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
服务的。
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板书课题: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
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
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
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
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
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
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
首先是外部造型。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
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
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
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
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
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
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
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
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
其次,从内部空间
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
在哥特式教堂中,
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
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
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
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
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
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
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3、伊斯兰建筑
概述:伊斯兰教的概况。
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清真寺。
结合《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和《泰姬·玛哈尔陵》,从造型上分析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巩固与小结
(四)相关链接
(五)总结
提问:看了哥特式教堂的尖塔和清真寺,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提示:你是否有一种向上升腾的肃穆感?如果不把它作为教堂,
你认为它可以做什么用?
总结:如果把它作为住宅、办公场所,总觉得它缺少一些人的气息,它给人的感觉太理性、太冷漠了。
而这种感觉正是宗教建筑所
要传达的,所以说,不同的建筑形式是为不同的功能服务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佛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佛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佛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佛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
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佛
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概述:佛教的发展概况。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人居住和修持的场所,历来为佛教活动的中心。
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说,佛
寺殿堂作为荟萃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建筑形式:
寺、院、庙、庵“寺”:本为古代官署名。
《汉书·元帝纪》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如太常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
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
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
《大宋僧史略》:“寺者…本是司名。
西僧乍来,权止公司。
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
僧寺之名始于此也。
”
“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引申为周围有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
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
建的翻经院。
至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如金陵瑞相院)。
“庙”:奉祀祖宗或前代贤哲之所,后用以称奉祀神佛的场所。
“庵”:古代隐世修行者所居的茅屋;后用以称比丘尼所居佛寺。
寺院兴废
南朝佛寺:刘宋1913所,萧齐2015所,萧梁2846所,陈朝
1232所。
北朝:北魏3万余所(北魏末年仅洛阳佛寺1367所),东魏、北
齐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
元明清三代佛教发展相对稳定。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全国佛寺2318所。
明代为区别寺刹,分为禅寺、讲寺、教寺三类。
清初官建
大寺6073所,私建大寺8450所,全国大小寺院共79622所。
晚清
以来,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
殿堂布置:寺院典型结构特点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
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学生活动:
对佛教建筑作综合评述
总结: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