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开发边疆地区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C. 巩固周王统治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3.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
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
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4.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
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
盐铁官营A. 表明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 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 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5.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 北庭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6.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的原因是A. 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B. 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C.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D. 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7.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高三历史第二次素质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C.否定了议会至上D.税收立法某某化
11、1854年,面对英美法三国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某某条约》是万年和约,“断无更改” 之意。清政府的这一态度 ( )
A.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
C.使外交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 D.刺激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
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24.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经济特区主要“特”在( )
①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②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为主
③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④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A.项羽拥有绝对权威B.分封诸侯是时代潮流
C.集权制度尚不成熟D.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7、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 选官方式呈现多样
C. 士族大家垄断仕途D. 科举制兼顾各阶层
A.欧洲联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欧洲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D.美国将失去海外市场
29. 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这个“使人有用的活动”主要是( )
④两项制度都具封闭性特征,民意无从体现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 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 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7.《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一新人教版
〔综合卷一〕1、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 春申君门客三千。
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2、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方法来对转运使进展监视。
这说明在宋朝( )3、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
这说明古代雅典( )4、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
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展史料批判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5、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
这说明1954年宪法( )6、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那么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假设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7、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开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8、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承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发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以下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9、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卷:中国古代史
综合检测01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
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 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 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2.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宗法纲常的束缚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科举制度僵化3.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4.北宋太祖有言,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
宋神宗时,大臣文彦博也言:“与士大夫治天下。
”后来,“共治天下”的理念经士大夫进一步发挥,阐释为“共天下”。
由“共治天下”到“共天下”反映出( )A.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B.天下之事已经不能由皇帝独裁C.士大夫追求“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 D.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实质上已弱化5.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6.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
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这表明军机处(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7.《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综合验收试卷 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综合验收试卷新人教版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唐书》),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程朱理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2.“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垄断”一词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追逐名利D.春秋战国时期注重文化娱乐生活3.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巩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
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
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列强以有益清朝为由侵略中国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C.清初以怀柔之道处理外交关系 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朝统治者不满5.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B.墨家、儒家C.儒家、道家D.法家、道家6.西汉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33次。
这反映了()A“大一统”主张 B“三纲五常”学说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D“天人感应”学说7.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
〔综合卷二〕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拟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
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展史料批判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说明(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6、“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忧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8、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苻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外表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说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9、2006年8月24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5号决议,冥王星被正式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六新人教版
〔综合卷六〕1、“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这说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2、富民阶层是中唐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他们是以经营农业为主.兼及工商的各行各业的致富者。
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人学校〞的情况。
由此可知( )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4、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 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更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5、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
为了防止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根底。
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
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6、随着工业革命之开展,英国民主政治也随之扩张,政治制度再改变却未爆发革命。
议会自身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时机。
如此,便形成了对国家问题的解决机制。
这一机制( )7、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8、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兴旺,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9、罗斯福上台后,公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练习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非常重视祭祀B. 注重精耕细作C. 农业地位很高D. 国家正式形成2. 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 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 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3. 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
由此可见,商代A. 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 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C. 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D. 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4. 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
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A. 等级B. 血缘C. 嫡长子继承D. 世袭5.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A. 分封制的瓦解B. 井田制的推行C. 宗法制的衰落D. 百家争鸣出现6. 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A. 重建政治秩序B. 变革政治制度C. 发扬民本思想D. 构建官僚政治7. 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秦朝的这种做法(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 实现了思想统一C.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 导致了暴政统治8.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 对西汉“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 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9.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十新人教版
〔综合卷十〕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4、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根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那么是从民间贸易开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
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5、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城邦的惩罚;而苏格拉底那么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上说明两人( )6、“荣耀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
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
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7、1930年10月,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开展农民运动.开展游击战争〞,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场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
这说明当时( )8、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9、?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单选题1.商代的甲骨卜辞对商人的农事活动有大量的记载,几乎包括与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后世所谓“五谷”、“六畜”在卜辞中也都有反映。
这说明当时A.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 农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C. 占卜抑制经济发展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促进农业发展2.(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察举制3.有学者指出,宗法制度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后来演变成以区分嫡庶之间权位分配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这种制度以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小宗之嫡在本支中为大宗,庶仍为小宗。
据此判断,先秦时期的宗法制①源于最初国家形成时期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④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4.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最后时期“鼎制”的破坏时指出:“秦人所作变革对摧毁整个用鼎制度来说,产生了大于其他列国的作用。
因为秦人的新制度,通过统一六国的过程,显然对东方六国之地发生过很大影响,加速了周人传统鼎制的破坏”。
当时“秦人的新制度”表现为①实施按军功大小封赐的军功爵制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③确立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私有制④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制度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5.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该学派A. 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B. 强烈反对任人唯亲C. 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国D. 提倡重建周朝制度6.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楚辞的杰出代表。
下列选项中与《离骚》文学创作手法(风格)相似的是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7.《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12.“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现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该告示的写作者认为( )
A.留辫已成风俗,应尽量保留B.应理性地看待社会风俗变迁
C.满汉民族必须平等相待D.应与清政府作必要妥协
14、1920年,湖南长沙出现霍乱传染事件,长沙卫生局与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生联合会的志愿者联手,沿街张贴标语,挨家发放传单。这些标语和传单上的文字都很接地气:“没烧开的水不要喝” “不要吃生冷水果”“杀老鼠的赏他长生不老”“我们不杀苍蝇,苍蝇就杀我们”……由上述材料可知
A 民族资本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B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抗疫主要手段
A.深受佛家伦理的影响 B.摒弃格物致知的方法
C.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D.具有经世致用的意涵
7、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
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A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B 反映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C 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 是对传统洋务思想的发展
11、 1873-1892年,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四次签订合同,规定了三公司在中国各航线的营业份额(表)。这些合同的签订
A. 暴露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B. 提高了轮船招商局的行业地位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单选题1.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
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这说明周初A. 儒学居于统治地位B. 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 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 神权王权紧密结合2.商朝君主大都称帝,如帝甲、帝乙、帝武丁、帝太康、帝辛等。
周朝君主都称王,如周武王、周成王、周厉王、周幽王等。
春秋时楚国国君率先自称为“王”,跟中原的宗主周王齐列。
战国时,各国国君都自称为“王”,尤其是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 分封制已经废除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C. 郡县制全面推行D. 诸侯僭越权力的现象严重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A.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 是宗法制强化的产物4.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
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 政治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C. 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 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5.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表明当时A. 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 各家思想逐渐融合C. 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 政府支持农业发展6.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评卷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2.儒家经典《荀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分封对象是A. 周天子的同姓王族B. 战功卓绝的平民C. 周天子的异姓姻亲D. 古代帝王的后代3.据考古发现,在江苏六合程桥的吴国墓、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国墓、长沙的楚墓,还有山西侯马的北西庄等遗址出土的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
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春秋晚期A. 南方耕作技术优于北方B. 农业生产范围拓展C. 铁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D. 精耕细作走向成熟4.俞森《荒政丛书》卷五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A.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B.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C.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5.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依法治国,中央集权”6.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7.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
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四新人教版
〔综合卷四〕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假设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2、?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那么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
〞这说明( )3、梭伦改革前,城邦公职人员由贵族会议“自行选举〞。
改革后,公职人员先由各部落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再在这些候选人中抽签产生。
这一变化有利于( )4、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小。
〞“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拟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6、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 )7、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假设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B.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9、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十五新人教版
〔综合卷十五〕1、?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汉书?记载.董仲舒在答复汉武帝策问时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由此可见.董仲舒主张(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大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说明( )5、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那么日记(局部):“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 )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D.忧虑社会革命,思念清朝统治6、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指出:“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
温和的理性疑心论就能说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
〞该论点实质上反映出古代雅典( )7、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集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8、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
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场的。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十一新人教版
〔综合卷十一〕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以下哪一制度的由来( )2、明初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监察六部和百官的权力.同时陚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
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3、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4、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
这反映了( )5、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展了深刻的反思。
在此根底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根本原那么。
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那么〞是指(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仁孝领先,舍生取义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6、美国历史上有多位总统曾在众议院被提案弹劾。
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挠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
这说明(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对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无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8、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大局部经济生活包括在政府权限之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2.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日求富。
各大卿族以已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土庶人都有机会求富。
这一现象A. 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 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C. 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D. 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3.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
由此可知A. 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B. 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 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 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4.《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
任命十人为县大夫。
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
这反映出当时A.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B.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 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5.《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该思想家A. 受教于孔子B. 重义轻利C.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D. 主张兼爱、非攻6.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B. 汉朝的“中朝”C. 隋唐的三省六部D. 宋朝的枢密院7.唐代皇帝对重要官员的子弟任职多有限制,尤其是很多诏令都对宰相子弟进行严格限制,如谏官回避和翰林学士的任职限制主要是针对宰相子弟,选士回避中也将宰相子弟列为主要限制对象。
唐朝的这一做法A. 使得科举制的作用有限B. 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C. 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D. 有利于官僚队伍的稳定8.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
”这说明A. 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 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C. 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D. 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9.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
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
据此可知当时A.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 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D. 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0.下面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A. 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B. 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 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D. 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11.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
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
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A. 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 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C. 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 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12.北宋都城开封处于开阔平原上,极易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而且这里经常发生洪水和河道淤塞的问题,北宋统治者曾数次想迁都但最终都未执行。
这是由于开封A. 毗邻洛阳利于理学传播B. 地处平原便于城市规划C. 临近运河便于南北沟通D. 市坊分开利于商业发展13.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 否定传统经学B. 重申儒家义利观C. 强调主体意识D. 批判周孔之道14.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15.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
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
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16.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文学风格的发展B. 主流思想的演变C. 统治政策的需要D. 民族矛盾的尖锐17.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宋代商业都市繁盛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18.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 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早有 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 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19.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
这一现象导致A. 农产品日趋商品化B. 农业发展停滞C. 农业难以实现转型D. 人地矛盾突出 20.北大教授周先慎先生,在其著作《明清小说》里写道: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作者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 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B. 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C. 明清小说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世俗化 D. 明清小说重塑了传统文化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转运使乃开元之世初置,长江中下流域财物,特别是米谷输送中央,比重开始增大,安史之乱以后,朝廷财政全仗南方赋税收入。
安史之乱时,又以新财政增辟与收支调整的需要,以及专卖事业的展开,分别新置度支使和盐铁使,原财政主管尚书省户部权限被分割。
宋朝,将并列的户部、盐铁、度支的财政三司加以统一监督,合为“三司”,长官称三司使,职权之重与宰相相当,当时号称“计相”。
唐朝税收的上供、送使、留州三分配制,宋朝也已废止,由三司统筹,财政又完成中央集权化。
——摘编自姚大中《近代中国的成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财政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财政改革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
第一种观点: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
第二种观点: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根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你同意材料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
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判官、支使、典依等僚佐人员。
为防御少数民族的骚扰,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
节度使所辖地区也称道,是监察区的道内的一个特殊部分。
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
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在道内采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道实际上拥有所属州的军政、行政大权,长官称节度使,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实体单位,由十五道增加到四十多道。
唐代的节度使虽然可以割地称雄,但不至于拥有推翻中央的实力,形成中央政府与藩镇共存的局面。
——摘编自张小稳《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演进规律与历史影响》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
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
……1953年中共中央准备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进行大幅度调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决定: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减少组织层次,增加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机构,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
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摘编自吕春子《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政府的建立与撤销》(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体制中“道”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区撤销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认识。
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是按照礼制的标准设置,战国时期“城郭不必中规矩”说明传统礼制对于城市发展的限制遭到打破,故D正确;材料中城市规划标准改变,不是混乱,故A 错误;材料中没有按照市坊分区标准进行设置,故B错误;当时城市仍然是政治功能为主,故C错误。
2.【答案】D【解析】公元前6世纪中叶是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卿大夫是新兴地主阶级,卿大夫实力增长推动了社会变革,加速了奴隶制度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故选D;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A;秦朝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排除B;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