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

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

2、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高三历史重点题型专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三历史重点题型专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方法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社会影响1.原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

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方法技巧】1.从社会史观角度命题。

近代西方的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微观角度引起了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等领域的变化。

高考命题经常以此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解题时一般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即可。

2.从东西思想碰撞角度命题。

随着西方入侵、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的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高考会运用当时的文献记载、报刊文摘等材料,考查东西方新旧观念的冲突与交融,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从世界发展潮流及国家的国情角度理解认识。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善)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善)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 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 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现代居室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中西合璧
男子发型 清代孩童多于额顶之 天窗留贴髻(俗称额匈),稍 长则蓄发留辫子。直到辛亥革 命后,人们才剪去辫子。
成为中国电报开端。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
话局。 (3)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清朝发型的政治意义:大清皇 帝为了推行其“削平四围,留守 中原”的治国主张,于是将头发 之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 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 的一块,使得满人的发辫具有很 强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大 辫子便作为“皇恩浩荡”的符 号。当时,清廷把发作为归顺的 标志之一.从此“五天一打辫, 十天一剃头”便成为日常生活 习惯,“留守中原”也成为清朝 第一个中国公民的标准发型.
国已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最先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建一些公 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与航空 (1)水运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 水运业的诞生,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③90年代后,逐渐萎缩,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
(1)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主张婚姻自主,开始仿效西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时尚。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C
• (2015届浙江嘉兴市高三9月基础知识测试历史 试卷)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 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 时辰表链,特挂胸前”。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天津的租界 B.杭州的断桥 • C.北京的街头 D.西安的学堂 • 【答案】A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 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认识交 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 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发展要求
2.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 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易错警示
近代铁路与现代铁路的区别:近代与现代中国铁 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 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 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④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①外国侵略,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 ②外来交通、通信技术引进; ③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④政府的大力提倡; ⑤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⑥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基本要求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 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 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发展要求 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 所起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考点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主要掌握服饰(衣)、饮食结构(食)、住宅(住)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习俗风尚的变革、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解析考点1】1.了解近代人们在物质生活(衣、食、住)及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1)衣: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由沿海进入内地。

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发生了嬗变。

张裕葡萄酒公司开使用新工艺技术、大规模制造葡萄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住: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上海等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

(4)习俗:①断发: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维新派人士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③礼仪: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概述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到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用详解

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用详解

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西方人来华
(3)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 (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4)习俗风尚的变革
A、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1、广播: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初 A、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 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B、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 式开播。
C、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D、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 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近代婚姻的变革
[探究]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 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1)变化 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2)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3)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 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二)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原因: 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概况:
阶段
表现
鸦片战争后— 男子:长袍马褂→西
—新中国成立 装、中山装
(20世纪上 女子:宽松肥大→旗
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

2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解析版

2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 2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错因概括:分不清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发生的时代背景及表现。

释疑解惑期间历史背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洋货” 等大批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此后都市兴起辛亥革命颠覆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前后中华人民因为政府的强迫行动,一些社会落伍现共和国成象被取消立此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改革开放放的伟大决议,确实关注民生,调换了此后各方面的踊跃性表现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域,人们的生活与从前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民主看法人心所向,带有民主同等色彩的衣饰、称号、婚丧仪式渐渐推行物质生活获得改良,社会民风有了根天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饱暖问题还没有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来愈小,衣食住行发生排山倒海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题打破1.( 2019.4 ·浙江高考· 12)察看右边两图(绘制时间:1924 年)。

联合所学,判断以下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 20 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突显等级身份④女性衣饰趋势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A【分析】依据图片信息联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往常衣饰,在20 世纪上半叶依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一般女子着装宽松肥大,掩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依据图片信息不可以表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依据图片信息,女性衣饰开始适合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 A 项切合题意。

2.(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代末年上海最大的私人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述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情景。

该年画()A.连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表现追求时髦的公民共鸣C.反应世界交通的最新成就D.表示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 D【分析】顾恺之专注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着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述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情景,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 A 项错误;图中人物有许多很传统的妆扮,公民共鸣夸张其词,故 B 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代末年”的最新成就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清代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整体上表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衣饰、西式马车等符合,故 D 项正确。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知识讲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知识讲解

趋势
新式交 通工具
人力牵 引工具
: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
机械牵 引工具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
更新的特点 :
• 材料一
----------发展种类: 水、陆、空交通工具全面发展
材料二
-----------牵引力:人力、畜力向机械力
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出现标志:1882年上海外滩建成电话交换所。
继续增加:民国成立后 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之后 2003年第三季度末: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一。
中国近代交通、通信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这是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1874年人力车自日本引进中国,逐渐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交通工具。 1876英国修建了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技术来源:国外引进→自制自研
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有了公共汽车,1935年,北京有了公共汽车
-----------地区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东部显著,西部缓慢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婚姻习俗的变化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 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 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
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 栈名词灭。

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张婚姻自主

高一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含解析

高一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含解析

2015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2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发展总趋势如何?(1)原因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传入中国。

内因: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了物质生活的变迁。

(2)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和列宁装迅速取代了象征资产阶级文明的西服和代表清朝遗物的旗袍,成为主要的服装样式。

②改革开放以后,服饰逐渐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新款服饰层出不穷。

(3)因素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睱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4)总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转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2.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外因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投资于交通建设。

②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2)内因①各个时期的政府为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大都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②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交通业发展的原动力。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进步性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局限性①最初受制于列强,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总趋势和原因
(1)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 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2)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3)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 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 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 政治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 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精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 。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香、家 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 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而形成的。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 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 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 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
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见金榜)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 的影片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 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 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 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 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 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 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 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王 龙基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 典银幕形象”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到欢 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6家电影院连演60天, 轰动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 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尼国 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图文探究】 阅读以下材料: •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 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 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 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 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 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 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 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 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 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有哪些? 解析:本题以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为切入 点,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问 主要结合材料中交通工具的变化概括特点并分析 其演变的原因;第(2)问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分析 其对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 答案:(1)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 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小火轮船、 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 贫困,阻碍社会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 击和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2)不利因素:民族资本实力薄弱;外国资 本的渗透掠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 利因素:政府重视支持;民营企业家个人 努力。
•(1)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适应了中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需要。
• 探究3: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演 进有什么特点?
(1)城市比较显著,农村比较迟缓。
(2)西化趋向明显,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居室建筑的变化带动了家具陈设的变化。
•近代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探究:近代公路交通发展缓慢和新中国成立 后公路交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 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公路发展 受到限制。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公 路交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公路交通 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典例剖析】典例1.下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 )A.坚持传统B.崇洋媚外C.中西合璧D.洋为中用【答案】C【解析】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女子有的穿旗袍,有的穿裙子,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C项正确。

【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典例2.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D【解析】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

【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真题在线】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 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解析】材料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及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风气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与删繁就简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5.(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针对训练】1.(2019·甘肃模拟)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答案】A【解析】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2.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 项正确。

3.《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和“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说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

4.(2019·天津南开区调研)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时空信息“1912年秋天”。

“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已成立,年轻人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故B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