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屋顶构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不塌陷,就不容易漏雨。由于古代没有防水材料,这样的做法既是很好的构造防水方式又给人一种自然的韵律美,同时满足了功能与美观要求,使建筑具有古朴、大方的风格。
三 屋顶装饰
就像有些现代建筑需要饰面装修来美化外表一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也有许多装饰来增加其美观性。装饰不仅是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从功能和形式的角度看,中国建筑进行装饰的部位和构件在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如油饰彩画能保护木材,屋顶吻兽能保护屋面的构件,石雕柱础、栏杆便于栏护,吐口水利于排水。尤其是梁、枋、檩、椽、等木构架构件,结构合理,造型精巧,比例匀称,本身就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结构构件,又是装饰构件。屋顶装饰包括木结构构件的造型、内外檐木装修、各种彩画装饰,屋脊装饰,瓦当上的雕刻装饰,悬鱼等。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结构构件的美化加工,真正做到了力与美的统一。作为承重功用的大木作构件,主要运用卷杀和构件端部雕饰两种手法对其形状进行艺术处理。如福州华林寺大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天花可以理解为顶棚,是建筑室内屋顶用以遮避梁以上部分的装饰构件,可以丰富建筑顶部的空间,就像现代建筑的吊顶一样。
四 出檐与起翘
中国传统建筑屋檐的出挑,其主要功能是防止雨雪侵蚀筑墙,使
建筑更具耐久性。其出檐的深浅,与檐柱的高度和斗拱的大小与层数有关,檐柱越高,斗拱越大层数越多,则出檐越远。北方建筑多用飞椽出檐,檐柱越高,飞椽挑出的就越大,出檐越远。屋顶的起翘转角部分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称作翼角。南方气候温暖,积雪不多,屋角可以翘得更高,弯转如半月,成为“发戗”。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翼角翘起的优美曲线。
式构造简便,但耗材量大,不仅面阔和进深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门窗开设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不如前两种普及。传统屋顶主要由梁架、桁架、斗拱等许多构件组成。这些构件组合结构的不同,使得屋顶外观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出“如跳动斯翼”、“反宇飞檐”的视觉效果。屋架是屋顶的重要元素,梁柱结构又是屋架的重要部分。梁柱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支撑重荷的立柱,第二是联系这些立柱关系的梁和枋,第三是横梁之上的梁架、檩、椽等附属木构造,它们共同支撑着建筑屋顶的重量。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构造
《周易˙系辞下》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一说。“栋”是屋顶部分的主要木构件,“宇”为屋顶下的部分,“取诸大壮”则指空间扩大、结构坚固。两者结合,便组成了能为人们遮风挡雨,工人们起居生活的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构造严谨,细部设计精巧合理,不但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起到装饰美观的效果。像设计精美的“大屋顶”,轻巧精致的门窗隔扇,“墙倒屋不塌”的建造模式……古人对建筑设计严谨的态度和对人文的关怀,以及非凡的创造力不得不使我们深深折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梁架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屋顶”,因为在单体建筑形体中它所占的比率最大、尺度最大。“大屋顶”的倾斜度一般为50%-66%,最常见的基本形式有硬山顶、庑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六种。木构架结构基本形式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抬梁式木构架是中国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其优点在于使室内少柱或无柱,能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则在于消耗的木材较多。穿斗式具有省工、省料、经济、便于施工的优点,并且具有较佳的抗风抗震性能;不足之处在于柱密,枋多,使室内空间不够宽敞。而井干
虽然我们处在现代建筑的教育下,了解传统建筑的构造方式和特点也是我们今后从事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况且随着喜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人士日益增多,传统艺术正在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经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从这个艺术的大宗遗产中提取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元素,延续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 屋面铺设
屋顶的屋面铺设多种多样,根据等级的不同,瓦件的形制和质料也不相同。主要有青瓦和琉璃瓦,青瓦又分为板瓦和筒瓦。筒瓦屋面的具体做法是先在檩子上铺望板,将板瓦呈仰瓦状,自大脊顺着屋顶的坡度从上往下采用“压四露六”的方式铺瓦。这样铺设板瓦成数条小沟,沟与沟并列,并且中间有一道瓦缝,然后在这条瓦缝上覆盖筒瓦,形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垄。各垄板瓦凹面向上自然形成水沟,位于仰瓦和合瓦上的雨水大都集聚到仰瓦上排泄下来。最后用灰把底瓦垄与盖瓦垄之间抹平,并且还要用灰把每块筒瓦的接缝处沟严。仰瓦屋面的做法从外观上看上去比较简单,屋面上只用仰瓦,而上面不再覆盖合瓦,瓦龙与瓦垄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屋面不但省料,而且体轻,屋上也不容易长草,有良好的防水作用,只要屋顶木架不变
参考文献
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陈建军《大壮·适形—中国建筑·匠意》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王其均《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三 屋顶装饰
就像有些现代建筑需要饰面装修来美化外表一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也有许多装饰来增加其美观性。装饰不仅是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从功能和形式的角度看,中国建筑进行装饰的部位和构件在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如油饰彩画能保护木材,屋顶吻兽能保护屋面的构件,石雕柱础、栏杆便于栏护,吐口水利于排水。尤其是梁、枋、檩、椽、等木构架构件,结构合理,造型精巧,比例匀称,本身就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结构构件,又是装饰构件。屋顶装饰包括木结构构件的造型、内外檐木装修、各种彩画装饰,屋脊装饰,瓦当上的雕刻装饰,悬鱼等。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结构构件的美化加工,真正做到了力与美的统一。作为承重功用的大木作构件,主要运用卷杀和构件端部雕饰两种手法对其形状进行艺术处理。如福州华林寺大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天花可以理解为顶棚,是建筑室内屋顶用以遮避梁以上部分的装饰构件,可以丰富建筑顶部的空间,就像现代建筑的吊顶一样。
四 出檐与起翘
中国传统建筑屋檐的出挑,其主要功能是防止雨雪侵蚀筑墙,使
建筑更具耐久性。其出檐的深浅,与檐柱的高度和斗拱的大小与层数有关,檐柱越高,斗拱越大层数越多,则出檐越远。北方建筑多用飞椽出檐,檐柱越高,飞椽挑出的就越大,出檐越远。屋顶的起翘转角部分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称作翼角。南方气候温暖,积雪不多,屋角可以翘得更高,弯转如半月,成为“发戗”。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翼角翘起的优美曲线。
式构造简便,但耗材量大,不仅面阔和进深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门窗开设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不如前两种普及。传统屋顶主要由梁架、桁架、斗拱等许多构件组成。这些构件组合结构的不同,使得屋顶外观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出“如跳动斯翼”、“反宇飞檐”的视觉效果。屋架是屋顶的重要元素,梁柱结构又是屋架的重要部分。梁柱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支撑重荷的立柱,第二是联系这些立柱关系的梁和枋,第三是横梁之上的梁架、檩、椽等附属木构造,它们共同支撑着建筑屋顶的重量。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构造
《周易˙系辞下》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一说。“栋”是屋顶部分的主要木构件,“宇”为屋顶下的部分,“取诸大壮”则指空间扩大、结构坚固。两者结合,便组成了能为人们遮风挡雨,工人们起居生活的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构造严谨,细部设计精巧合理,不但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起到装饰美观的效果。像设计精美的“大屋顶”,轻巧精致的门窗隔扇,“墙倒屋不塌”的建造模式……古人对建筑设计严谨的态度和对人文的关怀,以及非凡的创造力不得不使我们深深折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梁架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屋顶”,因为在单体建筑形体中它所占的比率最大、尺度最大。“大屋顶”的倾斜度一般为50%-66%,最常见的基本形式有硬山顶、庑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六种。木构架结构基本形式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抬梁式木构架是中国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其优点在于使室内少柱或无柱,能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则在于消耗的木材较多。穿斗式具有省工、省料、经济、便于施工的优点,并且具有较佳的抗风抗震性能;不足之处在于柱密,枋多,使室内空间不够宽敞。而井干
虽然我们处在现代建筑的教育下,了解传统建筑的构造方式和特点也是我们今后从事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况且随着喜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人士日益增多,传统艺术正在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经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从这个艺术的大宗遗产中提取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元素,延续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 屋面铺设
屋顶的屋面铺设多种多样,根据等级的不同,瓦件的形制和质料也不相同。主要有青瓦和琉璃瓦,青瓦又分为板瓦和筒瓦。筒瓦屋面的具体做法是先在檩子上铺望板,将板瓦呈仰瓦状,自大脊顺着屋顶的坡度从上往下采用“压四露六”的方式铺瓦。这样铺设板瓦成数条小沟,沟与沟并列,并且中间有一道瓦缝,然后在这条瓦缝上覆盖筒瓦,形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垄。各垄板瓦凹面向上自然形成水沟,位于仰瓦和合瓦上的雨水大都集聚到仰瓦上排泄下来。最后用灰把底瓦垄与盖瓦垄之间抹平,并且还要用灰把每块筒瓦的接缝处沟严。仰瓦屋面的做法从外观上看上去比较简单,屋面上只用仰瓦,而上面不再覆盖合瓦,瓦龙与瓦垄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屋面不但省料,而且体轻,屋上也不容易长草,有良好的防水作用,只要屋顶木架不变
参考文献
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陈建军《大壮·适形—中国建筑·匠意》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王其均《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