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
1864-1920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之,由于中国南北方和东西部自然条件和丌发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在改革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新的不平等,还有随着分配差距的拉大社
会分层化开始显露,以及公务人员贪污腐化不证之风蔓延开来为虐
日烈,这些都会导致社会问题丛生,致使}七会矛盾渐趋激烈。如果
处理不当,摄终会引起严重的社会失范。苏联和东欧一.些民族周家
政治生活中自我期许“以政治为志、ft"u联想到韦伯有时将自己认
同于古代希伯来先知耶利米,并把他视为政治f二的民众领袖,亦即
政治鼓动家,他在街市上面对民众或批判内外政策,或揭露特权阶
层的荒淫腐化,只是陆{于将神意传达给民众的使命感,而非山r对
政治本身的倾心。然而韦伯叉清醒地认识到.现时代是.一个理智
化、理性化和“脱魅”的时代,已没有任何宗教先知立足的余地,作为
一个以政治为志业的人,只能依照责任伦理去行动。这意味着一个
人要忠实于自己。按照自己既定的价值立场击决定自己的行动取
向,本着对后果负责的态度果敢地行动,以履行“天职’’的责仆心去
臆承日常生活的当下要求。或许,韦伯这一特立独行的见解以及他
欧美、佛教对东南亚的关系;还有人将韦伯论述的肇源于西欧启蒙
运动的理性资本主义精神推展至西方以外,譬如日本,等等。所有
这一切,尢论赞成者抑或反对者,都使证洲地区围绕东亚经济腾飞
形势而展开的文化讨论,与对韦伯思想的研讨发生r密切戈系,客
观上推动了韦伯著作的翻译出版和思想传播,促使东亚地区韦伯研
景和深刻的学术原因。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巾后期是内地社
会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年代,经济改革由农村向城市逐步深^.社
韦伯 社会学基本概念 英译本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英译本
摘要:
1.韦伯的背景和贡献
2.社会学基本概念的内容概述
3.英译本的特点和影响
正文:
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理论和思想对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了社会学的各个方面。
韦伯在这本书中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包括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类型等。
他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此外,韦伯还对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英译本的《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在英语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英译本的出版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和研究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学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译本的翻译质量较高,准确地传达了韦伯的原意,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
总的来说,韦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是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第 3 页
对逻辑判断关系上互相关联的意向结构的理解。如果
一个人在思维中或论证中使用算式
或者使用勾
股定理,或者他根据我们的思考方式“正确”地表述他的
全部逻辑思路,我们将完全清楚地理解,他的意向是什
么。同样,如果他根据被我们视为“已知”的“经验事实”
和他所宣布的目的,(按照我们的经验)在他的行为中获
得由他应用的“手段”所明确引出的后果时,我们也将完
第 6 页
碍来描述,它就是无意向的。例如, 世纪末①道拉海湾 海堤的大决口,引发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口迁移,因 此( 可 能!)具 有“ 历 史 ”意 义。人 的 生 老 病 死 规 律 和 生 命 的有机循环,例如从儿童的幼小生命到老人的体衰力 竭,更是无意向的事实。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都 在自己的各种行为中,以不同的方式考虑到这些事实。 因此,它们对社会学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另一类无意 向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心理学或心理生理学现象(如疲 劳、锻炼、记忆等,以及在某些赎罪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特 别的虔诚,在速度、方式和方向等方面不同的各种反应 的特定差异等)。理解性的研究在处理这些现象或其他 不可理解的事物时,将和实际行为者的做法相同,即把 它们当成“事实”来接受,并在研究中注意到它们。
或者可以近似地领会的意向,使我们能够理解可能由这
些意向驱使的行为的过程。这类行为的例子有,在那些
根本不信宗教的人眼中,宗教和慈善人士的倾心奉献;
或者,对那些根本拒绝理性的人来说,极端的理性崇拜
者(“ 人 权 ”)的 行 为 。对 于 实 际 的 感 情( 如 各 种 类 型 的 恐
第 4 页
惧、愤 怒 、雄 心、羡 慕 、嫉 妒、爱 恋 、激 动、骄 傲 、报 复、崇 敬、奉献或追求),对于由这些感情导致的、从理性合目 的行为角度观察而认定为非理性的各种反应,我们自己 越是能亲身感受,我们就越能在情感上确切地重现它 们。但无论如何,即使这些感情和非理性的反应,绝对 地超出了我们自己可能有的程度,我们也能够领会性地 从意向上理解它们,并理智地估计出它们对行为方向和 行为手段的影响。
韦伯理解社会学
韦伯理解社会学本⽂预计阅读5分钟资料【教材】《西⽅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作者候钧⽣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第⼀节社会科学⽅法论01理解与理解社会学【韦伯对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门致⼒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社会学的对象】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类的社会⾏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两⼤任务】韦伯把对社会⾏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任务。
【研究社会学的⽅法】:韦伯认为⽤⾃然科学中的实证⽅法来研究社会学是⾏不通的,因此研究社会学的⽅法是理解和说明。
02理解01确定性⾓度从确定性⾓度看,理解的确定性的基础有⼆1、理性的⽅法⼀是理性的⽅法,即对各种⾏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
理性的理解具有⾼度的确定性。
如韦伯所⾔“当某⼈在推理或论证中应⽤2×2=4或应⽤毕达哥拉斯定理时,或者当某⼈根据我们已经接受的思维模式正确地推出⼀种推理的逻辑序列时,我们对其意义具有完全清晰明⽩的理解”。
2、重新体验的⽅法⼆是重新体验的⽅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或狄尔泰所⾔,“理解就是再现你中之我”。
这种⽅法通过同情式参与,能恰当地把握⾏动发⽣的情感环境,从⽽获得移情和欣赏的精确性。
这种理解是对别⼈⼼灵感觉的精神体验,是对别⼈的⾏动和动机的有效把握。
显然“可重新体验性”对理解的确定性⾮常重要,但并不是唯⼀的必要条件,“要理解恺撒,不必成为恺撒”。
02操作类型⾓度从操作类型看,韦伯把理解分成两类1、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通过对社会⾏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
对语⾔、⾏动(如砍柴、关门等)、⾮理性的情绪反应(如惊叫、愤怒等),以及对数学和逻辑命题(如2×2=4)的理解都属于这⼀类。
2、解释性理解第⼆类是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动者赋予⾏动的意义。
解释性理解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它把社会⾏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简介马克思·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科学理论论文集》《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与社会学方法论的构建一、社会行动和社会学定义韦伯认为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
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的个人行动被称为社会行动。
而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以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但仅有理解是不够的,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
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率的规律。
由此,韦伯给出了他的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二、理解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不能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而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理解的确定性基础:1,理性的理解方法(如根据已接受的思维模式推出逻辑序列),具有高度的确定性。
2,重新体验的方法,人们通过同情的参与能恰当的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进行有效的把握。
(如移情和艺术欣赏)理解的操作类型:1,对主管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
即理解行为“是什么”或“干什么”,以及理解逻辑命题。
2,解释性理解,即通过理解理解行动者的动机(“为什么”)来把握行动意义的理性理解过程。
三、价值中立与理想类型(社会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1,价值中立的概念价值判断是价值中立的对立面,应理解为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假如在研究过程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并且科学研究也无法解决价值判断的问题。
所以,价值中立就是要在研究过程中不作任何价值判断。
2,理想类型的概念理想类型是主观构建出的一个超越感觉并远离现实的、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旨在为研究假设的构造提供指导;为对现时的描述提供明确的表达手段。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第⼀节⽣平与著述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学者之⼀,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巨⼈,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904—1905年以论⽂的形式分两次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帕森斯翻译成英⽂。
著名的社会学假说:透过任何⼀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出现有⼀种⽆形的,⽀撑这⼀事业的时代精神⼒量,这种以社会精神⽓质(ethos)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定的条件下,这种精神⼒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前与⾝后韦伯⽣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他是家中的长⼦,⽗亲是⼀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
母亲海伦妮·韦伯是位很有⽂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
⽗亲是权⼒和庸俗的代表,母亲是虔诚的清教徒,她对⼉⼦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亲的职业使家⾥充满了政治的⽓氛,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母亲的客厅⾥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
受到家庭环境的⽿濡⽬染,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后来也成为了⼀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
在1876年的圣诞节,马克斯·韦伯撰写了两篇历史论⽂送给⽗母,标题分别为“论德国历史的发展以及皇帝和教宗的⾓⾊”以及“论罗马帝国从君⼠坦丁⾄民族迁徙运动的历史”。
在⼗四岁时,韦伯写的信件便开始引⽤荷马、西塞罗、维吉尔、李维等⼈的著作,在他进⼊⼤学前也已经熟读了歌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等⼈的理论。
年轻的韦伯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科学的强烈兴趣。
优越的环境,聪颖的天资,勤奋好学。
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深厚的⼈⽂主义修养,把韦伯造就成精神坚强,内⼼敏感⽽⾝体疲弱的那⼀时代典型的德国知识分⼦,长期处于⾝⼼紧张和失调状态是韦伯犯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这种精神与⾁体之间的不协调⼜因其新教徒式的⼊世⼯作态度愈加严重。
韦伯的概念
韦伯的概念韦伯的概念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观点。
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社会阶层理论和权威理论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韦伯的概念。
首先,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他的核心概念之一。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它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并受到个体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标和手段来进行计划和决策的行动,如商业活动;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信仰来进行行动,如宗教活动;情感行动是指个体受到情感和感情的驱动而进行的行动,如爱情;传统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传统和习俗来进行的行动,如家庭生活。
韦伯认为,这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在社会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复杂性。
其次,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是他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异。
他将社会阶层分为三个维度:经济地位、社会荣誉和政治权力。
经济地位是指个体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财富;社会荣誉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政治权力是指个体在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韦伯认为,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他还提出了社会阶层的概念,即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流动性。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和机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最后,韦伯的权威理论是他对权力和统治的研究。
韦伯认为,权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获得合法支配和影响力的能力。
他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指基于传统和习俗的权威,如君主制;合法权威是指基于法律和规则的权威,如民主制;魅力权威是指基于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的权威,如领袖。
韦伯
3、尼采和马克思的理论
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1844-1900年):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 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 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 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
韦伯非常重视尼采对心理机制的分析,认为通过心理机 制的分析,意识可以使个人的权利欲和统治欲合理化。 韦伯认为意识是公众利益的表现,是阶级斗争和党派斗 争的武器。
在韦伯的原因推断过程中,“客观可能性”是一个尽可能妥当地估量出 某一原因的随机发生几率的重要范畴。
韦伯是以理性化为视角和发展脉络,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揭示了西 方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
现代性”贯穿了韦伯的比较历史研究、理性化理论、社会哲学思想。
1、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
“理性主义”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价值合理的行动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传统的行动
(3)韦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韦伯认为社会学应始终将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集体仅仅是 个体的派生物。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社会学的唯名论思想 韦伯认为个别化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
韦伯试图通过个体研究整体,进而把社会认识上的整体与个 体的二元对立调合起来,并将传统的主观表意方法与近代科学 的客观因果说明的通则方法结合起来。
韦伯的社会学是分析探讨人类个体行动的 综合性学科。他认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 景下,人类行动者的行动都有行动者所赋予 的主观意义(目的),而这样的意义是可以 理解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
→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学 理想类型
因果性和或然性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韦伯 社会学基本概念 英译本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英译本
(原创版)
目录
1.韦伯的简介及其对社会学的贡献
2.韦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英译本概述
3.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核心:理性与价值
4.韦伯的社会行动分类:目的行动与价值行动
5.韦伯的权威分类:传统权威、个人权威与理性权威
6.韦伯的社会类型: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
7.韦伯的结论与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正文
韦伯是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理论和思想对整个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社会学基本概念》是他晚年的著作,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核心在于理性与价值的关系。
他认为,社会行动可以分为目的行动和价值行动,这是基于他对人的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
他进一步提出,权威可以分为传统权威、个人权威和理性权威,这是他对社会权力关系的独特见解。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社会被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
封闭社会以传统权威为主,强调秩序和稳定,而开放社会以理性权威为主,强调变革和进步。
这种分类方法为我们理解不同社会类型的特点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解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他的理论不仅对社会学本身,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基本概念
第一章社会学导言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改变。
4.功能主义视角:是指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理论。
5.冲突论视角:认为社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是产生冲突的根源,冲突是社会生活中自发的、普遍的、基本上不能消除的因素,它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并使其制度化。
6.互动论视角:社会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客观存在的模式或制度体系。
社会不过是人们的互动行为模式化了的互动。
7.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强调其动态性。
7.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其成果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
用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
8.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用来反映对基础研究成果应用途径的探索。
9.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第九章社会分层1.社会分层分层:(stratification):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韦伯 社会学基本概念 英译本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英译本
摘要:
一、韦伯及其社会学理论简介
1.韦伯的生平和学术贡献
2.社会学基本概念英译本的背景和意义
二、社会学基本概念的核心理念
1.社会行动
2.社会关系
3.社会秩序
4.权威与合法性
5.社会阶层与阶级冲突
三、韦伯社会学理论的应用与影响
1.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分析
2.对我国社会学发展的启示
3.韦伯社会学理论的局限性与不足
正文: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学术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学基本概念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基础,英译本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了解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机会。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关注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等核心概念。
他认为,社会行动是人类为了满足需求和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互动,社会关系是人们
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联系,而社会秩序则是这些联系的稳定状态。
在此基础上,韦伯进一步探讨了权威与合法性、社会阶层与阶级冲突等问题。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他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规律。
同时,韦伯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社会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然而,韦伯社会学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如对非理性因素的忽视等。
总之,韦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通过学习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还能从中获得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6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国家、公司、民族的行为是不是社会行动?
做饭、看书是不是社会行动?
纯属反应性的模仿行为是不是社会行动?
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原则
个人是社会行动的基本承担者。
非整体化的研究倾向。整体没有独立意志,不
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社会学和心理学都关心个人动机,但心理学只
是描述性、个别化的理解,而社会学是类型化
对加尔文教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加尔文教的命定说蕴含的潜台词——基督徒的 尘世活动包括职业劳动,只是为了遵从上帝戒 律、完成上帝旨意,这是人们建立获救信心的 唯一手段。由此为世俗活动的意义找到了答案。
合理化趋势,力图用发生学和比较的方法,从科
学、技术、文化、艺术、法律、社会组织、政府
管理等各个方面阐明合理性这个问题。
第二节 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一、世纪之交的方法论之争
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之争,焦点是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的区别及社会科学的性质。
反自然主义:人类社会和历史是由非理性的生命 的活动构成的,且不可重复,只有对个人直接的 生活“体验”和主体移情式的“理解”,才能领 悟到作为生命体现的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真谛。
传统型统 传 统 道 终身、世 传统社会
德 、 风 袭 俗习惯 个人魅力 超 凡 的 终身非世 动荡时期 型统治 个 人 魅 袭
受传统制 封建君主
力
法理型统 法 律 规 任期制 治 则 现代社会
有创新性
非人格化、 裁判法官 受规则约 束
三、科层制
也译为文官制、官僚制。法理型统治形式中最纯 粹、最典型的形式,被韦伯视为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组织形式的理想类型。
韦伯 社会学基本概念 英译本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英译本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英译本一、导言韦伯(Max Weber)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也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社会学的贡献深远,尤其是他提出的社会学基本概念对现代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韦伯提出的社会学基本概念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探讨,英译本也将作为重要参考。
二、权威与领导韦伯将权威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基于习俗和传统的权威形式,合法权威是基于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权威形式,而魅力权威则是基于个人魅力和魅力的权威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这三种权威形式往往同时存在并相互交织,对于领导者来说,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三种权威形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英译本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也有详细的讲解,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韦伯的权威理论大有裨益。
三、理性化与官僚机构韦伯提出了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理性化的过程,官僚机构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
在官僚化的过程中,规则与程序愈发重要,对于个体的行动和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理性化也是官僚化的重要基础,韦伯认为,理性化的过程能够提高社会组织的效率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带来形式主义和僵化。
这部分内容在英译本中也有详尽的阐述,对我们全面理解这一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社会阶层与等级在韦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中,社会阶层和等级的概念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提出了社会的多维度划分,包括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认为这三者相互交织并构成了社会的不同等级和阶层。
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译本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论述和解释,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韦伯的观点。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对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我对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今天的社会中,权威与领导、理性化与官僚机构、社会阶层与等级等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不断借鉴韦伯的思想,努力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讲-韦伯的社会学理论PPT课件
10
Tianjin University
三、统治基本类型
1.统治与合法性 ➢ 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的宗旨就是研究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 合理性和合法性构成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的 两个重要方面。 ➢ 在他的社会学中,统治是通过权利来界定的。 ➢ 他认为一个人具有权利,就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即使遇到反对 意见时也可以贯彻其意志。
18
Tianjin University
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1、近代资本主义与宗教伦理
➢ 韦伯分析资本主义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
➢ 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
➢ 韦伯重点研究了宗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产生的作用。
➢ 他解释了“为什么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仅仅在西方出现, 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出现”?
韦伯称这种概念体系为“理想类型”。 韦伯提出社会学 的理想类型是受到物理学(质点、思想实验)和经济学(经 济人的假设)中的理想类型和基本假设的启发。
7
Tianjin University
二.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
1.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行为为期望取向的个 人行动,即存在着针对他的主观动机或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 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以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 他根据合理性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 (1)目的合理性行动(工具合理性行动); ➢ (2)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某个特定的举止的 无条件的价值信仰而产生的行动; ➢ (3)情感行动,即通过情绪和情感状况产生的行动; ➢ (4)传统行动,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 根据韦伯他的社会行动的本质认识,社会行动包含着一 种社会关系;同时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关系。 ➢ 他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社会结构,即“共同体化”的社会结 构个和社会化的社会结构。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1)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第六章2007年6月14日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逝世80周年纪念日●德国国内举行许多纪念活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纪念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当韦伯的遗体在1920年6月17日被安葬在慕尼黑东郊墓地时,只有为数不多的亲友、学生和同事参加了其简短的葬礼。
这当中没有人会想到,80年后的今天,韦伯会享有如此高的世界性的声誉。
●韦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并称为对世界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德国人,“重新发现和重视”韦伯的过程●1964年在海德堡召开的国际社会学大会,。
来自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社会学家,如哈佛的帕森斯(TalcottParsons),巴黎的阿隆(RaymondAron)、伯克利的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等人一致认为,韦伯的地位应仅次于马克思、迪尔凯姆之后,是社会学理所当然的“经典作家”。
在海德堡大会之后,一个“经典作家”韦伯的形象已经形成。
●帕森斯的介绍,使得韦伯被英语世界的读者广泛了解,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韦伯研究热。
帕森斯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也许是韦伯的广为人们阅读的著作。
也许帕森斯的翻译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也许通过他的所谓“结构功能”学说,把韦伯“帕森斯化”了。
但没有帕森斯的工作,韦伯就不可能被德国学者们“重新发现”。
正是韦伯的“出口转内销”,使得他在德国学术界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
韦伯(1864-1920)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1882年,18岁,考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4年,20岁,转入柏林大学.1889年,25岁,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律师证. 1892年,28岁,获得柏林大学教师职位.开始学术研究.1894年,30岁,到弗莱堡大学任教.开始展示其才华.1897年,33岁,回到海德堡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897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898年,34岁,韦伯脱离教职.以私人学者的身份做研究.通过学者沙龙进行交流.●1902年后,(38岁后),韦伯开始潜心研究社会学.●1904-1905年,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9年,韦伯和滕尼斯齐美尔等创建了德国社会学学会1912年,离开学会.1918年,韦伯到维也纳大学,重上讲台讲课.1919年,韦伯到慕尼黑大学讲课.1920年,56岁,韦伯患肺炎逝世代表作:<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经济与社会>(1921-1922)<社会科学方法论>(1903-191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思想●一方法论的核心概念---”理解地解释”●(一)通则与具体的划分,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划分不是对应关系●(二)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似之处●1,进行解释,发现通则;2,科学语言3,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1)价值中立性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摘要: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为社会学奉献终生的必然,他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他用毕生的努力,集智慧于对社会学的研究之中,致力于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之上。
关键字:韦伯理想类型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
他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韦伯的这个定义,我们认为,韦伯把“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韦伯从研究中认为个人赋予社会行动的那种意义,主要是指个人的主观意义和主观价值及目的,而不是所谓“最高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他所讲的社会行动是一种意向性行动。
主要包括行动者本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就是,行动是以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期望的那个人的行动为目标。
因此,行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向外。
这样,个体的行动就体现了社会交往的性质。
一,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在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
韦伯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
社会学考研——韦伯
主要人物韦伯:理解(解释)社会学主要概念:社会行动理想类型价值中立价值关联权力统治纪律传统型统治个人魅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科层制天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移情法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社会行动及其分类研究中心:所有研究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西方文化特有的和独具的合理主义”。
研究方法:偏重历史发生学运用逻辑范畴加以说明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韦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杰出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等著作。
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并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韦伯对于社会行动的分类,关于权威的分类,他对于科层制度的论述,以及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
尽管后人对韦伯的观点和理论有所争论甚至批评,但是他仍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
学术背景(<上>P173)韦伯的世界观是由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和主观主义三者相互矛盾复杂地交织成的综合体,他的社会学方法论表明他受到了英法实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这三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从实证主义中汲取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从出发点上拒斥任何脱离经验的、抽象的观点;从浪漫主义中学到了敏锐关注个体性、意志自由的原则;从形而上学中(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借鉴了它的历史性。
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基础(<上>P176)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他同意狄尔泰的看法,他认为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的行动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列,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就成了社会学的任务。
韦伯据此给社会学下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提示:这种开宗明主义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难免显得抽象和远离现实的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并不要求新颖。
相反,它只力求——也可以说是希望——用比较有的放矢的、比较具体的(正因如此,自然会显得也许有些学究式的)表达方式,来表述任何经验社会学在谈及同样事物时,实际上所指的是什么东西。
在应用似乎是不同寻常的或新的表达方式的地方,情况也是如此。
与在《罗各斯》杂志第4卷上发表的论文[1913年版第253页等。
(《科学论论文集》第3版第427页等)]相比,这里用的术语非常简单,因而在很多方面要有所修改,以求尽可能做到易于理解。
当然,要求无条件地大众化和要求概念应该尽最大可能严密,并不是总能一致的,而且在必要时要为后者让路。
关于“理解”一词,请参阅K·雅斯帕尔(1883-1969,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通心理病理学》[亨利希·里克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的《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第2版(1913年,第514-523页)中的若干见解,尤其是盖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历史哲学的若干问题》一著中的某些观点,也在参考之列]。
在方法上,正如已往常常提到过的那样,我在这里也要提一提F·戈特尔的《言词的统治》一文所描写的过程,自然,这篇论文有些晦涩难懂,而且也不是处处都把思想表达透彻;在实际内容上,我要提到的是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优秀作品《共同体与社会》。
此外,还应该提到鲁道夫·施塔姆勒(1856-1938,德国法哲学家)那部常常把人引入歧途的《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经济与法律》,以及笔者发表在职《社会科学文献》第24卷[(《科学论论文集》1907年第3版的第291页等)]的论文,拙文在很多方面已经包含了下述论著的基础。
在方法上,我与齐美尔(在《社会学》和《货币的哲学》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尽可能地把所认为的意向与客观上适用的意向区别开来,齐美尔不仅不是总把二者分开,而且往往有意识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提示:这种开宗明主义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难免显得抽象和远离现实的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并不要求新颖。
相反,它只力求——也可以说是希望——用比较有的放矢的、比较具体的(正因如此,自然会显得也许有些学究式的)表达方式,来表述任何经验社会学在谈及同样事物时,实际上所指的是什么东西。
在应用似乎是不同寻常的或新的表达方式的地方,情况也是如此。
与在《罗各斯》杂志第4卷上发表的论文[1913年版第253页等。
(《科学论论文集》第3版第427页等)]相比,这里用的术语非常简单,因而在很多方面要有所修改,以求尽可能做到易于理解。
当然,要求无条件地大众化和要求概念应该尽最大可能严密,并不是总能一致的,而且在必要时要为后者让路。
关于“理解”一词,请参阅K·雅斯帕尔(1883-1969,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通心理病理学》[亨利希·里克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的《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第2版(1913年,第514-523页)中的若干见解,尤其是盖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历史哲学的若干问题》一著中的某些观点,也在参考之列]。
在方法上,正如已往常常提到过的那样,我在这里也要提一提F·戈特尔的《言词的统治》一文所描写的过程,自然,这篇论文有些晦涩难懂,而且也不是处处都把思想表达透彻;在实际内容上,我要提到的是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优秀作品《共同体与社会》。
此外,还应该提到鲁道夫·施塔姆勒(1856-1938,德国法哲学家)那部常常把人引入歧途的《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经济与法律》,以及笔者发表在职《社会科学文献》第24卷[(《科学论论文集》1907年第3版的第291页等)]的论文,拙文在很多方面已经包含了下述论著的基础。
在方法上,我与齐美尔(在《社会学》和《货币的哲学》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尽可能地把所认为的意向与客观上适用的意向区别开来,齐美尔不仅不是总把二者分开,而且往往有意识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1)社会学(这个使用上含义十分模糊的词在这里所理解的意义上)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
同时,“行为”应该是一种人的举止(不管外在的或内在的举止,不为或容忍都一样),如果而且只有当行为者或行为者们用一种主观的意向与它相联系的时候。
然而,“社会的”行为应该是这样一种行为,根据行为者或行为者们所认为的行为的意向,它关联着别人的举止,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以此为取向。
壹、方法论基础1、在这里,“意向”或者是:a)实际存在的意向,即①存在于一个行为者曾经有的意向;②一般地或者近似地存在于行为者们曾经有过的一系列情况之中的意向;或者:b)存在于某种用概念构想的纯粹类型的行为者或被作为类型而设想出来的行为者们主观上认为的意向。
不是某种客观上“正确的”或者形而上学地探索出来的“真正的”意向。
这种行为的经验科学即社会学和历史学,与所有教条式的科学即法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等相比较,区别就在这里,后者想在它们研究的对象上探究出“正确的”、“适用的”意向来。
2、意向的行为与一种只有(正如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反应性的、不与主观上认为的意向相结合的行为相比较,其界线是十分模糊的。
整个社会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行为的很大一部分,特别是纯粹传统的行为(见下文),是处在两者的界线上的。
意向的,也就是说可以理解的行为,在心理过程的某些情况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只有专家们才了解其存在;一些神秘的、因而也是不能用话语作适当交流的过程,对不能亲身体验这种经历的人,是不能充分理解的。
与此相反,从自身产生同样方式的行为的能力,并不是理解的前提:“不需要当凯撒,才能理解凯撒。
”充分的“可重新体验”对于理解的明确性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意向的阐释的绝对条件。
一个过程的可理解部分和不可理解部分,往往互相混杂在一起,结合在一起。
3、一切阐释如同整个科学一样,都力争具有“明确性”。
理解的明确性可能是:[a]或者具有理性的性质(因而或者具有逻辑特性或者具有数学特性);或者[b]是具有感觉上可以重新体验的特性(感情的、艺术感受的性质)。
在行为的领域里,首先是那些在其所认为的意向的相互关系中可以彻底无遗地和显而易见地用理智去理解的事物,具有理性的明确性;在行为中,在其所体验的感觉的相互关系中完全可重新体验的事物,具有感觉的明确性。
在首先是那些处于数学或逻辑陈述相互关系中的意向的相互关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作理性的理解,在这是也就是说,可直接地和明确地用理智的意向去世把握。
如果有人说出这个定理:2X2=4,或者用不着思维或论证应用勾股定理,或者他——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正确地”得出一个逻辑结论,那么这在意向上意味着什么,我们理解得十分清楚。
同样,如果他在他的行为中,从我们认为“已知的”“经验的事实”和既定的目的,对将要被应用的“手段”的(根据我们的经验)明确地得出结论,我们出是完全理解的。
任何对这类以理性为取向目的行为的阐释——对所应用的手段的理解——都具有高度的明确性。
然而,未能以同样的明确性,却以对我们的解释的需要已有足够的明确性,我们也能理解这类“错误”(包括“问题的扭结”);这类错误我们自己也能接触到,它们的产生在感觉上也是可以体验到的。
相反,一个人的待业根据经验赖以为取向的某些最终的“目的”与“价值”,我们往往不能十分明确地理解,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一方面能用智慧去把握,另一方面却很维通过感觉的幻想去重新体验地加以理解,而且它们越是急剧地偏离我们自己的最终价值,我们就越发难以作重新体验的理解。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只能以从智慧上去阐释它们为满足,或者在有些情况下连这也办不到,就干脆把它们作为事实加以接受,并从以尽可能用智慧去阐释的基准点出发,或者从尽可能以感觉上接近的方式去重新体验的基准点出发,去理解这个以它们为动机的行为的过程。
例如,很多宗教的和慈善事业的杰出奉献,对于对此感觉迟钝的人来说,就属于这类行为。
同样,极端理性主义的狂热(“人权”),对于坚决拒绝这些观点的人来产,就属于这类行为。
——现实表现的情绪(恐惧、愤怒、虚荣心、羡慕、妒忌、爱、欢欣鼓舞、骄傲、复仇欲、孝顺、倾心和各种各样的好奇心),和那些由它们而产生的(从合乎理性的目的看来)非理性的反应,我们越是能够亲身去接触,我们就越能在感情上更鲜明地重新体验,但是无论如何,即使它们在程度上绝对超过我们的可能性,我们也能在意向的感觉上理解它们,从理智上预计它们对行为的方向和手段的影响。
于是,对于构成类型的科学观察来说,要最一目了然地研究和阐述行为的一切慧理性的、受情绪制约的、影响行为意向的相互关系,是把它们视为行为的一种虚构的、纯粹目的合乎理性的进程的“偏离”。
例如,在解释一次“股票市场混乱”时,首先要适当地确定:在不受非理性的情绪影响下,行为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然后把那些非理性的因素作为“干扰”记载下来。
同样,在一次政治或军事行为中,首先要适当地确定:在认识所有的情况和参加者的一切意图,并在选择严格的目的合乎理性的、以我们认为可行的经验为取向的手段的情况下,行为的进程会是怎么样。
只有这样,才能在因果上估计其受非理性所制约的偏差。
因此,构筑一个严格的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作为类型(“理想类型”),在这些情况下服务于社会学,使它显然易懂,使它——保证合乎理性的——含意明确,便于理解受到种种非理性(情绪、错误)影响的现实的行为,把它看作是在纯粹合乎理性的行为中所期待的进程的“偏差”。
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仅仅出于这种行为上有的放矢的原因,“理解”社会学的方法才是“理性主义的”。
然而,这种程序当然不能被理解为社会学的一种理性主义的偏见,而只能被理解为方法上的手段,也就是说,不允许把它理解为理性实际统治着生活。
因为,是的,这甚至丝毫也不说明,在现实中合乎理性的目的考虑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实际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不是。
(在不适当的地方,理性主义解释的危险不难理解,不应因此而否定。
可惜,全部的经验证明这种危险的存在)。
4、对一切行为科学来说,要考虑到非意向的过程和对象作为人的行为的诱因、结果、促进或阻碍。
“非意向的”与“无生命的”或“非人的”并不一致。
每一件人造物,比如一台机器,都只从制造和应用这件人造物的人的行为(可能有着极为不同的目标方向)所赋予(或想赋予)的意义,才能得到解释和理解;如果没有追溯到这个意义上,它就仍然是根本上不能理解的。
因此,其中可以理解的地方是人的行为与此的相关性,或者作为“手段”,或者作为行为者或行为者们内心想着的、其行为赖以为取向的“目的”。
只能在这些范畴内理解这种事物。
相反,所有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非人的、人的——不具有所认为的意向内容的过程或状态,都是非意向性的,只要它们没有与行为的“手段”和“目的”发生关系,而仅仅是行为的诱因、对它的促进或阻碍。
13世纪末(1277年)道拉湾(在德国与丹麦交界处的埃姆斯河河口)涨潮决堤,作为引起某些具有相当历史意义的居民迁移过程,(也许!)具有“历史的”意义。
一般生命的死亡规律和有机循环,从儿童的束手无策和白发老人的无依无靠,由于人的行为曾经以及正在以这种事实为取向的种种不同的形式,自然具有头等的社会学意义。
关于某些心理的或心理——生理现象过程的不可理解的经验规律(疲劳、训练、记忆等等,但是同样地例如,用某些特定形式进行苦行阉割产生的某些类型的精神快感,根据速度、方式和明确性的不同反应的类型的区别等等),组成又一个不同的范畴。
然而,这种情况如同在其他不可理解的事物上的情况是相同的:正如实际的行为者一样,理解的观察也把它们作为必须预计到的“事实”加以接受。
将来的科学研究也能为意向上特别的行为发现不可理解的规律性,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尽管迄今为止这种情况极为少见。
比如,生物学遗传(“种族”)的区别——如果和一旦统计的结论能证明对社会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态度,也就是说,尤其是社会行为的意向关联的方式产生影响的话——对社会学来说,将被作为事实完全接受下来,正如食物需求的方式或衰老的作用等生理学的事实对行为的影响被接受一样。
而承认它们的因果意义自然是社会学(和整个行为科学)的任务:对以意向为取向的行为作解释性的理解,又丝毫不改变它们。
它仅仅把某些点上不可理解的事实(如:行为的特定的目标方向频率类型上的相互关系,或者它的类型上的合乎理性的程度,以及头盖骨指数,或者肤色,或者不管什么样的生物学遗传素质),纳入到可理解性解释的动机的相互关系中去,正如它们今天已经存在着的那样(见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