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型理论 王寅 认知语言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作者:————————————————————————————————日期:ﻩ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

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

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

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

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

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

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 式、转喻模式,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是“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能 理想化的” 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合现实 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精确、很好、 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全不好。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ICM与语义理解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 人面-花瓶图” ►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 在事实和认识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⑴视觉幻影。 ⑵视觉滞留。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认知模型理论 王寅 认知语言学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王寅 认知语言学第六章

第二部分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现实生活中对“母亲”的用法,并不完全与 ICM相符,下面几种说法都突显了某一或者几 个CM,即突显了ICM集束中的某一或几个CM:
例:⑴他长得一点也不像她妈。(突显遗传模型) ⑵失败是成功之母。(生殖模型或谱系模型的隐 喻用法,删除其他模型)

第四节
概述
ICM与转喻
其他转喻模型
4.1 概述
Ungerer & Schmid(1996:45-49)
Ungerer & Schmid(1996)
Context 1 “swimming” People, sea, wave; Walk, swim, dive
Context 2 “sunbathing” people, sun, sand, towel; Lie down, sleep Context 3 “Building a sandcastle” People, sand, bucket; Dig, shape, build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3.1 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人面-花瓶图(Face-vase Illusion)
CM分类:
1.基本认知模型: 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 情感等最基本的CM。 2.复杂认知模型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 知模型
分类(Taxonomy), 是人类进行范畴化的基础
1.2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王寅(2005)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

王寅(2005)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王 寅 提 要 雷可夫和约翰逊(1999)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严厉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客观主义。

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在西方哲学界、认知科学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对语言成因以及其他若干相关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客观主义 非客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 B08一、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 当笔者于2000年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语言学家雷可夫(Lakoff)时,曾就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向其讨教。

他毫不犹豫地答曰“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 ophy),并对其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他坚决否认该理论是经验主义(em piricism)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中和,将其称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

他还赠送笔者一本他与美国俄勒冈大学著名哲学教授约翰逊(Johns on)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以下简称《体验哲学》)。

近两年来,这本书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评述不断。

《哲学界》杂志评价说,该书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将会根本改变(radically change)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对人类本质的理解、智能的研究、感知的描写、思维模式的确定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本书提出的挑战性论述会使我们澄清对人类心智机制的理解。

《纽约时报》也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作者的抱负是远大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在从事一项隐喻基因研究工程,力图勾画出人类思想的基因密码。

特纳(Turner)认为这本书将会成为学术界的最佳畅销书。

认知模型理论

认知模型理论
1.2 理想化认知模型 Nhomakorabea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 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 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 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 whole, 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 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 成,因此又叫集束模型,具有整体性。



CM的性质(Lakoff, 1987) 体验性 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互动性 完形性
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内在性
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 性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 性、普遍性。 开放性 Basically Open-ended, Never Exhaustive 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 关联性Closely Interrelated 普遍性Omnipresent
1.3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CM是有多个CM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 化框架知识,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它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 因此,ICM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 CM、认知域、框架、图式、脚本、常规等。

⑴域(Domain) 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语义域 (Semantic Domain),是Taylor所用术语 Langacker,抽象域(Abstract Domain)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

58
认知语义学也有很多重要的论述。据 Lakoff 教授去年对 笔者 所作的介绍 , Jackendoff 教授将 很快 出版 一本 1000 多页 的 认 知语义学 专著。 Lakoff & Johnson( 1999: 497) 认为 : 认知 语义学 主要研究 人 类的概念系统、 意义 和推理 , 简而 言之 , 研究人 类的推 理。认 知语义学是描写概念结构 , 而概念结构又是认 知过程的产物 , 认知又是与人类的心理经验、 认知模型、 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 的 , 这就构成了认知语义 学研究 基础。他 们充分 强调人类 的 经验能力和认知能力 , 认为没有独立于认知以 外的语义 , 也没 有独立于人类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他们坚决反对客观主义 的真值对应 论、 真值条件 语义论 , 认 为语义是 一种心 理现象 , 语义的形成与人类概念的形成同时并举。 在西方文化及哲学中 , 客观主 义从前 苏格拉 底时代一 直 到今天 , 始终占统治地位。该理论认为 : 范畴及其特征和关系 是客观现实中就存在的 , 是独立 于人的 意识的 ; 人类 的心智、 意义仅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 , 是对自然的客 观映射 , 可正确 地推理出外部世界的范畴和 逻辑 ; 意义是 客观的、 形 式的 , 排 除了所有主观因素 , 意义 与人的 身体经验 、 神 经系统、 主观 因 素无关 ; 思维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 , 心智可像计算机一样 对符号进行运作 ; 符号是通过与外界事物对应 而获得意义的 , 它具有独立于有机体的特性 ; 思维具有原子特 征 , 即可被分解 为简单的! 建造构块∀ , 并可结合成复合体 , 根据规则运作。在 这种思想下就必然会产生这样 的观点 : 语 言符号 与它们所 指 的客观范畴 密切相关 , 如 此语言 符号才 有意义。 这就产生 了 研究语义的一种特殊方法 : 客观主义语义学 , 主要包括真值对 应论和真值条件论。 客观主义者在对语义用外 延法研 究时 , 注重 描述话语 与 环境是如何匹配的 ? 一些语义学家运用了! 真值对应论∀ 或叫 ! 真实论∀ , 真值在于符号与事态之间的对应 , 话语与情景相匹 配或相对应则为真 , 否则为假。真值对应论始于弗雷格 , 他认 为所有的意 义和思维是与 身体分离 的 , 是形式 的。另一种 理 论就是! 真值条件论∀ 。他们认为语言惯常赋予每句一客观意 义 , 决定了该句的客观真 值条件。 理解一 个句子 的意义就 是 能够确定所述话语的真值条件 , 即使语句成真 的条件。 这两种学派都采用形式主 义的研 究方法 , 因 此客观主 义 语义学又常被叫作形式语义学 , 但 在传统 上一般 将真值条 件 语义学称为形式语义学 ∃ , 这 是在 认知 语义学 之前 语义学 研 究的主要方 法之一。两者都以 外延论 为基础 , 本 质上属于 客 观主义 , 在语义描写时避免受心理因素的干扰 , 并认为语义与 任何种类的概念形成和认知处理过程无关。 客观主义是构成第一代认 知科学 的基础 , 与 其针锋相 对 的是体验哲 学和互动论 , 构成了 第二代 认知科 学的基 础。客 观主义语义 论者没认识到人 在产生 真值意念 时所起 的作用 , 人们对一句话成真的条件与人的心智和概念化密切相关。他 们否定主观认知在形成语义时 的任何 作用 , 意义 被认为是 与 我们的体验、 想象和感觉没 有任何 关系。在弗 雷格 ( Frege) 的 影响下 , 英美分析哲学 ( 形式主 义哲学 和自然语 言哲学 ) 被 定 义为对所谓普遍的、 脱离 身体的 系统意义 、 命 题、 功能进行 形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_七论语言的体验性_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_七论语言的体验性_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

2006年11月第22卷 第6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Nov.,2006Vol.22 No.6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王 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提 要:人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

本文尝试以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核心思想“现实—认知—语言”为基线,将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以及国外主要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贯通起来,图1 从图1可见,体验哲学和C L认为人们的认知过程起始于互动性的感知体验(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逐步形成了意象图式(I m age Sche ma),在此基础上结合隐喻模型、换喻模型、命题模型,建构出抽象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简称C M),若干个相关C M整合起来进而形成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 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 C M),基于此自然就可形成一个范畴原型,进而可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同时形成意义。

将范畴、概念和意义用语言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词语和构造。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基本概念,又逐步将其组合和整合成复杂概念,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复杂概念结构。

2.感觉、知觉和表象从体验到意象图式的过程可根据普通心理学讨论的感觉(Sensati on)、知觉(Percep ti on)和表象(I m2 age)来解释,这三个过程的递进关系就表示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初始阶段的一般规律。

2.1感觉 客观世界是我们感觉的源泉,其中的事物在当前情况下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它的个别属性就会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某种反映,这就是我们对该事物的初步“感觉”,它是认识的最简单形式,人们一开始就是依靠它来认识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意象图式语言学第六章

意象图式语言学第六章
(image schema)。
Contents 1
Contents 2
第五页,共29页。
图示
“图示”在古希腊哲学家眼中被视为一种固定的模板 (fixed templates)。康德认为“图示”是连接感知和 概念的纽带。英国心理学家F.Bartlett发现:人的记忆能 够把各种信息和经验组织成认知结构,形成常规图示,储 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新的经验可通过与其对比而被理解。 皮亚杰则运用“图示观”来论述他的发生心理学和建构论 思想,认为“图示来源于动作”。
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 结构。
(2)Image schemas can be generally be defined as dynamic analog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relations and movements in space. (Gibbs and Colston,1995:349) 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 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
Contents
范畴的概念
1
意象图示
2
Contents 1
第一页,共29页。
范畴化
范畴(category):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
范畴化(categorization):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 分类的过程。
Contents 1
Contents 1
Contents 2
第六页,共29页。
图示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in general, there seems to be a schema for lexicalization, the sense of which is that the act of lexicalizing something is the act of presenting it as an established category of human thought. If a lexical item exists, in other words, it must exist as some part of a frame and must correspond to some part of a schema.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基于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和体验哲学,在反思和批判索绪尔与乔姆斯基的客观主义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和浅显的语言,对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对于普及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简介:王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同时两者之间亦有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认知科学既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为后者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汲取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成为认知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者们一般将认知语言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研究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

但我们所说的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自Dirven于1989年春在德国的Duisburg(杜伊斯堡)组织了第一届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以来,已召开了九届大会。

这期间国内外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还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期刊。

基于体验哲学建立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接受了Chomsky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的主张,但坚决反对他所主张的“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形式观”。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具有自治性。

据此,我们必须从人类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来源。

由于认知语言学尚未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各路学者对其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尚缺少一个关于认知语言学的严密而又完整的定义。

笔者综合当前著名认知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狭义认知语言学权宜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结构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意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理解,如 “路径图式”、“容器图式”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 意象和意义。
语篇的认知模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模型 ,如“事件框架”、“信念-愿望模型”等,有助于学生 理解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05
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人机交互
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实现更加 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
信息检索与推荐
探究如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更加精准地检 索和推荐信息内容。
THANK YOU
比较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认知结构和表达方式,揭示语言的共 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语言学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
语言与文化认同
探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文化认同,理解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 要角色。
认知语言学的技术应用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然语言处 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01
研究语言与认知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究语言习得的机制和
过程。
认知语言学与哲学的交叉
02
探讨语言与意义、真理、知识等哲学问题的关系,深化对语言
本质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03
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
认知理解和生成。
认知语言学的跨文化研究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 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变化。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动态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 语义等方面的演变,这些演变是由 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所驱动的 。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王寅)

实际场景
识解
主动态/被动态等 主动态 被动态等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CM + ICM
语篇、 语篇、连贯
突显
4.
主题
体验生活 时序与句序; 时序与句序;CDS CRP、概念隐喻、象似性 、概念隐喻、 组句成篇的顺序
语 互动体验、心智连贯 互动体验、
连贯语篇
替换、 替换、替代 篇
跨域认知
语篇隐喻、寓言、 语篇隐喻、寓言、比兴
Thank you for you attention!
祝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兴旺发达
衷心希望各位学者能在这一领域 有所超越,有所作为! 有所超越,有所作为!

施事、 施事、受事 事物的属权、 事物的属权、 记数
名词格的语法化 所有格、 所有格、可数性的语法化
名词的主格与宾格 名词的所有格和可数性
2. 词 汇 化
动作特征、 动作特征、 事件类型 动词语法化 动词: 动词:时体态式 数量 距离象似性 物记数; 物记数;动作 数量/距离象似性 有方向U 有方向 & S, , 基于体验的语法化 1996:260 有界/无界 有界 无界 认知域(概念、语义) 认知域(概念、语义)的 范围 词素分析两张表 词法 U/C;动作延续和终止;有界化 ;动作延续和终止;
认知教学法
正是CL 站在这些理论的前沿, 正是 CL站在这些理论的前沿 , 从中吸取了
合理的养分,才使得其语言理论更具解释力。 合理的养分,才使得其语言理论更具解释力。
是否前沿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在违心吹捧, 是否前沿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在违心吹捧,而
是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磨, 是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磨,通过其对语言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

现实·认知·语言

现实·认知·语言

介对语 言发生作用 ,语言 是认知发展 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 , 语言对认 知和现实有一定的反作用 。 ( 王寅,2 0 :1 ) 0 7 4
结 构 、不 同 的语 义系 统 ,将对 人 们 的认 知产 生 不 同的 影 响 。人类 语言促进 了人类认知 的发展 ,而人类认 知的发展
认知语 言学特 点是着重 阐释语言和 一般认 知能力之 间 进而决定着人类语言的进步。 密不可 分的联系 。一方面 认知必须借 助语言来 凝化 ;另 一 方面语 言也是认 知的基础 。斯大林在 “ 马克 思主义和语 言 七、认知观一语言观 语言 是 人类 表 达观 念和 思想 的最 明显 的方 式之 一 。
动 ,承 认 认 知 和 语 言 具 有 一 定 的主 观 性 , 这 就 是 体 验 哲 学 的 。对 于 语 言 表 征 而 言 ,最 主 要 的认 知 环 节 是对 语 义 的 记
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的看法 。 五、现实与语 言
忆 和 利 用 知 识 进 行 语 义 推 导 ,准 确 地 获 得 对 于 语 言 形 式 的 语义 解 释 。 ( 植 ,2 0 : 1 ) 卢 0 6 4
晓 。词 汇 量 是 世 界 观 复 杂 度 的 标 记 符 。 词 汇 量 反 映 了对 世 因此 ,我们 的心理绝不可 能像镜子 一样来反 映客观外界 ,
界认识 的复杂程 度 ,复杂 的认知会产 生复杂 的词汇系统 。
其 问必 有人 的参与 ,含 有 一定 的主观 加工 成 分 。 ” ( 王
因 ( ee m m )在拼 写上模仿 了基 因 ( e e g n ),意 为模 仿 ,从 以传播 、仿制之后才 具有模因性。
用 语言表达 。而且 ,从个 系和种 系认知能力 发展的观 点来 就语言本 身而言 ,认知语言学 认为语言 不完全是形 式

认知翻译研究_理论与方法_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_理论与方法_王寅

, “多元并蓄、 覆、 消解” 而当信守 中庸自洽” 之道。 “译无定论” , “译有定 若说 此话为过,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还是有规可循, 有距可蹈的; 若说
1
, “多元化、 规” 此话也不妥, 特别是在后现代时期倡导 多视角” 的今天, 墨守成规, 信守一家之言, “上勾下联” 有悖于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取之道为: 翻译学当走 之路, 即立足于翻译学, 既 “形而上” 要向上发展进入到 理论层面, 从后现代哲学理论审视翻译学科建设; 也应向下联通, 进 “ ” , 。 , 入到 形而下 实验层面 用有效数据支撑理论建构 本组四文便是基于这一思路编纂而成的 这 将有助于国内同行扩大视野, 兼达环宇, 坚定地沿着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的方向前进!
“数法并 进设备不断设计出种种实验和方法 。本文简述了十数种常见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讨论其优缺点, 积极推荐 “上勾下联” “形而上 ” 用” 的策略。当今认知翻译学当走 之路, 即立足于翻译学, 既要向上发展进入到 理论层面; 也 “形而下” “三合一” 应向下联通, 进入到 实验层面。只有真正实现 目标, 才能大力推进我国认知翻译学的建设, 尽早 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 。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 翻译过程; 翻译能力; 实验方法; 上勾下联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58/ki.flatt.003963 文章编号: 1004 - 6038 ( 2014 ) 02 法
知翻译学” 也与此相仿, 应当探索如何将先进的 科技设备和软件运用于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的 实验和数据分析上。进入 21 世纪以来, 这一趋 势更为明显, 欧洲等地建立了研究“翻译过程 ” 的机构和所立科研项目主要有: ( 1 ) 丹麦的 CRITT (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 ; ( 2 ) 挪 威 的 EXPERTISE ( Expert Probing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Processes) ; ( 3 ) 巴西的 UFM G ( Universidade Federal de M inas Gerais ) LETRA ( Laboratory for Experimentation in Translation) ; ( 4 ) EYETOIT 欧洲项目, 主要参与者来 自奥地利、 保加利亚、 丹麦、 芬兰、 挪威、 瑞典等 Eye Tracking 、 Keystroke Logging 三 国, 将 EEG 、 项技术 结 合 起 来 研 究 翻 译 背 后 的 认 知 机 制, Lachaud ( 2011 : 131 - 154 ) 对其作出了论述; ( 5) 西班牙的 PACTE( Expertise and Environment in Translation 翻译能力和评价习得过程) ; ( 6 ) 奥 地 利 的 TransComp ( Translation Competence ) 、 Gpferich 等 ( 2008 ) 、 Gpferich ( 2009 ) 追踪一组学生数年的翻译过程, 且与专 家译者对比; ( 7 ) 瑞 士 的 CTP ( Capture Translation Process) 。 本文拟简述译界常用的十数种实验方法及 其优缺点, 以飨读者。 2. 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 2. 1 翻译过程 “过程” 任何行为都有 和“结果 ” 之分, 前者 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终极产品。 过往翻译研究大多落在“译文结果 ” 上, 注重分 析、 对比、 评价译文, 而忽视了译文产生的过程, 这一缺 陷 近 年 来 得 到 了 扭 转。20 世 纪 80 年 Krings ( 1986 ) 、Gerloff ( 1986 ) 、Lrscher 代, ( 1986 ) 、 Jskelinen ( 1989 ) 等在认知科学 ( 特 别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语言学、 现代实验设备和 计算机软件) 的影响下提出用实证的方法来研 “翻译过程 ( Translation Process ) ” , 究 这个过程 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翻译活动中的思维过程 。 显 然, 这一研究新范式跳出传统思路, 具有明显的 后现代意识。

认知语言学讲稿(第一二讲)

认知语言学讲稿(第一二讲)

《认知语言学》讲稿参考书目: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德)温格瑞尔/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中译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王寅,赵永峰《认知语言学著作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讲概述第二讲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第三讲主体与背景第四讲意象图式第五讲认知模型理论第六讲隐喻和转喻第七讲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第八讲整合与关联第九讲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讲概述一、认知、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三、认知语言学的特点一、认知、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或认识(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

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

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

——《现汉第五版》认知:直接依靠主体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借助实践手段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田运“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

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

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

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

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

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

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语言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包含的范围广泛根据《MIT认知科学百科词典》(1999)的定义,“认知语言学”并不是指一个独立或统一的语言理论,而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其中包括多种不同的理论和研究项目。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Themeaningofawordianaccumulationofformerapplicationofaword torefertopecificthing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of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模型理论
心智空间+CM+ECM=认知模型理论
建构
构建
句法结构
意象图式
形 成
互动体验
形成 原型
解释语义
构建
范畴
概念、意义
经典理论 原型理论
(P180)
.

内容
第一部分 CM与ICM 1.基本概念 2.ICM和语义理解 3.ICM和转喻
第二部分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1.心智空间 2. 融合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认知模型的定义和性质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框架 ≈
.
CM分类:
1.基本认知模型:
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 情感等最基本的CM。
2.复杂认知模型
分类(Taxonomy), 是人类进行范畴化的基础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 知模型
.
1.2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 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 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 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 whole, 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 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Semantic Domain),是Taylor所用术语 Langacker,抽象域(Abstract Domain)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
.
⑵图式(Schema) Taylor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模型,通过一个或
一组图式可建构一个认知域,通过突显相关认 知域的特定区域或构架就可理解一个语言形式 的意义。
.
⑶框架(Frame) Minsky “Frame Theory” 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 要理解语句的意义,就要将其放入有关的框架
(认知域)中去理解,
.
⑷常规(Stereotype) Putnam (1975 )提出的术语 正常情形的理想化心智表征(an idealized
.
1.3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CM是有多个CM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 化框架知识,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它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
因此,ICM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 CM、认知域、框架、图式、脚本、常规等。
.
⑴域(Domain) 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语义域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 normal case)
.
⑸脚本(Script) Schank& Abelson 1975, 脚本理论 主要是用来描写一个动作性场景中的有情节有
程序的事件。 “去饭馆吃饭” 人物,道具,事件
.
ICM(≈抽象域)
CM ≈
域 ≈ 辖域 ≈
.
Bachelor与下列CM有关:(1)人要结婚;(2)异 性结婚;(3)一夫一妻;(4)到某一年龄就要结 婚;(5)婚姻关系;(6)养家糊口;(7)男性该婚 而未婚等
BACHELORHOOD-ICM=CM1+CM2+CM3+…CMN
.
ICM建立的四原则(认知模型)
⑴命题结构原则: ⑵意象图式原则: ⑶隐喻映射原则: ⑷转喻映射原则:
内在性
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
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性 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性、 普遍性。
开放性 Basically Open-ended, Never Exhaustive
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 关联性Closely Interrelated 普遍性Omnipresent
Context 2 “sunbathing” people, sun, sand, towel; Lie down, sleep
Cognitive model On the beach
Context 3 “Building a sandcastle” People, sand, bucket;
Dig, shape, build

.
Lakoff “星期”
理解“星期二”这一概念需要一个相关的理想化 模式,即有一个由太阳运转所定义的自然周期,这个 周期我们规定为七天,按照线性排序,从第一天星期 日开始,到第七天结束,而第三天便是“星期二”。
这一“星期”模式是理想化的,并非是自然界中 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主观创造出来的。而在有的文 化中(印度尼西亚东南部巴厘人)一个星期并非固定 七天,五天、六天都有。
Sun
Sand
Sea
Weather
Beach
Weekend
Fishing
People
Holidays
Boats
Eating
Work
Money
Cars
.
CM的性质
CM的性质(Lakoff, 1987)
体验性 互动性
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完形性 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Other contexts
Context 5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People, sand, waves, shells;
Walk, talk…
Context 4 “picnicking” people, sandwiches; Eat, drink
.
P205
Exemplary Network of CM
与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信息相关的心智现象。 CM是基于一组相关情景和语境,储存在人类
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所有相关知识的表征,它 是形成范畴和概念的基础。
Ungerer & Schmid(1996:45-49)
.
Ungerer & Schmid(1996)
Context 1 “swimming” People, sea, wave; Walk, swim, dive
.
1.1 CM的定义和性质
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CM):就是人 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 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 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
CM与情景(situation)、语境(context)的区 别
情景是指现实世界中的情形。 语境是话语可被理解的一组背景知识,是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