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事分析ppt课件
• 随手关上水龙头 • 自备购物袋、餐盒 • 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 捐赠多余物品 • 乘坐公共汽车
寄语
•保护环境,积极行动起来
The End
电子10-1 王志华
• 生态治理
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有害生物与资源进 行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 植树造林
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是培育 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
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这不仅要求我们每个人拥有保护自然 的意识,还要求整个社会同样具有这种意 识。拥有了这种保护自然的意识,我们才 能我们的主观愿望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物质性的 体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的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出来并不意味着 脱离自然界,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 只能取自物质的自然界。
因此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界而生存。 可是··· 一旦自然被破坏殆尽,人类将怎么办??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生态治理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有害生物与资源进行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植树造林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这不仅要求我们每个人拥有保护自然的意识还要求整个社会同样具有这种意识
人与自然
Human and Nature
自然界一直以来都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没 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的 今天。
可是,人类又对自然做了什么?? ··· ···
废 气
废 水 、 固 体 废 弃 物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近年来,考研政治的复习备战工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子备考的重要环节。
而政治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深入理解和掌握在考研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答案,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研政治。
I. 真题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本次真题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体从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方面展开。
下面将对真题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解析:1. 认识论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认识规律以及认识方法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出现了对认识的本质和认识方式的提问。
考生需要从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反射性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这一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思辨和实践经验进行回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辩证法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事物发展和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方法以及辩证法的实践意义等方面。
考生需要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在本次考题中,考生需要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应用例子来加深自己的回答。
4.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是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主张历史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等。
考生需要明确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并能够分析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II. 答案解析在面对以上的问题时,考生需要在回答中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系统性理解和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案例分析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后的160年间,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学说以及由这一学说所指导的运动却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前进中也难免要出现挫折。
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这时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死亡了”、“社会主义终结了”、“共产主义将成为20世纪的遗产”等悲观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受到了某些人的挑战和质疑。
但是,之后又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让人振奋的事情。
一、苏东剧变后,在不少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一些人远离马克思、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当代西方一些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理论家却走近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例如法国的德里达、德国的哈贝马斯等,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
早在l993年,德里达就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的著名演说,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哈贝马斯在其所著《追补的革命》一书中说:“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
在2 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为什么这些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会在马克思主义处于极其困难的时刻走近马克思呢?这绝非偶然,需要我们深思。
二、l999年10月BBC广播公司宣布了它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的结果:人们评选的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别列为二、三、四名。
BBC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去年12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的文章又提到了这件事,并且指出:“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扭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3.3)--第四章第3课教学案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教学案例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
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
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
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
思考与讨论1.在一千年的历史天空中,思想大师如繁星闪耀,为什么马克思被看做是最亮的一颗?马克思的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能产生这种影响?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对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提供了什么启示?案例点评20世纪末.人类在公元纪年后经历的第二个千年即将过去,新的千年即将开始。
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开始盘点过去的一千年。
以千年为单位来评价人物,背景放大了,人物形象缩小了。
在一千年的历史天空中,风云人物和思想大师如群星闪耀。
马克思能被人们看做是其中最亮的一颗星辰,这是十分难得的,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作出这样评价的不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
这是耐人寻味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故乡,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
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现在的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比较成熟,被我们中的一些人看作是天堂胜境。
但是,生活在那个社会的人们并没有失去基本的清醒。
马克思接连在几次评选中胜出,就说明这一点。
人们认识到,西方社会的若干进步,是马克思学说和工人斗争的结果。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不会过时。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是有所区别的。
西方有些人可能崇拜马克思,但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实也不能因为这一评选结果,就简单的认为西方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接受马克思主义。
事实比这复杂得多。
比如,西方人对马克思的热评,与社会民主党人在西方社会中影响的扩大有一定的关系。
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当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但它毕竟也受到马克思得影响,并把马克思作为自己重要的思想领袖。
现代西方人能够接受多少马克思主义,那是他们的事,但他们这样崇敬马克思,我们的有同感。
这至少间接地表明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影响,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生命力。
马原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
半期考试(案例分析)要求:1、每位同学需在以下提供的九个专题共二十七个案例中,任意选取三个案例,但不能在同一专题中选择两个及以上的案例,根据案例材料后的问题进行分析,要求每个案例分析字数在1000字左右。
2、写明案例序号(如案例一、案例七等等),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有理有据、分析全面细致。
3、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如重复率超过30%认定为抄袭,半期考试成绩记0分。
4、所有内容一律手写。
5、所有案例分析作业一律在本学期第十四周上课时交给任课教师。
(由任课教师转交给班级主管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专题一案例(案例一-案例三)案例一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镜头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光明日报》1999年12月30日载: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分别高于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
马克思(1818-1883)于1848年与恩格斯一道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并于1867年出版了他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共产党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
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镜头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
马原 案例分析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即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其中,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认识事物的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改造世界的规律的科学。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深刻阐述了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毛泽东同志指出,“辩证法是一种观念形态,它是揭露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更是改造世界的科学。
”毛泽东同志还指出,“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更是改造世界的科学。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基本原理,即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纲领。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案例]: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我国既要立足国内自主研发,也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
相关知识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案例思考:以上案例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案例分析: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在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人类应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又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成长。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我们应明确发展低碳经济阶段性特征,努力促进新事物成长。
解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经典文献与案例
解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经典文献与案例马克思主义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科,其中经典文献与案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这些经典文献与案例,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基本原则和实践应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经典文献与案例,并分析其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性《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共同撰写的一部文献,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
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目标。
《共产党宣言》首次公开宣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和目标,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读《共产党宣言》,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这个经典文献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剧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动荡。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二、《资本论》的深度剖析《资本论》是马克思撰写的重要著作,它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运行机制和潜在矛盾。
《资本论》通过对商品、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积累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性质和无限扩张的趋势。
研究《资本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经济问题,并探索解决之道。
三、经典案例与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经典案例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等。
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教训。
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我们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挑战。
这些挑战的应对手段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实践社会主义理想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值。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比例。例: 一只羊与两把斧头相交换,两把斧头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 因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但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各不相同,不具可比性。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商
品
二
交换价值
因
素
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的表现形式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 换价值的基础。
辩析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 没有价值。
❖ 正确。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人 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
❖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通常 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中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 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即劳 动生产率)成反比。——马克思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类别
商品数 量(个)
耗费时 间(小
时)
总价值( 万元)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 1、商品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的条件
❖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 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①价值量的决定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 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 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实践案例讨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实践案例讨论一、案例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从农业社会逐步实现工业化,并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视为这一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的基石,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成效。
二、案例一: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农村改革1. 案例背景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农村地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阵地。
经过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建立了以农村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农村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
2. 案例分析在农村改革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农业经济的社会属性出发,深入分析了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矛盾,提出了实现农业社会化的方针政策。
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措施,成功解决了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案例二: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案例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迈向现代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 案例分析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中国共产党以及经济学家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通过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成功地建立了一体两制的经济体制,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案例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案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促使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案例分析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推动节能减排等措施,中国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具体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从社会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选取典型案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阶级案例分析社会阶级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选取当代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比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清晰地展现阶级的存在与发展。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经济差距。
在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而农村地区由于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人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就业和收入问题也普遍存在。
这种城乡差距恰恰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存在和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权限所形成的,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在城乡差距案例中,城市居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从而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
而农村居民则作为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民阶级,相对较少地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因此在城乡差距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历史唯物主义案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
我们选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作为案例,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可以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计划安排。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经济增长面临瓶颈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际案例分析及思考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际案例分析及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中,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
案例一: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社会分工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不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不同的职能和角色。
然而,在实际社会中,社会分工往往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家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分工非常明显,工人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他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工资,而企业家却可以通过获取剩余价值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
这个案例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让社会分工更加合理,避免社会不平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必须消除剥削和压迫的制度根源,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这样,社会分工才能更加合理,人们的劳动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体现。
案例二:商品交换与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商品交换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商品交换是指通过货币来实现的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然而,这种交换关系往往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的转化。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通过购买商品,人们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参与到各种社会关系中。
例如,当我们选择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时,我们往往会考虑到这个品牌的口碑、品质以及与其他人的社交关系等因素。
通过商品交换,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因素也在不断地转化和重构。
这个案例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商品交换对于社会关系的影响如何?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交换的基础是私有制,而私有制是一种剥削和压迫的制度。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商品交换真正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平等。
案例三: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社会发展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社会从一个历史时期向另一个历史时期的转变过程。
马原案例分析
马原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理工科学生所学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思想自觉。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案例,来探讨马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社会分配的案例。
在一个小组里,有三个成员,分别是小明、小红和小李。
他们在一次小组作业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了老师的表扬。
在奖励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应该是按劳分配,即按照每个人的付出来进行相应的奖励。
小明在这次作业中付出了最多的努力,他做了大部分的工作,因此应该得到最多的奖励;小红和小李的付出相对较少,所以应该得到相对较少的奖励。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在小组中进行奖励分配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阶级斗争的案例。
在一个公司里,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公司决定进行裁员,其中包括了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会出现阶级斗争的情况。
因为裁员会导致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工作,而这部分工人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会因此而产生不满和抗议。
而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和资本家则会因为裁员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社会发展的案例。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大等。
这就需要国家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通过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来调节贫富差距,通过区域发展政策来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国家发展中的应用和意义。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尝试在师生学习共同体内深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选择何种方式、何种平台授课?授课前,对所教2个班共计210位同学调查发现(回收问卷178份),近二至三成的同学无电脑只有智能手机,近二成的同学无WI-FI 只有流量包。
由此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选择首要考虑在保障公平的底线上寻求效率,采取语音授课教学,删除课件内所有动画,缩减课件张数,不插播视频文件,节约学生流量;在线教学总程切割为每30分钟一个单元,中间插播5分钟眼保健操让学生休息;课程教学平台以腾讯课堂为主,雨课堂发放教学课件预习复习、问卷星二维码课后测验、相关慕课辅助。
第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在线学习保持率,坚定“四个自信”?一是以故事和悬念为抓手,深耕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趣味性、探索性和真理性。
课程以多样化的故事导入,逐层递进抛出问题,探索马原理的分析和解释,比如通过分析疫情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在现实问题中习得联系和发展的原理;通过分析地质运动,因材施教,与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感受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类领会,让学生在体会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习得感恩;通过“一国两制”的历史回顾,与学生一起分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同时,拓展理论内容,在教材讲解基础上设置延伸性模块,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内容。
二是师生间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充足的在线资源支持下,弱化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转向学生求教,鼓励学生质疑和审辩,并及时回应学生在讨论小窗、微信群的各种问题,师生间形成学习共同体。
三是满足学生的及时需求。
本门课程对学生而言是考研必考科目,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近10年考研真题,一方面将真题分解到每堂课知识点后,切换学生注意力,保障在线学习保持率;另一方面课后测验再以真题重审和巩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0道最新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材料1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
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
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
第三,设计科学的教材结构,寻找社会需求、学生 发展和语文学习的最佳结合点,构建语文教材编写 体系。
第四,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 关系,使学生以教材为凭借,自觉获得语文知识, 培养能力,促进发展。
2020/4/11
16
反思: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鲁迅先生是一个大师,但不是神人。他的文章也不 是永远必须放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鲁迅先 生那个时代是热血抗争的时代,是革命与战争的时 代。然而21世纪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环境,现在 的青年对阿Q的兴趣肯定没幻想性比较强的金庸小 说大,鲁迅的文章大多是教材安排我们去看的,金 庸的多是读者自己愿意去看的。这是一个事实。另 外,鲁迅小说与金庸武侠同样体现爱国主义思想, 而金庸先生的小说,比起深刻隐晦的鲁迅文字风格 来说,其可读性也许更加适合中小学生,这也是一 个事实。
2020/4/11
7
适应当代中学生要求
语文课程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可以作为个体的表达 工具,也可以作为实现文化延续与传承的工具。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文以载道”被提到一个压 倒其他价值的绝对地步。
不可否认,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民族魂”,但长期 以来被人们“脸谱化”了,这种理解方式对现代审 美习惯的培养是不利的,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会降低、削弱他们传承文字审美能力的情趣,进 而对语言文字发展创新产生倦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
06国贸1班 金 逸 15720062201621 康潇潇 15720062201622 雷 姗 15720062201624 李 婵 15720062201625
金庸VS鲁迅
2020/4/11
2
事件回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只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而不将其视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的产物。
这导致唯物主义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则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这一点,因为它不了解真实的感性活动本身。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人必须通过实践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即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
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实践观点是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而旧唯物主义则只是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也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XXX和XXX都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XXX认为科学史是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波普则把科学的可证伪性、可反驳性、要检验性作为科学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
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真理是经验中的确定的、有作用价值的类名。
XXX认为,如果真观念对人生没有好处,或者真观念的认识是肯定无益的,而假观念却是唯一有用的,那么我们应该回避真理。
XXX则认为真理是人造的工具,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创造的。
XXX则认为真理的首要标准是与一个人的其他信念的一致。
这些观点都强调真理的实用性和相对性,即真理的价值和意义是与人的需要和信念相关的。
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由信念所引起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以真理的有用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的本质规定。
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上,他们消解了真理所要求遵循的客观性的“物的尺度”,代之以主观的“人的尺度”,把真理变成纯粹主观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绪论: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我国既要立足国内自主研发,也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
相关知识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案例思考:以上案例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案例分析: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在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人类应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又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成长。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我们应明确发展低碳经济阶段性特征,努力促进新事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