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精)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G.H.惠普尔(美国人)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H.W.弗洛里(英国人)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F.C.罗宾斯(美国人)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W.福斯曼(德国人)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M.H.F.威尔金斯(英国人)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A.F.赫克斯利(英国人)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A.M.雷沃夫(法国人)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G.沃尔德(美国人)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W.尼伦伯格(美国人)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S.E.卢里亚(美国人)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N.廷伯根(英国人)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G.E.帕拉德(美国人)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R.杜尔贝科(美国人)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D.内森斯(美国人)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J.多塞(法国人)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C.米尔斯坦(英国人)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G.H.希钦斯(美国人)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名单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1901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4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5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6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7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8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0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1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2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3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19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0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3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4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6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课外阅读】历届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1901 贝林格和欧利命:制成白喉抗毒素1905年现代微生物学的鼻祖Robert(Heinrich Hermann)Koch1915维尔斯太特:发明了植物染料1924荷兰病理学空爱因托芬:发现心电特性1929英国生物学家&霍普金斯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发现维生素1932英国病理学家艾德里安&谢林顿: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1939 多马克:发现磺胺1945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牛津大学的弗洛雷&钱恩:青霉素的发现1949葡萄牙医学家莫尼斯:开创精神外科学1955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1962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1976美国病毒学家Daniel Carleton Gajdusek:证实了Kuru系由slow virus infection致病1977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发展放射性免疫检验术1982约翰·费:研究抗炎药物1985麦克·布朗&约瑟夫·哥斯丁:研究胆固醇代谢1991德国生理学家Erwin Neher&Bert Sakmann:发明了「单离子通道记录法」1992艾德蒙费雪&柯瑞伯:研究肝醣代谢1993Philip Sharp(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ichard Roberts(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发现分裂基因1995Edward Lewis&Christiane Nusslein-Volhard&Eric Wieschaus:揭开了胚胎如何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1996杜赫提&瑞士的辛克纳吉:研究组织相容抗原1997美国加州大学史坦利·布鲁希纳:研究疯牛症病毒1998美国药理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费瑞·慕拉德&路伊格纳洛:发现氧化氮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扮演传递讯号的角色1955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H.Theorell)通过对酶的研究,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并因此而获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学故事2:“跳跃基因”的发现
科学故事:“跳跃基因”的发现1983年的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被授予美国遗传学家Barbara McClintock。
McClintock得奖的时候已81岁高龄,离她提出“跳跃基因”假说的时间已近32年。
她的假说长时间遭到冷遇甚至奚落,其前期境遇并不比遗传学的开山鼻祖Mendel好多少。
Mendel在修道院中孤独的进行豌豆交配的遗传实验,通过数学的方法,整理出遗传的基本定律。
在1865年,他就完成了这些伟大的实验,但一直等到1900年,他的研究成果同时被3位科学家在3个不同的国度再度发现后才被肯定。
而McClintock花了近50年的时光在其狭窄的研究圈里,陪伴着她的是玉米。
在那时候很多研究小组都以众取胜,更有大笔经费。
但她却连一个研究助理也请不起。
她的研究一直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
就在这种背景下,她发现了玉米有跳跃基因(Ac-Ds),它们在染色体上可随情况不同跳来跳去,来去自如。
这些基因可以控制或调节某些构造基因的活性。
当她在1951年发表她的研究成果时,全世界大约只有5名遗传学家了解她的研究报告。
McClintock其实在20世纪30年代即对现代生物学上有卓越贡献,她是第1个将观察及鉴识玉米染色体所需的细胞学技术发展成功的学者,从而证明了生物在形成配子时在染色体的互换中的确有遗传物质交换,为现代细胞遗传学奠定了新的里程碑,而跳跃基因则是她后半生的另一高峰。
美国时代杂志曾经报道,McClintock自幼就很有主见。
她在17岁时进入Cornell大学就读,她本来想主修植物育种,但是由于该系不收女生而改读植物系。
1927年她获得植物遗传学的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她与玉米漫长的罗曼史。
在20世纪30年代,女性科学家是没有地位的,因此她毕业以后像一个皮球一样,由一个机构滚到另一个机构,在1942年甚至失业。
好在新成立的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接受了她,并在冷泉港遗传实验室给她一个研究员的职位。
分子生物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0年后)
“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 “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 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
“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
“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 移植术”
“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
“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 生物调节机制”
“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 的原理上的发现”
“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 毒,HIV)”
“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
“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细胞核重编程技术”
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与调节机制。
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分子生物学: 年份
1971 年 1972 年 1974 年
1977 年 1978 年
1980 年
1983 年 1984
1987 年 1989 年
199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9 年 2001 年
2002 年
获奖者 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安德鲁·法厄 克雷格·梅洛 马里奥·卡佩奇
马丁·埃文斯 奥利弗·史密斯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 西
吕克·蒙塔尼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卡罗尔·格雷德 杰克·绍斯塔克
约翰·格登
山中伸弥 詹姆斯·E·罗斯曼 兰迪-W.谢克曼 托马斯-C.苏德霍夫
大隅良典
“发现了 RNA 干扰——双链 RNA 引发的 沉默现象”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简介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von n g),1854年~1917年,, 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罗纳 ·罗斯(d Ross),1857年~1932年, , 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或 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1860年~1904年,丹麦 , 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伊凡·彼 罗维奇·巴甫洛夫(v ich v),1849年~1936年, 生理 、心理 , 生理 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年~1910年, , 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卡米洛·戈尔吉(l),1844年~1926年, , 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1852年~1934年, 理 、组织 、 , 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夏尔·路易·阿 斯·拉韦朗(a n),1845年~1922年,, 生 物 致 中作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i kov),1845年~1916年, 微生物 、免疫 , 免疫 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保罗·埃尔 希(Paul Ehrlich),1854年~1915年, 、免疫 , 明“606” 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r),1841年~1917年, 科 , 生理、 理 科而获得1909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l),1853年~1927年, 生 , 胞 蛋 质 酸 工作而获得910年诺贝尔生理 或 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 Ehrlich(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和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1901年,(德国)。
利用疗法医治。
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的研究。
1903年,(丹麦)。
利用光辐射医治。
1904年,(俄国)。
在方面,提出了闻名的和信号学说。
1905年,R.(德国)。
关于方面的研究和发觉。
1906年,C.(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结构的研究。
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此刻引发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德国)。
关于方面的研究。
1909年,(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910年,艾布瑞契·(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和方面的研究。
1911年,(瑞典)。
关于眼睛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和血管和方面的研究。
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的研究。
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发觉运动的调剂机制。
1921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22年,Archibald Vivian Hill(英国),关于肌肉发烧方面的研究;Otto Fritz Meyerhof (德国),发觉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
1923年,(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约翰·詹姆斯·理查德·麦克劳德(Macleod, John James Rickard (muh KLOWD)(苏格兰)。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1854年~1917年,德国医学家,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1857年~1932年,英国细菌学家,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1860年~1904年,丹麦医学家,因率先使用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年~1936年,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因在消化生理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年~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因关于结核病方面的研究和发现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米洛〃戈尔吉(Camillo Golgi),1844年~1926年,意大利医学家,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1852年~1934年,西班牙病理学家、组织学家、神经学家,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45年~1922年,法国医学家,因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作用的研究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Ilya Ilyich Mechnikov),1845年~1916年,俄国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年~1915年,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因发明“606”药品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0年以来,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化学奖授予情况
1991 年
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
1992 年
关于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为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的研究。
1993 年
发现断裂基因。
1994 年
发现 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2000 年—2008 年
年代 获奖者 获奖原因
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 2000 年 保罗·格林加德(美国) 坎德爾(美国)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 2001 年 蒂莫希·亨特(英国) 保罗·纳斯(英国) 悉尼·布伦纳(英国) 2002 年 罗伯特·霍维茨(美国) 约翰·苏尔斯顿(英国) 2003 年 保罗·劳特伯(美国) 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 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國) 琳达·巴克(美國) 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 罗宾·沃伦(澳大利亚) 安德鲁·法厄(美国) 克雷格·梅洛(美国) 马里奥·卡佩奇(美国) 2007 年 马丁·埃文斯(英国) 奥利弗·史密斯(美国)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 国) 2008 年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法国) 吕克·蒙塔尼(法国) 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 因发明基因剔除小鼠技术所作的贡献 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 遗传调控机理。 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
1987 年
利根川進(日本) 詹姆士·懷特·布拉克(英国)
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
1988 年
格特魯德·B·埃利恩(美国) 喬治·H·希欽斯(美国)
关于药物研发相关原理的研究。
1989 年
迈克尔·毕晓普(美国) 哈罗德·瓦慕斯(美国)
发现逆转录病毒原癌基因(oncogene)在细胞中的产 生。
1963 年
對聚合物的研究,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的研究 通過 X 射線在晶體學上確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 結構 在有機物合成方面的成就 在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方面的研究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时间奖项获奖者1901生理学或医学贝林[德](Emil Adolf von Behring)1902生理学或医学罗斯[英](Ronald Ross)1903生理学或医学芬森[丹麦](Niels Ryberg Finsen)1904生理学或医学巴普洛夫[俄](Ivan PetrovichPavlov)1905生理学或医学郭霍[德](Robert Koch)高尔基[意](Camillo Golgi)卡哈尔[西](Santiago Ramòn yCajal)1907生理学或医学拉韦朗[法](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906生理学或医学梅涅尼科夫[法](Ilya IlyichMechnikov)埃尔利希[德](Paul Ehrlich)1909生理学或医学科赫尔[瑞士](Emil Theodor Kocher)1910生理学或医学科塞尔[德](Albrecht Kossel)1911生理学或医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AllvarGullstrand)1912生理学或医学卡雷尔[美](Alexis Carrel)1908生理学或医学1913生理学或医学里切特[法](Charles Robert Richet)1914生理学或医学巴拉尼[奥地利](Robert Bárány)1915生理学或医学1916生理学或医学1917生理学或医学1918生理学或医学1919生理学或医学博尔代[比利时](Jules Bordet)1920生理学或医学克罗[丹麦](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1921生理学或医学未颁奖希尔[英](Archibald VivianHill)迈尔霍夫[德](Otto Fritz Meyerhof)班廷[加](Frederick Grant Banting)麦克劳德[加](John JamesRickard Macleod)未颁奖1922生理学或医学1923生理学或医学1924生理学或医学爱因托文[荷兰](Willem Einthoven)1925生理学或医学未颁奖1926生理学或医学菲比格[丹麦](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1927生理学或医学贾雷格[奥地利](Julius Wagner-Jauregg)1928生理学或医学尼克尔[突尼斯](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艾克曼[荷兰](ChristiaanEijkman)霍普金斯[英](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1930生理学或医学兰德斯坦纳[美](Karl Landsteiner)1931生理学或医学瓦尔堡[德](Otto Heinrich Warburg)谢灵顿[英](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艾德里安[英](Edgar Douglas Adrin)1933生理学或医学摩尔根[美](Thomas Hunt Morgan)惠普尔[美](George Hoyt Whipple)米诺特[美](George RichardsMinot)墨菲[美](William ParryMurphy)生理学或医学1929生理学或医学19321934生理学或医学1935生理学或医学斯佩曼[德](Hans Spemann)戴尔[英](Sir Henry Hallett Dale)勒维[奥地利](Otto Loewi)1937生理学或医学纳扎波尔蒂[匈牙利](Albert von Szent-Györgyi Nagyrápolt)1938生理学或医学海门斯[比利时](Corneille Jean François Heymans)1939生理学或医学多马克[德](Gerhard Domagk)1940生理学或医学1941生理学或医学1942生理学或医学达姆[丹麦](Henrik Carl Peter Dam)多伊西[美](Edward Adelbert Doisy)厄尔兰格[美](Joseph Erlanger)加塞[美](Herbert SpencerGasser)生理学或医学19441936生理学或医学未颁奖1943生理学或医学(Sir Alexander Fleming)钱恩[英](Ernst BorisChain)弗洛里[英](Sir Howard Walter Florey)1946生理学或医学赫尔曼·穆勒[美](Hermann JosephMuller)卡尔·科里[美](Carl FerdinandCori)格蒂·科里[美](Gerty TheresaCori, néeRadnitz)奥赛[阿根廷](Bernardo AlbertoHoussay)1948生理学或医学保罗·穆勒[瑞士](Paul Hermann Müller)赫斯[瑞士](Walter RudolfHess)莫尼兹[葡萄牙](Anto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Egas Moniz)1945生理学或医学1947生理学或医学1949生理学或医学(Edward Calvin Kendall)赖希施泰因[瑞士](TadeusReichstein)亨奇[美](Philip ShowalterHench)1951生理学或医学泰累尔[美](Max Theiler)1952生理学或医学瓦克斯曼[美](Selman Abraham Waksman)克雷布斯[英](Hans Adolf Kerbs)李普曼[美](Fritz Albert Lipmann)恩德斯[美](John Franklin Enders)韦勒[美](Thomas Huckle Weller)罗宾斯[美](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1955生理学或医学特奥雷尔[瑞典](Axel Hugo Theodor Theorell)考南德[美](André Frédéric Cournand)福斯曼[德](Werner Forssmann)理查兹[美](Dickinson W.Richards)1957生理学或医学博韦[意](Daniel Bovet)比德尔[美](George Wells Beadle)1954生理学或医学1956生理学或医学1950生理学或医学1953生理学或医学(Edward Lawrie Tatum)莱德伯格[美](Joshua Lederberg)奥乔亚[美](Severo Ochoa)科恩伯格[美](Arthur Kornberg)伯内特[澳](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梅达瓦[英](Peter Medawar)1961生理学或医学贝凯希[美](Georg von Békésy)克里克[英](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沃森[美](James Dewey Watson)威尔金斯[英](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埃尔克斯[澳](Sir John Carew Eccles)霍奇金[英](Alan Lloyd Hodgkin)赫胥黎[英](Andrew Fielding Huxley)布洛赫[美](Konrad Bloch)吕南[德](Feodor Lynen)贾克柏[法](François Jacob)利沃夫[法](André Lwoff)1963生理学或医学1964生理学或医学1965生理学或医学1962生理学或医学1958生理学或医学1959生理学或医学1960生理学或医学莫诺[法](Jacques Monod)劳斯[美](Peyton Rous)哈金斯[美](Charles Brenton Huggins)格拉尼特[瑞典](Ragnar Granit)哈特兰[美](Haldan Keffer Hartline)沃尔德[美](George Wald)霍利[美](Robert W.Holley)科拉纳[美](Har Gobind Khorana)尼伦伯格[美](Marshall W.Nirenberg)德尔布吕克[美](Max Delbrück)赫尔希[美](Alfred D.Hershey)卢瑞亚[美](Salvador E.Luria)卡茨[英](Sir Bernard Katz)奥伊勒[瑞典](Ulf von Euler)阿克塞尔罗德[美](Julius Axelrod)1971生理学或医学苏德兰[美](Earl W.Sutherland, Jr.)埃德尔曼[美](Gerald M.Edelman)波特[英](Rodney R.Porter)弗里希[德](Karl von Frisch)洛伦茨[奥地利](Konrad Lorenz)1973生理学或医学1970生理学或医学1972生理学或医学1968生理学或医学1969生理学或医学1966生理学或医学1967生理学或医学1965生理学或医学丁伯根[英](NikolaasTinbergen)克劳德[比利时](Albert Claude)迪夫[比利时](Christian de Duve)帕拉德[美](George E.Palade)巴尔的摩[美](David Baltimore)杜尔贝科[英](Renato Dulbecco)特明[美](Howard Martin Temin)布隆伯格[美](Baruch S.Blumberg)盖杜谢克[美](D. Carleton Gajdusek)吉耶曼[美](Roger Guillemin)沙利[美](Andrew V.Schally)耶洛[美](Rosalyn Yalow)阿尔伯[瑞士](Werner Arber)那森斯[美](Daniel Nathans)史密斯[美](Hamilton O.Smith)科马克[美](Allan M.Cormack)豪斯费尔德[英](Godfrey N.Hounsfield)贝纳塞拉夫[美](Baruj Benacerraf)1979生理学或医学1977生理学或医学1978生理学或医学1975生理学或医学1976生理学或医学1973生理学或医学1974生理学或医学让·多塞[法](Jean Dausset)斯内尔[美](George D.Snell)斯佩里[美](Roger W.Sperry)休伯尔[美](David H. Hubel)维厄瑟尔[美](Torsten N.Wiesel)伯格斯特龙[瑞典](Sune K. Bergström)萨米尔松[瑞典](Bengt I.Samuelsson)范恩[英](John R. Vane)1983生理学或医学麦克林托克[美](Barbara McClintock)杰尼[瑞士](Niels K. Jerne)克勒[瑞士](Georges J.F. Köhler)米尔斯坦[英](César Milstein)布朗[美](Michael S.Brown)戈尔茨坦[美](Joseph L.Goldstein)科恩[美](Stanley Cohen)蒙塔尔奇尼[意](Rita Levi-Montalcini)1986生理学或医学1984生理学或医学1985生理学或医学1981生理学或医学1982生理学或医学1980生理学或医学1987生理学或医学利根川进[日](SusumuTonegawa)布拉克[英](Sir James W.Black)埃利恩[美](Gertrude B.Elion)希青斯[美](George H.Hitchings)毕晓普[美](J. Michael Bishop)瓦慕斯[美](Harold E.Varmus)默里[美](Joseph E.Murray)托马斯[美](E. Donnall Thomas)内尔[德](Erwin Neher)萨克曼[德](Bert Sakmann)费希尔[美](Edmond H.Fischer)克雷布斯[美](Edwin G. Krebs)罗伯茨[美](Richard J.Roberts)夏普[美](Phillip A.Sharp)吉尔曼[美](Alfred G.Gilman)罗德贝尔[美](Martin Rodbell)路易斯[美](Edward B.Lewis)纽斯林-沃尔哈德[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1995生理学或医学1993生理学或医学1994生理学或医学1991生理学或医学1992生理学或医学1989生理学或医学1990生理学或医学1988生理学或医学威斯乔斯[美](Eric F.Wieschaus)杜赫提[美](Peter C.Doherty)辛克纳吉[瑞士](Rolf M.Zinkernagel)1997生理学或医学布鲁希纳[美](Stanley B.Prusiner)佛契哥特[美](Robert F.Furchgott)路伊格纳洛[美](Louis J.Ignarro)慕拉德[美](Ferid Murad)1999生理学或医学布洛伯尔[美](Günter Blobel)卡尔森[瑞典](Arvid Carlsson)格林加德[美](Paul Greengard)坎德尔[美](Eric R. Kandle)哈特韦尔[美](Leland H.Hartwell)亨特[英](Tim Hunt)纳斯[英](Sir Paul Nurse)布伦纳[美](Sydney Brenner)霍维茨[美](H. RobertHorvitz)2001生理学或医学2002生理学或医学1998生理学或医学2000生理学或医学1996生理学或医学苏尔斯顿[美](John E.Sulston)劳特伯[美](PaulC. Lauterbur)曼斯菲尔德[英](Sir PeterMansfield)阿克塞尔[美](Richard Axel)巴克[美](Linda B.Buck)马歇尔[澳](Barry J. Marshall)沃伦[澳](J. Robin Warren)法尔[美](Andrew Z. Fire)梅洛[美](Craig C.Mello)卡佩奇[美](Mario R. Capecchi)埃文斯[英](Sir Martin J. Evans)史密斯[美](Oliver Smithies)豪森[德](Harald zur Hausen)巴尔-西诺西[法](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蒙塔尼[法](LucMontagnier)2006生理学或医学2007生理学或医学2008生理学或医学2003生理学或医学2004生理学或医学2005生理学或医学2002生理学或医学布莱克本[美](Elizabeth H.Blackburn)格雷德[美](Carol W. Greider)绍斯塔克[美](Jack W. Szostak)2010生理学或医学爱德华兹[英](Robert G.Edwards)巴特勒[美](Bruce A.Beutler)霍尔曼[法](Jules A. Hoffmann)斯坦曼[美](Ralph M. Steinman)格登[英](Sir John B. Gurdon)山中伸弥[日](Shinya Yamanaka )罗斯曼[美](James E. Rothman)谢克曼[美](Randy W. Schekman)苏德霍夫[美](Thomas C. Südhof)奥基夫[英](John O'Keefe)梅·布莱特·莫索尔[挪](May-Britt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Edvard I.Moser)坎贝尔[爱尔兰](William C.Campbell)2014生理学或医学2012生理学或医学2013生理学或医学2009生理学或医学生理学或医学2011大村智[日](Satoshi Ōmura)屠呦呦[中](YouyouTu)生物学或医学2015成就感想与血清疗法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应用于白喉的血清疗法当年的血清疗法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被动免疫”,相对于治疗白喉,这项研究更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抗毒素,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的先河,确立了免疫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抗原和抗体。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西班牙1907年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德国1909年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年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加拿大“发现胰岛素”加拿大1924年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年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英国1933年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美国1935年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地利1937年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丹麦“发现维生素K”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美国1945年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美国瑞士1951年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美国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德国美国1957年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美国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美国1960年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英国1961年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美国英国1963年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英国1964年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德国1965年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法国法国1966年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美国美国1968年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美国美国1969年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美国美国1970年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瑞典爵士英国1971年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英国1973年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奥地利英国1974年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美国美国1976年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美国1977年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美国美国1979年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英国1980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年法国受体的遗传结构”美国1981年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瑞典1982年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德国英国1985年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美国“发现生长因子”美国1987年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美国1990年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美国1991年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德国1992年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美国1993年英国“发现断裂基因”美国1994年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美国1995年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瑞士1997年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年“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美国美国1999年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美国美国2001年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英国爵士英国2002年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美国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爵士英国2004年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美国2005年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澳大利亚2006年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美国2007年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爵士英国美国2008年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法国2009年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美国英国2010年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JohnO'Keefe(约翰-欧基夫)美国“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May Britt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Edvand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爱尔兰“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日本(浙江宁波人)中国“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6年大隅良典日本“发现机制”2017年杰弗里C ·霍尔(Jeffrey C.Hall )美国“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Rosbash)迈克尔W·扬(Michael W.Young)2018年詹姆斯·艾利森美国“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本庶佑日本。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费瑞·慕拉德美国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他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山中伸弥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美国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May Britt 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威廉·C·坎贝尔爱尔兰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聪大村日本屠呦呦(浙江宁波人)中国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6年大隅良典日本发现细胞自噬机制。
[生活]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
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一、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010 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在体外受精等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1950年代,Robert Edwards就预见到,对于不育者来说,体外受精是一个很好的治疗途径。
他于1960年开始学习体外受精技术,并在剑桥继续从事这项工作。
Robert Edwards与妇科医生Patrick Steptoe一起,顶住了众多的社会压力,一直进行人类体外受精的研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他们成功使卵子在试管内受精。
当受精卵分裂至64细胞后(大约受精四天后),再将受精卵放置入母体子宫,但受孕结果总是失败。
1977年,当他们把受精两天半的受精卵放置于母体子宫后,胎儿开始顺利成长。
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了。
随后这一技术被优化,并传播至全世界。
2、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获奖。
早在1939年, Barbara McClintock注意到,染色体的断裂末端非常容易相互融合,但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却不容易相互融合。
于是推测它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
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而体内细胞似乎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这说明染色体的末端有着与DNA不一样的复制方式。
1978年,Elizabeth利用四膜虫这种特殊的模式生物纯化了rDNA,并以rDNA为模板通过体外合成掺入dNTP的实验,推断四膜虫的端粒是由许多重复的5'-CCCCAA-3'六个碱基序列组成的。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名单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名单(1901—2013)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1918年未颁奖1919年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未颁奖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未颁奖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1955年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1966年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1974年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5年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年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年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费瑞·慕拉德美国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2007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年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奥利弗·史密斯美国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他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山中伸弥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美国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May Britt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威廉·C·坎贝尔爱尔兰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聪大村日本屠呦呦(浙江宁波人)中国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6年大隅良典日本发现细胞自噬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一)钟情于经典遗传学方法
• 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家相比, •
麦克林托克具有独特的研究思 想与方法。 麦克林托克的教育背景以经典 遗传学为主,相比于分子遗传 学,经典遗传学有其独特的优 越性,因为它直接将基因与功 能对应起来,省去了中间过程, 而不是像分子遗传学家那样, 仅关注于基因决定蛋白质的过 程上。
“转座”——崭新的遗传观念
• 美国中部和南部玉米的起源地,有着玉米的原始类型,其
• •
籽粒有蓝色的、咖啡色的或紫红色的。 籽粒颜色取决于玉米胚乳上糊粉层的色素,糊粉层上色素 的合成受玉米基因的控制 。 有时,我们能发现,在同一穗棒上有不同颜色的籽粒,常 见的有紫红色籽粒镶嵌于其中,这一现象可用孟德尔遗传 定律来解释。 然而,有一种现象却令人迷惑不解:这就是在同一个籽粒 上有时会出现斑斑点点,或者是无色背景上嵌有色素点, 或者是有色背景上呈现出无色区域,这是怎么回事呢?最 早注意到这一现象的是爱默生,他猜测,这也许是由于基 因的不稳定性造成的。但是,它却违背孟德尔遗传定律。
成功(二)独辟蹊径——遗传学领 域的异端者
• (1)当摩尔根等科学巨匠正在显微镜下的
果蝇身上忙个不停时,麦克林托克却在田 野里专心致志地观察玉米的外形。当时大 家普遍认为,对于遗传分析来说,一年才 熟一季的玉米让人等得心焦,而二个星期 就能繁殖一代的果蝇则见效迅速。然而在 麦克林托克看来,玉米身上隐藏着如此之 多的奥秘,一年的观察时间都还嫌少;
• 到1931年为止,在麦克林托克及其他人的努力之下,在玉米中所发现
的10个遗传连锁群已与10条染色体之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相 比于果蝇遗传学,玉米遗传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果蝇的染 色体十分微小,其精细特征难以辨认,所以摩尔根学派对遗传学染色 体学说的贡献主要是基于对交换实验的推断,缺乏从染色体的直接观 察中所得到的证据。相形之下,玉米的10条染色体在形态上,有明显 可辨的特征。 • 1931年,麦克林托克发现,9号染色体在其短臂的末端有一个明显的 结。具染色结的染色体携有基因C(糊粉层有颜色)、基因sh(胚乳 呈皱缩型)和基因wx(胚乳为蜡质型)。遗传学交换实验表明,这些 基因的次序为wx—sh—C,并且它们都位于具染色结的短臂上,因此, 可以确定染色结和这些基因之间为一连锁关系。 • 这一实验不仅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基因与特定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而且 它还是发现“转座”的序曲。因为麦克林托克首次发现转座基因(Ds) 就是位于这一结节附近,它对基因C所产生的影响,导致玉米籽粒的 糊粉层显示出斑斑点点的景观。
Ac-Ds转座系统
• Ds所导致的解离事件,似乎还受到另外一个因子的控制。
麦克林托克观察到,1944年夏天所种植的那批玉米,它们 的籽苗幼叶上出现一种奇特的变异类型,即在幼叶上有一 对同源区域(它们来自于一对姐妹细胞),其中一半表现 为色素减少,而另一半则相应地表现为色素的增多。从这 一逆向关系中,麦克林托克领悟到,一定是在有丝分裂期 间,两个姐妹细胞中的一个得到了另一个细胞所失去的因 子,该因子与调节突变频率有关,或者说它控制着Ds的解 离事件,致使同源区域的色素呈现出逆向关系,这就是Ac 因子(Activation,意为活化)。Ac与Ds构成一个控制体 系,其中Ac的活动是自主的,亦即它能够自发转座(移 位),并影响其它基因的表达;Ds的活动是非自主的,因 其中央部分发生缺失,失去了自发移位功能,只有当基因 组上有同一族的自主因子(如Ac)存在时,才能够转座 (移位)。
• 遗传学交换实验表明,Ac相当于一个显性因子,它位于9号染色体长
臂上,Ac与Ds隔开一段距离,但却能遥控指挥Ds。但是,当欲精确定 位Ac时,才发现Ac本身也可移动,又是一个转座因子! 后来的实验又进一步表明,Ds除了能导致染色体解离之外,它还 可能引起邻近基因的突变。当Ds插入显性有色基因C附近时,致使C突 变成为无色隐性基因c,或者说抑制了C的显色功能,于是,在籽粒有 色的背景上就出现了无色区域;另一方面,当Ds插入隐性无色基因c 附近时,导致c突变为C,于是,在籽粒无色的背景上显示出有色区域。 由于Ds的跳跃是如此之快,致使它所控制的颜色基因时开时闭,从而 表现为玉米籽粒上的斑斑点点。当然,这一切都需在Ac存在的情况下 才会发生。
• 麦克林托克发现,Ds-Ac系统在5个已知位点上出现,其中3个与色素
形成有关,第4个与淀粉组成有关,第5个与籽粒的形态有关。既然 Ac-Ds体系能控制如此相异的基因行为,麦克林托克由此做出一个重 要的推断,这就是它也能控制任何其它基因的行为,所谓基因的突变 也许正是它们活动的结果。她的这一推论意义深远,因为经典遗传学 的中心概念是把基因的突变看作是随机的、不受控制的,而麦克林托 克却猜测突变受某种控制因子的制约,而这种控制因子的行为又是对 细胞内外环境的改变所做出的反应 • 更深入的研究还表明,Ac-Ds体系只不过是不同控制体系中最先发现 的一个。比如,从基因A1→a1的突变,就可以由不同的控制因子所引 起,其中有Ac、Dt、Spm等,它们所产生的表现型完全相似,只是在 做遗传学交换实验时,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由此可见,整个转座理 论层层叠叠,犹如一幢迷宫,然而,麦克林托克的手中却有一根阿莉 阿德涅的线团(这根线正是由她那高超的想象力以及严谨的实验事实 所编织),在迷宫中运行自如,并由此向我们揭示了整个转座理论的 非凡魅力以及由此导致的巨大应用价值。
1992),美国女遗传学家 • 1927年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获得植物学博士 学位后,一直从事玉米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 究。 • 1939年,她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 • 1944年,成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翌年, 又担任美国遗传学会主席。 • 自1944年起,麦克林托克开始了对“转座” 理论的研究,并喜获硕果。
作者简介
• 麦克林托克和她毕生的研究
• •
对象-玉米 美国科学家巴巴拉-麦克林 托克,1902年6月16日出于 美国哈佛城。 她由于提出了“移动的控 制基因学说”,于1983年获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是世 界上靠独自研究成果
而得此类奖金的第 一位女科学家 。
• 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902~
• 在研究生期间,麦克林托克曾给一位细胞学家兰道夫(Lowell
F·Randolph)担任助教。兰道夫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细胞学家,他对 玉米籽粒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的详尽研究,直到今天依然是权威性的工 作。当时,他立志要完成的一项工作是确定玉米细胞中不同染色体的 形态特征。然而,他所选取的根尖切片细胞,其中期染色体是如此之 小,以至无法确定其细节特征。因此,这一工作被耽搁下来,似乎前 景黯淡。
1925年,麦克林托克来到了兰道夫的实验室,事情立刻发生了 戏剧性的变化。麦克林托克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她发现,对于 细胞学研究来说,玉米的根尖切片远不是一种合适的材料,相反,玉 米的小孢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其中期或后期染色体更为清晰可辨。 当时,恰好贝林(Belling)发明一种新的乙酸洋红涂片技术,这种 方法特别适合于玉米,通过它可观察到每一条玉米染色体分裂和复制 的全过程。麦克林托克采纳了这一方法,加之选用的材料合适,经过 几周的努力,她鉴定出玉米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不同形态特征。根据 染色体的长度,她把最长的一条命名为1号染色体,最短的一条命名 为10号染色体。
麦 克 林 托 克 的 玉 米 实 验
初识玉米——跨进遗传学的门槛, 遗传学与细胞学的联姻
• 1919年,麦克林托克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注册入学。1921年秋,她
选修了一门唯一向本科生开放的遗传学课程 。同时,麦克林托克还选 修了植物学系夏普(L· W· Sharp)教授开设的细胞学课程。夏普的兴 趣集中于染色体的结构以及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期间它们的行为的 研究上。 • 迈克林托克在康乃尔大学植物学系读研究生时,毫不犹豫地认准了这 一研究方向——细胞遗传学 • 当时的康乃尔大学是玉米遗传学的中心,这一研究传统由爱默生 (Rollins A· Emerson)教授所创立。玉米具有明确可辨的遗传性状, 当时已证明它籽粒上糊粉层的颜色以及胚乳的性质,均受孟德尔遗传 因子所控制。玉米同果蝇不同,它一年才一熟,这就为研究人员细致 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当时的玉米遗传学研究,集中在对突 变性质的发现、描述、定位和积累上。如果说,是爱默生开创了玉米 遗传学,那么麦克林托克则成功地实现了玉米遗传学与细胞学的联姻。
1983年诺贝尔医学 与生理学奖
•麦克林托克—移动的基
因控制学说
• “我长期对玉米进行交配实验,观察带斑点
玉米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斑点并不是 由色素基因的变异引起的,而是一种抑制 基因造成的。这种基因可以从一个染色体 向另一个染色体移动,也就是说,存在一 种移动的控制基因。这是1951年我提出的 学说,但是没有被承认,直到30年后,才 得到这次学术会的邀请。”
• 麦克林托克敏锐地看到,不同于其它事件引起的
偶然断裂,该位点的断裂是一种高度非随机性的、 可遗传的事件,这就表明,该位点上存在一个控 制因子,它导致染色体的解离(断裂),她命名 为Ds因子(Dissociation,意为离异)。当麦克林 托克运用三点测交欲精确地测定Ds位点时,竟然 发现Ds是不稳定的,它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点 跳到另一个位点。这就是“转座”概念首次浮现。
•
• 麦克林托克是从研究染色体的断裂端行为开始步入这一研究领域的 。 • 她发现,在玉米细胞核中的9号染色体短臂上,有一特定位点(位于结节
附近),经常发生断裂并导致一系列表现型上的变化,这一发现极其重 要。如前所述,麦克林托克的早期工作曾经发现在9号染色体短臂上的结 节附近处的基因与胚乳的色素、形状、性质有关。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观 察胚乳的色素、形状来判断染色体断裂所带来的效应。 • 1944年,麦克林托克种下了一批玉米。这批玉米的幼苗在发育的早期, 第9对染色体的一条或两条已经重新断裂,产生了大量的突变。在每一棵 突变型的幼苗中,可以看到本不属于它的斑驳杂色——白色叶片上镶有 淡黄色或绿色斑点;而浅绿色或黄色叶片上嵌着绿色斑点。 • 麦克林托克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朦朦胧胧地看清了一些线索,这就是 “转座”的萌芽。在其后的4年中,麦克林托克继续穿梭于玉米地中,用 肉眼观察幼苗的斑点及其籽粒的颜色,在显微镜下捕捉其染色体的微细 特征。最后,她终于提炼出一个遗传学史上大胆而又新颖的思想——“转 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