关键。
压力传感好坏判断标准
压力传感好坏判断标准
1. 线性度:线性度是衡量传感器输出与输入是否成正比关系的指标,好的压力传感器线性度应该非常高,能够准确反映输入压力的变化。
2. 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不同压力下输出的稳定性,好的压力传感器在不同压力下输出的值应该非常接近。
3. 迟滞性:迟滞性是指传感器在加压和卸压过程中输出值是否一致,好的压力传感器应该没有明显的迟滞现象。
4. 温度特性:温度会影响传感器的性能,好的压力传感器应该具有较小的温度漂移,即温度变化对输出值的影响较小。
5. 精度:精度是衡量传感器准确性的指标,好的压力传感器精度应该非常高,误差很小。
6.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传感器在长时间使用或频繁使用下的稳定性,好的压力传感器应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长时间稳定地工作。
以上是判断压力传感器好坏的几个标准,如果需要更准确的判断,可以参考相关的传感器技术规格书或者专业检测机构提供的测试报告。
第13章传感器可靠性技术 PPT资料共20页
①预处理 ②初始检测 ③试验 ④恢复 ⑤最后检测
返回
上页
下页
2.低温试验
图12-6 低温试验类型
返回
上页
下页
3.高温试验 高温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敏感元件及传感器 在高温条件下的贮存和使用的适应性。
4.温度变化试验
5.湿热试验 湿热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评价产品在高温高湿条 件下的贮存和使用的适应性或耐温性。
上页
下页
(3)表决系统
表决系统可靠度 Rs 为:
n
RS CniRi(1R)n1
ik
图12-5 表决系统框图
返回
上页
下页
几种主要可靠性设计方法
1. 元器件的可靠性预计 2. 降额设计 3. 冗余设计 4. 漂移设计 5. 热设计 6. 电磁兼容设计
返回
上页
பைடு நூலகம்下页
13.3 传感器的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框图——用方框图形式表示系统的可靠 性逻辑关系。
返回
上页
下页
可靠性计算
(1)串联系统
串联系统可靠度 Rs为所有部件可靠度乘积
n
Rs
i
1
Ri
图12-3 串联系统框图
返回
上页
下页
(2)并联系统
并联系统可靠度 Rs 为:
n
Rs 1 (1Ri) i1
图12-4 并联系统框图
返回
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与许多因素有关的综合性的质 量指标。它具有质量的属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大致可 归纳如下:
1.时间性 2.统计性 3.两重性 4.可比性 5.突出可用性 6.指标体系
返回
传感器的选择注意事项
传感器的选择注意事项在进行传感器的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注意事项:1.应用需求:首先要明确传感器的应用需求,确定需要测量的参数、测量范围以及测量精度等。
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因此要确保选取的传感器能够满足应用需求。
2.传感器类型:传感器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类型取决于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有时,一个应用场景可能需要多个传感器以测量多个参数。
3.传感器特性:传感器的特性包括灵敏度、响应时间、线性度、稳定性等。
这些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传感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这些特性,并根据需求确定合理的要求。
4.传感器输出:传感器的输出可以分为模拟输出和数字输出两种形式。
模拟输出一般需要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而数字输出可以直接连接到数字系统中。
根据应用需求和系统结构,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输出形式。
5.传感器接口:传感器的接口通常包括模拟接口(如电压输出或电流输出)和数字接口(如I2C、SPI等)。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接口取决于系统的硬件平台和应用需求。
6.传感器价格:传感器的价格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牌的传感器价格差异很大。
选择传感器时需要根据预算和应用需求,权衡价格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7.传感器可靠性:传感器的可靠性特性包括寿命、工作温度范围、抗干扰性等。
这些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传感器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选择传感器时要注意其可靠性特性。
8.供应商信誉:选择一个可靠的供应商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有良好信誉的供应商通常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问题的帮助。
在进行传感器选择时,上述注意事项应该综合考虑,根据应用需要和预算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传感器。
此外,定期维护和校准传感器也是保持传感器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方式。
医疗物联网中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与校准方法
医疗物联网中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与校准方法随着医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感器数据在医疗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对于医疗决策和病患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医疗物联网中,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与校准方法是一项关键任务。
本文将探讨医疗物联网中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与校准方法的相关内容。
一、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指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在医疗物联网中,可靠的传感器数据是进行健康监测、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为了确保传感器数据的可靠性,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1.数据准确性分析:数据准确性是指传感器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一致性。
在医疗物联网中,传感器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医疗决策的正确性。
为了提高数据准确性,可以采取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法,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校正,以减少误差。
2.数据完整性分析: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的完整程度和覆盖范围。
在医疗物联网中,需要确保传感器数据的完整性,以避免数据缺失和信息丢失。
对于传感器数据的完整性分析,可以通过监控数据流的连续性和实时性,以及对数据的存储和备份进行管理。
3.数据一致性分析:数据一致性是指不同传感器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在医疗物联网中,往往需要多个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
为了确保传感器数据的一致性,可以采用数据校验和数据同步的方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比对和整合,以减少数据的冲突和矛盾。
以上是传感器数据可靠性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传感器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医疗物联网系统的数据质量和可靠性。
二、传感器数据的校准方法传感器数据的校准是指将传感器测量结果校正为与实际情况一致的数值。
校准的目的是消除传感器本身存在的误差和偏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医疗物联网中,传感器数据的校准是确保医疗决策和治疗效果准确的关键一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传感器数据校准方法:1.硬件校准方法:硬件校准是通过调整传感器硬件参数来实现数据校准。
21. 如何评估传感器的可靠性?
21. 如何评估传感器的可靠性?21、如何评估传感器的可靠性?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智能手机中的各种感应元件,到工业生产线上的精密测量设备,再到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部件,传感器的身影无处不在。
然而,要确保这些传感器能够准确、稳定地工作,评估其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评估传感器的可靠性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比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等。
它们各自的性能指标也有所差异,例如精度、分辨率、重复性、线性度等。
在评估可靠性之前,必须对这些基本的性能参数有清晰的认识。
精度是衡量传感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个传感器的精度不高,那么它所提供的数据就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后续的分析和决策。
分辨率则决定了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最小变化量。
对于一些需要精细测量的应用场景,高分辨率的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
重复性反映了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如果重复性差,那么传感器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
线性度则表示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是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一个线性度好的传感器能够更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其次,环境因素对传感器可靠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传感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电磁干扰等。
高温可能会导致传感器的性能下降甚至损坏,潮湿的环境可能会引起短路或腐蚀,强烈的振动可能会影响传感器的机械结构和测量精度,电磁干扰则可能使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受到干扰。
因此,在评估传感器可靠性时,需要考虑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稳定性和适应性。
为了评估环境因素对传感器可靠性的影响,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环境试验。
例如,高温试验将传感器置于高温环境中,观察其性能变化;低温试验则将其置于低温环境中进行类似的测试;湿度试验模拟高湿度的工作环境;振动试验通过施加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振动来检验传感器的抗振能力;电磁兼容性试验用于检测传感器在电磁干扰下的工作情况。
传感器的五点要求
传感器的五点要求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并测量周围环境变量的装置,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它们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在设计和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以下五个要求:1.灵敏度: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它对待测量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传感器应该具有足够高的灵敏度,能够准确地感知微小的变化。
例如,在气象领域中,气温传感器需要具备足够的灵敏度,能够感知环境温度的微小变化。
当然,在一些应用中,过高的灵敏度也可能引起误报,因此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进行权衡。
2.精度:传感器的精度是指它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程度。
高精度传感器能够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而低精度传感器则容易导致测量误差。
因此,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其精度,并且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要求精度可以满足需求。
3.响应时间: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是指它对于变化的输入信号所需的反应时间。
对于一些应用,如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需要快速响应的传感器以及高采样率的传感器来确保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
因此,在一些应用中,响应时间可能是选择传感器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4.可靠性:传感器的可靠性是指它在长时间使用和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一些应用场景要求传感器能够在极端的温度、湿度或者压力等环境下正常工作。
因此,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考虑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以确保其在各种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5.低功耗:传感器通常需要与其他设备或系统一起工作,因此低功耗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低功耗的传感器能够延长电池寿命或减少能耗,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此外,低功耗传感器还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因电池更换或能耗问题而带来的停机时间。
以上是选择或设计传感器时的五个主要要求,这些要求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下可能有所不同。
从智能手机的陀螺仪到工业自动化的温度传感器,每个应用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约束条件。
因此,选择合适的传感器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求,以确保最终的应用能够得到准确和可靠的数据。
生物医学传感器的性能优化与可靠性分析
生物医学传感器的性能优化与可靠性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医学传感器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生物医学传感器能够对生物体内的生理参数进行实时检测,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生物医学传感器的性能优化和可靠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在生物医学传感器的性能优化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传感器的灵敏度。
传感器的灵敏度指的是传感器对待检测物的响应程度。
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可以增加传感器对待测参数的检测精度和准确性。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增加传感器的工作电压、优化传感器的结构设计、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材料等。
其次,为了提高生物医学传感器的性能,还需要考虑传感器的选择性。
传感器的选择性指的是传感器对多种物质的响应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对许多不同的生理参数进行检测,因此传感器需要有良好的选择性。
为了增强传感器的选择性,可以使用特定的传感器材料,或者通过嵌入特定的选择性元件来实现。
除了灵敏度和选择性,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传感器的稳定性指的是传感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保持稳定的能力。
生物医学传感器常常需要在生物体内进行长时间监测,因此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可以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涂层,以防止传感器的氧化和腐蚀,同时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也是必要的。
另外,可靠性分析是生物医学传感器研发和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靠性分析是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估和验证,以确保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分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使用统计学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传感器的失效率和寿命;进行模拟测试,模拟不同的工作条件下传感器的性能变化;以及进行可靠性试验,对传感器进行长时间的使用和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生物医学传感器常常需要与其他设备进行联网,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或移动设备上。
因此,传感器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21. 如何评估传感器的可靠性?
21. 如何评估传感器的可靠性?21、如何评估传感器的可靠性?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智能手机中的各种感应装置,到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再到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测量设备,传感器无处不在。
然而,要确保这些传感器能够准确、稳定地工作,评估其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评估传感器的可靠性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我们要关注传感器的工作环境。
不同的传感器可能会被应用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比如高温、高湿、强磁场、强振动等等。
在评估可靠性时,我们需要了解传感器在这些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比如,一个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温度传感器,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测量偏差或者故障,那么它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
所以,在评估可靠性之前,必须明确传感器的预期工作环境,并进行相应的环境模拟测试。
其次,传感器的精度和准确性也是评估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精度是指传感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而准确性则是指测量结果的正确程度。
一个可靠的传感器应该能够在其规定的测量范围内,提供高精度和高准确性的测量数据。
我们可以通过与标准测量设备进行对比测试,来评估传感器的精度和准确性。
如果传感器的测量结果经常偏离标准值,或者存在较大的误差范围,那么就说明其可靠性存在问题。
再者,传感器的稳定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稳定性是指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性能保持不变的能力。
有些传感器在刚开始使用时表现良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性能下降、漂移等问题。
为了评估稳定性,我们需要对传感器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测试,观察其测量结果是否稳定。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传感器的内部结构和材料,来判断其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工作的潜力。
另外,传感器的耐用性也是评估可靠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耐用性是指传感器在经受各种机械、电气和化学等方面的影响后,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例如,传感器的外壳是否坚固,能够承受一定的撞击和磨损;传感器的电子元件是否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抗老化性能。
传感器可靠性
传感器的可靠性问题一、基本概念与数学表示1.基本概念1.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元器件、装置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具有规定功能的概率。
可靠性的经典定义着重强调四个方面:.概率:元器件、装置特性变化具有随机性,只能根据大量实验和实际应用进行统计分析。
(概率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性能要求:即指技术判据。
性能变化是绝对的,关键是允许变化范围大小。
.使用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冲击等)和工作状态(如负载的轻重).时间:器件在一小时内保持规定性能当然比在10年内保持同样性能容易改变的多。
其 它条件不变,时间愈长则可靠性越低。
2.失效:元器件、装置失去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
3.寿命:元器件、装置失效前的一作时间。
寿命是一个随机变量。
2.数学描述1. 可靠度R(t)①描述元器件、装置在某一时刻前止常工作的可能性。
它与时间有关 ②在实际数据统计中近似值为nt n t R )()(=此比值常称为残存率。
n(t)——试验开始,到时间t 仍为失效的元器件、装置数 n ——进行实验的元器件、装置总数。
2.失效率F(t)①指元器件、装置在特定条件卜,在时间t 以前失效的(概率)可能性。
它是寿命这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实际数据统计中近似值为nt n n t F )()(-=②由于对立事件概率之和为I ,所以有R(t)十F(t)=l3.失效密度f(t)①指元器件、装置在时间t 内的单位时间内失效发生的(概率)可能性。
是寿命这一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即tt F dt t dF t f ∆∆≅=)()()(在实际数据统计中它的近似值为tn t n t f ∆∆-=)()( △n(t)——为t 时刻附近,在△t 时间间隔内失效的器件数f(t)——用来描述器件失效的可能性在O 到+∞的整个时间轴上分布情况。
4.故障率λ(t)定义:故障率(瞬时失效率) λ(t)tt n t n t ∆⋅∆-=)(()()λ① 指在t 时刻尚未失效的元器件、装置在单位时间内失效的概率 ② 描写在各时刻仍正常工作的元器件、装置失效的可能性。
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
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感器网络已经成为了众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从环境监测到医疗保健,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要确保这些网络能够稳定、准确地运行,对其可靠性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分布在不同位置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相互连接,共同完成对特定区域或对象的监测和数据采集任务。
由于传感器节点通常部署在恶劣的环境中,面临着能源有限、通信干扰、节点故障等诸多挑战,因此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容易受到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传感器网络可靠性的因素。
能源供应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传感器节点通常依靠电池供电,而电池的能量是有限的。
如果节点的能耗过高,电池很快就会耗尽,导致节点失效,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可靠性。
此外,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也会对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
无线通信容易受到环境干扰、障碍物遮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丢失。
传感器节点本身的硬件故障和软件漏洞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节点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硬件老化、环境腐蚀等原因出现故障,而软件中的漏洞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错误。
那么,如何对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呢?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建立可靠性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马尔可夫模型来描述节点的状态变化(正常工作、故障、修复等),从而计算出网络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正常运行的概率。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实际测试和监测来评估可靠性。
在实际部署传感器网络后,对网络的性能进行长期监测,收集数据,分析网络出现故障的频率和原因。
在了解了传感器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后,接下来我们探讨如何对其进行优化。
在能源管理方面,可以采用低功耗的硬件设计和优化的软件算法来降低节点的能耗。
例如,选择低功耗的处理器和传感器,采用睡眠唤醒机制,在不需要工作时让节点进入低功耗的睡眠状态。
同时,优化通信协议,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也能有效地降低能耗。
《传感器可靠性技术》课件
课程介绍
传感器可靠性技术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让我们一起探索传感器可靠 性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传感器是如何感知和转 换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可 用的电信号。
常见的传感器类型
探索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等。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医疗、 汽车和其他行业中的广泛应 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传感器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1 可靠性指标及其定义
探讨传感器可靠性评估的重要指标,如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失效率等。
2 传感器可靠性的评估方法
介绍可靠性测试和分析方法,以确保传感器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故障诊断与容错机制
案例研究
传感器可靠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探索一些真实的案例研究,了解传感器可靠性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效果。
总结与展望
总结传感器可靠性技术的关键要点,并展望未来传感器技术在可靠性方面的 发展和应用前景。
了解故障诊断和容错机制,以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提高传感器可靠性的措施
1
硬件层面的改进措施
介绍了一些改进传感器硬件的方法,如冗余设计、防护及可靠性测试。
2
软件层面的改进措施
探讨通过算法优化、故障检测和纠正等软件方面的方法来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
3
实时监测与维护
了解如何通过实时监测和维护来确保传感器持续工作并减少故障发生。
压力传感器测试过程的可靠性
压力传感器测试过程的可靠性1引言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是对一种产品投入使用时无故障工作能力的度量。
产品可靠性的高低是表示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可能性的大小。
可靠性通常采用可靠度、失效率及MTBF来表示,传感器等元器件可靠性水平的高低通常用失效率来表示,而设备可靠性多用可靠度、MTBF、有效度等指标来表示。
压力是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进行测量和控制的最基本参数之一,而对压力进行测量的并能把压力通过一定的规律转换成电信号的压力传感器就成为测量这一信号的重要元器件,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业、石油、化工、生物医学、航海、航天、航空等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当中。
传感器的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着使用该传感器的系统的性能,影响着生产和建设的质量和进展速度,甚至会带来严重的人身安全问题。
在传感器的使用过程中,其可靠性概念可以作为无故障性,即作为保证按技术条件所要求的极限的使用指标的性能总合性。
当变换具体物理量的传感器失效时,就可明白破坏其元件机械完整性以及输出测量参数偏差而导致整个安装此传感器的产品不能完成任务的组成事件。
而在传感器的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压力传感器对压力信号的测量、传递的精确性、稳定性及一致性,就必须对压力传感器的测试过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2压力传感器测试原理压力传感器包括利用压阻效应制造出来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利用压电效应制造出来的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利用应变效应制造的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等,本文仅以压阻式压力传感器为例,说明其测试原理。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芯体如图1, RI, R2, R3, R4是4片电阻片,当受外力作用时,电阻片RI, R3亦受拉伸作用电阻增大,R2, R4电阻减小,这样外力F的作用使4个电阻片电阻值发生变化。
传感器上的电阻RI, R2, B3, R4接成图2 所示的直流桥路。
cd两端接稳压电源E, ab两端为电桥电压输出端,输出电压为U0,如图2。
传感器生产设备的可靠性测试和故障分析方法
传感器生产设备的可靠性测试和故障分析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感器的可靠性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传感器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我们需要进行可靠性测试和故障分析。
可靠性测试是通过对传感器生产设备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评估,来预测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和寿命。
以下是传感器生产设备可靠性测试的一些方法和步骤:1. 环境适应性测试:将传感器设备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潮湿等,观察其性能是否受到影响。
这可以模拟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条件,以保证设备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正常运行。
2. 振动和冲击测试:通过对传感器设备施加不同频率和幅度的振动和冲击,观察设备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这可以模拟在实际使用中设备可能受到的机械振动和冲击,以确保设备能够承受实际工作环境中的振动和冲击。
3. 可靠性寿命测试:将传感器设备长时间运行,观察其在运行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故障。
通过对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行评估,以预测设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和可靠性。
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设备的使用寿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延长设备的寿命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4. 故障分析:当传感器设备出现故障时,我们需要进行故障分析来找出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故障分析可以通过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以确定故障的具体原因。
例如,我们可以检查设备的电路连接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零部件损坏或老化等。
通过故障分析,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在传感器生产设备的可靠性测试和故障分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制定测试计划: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格的传感器设备,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应包括测试方法、测试环境、测试参数等详细信息,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使用合适的测试设备和工具:为了准确测试传感器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我们需要使用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的测试设备和工具。
气体传感器的性能评估与可靠性分析
气体传感器的性能评估与可靠性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体传感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如何评估气体传感器的性能,并提高其可靠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评估指标以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一、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气体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检测和测量气体浓度的设备,常用于环境监测、工业生产、医学诊断等领域。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气体与传感器中的敏感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气体分子与敏感材料相互作用时,会引起电阻率、电容、电流等特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传感器的电子元件进行检测和计量,最终得出气体浓度值。
二、气体传感器的性能评估指标1. 灵敏度气体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被测气体浓度之间的比值。
灵敏度越高,传感器对气体浓度变化的响应越敏感。
一般来说,灵敏度越高的气体传感器越适合用于高精度的气体检测任务。
2. 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传感器在检测到气体浓度变化时从初始状态到输出稳定值的时间。
对于需要实时检测气体浓度的应用场景,响应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响应时间越短的气体传感器越适合用于实时检测任务。
3. 线性度线性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被测气体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在应用中,我们希望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能够稳定可靠地反映气体浓度的大小。
因此,线性度是评估气体传感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4. 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反复测量同一气体样品,得到的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在实际应用中,气体传感器需要反复测量同样的气体样品,因此重复性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
三、气体传感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评估气体传感器的可靠性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传感器的材料、制造工艺、环境条件等。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方法可用于评估气体传感器的可靠性:1. 加速寿命测试加速寿命测试是一种通过模拟多种不同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震动等)来评估气体传感器可靠性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加快设备老化过程,提前检测和预测设备的寿命。
传传感器技术成熟性及可靠性论述
传传感器技术成熟性及可靠性论述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我国国家标准(GB7665-2005)对传感器的定义是:“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共同构成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传感技术大体可分3代,第1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它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
例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它是利用金属材料发生弹性形变时电阻的变化来转化电信号的。
第2代传感器是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固体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的.如:利用热电效应、霍尔效应、光敏效应,分别制成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70年代后期,随着集成技术、分子合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集成传感器.集成传感器包括2种类型:传感器本身的集成化和传感器与后续电路的集成化.例如:电荷藕合器件(CCD),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集成霍尔传感器UGN3501等.这类传感器主要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好、接口灵活等特点集成传感器发展非常迅速,现已占传感器市场的2/3左右,它正向着低价格、多功能和系列化方向发展。
第3代传感器是80年代刚刚发展起来的智能传感器.所谓智能传感器是指其对外界信息具有一定检测、自诊断、数据处理以及自适应能力,是微型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80年代智能化测量主要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把传感器信号调节电路微计算机、存贮器及接口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使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90年代智能化测量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传感器一级水平实现智能化,使其具有自诊断功能、记忆功能、多参量测量功能以及联网通信功能等。
可靠性的经典定义着重强调四个方面:概率:元器件、装置特性变化具有随机性,只能根据大量实验和实际应用进行统计分析。
(概率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性能要求:即指技术判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的可靠性问题一、基本概念与数学表示1.基本概念1.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元器件、装置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具有规定功能的概率。
可靠性的经典定义着重强调四个方面:.概率:元器件、装置特性变化具有随机性,只能根据大量实验和实际应用进行统计分析。
(概率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性能要求:即指技术判据。
性能变化是绝对的,关键是允许变化范围大小。
.使用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冲击等)和工作状态(如负载的轻重).时间:器件在一小时内保持规定性能当然比在10年内保持同样性能容易改变的多。
其 它条件不变,时间愈长则可靠性越低。
2.失效:元器件、装置失去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
3.寿命:元器件、装置失效前的一作时间。
寿命是一个随机变量。
2.数学描述1. 可靠度R(t)①描述元器件、装置在某一时刻前止常工作的可能性。
它与时间有关 ②在实际数据统计中近似值为nt n t R )()(=此比值常称为残存率。
n(t)——试验开始,到时间t 仍为失效的元器件、装置数 n ——进行实验的元器件、装置总数。
2.失效率F(t)①指元器件、装置在特定条件卜,在时间t 以前失效的(概率)可能性。
它是寿命这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实际数据统计中近似值为nt n n t F )()(-=②由于对立事件概率之和为I ,所以有R(t)十F(t)=l3.失效密度f(t)①指元器件、装置在时间t 内的单位时间内失效发生的(概率)可能性。
是寿命这一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即tt F dt t dF t f ∆∆≅=)()()(在实际数据统计中它的近似值为tn t n t f ∆∆-=)()( △n(t)——为t 时刻附近,在△t 时间间隔内失效的器件数f(t)——用来描述器件失效的可能性在O 到+∞的整个时间轴上分布情况。
4.故障率λ(t)定义:故障率(瞬时失效率) λ(t)tt n t n t ∆⋅∆-=)(()()λ① 指在t 时刻尚未失效的元器件、装置在单位时间内失效的概率 ② 描写在各时刻仍正常工作的元器件、装置失效的可能性。
③ 在实际数据统计中它的近似值为)()()()()(t R t f t n n t n t n t =⋅∆⋅∆-=λ①单位:(小时)-1:%/1000小时或10-9小时,λ(z)是比较常用的特征函数。
5.平均寿命m(常用缩写MTT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可修复) (Mean Time to Failure 不可修复) ①定义: ⎰∞⋅=)(dt t f t m②乃是寿命这一随机变量的均值。
③它是标志元器件、装置平均能工作多长时间。
④实际可以表示t 时刻,在△t 时间间隔内失效的概率(百分数)在此时间内失效的器件寿命应是t 。
平均寿命∑∆⋅⋅=ni t t f t m 1)(二、失效规律及数学描述1.(元器件及仪表装置的)失效规律人们对出实验和使用中得到的人量数据进行统计:发现一般元器件及仪表装置的失效率和时问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通常称为浴盆曲线。
曲线明显的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失效阶段:这一阶段失效率较高,但失效率随时间增加而下降。
失效上要由一种或几种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原因造成。
对于不同品种,不同工艺的器件,这一阶段延续的时间和失效比例不同。
应采取措施:严格操作,加强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可减少这一阶段的失效。
进行合理的筛选,以使尽可能在使用前,把早期失效的器件淘汰掉,可使出厂器件失效率达到或接近偶然失效期的较低水平。
2.偶然失效阶段在这一阶段,失效率较低,少钊主变化不大,是器件的良好使用阶段。
器件的失效率常常是由于多种(而每一种都不太严重)原因造成的。
3.耗损失效阶段在此阶段到来时,失效率明显上升,致使大部分器件相继失效。
器件的失效是由全体性的原因造成。
器件设计和工艺选择应考虑到尽举延迟耗损(老化)期的到米。
使用期间时应尽快发现耗损期的到来,以便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整批更换器件)来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半导体器件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在没有(转动)潮、雾、核辐射等恶劣外界作用条件下正常工作时,早期失效阶段表现明显,偶然失效阶段时间较长,而且失效率常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一般难以观察到明显的耗损失效阶段。
2.威布尔分布:适用范围较广,分析半导体寿命分布时应用较多。
失效密度函数α——尺度参数,横坐标拉开程度不同,相当于时间的尺度不同。
β——形状参数β时,曲线随时间单调下降,常用来描述早期失效阶段的寿命分布;1<β时,为指数分布,常用来描述偶然失效阶段;=1β时,曲线有一峰值,愈大曲线愈趋近于正态分布,常用来描述耗损失效阶段的寿命>1分布。
γ——位置参数,决定曲线的起点位置。
一般γ=0,这时αβββt et t f --∂=1)(,则当βα==0y t 时,632.01)(1=-=-e t F0y ——特征寿命平均寿命⎰∞+Γ=+Γ=⋅=001)11()11()(ββαβy dt t f t mΓ——伽马函数正好与偶然失效阶段相符。
而偶然失效阶段是正常使用阶段。
指数分布的数学处理特别简单,在很多情况下,β仅是近似于1,或比1小的不多, 为取其简便仍按指数分布处理。
3.使用寿命期的数学描述:失效密度代入0,1==γβααtet f -=1)(为指数分布。
此时 αλ1)(=t失效率产品的瞬时失效率(故障率),在一组给定的应力、温度及质量条件下,λ是一个常数。
λ可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及实验加以确定。
ααααt tt ttte e dt e dt tf t F ----=⎥⎦⎤⎢⎣⎡-===⎰⎰11)()(0.可靠性 tte e t R λα-==)(故障率.平均寿命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是失效率的倒数。
MTBF=1/λλααααααααααα1)()(0000==⎥⎦⎤⎢⎣⎡-=⎥⎦⎤⎢⎣⎡-==⋅=∞-∞-∞--∞∞⎰⎰⎰tt t te dt e t e tdt e tdt t f t mMTBF 是产品间进行比较的主要质量指标,它是产品在使用寿命期间失效率的度量。
如λ=0.2%/千小时,则m=50万小时。
三、传感器可靠性计算1.计算方法(1)设各环节的可靠性为R 1,应用概率乘法定律,传感器(系统)的可靠度∏==ni i T R R 1(2)若环节失效密度服从指数分布,即ti i e R λ-=,则∑=-tT i e R λ(3)系统故障∑==ni i1λλ(4)平均寿命(无故障工作时间) ∑===ni iM 111λλ2 举例某传感器由下列元器件组成,若不考虑结构、装配及其它因索,只考虑这些元器件的失效.试求:1)传感器可靠性表达式;2)传感器故障率; 3)传感器的平均寿命.解:42.01602.02005.025.0)1625(1.01⨯+⨯+⨯+⨯++++==∑=ni i i n λλKh /%52.4=t te e R i 0452.0--=∑=λ小时千小时9.22123%52.411===λM结论:① 选用可靠度高的元器件: ② 尽量少用元器件数目. 注意:明确环境条件: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不断发展,传感器的工作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必须明确(仪表装置)传感器可能经受的各种较为恶劣的环境条件,以此作为设计的一个出发点.以环境温度为例:某仪表公司有如下规定标准 基准条件:25. 符合标准温度动作条件: ,即正常工作条件,在此范围内仪表能满足各项指标.工作极限条件:;在这一范雨,某些指标趋差,但回到动作条件范围内仍能满足各项指标. 运输条件: ,在此范围内仪表包装运输,正式工作前要经过调整.四、常见故障形式及产生原因1. 常见故障形式1 状态性故障是传感器工作状态发生根本变化而不能正常运行.例:差压传感器中弹性膜片损坏. 2.功能性故障是指传感器的性能随时间缓慢的变坏;而逐渐不能满足正常运行的要求.例:传感器的零漂._3.危险性故障是指会引起潜在的或实际的不安全事件的故障.例:本质安全防爆系统中的防爆栅失灵.2.产生故障的原因1. 属于仪表设计制造方面的原因. 主要包括:①元器件:选择不当;老化筛选不严.②设计:结构设计不合理:线路设计不合理;安装裕度小.③加工工艺:不合理;焊接质量差;装配质量差.即由于仪表本身质量不好而引起的故障.2.属于操作方面的原因 主要包括: ①误操作: ②误调校; ③误检修;④供电系统失电;⑤主设备工艺事故导致仪表装置失控.3.属于外界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指:气候、电气、机械、辐射、生物、化学外界条件对仪表特性的影响或引起的故障.传感器可靠性设计主要针对(l)、(3)方面的原因.根据实际工作的环境条件进行防护设计. 参考书:〔美〕。
R.T.安德森,可靠性设计手册,国防版。
1981____五、国内外传感器可靠性水平与现状1.国外仪表可靠性水平(1)国外技术先进国家为保证仪表产.错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非常重视仪表的可靠性评定等和环境影响的试验工作。
① 可靠性技术指导设计制造;②可靠性试验项目全;③分级。
据统计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设计仪表环境试验和影响量效应试验的项日有48项,其中包括气候因素、机械因素和电磁干扰等方面的试验项日,同时还要进行产品寿命试验。
(2)日本将仪表的可靠性按故障率可分为四级①故障多〉l%/千小时,1000x 100=10万小时②故障一般 1-0.5%/千小时,10-20万小时③故障少 0.5-0.2%/千小时.20-50万小时④无故障 <0.2%/千小时,>50万小时日本横河I系列仪表可靠性以平均故障率在1%/千小时以下作为开发项目,但实际上己达下表指标日木过程仪表控制技术协会(IPC)在80年代初发表的用户调查报告书“关于石油、石油化学工业中仪表故障情况(NOIPC-TB-01-78)”中指出,他们调查了17个仪表用户对其中5个厂家的仪表故障率作了统计,结果是:电子式盘装表故障率为0.96%/千小时电子式变送器故障率为0.52%/千小时气动仪表故障率为0.25%/千小时若按0.2%/千小时换算成仪表的MTBF为50万小时。
2.国内仪表可靠性现状(理论脱离实际)据调杳,国产仪表在①试制和投产过程中,比较缺乏认真的全面性评定,更谈不上可靠性试验。
②在仪表设计时也缺乏可靠性技术理论的指导和进行可靠性试验分析,所以,许多仪表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很差。
例:据四川几个天然气矿所作初步统计表明:双波纹管差压计平均700小时左右就要拆下来维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