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空间角与距离

合集下载

福建省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总复习 专题5第3课时 空间中的角和距离课件

福建省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总复习 专题5第3课时 空间中的角和距离课件

设 平 面 B1C D的 法 向 量 为 m ( x, y, z ).


m
m
C B1 0 CD 0
x 2
y
a
z 2
z
0
0


z
1.
得 m ( a ,1 , 1),
又 平 面 C1D C的 法 向 量 为 n 0,1, 0 ,
则 由 cos60 m n 1 1 , | m || n | a 2 2 2
专专题题五一 函立数与体导几数何
1.高考考点 (1)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2)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线性运算及其坐标 表示. (3)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 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4)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5)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平 面 ACD1所 成 角 相 等 ,
设 DO 平 面 ACD1, 由
等 体 积 法 得 VD ACD1
V D1

ACD

1 3
S ACD1
DO
1 3
S ACD
D D1.设 D D1
a,
则 S ACD1
1 2
AC
A D1s in 6 0
1 2
(
2a)2
3 2
3 a 2, 2
S ACD
1 2
因 此 , EB1 BF, 所 以 , BF 平 面 AB1E,



B
B1
F



线
B
B

1

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

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

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立体几何中的“角”与“距离”是定量分析空间几何元素(点、线、面)间位置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几何量,在研究这些“角”和“距离”时,常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这是化归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具体应用. 空间角是考查学生对立体几何中的视图、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的一个综合知识点;空间距离既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转化思想及运算能力,空间距离的计算也是学生感觉较难的部分.在求解空间的角与距离的问题时,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求作、论证和计算,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求空间中的角或距离的常用方法注意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所求的角或距离,给出证明,一般情况下,力求明确所求角或距离的位置.求角与距离的关键是将空间的角与距离灵活地转化为平面上的角与距离,然后将所求量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最终求得所需的角与距离. 空间向量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新增加的内容 .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可以对一些传统解法中较为繁琐的问题加以定量化,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 ,增强了可操作性 ,使学生对立体几何更容易产生兴趣 .空间向量在角和距离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思维的高强度转换 ,避开了各种辅助线添加的难处 ,代之以空间向量的计算 ,有利于我们较好地解决问题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是由空间一点分别引它们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来定义的.因此,通常我们要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要求学生通过平移直线,形成角,然后在某个三角形中求出角的方法来得到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在这一方法中,平移直线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而如何平移直线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空间观和作图能力.新教材对立体几何的处理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淡化了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要求,引进了空间向量的方法(实际上是把空间问题代数化),避开了一些繁杂的作图,其中在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中运用空间向量的方法有很大的优点.另外,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求法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固定的模型,引用一些已知的公式来求出角的大小.例1在直三棱柱中,底面是直角三角形,,为侧棱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思路分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写出相关点的坐标;(1)求出异面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直接计算即可;(2)求出平面与平面的法向量,计算即可.(2)因为,,,所以,,所以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因为,,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由得令,则,.所以42cos(,).323||||n CBn CBn CB===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点评:本题考查空间向量的应用,属中档题;在空间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是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写出各点的坐标,则通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通过向量的夹角间接求解,准确运算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是空间三大角之一,它既是教与学的难点,又是高考的热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常用方法.一、直接法直接法就是根据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直接作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则斜线与射影所成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角,这是解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方法,直接法的关键是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下列结论常作为找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依据.(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它和已知角的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4)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相等,则其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二、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来转化,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锐角时,通过直角三角形可以知道,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互余,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跟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互余,因此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的相反数.例2【西南名校联盟高三xx年元月】如图,在等腰梯形中,,上底,下底,点为下底的中点,现将该梯形中的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形成四棱锥.(1)在四棱锥中,求证:;(2)若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思路分析:(1)由,,,点为的中点,得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后可得四边形为菱形,边长为,,取的中点,连接,,,可证,,即可证平面,从而平面,即可得证;(2)以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1)可证为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从而求出,,,,再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即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而,∴且,得点的横坐标为,点的竖坐标为,则,,,,故,,,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333·0?022{ ·020?0BD n x y z AD n x y z ??=-= ? ???=-=,,,,,,,,,,得3330 220x z y -=-=,,点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题的一般思路为:首先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正确写出各点的空间坐标,并求出平面的法向量,最后运用公式即可得出结果. 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3 二面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体几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历年高考中几乎都要涉及.尤其是在数学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对二面角求法的掌握变得更加灵活,二面角的概念发展、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两相交平面的相对位置,同时它也是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一个汇集点.研究二面角的求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求解二面角的问题中,通常首先要定位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这也是学生在解题中感到最为陌生和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若二面角的棱隐而不露其解题的难度又会增大.求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 总的来说,求解二面角的大体步骤为:“作、证、求”.其中“作、证”是关键也是难点,“求”依靠的计算,也决不能忽视,否则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也是十分遗憾之事.例3【北京市朝阳区xx届期末】如图,在三棱柱中,,是线段的中点,且平面.(Ⅰ)求证:平面平面;(Ⅱ)求证:平面;。

高三总复习数学课件 空间向量与空间角、距离问题

高三总复习数学课件 空间向量与空间角、距离问题

(2)以点 A 为坐标原点,AB 为 x 轴,平面 ABCD 内垂直于 AB|n |源自=____|n_|____
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以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1)最小角定理cos θ=cos θ1cos θ2 如图,若OA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O为斜足,OB为OA在平面 α内的射影,OC为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其中θ为OA与OC所成的 角,θ1为OA与OB所成的角,即线面角,θ2为OB与OC所成的角,那么cos θ=cos θ1cos θ2. (2)线面角θ的正弦值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a与平面的法向量n所成角的余弦 值的绝对值,即sin θ=|cos〈a,n〉|,不要误记为cos θ=|cos〈a,n〉|. (3)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的概念不同.
即 D1C1 与平面 A1BC1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3.
答案:13
重难点——逐一精研(补欠缺) 重难点(一)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典例] (2021·深圳二模)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 AB∥CD,DC=2,AA1=3,AB=BC=AD=1,点E和F分别在侧棱 AA1,CC1上,且A1E=CF=1.
是 C1D1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DE 与 A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答案:
10 10
3.(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44·T15改编)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 为BB1的中点,则平面A1ED与平面ABCD夹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答案:23
4.(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P129·T4 改编)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AB =2,BC=AA1=1,则 D1C1 与平面 A1BC1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 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由于 AB=2, BC=AA1=1,所以 A1(1,0,1),B(1,2,0),C1(0,2,1),D1(0,0,1), 所以A―1→C1=(-1,2,0), ―BC→1 =(-1,0,1),D―1→C1=(0,2,0).设平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2024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2024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
别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 AA 1= AB ,
1
所以 △1 = BC ·
2
2 AB =2
1
2 .又因为 三棱锥1− = AB ·BC ·AA 1
2
=4,所以 AB = BC = AA 1=2.所以 B (0,0,0), A (0,2,0), C
(1,0,0)=(-1,0, ), =(0,- ,
), =(0,0, ).
设平面 PAB 的法向量为 n =( x , y , z ),则
· = − + = ,
取 x = ,则 y = z =1.所以平面 PAB 的一
3
= .
2
2
1
1
= .所以二面角 A - BD - C 的正弦值为
2× 2
2
总结提炼
(1) 点到平面的距离,常先联系线面垂直,再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
理得到线面垂直,作出垂线段求解或利用等体积法求解.
(2) ① 综合法求二面角:作角,证明,计算.二面角的作法常利用定
义法和三垂线定理.
② 空间向量法求二面角:建系,写出点的坐标,求法向量,计算.
3. 二面角:利用定义找出平面角求解或利用法向量求解.
4.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计算:利用定义找出垂线段求解或利用等积法求解
或利用空间向量求解.
热点
空间角与距离
[典例设计]
例1 (2022·新高考Ⅰ卷)如图,直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的体积为4,
△ A 1 BC 的面积为2 2 .
(1) 求点 A 到平面 A 1 BC 的距离;
⊂平面 PAD ,所以 BD ⊥平面 PAD . 因为 PA ⊂平面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 教案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 教案

EA BC D A1B1C1D1FGH IJ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考点核心整合一.空间角计算空间角,其一般方法是根据定义通过作辅助线或辅助面构造出要求的角θ并作出含有角θ的三角形,从而通过解三角形得角θ的值.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常用方法(1)平移法(定义法):即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有关角的图形并证明它符合定义,进而求出角的大小.(2)补形法:有时在原几何体上补一个类似的几何体.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关键是作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即关键是判断射影在平面内的位置.(2)公式法:cosθ= cosθ1cosθ2(其中θ1为所求线面角,θ为斜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所成的角,θ2为射影与该直线所成的角).3.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1)二面角定量地反映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它是转化成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度量的,与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2)求二面角大小的三个步骤:①找出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本着先找后作的原则);②证明符合定义;③指出某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计算(往往把该平面角放置到一个三角形中去求).简单地表述为:一作,二证,三计算.二面角的大小,课本中给出了具体范围,即为[0,π].(3)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①定义法:在棱上找一点O,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分别作棱的垂线AO、BO,则∠AOB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②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从二面角的一个面内选一个特殊点A,由A向另一个平面作垂线,垂足为B,再由B向棱作垂线交于点C,则∠ACB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③作棱的垂面:作垂直于二面角的棱或二面角两个半平面的垂面,则该垂面与两个半平面交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④面积法:如果一个多边形在一个平面内的射影是一个多边形,且这两个多边形所在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θ,则cosθ=S射影多边形S斜多边形.⑤对于未给棱的二面角的求法,一般情况下首先作棱或在有利条件下利用射影公式求更方便.二、空间的距离立体几何中涉及到的距离有八种: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点到平面距离、两平行线间距离、异面直线间距离、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以及求球面上两点间距离.这八种距离都归结到求点到点、点到直线、点到面这三种距离.求距离问题的解题步骤是找到表示该距离的线段,证明该线段合题意,得到该线段所在三角形,解这个三角形,求出距离.1.求异面直线间距离大体有如下的解法:(1)作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然后求之;(2)将异面直线间距离转化为线面之间的距离;(3)将异面直线间距离转化为面面之间的距离;(4)运用“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的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这一概念求之;(5)利用体积法(主要是指三棱锥的体积)求之.2.点到直线或平面的距离是空间最常见的,求解的关键是正确作出图形,其中确定垂足位置最重要,应充分利用图形性质,注意各种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积求法及“平行移动”的思想方法.3.求距离的方法大致有两种:(1)直接法:步骤是“一作,二证,三计算”,即先作出表示该距离的线段,再证明该线段即为所求距离,然后再计算,不能忽视第二步的证明.(2)间接法:包括等积法和转化法,转化法即不断地进行点面、线面、面面距离之间的转化,直到求出为止.考题名师诠释【例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表面上与点A距离为233的点的集合形成一条曲线,则这条曲线的长度为.解析如右图,题目即以A为球心,233为半径的球面与正方体六个面交线的长度,而这条交线有六条弧构成,即EFGHIJ.由对称性知EF = GH = IJ,FG = HI = JE,所以,所求曲线长l = 3(EF⌒+ FG⌒).由AE =233,AA1 = 1,ABCDEOFG则AF = AE = 233,A 1E = AE 2 - AA 12= 33,A 1F = A 1E = 33,∠A 1AE = ∠A 1AF = π6.由对称性∠FAG = π2 -∠A 1AE = π2 - 2×π6 = π6.因此EF ⌒为以A 1为圆心、33为半径、π2为圆心角的一段弧,故EF ⌒= A 1E × π2 = 3π6.同理,FG 为以A 为圆心,233为半径、π6为圆心角的一段圆弧.故FG ⌒= AF × π6 = 3π9.所以,所求曲线的长l = 3(3π6+ 3π9) = 53π6. 答案 53π6.评叙 本题以正方体各侧面截球面求交线为背景,全面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正方体各面与球面的交线时,应知道截线都是圆弧,但不过球心A 的面截球面所的截线是小圆的圆弧,而经过球心A 的面截球面所得的是大圆的圆弧.【例2】(2005年福建卷,20)如图,直二面角D -AB -E 中,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E = EB ,F 为CE 上的点,且BF ⊥平面ACE .(1)求证:AE ⊥平面BCE ; (2)求二面角B -AC -E 的大小;(3)求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 (1)证明:∵BF ⊥平面ACE ,∴BF ⊥AE .∵二面角D -AB -E 为直二面角,且CB ⊥AB ,∴CB ⊥平面ABE .∴CB ⊥AE . ∴AE ⊥平面BCE .(2)解:连结BD 交AC 于点G ,,连结FG . ∵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BG ⊥AC ,BG = 2. ∵BF ⊥平面ACE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FG ⊥AC . ∴∠BGF 是二面角B -AC -E 的平面角. 由(1)AE ⊥平面BCE ,∴AE ⊥EB .又∵AE = EB ,∴在等腰直角△AEB 中,BE = 2.又∵直角△BCE 中,EC = BC 2 + BE 2= 6,BF =BC ·BE EC = 2×26= 233, ∴Rt △BFG 中,sin ∠BGF = BF BG = 2332 = 63.∴二面角B -AC -E 等于arcsin63. (3)解:过E 作EO ⊥AB 交AB 于点O ,OE = 1. ∵二面角D -AB -E 为直二面角,∴EO ⊥平面ABCD . 设D 到平面ACE 的距离为h ,∵V D —ACE = V E —ACD , ∴13S △ACE ·h = 13S △ACD ·EO .∵AE ⊥平面BCE ,∴AE ⊥EC .∴h = 12AD ·DC ·EO 12AE ·EC = 12×2×2×112×2×6 = 233.∴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为233.评叙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直线与平面、二面角及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例3】(2005年北京卷,理16)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B = AD = 2,DC = 23,AA 1 = 3,AD ⊥DC ,AC ⊥BD ,垂足为E .(1)求证:BD ⊥A 1C ;(2)求二面角A 1- BD –C 1的大小;(3)求异面直线AD 与BC 1所成的角的大小. (1)证明: 在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 1A ⊥底面ABCD .∴AC 是A 1C 在平面ABCD 上的射影.∵BD ⊥AC ,∴BD ∥A 1C . (2)解:连结A 1E 、C 1E 、A 1C 1.与(1)同理可证BD ⊥A 1E ,BD ⊥C 1E ,∴∠A 1EC 1为二面角A 1- BD –C 1的平面角. ∵AD ⊥DC ,∴∠A 1D 1C 1 = ∠ADC = 90º.又A 1D 1 = AD = 2,D 1C 1 = DC = 23,AA 1 = 3,且AC ⊥BD ,∴A 1C 1 = 4, AE = 1,EC = 3.∴A 1E = 2,C 1E = 23. 在△A 1EC 1中,A 1C 12= A 1E 2+ C 1E 2,∴∠A 1EC 1 = 90º,即二面角A 1- BD –C 1的大小为90º.BA CD E FABCD(3)解:过B 作BF ∥AD 交AC 于点F ,连结FC 1, 则∠C 1BF 就是AD 与BC 1所成的角. ∵AB = AD = 2,AC ⊥BD ,AE = 1, ∴BF = 2,EF = 1,FC = 2,BC = DC . ∴FC 1 = 7,BC 1 = 15.在△BFC 1中,cos ∠C 1BF = 15 + 4 - 72×2×15 = 155.∴∠C 1BF = arccos155,即异面直线AD 与BC 1所成的角的大小为arccos 155. 【例4】(2004年全国卷Ⅰ,20)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PB ⊥AD ,侧面PAD 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 为菱形,侧面PA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为120º. (1)求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2)求面APB 与面CPB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解(1):如图,作PO ⊥平面ABCD ,垂足为点O . 连结OB 、OA 、OD ,OB 与AD 交于点E ,连结PE . ∵AD ⊥PB ,∴AD ⊥OB .∵PA = PD ,∴OA = OD . 于是OB 平分AD ,点E 为AD 的中点,∴PE ⊥AD .由此知∠PEB 为面PAD 与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PEB = 120º,∠PEO = 60º. 由已知可求得PE = 3.∴PO = PE ·sin60º = 3×32 = 32.即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32.(2)如图,取PB 的中点G ,PC 的中点F , 连结EG 、AG 、GF ,则AG ⊥PB ,FG ∥BC ,FG = 12BC .∵AD ⊥PB ,∴BC ⊥PB ,FG ⊥PB .∴∠AGF 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AD ⊥面POB ,∴AD ⊥EG .又∵PE = BE ,∴EG ⊥PB ,且∠PEG = 60º. 在Rt △PEG 中,EG = PE ·cos60º = 32.在Rt △PEG 中,EG = 12AD = 1.于是tan ∠GAE = EG AE =32.又∠AGF = π - ∠GAE , ∴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 - arctan32. 评叙 本题主要考查棱锥、二面角和线面关系等基本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 特别提示1.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步骤:(1)先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其作法有定义法、根据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垂面法;(2)根据作法构造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在斜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求二面角的平面角.2.二面角的计算方法常用的还有:射影面积法,向量法.利用这些方法可在不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情况下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考能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2005年湖南卷,5)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O 是底面的中心,则O 到平面ABC 1D 1的距离为 ………( )A .12B .24C .22D .322.对于已知直线a ,如果直线b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与a 是异面直线;②与a 所成的角为定值 ;③与a 的距离为定值d .那么这样的直线b 有 ……………………………( ) A .1条B .2条C .3条D .无数条3.如图,在正三棱锥P -ABC 中,M 、N 分别是侧棱PB 、PC 的中点,若截面AMN ⊥侧面PBC ,则此三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切值 是…………………………………………… ( )A .32B . 2C .52D .634.如图,ABC -A 1B 1C 1是直三棱柱,∠BCA = 90º,点D 1、F 1分别是A 1B 1、A 1C 1的中点,若BC = CA = CC 1,则BD 1与AF 1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3010B .12C .3015D .15105.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2,E 、F 分别是AB 和CD 的中点,将正方形沿EF 折成直二面角(如图所示).M 为矩形AEFD 内一点,如果ABCDPABCD PE OABCDPE OG F ABD OA 1B 1C 1D 1ABCPMNABCA 1B 1C 1D 1 F 1DMB CF∠MBE = ∠MBC ,MB 和平面BCE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12,那么点M到直线EF 的距离为………………………………… ( ) A .22B .1C .32D .12二、填空题6.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交于一点的三个面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那么下列命题: ①sin 2α+ sin 2β+ sin2γ= 1;②sin 2α+ sin 2β+ sin 2γ= 2;③cos 2α+ cos 2β+ cos 2γ= 1;④cos 2α+ cos 2β+ cos 2γ= 2.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7.(2005年江西卷,理15)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 BC = 2,BB 1 = 2,∠ABC = 90º,E 、F 分别为AA 1、 C 1B 1的中点,沿棱柱的表面从E 到F 两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 三、解答题8.(2004年春季北京卷,17)如图,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SD ⊥底面ABCD ,SB = 3.(1)求证:BC ⊥SC ;(2)求面ASD 与面BS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3)设棱SA 的中点为M ,求异面直线DM 与SB 所成角的大小.9.(2005年湖北卷,理20)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侧棱PA ⊥底面ABCD ,AB = 3,BC = 1,PA = 2,E 为PD 的中点.(1)求直线AC 与PB 所成角的余弦值;(2)在侧面PAB 内找一点N ,使NE ⊥面PAC ,并求出N 点到AB 和AP 的距离.B A 1BCA DSMBA10.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中,AB = 1,BC = a ,PA ⊥平面ABCD ,PA = 1. (1)在BC 边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Q ⊥QD ?说明理由.(2)若BC 边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 ,使PQ ⊥QD ,求AD 与平面PDQ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3)在(2)的条件下,能求出平面PQD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的大小吗?训练参考答案一、1.B 2.D 3.C 4.A 5.A 二、6.①④ 7.322三、8.(1)略;(2)45º;(3)90º.9.(1)3714(2)在面ABCD 内过点D 作AC 的垂线交AB 于点F ,连结PF ,N 为PF 的中点,N 点到AB 的距离为1,N 点到AP的距离为36. 10.(1)a ≥2时,BC 边上存在存在点Q ,使得PQ ⊥QD ;a <2时,不存在点Q ,使得PQ ⊥QD ;(2)66;(3)能,大小为arctan 5. BCA DP Q。

高三数学高考第二轮复习《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试题研究专题讲解

高三数学高考第二轮复习《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试题研究专题讲解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本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异面直线所成角、线线角、线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是新课标考查的重点,其考查题型多为一道客观题加一道解答题,客观题主要考查简单的距离和角的求法,以中档题为主,解答题考查一般以考查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题目常常为中高档题。

【2010年高考预测】从近几年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来看,2010年仍是考查热点,应该是一道客观题加一道解答题,分值应该在15分左右,主要考查空间的各种角和各种距离的求解,同时与探索性、存在性问题相结合的可能性很大。

【例1】(柳州一模)如图,正四棱柱1111D C BA ABCD -中,AB AA 21=,则异面直线11AD B A 与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 .51 B .52 C .53 D .54【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异面直线所成角【解析】选D 因为11//AD BC ,,所以11A BC ∠就是异面直线11AD B A 与所成角,根据所给的长度关系,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得其余弦值为45【启迪】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是做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平面角,常用的方法有:1、平移(利用中点)或补形;2、向量法;【变式训练】斜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各棱均相等,1A 在面ABC 上的射影是AC 的中点O,则直线1OB 与直线1AA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 A B C D 【解析】选 B 因为11//AA BB ,所以1OB B ∠就是线1OB 与直线1AA 所成角,设所有边长为1,则111,OB BB OB === 【例2】(鄂州二摸)如图,正方形12A BCA 的边长为4,D 是的1A B 中点,E 是2BA 上的点,ABCA 1B 1C 1O将△A 1DC 及△A 2EC 分别沿DC 和EC 折起,使A 1A 2重合于A ,且二面角A —DC —E 为直二面角。

(1)求BE 的长;(2)求AD 与平面AEC 所成角的正弦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在翻折问题中求线面角【解析】(1)∵A 1、A 2重合于A ∴AC ⊥AD ,AC ⊥AE ,故AC ⊥面ADE ∴AC ⊥DE ∵A-DC-E 为直二面角, ∴过A 作AF ⊥CD 于F ,则AF ⊥面CDE , 故CD 为AC 在面CDE 上的射影,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有:CD ⊥DE.在Rt △CAD 中,AD=2,AC=4,∴DC=25,AF=54,又∵CD ⊥DE ,∴在正方体A 1BA 2C 中,△DBE ~△CA 1D 故111=⇒=BE BEBDD A C A .(2)法一:设D 到面AEC 的距离为d ,则由V D —AEC =V A —DEC 有:AF DE CD d AC AE ⋅⋅⋅⋅=⋅⋅⋅21312131 ∴3×4d=25455⋅⋅ 故352=d ,即点D 到平面AEC 的距离为352.设AD 与平面AEC 所成角为θ,则35sin =θ 法二:由于AC ⊥面ADE ,所以平面AEC ⊥平面ADE ,所以点D 在平面AEC 上的射影在AE 上,所以DAE ∠就是DA 与平面AEC 所成的角。

备战2023年新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备战2023年新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第二讲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角与空间距离——小题备考微专题1空间位置关系常考常用结论1.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α,a⊂β,α∩β=b⇒a∥b.(3)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β,b⊂β,a∩b=P,a∥α,b∥α⇒α∥β.(4)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α∩γ=a,β∩γ=b⇒a∥b.2.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m⊂α,n⊂α,m∩n=P,l⊥m,l⊥n⇒l⊥α.(2)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a⊥α,b⊥α⇒a∥b.(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a⊂α,a⊥l⇒a⊥β.保分题1.[2022·山东烟台三模]若a和α分别为空间中的直线和平面,则“a⊥α”是“a垂直α内无数条直线”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2022·北京东城三模]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CC1,D1C1的中点,则下列直线中与直线BE相交的是()A.直线A1F B.直线AD1C.直线C1D1D.直线AA13.[2022·福建福州三模]在底面半径为1的圆柱OO1中,过旋转轴OO1作圆柱的轴截面ABCD,其中母线AB=2,E是BĈ的中点,F是AB的中点,则()A.AE=CF,AC与EF是共面直线B.AE≠CF,AC与EF是共面直线C.AE=CF,AC与EF是异面直线D.AE≠CF,AC与EF是异面直线提分题例1 (1)[2022·山东淄博一模](多选)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若α∥β,m⊂α,则m∥βB.若α⊥β,m⊥α,则m∥βC.若m∥n,m⊥α,则n⊥αD.若m⊥n,m∥α,则n∥α(2)[2022·全国乙卷]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A.平面B1EF⊥平面BDD1B.平面B1EF⊥平面A1BDC.平面B1EF∥平面A1ACD.平面B1EF∥平面A1C1D听课笔记:【技法领悟】1.根据空间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逐项判断来解决问题;2.必要时可以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四面体等模型中观察线面位置关系,并结合有关定理来进行判断.巩固训练11.[2022·湖南衡阳二模]设m、n是空间中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m⊥α,n⊥β,m⊥n,则α⊥βB.若m⊂α,n⊂β,α∥β,则m∥nC.若m∥α,n∥β,α⊥β,则m⊥nD.若m⊂α,n⊂β,m∥β,n∥α,则α∥β2.[2022·广东广州三模]一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其中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F分别为PB、PC的中点,在此几何体中,下面结论错误的是()A.直线AE与直线BF异面B.直线AE与直线DF异面C.直线EF∥平面P ADD.直线EF∥平面ABCD微专题2 空间角与距离常考常用结论1.直线与直线的夹角若n 1,n 2分别为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θ为直线l 1,l 2的夹角,则cos θ=|cos 〈n 1,n 2〉|=|n 1·n 2|n 1||n 2||. 2.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设n 1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n 2是平面α的法向量,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为θ.则sin θ=|cos 〈n 1,n 2〉|=|n 1·n2|n 1||n 2||.3.平面与平面的夹角若n 1,n 2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θ为平面α,β的夹角,则cos θ=|cos 〈n 1,n 2〉|=|n 1·n2|n 1||n 2||.4.点到直线的距离:已知A ,B 是直线l 上任意两点, P 是l 外一点,PQ ⊥l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PQ = √|AP ⃗⃗⃗⃗⃗ |2−|AQ ⃗⃗⃗⃗⃗ |2=√|AP ⃗⃗⃗⃗⃗ |2−|AP ⃗⃗⃗⃗⃗ ·AB ⃗⃗⃗⃗⃗⃗ |AB ⃗⃗⃗⃗⃗⃗||2. 5.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 A 是平面α内的任一点,P 是平面α外一点,过点P 作平面α的垂线l ,交平面α于点Q ,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为|PQ |=|AP⃗⃗⃗⃗⃗ ·n |n ||.保 分 题1.[2022·辽宁辽阳二模]在四棱锥P -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P A ⊥底面ABCD ,且P A =AB ,AD =3AB ,则PC 与底面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A .13 B .3 C .√1010D .√102.[2022·广东茂名二模]正三棱锥S - ABC 的底面边长为4,侧棱长为2√3,D 为棱A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SD 与AB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3.已知正方体ABCD -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点E 是A 1B 1的中点,则点A 到直线BE 的距离是________.提 分 题例2 (1)若正四棱柱ABCD - A 1B 1C 1D 1的底边长为2,∠B 1AB =π3,E 是D 1D 的中点,则A 1C 1到平面EAC 的距离为( )A.√5B.2√5C.2√305D.2√303(2)[2022·全国甲卷]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B1D与平面ABCD和平面AA1B1B 所成的角均为30°,则()A.AB=2ADB.AB与平面AB1C1D所成的角为30°C.AC=CB1D.B1D与平面BB1C1C所成的角为45°听课笔记:【技法领悟】1.用几何法求空间角时,关键要找出空间角,再在三角形中求解.2.用向量法求空间角和空间距离时,要熟记公式,还要正确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巩固训练2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平面ABCD,ABCD是矩形,且AB=3,AD=4,P A=4√35,则平面ABD与平面PBD的夹角为()A.30° B.45°C.60° D.75°2.如图,在长方体中,AD=AA1=2,AB=3,若E为AB中点,则点B1到平面D1EC 的距离为________.第二讲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角与空间距离微专题1空间位置关系保分题1.解析:若a⊥α,则a垂直α内所有直线,因此,命题“若a⊥α,则a垂直α内无数条直线”正确,a垂直α内无数条直线,若这无数条直线中无任何两条直线相交,此时直线a可以在平面α内,即不能推出a⊥α,所以“a⊥α”是“a垂直α内无数条直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ACD1,2.解析:连接EF,CD1,A1B,则EF∥CD1,EF=12由A1D1∥BC,A1D1=BC,可得四边形A1D1CB为平行四边形,∴A1B∥CD1,A1B=CD1,A1B,即四边形EF A1B为梯形,所以EF∥A1B,EF=12故直线A1F与直线BE相交,直线AD1与直线BE为异面直线,直线C1D1与直线BE为异面直线,直线AA1与直线BE为异面直线.答案:A3.解析:由题意,圆柱的轴截面ABCD为边长为2的正方形,E是BĈ的中点,F是AB的中点,所以AC⊂平面ABC,EF与平面ABC相交,且与AC无交点,所以AC与EF是异面直线;又CF=√12+22=√5,AE=√22+(√2)2=√6,所以AE≠CF.答案:D提分题[例1]解析:(1)对于A,由面面平行性质:两平面平行,在一平面内的任意直线与另一平面平行.而α∥β,m⊂α,故m∥β,A正确;对于B,α⊥β,m⊥α,此时m有可能在平面β内,故不能得到m∥β,B错误;对于C,由于m∥n,则n可经平移到与m重合的位置而平移不改变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m⊥α,故n⊥α,C正确;对于D,当m∥α,m⊄α,过m上一点作直线n⊥α,此时m⊥n,不能得到n∥α,D错误.综上,AC正确.(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易知BD⊥AC.又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所以EF∥AC,所以BD⊥EF.由正方体的性质,知DD1⊥平面ABCD.又EF⊂平面ABCD,所以DD1⊥EF.因为BD∩DD1=D,所以EF⊥平面BDD1.因为EF⊂平面B1EF,所以平面B1EF⊥平面BDD1,A正确.假设平面B1EF⊥平面A1BD.因为平面B1EF⊥平面BDD1,且平面A1BD∩平面BDD1=BD,所以BD⊥平面B1EF.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显然BD与平面B1EF 不垂直,B错误.设A1A与B1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所以平面B1EF与平面A1AC不平行,C错误.连接AB1,B1C,易证平面ACB1∥平面A1C1D.因为平面ACB1与平面B1EF相交,所以平面B1EF与平面A1C1D不可能平行,D错误.故选A.答案:(1)AC(2)A[巩固训练1]1.解析:对于A 选项,设直线m 、n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u 、v ,因为m ⊥α,n ⊥β,则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u ,平面β的一个法向量为v , 因为m ⊥n ,则u ⊥v ,故α⊥β,A 对;对于B 选项,若m ⊂α,n ⊂β,α∥β,则m 、n 平行或异面,B 错; 对于C 选项,若m ∥α,n ∥β,α⊥β,则m 、n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C 错; 对于D 选项,若m ⊂α,n ⊂β,m ∥β,n ∥α,则α、β平行或相交,D 错. 答案:A 2.解析:由题意知:该几何体是底面为正方形的四棱锥,如图所示,连接AE ,EF ,BF ,DF ,易得EF ∥BC ,BC ∥AD ,则EF ∥AD ,故EF ,AD 共面,则AE ,DF 共面,故B 错误;又F ∈平面AEFD ,B ∉平面AEFD ,F 不在直线AE 上,则直线AE 与直线BF 异面,A 正确;由EF ∥AD ,EF ⊄平面P AD ,AD ⊂平面P AD ,则直线EF ∥平面P AD ,C 正确;EF ⊄平面ABCD ,AD ⊂平面ABCD ,则直线EF ∥平面ABCD ,D 正确.答案:B微专题2 空间角与距离保分题1.解析:因为P A ⊥底面ABCD ,AC ⊂底面ABCD , 所以P A ⊥AC ,则PC 与底面ABCD 所成角为∠PCA .设AB =1,则P A =1,AD =3,AC =√10. 所以tan ∠PCA =PAAC =√1010. 答案:C2.解析:取BC 的中点E ,连接SE ,DE ,则∠SDE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SD 与AB 所成的角,由题意知SE =SD =√12−4=2√2,DE =2, 所以cos ∠SDE =2×2√2×2=√24. 答案:√243.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A⃗⃗⃗⃗⃗ =(0,2,0),BE ⃗⃗⃗⃗⃗ =(0,1,2).∴cos θ=|BA ⃗⃗⃗⃗⃗⃗ ·BE ⃗⃗⃗⃗⃗ ||BA ⃗⃗⃗⃗⃗⃗|·|BE⃗⃗⃗⃗⃗ |=2√5=√55.∴sin θ=√1−cos 2θ=2√55. 故点A 到直线BE 的距离d =|AB⃗⃗⃗⃗⃗ |sin θ=2×2√55=4√55. 答案:4√55提分题[例2] 解析:(1)由棱柱的几何性质可知,A 1C 1∥AC , 又A 1C 1⊄平面EAC ,AC ⊂平面EAC , 则A 1C 1∥平面EAC ,所以点A 1到平面EAC 的距离即为直线A 1C 1到平面EAC 的距离, 因为正四棱柱ABCD - A 1B 1C 1D 1的底边长为2,∠B 1AB =π3, 则AA 1=2√3,以点A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A (0,0,0),A 1(0,0,2√3),C (2,2,0),E (0,2,√3),所以AE ⃗⃗⃗⃗⃗ =(0,2,√3),AC ⃗⃗⃗⃗⃗ =(2,2,0),AA 1⃗⃗⃗⃗⃗⃗⃗ =(0,0,2√3), 设平面AE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AE ⃗⃗⃗⃗⃗ =0n ·AC ⃗⃗⃗⃗⃗ =0,即{2y +√3z =02x +2y =0,令x =√3,则y =-√3,z =2, 故n =(√3,-√3,2), 所以点A 1到平面EAC 的距离d =|AA 1⃗⃗⃗⃗⃗⃗⃗⃗ ·n||n |=√3√3+3+4=2√305,故A 1C 1到平面EAC 的距离为2√305.(2)连接BD ,则∠B 1DB ,∠DB 1A 分别是B 1D 与平面ABCD 和平面AA 1B 1B 所成的角,所以∠B 1DB =∠DB 1A =30°.所以BB 1=12DB 1,BD =√32DB 1,AD =12DB 1.设BB 1=a ,则DB 1=2a ,AD =BC =a ,BD =√3a ,所以AB =√BD 2−AD 2=√2a ,AC =BD =√3a ,CB 1=√BB 12+BC 2=√2a .所以AB =√2AD ,AC ≠CB 1 ,因此A ,C 项错误.易知∠DB 1C 是B 1D与平面BB 1C 1C 所成的角,且为锐角.因为DC =√2a ,DB 1=2a ,CB 1=√2a ,所以DC 2+CB 12=DB 12,所以DC ⊥CB 1.在Rt △DCB 1中,sin ∠DB 1C =DC DB 1=√22,所以∠DB 1C =45°,即B 1D与平面BB 1C 1C 所成的角为45°,因此D 项正确.因为AD ⊥平面ABB 1A 1,AD ⊂平面AB 1C 1D ,所以平面AB 1C 1D ⊥平面ABB 1A 1,所以∠B 1AB 是AB 与平面AB 1C 1D 所成的角.在Rt △ABB 1中,AB =√2a ,BB 1=a ,所以tan ∠B 1AB =BB1AB =√22≠√33,所以∠B 1AB ≠30°,即AB 与平面AB 1C 1D 所成的角不是30°,因此B 项错误.故选D.答案:(1)C (2)D [巩固训练2]1.解析:因为P A ⊥平面ABCD ,ABCD 是矩形,所以AB ,AD ,AP 两两垂直,故以A 为坐标原点,AB ,AD ,AP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又AB =3,AD =4,P A =4√35, 所以A (0,0,0),B (3,0,0),D (0,4,0),P (0,0,4√35), 因为P A ⊥平面ABCD ,所以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0,1), 而PB⃗⃗⃗⃗⃗ =(3,0,-4√35),BD ⃗⃗⃗⃗⃗ =(-3,4,0), 设平面PBD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PB ⃗⃗⃗⃗⃗ =3x −4√35z =0m ·BD ⃗⃗⃗⃗⃗ =−3x +4y =0,取x =4,则平面PBD 的法向量m =(4,3,5√3),cos 〈n ,m 〉=n·m |n |·|m |=√31×√42+32+(5√3)=√32,所以〈n ,m 〉=30°, 由图可知平面ABD 与平面PBD 的夹角为锐角,所以平面ABD 与平面PBD 的夹角为30°.答案:A 2.解析: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连接CB 1,由题意得C (0,3,0),E (2,32,0),D 1(0,0,2),B 1(2,3,2),∴ CE ⃗⃗⃗⃗ =(2,−32,0),CD 1⃗⃗⃗⃗⃗⃗⃗ =(0,−3,2),CB 1⃗⃗⃗⃗⃗⃗⃗ =(2,0,2), 设平面D 1E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CE⃗⃗⃗⃗ ·n =0CD 1⃗⃗⃗⃗⃗⃗⃗ ·n =0,即{2x −32y =0−3y +2z =0, 令z =6,得n =(3,4,6), ∴点B 1到平面D 1EC 的距离d =|n· CB 1⃗⃗⃗⃗⃗⃗⃗⃗ ||n |=18√6161.答案:18√6161。

浙江省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 第14课时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

浙江省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 第14课时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

的距离)
d= A B n ,其中A∈α,B∈β,n是平面α的法
向量.
n
(4)异面直线a,b之间的距离: n ,其中n⊥a,n⊥b,A∈α,B∈b.
n
1.线面角 【例1】(鄂州二模)如图,正方形A1BA2C的边长为4,D 是A1B的中点,E是BA2上的点,将△A1DC及△A2EC分 别沿DC和EC折起,使A1A2重合于A,且二面角A— DC—E为直二面角.
1 求证:AE 平面BCE; 2 求二面角B AC E的平面角的正弦值.
1证明:因为直二面角D ABE
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因 此有BC 平面AEB,即BC AE,又 BF 平面ACE,所以BF AE,则有 AE 平面BCE.
2如 图 , 过 B作 BG AC, 垂 足 为 G.
所 以 ABP为 等 腰 直 角 三 角 形 , 所 以 AD 1 AB. 2
在 RtABC中 , ABC 60 ,
所 以 BC 1 AB. 2
所 以 , 在 R t A D E中 ,sin D A E D E B C 2 . AD 2AD 4
故 cos DAE 1 sin 2 DAE 14 . 4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找到平面
A′FD与平面CDF的法向量,利用法向量的关系求二 面角,或用几何法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2)利用C 与A′重合,找到等量关系,求出FM的长.
方法1: 1取线段EF的中点H,连结AH.
因为AEAF且H是EF的中点,所以AHEF. 又因为平面AEF平面BEF, 所以AH平面BEF.
3 沿 直 线 EF 将 AEF 翻 折 成 AEF, 使 平 面 AEF 平 面 BEF.
(1)求 二 面 角 A F D C 的 余 弦 值 ; (2)点 M , N 分 别 在 线 段 F D, B C 上 , 若 沿 直 线 M N 将 四 边 形 M N C D向 上 翻 折 , 使 C 与 A重 合 , 求 线 段 F M 的长.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知识与题型专题讲解45 求空间角和距离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知识与题型专题讲解45 求空间角和距离


⇒CG⊥面
,∴∠ VAD
CVG

CV
与平面
VAD
所成的角………………
VC
2m;CG=m,∴∠CVG=30°
∴CV 与平面 VAD 所成角为 30°………………
法 2:以 A 为原点,射线 , , AB AD AV 所在直线为 x,y,z 轴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平
面 VAD 法向量 (m,0,0),又
又| | ,| | ,
∴cos ,
6分
证明:(2)A1(1,0,2),C1(0,0,2),B1(0,1,2),N(1,0,1),
∴M( , ,2),∴ ( , ,2), (1,0,﹣1), (1,﹣1,1),
∴•
1 (﹣1)+1×0=0,同理可求 • 0,
∴ ⊥ , ⊥ , = , C1M∩C1N C1 ∴BN⊥平面 C1MN…12 分.
rt△PHC PH
4,
在 中, = , = Rt△PHD PH 4 DH 2 ,所以 PD
2.
由 DH=2HK,得点 H 到直线 PD 的距离为 ,即 所以点 E 到平面 PCD 的距离为 .
,得 h .
【再练一题】 如图,PA⊥平面 ABCD,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PA=AD=2,M、N 分别是 A .B PC 的中点. (1)求证:平面 MND⊥平面 ; PCD (2)求点 P 到平面 MND 的距离.
【题型二】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 ABCD 中,已知 ∥ , ⊥ , = BC AD AB AD BC BA (1)求证:CD⊥平面 ; VAC
(2)若 VA m,求 CV 与平面 VAD 所成角的大小.

上海高三数学高考二轮复习教案立体几何专题之空间的角与距离(1)含答案

上海高三数学高考二轮复习教案立体几何专题之空间的角与距离(1)含答案

沪教版(上海)高中数学度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立体几何专题之空间的角与距离①教学目标1、理解点到平面、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距离的概念;会用求距离的常用方法(如:直接法、转化法、向量法)2、理解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的概念定义和取值范围;会用求角的方法“一作二证三计算”。

知识梳理1、空间角:(1)空间角的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

(2)异面直线所成角:1>范围:___________ (0°,90°];2>计算方法:<1>平移法:一般情况下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梯形的平行对边、三角形的中位线进行平移;<2>补体法;(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2>范围:_____________ [0°,90°];3>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1>直接法: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2>平移法: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移,计算其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也可平移平面)。

<3>通过等体积法求出斜线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d,计算这点与斜足之间的线段长l,则sindl θ=.(6)二面角:1>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规定: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重合时,二面角为0,当两个半平面合成一个平面时,二面角为π,因此,二面角的大小范围为_______ [0°,180°];2>确定二面角的方法:<1>定义法;<2>垂面法;注:空间角的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2、空间距离(1)七种距离:点与点、点到直线、两条平行直线、两条异面直线、点到平面、平行于平面的直线与该平面、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其中点与点、点与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基础,求其它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求这三种距离; (2)点与点的距离: 1>解三角形及多边形;2>空间任意两点A 、B 间的距离即线段AB 的长度: 设()111,,A x y z 、()222,,B x y z ,则()()()222121212AB x x y y z z =-+-+-(3)两条异面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说明: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等于其中一条直线到过另一条直线且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平面的距离。

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14课时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课件文

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14课时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课件文
14
在RtPOD中,PD2 PO2 OD2,
在RtPDB中,PB2 PD2 BD2,
所以PB2 PO2 OD2 BD2 36,得PB 6.在RtPOA中,
PA2 AO2 OP2 25,得PA 5.
又cosBPA PA2 PB2 AB2 1,从而sinBPA 2 2 .
16
(1)证明:因为AB、BC、CD两两垂直, 所以CD⊥BC,CD⊥AB. 又因为AB、BC为平面AB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 以CD⊥平面ABC, 而CD⊂平面ACD,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2)因为AB⊥CD,AB⊥BC,而BC、CD是平面BCD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AB⊥平面BCD. 而BD⊂平面BCD,所以AB⊥BD, 所以∠CBD为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 又因为BC=CD=1,BC⊥CD,所以∠CBD=45°, 即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为45°.
在RtDCA中,CG CD2 22 4 5 .
AC
22 12
5
45
在RtPCG中,tanCPG CG 5 2 5 , PC 2 5
即直线PC与平面PDE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 2 . 3
22
3由于BF 1 CF,所以可知点B到平面PDE的距离等于
4 点C到平面PDE的距离 1 ,即 1 CH.
24
【变式训练】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 ABCD 是 矩 形 , PA⊥ 平 面 ABCD , PA=AD=4 , AB=2,BM⊥PD,垂足为M,O为BD的中点. (1)求证:PD⊥平面ABM; (2)求点O到平面ABM的距离; (3)求直线OA与平面ABM所成角的正弦值.
25
(1)证明:因为PA⊥平面ABCD, 而AB⊂平面ABCD,所以PA⊥AB, 又因为AB⊥AD,PA、AD为平面PAD内的两条相 交直线, 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 又因为BM⊥PD,AB、BM为平面ABM内的两条相 交直线,所以PD⊥平面ABM.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27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27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立体几何—空间角与空间距离专题综述空间角度与空间距离的推理、比较与计算,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解方法既可以选择几何法,又可以选择向量法,在解决空间背景下及建系困难的几何体中的角与距离时,几何法更具优势,在解决简单几何体中的角与距离及探究性问题时,向量法更具优势.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确保快速解决问题.另外,两种方法都要求熟练准确的运算,且具有较高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专题探究探究1:综合法解决立体图形中角度和距离问题的思路:立体几何平面化→平面几何三角化→三角问题定理化.即把空间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再把平面几何的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答题思路一:综合法求解空间角(1)求异面直线成角的方法①平移:平移已有的平行线,或选择适当的点(线段的中点或端点),做平线性平移,或补形平移;② 证明:证明所作的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是其补角;③ 寻找:在立体图形中,寻找或作出含有此角的三角形,解三角形; ④ 取舍:因为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取值范围是0,2π⎛⎤⎥⎝⎦,所以所作的角为钝角时,应取它的补角作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求线面角的方法: (I )定义法:① 先确定斜线与平面,找到线面的交点A 为斜足;找线在面外的一点B ,过点B 向平面α做垂线,确定垂足O ;② 连结斜足A 与垂足O ,OA 为斜线AB 在面α内的投影;投影OA 与斜线AB 之间的夹角为线面角;③ 把投影OA 与斜线AB 归到三角形中进行求解. (2)间接法:设斜线PA 与平面α所成角为θ,则sin Ph PAθ=(P h 为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转化为求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可利用等积转化或借助其他点求距离. (3)求二面角的方法:l αβ--① 点A 为平面α内一点,过点A 作AO l ⊥于点O ; ② 证明过点A 的直线AB ⊥平面β于点B ,连接OB ,AB l l ⇒⊥⇒⊥平面AOB ,OB l ⇒⊥,⇒AOB ∠即为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③ 解Rt AOB ∆.答题思路二:综合法求解空间距离空间中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平行平面的直线到平面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点A 到平面α距离的方法: (1)直接法:① 求证过点A 的直线AB ⊥平面α于点B ,则线段AB 的长即为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 ② 利用求三棱锥体积的等积转化思想进行求解; (2)间接法:转化为其他点到平面的距离① 直线AB 平面α,转化为求点B 到平面的距离;② ,A B ∈平面β,平面β平面α,转化为求点B 到平面的距离.(2021.福建省福州市月考试卷)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二面角11A CD D --的大小为045 B.异面直线11D B 与CD 所成的角为060 C. 直线11D B 与平面11A DCB 所成的角为030 D. 1D 到平面11A DCB 的距离为2【审题视点】以简单几何体或者空间位置背景下的多选题,选项中涉及求空间角、距离、体积的问题,若建系,运算量较大,可以优先选择综合法解题.【思维引导】将综合法求空间角和距离的方法,以“流程化”的形式,将需要寻找的点,或需要作出的辅助线呈现出来,即可锁定所求的角或线段长.综合法的关键是,“按步骤进行”.【规范解析】解: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 连接1AD 交1A D 于点O ,则11A D AD ⊥CD ⊥平面11ADD A1CD AD ∴⊥11,,A D CD D A D CD =⊂平面11A DCB 1AD ∴⊥平面11A DCB确定过点1D 垂直于平面11A DCB 的垂线1DD CD⊥11A DD ∴∠是二面角11ACD D --的平面角,又1145A DD ∠=,∴二面角11A CD D --的大小为045故A 正确11CD C D111B D C ∴∠是异面直线11D B 与CD 所成角或其补角又011145B D C ∠=∴异面直线11D B 与CD 所成角为045故B 错误01130OB D ∴∠=∴直线11D B 与平面11A DCB 所成的角为030故C 正确 方法一:1OD ⊥平面11A DCB∴1OD 的长即为点1D 到平面11A DCB 的距离 ∴点1D 到平面11A DCB方法二:三棱锥111D A B D -中111111D A B D B A D D V V --=1111111133D A B D B A D D h S h S ∆∆∴⋅⋅=⋅⋅11111112222122B A D DDA B Dh ShS∆∆⋅⋅⋅⋅∴===⋅∴点1D到平面11A DCB方法三:111111,C D A B A B ⊂平面11A DCB,11C D⊄平面11A DCB三棱锥111C A B C-中111111C A B C A C B CV V--=11111112222122A CB CCA B Ch ShS∆∆⋅⋅⋅⋅∴===⋅∴点1C到平面11A DCB,即点1D到平面11A DCB故D正确.【探究总结】求空间角和距离,不能单一的只利用空间向量法求解,对于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或者建系定坐标需花费较多时间的题目,选择用综合法求解会缩短解题时间.空间三大角中,二面角的求解较为困难,记住一点出发,作两垂线,连接两垂足,解三角形即可.1111111133C A B C A C B Ch S h S∆∆∴⋅⋅=⋅⋅(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平面ABD ⊥平面BCD ,AB AD =,O 为BD 的中点. (1)证明:OA CD ⊥;(2)若OCD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点E 在棱AD 上,2DE EA =,且二面角E BC D --的大小为45︒,求三棱锥A BCD -的体积.探究2:向量法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与距离的思路:寻找从同一点出发的三条两两相互垂直的直线(条件不足需证明垂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点的坐标⇒求出向量(方向向量或法向量)坐标 ⇒带入空间向量求角或距离的公式,求解. 答题思路三:向量法求解空间角与空间距离(1)求空间角① 设异面直线,m n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m n ,则异面直线,m 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cos ,m n m n m n⋅=; ② 设直线m平面A α=,直线m 的方向向量为m ,平面α的法向量为a ,则直线m 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为cos ,m a m a m a⋅=; ③ 设平面α平面l β=,平面α,平面β的法向量分别为,a b ,则法向量,a b 夹角的余弦值为cos ,a b a b a b⋅=.(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点P ∉平面α,点A ∉平面α,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为PA n n⋅.强调:方向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分清所求角是二面角还是平面与平面所成角,对结果进行转化注意是角的正弦值(1)利用空间向量求解空间角或者空间距离①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进行;②利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表示向量,结合空间向量数量积,求角或距离.(2)求解空间角或者距离范围、最值的问题依然利用上述的求解思路,只是点的坐标含有参数,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含参表达式.结合题干条件明确参数范围,转化为函数求范围、最值问题.AB=,(2021广东省佛山市期中考试)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21∆沿AM折起,使得平面ADM⊥平面ABCM,AD=,M为DC的中点,将ADM连接BM.(1)求证:BM⊥平面ADM;--的余弦值;(2)求二面角A DM C-的体积为(3)若点E是线段DB上的一动点,问点E在何位置时,三棱锥M ADE212【审题视点】题干条件中边长关系较多,联想到利用勾股定理或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结论得出垂直结论,平面ADM⊥平面ABCM转化为线面垂直,故图形中垂直结论较多,第一问不难证明,同样容易建系求解后续两问.【思维引导】这是一道立体几何部分的常规题型,图形中垂直条件较多,不难证明BM⊥平面ADM,第一问的结论又为建系提供条件.题中需要求二面角的余弦值,及探究点E位置,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清晰一些.【规范解析】(1)证明:∵矩形ABCD 中,2AB =,1AD =,M 为DC 的中点2AM BM ∴==,222AM BM AB ∴+=AM BM ∴⊥平面ADM ⊥平面ABCM ,平面ADM平面ABCM AM =BM ⊂平面ABCM BM ∴⊥平面ADM(2)解:分别取,AM AB 的中点O 和N ,则ONBM ,ON ∴⊥平面ADM ,ON AM ON OD ∴⊥⊥ AD AM = OD AM ∴⊥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2220,0,,,0,0,2,,0222D M C ⎛⎫⎛⎫⎛⎫-- ⎪ ⎪ ⎪ ⎪ ⎪ ⎪⎝⎭⎝⎭⎝⎭ 2222,0,,,,02222DM MC ⎛⎫⎛⎫∴=--=- ⎪ ⎪ ⎪ ⎪⎝⎭⎝⎭设(),,m x y z =为平面CDM 的一个法向量, 则2202222022DM m x z MC m x y ⎧⋅=--=⎪⎪⎨⎪⋅=-+=⎪⎩令1x =,则1,1y z ==-,即()1,1,1m =- 又()0,1,0n =是平面ADM 的一个法向量,3cos ,3m n m n m n⋅==∴二面角A DM C --的余弦值为33建系:凑齐建系条件找点坐标,表示向量坐标,若直接表求向量的坐标难度大,可利用向量间的关系,间接表示求法向量,与坐标平面重合或者平行的平面可直接给出法向量结合图形,分析二面角的范围,对结果进行转化(3)由(2)得22,0,0,,2,022A B ⎛⎫⎛⎫- ⎪ ⎪ ⎪ ⎪⎝⎭⎝⎭ 22,2,22DB ⎛⎫∴=-- ⎪ ⎪⎝⎭设[],0,1DE DB λλ=∈22,2,22DE λλλ⎛⎫∴=-- ⎪ ⎪⎝⎭ 则222,2,222E λλλ⎛⎫=-- ⎪ ⎪⎝⎭2222,2,2222AE λλλ⎛⎫∴=--- ⎪ ⎪⎝⎭∴点E 到平面ADM 的距离2AE n d nλ⋅==则1223612M ADB ADM V S d λ-∆=⋅==解得12λ=,则E 为BD 的中点. 【探究总结】向量法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合理建系(条件不足时,有必要的证明),写出点的坐标,求解二面角、点面距的前提是准确求出法向量.向量法本质是几何问题代数化,准确计算是保障.(2021浙江省期中考试)如图,在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ABCD是等腰梯形, AB CD ,14,2AB BC CD D C ====, 1D C ⊥底面ABCD ,则( ) A.BC ⊥平面1ACDB.直线1D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4πC.平面11ABC D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217过点E 的斜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求点面距离专题升华对于空间角与空间距离的计算问题,综合法与向量法都需要掌握.综合法要求一作(作辅助线)、二证(证明作图的合理性,即平行垂直的依据)、三计算(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角或边长),注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判别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推理论证能力(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辅助线作图与论证),运算求解能力(利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内角与边长).空间向量法要求建立坐标系、写出点坐标、计算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距离或选择空间向量基底表示其他向量, 利用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计算各种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距离.两种方法针对不同的题型,各具优势,做题时选择合适的方法,快速准确的解题.【答案详解】 变式训练1 【解析】 解:(1)AB AD =,O 为BD 中点OA BD ∴⊥平面ABD 平面BCD =BD ,平面ABD ⊥平面BCD ,AO ⊂平面ABD OA ∴⊥平面BCDOA CD ∴⊥(2)作EF BD ⊥于F , 作EM BC ⊥于M ,连FM ,则EF OA OA ⊥平面BCD ,EF OAEF ∴⊥平面BCDEF BC ∴⊥平面BCD,EM BC EM EF E ⊥=BC ∴⊥平面EFMBC FM ∴⊥EMF ∴∠为二面角E BC D --的平面角, 即4EMF π∠=BO OD =,OCD ∆为正三角形BCD ∴∆为直角三角形2DE EA =1223FM BF ∴== 33122OA EF FM ∴===11131133326A BCD BCD V OA S -∆∴=⋅=⨯⨯⨯⨯= 变式训练2【解析】解:如图,易知1D C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1.BC D C ∴⊥在等腰梯形ABCD 中,过点C 作CG AB ⊥于点.G 则3AG =,1BG =,22213CG =-=, 所以22223(3)2 3.AC AG CG =+=+= 因此满足22216AC BC AB +==,所以.BC AC ⊥ 又1D C ,AC ⊂平面1AD C ,1D C AC C =, BC ∴⊥平面1AD C1D C ⊥平面ABCD14D DC π∴∠=,即直线1D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4π 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0)C ,(23,0,0)A ,(0,2,0)B ,1(0,0,2)D , (23,2,0)AB ∴=-,1(23,0,2).AD =-设平面11ABC D 的法向量(,,)n x y z =,由10,0,AB n AD n ⎧⋅=⎪⎨⋅=⎪⎩得2320,2320,x y x z ⎧-+=⎪⎨-+=⎪⎩ 取1x =,可得平面11ABC D 的一个法向量(1,3,3).n = 又1(0,0,2)CD =为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11ABC D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为θ, 则11||2321cos ||||727CD n CD n θ⋅===,因此平面11ABC D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7 故点C 到平面11ABC D 的距离为1||221||7CD n n ⋅= 故选.ABC。

2020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文)分层讲义(基础)立体几何第二章 空间角与距离

2020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文)分层讲义(基础)立体几何第二章 空间角与距离

文科:第二章空间角与距离一、考纲解读1. 掌握各种角的定义,弄清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两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与两平面所成的角的联系与区别 ,弄清他们各自的取值范围 。

2. 细心体会求空间角的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熟练掌握平移,射影等方法 二、命题趋势探究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二面角时高考中考查的热点,解答与空间角有关的问题时既可用传统法,又可用向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立体几何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因此应用向量这一工具解题更为重要,特别是要熟练掌握利用空间图形的特殊性,构造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空间角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空间图形的一个突出量化指标,是空间图形位置关系的具体体现,故以高频的考点出现在历届高考试题中,在选择题,填空题及解答题中均有出现。

三、知识点精讲 (一).空间角的定义和范围(1)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范围是(0]2π,,当θ=2π时,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2) 斜线AO 与它在平面α内的射影AB 所成角θ叫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角,如果直线和平面垂直,那么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2π;如果直线和平面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那么就是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为0.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2π,;斜线π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2(3)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角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棱为l,两个平面分别为α,β的二面角记做α-l-β,二面角的范围是[0,]π(4)一个平面垂直于二面角的公共棱l,且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分别是射线OA,OB,则∠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相交成直二面角的两个平面垂直.(二).点到平面距离的定义与常用术语点到平面的距离即点到它在平面内的正射影的距离.常用术语有以下4点.1.点在直线上的射影.自点A向直线l引垂线,垂足A叫做点A在直线l上的射影.点A到垂足的距离叫点到1直线的距离.2.点在平面内的射影.自点A向平面α引垂线,垂足A叫做点A在平面α内的射影,这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1做这点到平面的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3.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叫做斜足,斜线上一点和斜足间的线段,叫做这点到平面的斜线段.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足与斜足间的线段叫做这点到平面的斜线段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4.求点面距离的方法:①直接法:直接作面的垂线,确定垂足的位置;②等体积法:对同一个三棱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底和高计算体积并加以比较即可.③转化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常见的是转化为求与面平行的直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 四、解答题题型总结核心考点一:点到面的距离【例1】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π2ABC ∠=,AB a =,PA ⊥面ABCD ,PA a =.求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解析】22a . 【例2】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边长为a ,则1B 到平面11BC A 的距离为【解析】33a ;【例3】已知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棱1AB AD ==,棱12AA =.⑴求点1A 到平面11AB D 的距离. ⑴求点D 到平面11A BD 的距离.DCBAPD 1C 1B 1A 1D CBAEA 1B 1C 1ABCD 1D【解析】 ⑴23;⑴ 255;【例4】已知E 为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AB 的中点,求点B 到平面1A EC 的距离【解析】66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角与距离★★★高考考什么【考点透视】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求二面角每年必考,作为解答题可能性最大. 【热点透析】 1.转化思想:①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线面面面 ② 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平面角,然后解三角形2.求角的三个步骤:一猜,二证,三算.猜是关键,在作线面角时,利用空间图形的平行,垂直,对称关系,猜斜线上一点或斜线本身的射影一定落在平面的某个地方,然后再证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主要作法:①定义 ②三垂线定义 ③ 垂面法 距离【考点透视】判断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及多面体的体积。

【热点透析】 转化思想: ①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线线面面面 ; ②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转化为平行线面之间的距离, 平行线面、平行面面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与面的距离。

2.空间距离则主要是求点到面的距离主要方法: ①体积法; ②直接法,找出点在平面内的射影★★★高考将考什么【范例1】(07北京•理•16题)如图,在Rt AOB △中,π6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是直二面角.动点D 的斜边AB 上.(I )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II )当D 为AB 的中点时,求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III )求CD 与平面AOB 所成角的最大值.解法一:(I )由题意,CO AO ⊥,BO AO ⊥,BOC ∴∠是二面角B AO C --是直二面角, 又二面角B AO C --是直二面角, CO BO ∴⊥,又AO BO O =, CO ∴⊥平面AOB , 又CO ⊂平面COD .∴平面COD ⊥平面AOB .(II )作DE OB ⊥,垂足为E ,连结CE (如图),则DE AO ∥, CDE ∴∠是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的角.在Rt COE △中,2CO BO ==,112OE BO ==,CE ∴==又12DE AO ==. ∴在Rt CDE △中,tan CE CDE DE ===.OCA DBE∴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15arctan3.(III )由(I )知,CO ⊥平面AOB ,CDO ∴∠是CD 与平面AOB 所成的角,且2tan OC CDO OD OD ==.当OD 最小时,CDO ∠最大,这时,OD AB ⊥,垂足为D ,3OA OBOD AB ==23tan CDO =, CD ∴与平面AOB 所成角的最大值为23arctan. 解法二:(I )同解法一.(II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如图,则(000)O ,,,(0023)A ,,,(200)C ,,,(013)D ,,, (0023)OA ∴=,,,(213)CD =-,,,cos OA CDOA CD OA CD ∴<>=,642322==.∴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6arccos. (III )同解法一【范例2】(07福建•理•18题)如图,正三棱柱ABC -A1B1C1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CC1中点。

(Ⅰ)求证:AB 1⊥面A 1BD ;(Ⅱ)求二面角A -A1D -B 的大小;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解答:解法一:(Ⅰ)取BC 中点O ,连结AO .ABC △为正三角形,AO BC ∴⊥.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平面ABC ⊥平面11BCC B ,AO ∴⊥平面11BCC B .连结1B O ,在正方形11BB C C中,O D ,分别为1BC CC ,的中点,1B O BD ∴⊥,1AB BD∴⊥.在正方形11ABB A 中,11AB A B⊥,1AB ∴⊥平面1A BD.(Ⅱ)设1AB 与1A B交于点G ,在平面1A BD中,作1GF A D ⊥于F ,连结AF ,由(Ⅰ)得1AB ⊥平面1A BD.1AF A D∴⊥,AFG ∴∠为二面角1A A D B --的平面角.在1AA D△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45AF =,ABC D1A1C1BO FOCADB xyz又1122AG AB == 210sin 45AG AFG AF ∴===∠.所以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为10arcsin4. (Ⅲ)1A BD△中,1115226A BD BD A D A B S ===∴=△,,1BCD S =△.在正三棱柱中,1A 到平面11BCC B 3设点C 到平面1A BD的距离为d .由11A BCDC A BD V V --=得111333BCDA BD S S d =△△, 132BCD A BD S d ∴==△△. ∴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为2.解法二:(Ⅰ)取BC 中点O ,连结AO . ABC △为正三角形,AO BC ∴⊥.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平面ABC ⊥平面11BCC B ,AD ∴⊥平面11BCC B .取11B C 中点1O ,以O 为原点,OB ,1OO ,OA 的方向为x 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100)B ,,,(110)D -,,,1(023)A ,,,(003)A ,,,1(120)B ,,,1(123)AB ∴=-,,,(210)BD =-,,,1(123)BA =-,,. 12200AB BD =-++=,111430AB BA =-+-=, 1AB BD ∴⊥,11AB BA ⊥. 1AB ∴⊥平面1A BD .(Ⅱ)设平面1A AD的法向量为()x y z =,,n .(113)AD =--,,,1(020)AA =,,. AD ⊥n ,1AA ⊥n ,100AD AA ⎧=⎪∴⎨=⎪⎩,,n n 3020x y z y ⎧-+-=⎪∴⎨=⎪⎩,,03y x z =⎧⎪∴⎨=⎪⎩,.令1z =得(31)=,,n 为平面1A AD 的一个法向量.由(Ⅰ)知1AB ⊥平面1A BD,1AB ∴为平面1A BD 的法向量.cos <n ,111336222AB AB AB -->===n n .∴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为6arccos4.【点晴】由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寻找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位置,它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向量方法中注意动点的设法xz ABC D1A1C1BO Fy,在方法二中注意用分析法寻找思路。

【变式】在梯形ABCD 中,AB=BC=1,AD=2,90=∠=∠BAD CBA ,沿对角线AC 将折起,使点B 在平面ACD 内的射影O 恰在AC 上。

(1)求证:AB ⊥平面BCD (2)求异面直线BC 与AD 所成的角。

解:(1)在梯形ABCD 中,2AC DC ==,AD=2,222AD DC AC =+∴,DC AC ⊥∴ 又⊥BO 平面ACD ,故CD AB ⊥又BC AB ⊥,且C CD BC =⋂⊥∴AB 平面BCD (2)因为BA=BC ,AC BO ⊥,O ∴为AC 中点,取CD 中点E ,AB 中点F ,连结OE 、OF 、EF ,则OE//AD , OF//BC ,所以AD 与BC 所成的角为EOF ∠或其补角. 作FH//BO 交AC 于H ,连结HE, 则FH ⊥平面ACD472242342222222222=⎪⎪⎭⎫ ⎝⎛+⎪⎪⎭⎫ ⎝⎛+⎪⎪⎭⎫ ⎝⎛=++=+=∴EC HC FH EH FH EF 在三角形EOF 中,又21=FO ,EO=1由余弦定理知120,21cos =∠∴-=∠EOF EOF故异面直线BC 与AD 所成的角为60【点晴】折叠问题必须注意折叠前后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本题使用空间向量的方法也不失一种好方法。

【范例3】在四棱锥P-ABCD 中,ABCD 为正方形,PA⊥面ABCD ,PA =AB =a ,E 为BC 中点.(1)求平面PDE 与平面PAB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2)求平面PBA 与平面PD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1)延长AB 、DE 交于点F ,则PF 为平面PDE 与平面PAD 所成二面角的棱, ∵PA⊥平面ABCD , ∴AD⊥PA、AB, PA∩AB=A∴DA⊥平面BPA 于A, 过A 作AO⊥PF 于O ,连结OD, 则∠AOD 即为平面PDE 与平面PA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得25tan =∠AOD ,故面PDE 与面PA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25tan atc(2)解法1(面积法)如图∵AD⊥PA、AB, PA∩AB=A∴DA⊥平面BPA 于A, 同时BC⊥平面BPA 于B, ∴△PBA 是△PCD 在平面PBA 上的射影,设平面PBA 与平面PDC 所成二面角大小为θ, cosθ=S △PAB /S △PCD =/2θ=450,即平面BAP 与平面PDC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45°。

解法2(补形化为定义法)如图将四棱锥P-ABCD 补形 得正方体ABCD-PQMN ,则PQ⊥PA、PD ,于是∠APD 是两 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PAD 中,PA=AD ,则∠APD=45°。

即平面BAP 与平面PD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45°。

【点晴】求线面角、面面角关键在于准确作出角,同样遵循一作二证三计算的步骤,但应用面积射影法求二面角可避免找角,同学们注意经常使用。

【范例4】如图,四面体ABCD 中, O 、E 分别是BD 、BC 的中点,2, 2.CA CB CD BD AB AD ======(I )求证:AO ⊥平面BCD ; (II )求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III )求点E 到平面ACD 的距离。

方法一:(I )证明:连结OC,,.BO DO AB AD AO BD ==∴⊥ ,,.BO DO BC CD CO BD ==∴⊥ 在AOC ∆中,由已知可得1, 3.AO CO ==而2,AC =222,AO CO AC ∴+=ABMDEOC90,o AOC ∴∠=即.AO OC ⊥,BD OC O = AO ∴⊥平面BCD(II )解:取AC 的中点M ,连结OM 、ME 、OE ,由E 为BC 的中点知ME ∥AB,OE ∥DC∴直线OE 与EM 所成的锐角就是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的角 在OME ∆中,111,222EM AB OE DC ====OM 是直角AOC ∆斜边AC 上的中线,11,2OM AC ∴==cos 4OEM ∴∠=∴异面直线AB 与CD所成角的大小为arccos4(III )解:设点E 到平面ACD 的距离为.h11, (33)E ACD A CDE ACD CDE V V h S AO S --∆∆=∴=在ACD ∆中,2,CA CD AD ===122ACD S ∆∴==而211,22CDE AO S ∆===1.7CDE ACD AO S h S ∆∆∴===∴点E 到平面ACD的距离为7方法二:(I )同方法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