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建筑的典型建筑特点分析
道教建筑的特征
最为有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武当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明朝达到鼎盛。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当道场,被称为“皇室家庙”。 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道教,又名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武当山是道教圣地。
道教建筑
一、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早期称呼杂乱而繁多,有“治”、“馆”、
“靖室”、“仙馆”等各式名称。
以后宫、观、洞、庙、庵、祠、院、台称呼逐渐普遍。
宋以后也有极少数的石窟和塔
(一)道教建筑的特点
1、道观布局
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
筑手法。
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
表。
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即三清殿),两傍设灵官、文
昌殿,另外沿中轴线上,还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四御
殿。
另一种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
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
以江西省三
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
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
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
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
应排列。
2、道教建筑多选名山洞天福地,体现崇尚自然,追求超凡脱俗的思想。
3、道教鼓吹“酬神演戏”故道教建筑中多设道地的木构建筑“坛台”,以为“纵情欲乐”“天性自然”
4、建筑装饰常用扇-善、鱼-裕、水仙-仙、蝙蝠-福、鹿-禄莺-友情、灵芝-不老、鹤、龟-长寿、松柏-健康、竹-君子、狮、麒麟-辟邪、凤-祥瑞的图案。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概述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灵和宇宙的崇敬与理解。
本文将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为主,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二、佛教建筑佛教在中国传入后发展迅速,带来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地方。
寺庙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主要特点包括寺庙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1. 寺庙山门寺庙山门是佛教寺庙的入口,通常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牌楼式建筑,上方雕刻着佛教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和佛教经文。
山门两侧常常有金刚力士、天王像等守护神的塑像,寓意着护法庇佑。
2.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里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陀的圣像。
大雄宝殿多为木结构,屋顶翘角高翘,雕梁画栋,华丽而庄重。
殿内常有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经文雕刻,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3. 佛塔佛塔是佛教寺庙内的重要建筑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或圣物。
佛塔的形制多种多样,有梯形塔、宝塔、舍利塔等。
塔身常常是多层的,层层相叠,寓意着修行者渐次超越世俗之苦,修成正果。
三、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道教建筑以庙宇为主,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
1. 道观道观是道教的主要宗教场所,是道教文化的核心体现。
道观以山为依托,建筑仿佛山水之间,兼具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厢房和道士居所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淡雅、自然为主,体现出道教崇尚自然、求得心灵宁静的思想。
2. 神桥神桥是道教寺庙中重要的宫观建筑,通常横跨于水面或渊涧之上,架起连接外界与庙宇的桥梁。
神桥的建筑造型独特,常常是石拱桥,桥下布置有千年古树和奇石,寓意着去除世间尘嚣,登堂入室的过程。
四、儒教建筑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教建筑则主要以学堂和书院为代表,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
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装饰道教建筑的装饰,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
如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以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蝠和鹿作为善、(富)裕、仙、福、禄的表象;用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凤等分别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
另外还直接以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变化其形体,用在窗棂门扇裙板及檐头蜀柱、斜撑、雀替、梁枋等建筑构件上,其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又如八宝图、福寿双全图,这些源自道教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都远远越出了道教的范围,深入到千家万户的各类建筑构件和日常器具中。
至于八仙和八仙庆寿的道教故事和图案更是家喻户晓。
道教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园林内,占有很突出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重要建筑已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解剖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
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道教供奉的对象道教:是多神教,信奉的对象分“神”和“仙”两大系列,各自数量极其庞大。
(一)道教:奉祀较常见或较有代表性有“三清”、“四御”、“三元”、日月五星、四方之神等,另外还有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
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道教元素的存在。
道教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一些类似于道教的信仰。
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与宗教、哲学、医药、武术等方面相互渗透,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探讨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
一、建筑中的道教符号古代建筑中常出现的道教符号有五行图、卦图、方位图等。
五行图是道教传承一个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的图形,其中五行互相蕴含,蕴涵了自然的运行模式和生命的普遍性。
五行图的运用广泛,常常在特定位置拓印,作为一种庇护和保护的象征。
卦图是道教文化和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由六条长劝的连续形成的。
卦图是由中国古代先哲发明的,它部分融合了古代儒家和道教思想。
卦图的形态和编排有严格的约定,有时也呈现出一些信息和寓意。
在古代建筑中,方位图也被广泛运用。
方位图分为正方位和副方位,是以一定的规律构成的,每个方位图都有特别的意义和象征。
在某些建筑中,方位图被放置在大门或大厅的转角处,有一种寓意是引导人们的方向,另一种则是祈祷和庇护的作用。
二、建筑中的道教风水格局古代建筑中的道教元素大量涵盖了道教的核心概念:风水格局。
风水命理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风水格局被广泛应用,即“九宫格”。
九宫格是由九个等大的正方形形成的图形,每个正方形都印有一个阴阳图案,在图像上标注了各种符号和数字。
九宫格的原理是根据宇宙生命运动的道理、先天八卦、人体五行等,依靠天、地、人三者相互关系的变化而综合而成的坐向编排法。
在建筑中使用九宫格,可以根据自然环境、地形条件、建筑面积等因素,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达到风水理论的最佳效果。
三、建筑中的道教建筑式样与道教文化密不可分的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道教建筑又称道观,是以神仙信仰为主题,以室内空间为核心的建筑形式。
它的结构复杂、装饰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描写道观建筑的句子
描写道观建筑的句子道观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每座道观都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
道观建筑通常以宏伟壮丽的门楼为入口,门楼上方雕刻着各种神兽和云纹,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门楼两旁是高大的石柱,柱身上刻满了各种神话传说的故事,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门楼之后,是一条石板铺就的宽阔道路,两旁是精心修剪的古木参天,给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
道观的主体建筑通常是由殿堂、厢房和庭院组成。
殿堂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场所,它以建筑的高度和气势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殿堂内部通常供奉着众多的神像和道教经典,墙上挂满了各种祈福和福祉的字画。
厢房是用来供僧侣休息和修行的地方,它们通常分布在殿堂的周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庭院是道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祈福和修行的场所。
庭院的中心通常有一口古井或者一棵古树,象征着道教信仰的根源和生命的源泉。
庭院两旁是精心修剪的花草和盆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
庭院的四周常常有回廊和走廊,供人们漫步和休憩,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一分雅致和艺术之美。
道观建筑的特点还包括屋檐的下垂和斗拱的使用,这些设计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更突显了道观建筑的神秘和奇特。
同时,道观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常建在山水之间,让人们在参拜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总之,道观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设计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无论是从建筑结构还是从文化内涵上来看,道观建筑都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艺术形式,它们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千百年,也是人们追求精神寄托和内心宁静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
什么?
中国古代寺院是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闻名。
以下是中国古代寺院主要的建筑设计特点:
1. 山门:寺院的入口通常由一座宏伟的山门所标志。
山门通常由守门的石狮子和华严菩萨像所装饰,象征着走入寺院即进入了的世界。
2. 大殿:寺院的核心是大殿,用于举行仪式和供奉神灵。
大殿通常建筑庄严,屋顶多为重檐硬山顶,正中有尖顶,四周有庑殿环绕。
大殿内部常常供奉有神像或圣人像。
3. 侧殿:大殿的两侧通常设有侧殿。
侧殿是修道者研读经书、禅修或独自祈祷的场所。
4. 龙虎殿:龙虎殿是寺院中用于祭祀龙神和虎神的殿堂。
这些神灵在中被认为是有特殊能力的,保护寺院和修道者。
5. 鼓楼和钟楼:鼓楼和钟楼通常建在寺院前院或者山门两侧。
鼓楼和钟楼被用来报时,并在特定的时刻敲响鼓和钟,通知信众参与仪式。
6. 回廊:寺院通常有一个或多个环绕大殿的回廊。
回廊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息和漫步的场所,并在寺院建筑中起到衔接的作用。
7. 寺院园林:古代寺院经常建有精美的园林,供修道者修行和休憩。
园林中通常有小桥流水、绿树花草和庭院,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道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包括山门、大殿、侧殿、龙虎殿、鼓楼和钟楼、回廊以及寺院园林等。
这些设计特点不仅反映了道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道教建筑 ppt课件
PPT课件
5
建筑形式
• 多为我国传统的群体建筑形式,结构 方正,对称严谨
• 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 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 PPT背景图片:/beijing/
• 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 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 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 壮观。
• 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 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 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 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
PPT课件
14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紫霄宫
• 现存有建筑29栋 ,建筑面积6854 平方米。中轴线上 为五级阶地,由上 而下递建龙虎殿、 碑亭、十方堂、紫 霄大殿、圣文母殿 ,两侧以配房等建 筑分隔为三进院落 ,构成一组殿堂楼 宇、鳞次栉比、主 次分明的建筑群。
PPT课件
3
• 道教的教义:道
•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 无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时空的永 恒存在.“道”是唯一的. 从道家学说延伸而 来
• 道教讲究天人合一
PPT课件
4
道教建筑
• 道教建筑分为:宫观又 叫道观;庙宇
• 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 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 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 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 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 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 川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中国道教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
PPT课件
1
中 国
道教简介
道
教
建筑形式,结构,
建 筑
道教建筑
规制
建筑文化
武当山古建筑群
紫霄宫
PPT课件
道教建筑
邱祖殿 纯阳殿 三官殿 四御殿 三清殿
灵官殿
山门
道教建筑山门
山门殿
邱祖殿
纯阳殿 三官殿 四御殿
三清殿
灵官殿 山门
组成:山门殿 幡杆 华表 供奉:门神 土地爷 华表 幡杆
道教建筑灵官殿
邱祖殿
纯阳殿 三官殿 四御殿
灵官殿 供奉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王灵官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驮。其形象通常 是赤面、三目、披甲执鞭、足踏风火轮。 灵官殿两侧,往往还配祀四元帅。它们是:飞天神王马元帅(三只 眼),黑虎降魔赵元帅(骑黑虎、执钢鞭),东岳太保温元帅(青脸红 发),精忠报国岳元帅(红脸)。
道教建筑
道教简介 道教建筑布局 道教建筑实例
道教简介
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道教是继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从敬天祭祖到殷商时代 天神崇拜,春秋战国的黄老道家,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以及民间信仰和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一 路走来的。是中华国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 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 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2014年已有4700多年。
三清殿
灵官殿 山门
供奉:王灵官
道教建筑三清殿
邱祖殿
纯阳殿 三官殿 四御殿
三清殿 道教宫殿的主殿。 “三清”: 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境,手持宝珠,居中; 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于上清境,手持阴阳镜,居左; 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尊”(即老子),居于太清境,持扇子,居右。
三清殿
灵官殿 山门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无极:道; 无极 太一:炁; 太极 两仪:阴、阳; 两仪 “无极”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也指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 极性的概念。“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 前状态的抽象理解。既没有中心又没有边界,这种状态当然是无穷无尽“混沌”。
中国宗教建筑类型和特征
中国宗教建筑类型和特征
中国宗教建筑的类型和特征包括:
1. 佛教寺庙:佛教寺庙是中国宗教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通常由塔、殿、戏楼、经堂等组成,建筑风格受到印度佛教、中原封建文化和汉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
其特点是形制规整,色彩鲜明,装饰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2. 道教观庙:道教的建筑主要是观庙,建筑形制多姿多彩,特别是在南方地区,道观建筑风格特征突出,如江南水乡的汉阳木渎梅花岗观、广东的南岸金府山龙泉观等。
其特点是装饰豪华,充满了神秘和浪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基督教堂:基督教堂是西方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逐渐传入中国,形成独特的中国基督教建筑风格。
其特点是建筑高大壮观,采用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建筑风格特征,外墙经常采用彩色玻璃,在太阳照射下形成琉璃般的色彩。
4. 伊斯兰教清真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存在,建筑中融合了回民、维吾尔等多种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
清真寺建筑格局以大门、寺庙、礼拜堂、圆顶和穹顶为主,大门和寺庙多是红色,并饰有金字和花卉,每座清真寺内都有清真寺拉面摆着旗帜。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风格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风格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和文化。
在道教中,道观和庙宇是信仰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信仰者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风格,并通过对相关建筑的描述和分析,展示道教信仰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贡献。
一、道观建筑的特点道观是道教重要的宗教建筑,用于供奉神明和进行宗教仪式。
道观建筑所倡导的“虚静无为”理念在建筑外形、布局和装饰上得到体现。
一般而言,道观建筑通常包括门楼、庭院、大殿及其它辅助建筑。
以下是道观建筑的主要特点:1. 外形简洁:道观建筑以简约而不失庄严为特点,追求精神的宁静。
大多数道观外部呈现传统的砖木结构,仅使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和雕刻装饰。
2. 门楼设计:道观建筑常常由门楼引入,门楼上有对联和匾额,以示庄重和仪式感。
3. 庭院布局:道观建筑通常由一道门、一个院和一个殿构成。
庭院布局通常符合“太极图”的原则,追求阴阳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和谐状态。
4. 大殿结构:大殿是道观建筑的重要部分,供奉神明和进行宗教仪式。
大殿常常以山墙结构为主,寓意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内部布局通常包括神龛、斗门和正殿等元素,展示道教信仰的核心理念和宗教仪式。
二、庙宇风格的变化与演变与道观相比,庙宇的规模更大,功能更广泛。
庙宇包括道教的宫观、观寺等,通常也供奉多种神灵,并且和其他宗教有时也会有交叉。
庙宇风格在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演变:1. 北方风格:在北方地区,庙宇常以黄色为主色调,屋顶呈拱形或层叠形式,显得庄严而宏伟。
例如,北京的天坛就是以黄色为主,结构复杂,雕刻精美的代表作。
2. 南方风格:南方的庙宇风格多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等素净颜色,屋顶常呈折角形式。
例如,苏州的圆融寺和杭州的灵隐寺都是典型的南方庙宇,外观简洁、内部布局合理。
3. 易地风格:庙宇的风格也会受到地域特点和居民文化的影响而变化。
例如,四川的庙宇往往以绿色和红色为主色调,结构独特,融合了川西藏区的风格元素。
道教建筑特点
道教建筑特点
道教建筑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差不多上采取中国传统之院落式,即以木构架为要紧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建筑群。
神殿是宗教活动的要紧场所,常处于建筑群之要紧轴线上,为整个建筑群之主体。
大型宫观大多为一串纵向布置,随地平面逐渐升高之院落。
殿堂内设置神灵塑像或画像。
膳堂建筑物包括客堂、斋堂、厨房及附属仓房。
一般布置于建筑群要紧轴线侧面。
宿舍为道士、信徒及游人住宿用房,其布置较为灵活。
常于建筑群之僻静处单独设院。
有的还利用建筑群附近名胜古迹和奇异地形地物(如山泉溪流、巨石怪洞、悬岩古树等),建置楼、阁、台、榭、亭、坊等,形成建筑群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之园林。
在道教建筑中,四者区分明确,配置适宜,联系方便,给人以庄严肃穆,清新舒适之感。
此外,它还将壁画、雕塑、书画、联额、题词、诗文、碑刻、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建筑物综合统一,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华南沿海道教建筑,雕刻精美,壁画生动。
建置于名山风景区之道教建筑,那么结合奇峰异壑、甘泉秀水以及参天古树等自然景观,灵活布局,运用各种独特建筑型制及作法,建筑出许多超逸高雅、玄妙神奇之建筑群。
道教建筑之总体布局、体量、装饰以及用色等,均表达其建筑思想乃承袭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
此说谓天地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元素构成,万物分配五行,五者循环相生。
其中季节、方位、色彩的配置与道教建筑关系尤密。
中国道教建筑
• 艺术效果:借山势取雄;据险而筑;藏而不露;奇上加奇 ;占坡叠置、据水而旷
武当山建筑群
• 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 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 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 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
• 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 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 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2023/10/26
Hale Waihona Puke 建筑结构• 道观的建筑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 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除美观, 实用之外,层数的多少也是衡量建筑等级的 标准之一
• 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 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促使沉重的大屋顶 变得透逸典雅
中国道教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
中 国
道教简介
道 教 建 筑
建筑形式,结构, 规制 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
武当山古建筑群
紫霄宫
何为道教
• 道教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神学化后的宗 教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历史远可以追溯到先 秦时期,正式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
•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 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真大道教;太 一道;正一道;全真道,净明道.上清派及其指派 茅山宗,武当派
道教建筑
• 道教建筑分为:宫观又 叫道观;庙宇
• 庙宇指供民间信仰的信 众祭祀、供奉和求庇佑 的地方;道观则指道教 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 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 的场所,多位于名山大川 附近以及大城市里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
道教的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道教作为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信仰体系凝聚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建筑物既是道教信仰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的载体。
本文将从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两个方面介绍道教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一、道观建筑道观是道教信仰的中心场所,也是道士修行的地方。
道观建筑通常呈现出宁静、简约的风格,旨在营造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在布局上,道观一般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构建出一种由外至内逐渐升华的空间序列。
在道观的外立面设计上,常见的特点是“四点一线”,即主体建筑物的四个角上都设置有角楼,中间则是一条直线轴线。
这种布局方式以及建筑中的拱券、琉璃瓦等元素,既体现了道教建筑的独特风格,也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趣味相契合。
道观的内部空间通常分为大殿和侧殿。
大殿是主要的供奉场所,供奉有道教的神仙和众多的神像。
大殿内通常有一座供桌,上面供奉着花果、茵蒿等物品,以及供奉神仙的神像。
而侧殿则是祭祀、修炼和举行仪式的场所,有些道观还设有涵碧阁、庐山阁等独特的建筑物。
二、庙宇建筑道教庙宇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众礼拜祈祷的地方。
与道观相比,庙宇建筑更加庄严肃穆,具有更为宏伟的规模和布局。
庙宇建筑的外观常常是高大而壮丽的,带有一种庄严神秘的气息。
在结构上,庙宇通常由山门、大殿和后殿组成。
山门是庙宇进入的入口,常常是庙宇的标志性建筑,锦旗、彩楼等装饰在这里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大殿是庙宇中最重要的建筑,供奉有主神和其他神仙。
后殿则是辅助的祭祀场所,供奉有其他神明或祖先。
庙宇建筑中常常出现的一种特殊建筑物是塔。
塔是道教庙宇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实际功能外,更多地象征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追求高度境界的向往。
除了这些主要的建筑物,道教庙宇的园林风景也是其独特之处。
庙宇周围经常有一些亭台楼阁、假山小品和池塘水景等,使得庙宇成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之地。
三、道观和庙宇建筑的意义道观建筑和庙宇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最著名的10座道观
中国最著名的10座道观中国最著名的10座道观第1名:太清宫,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
太清宫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
第2名:大重阳万寿宫,位于终南山北麓,西安市西南40公里处户县祖庵镇,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历来享有“天下祖庭”的尊称。
第3名: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
其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
是全真龙门派第一丛林,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中国道教协会所在。
第4名: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迹,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楼观台因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死后葬于此而备受历代统治者重视。
楼观台风景幽美,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
' 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
第5名:崂山太清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面对黄海一碧万顷,背靠七峰,峰峦迭起,地势高爽。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
明代以来,太清宫又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第6名:大罗宫,坐落于山西绵山,原建筑1942年2月2日遭侵华日军纵火烧毁,现在的大罗宫为当地大居士阎吉英先生筹4亿巨资在原址上重建而成,层楼迭阁,画栋雕梁,高13层110米,已经建造道教殿堂60余座,塑造神像600余尊,成为中国道教最大的宫殿。
第7名: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
这是一处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
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第8名:金台观,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
金台观创建于元朝末年,公元1433年和1550年分别重修,为明代道士张三丰修道处。
中国道教建筑
建筑规制
• 传统的道教大型宫观的建筑规制为,中路宫观前 建影壁,然后是山门、幡杆、钟鼓楼、灵宫殿(有 的背后为戏台)、玉皇殿、四御殿、三清殿,还有 各自的祖师殿,(并有献殿在其前)等。两侧有配 殿、执事房、客堂、斋堂和道士住房等
北 京 白 云 观 平 面 图
建筑文化
• 注重意境、超脱凡尘的道教建筑的选址就非常倾向于人烟 稀少的崇山峻岭,以利于在大自然中修身养道 • 注重意境、超脱凡尘的气氛始终是道教建筑的一大主题, 也是其精髓所在 • 常用自然地貌的跌宕起落、急转变化造成一种藏露结合、 相得益彰的氛围 • 道教建筑讲究布局,在地形和山势的选择上有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它要求宫、观背依山体,面向北斗,就实而 避虚,这是取其“常有观其暾,常无观其妙”的经意。 • 艺术效果:借山势取雄;据险而筑;藏而不露;奇上加奇 ;占坡叠置、据水而旷
建筑形式
• 多为我国传统的群体建筑形式,结构 方正,对称严谨 • 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 PPT背景图片:/beijing/ 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 • 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 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 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 壮观。
2013-12-15
• 紫霄殿的屋顶全 部盖孔雀蓝琉璃 瓦,正脊、垂脊 和戗脊等以黄、 绿两色为主楼空 雕花,装饰丰富 多采华丽,为其 他宗教建筑所少 见。
• 明间后部建 有刻工精致 的石须弥座 神龛,其中 供玉皇大帝 ,左右肋侍 神像,均出 自明人之手 。
谢 谢
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构
• 道观的建筑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 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除美 观,实用之外,层数的多少也是衡量建筑 等级的标准之一 • 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 脊饰,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促使沉重 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
道士塔主要内容
道士塔主要内容引言道士塔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道教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道士塔的存在不仅是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士塔的起源、特点、功能以及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地位。
起源与发展道士塔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道教寺庙中,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塔楼。
在古代,人们常常在山巅或神庙旁边建造塔楼,用于祭祀神灵并传达祈福的愿望。
随着道教的兴起,道士塔逐渐出现并成为一种独特的宗教建筑形式。
特点与风格道士塔的最显著特点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外观。
通常,道士塔是由多层楼阁结构组成,每层楼阁的屋顶都呈葫芦状,象征着祥和与吉祥。
塔身多为红色或黄色,有时会有彩绘或雕刻,以展现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主要风格道士塔的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汉式、佛式和宋式。
汉式道士塔主要在山东、山西等地出现,它们保留了古代寺庙塔楼的风格,注重简洁和实用性。
佛式道士塔则在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它们受到了佛教寺庙建筑的影响,更加注重雕刻和细致的装饰。
宋式道士塔则是在宋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塔楼,它们通常更加宏伟和雄壮。
塔身结构道士塔的塔身结构分为塔基、塔座、塔身和塔顶。
塔基是塔的基座部分,用于稳定塔身结构。
塔座在塔基上方,起到连接塔身和塔基的作用。
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多层楼阁结构组成。
塔顶则是塔的顶部,常常有一个宝珠或塔刹。
功能与用途道士塔不仅仅是宗教建筑,它还具有许多实际功能和用途。
除了用于供奉神灵和开展宗教仪式外,道士塔也用作传递宗教文化和普及道教教义的场所。
此外,道士塔还具有观赏和游览的价值,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道士塔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地位道士塔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既是道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道士塔的存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崇敬。
结论道士塔作为道教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武当山建筑特点
武当山建筑特点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它的建筑。
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
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
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
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
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
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
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
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教建筑的典型建筑特点分析>摘要:中国道教建筑基本上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大多在中轴线上布置供奉神像的主要殿堂,并作为斋醮的场所。
建筑的构造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单体建筑。
道教宫观多能综合运用雕塑、绘画、书法于建筑之中,不少道教宫观有精美的壁面、雕塑、书法、碑刻、匾联、题词,这些是构成道教建筑艺术的重要内容。
一、建筑形制及空间特色道教建筑按照规格分为不同形制,其中规格最高的要属帝王宫城式。
这种形制的建筑多属明、清皇朝敕建,其规制类似帝王的宫城,如五岳神庙以及武当山的玉虚宫等大多如此。
以祀泰山神的岱庙为例,这座明、清两朝皇帝敕建的庙宇,采用帝王宫城规制,“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一应俱全。
整个庙宇由高墙围绕,一如北京的紫禁城,南垣有五门,即正阳门、仰高门、见大门和左、右掖门;东、西垣有东华门与西华门;北垣有厚载门。
正阳门建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喻为北京紫禁城的午门。
庙内中轴线上,用配天门、仁安门及天贶殿喻为三朝。
天贶殿后有后寝三宫,寝宫后还有类似御花园的后花园。
东、西两路,东为炳灵官,西为延禧宫,也如同紫禁城的三宫之制。
殿宇造型也仿宫城,天贶殿面阔九间,建在高大的重台之上,重檐黄琉璃瓦顶。
殿前出高大的月台,围以石栏。
殿前庭院宽阔,可容数百人举行类似朝会的祭典仪式。
其次一级属宫观式,其规制比宫殿式小一级,也属皇家支持建造或敕建,如永济的永乐官、北京的白云观和成都的青羊宫。
青羊宫中轴线上布置一系列的道教殿堂,将八卦亭布置在三清殿前较为重要的地位,较之宫殿式就显得自由得多。
而且后院布置三座建筑——两台(说法台、降生台)一殿(唐王殿)呈品字形分布,以示整组建筑的殿尾。
而正殿两厢无配殿。
东、西院也只是布置祖师堂(西)、印经院(东)。
这种形制的布局、造型,较之宫殿式变化较多,更增加了生活气氛。
再一种形制是庭院式。
这种形制在道教建筑中采用较多,多属规模较小的建筑,便于道士静修。
它类似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三合院,有的也接近于园林的布局。
它可分为四种类型:(1)高山型。
如泰山玉皇庙,建于天柱峰顶,由山门,玉皇殿,观日、望河两亭,东、西道房组成庭院。
由于它居于高峰之巅,予人以神仙境界之感。
(2)滨海型。
如崂山太清官,它背依老君峰,面临崂山湾,依山面海,横向布列三组庭院——三清殿庭院(中)、三皇殿庭院(右)、三官殿庭院(左)。
这三组庭院各自成院,小巧而活泼,有较多的生活气息。
(3)园林型。
这种道院结合园林布置,有山有水,亭榭曲廊一一俱全,是一种园林道院,以华山玉泉院为代表。
玉泉院是以希夷祠一组四合院为主的山麓园林院。
院内清泉曲流,殿、舫、亭榭、洞窟错落布列,自然景色格外清幽,难怪陈抟老祖选中此地修真。
其他如泰山山麓的王母池,楼观台的说经台,也都很富有这种韵味。
(4)岩洞型。
这种形制原多为道士静修的山洞,有的因洞布局为殿堂,如青城山天师洞;有的在岩洞内建造小殿,如武当山玉虚岩庙。
这种形制的庙堂,富有岩栖穴修的情趣。
其他如陶弘景隐居的茅山华阳洞、陈抟炼睡功的希夷洞,也属此类。
二、选址与布点道教建筑选址、布点的要求,不外乎三种功能:静修(包括炼丹)、祀神、弘道。
中国自秦汉以来,道术之士往往择深山幽谷静修。
道教兴起,不少道士如张道陵、葛洪、陶弘景、陈抟等人无不择名山奇洞,作为隐居修真或炼丹之所。
青城山是汉末张道陵修道和创教的地方(鹤鸣山),以后逐渐发展为在青城山选址,布设道教宫观,仅前山就有山下的长生宫、建福宫,山中的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官、玉清宫、圆明宫等宫观。
这些宫观大多选在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
天师洞古常道观选在混元顶下,白云、海棠两溪间的山坪上,背依峰顶,面对开阔的平原,得天独厚。
上清宫是选在高台山之阳,古人形容此处是“大野平畴,连峰迭献”,“天遥红日近,地仄绛宫宽”。
建福宫选在青城丈人峰下,白云缭绕,黛色参天,前有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掩覆。
圆明宫选在木鱼山的小坡谷地,后以宝园山为屏,环境幽静。
由明成祖朱棣敕建的武当山宫观,更是处处选在峰奇岩秀之处。
在由玄岳门为始点的70里长神道上,依山凭岩布置众多宫观。
建于展旗峰下的紫霄宫,紫气冲霄;建于南岩崖壁的南岩宫,气吞银汉;建于天柱峰之巅的紫禁城金殿,更是飞崖走壁,金碧辉煌。
祀神的大型庙宇,大多选在名山之麓,也有的选在山上(泰山碧霞祠)或城市中(西安八仙宫、太原纯阳官)。
五岳神庙大多选址于岳麓,这样便于选取较大的庙址,也便于皇帝及大臣们来此祭祀岳神。
如中岳庙建于嵩山东麓,岱庙建在泰山南麓。
唐、宋、元以来,道教人士更着意于与皇权结合,借以弘扬道教。
这就要求道士走出修真的深山幽谷,将宫观建在便于弘道布教的都府城镇,特别是全真道的丛林更是如此。
如成都青羊宫、北京白云观,就是属于道教宫观选址的这一种形式。
三、建筑布局道教官观祠庙以其性质及所处地形、地势之不同,布局形式约可分为规整式和自由式两种。
规整式是指群体建筑布置严谨,轴线分明,院落进深规矩。
这种宫观祠庙多建于较大的平整开阔地上,由于有大规模祭祀与斋醮的需要,主体院落多宏大宽敞。
如岱庙天贶殿前院。
前、后殿之问还往往有甬道连接,五岳神庙、永乐宫均属这类布局。
永乐宫建立在一条500米的纵轴上,依序布列山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丘祖殿(已毁)等六座建筑,以三清殿为序列的高潮。
由龙虎殿起至重阳殿的三进院落、四座殿堂,由高大的甬路相连。
三座大殿堂前,均设宽广的月台,加上各殿的立面造型、屋顶装修、色彩纹饰,显得特别庄严肃穆,创造出道教敬神、建醮的清虚境界。
自由式是指单体建筑的布置,因依地形地势,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延伸开展。
这样布置的建筑群往往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其布局多沿地形地势,创造出自由多变的建筑立面与院落空间。
青城山天师洞就是这种布局的体现。
从它的外山门(五洞天)起,要经过若干起伏转折,才到达内山门(古常道观)。
这座山门建在陡坎之上,气势非凡。
穿过灵官殿是三清殿大院,此院以三清殿为主,左右横向开展,右祖堂,左客堂,又后为古黄帝祠。
这组建筑群落,有高、有下、有转、有折,上下连接,纵横交错,既有地形的起落转折,又有空间的明暗奥旷。
从三清殿西北侧折而上,另是一组自由布局的建筑群落。
穿过“龙跑桥仙踪”牌坊,登阶,陡坎上是天师殿,再右折上才达到混元顶岩壁的天师洞。
而由牌坊左下,又有耸立在高台上的三皇殿。
从天师洞的建筑布局看出古代匠师依自然环境构筑空间、创造境界的高妙手法,所谓连用之妙,存乎一心,正在于此。
四、建筑构造从构造看,道教建筑可分为砖木结构、石构和铜构三种构造形式。
早期道士进山修真炼丹,除了居岩栖洞,还会搭置简陋的茅棚遮风避雨御寒。
后来由于祀神和道事活动的需要,逐渐兴建起较大规模的祠庙宫观。
这些宫观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的砖木结构体系。
即在高出地面的台基(土台、砖台、石台)上,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再重叠数层瓜柱和粱,最一层粱上立脊瓜柱.以形成一组木构架。
再在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在柱子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顶安置檩子,以联结构架与承托椽子。
然后在椽上铺望板、望砖或苇箔,再于其上卧瓦。
这种构架组成的房子,整体性强,整个屋面全由梁架承托,墙壁只起围护作用,而且开间、进深可随需要增减。
中国现存的道教宫观祠庙,大多由砖木结构筑成,不论殿式、大式、小式,莫不采用此种构造,只不过是规格、规模、造型以及群体组合有所区别。
以永乐宫三清殿为例,它采用七间三进整体梁架结构,内、外檐柱头施斗棋以承托屋檐,屋顶用布瓦绿琉璃剪边。
整个殿宇建在高2.4米的台基之上,露明柱安置覆盆石柱。
正面明、次五间,设通栏通扇门,只两梢间作檐墒。
整个山墙均属围护结构,不承重。
殿内为扩大活动空间采用减柱构造,前半部的金柱和梢间的中柱,后金柱均被减去,只剩明、次三间的中柱与后金柱,在殿内中央后部形成一组内圈柱,三面砌扇面墙,用来设神台及三清像。
石构也是道教建筑惯于采用的一种结构,于今还留有不少石洞、石殿,以及众多的石牌坊、石桥,至于碑碣那就更不计其数了。
青城山天师洞就是混元顶岩壁上的一座洞窟,是祀奉张天师的洞府。
武当山的天乙真庆宫是建在南岩绝壁上的一座石雕仿木结构的石殿。
至于石牌坊就更多了,仅泰山一处,就有遥参坊、岱庙坊、岱宗坊、一天门、二天门、升仙坊、南天门等若干座。
碑碣在道教建筑中可以说是无庙不碑,少的几座,多的百十座不等。
有些石碑,碑体高大,雕工精细,是石雕艺术珍品。
铜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也不少,如喇嘛教的金瓦殿。
但这些建筑只限于屋面用铜铸镏金瓦,通体建筑用铜构筑的,只有五台山中显通寺的铜殿及铜塔、颐和园前山的铜亭等少数几座。
铜构建筑多保存于道教建筑之中,如武当山的金殿、泰山岱庙的金阙、昆明太和宫金殿以及碧霞祠的铜碑等,都是有名的整体铜构建筑。
太和宫金殿位于昆明北郊鸣凤山上,是明万历年间仿武当山金殿而建造的。
现存金殿为清初吴三桂重构,建在砖砌城台之上。
脊梁铸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字样。
泰山顶的碧霞祠是一组铜构建筑最多的祠庙,其金阙早已移建于山下,但仍有明代铸造的铜碑两座。
碑身高大(3.72米),整体为厚壁空腹铜铸,铸造工艺高超,雕制精细,为举世罕见珍品。
【参考文献】[1]薛林平.中国道教建筑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詹石窗.道教文化15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谢路军.中国道教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5]王世仁.中国古建筑探微[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6]道教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李凇.道教美术新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8]张维明.寺塔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9]祝建华.武当山古建筑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牟钟鉴.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